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杂病宜从脾胃论治
浅谈“善治脾者,能调五脏”
膝 。诊断 : 脉证合参 , 系戴 阳之 候 , 虚 狂症 。治 疗 : 为 当场 以 毫针急刺人 中 、 风府 、 大椎 、 心俞 、 肝俞 等穴位 , 以通经 窍。急
腑腑 精气衰竭 , 能 充养 血 脉 , 养 四肢 九 窍 , 脉 细 缓无 不 滋 故 力 、 目斜视 、 两 口紧闭 、 甲白 、 指 脚冷 至膝 。脾 胃为 后天之 本 , 气血生 化之源 , 与心 络 脉相通 , 气 健旺 , 气血 生 化健 旺 , 脾 则 则心有气 养 , 心有 所 主 , 以说 :脾 阳一 旺 , 所 “ 心营 受萌 , 火 君 以明 , 火以位 。 _ 治疗 时应 透过 虚狂 的假 象 , 相 ”2 J 看清 疾 病 的
本质 , 以补脾 为主 , 是治疗 的关键 。
3 扶 土 抑 木 治 愈肝 郁 痰 积
痰, 杂以秦艽 、 天麻 之类 。不应 , 又与 牛黄丸 , 愈治愈逆 , 危殆 益甚 。因六君子 , 或加 胆 星 、 竹沥 , 加黄 连 、 或 当归 。十余 剂
而愈 。(张 氏医通 》 《 卷一 )l _ J 分析 : 例之类 中风 , 本 本为脾 胃虚损 、 中虚不运 所致 。因 脾 主 四肢肌 肉, 失健 运 , 四肢 不能 举 动 。“ 为生痰 之 脾 故 脾 源 , 为贮痰 之器 。 因脾 胃大 虚 , 涎 壅盛 , 肺 ” 痰 波及 肺脏 , 喘 致
观今 临床上脾 胃病 者甚 多( 多数 是 由情志 、 饮食 、 劳倦 所 致) 但因其 临床 表现 不一 , , 不少 疾病 与脾 胃关 系 密切 , 看 却
浅议从脾胃论治
“ 气为万物 之源 , 土 胃气为养 生之 主 , 胃强则 强 , 胃弱则 弱”。
素问. 太 阴阴阳论 》:“ ・ 土者 , 万物而法 天地 ” 就 是说 : 生 。 脾 胃者 , 属土位 , 中焦 , 居 脾主 运化 , 胃主 受 纳。脾属 阴土 而喜 刚 燥, 胃属 阳土而喜 柔润 , 脾宜 升则 健 , 胃宜 降则 和 , 们之 间一 它
1 哮喘
某 患者 ,女 童 ,9 ,就诊时主诉 :时常感 冒,感 冒则发哮 岁 喘 ,历 时二年有余 ,西药抗生素 用过无数 ,发作时 唯激 素气雾 吸入 ,方得 缓解 ,均 不能治愈 。视患者精神 尚可 ,面微黑瘦 , 喘 咳声 有痰 鸣音 ;问其 饭食 一般 ,挑 食 ;舌质 淡 红 ,咽红 , 脉微数 。其实验 室检 查均未见异 常 ,辨证为脾 气虚弱 、肺 气不
足 ,肾 失纳 气而 致 的哮 喘 。拟方 取补 中益 气汤 与射 干麻 黄 汤 中的黄芪 、党参 、白术、麻黄 、五 味子等 ,配 以相应滋 阴药如
麦 冬类来抑 制麻 黄辛 温之 性防其宣散 太过 。前后 加减服药十二 次 ,诸症痊 愈 ,嘱其饮食 调理 。一 年后 ,又重感 而复犯 ,复 以 前方加 减治疗 十剂 ,随访 至今未再 复发。 按 :哮 喘一 证 ,其 机理 当 归为 饮食 不节 ,素体 亏虚 ,脾 虚 蕴湿 ,至痰有 夙 根 ,复感 外邪 而发 。所 以 医家言 : 无 痰不 “ 作 喘” 治 喘先治痰 ”等 原则。所 以拟方 以健脾行 气、化痰定 、“ 喘 ,以扶正祛邪 ,标本 同治。
降, 气机 疏 畅、阴阳气 血 归于相对平 衡协调 , 诸病 可愈 , 现举 例
如 下。
探求从脾胃论治疾病之要义
中脘 、 天枢( 左右各一 ) 、 气海 四穴, 这 四穴相配既升 清气亦 降浊 气 , 顺 应 脾 胃之 性 , 为 脾 胃所 喜 , 从 而 达
到实者 补正 气而 驱病邪 , 虚者 益精血 而强筋 骨之效 。 中焦 为人 身 机体 所 需要 的营养 物 质 的来 源 , 好 比人类 生 活在地球 上 的能 量来 源是 在 土 地 ( 脾 胃) , 土地 的肥 沃才能 生 长 出健康 的植 物 , 健 康 的植 物 为 二 级食物 链 和 人 类 所 食 才 能 够 维 持 人 类 生 命 的延
中的各个 领域 中 。
1 内科
最后一 位 的柿蒂 , 每一位 药 皆能行脾 胃之 气 ; 在 温里 药类 中从 一开始 的附子 到 最 后 一位 的荜 茇 , 每一 位
药 皆能温脾 胃之 阳 ; 在 补气 药 类 中从 开 头 的人 参 到
结尾的蜂蜜, 每一位药都能补脾胃之气。这岂不是
关键 词 : 脾 胃; 中气 ; 李 东垣 中图分类号 : R 2 3 3 .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笔 者在潜 心研 究 中药学 和方 剂学 的时 候偶然 之 间发 现一个 规律 : 在行气 药类 中 , 从第 一位 的 陈皮 到
十八 》 中“ 人 以脾 胃为本 , 盖 人 受 水 谷 之气 以生 ” 的 理论 。提 出 了“ 养生治病 , 以 胃气 为 本 ” 学说 , 并 提 出了“ 甘 温除 热 ” 和“ 升 阳泻火 ” 的 治法 … 。李 东 垣 的《 脾 胃论 》 得 到 了历史 考 证 和 医家 的公认 , 并且 在 临症治疗 时运用 极 为广 泛 , 已经 渗透 到 内外 妇 儿 科
李东垣根据《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中
“ 谷气通 于 脾 , 六经为川 I , 肠 胃为海 , 九 窍 为水 注 之
张怀亮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
名医经验中国民间疗法 CHINA’S NATUROPATHY,May.2017,Vol.25No.5 张怀亮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闫东艳 刘贯华 杨 宁(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关键词】 张怀亮;脾胃论治;内科杂病 张怀亮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保健委员会、省卫生厅保健局特聘领导干部保健专家。
张怀亮教授临床精于辨证,擅治内科杂病,尤其重视脾胃,认为脾胃在内科杂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将张怀亮教授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脾胃在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内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在五脏六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首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需的营养均来源于脾胃,脾胃受病后,气血生化乏源,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其次,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受病后,痰湿内生,亦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再次,脾胃作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具有调节人体气机的作用,枢纽功能失调,也会引起许多疾病。
正如李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因此,临床治疗内伤杂病,必须重视脾胃,即“善治者,唯在调和脾胃”。
张怀亮教授指出,临床上许多疾病,无论初发于何脏何腑,均有可能影响脾胃,正如仲景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在治疗内科杂病中注意顾护脾胃,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只要脾胃功能正常,则疾病相对稳定。
临床中观察临终患者,大多缘于脾胃的衰败,这在肿瘤患者中体现最明显,医者应以此为戒。
纳运和升降是脾胃的基本功能脾胃的功能主要是纳运和升降,所谓纳运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通过脾胃的纳运来完成食物的消化。
所谓升降,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脾胃的升降完成食物的吸收及糟粕的排泄。
此外,脾胃的升降对人体气机也有很大影响,被称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则肝肾皆升,胃降则胆肺俱降。
叶天士治疗杂病脏腑辨证应用思路初探
