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剖析

合集下载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校本课程的建设水平和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校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

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是以学校体系和教育目标为基础,重点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然而,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只是跟风或者随意推出一些特色课程,甚至没有明确的课程特色和目标。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的教师培养和支持不足。

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来支撑,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

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在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缺乏对于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的答疑解惑,从而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再次,校本课程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是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需要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反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以便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校本课程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课程实施后的效果和意见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反馈。

最后,校本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支持。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往往只是在特定时间段内推出校本课程,缺乏后续的维护和支持,导致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加强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明确课程的定位和目标,制定合适的课程特色和实施计划。

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答疑和解惑。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意见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质量和效果。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学校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按照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的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构本校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下面将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整合以及教学资源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校本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其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成效。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缺乏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再加上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支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

通过举办一些校本课程建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还可以通过组建专门的课程建设团队,鼓励优秀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学科分类和课程设置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社会变革和知识爆炸,学校需要更加灵活的课程整合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资源。

目前我国学校的课程整合还存在许多问题。

学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沿袭传统的学科分类,课程设置单一,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性不强。

学校的课程整合缺乏全校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科教师开展活动时缺乏整合的意识,导致课程整合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当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课程整合机制,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整合方案,明确各科间的联系和整合方式,为教师们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设立课程整合专家团队等方式,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整合的工作,不断提高课程整合的水平。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设计开发的本地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我们来进行分析。

一、课程理念不够先进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一些学校的课程理念不够先进,注重传统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应当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校本课程建设中,使之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导理念。

二、课程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一些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这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

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三、教师参与度不够高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教师的参与度不够高,仅仅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领导安排的课程任务,缺乏自主设计和创新。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应当提高其参与度,通过集体讨论、课程设计等方式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使其具有更大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四、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主要以考试成绩和学术水平为评判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应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五、资源支持不够到位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存在资源支持不够到位的问题,如教材、教学设备、师资等资源的不足。

学校应当加强各方面资源的建设和支持,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六、课程管理不够科学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一些学校的课程管理不够科学,存在课程安排混乱、教学进度不合理等问题。

学校应当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加强课程设计、教学安排等工作,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一、加强课程理念的研究和建设学校应当深入研究和探讨课程理念,注重素质教育的内涵,将其贯穿于校本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使课程建设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何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

浅析中小学校本课程设计当中存在的十个问题

浅析中小学校本课程设计当中存在的十个问题

教研探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2浅析中小学校本课程设计当中存在的十个问题李建耀 冯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大力的推进当中,作为课改重头戏之一的校本课程设计也在我国中小学大面积开展。

但是校本课程设计在取得不少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校本课程设计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简要的探讨。

中小学 校本课程设计 存在问题分析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决策和编制的课程,这类课程是以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为价值趋向,并且将国家的意志也融入到课程当中。

一般来说,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家课程往往要比社会的发展慢半拍,如课程不能及时地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增添进去。

这样一来,使得国家课程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背景和特点。

校本课程的诞生正是要弥补这一国家课程的缺漏。

它是力求最大限度地折射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考虑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在社区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大力的推进当中,作为课改重头戏之一的校本课程设计也在我国中小学大面积开展。

校本课程设计在取得不少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校本课程设计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一、人力不够一般来说,校本课程设计的主体是学科老师,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的老师教学任务重,特别是高中老师面临这升学压力任务就更加重,能够用于校本课程设计的时间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是我们大部分老师的课程意识不强,课程设计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摘要】校本教材开发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文章将从定义、必要性、方法、关键要素和挑战与解决方案等方面探讨校本教材的开发。

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对校本教材的重要性进行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文章也指出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努力开发和完善校本教材,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材开发、定义、必要性、方法、关键要素、挑战与解决、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校本教材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本教材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要求,由学校自行编写或选编的教材。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教材往往是全国统一编写,难以满足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

而校本教材则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可以根据校本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校本教材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参与教材编写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可以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素养。

教师们在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形成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各学校应该重视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1.2 现状与问题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是教育领域内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目前,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校本教材开发也不例外。

