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课内篇目

合集下载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重点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重点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重点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二章《论语》(2011课标篇目)1.“论语”的“论”读lún,《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五十而知天命.命:命令(8)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9)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0)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1)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3)子在川.上曰川:河流(14)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5)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16)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17)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8)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9)仁.在其中矣仁:仁德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于.我如浮云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A.代词,学过的知识/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代词,他们的/句首语气词,表推测,大概;C.介词,凭借;D.介词,对,对于/介词,到。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为外物所迷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有疑惑。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1篇出师表(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1篇出师表(含答案解析)

第11篇出师表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22课;◎语文九下第21课;◎苏教九下第20课。

情,触犯科条,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负责专职的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________ 今义:指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2)不宜异同..古义:________ 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________ 今义:极端憎恨(5)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_______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6)由是感激..古义:________ 今义:由衷地感谢(7)庶.竭驽钝古义:________ 今义:众多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以光.先帝遗德原意为:光线,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2)形容词作名词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原意为:奸诈,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②此皆良实..原意为:善良、诚实,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③优劣..得所原意为:好的坏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④攘除奸凶..原意为:奸邪凶恶,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3)形容词作动词远.小人原意为:距离长,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3. 一词多义(1)道: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以咨诹善道.④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遗:①以光先帝遗.德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每与臣论.此事(4)行:①然后施行.②性行.淑均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⑤商旅不行.(《岳阳楼记》)(5)能:①先帝称之曰能.②必能.使行阵和睦③虽有千里之能.(《马说》)(6)临: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临.表涕零③临.溪而渔(《醉翁亭记》)(7)效:①恐托付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8)兴:①兴.复汉室②若无兴.德之言③百废具兴.(《岳阳楼记》)(9)当:①当.奖率三军②今当.远离4. 重点实词(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秋:(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4)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外:(5)盖追.先帝之殊遇..追:殊遇:(6)欲报.之于陛下也报:(7)引喻..失义.引喻:义:(8)以塞.忠谏.之路也塞:谏:(9)俱.为一体俱:(10)陟罚臧否....陟:罚:臧:否:(1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科:(1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刑:(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理:(14)不宜.偏私.宜:私:(15)使内外异.法也异:(16)志虑忠...纯志:虑:忠:(1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18)愚.以为宫中之事愚:(19)悉.以咨.之悉:咨:(20)必能裨.补阙漏..裨:阙:漏:(21)性行淑均..淑:均:(22)必能使行阵..和睦行阵:(23)亲.贤臣亲:(24)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颓:(2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2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良:(27)愿陛下亲之信.之信:(28)则汉室之隆.隆:(29)躬.耕.于南阳躬:耕:(30)苟.全性命于乱世苟:(31)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32)猥.自枉屈..猥:枉:屈:(3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4)遂许.先帝以驱驰..许:驱驰:(35)后值倾覆...值:倾覆:(36)奉命于危难之间.间:__________(37)夙夜..忧叹夙夜:_______(38)深入不毛.毛:(39)当奖.率三军奖:(40)庶竭驽钝...竭:驽:钝:(41)攘除..奸凶攘除:(42)至于斟酌损益..损:益:(4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愿:(44)以告.先帝之灵告:(45)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46)以彰.其咎.彰:咎:(47)以咨诹.善道诹:(48)临表涕零..涕零:5. 文言虚词(1)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____________②可计日而.待也 ____________(2)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____________.后施行 ____________(3)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____________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____________(4)盖.追先帝之殊遇____________①欲报之于.陛下也 ____________ 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③三顾臣于.草庐中 ____________①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②以.塞忠谏之路也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____________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7)①俱为.一体 ____________ 为.忠善者 ____________③愚以为.营中之事 ____________(8)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____________①悉以咨之.____________之.隆 ____________③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10)①则.汉室之隆 ____________②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1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019年中考古诗文目录梳理(精简)(1)

2019年中考古诗文目录梳理(精简)(1)

