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对建筑屋顶的演变影响
简析中西方古建筑的特点和影响
一国,一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国,一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们引以自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了。
1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1.2轴线的空间艺术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
“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1.3“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变化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欧洲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即“平顶建筑”,以取代传统的尖顶建筑形式。
本文将从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发展与演变,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平顶建筑的兴起、特点以及对后来建筑美学演进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该时期西方美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的发展,日后成为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源头。
在此时期,中西方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研究发展趋势也有所不同。
1.中式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的发展中式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一些皇家园林中的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式建筑屋顶的发展趋势主要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在中式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方面,一些皇家府邸和宫殿在此时期经过了改建和扩建,建筑风格开始多元化,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在原有的传统屋顶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例如,在北京故宫的建筑中,仍然可以看到传统翘角歇山式建筑的出现,但是在设计上内外脊花鸟纹、点腰纹和梁板装饰等元素都得到了增强和提高。
西式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对于众多西方皇宫的建筑形制来说,直接影响着欧洲的建筑发展历程。
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其前后几个世纪,很多西方城市中的新建筑都采用了传统屋顶结构之外的新型平顶建筑形式,成为当时建筑界的一个新兴趋势。
在西式皇家园林中建筑屋顶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平顶建筑形式开始大力发展,斗拱和圆顶的典型外形被大量运用于城市中的建筑设计之中。
尤其是在16世纪后期,平顶建筑逐渐成为了欧洲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形式,轻淡的建筑体量、明快的线条和简单的装饰成为了建筑界的热门话题。
二、文艺复兴时期平顶建筑的兴起、特点以及对后来建筑美学演进的影响1.文艺复兴时期平顶建筑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平顶建筑的兴起源自于对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发展,16世纪欧洲的数学和物理学等课程得到了普及,建筑师们也开始尝试利用这些理论、技术和工具来探究新的建筑设计方式。
古代西方建筑、
一关于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得失与优劣,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包括被西方视为东方的埃及、印度、伊斯兰的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
它的缺点是施工周期长;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它的特点是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宜于向高空发展。
与之刚好相反,木头是一种密度较小的建筑材料。
它的缺点是使用寿命短;它的优点是施工周期短;它的特点是容易制造较大跨度的窗框和飞檐,宜于横向发展。
相对于石头的优点和缺点,西方的经典建筑往往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施工周期,可一旦落成又可经受千百年的考验。
作为欧洲建筑史上早期哥特式教堂的典范,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竣工于1345年,历时182年之久。
然而时至今日,它还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
比它更晚、更高,也更具有哥特风味的科隆大教堂的整个建筑时间跨越了近5个世纪,仅石料就用了16万吨。
其垂直向上、高耸入云的双塔尖顶,凝结了德意志民族几代人的艰辛和努力。
说到西班牙,人们一定会想到巴塞罗那的那座至今尚未竣工、却已被写进建筑艺术史的圣家族教堂。
这座由著名艺术家高迪设计的造型奇异的庞然大物,从19世纪开始施工,已经建造了一百多年,而按照预期的建设计划,还需要建造一百多年才能完工……。
在欧洲的建筑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于宗教信仰比世俗政权更加稳定而长久,所以这些建筑不会因世俗政权的更迭与替换而遭受毁灭。
不仅如此,在这种宗教建筑的典范作用下,西方人渐渐培养起一种对于古老建筑的尊崇与敬意。
在西方,每座城市中的“主教堂”不仅是规模巨大的,而且是历史悠久的。
它不仅是一种信仰的体现,而且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延续。
相对于木头的优点和缺点,中国的经典建筑则常常只具有几年或几十年的施工周期,诺大的一个大兴城(即后来唐代的长安城)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建造成了,北京紫禁城的施工周期也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其建设速度不可谓不惊人。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
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
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
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
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
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建筑理念;1、中西方建筑差异比较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也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文化传统,不同的理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
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重要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岱庙是山东泰安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整修、扩建,现今基本保留了宋朝的规模和风格。
以宋朝为时间点,对应西方12世纪,在法国出现“哥特式艺术”。
当时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欲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巴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建筑群里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教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诉求。
尽管岱庙为建筑群体,巴黎圣母院为建筑单体,但他们同为宗教建筑,通过在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上的比较分析,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理解中外建筑思想、哲学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差异引言宗教建筑的地址选择,承载着一定的宗教文化,表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东西方的宗教选址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
中国的宗教建筑处于较为从属的地位,是服务于皇家建筑而存在的一种建筑形式,虽然也是人们信仰的表现形式,但是人们对于佛教或道教的信仰远不及西方人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那种广泛;西方人将基督教的信义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宗教建筑的精神属性,对于上帝的崇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最好的建筑技术设计教堂,教堂也被赋予新的精神含义,成为他们进行祈祷与忏悔的精神场所。
1建筑选址的审美差异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般都在山林之中。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们信奉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探寻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把道观和寺庙建在山林之中,让建筑融入自然,与世隔绝,羽化升仙。
西方的宗教建筑大多都选在城市中。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即“人神合一”的哲学观,认为神就在自己的身边,人们可以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玩耍嬉戏,宗教建筑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堂一般会建成城市中最高的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象征着人们的思想可以和上帝交流,也是人们死后通往天堂的道路。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摘要:本文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
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
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
”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
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
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
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
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
中西建筑文化对比
今日中国
现代西方建筑
谢谢大家!
