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

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

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山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

2、水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

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

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

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城遗址景观

桦甸市早在数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特别是唐渤海时期,在现城区东北三公里处的辉发河故道南岸建设有具备府治规模的密古城,是当时东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交往的交通要塞。城池规整方正,有外两城,两道护城壕,平面呈“回”字形。城正方形,周长1381m,外城为长方形,周长2590m,四角有角楼,城墙残高1m至2m不等,外城墙残高3m左右。该城是唐代渤海时期城池建筑的重要遗迹,在多次勘查清理中,征集和挖掘出铜印、铜镜、古钱、箭镞等文物,尤其是出土的完整莲花瓦当,具有明显的渤海时期建筑构件风格。古城可以成为桦甸市特色风貌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要素之一,现该古城在1961年列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街路空间景观

桦甸市城区的规模不一、类型各异的广场及断面形式和尺度不同的街路,是城市特色景观展现的最直接、最广泛的载体,是城市景观特色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现桦甸市城区数十条大小街路,展现着百年来桦甸市的发展演变历史,由设县当初的大十字街(现大兴街与振兴路)发展成为以桦甸大街、渤海大街、人民路、光明路为代表的新的城市街路框架。现桦甸市城区主要街路尺度适宜,两侧建筑体量亦较适度,是建筑景观的最大载体。现城区的广场主要有文化广场、抗洪广场等,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晨练健身的场所,成为城市的共享空间。起着交通渠化作用的广场有北出口广场、桦甸大街与人民路交叉口广场等,起着重要的城市交通组织作用。城市出入口是进入城市并使人产生第一印象的门户,桦甸市城市出入口按交通方式不同可分为铁路出入口和公路出入口。铁路出行不占市民交通出行的主流,而公路出行占桦甸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公路出入口的形象就成为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桦甸市城区有四个主要公路出入口,分别为至市出入口、至磐石出入口、至红石出入口和至常山出入口,其中至出入口较为明显,有待建的三角广场,识别性较强,其余出入口无明显标志,可印象性不强。

3、建筑群体景观

桦甸市现有的建筑除有几栋民国时期建筑保留外,绝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的,按建筑建设年代可划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筑、九十年代建筑和新世纪建筑,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解放前夕,桦甸城区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形成了以大十字街(今大兴街与振兴路交汇处)为中心的商贸、居住区,确立了桦甸城区的基本雏形。整个城市景观风格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关东地方风格,

城市色彩以暗灰色为主色调。建国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基础薄弱,这一时期的建筑形象风格多是清水砖墙瓦屋面,没有过多的装饰,从而形成了朴素无华的建筑风格。改革开放以来,较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已成规模性建造,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强调其实用性,开始注重建筑的外在形象,但风格单一,缺乏应有的建筑个性特征。进入九十年代,桦甸市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上都是空前的,不论在建筑外观形象、建筑风格及对城市景观塑造上,打破了数十年的沉闷局面,使城市景观有了质的飞跃。进入21世纪,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环境空间景观的塑造,通过对城市建筑风格、造型、材料、色彩、绿化及外部空间等的把握和建设运用,创造出了富有时代朝气的城市景观形象和建筑风格。

4、园林特色景观

桦甸市的园林景观也是有一定特色的,因为桦甸市城区四周群山环抱,辉发河、河环绕城区,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水城市框架。在城区中东部有结合河建设形成的公园,现已初具规模,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的场所。桦甸市的河及沿岸景观,是蕴藏着巨大园林景观特色的载体,现基本上保持原有状态,是今后桦甸市城区园林特色景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桦甸市是一座具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城市,有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独特载体。但是,在努力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按照省建设生态省和桦甸市生态示区建设规划要求,应加强与此相关的设施建设,特别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进行城市绿化体系的规划建设,而在这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建设空间。

2、山体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南山和北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水体景观资源是桦甸市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现除少量地段已开发建设外,其它大部分仍保留原有状态,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设。尤其是河,随着对它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将其建设成为一条水体绿化建筑景观带,成为桦甸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有力载体。

4、街路空间景观和建筑群体景观虽经多年建设,已有一定规模,但在城市景观节点重点控制和建筑外部空间综合处理上还有待提高,城区缺少必要的小品设施及与环境共同构成的小型公共活动场地和广场空间,建

筑与街路的比例尺度有待进一步控制完善等,易造成空间局促感和景观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5、对密古城的开发利用不够,应将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和名片,结合考古发掘的成果,加以提炼升华,使之成为代表桦甸自身特点的独特景观。

三、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1、规划的原则是充分发挥桦甸市本身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富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保证规划的延续性。

2、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城市风貌规划,整体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将桦甸市城区塑造成山地景色秀丽、河滨景观优美、街景建筑别致、环境清新宜人、城市个性鲜明,具有北方特色的城市。