2019年中考古诗文目录梳理
一、文言文:
1、《穿井得一人》(七上)
2、《诫子书》(七上)
3、《卖油翁》(七下)
4、《富贵不能淫》(八上)
5、《愚公移山》(八上)
6、《周亚夫军细柳》(八上)7.大道之行也(八下)8、《北冥有鱼》(八下)9、《岳阳楼记》(九上)10、《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二、名著:
《红星》《傅雷家书》《西游记》《儒林外史》《艾青诗选》《昆虫记》三、诗歌:
(一)家国情怀:
《雁门太守行》《己亥杂诗》《满江红》《观沧海》《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春望》
(二)励志修身:
《登飞来峰》《望岳》《登幽州台歌》《赤壁》
(三)友情勉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四)思乡:
《天净沙·秋思》《黄鹤楼》。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内容预览: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② 连亘六七里③中有楼若者④惟危楼一座⑤裁如星点⑥或凭或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5.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0篇桃花源记(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0篇桃花源记(含答案解析)

第10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9课;◎语文八下第22课;◎苏教九上第19课。

第二部分(第②③段):写“桃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便要还家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食物味道好(2)仿佛..若有光古义:今义:似乎,好像(3)阡陌交通..古义: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古义: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原意为:记号,标记,在句中的意思为:(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原意为:前面,在句中的意思为:(3)形容词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在句中的意思为:4.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②中.无杂树(2)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③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3)闻:①鸡犬相闻.②村中闻有此人③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4)作: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出:①不复出.焉②皆出酒食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④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遂:①遂与外人间隔②遂迷(7)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5.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英:(3)渔人甚.异之甚:(4)复.前行,欲穷..其林复:欲:穷:(5)林尽.水源.尽:源:(6)便得.一山得:(7)仿佛若.有光若:(8)初极.狭,才通..人极:才:通:(9)土地平旷.旷:(10)屋舍俨然..俨然:(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12)悉.如外人悉:(13)黄发垂髫..垂髫:(14)乃大惊.惊:(15)具.答之具:(16)设.酒杀鸡作食.设:食:(17)咸.来问讯..咸:问:讯:(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绝:(19)遂与外人间隔..间:隔:(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延:(21)停数日,辞去..辞:去:(22)此中人语.云语:(23)不足.为外人道.也足:道:(24)既.出,得.其船既:得:(25)便扶向.路扶:向:(26)及.郡下及:(27)诣.太守诣:(28)寻向所志.志:(29)欣.然规.往欣:规:(30)后遂无问津..者问津:津:6. 文言虚词(1)为(2)(3)(4)屋舍俨然.(5)不复出焉.二、重点句子翻译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完整word版)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

(完整word版)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

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分)(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答案】8.C (通“讠志”,做标记)9.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10.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1.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0.5分,共2分)20.【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10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10.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5篇醉翁亭记(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5篇醉翁亭记(含答案解析)