山 西 中 医 2019年8月第35卷第8期 SHANXI J OF TCM Aug .2019 Vol .35 No .8·1·叶天士治疗杂病脏腑辨证应用思路初探王 鸣摘要: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在治疗杂病中常以脏腑辨证为纲,重视肝、肾、胃、三焦等脏腑阴阳协调,重视肝肾、脾肾、心肾、脾胃、肝胃等脏腑关系,认为阴阳必须协调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和协同作用,一旦失常功能失调发为杂病。
《临证指南医案》 中对肝、肾两脏及胃腑、三焦阐发最多,提出胃阴学说、内风等新见解,为中医学理论创新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叶天士;杂病;脏腑辨证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19) 08-0001-02作者简介:王鸣,男,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天津市红桥医院 (天津 300000) 。
叶天士治疗温病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法,后世在温病辨治中以其为宗,为温病学奠基人,提出很多经典理论为温病治疗做出重大贡献。
此外,叶氏在杂病的治疗上也有重大建树,尤其是其擅长应用脏腑辨证思路,但其应用散落在诸多医案中,笔者多年学习分析叶氏 《临证指南医案》 ,并参阅多篇近年叶案文献论述[1- 2],初探叶氏治疗杂病中脏腑辨证临证用药规律和思路,现叙述如下。
1 脏腑阴阳升降浮沉脏腑各有阴阳,阴阳必须协调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和协同作用,一旦失常功能失调发为杂病,在 《临证指南医案》 记载医案中肝、肾两脏及胃腑、三焦阐发最多,其中胃阴学说、内风均有不少新见解,为中医学理论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1.1 肝:肝阴肝阳为体为用,阴阳失衡常致阴虚阳亢之证,叶氏在 《临证指南医案》 中指出:“乃体不足用太过之象,法当辛酸甘缓,两和肝之阴阳,而苦降走泄,不但妨胃,且助截耗”;“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治肝体用润剂和阳”。
叶氏之前著作记载中泄肝平肝抑肝方法较多,补法较少,以补肾子母相生治疗为主,叶天士受缪希雍内虚暗风思路启发,提出了“阳化内风”学说,五志过极、劳伤内虚,致使肝阴虚而阳亢,肝阳亢盛易患内风,内风与痰瘀交织,形成眩晕、耳鸣、心悸等证,进而阴阳内损、阴阳不交中风,病情危急[3]。
郑守谦从“肝脾虚实”论治妇科杂病发微
ʌ临证验案ɔ郑守谦从 肝脾虚实 论治妇科杂病发微❋孙佳琦,朱馥丽,蔡连香,黄欲晓ә(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㊀100091)㊀㊀摘要:郑守谦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中医学家㊁临床医学家㊁教育学家㊂八代家传世医,建国时奉召进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奠基人之一㊂在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到的理论体系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㊂郑守谦认为治疗妇科疾病应以调血畅气为要,其中尤以调节肝脾最为重要,在肝脾虚实中认为 土木阴分受病为虚,土木阳分受病为实,调理肝脾当先辨虚实 ,从虚实调理肝脾关系以调畅气机疏通血行,辨虚实,畅气血,调肝脾,依法治之即效㊂㊀㊀关键词:肝脾虚实;名老中医;临证经验;郑守谦㊀㊀中图分类号:R711;R27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0)10-1559-02❋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18-2-4174)-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所致不孕症及提高生育力的临床研究作者简介:孙佳琦(1984-),女,河北邯郸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妇科学的临床与理论研究㊂ә通讯作者:黄欲晓(1969-),女,湖北武汉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妇科生殖内分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Tel :************,E-mail :135****2080@ ㊂㊀㊀郑守谦(1891~1969),20世纪著名的中医学家㊁临床医学家㊁教育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奠基人之一㊂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内科杂病综古“‘女科综要“等书,在内㊁妇㊁儿科等领域皆颇有造诣㊂对中医妇科疾病的临证论治颇有心得,注重望诊,强调治疗妇科疾病以调理气血为根本,尤其重视调理肝脾关系,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经验撰文,以飨同道㊂1 对肝脾生理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五脏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胆与五行中的木相对应,将十二经脉中的肝经和胆经分别称为 足厥阴肝经 和 足少阳胆经 ,故又以厥阴㊁少阳代称肝胆㊂五行运气学说中天干地支各有五行归属,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㊂‘伤寒直格“指出每一行对应的2个天干又有阴阳属性之分: 凡先言者为刚为阳,后言者为柔为阴㊂[1] 因此,甲乙同属于木,但甲为阳木,乙为阴木㊂就脏腑而言,五脏属阴,六腑为阳,结合五行属性的天干与脏腑,则甲为阳木胆,乙为阴木肝,即东方甲乙木,甲胆阳在表,乙肝阴在里㊂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提出 女子以肝为先天 [2],乙木肝在妇科疾病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㊂乙木肝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为魂之所处,血之所藏,筋之所宗,主动主生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疏泄通调而恶抑郁,能调节情志促进脾胃运化水谷;肝主筋,又称 罢极之本 ㊂‘素灵微蕴“指出: 木气无郁,故上下冲和,痛胀不生㊂[3] 全身筋腱关节的运动功能,须赖肝的精气滋养;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直主谋虑㊂‘医经秘旨“载: 夫风者,肝木之气,少阳相火系焉㊂[4] 肝气调畅则全身气血通而不滞,散而不郁㊂如肝气失和则致情志不舒,食少纳呆,水液输布失常,生殖功能异常,气机逆乱,血无所归㊂甲木胆连肝之腑,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囊状器官㊂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府之一㊂‘灵枢㊃本输“说: 胆者,中精之府㊂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其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㊂‘灵枢㊃经脉“载: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入于足部小指次指之间,其循行路线自上而下,其经气自然也当布达下降,故其气以降为顺㊂甲木乙木相互依附㊁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甲木乙木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㊂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㊁遇事不决等㊂肝畅气和则血络流利,血海安宁㊂若忧郁忿怒而伤气,气行不畅而多扰乱血行,造成气血失调;胆气不足,心中惕惕惊恐伤肾,损伤生殖功能;木郁不达,郁二化为火,于是阳亢伤阴,对经带胎产均有诸多不利㊂故治疗妇科疾病时多重视平肝理气,疏络通瘀㊂郁结者当疏之泄之,上逆者当抑之平之,阳气偏亢者当柔之缓之,总之要使肝胆气血冲和为要㊂五行与天干相配,在方位上形成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年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㊂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属城墙之土;己为阴土,属田园之土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这样论述戊己土的关系: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㊂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㊂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㊂[5]戊土为阳土,胃在表,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㊁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95512020年10月第26卷第10期October 