谢 谢 观 看
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
2、穿斗式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三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
3、井干式
井干式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西方古典建筑的单用途西方的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已决定了它的用途:教堂上有“十”字标志,而且教堂的平面结构也是模仿“十”字。宫殿的内部设计比教堂的空间分割更细一些,是专门为居住设计的,两者不会混用。古罗马时代所建造的大型浴室,内部功能复杂完备,流线清晰,其功能的单一性极为明确。还有大斗兽场、剧场等等都是和其他建筑不可混淆的,更难以通用。这就说明西方建筑在用途上是单一的。西方建筑从柱式到哥特教堂,从罗马建筑到东正教堂,体现出对单体的重视,对个体的关注大于整体。
1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
四 中西建筑色彩对比
西方古典建筑的色彩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彩。
希腊色彩是他们宗教观的反映,使用色彩已具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火,青象征大地,绿象征水,紫象征空气。通过色彩表现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多运用红土为底色,黑色为图案或相反使用。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华贵感。
古罗马为了装饰宏大的公共建筑和华丽的宅邸、别墅等,各种装饰手段都予以运用。室内喜用华丽耀眼的色彩,红、黑、绿、黄、金等,墙上有壁画,色彩运用十分亮丽,还通过色彩在墙面上模仿大理石效果,并在上面以细致的手法绘制窗口及户外风景,常常以假乱真。艳丽奢华的装饰风格影响整个欧洲。当时的建筑经典《建筑十书》介绍,那时建筑色彩非常丰富,有黄土色、灰黄、胭脂、淡红、红褐、鲜红、朱红、灰绿、蓝绿、深蓝、白、红白、黑、金等色彩。
中国对西方近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对西方近代建筑的影响近代建筑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理论。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对西方近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和建筑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对西方近代建筑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闻名于世。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建筑中,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对西方建筑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平衡和谐,追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这种追求也在西方近代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布局,影响了西方建筑中的庭院式住宅设计。
西方的别墅和花园式住宅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庭院和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
二、建筑技术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瓦片、彩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和工艺。
这些技术和工艺也对西方近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檐口、悬山、斗拱等装饰元素在西方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此外,中国的瓦片技术对西方建筑中的瓦片屋顶的设计和制作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工艺也对西方近代建筑中的木结构建筑技术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建筑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这种思想也在西方近代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中国的风水思想对西方建筑中的环境规划和建筑布局产生了影响。
西方建筑师开始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此外,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哲学思想也对西方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建筑对西方近代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技术为西方建筑师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创作灵感。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的影响也使得西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和人文关怀。
这些影响使得西方近代建筑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汲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理论体系。
中国对西方近代建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多元交流和发展,丰富了世界建筑的多样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是各自民族、地域和历史背景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成果,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侧面。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秉承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思想,而西方建筑则在古代罗马和希腊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材料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是两种文化的风格差异的体现,它们分别反映不同民族的建筑传统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的是“藏、拟、隐、真”和谐统一的理念。
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弧形造型,带有一定的曲线美,其庄重、典雅、尊贵的气质让人感到庄重而又不失华丽。
而西方建筑风格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反映了西方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例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以其高大、宏伟、精细雕刻的特点而闻名,体现了西方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畏。
二、设计理念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设计理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象”的思想,力求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与此不同,西方建筑设计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建筑房屋通常会在周围营造一个独立的空间,与自然形成一定的区隔。
西方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追求对称、平衡、对齐和创新,倡导体现个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
三、材料选择中西方建筑文化在材料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瓦、石材等天然材料,注重利用自然材料与环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而西方建筑则更多地采用钢铁、混凝土等工业化材料,这些材料在工程上更为耐久和稳定,方便建筑师实现更大胆的设计理念。
另外,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的含义和象征,喜用红、绿、黄等暖色调,代表着繁荣、希望和喜庆。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色彩的实用性和装饰效果,喜用白色、灰色等中性色调,给人一种简洁、明亮的感觉。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体现在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材料选择上。