第5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版本导航:◎统编九上第11课;◎语文八下第24课;◎苏教九上第22课。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今义:主意,心意(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今义:香(3)佳木秀.而繁阴古义:今义:秀气、好看(4)非丝.非竹.古义:今义:丝线古义:今义:竹子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名.之者谁原意为:名字,在句中的意思为:②故自号.曰醉翁也原意为:名号,在句中的意思为:③至于负者歌.于途原意为:歌曲,在句中的意思为:(2)名词作状语①山.行六七里原意为:山峰,在句中的意思为: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原意为:翅膀,在句中的意思为:③杂然而前.陈者原意为:前面,在句中的意思为:(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原意为:欢乐,在句中的意思为:3.一词多义(1)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临.溪而渔③把酒临.风(《岳阳楼记》)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2)谓:①太守自谓.也②太守谓.谁③谓.其妻曰(《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予谓.菊(《爱莲说》)⑤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3)归:①云归.而岩穴暝②朝而往,暮而归.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发:①野芳发.而幽香②苍颜白发.③有时朝发.白帝(《三峡》)④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乐:①而乐.亦无穷也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重点实词(1)环.滁皆山也环:(2)其西南诸.峰诸:(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深:秀:(4)渐闻.水声潺潺闻:(5)峰回.路转回:(6)饮少辄.醉辄:(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寓:(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霏:开:(9)云归而岩穴暝.暝:(10)晦.明变化者晦:(11)山间之四时.也时:(12)朝.而往,暮.而归朝:暮:(13)而乐亦无穷.也穷:(14)至于负.者歌于途.负:途:(15)前者呼.,后者应.呼:应:(16)往来而不绝.者绝:(17)临溪而渔.渔:(18)泉香而酒洌.洌:(19)杂然而前陈.者陈:(20)宴酣.之乐酣:(21)射者中.,弈.者胜中:弈:(22)觥筹交错.错:(23)苍颜.白发颜:(24)颓然乎其间.者颓:间:(25)人影散乱..散:乱:(2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从:(27)树林阴翳.翳:(2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29)而不知.人之乐知:(30)醒能述.以文.者述:文:5.(1)也(2)其(3)之(4)于(5)酿泉为.酒(6)杂然.而前陈者(7)颓然乎.其间者二、重点句子翻译1.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019年中考语文按考点分类汇编 含解析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按考点分类汇编 含解析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按考点分类汇编含解析文言文阅读阅读15.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发起,指任用②人则无法家拂.土拂通“弼”,辅佐③创业与守成孰.难孰谁(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难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C、国恒亡.今亡.亦死D、征与吾共安.天下安.求其能千里也(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起,指任用.②句意: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③句意:创业与守成哪个难?孰:谁(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故:所以;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故:所以B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之:的;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之:代词C句意: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亡:灭亡;现在逃走也是死.亡:逃走D句意: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安:安定;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千里呢?安:怎么故选:A(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②重点词有:然:然而句意: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乙】段中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答案:(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谁(3)A(4)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5)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5.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含答案解析)

第1篇论语(《论语》)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11课;◎语文七上第18课,九上第22课;◎苏教七上第29课。

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乎?”(《学而》)德的人吗?”(《学而》)第1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第2章:讲学习方法,(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学而》)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己。

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加以容纳;七欲,不逾矩。

”(《为政》)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为政》)第3章: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为政》)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为政》)第4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5章: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汇编说明:1.这些地区多以全省通用卷为主,涉及地方有北京、天津、安徽、河南、河北、重庆、陕西、山西、江西、吉林、新疆、海南等。

2.为方便查阅对比使用,保持试题原题号不变,全部有答案,部分解析。

1.【北京中考】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___发于畎亩之中,___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吾举于士,___举于海,___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___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答案:B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困难)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___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___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___和___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链接材料一:___攻瞿,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___方食抟饭,有忧色。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8篇富贵不能淫(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8篇富贵不能淫(含答案解析)

第8篇富贵不能淫(《孟子》)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1课;◎语文九上第23课;◎苏教九下第19课。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原意为:居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②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③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2.重点实词(1)居.天下之广居居:_____ ____(2)得志.志:_____ ____(3)与民由.之由:_____ ____(4)独.行其道.独:_____ ____道:_____ ____(5)此之谓.大丈夫谓:_____ ____3.文言虚词_____ _________ ____(2)与.民由之 _____ ____(3)独行其.道 _____ ____二、文意理解 (正确的打“√”,有误的打“×”)1.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 )2. “富贵不能淫”三句,讲的是入世后的处事原则,即在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为人原则。

( )3.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样就能做到大丈夫之道。

( )第8篇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一、1.(1)住宅(2)①使……惑乱,使……迷惑(语:使昏乱) ②使……改变,使……动摇(苏:改变) ③使……屈服2. (1)居住,住(2)志愿(苏:理想) (3)遵循(语:循着;苏:遵从) (4)独自道路(5)称得上,称作3. (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儒家提倡的正道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2)连词,和,跟,同(3)代词,相当于“自己的”“他(她)的”二、1. √ 2. √3. ×【解析】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当: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句中说法太片面,理解有误。

