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回延安》教案(优质)

《回延安》教案(优质)

2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学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指名)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新诗创作【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环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环节〗1、关于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3、讨论学习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2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XXX(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XXX研究。

1945年,XXX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XXX、XXX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追随当时XXX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计划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导,青年大会要进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体式格局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风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压韵,一节一韵,诗行参差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朴自力的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方式自在,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留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天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XXX 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八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课题2.《回延安》审核人日期使用人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歌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2.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交流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在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熟悉的延安,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今天我们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去感受诗人重回延安的这份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背景链接1956年,贺敬之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贺敬之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贺敬之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贺敬之出个节目,贺敬之说他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他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贺敬之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知识链接1.信天游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

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

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

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

回延安教案(精选)

回延安教案(精选)

回延安教案(精选)回延安(教师中心稿)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有关”信天游”的知识见原第二册教材《回延安》后。

}三、讨论: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感情线索:回延安-------澎湃激情兴奋忆延安养育深恩感激聚延安亲人心声喜悦看延安崭新面貌赞颂颂延安伟大贡献热爱3、小结4、作业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本文是怎样来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学习过程:一,导入:二,齐读或抽生朗读。

三,领悟与交流。

1,诗的开头运用祈求的语气。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运用祈求语气,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的地步,以及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感受到诗人回延安在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扬情绪。

2,善用动作表达情感。

如:A、一“抓”“一贴”。

阔别十载,一朝回归,情难自禁,这发自内心的激昂奔放的感情,化作一系列强劲有力的动作,以潜声的语言酣畅地传达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动词“抓”给人一种急切以至于不顾细节的感觉;“贴”紧紧地挨近。

这两个词形象而精练地表现了诗人已抵达延安时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B、一个“搂”字,诗人几处异地,心系延安,写尽怀念之情。

回延安 教案 表格式

回延安 教案 表格式

回延安教案表格式课题《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 .体会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重难点体会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教学过程课堂评价一、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学习诗歌运用夸张、词。

三、作者及相关常识介绍四、朗读课文1 .听范读。

仿读。

2 .学生自由读。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修辞句并品味表达作用。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津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五、整体感知1全诗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明确: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程)为线索。

3 .第一部分用了大量动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之情。

而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达情意更加强烈。

4 .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To课时作业:1熟读诗歌。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教后反思:。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学常识及⽂章创作背景,深⼊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体知识,学习⽐兴、夸张等⼿法在诗歌中的运⽤。

【过程与⽅法】1.运⽤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式,品味语⾔,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对⾰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兴⼿法在诗歌中的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播放民歌《⼭丹丹开花红艳艳》〕“⼀道道的那个⼭来哟⼀道道⽔,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主席领导咱打江⼭。

”听着这⾸热烈欢快、脍炙⼈⼝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原、劳动⼈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原,会想起黄⼟地上朴素的劳动⼈民,会想起⾰命圣地——延安。

⽼⼀辈的⾰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近其中的⼀位——贺敬之,⾛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预习课⽂1.检测⽣字词(1)读准字⾳,记准字形。

糜.⼦(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回回:⽅⾔,⼀回⼜⼀回。

登时:⽴即,⽴刻。

⽩⽣⽣:形容⾮常⽩。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

亦形容(谈话)漫⽆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剧作家,⼭东峄县(今⼭东枣庄市台⼉庄)⼈。

1924年出⽣,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林⽂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程碑。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诗歌《回延安》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课文。

诗歌通过对延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2 拓展内容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回延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歌朗诵、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网络平台和写作工具,促进学生的写作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诗歌《回延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采用同伴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回延安》的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完整版)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完整版)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8年3月3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Iou3 )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 )馍(mo2 喘(chuan3 )眶(kuangl)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 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

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丁(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四、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解释词语学生交流思考学生交流思考板书设计教学感悟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5)祝延安,圣地大贝献热爱五、再读诗,有感情地朗读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回延安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祝延安,圣地大贝献热爱听录音朗读组长查阅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8年3月3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 学科语文授课时间设计者授课班级教授者课题《回延安》(第二、三课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型新授课知识目标 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情感目标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回延安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回延安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回延安教学设计(精选5篇)回延安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延安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延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初三语文教案)回延安-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回延安-教学教案

回延安-教学教案教学建议一、结构思路全诗共五节:第一节,回延安,冲动满情怀其次节,忆延安,圣地哺育我第三节,会亲人,团聚话今昔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奉献二、思想感情诗贵在有激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局部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冲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哺育,描写和延安亲人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到达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悟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

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宠爱延安、宠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吵闹欢送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对,即比方。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其次句的内容来。

如。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方其次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哺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

《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

《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

当年的革命英雄回延安,①“白羊肚.( )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 )上还响着脚步声”,老乡们拿出“米酒油馍.( )”盛情招待亲人。

回想起“东山的méi()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英雄感慨万千:②“树shāo()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喜看延安今天“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幻想自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那样就可以“再回延安看母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肚.( ) 畔.( ) 馍.( )méi() shāo()(2)分别指出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②2.【新考法·语法综合】【新独家原创】关于下面语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①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②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

③如果再适当....,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

④写诗可以直抒胸臆象来抒发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A.第①句“诗歌是情感的抒发”中,“是”做谓语,主语是“诗歌”。

B.加点的词语中,“触发”是动词,“适当”是形容词,“直抒胸臆”和“抒发情志”分别是偏正短语和动宾短语。

C.第②句中画线的“生活中的人,事,物”标点使用有误,“人、事、物”之间应该用顿号。

D.语段中的第③句是一个假设关系复句。

3.【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下列选项中,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如同羊羔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K12学习】XX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K12学习】XX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XX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课题回延安课时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信天游的艺术特征。

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朗读与背诵。

教学策略与方法朗读法、讨论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回延安》朗读录音教学环节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简介作者。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朗读感知诗歌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18年3月3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作业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I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馍(mo2 )喘(chuan3 )眶(kuang1)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
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 “几辈辈”等, 都有
“一……又
... 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
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

1945年作者
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
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
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 )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
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
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四、听录音朗读
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五、再读诗,有感情地朗读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回延安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忆延安, 圣地养育我感激
话延安, 欢聚话今昔喜悦
看延安, 旧貌换新颜赞颂
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读准下列加点
字的音
解释词语
学生交流思考
学生交流思考
听录音朗读
组长查阅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18年3月3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
1 •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 句话概括这五 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 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 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 情为线索。

4 •提问: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 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讨论、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 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 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 接近,心情越是激动占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 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

改一开头便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

进一步展示 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干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 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5•读诗,想想第一部分中动词使用的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讨论、明确:一 “抓” 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 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朗读课文。

(学 生齐读)
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
记好笔记
教学过程设计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

“唱”“笑”“招”
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 字,则更加
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6.读诗、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与众不同。

讨论、明确:
“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
家乡的人。

一个“亲”字,突
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更是绝好
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
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
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7.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明确:
(二)炽热的阶级感情一一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

写亲人欢
聚的场面。

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
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
景。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

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
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
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
雄们老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

“团支书又领进社
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
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
精神。

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团团欢乐的浪花。

(3)夸张、比喻
连用。

“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
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
到全中国, 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明确: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
纸上。

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
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9.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
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呼应前
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
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10.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
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
类别加以分类。

学生交流思考
学生交流思考
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
讨论、明确:(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 眶,娃娃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 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 )表情态的有:紧 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 白生生等。

练习
(一) 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 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 (回延安)是他的饱 满的政
治热
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 情的优 秀诗篇。

C.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这一 节诗句只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 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 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 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 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 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练习
拓展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