2020Vol.26.No.10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相表里,脾胃常被合称为后天之本㊂胃与脾同居中焦属土,但胃为燥土属阳,阳明戊土,位居三阳之长,阳盛之极必皆归宿阳明而入胃腑㊂戊土胃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㊁腐熟水谷㊂若戊土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而出现纳呆㊁厌食㊁胃脘胀闷疼痛㊁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的症状㊂己土为阴土脾在里,脾位于腹腔上部㊁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 形如犬舌,状如鸡冠 ,与胃㊁肉㊁唇㊁口等构成脾系统㊂主运化水谷水液,统血㊁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之濡养皆赖于脾,故有后天之本之称㊂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㊂‘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中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 的思想强调脾在五脏中的重要性㊂‘脾胃论“中更有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6]㊂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所谓长夏 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于五气中属湿㊂己土为病则有纳呆㊁泄泻㊁诸湿肿满㊁乏力㊁脱垂之弊㊂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阳明为冲脉所隶,同为 气血生化之源 ,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为后天之本㊂脾为 湿土之脏 ,具冲和之德,其性柔缓㊂‘周易参同契“[7]中 土旺四季 即是此理㊂人从出生之后逐渐成长,长大以后学习㊁工作㊁娱乐等都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要通过饮食而来,但饮食须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转化为气血能量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㊂[8] ‘注解伤寒论“: 脾,坤土也㊂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㊂[9] 在女科中脾胃尤其重要,谷气盛实则血海盈满,冲任气血充足经候如期,胎产自顺㊂用药常规纬总以预先照顾中州,培养化源,以资坤厚载物为要,切忌滋腻或克伐,免伤中气,临床用药须牢记此条㊂2 对肝脾病理的阐述土木在五行中的生克关系为木克土,即肝克脾㊂肝调畅气机藏血,脾化物生血使血有源有藏㊂脉为血府,血府充盈适时满溢而有月经,所以血是经血来潮的物质基础㊂肝之气主升且肝主疏泄,脾乃气机升降之枢,使气行走周流不息㊂‘素问㊃六微旨大论篇“说: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㊂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㊂ 气机 是调理肝脾的根本,调理气机当首辨虚实㊂2.1㊀土木阳分病实甲木因郁不泄而生火,戊土主腐熟则易产热,胆胃阳气因之躁动,失去正常下降的功能,此为土木的阳分同时致病㊂此时病在阳分为实,即是胆胃之实火上炎㊂‘丹溪心法“云: 气有余便是火㊂[10] 胆中寄有相火,正常情况下与君火相济以温煦脏腑,推动人体生命活动㊂相火根于命门,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者火之性,相者火之用,龙雷之火妄动则为邪火而致病㊂‘黄帝内经“认为: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㊂ 肝气太旺胆火横犯,克制脾土常致脾胃虚弱;脾气壅滞,胃火失衡,又可致肝胆不疏,治法必须泄木和胃,方用左金丸㊂方中黄连泄心火,心是肝木之子又是君火所寄,心火得泄而其母肝胆之火得降,实则泄其子,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以平肝;吴茱萸入肝引热下行为佐,且能引领黄连入肝胆泄相火,即佐金以制木,因而名为左金丸,得以泄木和胃㊂‘医方集解“名方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亦属于此类㊂2.2㊀土木阴分病虚郑守谦认为,土虚木乘的病机为乙木横阻而湿陷脾阴,即土木的阴分同时致病,所以病在阴分为虚,病位在肝脾㊂肝气虚弱则肝用不足,引起升发不及㊁疏泄失常,致脾失健运生化之功,胃失受纳和降之能;脾气亏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㊁失血过多均可致肝血不足或肝血亏虚㊂肝脾气血不足㊁运化失司而为土木阴病,治法当以疏木培土,方用逍遥散之类㊂木盛土衰之时,甘草㊁白术和中补土以生金,金能克木即能平木;柴胡升阳,和芍药升阳敛阴以柔肝,补肝体而助肝用以平肝,达到疏木目的;当归养血和血而不留瘀弊,茯苓健脾利湿益土,使运化有权㊂诸药合用,使气机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体用并调,肝脾同治,疏逆和中,故有逍遥散之名㊂以此方治疗木郁而诸郁皆愈,即疏木培土之功效㊂郑守谦认为 百病皆生于气 ㊂‘黄帝内经“有云: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㊂ 而妇科又有其特点,妇女以血为主,又为众阴所集,一旦血衰气病则百病易生,所以妇科治病总以调血畅气为要,其次和脾胃,又当养肝血,还益补肾气㊂其中肝为女子之先天,主疏泄即为 气 ,主藏血即为 血 ;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 ,调理肝脾是调畅气血的核心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气以升,胆气以降,脏腑相和,升降有序,气血乃生㊂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举足轻重㊂郑守谦认为肝脾阴分同病为虚,肝脾阳分同病为实,当根据土木阴阳虚实分而治之㊂肝藏血,脾统血,女子以血为本[11],世人皆知肝脾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而其强调调理肝脾当先辨虚实阴阳,若不辨虚实则谬以千里㊂若肝脾虚而至土木阴分受病可见火象,如但见表象之火,用寒凉之药直折龙雷之火适得其反;抑或若本为胆胃实火而施以一派益气健脾养肝之药,无异于雪上加霜,火上浇油㊂虽识肝脾受病,若不辨阴阳虚实,虽调肝脾亦是徒劳甚则背道而驰,贻误病机㊂土木阳分受病为实,胆胃有火,治法需泄木和胃,治需龙胆泻肝等泄胆胃㊀(下转第1577页)065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0月第26卷第10期October2020Vol.26.No.102016,2016:3901485.[23]㊀张晔,左小霞,王晶.不同体质的人饮食有讲究[J].中国食品,2011(3):76-77.[24]㊀李红,刘璇,陈斌,等.长沙地区1386例NAF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2):1358-1362.[25]㊀汤凤池,李晓芳.