现有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编写的,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材开发正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校本教材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地特色和教学需要,由教师团队自主开发、筛选、制作的一种特色教材。

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校本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这里,我将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校本教材开发做一些探讨和思考。

校本教材开发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校本教材开发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科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融合校本教育资源和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教学热情,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校本教材开发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在实际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教育资源。

学校周围的环境、历史、文化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校本教材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材的筛选、制作、评价等环节中。

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校本教材不仅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应该融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加强校本教材的评价和分享。

只有不断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价和总结,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要积极分享成功的教材开发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要注意校本教材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是要处理好国家课程标准和校本特色的关系。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1. 引言1.1 引言校本课程建设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经常提及的一个话题,它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设计和开发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

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时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导致课程设计不够系统和科学。

由于各学校的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群体等存在差异,因此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设计成为了一个难题。

一些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过于注重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的质量,导致课程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探讨,以期为今后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问题的现状敬爱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校本课程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现行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往往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考试导向上,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更新和改进。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真正的参与感和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刻板,缺乏个性化的考虑,使得学生的发展潜力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中也存在着师资不足、资源不均等等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因个人能力和条件限制而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一些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当前校本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师资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也制约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

亟待我们共同努力,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向更加科学、人性化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结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设计和开展适合学校需要的课程。

它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本土化特色,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问题:资源不足在开展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源不足。

这里的资源包括教育教学人员、资金、教材、设施设备等。

教育教学人员是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同时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学的能力。

但是目前教育教学人员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将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开展校本课程建设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包括教学用具、教育科技设施、实验设备、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由于财政的有限,学校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校本课程建设还需要教材和设施设备的支持,但是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满足不了教师的实际需求,设施设备的安排也不够充分,导致了校本课程建设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

二、问题:理论研究不足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的理论支持,但是目前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支持不够充分,这将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当前的校本课程建设理论研究还停留在宏观层面,对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少,这将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产生制约作用。

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整体较低,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不广,导致校本课程建设缺乏理论支持,这将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术界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学术研究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程度不够高,这将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存在问题1.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有偏差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一些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意义不甚明了,缺乏足够的重视。

许多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理解为校本教材的编写,不注重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反馈。

有些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中的选修课程混为一谈,课程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不规范有的学校将校本课程建设视为一种短期行为,仅仅满足于成立一個小组,止步于编写一套教材,无法很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

3.对校本课程的实施监管不到位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本位、由学校自行开发与管理的课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的重视程度自然有所减弱。

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考评体系,教师上课难免敷衍,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应对策略1.转变思想观念学校要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强化专业指导,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增强专业自信。

学校要厘清校本课程实施与提高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让教师明白在中高考命题日益走向能力化、素质化、综合化的今天,实施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效应对新的考试评价。

2.规范实施程序学校应坚持在与学校发展特色相结合、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与教师实施水平相结合的前提下,严格规划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质量。

首先,要组建团队。

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不仅包括学校教师,还应该包括校外相关人员,比如地方主管部门人员、学科专家、家长和社区代表等,只有内外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其次,要科学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大体应遵循“四基点”原则,即以学生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点、以学科为基点、以社会为基点。

最后,确立课程目标,规范实施过程。

学校在评估完成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拟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目标,规划校本课程的大体结构,并细化分解到各小组组织实施。

3.重视评价修订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最为欠缺的一个环节。

此处的评价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二是对教师实施能力的评价。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校本课程的目标: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等。

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建设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的支持。

这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来说,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能力,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教育技术设备和教材资源等。

而在现实情况下,许多学校无法满足这些基本条件,限制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解决课程评价和评估的问题。

校本课程往往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评价体系应用于校本课程的评价中。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估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评估结果也需要与学生的学业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相衔接,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和课程设计理念,开展创新教学活动。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专业水平不高、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这给校本课程建设带来了困难。

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校本课程建设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发展,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学校应加强资源投入、加强评价和评估体系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将校本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相协调,以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学校发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本课程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每所学校的师资、学生群体、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方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学校可能存在对自身特点认识不足的问题,缺乏对师生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导致课程建设方向不明确,无法有效发挥校本课程建设的作用。