闽南建筑—屋顶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得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与设计方法得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与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得形态、构造、施工做法与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得人文与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得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就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得状态。
大量得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得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得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得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得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得独特得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得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得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得泉州已有不错得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得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得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得繁荣发展,早期得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得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得西方宗教文化与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得过程。
特别就是清末民初时期得华侨文化,更就是对后期得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得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 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就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得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就是在历史得积淀与闽南文化得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瞧,并不就是类型化千篇一律得,也不就是张扬、个性得形式,它在屋顶得装饰与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得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得屋顶装饰从审美得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得风格与特性,这就就是所谓得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得特色中国得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得反映出建筑得等级得两大因素为建筑得规模与建筑屋顶得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得标志性特色就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得以“燕尾屋脊”与“ 马背山墙”所构成得屋顶形象形式。
闽南建筑—屋顶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得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与设计方法得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与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得形态、构造、施工做法与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得人文与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得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就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得状态。
大量得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得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得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得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得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得独特得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得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得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得泉州已有不错得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得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得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得繁荣发展,早期得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得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得西方宗教文化与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得过程。
特别就是清末民初时期得华侨文化,更就是对后期得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得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就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得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就是在历史得积淀与闽南文化得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瞧,并不就是类型化千篇一律得,也不就是张扬、个性得形式,它在屋顶得装饰与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得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得屋顶装饰从审美得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得风格与特性,这就就是所谓得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得特色中国得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得反映出建筑得等级得两大因素为建筑得规模与建筑屋顶得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得标志性特色就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得以“燕尾屋脊”与“ 马背山墙”所构成得屋顶形象形式。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领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因此对建筑风格、结构、装饰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西文化相遇的地方,传统建筑往往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体现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共生。
本文将从中西传统文化的几个关键点出发,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宗教信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影响了两者在建筑中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尊崇自然、崇尚和谐。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谐,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是其中一个主要特点。