从 阳主阴从 角度试论阳虚失眠之证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7,26(4):85-87. [26]㊀杨志敏,徐福平,黄鹂,等. 治未病 思想在阳虚失眠防治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682-683. [27]㊀邱潇娴.中医调护在阳虚体质中的应用现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0):1-4.[28]㊀杨明,何燕萍,黄李双,等.不孕症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研究[J].新中医,2010,42(5):55-56.[29]㊀李海峰.生活习惯与脾阳虚的相关性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30]㊀WANG Q.Individualized medicine,health medicine,and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Chinese medicine[J].Frontiers ofmedicine,2012,6(1):1-7.[31]㊀李彪,任郭英,严芳.阳虚失眠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18(1):70-71.[32]㊀刘芳芳.基于差异蛋白组学对外湿环境下脾阳虚大鼠的发病机制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33]㊀刘立红.炎炎夏日谨防伤阳[J].中华养生保健,2013(9):62-63.[34]㊀岑澔,王琦.不同年龄人群体质分布的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126-1127.[35]㊀郑晓辉,简振尧.广州社区老年居民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277-279.[36]㊀宋丽珍,郭明义,陈鉴,等.福州地区不同年龄正常人群中医体质分析[J].中医药通报,2018,17(3):44-47. [37]㊀冯娟,宫玉艳,李好勋,等.全国五省市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722-4725.[38]㊀李佳平.常德地区自然人群852例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0):118-119. [39]㊀瞿国峰,王成.C型性格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9):1458-1462.[40]㊀马寰.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4.[41]㊀王济,王琦,张惠敏,等.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方法和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7-10. [42]㊀王济,李英帅,李玲孺,等.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基因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871-3873. [43]㊀姚实林,张祖志,吴君霞,等.阳虚质者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小样本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4-7.[44]㊀郭威堂,汪鸣,韩琦,等.论阳虚体质与肿瘤的发病关系[J].中医药信息,2016,33(6):17-19.[45]㊀杨晓蕾,杨超,张钦婷,等.恶性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相关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164-166.[46]㊀郭鹏,邹志东.北京社区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J].河北中医,2017,39(6):839-843.[47]㊀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㊀郑里翔,刘红宁,舒洋,等.不同体质血清对A549肺癌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324-327.[49]㊀李杰,吴承玉,骆文斌,等.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8):1161-1162. [50]㊀王敏,汤毅.200例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及相关性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3):118-120.[51]㊀吴毛蕾,谢宝松.支气管哮喘患者体质与CRP㊁Fib及ACT评分的关系[J].福建中医药,2012,43(3):11-12. [52]㊀姚实林.阳虚质理论及其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53]㊀蒋云霞.广西南宁地区人群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及中医体质分析[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收稿日期:2020-03-20(上接第1560页)实火之方为宜;如土木阴分受病为虚,肝虚脾弱,治法须缓缓疏通而发之,以逍遥等培土疏肝之方徐徐图之㊂辨虚实,调肝脾,令一身气血周流通畅,经络通畅而病愈㊂3 典型病案刘某,女,48岁,已婚,2019年1月22日初诊:刻下症见停经3个月,失眠严重,入睡困难,眠浅早醒,胁痛,善太息,纳差,胃胀,嗳腐吞酸,潮热明显,汗出不甚,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弦㊂患者烘热汗出,眠差早醒,舌红苔薄少津均为阴虚症状,并伴有胁痛,善太息为肝气不舒,纳差嗳腐吞酸为脾虚失运,患者失眠的根本原因是肝肾阴虚,脾失健运,阴不敛阳,神无所居,治当调肝理脾㊁滋肾养肝㊂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知母㊁黄柏滋肝肾阴以降虚火为臣药;白术㊁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刺五加益精兼调内分泌;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缓急为佐药;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㊂7d后复诊,患者失眠症状明显减轻,仍有早醒,潮热减少,胁痛胃胀消失,守方1周,并嘱患者睡前药渣泡脚,复诊患者基本无明显症状㊂按语:该患者有嗳腐吞酸㊁潮热等热象且失眠严重,此为阳不入阴的表现,并有胁痛㊁善太息,此为肝虚气机运行不利而郁,纳差㊁胃胀为脾虚运化失司,舌红苔薄少津㊁脉细弦看似有热,实为虚火,究其本质属土木阴分病虚,不宜凉药直折,而当疏肝健脾培虚㊁依法治之即效㊂参考文献:[1]㊀刘完素.伤寒直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3]㊀黄元御.素灵微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㊀盛寅.医经秘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㊀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㊀李杲.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㊀任法融.周易参同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㊀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㊀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㊀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收稿日期:2020-03-1077512020年10月第26卷第10期October2020Vol.26.No.10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浅析从脾论治淋证