校本课程建设还需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的问题,难以把握课程发展的方向,导致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校本课程建设还需要面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资源的挑战。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要执行者,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

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视不够的问题,缺乏对教师培训和支持的有效举措,导致课程建设无法有效落实。

教育资源是支撑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一些学校可能存在对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导致课程建设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

学校需要加强对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认识,做好前期调研和分析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师资、学生群体、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学校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可以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合作,建立行业对接机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重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内容主要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推荐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然而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要,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资源缺乏。

资源不足意味着学校
没有足够的经费和人力来开发校本课程,这将会影响开发进度。

因此,学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便尽快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

其次,另一个问题是学术专业的不足。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者们的深入理解,并且必须针对本校学生的特殊需求来制定,然而,由于学术专业的不足,许多学校裁剪了专业知识和研究项目。

因此,相关人员要增加专业学者的参与,提高学术素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三,办学理念的滞后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许多学校忽略了随着时代变化,办学理念也应该变得更加开放先进。

学校要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侧重于可持续的学术发展和创新,以保证依法治校的发展趋势。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但也具有巨大的价值。

学校在校本课
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学术专业,发展开放先进的办学理念,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能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校本课程建设的兴起源自对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的反思,强调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特点,个性化地设计课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深入研究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将对校本课程建设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解决方案,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校本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探讨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概念和意义,揭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未来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研究的目的还在于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校本课程建设的概念校本课程建设的概念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制定并实施符合学校特色和发展方向的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强调以学校为主体,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的理念。

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打造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抓手,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建设成为了国家教育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校本课程建设旨在发挥学校教育自主权,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本校特色的课程,深化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在实践中,校本课程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分析和解决。

一、理念不够清晰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发挥学校教育自主权,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本校特色的课程。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并不够清晰。

一些负责人可能会认为,只要制定出一份“新鲜、有意义”的教学计划,就可以完成校本课程建设的任务。

这种认识往往忽略了课程建设的深层次的理念和原则,导致课程建设的方向不够明确,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缺乏时序性和系统性校本课程建设需要考虑到时序性和系统性。

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课程之间,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衔接和协调,才能确保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然而,在某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却没有时序性和系统性,缺少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协调,课程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导致学生学习重复、交叉,缺乏目标感和效果感。

三、缺少专业人员支持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支持。

专业人员可以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帮助学校完成校本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然而,由于人员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缺少专业人员的支持。

这可能会导致课程构建不够科学、不够实用,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四、学生主体性不够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适当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选、自学、自评、自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不够,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探究和发现,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建设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发挥校本课程建设的优势,需要学校不断探索,注重理念的明确,并加强时序性和系统性,提高专业人员水平,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深化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的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校本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然而,校本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建立一个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校本课程建设需要针对性地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校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可能会盲目模仿其他学校的做法,或者选择“走捷径”,这样很容易出现实际运用效果与预期效果不符的问题。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参与,但是在实际运作时,由于各方面专业力量参与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协调过程中的分歧和矛盾。

学校需要采用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以保证各个专业力量能够合作、协调和进展。

除此之外,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注重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形式。

校本课程建设面临的社会变化、科技变革、教育观念的变迁等问题,都可能会对课程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学校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以保证校本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最后,校本课程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估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的实效性评估,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科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估体系,以保证校本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建设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却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各种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形式,并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估体系,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全面推进,确保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

校本课程建设:问题与分析学校管理者需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回应学校课程愿景与育人目标,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当作特色化办学的突破点或重要抓手,于是形成了结构各异、能力取向多元、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课程形态,进而出现了人人无不谈课程、事事无不关课程、处处无不涉课程以及无校不开发校本课程的现象。

但在校本课程热的背后,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校本课程概念的标签化“课程”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说熟悉,是因为只要论及课程,我们往往会联系课程概念的历史与发展,不仅会从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的“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文本中上溯词源,还会联系到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跑道”(Race-course)的含义,联系到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 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学习进程”(Course of study)的阐释。

