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壳,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的区域,包含多种基本细胞器。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除此之外,动物细胞中还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质膜、细胞质、叶绿体、核仁、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部分组成。
其中,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独有的结构,细胞壁一般由纤维素构成,不仅可以保护细胞,还可以维持细胞的形状。
2. 素材的通性和多样性素材是指科学研究中用来证明某个理论、假设或现象的事实、数据和材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材既具有通性,又具有多样性。
通性指的是素材在研究的不同领域都具有相似的作用和价值,而多样性则指的是素材的种类和来源在不同领域之间存在差异。
3. 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合理的休息和放松都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非常关键的。
4. 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分为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五个步骤。
观察是科学研究得以启动的第一步,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现象,科学家可以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在得到问题之后,要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则可以验证假设;反之,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进行新的实验。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七年级科学_第一章_星空巡礼知识点总结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科学_第一章_星空巡礼知识点总结试题及答案星空巡礼1.星空的变化一天中,星空自东向西旋转(以北极星为中心逆时针旋转原因:地球的自转。
一年中,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形成了四季星空。
原因:地球的公转北极星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始终指向正北方向。
原因:北极星位于地轴的正上方。
2.恒星和行星恒星是自己能够发光发热的星体.行星是本身不能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的星体.恒星在夜空中的相对位置变化不明显.行星在夜空中的相对位置变化明显.用肉眼可以看见5颗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3.根据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绘制成的图叫星图.星图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现代天文学家把天空分成88个区域,即88个星座.4.需要知道的星座及恒星:大熊座(北斗七星)、小熊座(北极星)、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牧夫座、仙后座、天鹅座5.根据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判断季节:斗柄指向东、南、西、北,对应的季节为春、夏、秋、冬。
6.寻找北极星:先找到北斗七星,然后将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7.在夜空中,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6000多颗星星,为了看到更多的星星,需要借助于天文望远镜.我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安装在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有很多古代的天文仪器.8.有些恒星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有些恒星永远也看不到,在__赤道___处可以看到全天的星空.银河系9.银河系的组成:千百亿(1500亿~2000亿)颗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
10、银河系的形状:从正面看,像是一个庞大的车轮状的漩涡系统,从核心伸出4条旋臂;从侧面看像一个中间凸起的大透镜。
11、银河系内绝大多数恒星和星际物质都密集在银河系的中心平面附近。
12、光的传播速度为300000千米/秒,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距离为1光年。
1光年=9.46×1012km13、银河系的直径为8万光年,总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年龄已经长达100亿年。
科学七年级下章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力和运动:串联法则,离析法则,平衡法则,引力和重力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利用
3.光和光的传播:光的三要素,光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和折射
4.光的照射: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白色光的颜色分解
5.电能的使用:电接线的规范,电能的传导和转化,电器的使用安全
6.电的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安全使用电一席电路的搭建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物质的分离和组成,物质的三个状态
3.酸和碱: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4.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酸雨的方法
5.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其他知识点总结:
1.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步骤,测量和观察的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
2.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伦理
3.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科学常识的应用
综上所述,本学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的内容,涵盖了力和运动、声音的传播、光和光的传播、电能的使用、电的简单电路以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石油和煤的利用、酸和碱、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还包括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增加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目录一、光的性质- 光的传播方式-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二、声的性质- 声的产生和传播- 声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和回声三、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四、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公式-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公式五、运动与力学功- 运动的基本概念- 动能和势能- 力学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六、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原理- 斜面原理一、光的性质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通过真空、空气、水、玻璃等介质进行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光的速度不同,但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是直线传播的,这是光的一种基本性质。
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方向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在介质中是恒定的。
光的反射:当光线碰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成相等的角度。
光的折射:当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保持不变。
二、声的性质声的产生和传播:声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在介质中传播,其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声的音调和音量:声音高低的频率称为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大小的强度称为音量,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音调和音量是衡量声音特征的重要指标。
声的反射和回声:当声波传播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并在环境中形成回声。
回声时间是指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可以用来计算物体与发声者之间的距离。
三、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也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和卵细胞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呈蝌蚪形.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3、受精与妊娠1)受精: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构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候女性就有身了也称为妊娠.注意: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