浅析从 脾论 治淋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o4) 5oo 摘 要: 淋证为临床的常见病 , 医家多 ̄.焦膀胱和 肾立论治疗, 2- .Y - 鲜有从脾 胃论治者。本文以古代 医籍 为基 础 , 痰 湿 因脾 、 胃气虚 、 气下 陷、 不统血 四个方 面对 淋证从 脾论 治进行 理论探 讨 。 从 脾 脾 脾
维普资讯
・
2 ・
AC MP. u , O 7, o .5, . A g 2 O V 13 No 3
,
前人之未备; 缪希雍说 :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 “ 法, 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其专立补养 ” 脾阴之法 , 以石斛、 木瓜 、 牛膝、 白芍药、 酸枣仁等为主, 佐 以生地黄 、 枸杞子、 茯苓、 黄柏等品 以酸甘柔剂作为 补 脾 阴的用药 原则 , 充 了李 杲脾 胃学说 之不足 , 补 对叶 桂的胃阴学说亦有很大影响。 叶桂后之学者如吴鞠通、 王旭高、 张锡纯等治疗 胃 阴之虚 , 虽有甘寒 、 甘凉、 甘平 、 甘缓诸法 , 但在诸法之 中, 以甘寒、 则 甘凉应用较多 , 因胃阴不足常兼热象 , 故 吴鞠通说 :欲复其 阴, “ 非甘凉不可”又说 : 胃阴者 , , “ 复 莫如甘寒药 。若 胃阴虚而热象不显者 , 则当甘平 、 甘缓 以治之, 切不可误用甘温。《 伤寒论》 治伤寒瘥后 , 胃阴 耗 损 , 液 内竭 , 现有 “ 津 表 气逆 欲 吐 , 虚赢少 气” , 竹 者 用 叶石膏汤主之; 金匮要 略》 《 治肺 胃阴虚 ,火逆上气, “ 咽喉不利 , 止逆下气者 , 门冬汤主之”《 麦 ;温病条辨》 治“ 燥伤 胃阴”用 五汁饮 、 竹麦 门冬 汤 , “ 伤肺 胃 玉 治 燥 阴分” 用沙参麦 门冬 汤; 胃脘痛及胁痛属“ 胃阴虚” 肝 者 , 百合 汤 、 贯煎 等 。都 是从 胃阴虚及其兼 证而立 用 一 养 阴和胃治疗原则 的。 22 胃阴虚 的证 候 特点 . 胃阴虚的病理及证候特点是津液亏虚 , 胃体失濡 , 胃火偏旺, 润降无权 ; 水谷失润, 受纳、 腐熟无权。症见 起病 相对 较 急 , 以纳差 、 胃脘 隐痛或灼 热 、 口干 、 大便 干 结、 呕吐 、 嘈杂 、 舌红 少苔 、 脉细 或细数 为主要 表现 。易 见 于 胃炎 、 胃下垂 、 胃及 十二指肠 溃疡 、 尿病 、 糖 感染性 疾病后 等 患者 。 2 3 胃阴虚 的施 治 . 胃阴虚则 以通降为法 , 主要施用“ 胃阴、 胃阴、 养 滋 益 胃阴”使之益 胃而不呆滞 , , 清热而不损 胃气 , 选方用 药根据甘寒凉润, 甘温益 胃, 甘酸养 胃, 甘辛养 胃不同 具体区别用药 。概要说 , 胃喜凉润 , 以通 、 降为用 、 和、
丁书文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临证应用
丁书文教授是首批全国名中医,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导师,山东省名中医专家,深耕临床50余载,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在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影响下,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心系疾病热毒学说,应用于临床,多获奇效。
1 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认识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师从张元素,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宗《黄帝内经》之旨,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有学者将他的《脾胃论》与张仲景《伤寒论》并列[1]。
丁论著·名医经验丁书文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临证应用仇玉平1,江镇2,李晓3,李伟1 指导:丁书文(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丁书文教授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的重要性,主张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
丁书文教授基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指出心系热毒是脾胃功能失调、湿痰瘀热胶结导致。
治疗既治心系疾病之标,亦调脾胃后天之本。
[关键词]丁书文;李东垣;学术思想;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24)04-0402-04DOI:10.16295/ki.0257-358x.2024.04.013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eating Heart Diseases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by DING Shuwen QIU Yuping1,JIANG Zhen2,LI Xiao3,LI Wei1Mentor:DING Shuwen(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China;2.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3.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Abstract Professor Ding Shuwen advocates the theory of internal injury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by Li Gao,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pleen and stomach in human body,and proposes that heart system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Professor Ding Shuwen Based on the academic thought by Li Dongyuan,Professor Ding Shuwen founds the theory of “heat toxin”of heart system diseases,and pointes out that the heat toxicity of the heart system is caused by disorder of spleen and stomach,and mixture of dampness,phlegm,blood stasis and heat. Treatment should not only aim at the branch,heart system diseases,but also at the postnatal root.Keywords DING Shuwen;LI Dongyuan;academic thought;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heart system disease;clinical experience[收稿日期]2022-05-04[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9GSF108024)[作者简介]仇玉平(1971—),女,江苏徐州人,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治疗心脏与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
从脾胃论治杂病及临床验案举隅
气 的消 退 。二者协 同 , 扶正 与祛 邪并举 , 才 能更快 促 进 机体 功能 的恢 复 , “ 邪 去正 自安 ” 。
华 琼 副主 任 医 师强 调 : 由于 肾脏 疾 病病 情 的 复
杂 性和 患者 自身 的适 应 性 , 祛 邪应 适 度 。 当代 很 多
病 的恢 复 带 来 许 多不 利 影 响 。因此 , 华 琼 副 主 任 强 调: “ 三分药 , 七分 养 ” , 要重 视脾 胃的调 理 , 以及 营养 食疗 的合 理应用 和 配合 。这对 于提 高 患者 机体 的 免