说陌生,是因为课程的概念实在太多,美国学者波特利总结有120多种课程的定义[1],但在现实中,具体要说课程是什么的时候,反而语焉不详。

在笔者看来,概而言之,课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也像“课程”一样,总是被挂在嘴边,但想要真正明了并不容易。

现实中这一概念的使用有些混乱,甚至出现了标签化。

“校本课程”概念标签化的表现有哪些?原因何在呢?课程门类繁杂常常听到某某学校介绍有100多门,甚至200多门校本课程,已经实现了学生人人都有个性化的课表,可以自由走班选课,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建设这样一个非常宏大的课程群,饱含着校长美好的课程愿景,但是要知道,任何一门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首先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专业的保障,更需要对内容的不断筛选与萃取,然后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审议,从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最后才能做出是否适合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一、校本课程的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

是当前课程改革希望建构的新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其行为往往涉及到两大范围: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

它开发出的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权利主体是学校。

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课程科目的增减、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间的整合、统一学科内部内容要求的调整等)。

其权力主体仍是国家,但学校、教师已经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的类型——从课程形态上看,可以分理论知识类课程(如中华字经、诗文诵读等)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剪纸工艺等)两类。

从课程的显性程度看,可以分显性课程(如诗文诵读、趣味数学、剪纸工艺等,往往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分配等要素)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有目标有计划,但却不一定有教材、考评方式等要素)两类。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的主要依据(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需要评估(1)学生发展需要评估(2)社会发展需要评估社区发展需要评估2、资源分析课程内容资源分析课程人力资源分析课程经费资源分析课程政策资源分析3、确定开发目标(1)学校汇总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理清办学思路,提炼核心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形成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学校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报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开发设想,进行初步审议。

(3)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原则和程序、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4、组织项目申报(1)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申请开发的课程项目,提供《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要说明想开发什么课程,教学哪些内容,大约需要多少课时,采用什么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篇幅大约200字宜。

(2)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审议,编制《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向学生、家长公布各年级想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说明各门课程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设施情况,并附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

小学最好召开家长会当面向学生、家长介绍说明。

(3)学生在教师指导、家长帮助下自主选课,淘汰不受欢迎的课程项目(选修学生低于10人者淘汰)。

(4)审议委员会再次进行课程项目审议,根据课程选报情况最终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

5、制定开发方案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公布学校最终确定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课程结构、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意见。

此方案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政策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和特点,资源条件,办学理念和思路。

(2)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不宜太复杂,3——5条即可。

(3)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包括课程门类,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和限制性条件等。

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结构(共开设校本课程60门)(4选课的具体方式,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选课能力(不同年级大不相同)而定。

6、编写《课程实施纲要》教师根据《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自己负责开发的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

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项目,简要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

二是具体教学方案,较详细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专题、内容、活动项目等)、课程实施说明(主要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分配、教学场地安排、教学设施条件、班级规模等)、考核评价方式要求(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

例:《麒麟文化研究》一般项目课程名称:感受麒麟文化授课对象:初二学生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限选课教学材料:自编纲要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具体方案一、课程目标1、感受麒麟文化(人物、歌谣、古迹、艺术等),提高人文素养。

2、经历麒麟文化研究步骤(选题、收集、整理、利用各种麒麟文化资料,形成麒麟文化研究成果)。

3、选取有关麒麟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第二讲麒麟的传说研究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基本组织形式:分小组讨论。

教学要点:……场地设备:大教室,分5个小组活动。

学生成绩构成:1、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

2、课程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

6、课程实施……7、教学评价……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与方式1、开发类型(1)直接选用●从国家或地方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如《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山东省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中直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项目。

《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山东省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包括民族文化、社会探究、自然探究三大类。

●从其他图书资料中选用:《中华字经》《新编三字经》《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等。

(2)校外引入将外地或其他学校、其他单位开发的课程项目引入自己的学校,作为自己的校本课程。

(3)改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如小学普通英语,按照《校编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三到六年级教学内容整体规划,形成完整的内容系列。