201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内篇阅读1-精选word文档 (9页)

201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内篇阅读1-精选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内篇阅读11.(201X•安徽省)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5)执策而临之执: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答案】2.(201X•北京市)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①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呼尔而与之翻译: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答案】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

2019最新中考专题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2019最新中考专题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专题复习
参考答案: 1. (1)跑。(2)周到。(3)用作 动词,在腰间佩戴。 2. (1)(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 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 教。 (2)(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在大山深谷中行走。
中考必胜
2019年中考专题复习
【例2】(2017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回答问题。(10分)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 中考必胜 十有一年矣。
中考必胜
2019年中考专题复习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 思。(3分) (1)走送之( )(2)礼愈至( )
(3)腰白玉之环(
)
中考必胜
2019年中考专题复习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中考必胜
2019年中考专题复习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 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 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 画。
B.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 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 中考必胜 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 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 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 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 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 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 中考必胜 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

2019届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

2019届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

2019 届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1. 【 2013 年·湖北省孝感市】【试题】(二)陈涉世家(节选)司马迁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妥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认为死,或认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慌。

旦日,卒中常常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约,失约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授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9.以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陈胜、吴广喜,念.鬼B.今亡亦死.C.扶苏以数谏故.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0.用现代汉语表述以下句子(4分)①等死,死国可乎?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 分 )念无与为乐者.暮而果大亡.其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1.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表达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应陈胜在抗争秦王朝暴政斗争的重点时辰所发挥的作用,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优秀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获得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获得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课内篇目2019.4一、(中考真题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9分)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估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蹬几不可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和。

(4分)一、【答案】1.B 2.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登山的过程所见的景色【解析】1题考查的是古文的文学常识,只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即可。

.B姚鼐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澈:到水底;句意为: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登山的过程和所见的景色。

【参考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

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二、(中考真题黑龙江哈尔滨)阅读《五柳先生传》选段,回答问题。

(8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不详:⑵期:2.(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文:⑵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译文:3.(2分)除了“性嗜酒”,五柳先生还有哪两大志趣?答:二、1.(2分)⑴不详:不知道⑵期:期望2.(4分)⑴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⑵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3.(2分)读书(好读书);写文章(著文章或常著文章自娱)。

三、(中考真题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8分,每小题2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语句,朗读时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然则/何时/而乐耶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

B.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3.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第二和第三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情境。

B.选文语言骈散结合,依文章内容而变化,既简洁凝练,又流利畅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选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在一起,于起承转合之间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抱。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豁达乐观的胸襟。

4.下列诗句与本文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句是()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朗读节奏。

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本句主语为“予”,谓语为“尝求”,宾语为“古仁人之心”,故正确的朗读停顿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故选D。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写法分析与内容的理解。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使用的是夸张与对偶的修辞,“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使用的是比喻和对偶的修辞。

故C项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由本段文字开头“至若春和景明”可知本段文字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春景,故“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表述有误。

故选C。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

《岳阳楼记》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C项中“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抱”表述错误。

故选C。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主旨。

《岳阳楼记》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的是陆游的爱国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故选A。

四、(中考真题青海西宁)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9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2分)(1)行拂乱其所为拂:(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2分)(1)管夷吾举于士于:(2)曾益其所不能其:3.用现代汉语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句。

(2分)译文:4.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答: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选用文中句子回答)四、1.(1)拂:违背。

(2)拂:通“弼”,辅佐。

(每小题1分,共2分)2.(1)于:介词,从。

(2)其:代词,他。

(每小题1分,共2分)3.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再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

(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2分)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五、(中考真题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15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1]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2]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1][2]鄂版教材为句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何间.焉()(2)小惠未徧.()(3)小大之狱.()(4)故克.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