疫力 、 增强疾 病的抵抗力 , 均有着重要 的意义。
( 本文承 蒙华琼 副主隹 医师指导 , 特此谢 忱 ! )
“ 脾 胃乃后 天 之 本 ” , 直 接 影 响 着 机 体 的机 能 , 因 此 在 补 肾之余 要兼 顾补 脾 胃 ; 肾脏 疾 病 同时 也会 引起
诸 多并 发症 , 肾属 水 , 心属火 , 故 肾病 后 期 会 引发 心 律 失常 等心 脏疾 病 。华琼 副主 任 医师常 采用扶 正 补
症, 采用 相应 的治 法 , 是治疗 肾病 的关键 。 由于 肾脏
疾 病后 期 大 多 出 现 脾 胃功 能 下 降 、 气 血化生不足 ,
的 同时 , 亦强 调要做 好疾 病并 发症 的多 重预 防 , 以免
疾病 未愈 , 又 出现并 发症 。 4 预后 , 重视 后天 营养食 疗 的作 用
往 不可 能被 完全 清 除 , 伏 邪 潜伏 , 复 发 的基 础 尚在 , 因此在 扶正 补虚 的 同时 亦 要 重 视祛 邪 之 法 , 加 快 邪
孟景春从脾胃论治疑难杂症验案3则
发1 次, 局限于两腮处 , 疼痛不显 , 纳食好 转 , 偶 有饭后 寐 安 , 舌 质红 、 苔 薄腻 , 脉 滑 数 。患 者平 素 嗜 肥甘 厚 腹胀不舒 , 掌心发热未解 , 大便 成形 , 日行 1 次。 既见效 腻 , 尤 喜 甜食 , 饮 酒无 度 。 曾于 医 院就 诊查 胸 片 、 C T 皆未见 异 常 , 四诊 合 参 , 此 系脾 虚 兼 有轻 度 机, 原方 加减 : 生 黄芪 2 0 g , 焦 白术 1 2 g , 淡 干姜 5 g , 焦 等 检 查 ,
拟补 脾益 气 , 敛 虚火 以安 神 。处方 : 中和 胃以防苦 寒 伤 胃 , 近代 名 医蒲 辅 周 亦 用 三才 封
生 黄芪 2 0 g , 焦 白术 1 2 g , 党参 1 0 g , 当归 身 1 0 g , 髓 丹 治疗 口疮 疾 病 , 再 辅 以养 血 安神 、 消食 之 品 , 如 升麻 6 g , 柴胡 3 g , 陈皮 6 g , 生炙 甘草 ( 各) 3 g , 黄 柏 此标 本 结合 , 内外 兼治 , 故 取得 良好 效果 。 1 0 g , 西砂仁 5 g ( 后下 ) , 炒 酸枣仁 2 0 g ( 杵) , 朱 茯 神 2 饥 饿 咳 嗽 l O g , 诃子 肉 1 0 g , 炒谷 芽 2 0 g 。 1 4剂 。 同时配 合维生 素 梁某 , 男, 4 0岁 , 工人 。2 0 1 3年 1 O月 9日初 诊 。 B 内服 , 并研 细末 外涂 于 溃患 处 , 4小 时 1 次 。平 时 咳 嗽 2年余 .每感 饥 饿 时 或 者 进 餐 前 咳嗽 发
干 咳或饮 水 呛 咳 , 咳 时面 色 憋红 , 气粗 , 口烦 渴 , 戒 烟酒 , 少 食 海 鲜肥 腻及 熏 烤 食物 , 睡 眠有 规 律 , 不 作 , 能熬 夜 , 少食 粗纤 维类 蔬菜 , 宜多食 山药 、 萝 卜 等。 偶伴有心慌手麻 , 食 后 诸 症 减 轻甚 或 消 失 , 一 如 常 3月 1 2日二 诊 : 药后 , 口腔 溃疡好 转 , 半 月 内仅 人 。患者 声音 嘶 哑 , 腹 部胀 满 , 纳 食佳 , 二便 正 常 , 夜
略论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
破气 。《 氏会 约 医镜 》 :气 不虚 不阻 。 常人 之 于气滞 罗 云 “ 凡
者。 惟知破 之散 之 , 而云补 以行 气 , 不然 也。不 知实 则气 必 滞, 虚则力 不足 运动 其气 。亦 觉气 滞 , 再用 消散 , 重虚 其 虚
由脾转运全身 , 其浊者为糟粕下传于大肠 。若 胃的腐熟功能
依五行学说 , 心属火 , 胃) 脾( 属土 , 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 相生的母 子关 系。脾 胃在正常情况下需心 阳温煦 , 才得 以腐
熟水谷 , 运化万物。即“ 之所以能运 化水谷者 , 脾 气也 ……得
心火温之 , 乃健运而不 息是 为心火生 脾土” 而心血 、 阴、 , 心 心 气、 心阳的旺盛 与否又决 定于脾 胃的 运化功 能。《 胃论》 脾 :
制而不亢 。反之 , 失去 了相互 制约 则有 “ 子病 犯母 ” “ 病 或 母
参、 白术 、 草补益脾 气 , 甘 使气 旺而血足 , “ 取 阳生则 阴长” 之
意; 配龙 眼 肉、 当归 补血助 脾营 ; 枣仁 、 远志 、 茯神 益血而兼
基 金 项 目 : 西省 卫 生厅 立 项 课 题 (O 3 1 。 江 2 0 Al ) 丁成华 , , 女 教授 , 医学硕士生导师 , 事中医诊法理论与l 床研究 。 从 I 缶
通道也。说 明了胃与心密切相关 , ” 以上明确提 出了心与脾 胃 由经络联属相通 。因此 , 胃病变 可通过经脉影响于心。 脾
2 心 系病 证 与 脾 胃 的 病 理 关 系
在患有心系疾病 时 , 如果脾 胃受损 , 化失健 , 降 、 运 通 腐 熟 失司 , 中焦气机 升降失常 , 从而产生 水湿 、 痰浊 、 血瘀等病 理 产物 , 使血 运失 畅, 心脉 痹阻 , 胸阳不展 , 出现各种 心脏功 能失常的病 理 表现。如 胸 闷、 痛 、 胸 心悸 气 急 ; 口唇 青紫 等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从脾胃论治耳鸣刍议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从脾胃论治耳鸣刍议【摘要】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耳鸣在中医中被视为气血失调的症状,常与脾胃虚有关。
脾胃虚引起的耳鸣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耳聋。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治疗原则,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缓解耳鸣症状。
中医脾胃调理耳鸣的常用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案例分析显示,脾胃治疗耳鸣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表明,脾胃虚导致的耳鸣需要通过脾胃调理来治疗,中医治疗耳鸣需注重整体调理,达到治本的效果。
整体而言,脾胃虚导致的耳鸣需要脾胃调理来根治,中医治疗耳鸣注重整体调理,以达到治疗效果。
【关键词】脾胃虚、九窍不通、耳鸣、中医理论、治疗原则、脾胃调理、效果、整体调理、根本治疗。
1. 引言1.1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在整个五脏六腑中占有重要地位。
脾胃主管消化吸收,是人体营养的源泉,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脾胃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消化吸收,还涉及到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对气血的生化转化等方面。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影响到整个人体的运转,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的产生。
在中医治疗中,脾胃被视为调节气血运行的关键。
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人体其他脏腑的功能状态。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强调调理脾胃功能,不仅是治疗某种疾病,更是维护整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之一。
只有保持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气血畅通,真正实现“脾胃和五脏六腑协调共存,气血调畅,精神内守”的健康状态。
1.2 耳鸣在中医中的诊断意义耳鸣在中医中的诊断意义非常重要,可以反映患者体内脏腑经络的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耳鸣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耳部经络受阻等引起的。
通过仔细观察耳鸣的表现特点,可以判断患者脾胃功能的强弱,阴阳失衡的情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浅谈杂病宜从脾胃论治
师从徐经世老中医临证体悟----浅谈杂病宜从脾胃论治徐经世老先生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医,亦是国家级名老中医。