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樊篱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换.如许就能制止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沾染给胎儿.6、人的生长时期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力平缓.芳华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期间,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截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7、芳华期发育的特点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
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要准确而严密地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
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4、测量较大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km);测量较小的距离一般用厘米(cm)和毫米(mm);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微米(μm)和纳米(nm)。
5、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 9纳米6、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前,首先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精确度)。
测量时,①放准确:0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②看正确:视线跟刻度尺垂直;③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不要忘记单位。
7、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可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特别要注意零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累积法就是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累积起来,把小量变大量的测量方法,不仅使测量过程变得很容易,而且能提高测量的精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D 滚轮法:具体做法是测出自行车钢圈的周长,然后在钢圈某处做一记号,让自行车滚动,数出钢圈转过的圈数。
路程就是圈数乘钢圈圆周的长。
二、体积的测量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
较小的单位是立方厘米(cm3)。
体积单位还有升(L)和毫升(mL)。
2.体积的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3.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水教案(知识点+练习) XXX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水教案(知识点+练习) XXX版第一章水知识点概述: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
海洋水占总水量的96.5%,是咸水;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其中仅有0.3%是淡水,人类易于利用;大气水虽然数量不多,但它成为了云、雨、雪和雾霜露的来源。
海洋水海洋水占据了地球上的96.5%。
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盐类物质35克。
因此,海水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用于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是蒸馏法提取淡水。
海洋中的鱼通过鱼鳃中的泌氯细胞将盐分排出体外。
海洋中的植物在吸取水分的时候,植物细胞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
因此,我们在食用海洋生物时并不感到咸味。
陆地水陆地水占据了地球上的3.5%。
其中大约1%是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青海湖、亚欧大陆的里海和中东地区的死海。
只有剩余的2.5%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它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大气水大气中的水虽然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下雨、下雪以及雾霜露的形成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咸水,且淡水的主体是无法利用的冰川。
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此外,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因此,我们需要节约用水。
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如何证明大气中存在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大气中存在水。
实验器材为玻璃杯和冰块。
将冰块放入干净的玻璃杯中,观察并记录玻璃杯的外壁是否有水珠生成。
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水珠,证明大气中存在水。
植物体中的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我们可以从吃西瓜和甘蔗时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拓展: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与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水分。
13)为了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我们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呢?首先,不同种子的质量应该相同。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指具有质量、体积、形状和状态的物质实体。
2.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各组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硬度、熔点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3.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4. 熔点: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
5. 沸点: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6. 导电性:物质允许电流通过的能力。
7. 磁性:物质对磁场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三、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其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但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
2.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其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
3. 反应条件:影响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4.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5.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6. 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达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四、实验室安全1. 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应遵循的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保养:正确使用和保养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和器材的使用寿命。
3. 实验废物的处理:将实验废物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初中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含练习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含练习答案第一部分:1、人类的新生命和其他一般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人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3、人的精子和卵都是由人的生殖系统产生的。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附睾、阴茎等器官组成。
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
精子的形状像蝌蚪,精子具有尾,能游动,长度约为0.05毫米。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
卵的外形像球形,直径约为0.1 毫米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4、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5、能够接近卵的精子有很多个,能钻入卵的精子有1个,最终精子和卵形成了受精卵。
6、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娠)。
7、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