四、城市风貌规划

1、城市风貌宏观分区

根据桦甸市城区各类用地功能、景观特征和综合开发建设潜力等因素,将城区划分为7个特色风貌区,为今后的规划的深入细化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各特色风貌区为:

Ⅰ区:山体自然景观风貌区;

Ⅱ区:水体(河)景观风貌区;

Ⅲ区:老城中心商贸景观风貌区;

Ⅳ区:老城城市生活景观风貌区;

Ⅴ区:河东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

Ⅵ区:工业仓储景观风貌区;

Ⅶ区:家屯田园景观风貌区。

2、城市风貌微观环境意向规划

有了宏观的城市风貌分区,大体上为桦甸市城区特色风貌的塑造勾划

出了框架,但对于规划具体实施及其可操作性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桦甸市城区重点景观区域,是展现城市风貌的载体和精华之所在,应进一步对其进行意向规划,为城市风貌特色勾勒出较为详细的景观形象,以便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有一定的遵循依据。

根据桦甸市的具体实际情况,最能代表桦甸城市风貌特色的重点景观区域为河景观带和街路建筑风光带,其它的景观区域,如山体、工业等景观均不如前两种景观点给市民的形象印象深刻,所以通过对河景观带和街路建筑风光带景观体系的意向规划,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奠定基础,努力将桦甸市城区建设成为既有山水自然景观,又有独特人文景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1)河环境景观带意向规划

桦甸市城区独具自然风貌特色的是四周环山,南、东环水,最有风貌景观开发建设价值的是河景观带,它为桦甸市城区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通过对河环境景观带的意向规划,目的是充分地发挥水体景观资源优势,建设城市蓝色、绿色通道,使河焕发崭新的面貌,成为桦甸城市风貌景观构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河景观带的建设,在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景观感受的同时,还可成为拉动桦甸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支撑点。

河景观带的规划围,包括河在城区1万余米的“人”字形河段及两岸各100m至300m的景观控制区的意向规划和特色导引。

考虑河两岸的各类用地性质和河形体特征,结合景观开发因素,对河景观带进行景观分区,共划分3个景观分区。

A区——段景观风貌区

B区——河中段景观风貌区

C区——段景观风貌区

A区——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

围:城区西段始,至光明路止。

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河的起始段,北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南侧为规划的城西公园及辉发河,此处属城区边缘地带,交通干扰较小,由于此段河数年前结合辉发河河堤重建已经对其进行综合改造,河水质较其它河段有较大提高,河水较为清澈,环境安静,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生活岸线空间。本段北为路(一段为南环路与路附合路),东侧为人民路跨辉发河大桥,南为城西公园,河在此段水面开阔,沿河有20~50m的绿

化带。

重要的景观场所构想:将该段景观建设成为集水景和绿化景观为主的绿色景观风貌区。

该段横断面构成大体为住宅+路(南环路)+绿化控制带+驳岸+河水面+驳岸(辉发河大堤)+绿化控制带+路+城西公园。

居住建筑用地景观,因为此处河段近似东西走向,所以居住建筑均正面朝向河,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形成沿河成为一面建筑墙,既呆板,又破坏了此段的自然景观。为克服上述不足,规划中将沿河岸居住建筑尽量减少面宽,并适当降低层数,沿河以2~3层为主,向北依次提升层数至6层,在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上作出变化,建筑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基调,以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并和绿化、水面的色彩构成对比色,建筑形式建议采用坡顶,并运用三段式手法(屋顶、墙身、基座),使沿河住宅建筑高低错落,进退有序,空间组合前低后高,与绿化、道路、水面相应生辉。

此段道路采用一块板形式(与南环路并行段除外),加大人行步道宽度,简化道路设施,街路照明以园林灯式为主。

绿化控制带为30~80m宽度不等的绿化带,规划处理成为沿河的小型带状游园,布局采用自然、亲切手法,设园林路及休闲游憩设施,供居民使用。绿化树种及花卉采用柳、榆、映山红等当地品种,力求布置简练。

驳岸采用毛石砌成,每隔100~200m修建台阶伸向水面,在适当处设置小型亲水设施,绿化以草坪和花卉为主。

河水面在河起始段由于引入辉发河水,水量充足,水面开阔,碧波粼粼,此段水体污染较轻,有利水上植物生成和水栖动物活动,建议此处水面以种植荷花为主,恢复莲花夕照的历史风貌,与城西公园绿化建设相结合,展现此段河的绿化景观,此段不宜形成水上游乐活动区。

抗洪纪念广场及光明路桥头为重点建设空间。

B区——河中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

围:光明路始,至工业大路止。

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桦甸河景观最重要的一段。在光明路至南环路段,河两侧以居住用地为多,此段河主要是为沿河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生活岸线空间,南环路至渤海大桥及东至辉发河堤段,河两侧以公共设施用地为多,居住用地次之,有全市性的综合性公园——公园,有市级公建在此沿河两侧集中布置,是未来桦甸城市崭新景观形象的最佳展现区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