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古人古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典型事例古人古事

1.于谦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他一生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于谦不仅仅是一个清官,他最伟大的事迹是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为大明王朝续命200余年。明英宗亲征,在土木堡被俘。在皇帝被俘,人心惶惶,国家即将倾覆之际,是于谦力挽狂澜,全权负责保卫京师,最终击退蒙古军,使国家社稷得以转危为安。于谦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传奇伟大的一生。于谦是一个强大高尚的人,他的一生是爱国爱民,震烁古今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纵观苏子的一生,人生的大起大落,尘世的纷纷扰扰。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官,最远被贬到现在的海南。被贬到杭州,苏轼筑建苏堤,为一方百姓造福。被贬到海南,苏轼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当地带来文化之火,成为海南文化教育的奠基人。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传奇伟大的一生。苏轼是一个旷达洒脱的人,他的一生是豪放壮阔,震烁古今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3.林则徐,

林则徐,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被誉为“民族英雄”。尽管林则徐一生致力于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而且是我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传奇伟大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说: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康熙年间的一天,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说家里因为建房的地皮问题和邻居产生纠纷,信中隐约提出要求让张英以官位来压制邻居的意思。张英沉思再三提笔写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张英的书信后,马上主动将要修建的院墙退后三尺,而邻居知道这个情况后,也主动的退后了三尺,形成了传为佳话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5.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又一位圣人。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成贤,所以三次搬家。孟子是一位伟大的圣人,而孟母也是一位伟大智慧有远见的母亲。正是因为孟母在孟子孩童时就正确的管教,三次搬家,孟子才能爱上学习,走上正途,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6.孔子

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三十岁开始讲学授徒,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习,三十岁便可自立于世,成为千百年来最博学的人之一。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始有移风易俗,大济苍生之志。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蔡元培---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但始终不坠爱国之志,毕生追求民主与自由——这,就是蔡元培,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1917年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被誉为北大历史上最成功的校长,是“北大永远的校长”。

9.司马迁-----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的一个原因-----游历全国,开拓眼界

司马迁是西汉武帝时候的人,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部文学著作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司马迁20岁远行,游历各地,还奉命出使西南,侍从汉武帝巡游各地,开拓了眼界。并且他本人也注意查访风俗民情,搜集资料,为将来的史记打下基础。

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游历各地。他到浙江,探访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到湖南,考察有关舜的传说;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收集有关孔子的历史资料;他还到过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川、贵州、云南,了解那里的风俗民情。在游历中,司马迁接触了实际,开扩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这是他能写出旷世巨著《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事物我们只

有亲眼看到过才能真正见识它的美,激励我们前进。切身体会永远比纸上谈兵要有用。

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的一个原因-----忍辱负重,立志著书

司马迁的《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为什么能完成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的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呢?

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极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司马迁忍辱忍受。获赦出狱,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用十年时间,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识》。

10.子贡尊师,谦虚好学

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子贡钦佩和崇敬孔子,对孔子评价最高,是孔子及其学说的宣传者和捍卫者。子贡初拜孔子为师时,感到孔子并无什么了不起,后来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子贡称孔子的学识高深莫测,称孔子为圣人,比孔子为日月,任何人不能超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