徐老行医五十余载,在治疗肝胆脾胃及各种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了临证经验。
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辨证体察入微,用药丝丝入扣,治救多年之沉疴,彰显中医之神奇,深得病家爱戴。
我跟随老先生临床实践已四月有余,略有体悟,今浅谈一二,敬请明眼指教。
“天下至难之理,莫过于医;至重之事,亦莫过于医!”中医之难,难在辨证,辨证之妙,存乎一心。
病有万端变化,却不出八纲之外;树有无数枝头,总归一根而已。
故审病考机,须得用心。
治之稍差,则谬之千里。
不难发现,今有不少医家都曾败在辨证不当,失治误治之上,致使疾病拖延演变,轻病转重,重病转危。
病家花了许多冤枉钱不说,还要饱受病痛的折磨,苦不堪言。
徐老认为,杂病内伤,迁延日久,必然损耗气血,扰乱气机,致使脏气逆乱,阴阳失和,有形实邪内生;内生之邪进一步影响病机,阻碍气血运行,使得外邪更易侵犯机体,造成恶性循环。
先生指出《难经》有云:自上损下者,一损于肺,二损于肝,三损于脾,过于脾,则不可治。
自下损上者,一损于肾,二损于肝,三损于脾,过于脾,则不可治。
脾胃病,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气机失调,四肢百骸失养;脾胃健,则营卫气机调和,气血津液生旺,诸伤乃可渐愈。
故而师语杂病须知从脾胃调治。
由此观之,脾胃不宜受损,所当重护。
徐老善从肝脾调治疑难杂症,不仅辨证准确,而且用药精炼,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治疗杂病时,先生特别注重调护脾胃;调治脾胃时,先生则特别强调疏理肝胆。
先生认为,脾虚生湿和木盛乘土是脾胃病的两大基本病机,因此,临证时先生惯用温胆汤打底。
先生以温胆汤疏肝和胃,理气健脾为基础,肝郁不疏情志不遂者加绿梅花、合欢皮疏肝解郁;脾虚大便不调者加炒诃子,无花果双向调和肠胃,使便秘者可通,便稀者可收;中焦湿热腹泄便溏者加炒川连、薏仁米、石小利湿止泄(黄连炒用量仅三克,其意有三:一则降心肺之浮火,二则清中焦之湿热,三则折其寒性防其伤胃);肝气上逆呃气泛酸者加代赭石、川朴花镇逆止冲;肝火上炎者加炒山栀、黄芩、蒲公英清热泻火;肝胆湿热者加茵陈、龙胆草、黄檗、车前草清热利湿;脘腹隐痛者,多系气血不调也,常加炒丹参,檀香活血理气止痛;胁肋胀痛者,乃属肝气郁滞也,多用延胡索、郁金,或佛手、炒川楝疏肝行气止痛;少腹冷痛者,多是寒犯敢脉也,故用炒小茴、制香附散寒行气止痛;若伴有心悸气短,夜寐欠安者,则用远志、茯神、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神;兼见阳亢而烦躁多梦者可再加琥珀、珍珠母或磁石、青龙齿等安镇心神;若其人兼有表证,属营卫不和者每以桂芍调和营卫,系阴阳不和者常用二加龙牡调和阴阳,是邪在膜原者常用柴芩调和少阳。
单兆伟教授从脾胃论治杂病验案4则
单兆伟教授从脾胃论治杂病验案4则
宋世兴;严湖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5)004
【摘要】单兆伟教授乃孟河医派传人,潜心脾胃病研究50余年,临证不仅善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对于内伤杂病亦经验丰富,尤其善于从脾胃论治内伤杂病,收效明显.【总页数】1页(P47)
【作者】宋世兴;严湖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云县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200;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单兆伟教授从脾胃治疗杂病举隅
2.单兆伟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法治疗疰夏验案一则
3.单兆伟教授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经验
4.单兆伟杂病验案三则
5.单兆伟教授治疗结肠癌术后验案一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李东垣治疗内伤杂病的体会
浅谈李东垣治疗内伤杂病的体会金元四家之一的李东垣,立论创新,发明“内伤”一证后世称他“补土派”的创始人,所著<《脾胃论》主要论述了内伤脾胃的病证和治法。
其中关于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之类,是具有升散和祛风解表功效的药,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为东垣的独特经验。
用之临床很有实际意义。
1风药治眩晕东垣则认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是眩晕的病机。
久病不愈,失血过多,劳倦所伤,耗伤正气,致脾气虚,不升清阳于脑窍。
畅通脑窍,则清阳之气所顺利到达,滋养脑窍。
他的治法为“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这治法,是东垣对某些以中气不足为病机的风动患者而设。
初发时服补中益气汤有效,日久疗效不显,在该方中加入风药如防风、白芷、羌活等,每能获得良效。
笔者曾治何某,女,40岁,1995年3月20日诊,时常眩晕两年余。
近来加重,证见眩晕,动则加重,面色微黄,心悸失眠、舌淡、脉弱。
方中补中益气汤加入防风、白芷、羌活等,服药10余剂而愈。
2风药治肝病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其气以升发畅达为和顺,若郁而不达,必影响脾胃,出现肝脾同病证。
如“胸肋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闷、淋溲、便秘、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之乘也”。
治疗此证,东垣指出“以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为主,有热者清热,脾虚者配以健脾。
东垣用风药治此肝逆犯脾之证,主要是取其风药主升、主散,引发肝气疏畅条达。
功能归于正常,脾土得以疏理,病证自除。
此为东垣用药之妙处,治肝法。
3风药治泄泻东垣治泻,重在升阳,“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创立升阳汤,即补中益气汤去参术的守补,重用黄芪佐以升麻,柴胡使清阳上行。
(笔者曾见伴老中医,用此方加入防风、羌活之风药治泻,问其故,方知来源于东垣) 。
他根据《内经》“病在下,取之上”的理论而立此方,只用升阳的方法,鼓舞脾气,使脾健运,清阳升,浊阴下降,升降有序,脏腑功能归于正常,以治其本,止写在于升阳为一法。
试述中风从脾胃论治
4 否 定 之 否 定规 律
特别强调在实 践时不 要盲从 , 不要 简单地 “ 复制 ” 人的经验 。 他 对于学习和工作 中遇到 的问题采用 辩证 思维 的方式 进行 分析
和 探 索 , 就 是 创 新 思 维 。实 践 证 明 , 国在 医 学 上 的 新 成 就 , 这 我
如胰岛素的人工合 成、 刺麻 醉、 指再植 、 针 断 小夹板 治疗 骨折 、 大面积烧伤 、 肿瘤的防治 , 以及 中医对 疑难 杂症 的奇效等 , 都是
我们这时就可告知 患者食用 冷流 质 , 可补充 能量 , 起到止 既 又
血减轻疼痛的作 用 , 这样就能正确解 决处理这对矛盾。 22 促进 矛盾转 化和发 展 : . 主要 矛盾 和次要 矛盾 的关 系是 动
式前进 , 医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就会更好 的指导工作。
综上所述 , 我们 认为 医学 生 学 习 自然 辩 证 法 是 必 要 和 有 益
此 , 习 和掌 握 辩 证 法 医学 生 可 提 高 医学 生 认 识 能 力 , 好 地 学 更
掌 握 医疗 技 术 , 提 高 服 务 治 疗 和 医疗 水平 的有 效 措 施 。 是
浅谈《脾胃论》在中医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品 , 阳中求阴法也 。《 此乃 内经 ・ 阴阳应象 大沦》 “ 日:阳生 阴
长, 阳杀阴藏。 本书 中加减复脉汤即于大队滋阴药中加甘温 ”
之炙甘草 即有此 意。
方: 鲜生地 : g元参 1g麦冬 1g制 军 1g 川贝 6、 3 、 0 2、 0、 0、 g鱼腥
草 3 g 银花 2 g 炙草 4 、 2剂 后大 便 1次微 溏 , 色焦 0、 0、 g服 粪
院后 曾以抗菌素治疗 不效 , 七 天邀 中 医会 诊。 于 17 第 98年
9月 2 9日初诊 , 状 : 症有憎寒 , 神淡 漠 , 急胸 闷 , 精 气 咳痰稠粘 , 满 , 腹胀 按之微