●外地、外校引入项目的改造:旧版《三字经》——《新编三字经》●学校自己开发的项目的改进:(3)创编棉花生产:棉花的种植,棉花的加工,棉花的经营。

巨野剪纸——巨野剪纸文化的历史发展,巨野剪纸工艺的艺术流派与特色,剪纸工艺的手工制作,巨野剪纸工艺的市场调查与产品开发。

《小学语文泛读指导》,已经按照我们自己的阅读指导理念重新设计体例,选择文本,确定指导要点,形成了新的训练体系。

跳绳:跳绳的概况,跳绳的方法,跳绳的比赛规则,跳绳的评价。

2、开发方式(1)教师自主开发——自下而上的开发。

又包括教师个人开发、教师小组合作开发两种。

基本模式为:课程初次设置——学生意见反馈——教师自我反馈——课程二次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完善提高。

(2)学校组织开发——自上而下的开发。

一般由学校领导牵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

最初可以是教师首先提出开发设想,领导吸纳后形成开发意见,然后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开发;也可以是学校领导首先提出开发意见,骨干教师具体制定开发方案。

(3)校际联合开发——联合前提:办学思想接近,区域跨度小,资源可互补。

联合原则:权责分明,分工合作,双向交流。

联合方式:互补整合式,先各自单独开发,然后相互交流、互补整合;流线作业式,彼此分共开发课程计划中的某些部分,然后整合,共享成果;合并交叉式,联合单位人员合并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分担不同的开发任务。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1、内容范围(1)基础性课程——与国家课程(语文、数学、科学等)范围大致一致,由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前者可以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更新(改编、新编和拓编),小学生趣味数学、生活数学(木工中的数学);也可以是结构改造(分层建构或横向整合),如小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音乐美术与语文、科学的学科整合。

实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后者又包括通用学习策略(注意、记忆、组织学习、精加工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课外阅读策略、快速作文策略等)。

(2)丰富性课程——目的是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包括健身、博识、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健身——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教给健身知识,提高健身能力。

如武术、足球、体操等。

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活动参与大众化。

博识——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网页信息浏览、名胜古迹浏览等。

怡情——目的是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

包括艺术怡情(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休闲怡情(摄影、垂钓、插花、集邮、茶道等)。

励志——激发热情,培养意志。

包括成功案例分析、挫折调适、意志训练等。

广行——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

如社区服务(电子报刊制作、网页制作、无线电维修)、新闻采访、环保调查、实验操作等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

(3)发展性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创造潜能。

包括两类:一是加深学科知识深度,重视学科知识前沿性,如数学、信息技术技能竞赛、物理奥赛训练,材料科学、国防航空、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专题研修;二是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书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

2、内容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校本课程一般是选定一个知识领域,根据该领域的知识板块划分成不同的内容专题,形成一个个的活动模块,若干个活动模块组合起来构成课程内容体系。

如茶道,围棋,集邮等等。

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内容组织思路:内容板块内容专题活动模块使自己积极的人生艺术——使人消极的心理因素分析——调节情绪的方法策略——交谈、倾诉、宣泄、注意转移摆脱孤独等等自我激励的方式与策略制定日程表、我的座右铭使自己快乐的人生艺术——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克服嫉妒心理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竞争如何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使自己工作高效的人生艺术——如何选择奋斗目标如何安排工作时间如何高效休息如何选择高效的工作方式如何缓解压力如何化解人际冲突等等六、积极探索建立校本课程评价的完善体制(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七、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课时安排的基本方式集中式安排,即将所需课时集中在一个时段内安排完,可以是一两个星期只上某一课程,也可以是一两个月中每天的某一个时段,学完某一课程马上考核结束。

如初中、高中入学后的军训。

分散式安排,即把所需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或学年中,每周固定安排一定的课时。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弹性课时制。

山东省是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打通使用。

2、课时安排应注意的问题(1)课时安排一定要具体,要确保落实到位,不能随便被冲击。

(2)课时分配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学校课时分配实际可能灵活安排。

课程内容特点——总共需要多少课时分配到几个年级、几个学期每个学期安排多少课时每周安排多少课时这些课时时相对集中使用还是分散使用学校课时安排实际可能——从小学段所有课程课时分配的整体着眼不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制度规定还要考虑当地季节变化的影响等因素(3)注意整体规划,整散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