(2)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联系。
(3)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
(4)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5)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6)胎盘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7)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这些都是胎生的优越性。
8、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分娩过程包括宫口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
10、刚出生的婴儿会哭闹,是为了呼吸。
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知识点
6、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不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1、蛙的各个生长发育顺序是:受精卵→小蝌蚪→大蝌蚪—→幼蛙→成蛙。蝗虫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若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6、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尤其对烟酒、不健康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之类的诱惑,更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7、总之,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8、新生命诞生后,经过生长发育,最终都要死亡。衰老的实质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是生命的终止。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其中脑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即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是脑死亡。
第五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当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成熟,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叫开花。
2、传粉是指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3、传粉的方式:
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豌豆是典型的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其中,异花传粉传粉是普遍的传粉方式。
4、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寿命。但是,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会有较大的影响。
7、受精方式不同①体外受精的有鱼类、两栖类、许多无脊椎动物等;②体内受精的有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8、胚胎发育方式:①卵生的动物有昆虫、爬行动物、两栖类、鱼和鸟类等;它们的胚胎发育场所在体外,营养来源是卵黄。②胎生的动物有哺乳类,胚胎发育场所在母体子宫内,营养来源母体。③卵胎生(也叫假胎生)的动物很少,如鲨、蝮蛇是卵胎生动物,它们的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
七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图片
七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图片(注意:本文仅提供七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图片,不含文字内容。
)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
1.原子的基本结构
2.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3.分子、离子和原子团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
1.常见元素和化合物
2. 盐类、酸和碱
3.有机物和无机物
第二章物理量和运动
第一节物理量及其测量
1.物理量的定义
2.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测量误差及其控制
第二节运动学
1.位置、位移和速度
2.加速度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
第三章物质的状态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状态
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
2.气体的压强和状态方程
3.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第二节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1.溶解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
2.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3.溶解度和饱和溶液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与反应
第一节物质的特性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质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3.密度、硬度和导电性等物质特性第二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化学反应的条件和速率
3.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应用
第五章生命体的组成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细胞的组织和器官
3.细胞的功能和代谢
第二节生命体的组成和分类
1.生物的组成和分类
2.生命体的生长和繁殖
3.生物的适应和演化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的图片展示,希望对同学们学习科学课程有所帮助。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笔记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笔记第一章细胞与组织1.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物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构成和作用- 原核和真核细胞的区别2. 组织是细胞的组合- 动、植物的基本组织类型- 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章动植物的繁殖方式1. 动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 有性和无性繁殖的定义和特点- 动植物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方式及其优缺点2. 植物的生殖系统和结构- 花的结构和花的部位- 花粉的形成和传播- 受精和果实的结构3. 动物的生殖系统和结构- 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系统- 产生和传输精子和卵子的过程- 受精和胚胎的发展第三章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1. 物质的存在状态和物理变化- 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沉淀、蒸发、凝固等2. 化学反应和化学能- 化学反应的条件和类型- 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 典型反应:酸碱反应、金属和非金属反应、氧化还原反应3.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不同能源的类型和转化规律- 能量转化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能量守恒定律第四章生态环境与保护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演替-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的演替:原生态系统、第一次演替、稳定态生态系统2.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污染形式与污染源-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和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和策略以上是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笔记的全部内容。
希望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
10.在人体生殖系统的下列结构中,能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一组是()
A.输卵管和子宫B.输卵管和输精管
C.睾丸和卵巢D.附睾和精囊腺
11.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能生育的夫妇可选择试管婴儿技术生育,试管婴儿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A.试管B.子宫C.卵巢D.输卵管
12.下列现象能体现受精作用实质的是()
A.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附属器官
B.卵巢是女性的性腺,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C.月经在子宫内周期性形成,与卵巢的功能无关
D.卵巢作为子宫的附件,表明子宫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
15.下列有关男女生殖与发育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受精卵的形成部位是输卵管