比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常常采用山水、花木、亭台、廊檐等元素,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精心设计的装饰,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及其衍生的宗教信仰占据主导地位,建筑往往表现出对上帝的崇拜和尊崇,教堂、修道院等宗教建筑成为了西方建筑的代表。
这些宗教建筑常常采用尖顶、拱门、壁画等元素,富有宗教色彩,体现出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
中西建筑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使得两者在建筑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审美情趣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东方传统文化强调自然、和谐、内敛,注重抽象意境和意境抒发。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出现以山水、花鸟、吉祥图案为题材的装饰艺术,以及对纹饰和构件的讲究。
这些装饰不仅起到装点建筑的作用,更通过对自然的崇拜和抒发来体现出古人的审美情趣。
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加强调理性、秩序、对称、明快,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西方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和几何形状的构件,色彩明快、线条流畅,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敛和隐蔽性。
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审美情趣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两者在建筑装饰和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中西方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影响了两者在建筑结构和功能上的表现。
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1、材料:建筑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2、空间布局: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
•3、形体审美: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4、文化观念西方以石材为主中国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中柱子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斗拱飞檐•建筑空间的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故宫••曲阜•孔庙展现“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各种建筑前后左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大本钟科隆大教堂巴特农神庙•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形体审美差异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
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
东方乡情的“三合院”与西洋风格的“蓝屋顶”——林语堂故居的设计美学刍议
摘 要:本文分析了林语堂故居的设计背景、风格特点和美学原理,揭示其设计意义和美学价值。
林语堂故居的设计独具匠心,将东方传统建筑的“三合院”和西方现代建筑的“蓝屋顶”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之美。
这种设计既保留了传统乡土文化的内涵,又赋予了建筑现代化的审美特点。
林语堂故居的中西美学融合是一种创新性的设计思想和实践。
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林语堂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也为当代乡土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东方乡情;三合院;西洋风格;蓝色屋顶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居住、办公等功能,更是一种乡土文化和审美的表达。
在东方乡情与西洋风格的碰撞中,林语堂在中国台北的故居是一座独特的建筑,它汇集了中西方建筑文化。
故居不仅保留了闽南传统的乡土三合院结构,还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蓝色屋顶,将东方乡情和西洋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成为设计风格的典范。
本文旨在探讨林语堂故居中西合璧的设计美学,并对三合院和蓝色屋顶两种建筑形态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林语堂故居介绍林语堂自幼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语境中成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林语堂一生最好的写照。
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林语堂也不忘在最后的岁月里践行他“两脚踏中西文化”的风格,他将这种风格深深地融入自己设计的建筑中。
林语堂的故居在全国有四处,一处是祖籍地福建漳州林语堂纪念馆所在地,一处是出生地福建平和县坂仔镇的故居,一处是厦门鼓浪屿漳州路的U 形别墅,一处是位于中国台北阳明山的宅院。
位于中国台北的故居是林语堂亲自设计的,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林语堂故居坐落于阳明山的山腰,从阳台上可以一览整个天母区的美景。
宅院周围环绕着山脉,正前方是观音山。
站在这个位置,可以欣赏到周围环绕的山势和壮丽的景色。
这个地方和林语堂的家乡地形非常相似,都是峰谷环绕。
除此之外,宅院周围还有一片片水田,与远山相接,营造出一种恬静优美的景象。
中西方屋顶建筑比较
西方屋顶欣赏
一):东西方建筑屋顶材料的不同 传统的东方(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区)建筑屋顶材料为木头,而西方则多为石头。这与东西方 原始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东方生产生活方式以原始农业为主,生存依赖于自然,较早的形成了 具体理性实践的现实生活主义,在对待自然上,主张天人合一,万物阴阳有序;西方原始的生活 方式以狩猎为生,崇尚征服自然,重视个体的差异,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强调主客观分离, 相反而不相成。木头有生命力,同时又灵活轻便,易于运输和制造。表明了东方人对自然的尊敬 和具体实践的理性主义。石头坚固而体型庞大,建造工期长但建筑能存在上千年。体现了西方创 造与征服的精神,以及对个体独立性的追求。 (二):东西方建筑屋顶构造的不同 东方的建筑屋顶构造使用插接、榫接等方式,并利用斗栱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发展;西方的建筑 屋顶构造则为拱券、穹顶。东方的构造方式灵活,便于修葺,讲究的是工艺;西方的构造方式庞 大笨重,难于建造,注重的是技术和人力。可见,东方人的具体实践的理性主义,灵活的分析和 运用现实,以及惰性的倾向。 (三):东西方建筑屋顶造型的不同 东方建筑屋顶平和大气,追求线条美,注重细部修饰;西方建筑屋顶宏大壮观,追求形体美。这 是由建筑理念的不同、艺术美学的差异、社会意识的差别等因素造成的。东方建筑屋顶平缓,强 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东方中庸的思想,东方人在交往和处事方面的中和,注重整体而不 突出个性,是儒家文化的表现。而西方建筑屋顶气势恢宏,追求坚固、实用,单体建筑规模庞大 体型厚重,西方人强调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重视个性的发展,同时具有探求真理、追求理想化 的精神,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东方建筑屋顶追求线条美,多种形式的飞檐赋予屋顶丰富的造型, 或轻盈、或朴实、或威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西方建筑屋顶造 型追求形体美,仿人体建造,运用几何学,具有形式感和雕塑感。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 雨果高 度概括了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我国古建筑屋顶常见的五种构造方式,即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和攒尖建筑木 构架;屋檐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形式。这样两项组合起来屋顶样式有了更多的变 化。 屋顶样式出现的顺序据考证推断为庑殿、悬山、歇山最后为硬山。歇山的出现要 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 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成的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区。隋 唐统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虽然 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 区的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相应的 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唐规定宫殿皆四阿, 这个四阿就是庑殿式。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屋面以中间横向 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硬山顶是两 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 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屋面夹于两边山墙 之间。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 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 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 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水,因此北方民居多硬 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宫殿建筑论文
宫殿建筑论文宫殿建筑代表着社会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集中体现了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宫殿建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宫殿建筑论文篇1浅谈中西古典宫殿建筑的不同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建筑有着记录艺术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功能,使我们今天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明的脚步和昨日辉煌故事。
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遗存,往往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故宫;凡尔赛宫;古典建筑 ;皇权地位北京“故宫”和巴黎“凡尔赛宫”都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宫殿建筑,它们宏伟的规模、风格无不体现了皇帝的统治权威和浩荡辉煌。
它们都以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
这一中一西的两个著名建筑,如同两颗耀眼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东西方,给世界建筑史增添了风采。
作为皇宫的建筑,它们的功能充分体现了皇帝的统治权威和浩荡辉煌。
当然,因地域差异,建筑风貌也呈现不同的风格。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庄严,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凡尔赛宫始终是法国封建统治历史时期的一座华丽的纪念碑。
他被誉为是“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家宫苑”。
它一直是历代法国君王权力的象征。
我们具体从地域、审美的差异,在建筑布局、艺术风格上分析下这两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宫殿建筑的不同点。
首先,先从建筑布局来分析:故宫,采用院落式布局,平面铺开。
中国的宫殿建筑,是供活着的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世间居住,而不在脱离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贯彻发展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把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而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的差异,所以中西方在园林风格上也产生了差异,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一“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一直被中国造园家们奉为圭臬。
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二不同的建筑美学风格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使古建筑在西方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来制造不同的建筑物,展现不同的信仰。
西方的石头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巧妙的建筑屋顶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如何将高密度石拱顶引擎,如仓库架构是它的位置,所以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支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曼干栏,也可以说是西方建筑地基基础支柱。
发展支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筑屋顶,如果西方建筑的支柱是“基本词汇”,那么建筑物的屋顶是西方“基本句型。
建筑设计中的中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
建筑设计中的中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深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不断出现。
这种交融与碰撞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风格的结合,更是文化观念、信仰体系、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交织。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意象符号等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建筑形式的交融与碰撞建筑形式是表达文化特征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式呈现出鲜明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交融与碰撞,既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也有互相对立的冲突。
在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中式建筑与现代西式建筑的融合。
例如,在中国一些城市中,中西式建筑融合的商业综合体成为了新的城市地标。
这些建筑既保留了传统中式建筑的屋顶檐口和红墙黛瓦的特色,又采用了现代西式建筑的玻璃幕墙和流线型造型。
这种设计既满足了现代商业功能的需要,又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然而,中西方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碰撞也常常引起争议。
有些人认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引入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形象,导致了城市形态的随意和混乱。
他们提倡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反对西方建筑形式的涌入。
这种文化碰撞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争论,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传承意识。
二、空间布局的交融与碰撞空间布局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中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在空间布局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西方文化的空间观念与层次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就自然呈现出差异。
在中西交融的建筑中,我们常常看到传统中式的庭院与现代西式的大堂相结合。
这种设计通过庭院的布局,为建筑引入了自然光与绿色植物,使人们在大都市中感受到宁静与舒适。
同时,大堂的设计又展示了西方建筑中开放式的空间概念,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这样的空间布局既满足了东方人对内向、私密空间的需求,又满足了西方人对开放、公共空间的追求。