B.男、女的主要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卵巢
C.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是胚盘
大小
比卵细胞小得多
人体最大的细胞
形状
蝌蚪状,有尾,能游动
卵圆形
(2)精子产生和排出路线:
睾丸→附睾→输精管→尿道
(3)卵细胞产生和排出路线:
3.受精与妊娠。
一、选择题
2.全面实行二胎政策后身边出现了许多孕妈妈,下列关于生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个卵细胞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精子B.受精卵是在子宫内开始分裂的
7.下列男女生殖器官中,具有分泌性激素作用的是()
A.输卵管和输精管B.卵巢和睾丸
C.子宫和精囊腺D.精囊腺和前列腺
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正常男性体内有一对睾丸B.男孩出生后睾丸就开始产生精子
C.成熟的卵细胞内有丰富的卵黄D.正常女性体内有两个卵巢
9.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身体负担明显加重,她要为胎儿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排出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的物质和气体交换发生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复习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动物的生命周期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
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期一胎儿期一婴儿期一幼儿期一儿童期一青春期一中年期一老年期。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 .若虫:除形体大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其余与成虫相似的幼虫。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
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走向成熟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七年级科学第一章是我们初中学习的第一门科目,它课程内容非常重要,关乎到我们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成绩。
下面是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和化学反应1. 物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它有质量和体积,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具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主要有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或多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例如: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
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 原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所有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的表格,便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3. 周期表上的重要元素:如氢、氧、铁、金、铜等。
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种类和数量关系的符号组合。
如 H2O 表示水,CO2 表示二氧化碳。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物质种类和数量关系的符号组合。
如H2 + O2 → H2O 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四、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1. 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是指反应物两种以上的元素或化合物结合成一个新的化合物的过程。
2.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个化合物被分解成两种或更多种化合物或元素的过程。
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其中电子的流失称为氧化,电子的得到称为还原,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同时发生。
以上是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学好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第一章根底学问班级姓名一、感觉世界1.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及相应的感觉是(皮肤感觉〕、(觉〕、〔觉〕、(觉)、(觉〕等。
人类的任何一种感觉都是在中形成。
2.皮肤有觉、觉、觉等功能,其中—觉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
在“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一觉来感知象的外形的。
3.人体的不同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摩拿一般用手,由于这个部位的比拟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 ,由于其上对的神经末梢比拟丰富。
4.气味进入, 承受气味刺激后,通过将此信息传导,经大脑分析就知道气味的味道。
嗅觉是在大脑的形成。
5.嗅觉特点:(1)嗅觉的性,是只一种气味持续地作用于嗅觉器官之后,嗅觉感受性会消灭降低的现象,即大脑的疲乏的原因;(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性差异,利用警犬侦破屋利用了狗特别灵敏的觉;〔3)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渐渐; (4)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敏感程度o6.舌的外表布满很多小凸点,内藏,它里面有很多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尤其对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7.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内,食物中的一些溶于唾液中、细胞承受刺激,通过将信息传到,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8.人具有四种最根本的味觉是 .. . 、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舌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的部位分别是:、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 .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正在发生的物体叫。
2 .声音需要依靠、和作为企质才能进展传播。
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3 .声音是以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4 .声音与介质的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还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在一样温度下,在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一o在15c的空气中声速为米/秒5 .声速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会产生现象叫回声。
三、耳和听觉1.耳是人的器官,耳的结构分外耳(、)、中耳(、、、)、内耳〔、、),其中,是起到振动并放大作用的,是听觉感受器,是形成听觉的器官。
2.听觉形成: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振动,听小骨把放大后在传入—o当声音传到耳蜗,会引起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形成了听觉。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规律的学科,通过实践和观察,人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的定义、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下面将以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为线索,逐个介绍各个知识点。
一、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推理和验证等一系列科学方法来研究、解释和改造自然界的学科。
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追求真理和普遍性原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科学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和验证。
1. 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仔细观察,收集、整理和记录相关的数据和事实,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2. 提出问题基于观察得到的数据和现象,科学家会提出问题,形成研究的初衷。
问题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以便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实验。
3. 假设假设是对问题的初步解释或猜测,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工具之一。
科学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能的假设,用于指导后续的实验和研究。
4. 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或反驳假设。