然而,中西方文化的空间布局观念也存在冲突。
例如,中西方厨房的不同布局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空间利用上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对建筑屋顶的演变影响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中对“建筑是什么”阐述的尤为
全面:建筑除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外,它还能反映当时的时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状况、政治和经济制度。
屋顶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屋顶”的定义是: “房屋上层起覆盖作用的维护结构,又称屋盖”。
“屋顶”泛指建筑覆盖于墙、柱等支撑体系之上的部位,是建筑物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建筑物遮风挡雨、采光通风的重要构成部件,还是建筑形象中最具表现力和个性的部位。
古往今来的建筑师都把屋顶作为展现智慧和才华的舞台,为提高屋顶设计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孜孜不倦的追求着。
屋顶不仅是建筑形象的表现,同时还承载着建筑师对艺术的追求、对精神境界的向往。
屋顶作为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通过自身的形态特征向人们传达着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感情,对室内外空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建筑的某些屋顶形态甚至被人们作为是建筑形态和风格的浓缩。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已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作为建筑的制高点和第五立面——屋顶,已经成为表达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组成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对屋顶的影响
中国主要文化思想概述形成中国文化性质和特征的原因是主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上,无可厚非应该是自然。
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
黄河、长江,大块陆地,其东为海,其西为高原和沙漠,朔北寒,南地瘴,因此中原
得天独厚。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因。
从主观上说,则不能不从早期基因上去着眼。
是文字结构:方块汉字形态,无疑是影响中国人的观念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人的思维结构,是由语言(文字、言语)
外化着的。
第二个基因是人的居住和交往的方式。
由于自然形态的客观原因,所以人们的活动方式是内向型模式。
内部物质条件的充裕,外部游牧民族远不及,而且也无须象米诺斯或迈锡尼那样进行海上交往,因为中国大块陆地,地大物博,可以无尽享用。
第三个基因是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这个内向型要素由上面所说的原因所造成,但一旦形成了生产和经济形态,便由此最终确立文化形态。
因为自然的、思维
语言结构的和居住交往方式的基因,只是文化的深层原因,直接的根本的原因是由这些深层原因所导致的生产和经济形态。
这种内向耗散自活的社会性质,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因。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
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
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
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
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
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
的。
《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
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
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
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对建筑屋顶的影响
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文化影响十分深刻持久。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筑屋顶中表现为追求“人 -建筑 -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屋顶的 布局与设计应顺着地形、 绿化等自然环境 ,达到人为与自然的 理就精妙的应用了顺应自然的法则。
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 自然的形式 ,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
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
为突出。
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 ,把自然 引入院内 ,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
北宋皇帝赵佶虽然 不能算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家、建筑师 理应被载入史册。
酷爱艺术的赵佶亲自主持设计的艮岳,这 个园林巧妙的应用了师法自然的原则,将各地的园林山水汇 聚一堂。
有亭、有楼、有榭、有馆……各种屋顶宛若天工, 相辅相成。
“中国式的建筑美”可以说主要是由儒学思规范而 成的 ,其平稳、冷静、自持、静穆、壮阔甚至伟大。
西方文化对屋顶的影响
西方的基督文明贯穿了罗马帝国之后的上千年时间,对上帝 信仰的力量是建筑屋顶创造活动中最大的动力。
基督文明引
,在建 协调。
中国的佛教石窟、陕北的窑洞等建筑中关于屋顶的处
领着整个西方建筑屋顶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屋顶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都十分显著。
从整体上来看,这个时期的西方建筑屋顶的一个特点是开放、轩
敞、一览无余。
基督文明不但引领着宗教文化还同时对世俗
产生着重重影响。
中世纪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艺术与
哲学都要为教会服务,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决定了中世纪文化艺术发展
的主方向,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烙上了宗教的影子,艺术依附
于宗教而存在,而建筑屋顶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基督制造”的烙印。
西方从古希腊的一元论到黑格尔的二元论再到20 世纪的多体出发,
通过逻辑和分析极大地发展了建筑屋顶的形式范畴。
元论,其形式始终处于否定的自主性的前进之中。
西方从实
结语
文化就像上帝和政治一样,是无处不在的”。
文化是人类的文明在
进步尺度上的外化。
但建筑文化又有二重性,一是它自身是一种文
化,通过建筑屋顶,表述着人类的文明,或者说物化着人类历史。
任
何一种文化,都在空间中进行,因此建筑屋顶又间接地映射着其他文化。
建筑屋顶表述着作为自身的文化,表述一个地域的建筑文化。
建
筑也表述一个历史
的建筑文化。
它还表述一个门类的建筑文化。
建筑作为表述它自身的
文化语言,正是这样一个网络关系。
在一个具体的建筑中,其形式语
言就由这种网络组合起来。
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特征,它们又在不断
地演变,尤其是在革命和急剧发展的时期。
这种文化特征及其演变,
必然要在建筑屋顶中有所反映。
建筑屋顶与文化,两者都是纷繁复
杂,包揽万象的巨系统。
建筑屋顶的系统包括有自然环境、社会因
素、经济状况、历史文脉等等;文化的系统有哲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等。
两者都处在动态变化,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其概念定
义及相互关系的探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
中西建筑文化同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
继承和发展、学习和交流,是当今世界建筑屋顶设计的主流。
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们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必须虚心学习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共建人类美好的家园。
责任编辑:
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