实验要求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保证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5. 数据分析在实验或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会收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和推理。
数据分析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等方法进行科学性的判断和评估。
6. 结论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推理,科学家将得出结论,回答研究问题并解释研究现象。
结论应该具有客观性、可靠性和普遍性,为科学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应用提供基础。
7. 验证科学研究不仅要得出结论,还需要通过其他科学家的验证和复现来确保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学家可以通过发表文章、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其他科学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接受同行的评审和批评。
三、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套处理问题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一、从观察到实验
1、观察: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对象的过程。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1)人们直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叫做直接观察。
2)借助仪器和工具进行的观察,叫做间接观察。
3、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
1)定性观察:用语言文字对事物的描述,不提供数量结果的观察。
2)定量观察:用具体测量数据对事物的描述,提供数量结果的观察。
实验仪器
1
1)固体药品取用
1.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取用。
2)液体药品取用
1.少量液体:用滴管吸取;一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较多量液体:可用烧杯。
3)加热
1.给液体加热时,可使用试管、烧杯
2.给固体加热时,可使用试管。
3.加热时,容器外壁不能有水,底部不能与灯芯接触。
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或直接
放在冷桌上,以防止骤冷炸裂。
酒精灯的灯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因此,一般
用外焰部分进行加热。
4.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
5.需垫上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
6.绝对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
4)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
2.若被化学物质灼伤,应用缓缓流水冲洗。
二、科学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是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单位:长度国际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公里),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μm)和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米=103米 1米=10分米=102厘米=103毫米
=106微米=109纳米。
3、测量工具:刻度尺(三角尺、直尺、钢卷尺)
4、正确使用刻度尺
1)会选:根据测量的长度和不同的精度[精度由尺的最小刻度决定]选用不同的尺,并不是越准确越好。
2)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3)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
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4)会看: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会读: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6)会记:数值后一定要写明单位。
记录的数据=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
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
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
长度=周长 X 圈数。
例:操场的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一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起点处,逐步沿着曲线旋转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的标记。
拉直棉线量出标记到端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的直径。
6.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2)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米3)(m3)、分米
3、厘米3等。
液体体积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固
体的体积用“立方米”、“立方厘米”等,不用“升”、“毫升”;液体或气体两者都可用。
1)1米3=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厘米3
2)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3、体积的测量
1)形状规则(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固体,可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宽、高,然后算出它的体积。
2)液体体积的测量一般用量筒或量杯,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
都没有零刻度。
3)形状不规则的固体(排水法)
1.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小石块:可用量杯测体积(排水法,沉水法)。
2.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浮于水表面:可用量杯(针压法)或用(沉锤法)。
3.排水法测量体积必须满足三个要求:不吸水、不溶于水、完全浸没.
4、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1)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2)放置: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数: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注意: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2)温度的测量
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单位: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摄氏温度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1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记作1℃。
3、温度的测量
1、测量仪器:温度计。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构造:下端是玻璃泡,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
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就会有变化。
4、温度计的特点:内径很细,玻璃管均匀,管下端有玻璃泡,玻璃泡的液体与管的
液体项链,管上有刻度。
5、正确使用温度计
1)测量前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来选择温度计,注意不能测量超过温度量程的
温度。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
中。
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3)读数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记录结果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并注意是否为负数。
4、体温计及其他温度计
1、体温计
1)用途:测量人体的温度。
2)构造特点: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
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
由于管径中
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
3)测量范围:35~42℃。
4)优点:精确到℃。
离可开人体读数。
5)注意:使用前,必须先用力甩几下,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
2、温度计与体温计区别:
温度计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人的体温
测量范围零下几度—100℃,范围大35℃~42℃
准确精度1℃0.1℃
构造特点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
匀。
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
下端玻璃泡比细管容积大得多,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物体读数,温度降低时管
内液体自动退回玻璃泡能离开人体读数,温度降低时,管内液体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要用力甩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