硬, 大便已六 日未行 , 腿脚 酸疼 , 入夜 更甚 , 无红 肿 , 但 舌绛 , 舌根及 中部苔 黄 黑 而干 , 滑 数。西 诊 : 血症 并 发肺 炎。 脉 败 中医辨证 : 属热毒入 营 , 肺失肃 降 , 胃腑蕴结 , 津枯邪滞 , 气营 两燔 。治法 : 津通 腑 , 热肃肺 。拟增 液承 气汤 加减 。处 养 清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07 期
第三 , 表达甘苦合 化 阴气 之立 意。玄参 咸寒 而苦 , 此方 合冬地之甘寒 , 构成咸寒苦甘之剂 , 具有清热作用 , 能甘苦 又
化 阴。如遇热偏盛者加入 苦寒之品其效更强 , 这在冬地 三黄
3 5
解 , 清寐 安 ,舌质红润 ,脉 濡缓 ,再 进养 津益 胃之 剂 以 神
善其 后。 . 本案 揭示 : 、 一 应用 增液 汤 以清 热凉血 。二、 增液行 舟。
汤 中已有体现 。《 内经 ・ 问至真大论》 素 中有“ 热淫于 内, 以 治 咸寒 , 以甘苦 , 收之 , 佐 以酸 以苦发之 ”热 淫所胜 , 以咸寒 , “ 平 佐 以苦 甘 , 以酸收之。说 明 了由火热 致病 者 , ” 当用 咸寒 甘苦 之剂 。本人在临床上 治疗燥 热阴 虚之消 渴时 常用 的行 云布 雨法现在想来 即属此 甘苦 化 阴法。所谓行 云 即 以大剂 滋阴
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
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以助阳解表散寒,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振奋心阳复脉,加淫羊藿㊁补骨脂温补肾阳,干姜㊁乌药温运脾阳,参㊁苓㊁朮益气健脾㊁温化水饮,草果芳香㊁醒脾化浊消腻苔㊂二诊加桃仁活血,仙鹤草益气,三诊小腹及手足转温,但觉口干,考虑其大队温阳药久服伤阴,故去乌药,加入麦冬㊁黄精以滋阴和阳㊂经过2个月余治疗,诸多症状均缓解㊂4结语在临床诊治缓慢性心律失常过程当温扶心㊁脾㊁肾三脏之阳气为主,同时还要标本兼顾,治疗上应辨证灵活,切中病机,临证合方,以期取效㊂参考文献:[1]董佰冰,季康寿,侯平.生脉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1):2055-2060.[2]任崇雷.‘2018美国心动过缓临床实践指南“解读:心脏术后心动过缓的处理[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26(9):843-847.[3]李玉琴,王静,李欣欣,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现状[J].医学综述,2019,25(16):3221-3226.[4]闫一群,张培影.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40-41.[5]赵晓迪.张艳教授中医辨治缓慢心律失常经验探究[J].河北中医,2017,39(11):1613-1615;1619.[6]刘海涛,曲海波.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0,26(3):317-320.[7]刘召红,金彦青,张晓飞.高龄患者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488-491.[8]王月,侯平.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7):1999-2002.[9]隗茂芸.心宝丸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0):37-39.[10]刘越.图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2.[11]刘文龙,刘兴仁,张保春.濒湖脉学白话解[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12]李杲.脾胃论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23.[13]王小保,张景凤.张景凤从肝脾论治心律失常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6):105-106.[14]薛丹.中老年人阳虚兼夹瘀血体质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5-27.[15]张山雷.疡科纲要:二卷[M].1版.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34.[16]赵志幸,韩景波.浅谈从 虚 论治心悸[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2-43.[17]李婷,李方洁.李方洁温阳活血辨治老年阳虚血瘀 迟脉 (心动过缓)[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1-4.[18]清㊃钱潢.伤寒溯源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9.(收稿日期:2022-04-21)(本文编辑郭怀印)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刘宇,毕颖斐,张艳艳,韩志杰摘要张元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及心得体会创立了易水学派的理论体系,其门生李杲㊁王好古及罗天益传承了张元素学术思想,更有开拓和创新,易水学派不断发展㊁完善,具有特征的脾胃论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在脏腑辨证理论㊁药物气味归经理论指导下对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㊁辨证论治㊁处方用药等方面蔚成体系,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㊂关键词心系疾病;易水学派;脾胃论治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05.042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北方盛行的重要学术流派之一,以重视脾胃元气㊁补益脾胃为学术特点,善于从脏腑辨证㊁药物归经㊁选方用药等方面论治㊂易水学派医家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心系疾病,提出防治心系疾病需重视饮食起居㊁治疗心系疾病的通利思想㊁遣方用药的标本寒热虚实法式等理论[1]㊂后医术之道,百家争鸣,与日俱进,现医鲜解易水之论,常用张元素㊁李东垣方剂者甚少,故试以易水学派脾胃论为理论基础,总结归纳治疗心系疾病的理法方药及辨治体系㊂1易水学派对心系疾病病因认识1.1饮食失节宋金元时期,战乱不断,天灾及疫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04153);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No.JDZX2015003)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0)通讯作者毕颖斐,E-mail:*******************引用信息刘宇,毕颖斐,张艳艳,等.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5):955-957.流行,人民饱受战争折磨,流离失所,忧思伤脾,导致脾胃病流行㊂李杲经多年临证经验后亦提出了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思想㊂‘脾胃论㊃脾胃盛衰论“从生理及病理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之气的重要性㊂生理方面:水谷精微之气上行与津液濡养心脏,循血脉灌注周身;病理方面:若饮食㊁劳倦等损伤或脾胃本虚,不能养心出现心悸㊁怔忡者㊂1.2外邪入侵张元素云: 邪气客于心 心胀气短 ,明确表明在受到外邪侵袭后可能诱发心系疾病的发生㊂王好古为易水学派传承人之一,将学术思想不断完善和创新,兼采易水鼻祖张元素和李东垣的脾胃元气理论,同时独创内伤阴证理论㊂王好古认为外感寒邪㊁内伤饮冷或空腹不食等饮食不节,皆可产生内伤阴证[2],其著作中亦有提及胸痹心痛的方药论治,‘阴证略例“对理中汤方药描述为 胸痹 胸腹痛 胸痹心痛逆气,并皆治之㊂有寒者,加附子㊂ 认为外感寒邪是胸痹的重要病因㊂㊃559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3月第21卷第5期1.3情志失调‘医学启源“论述心气虚导致易惊恐心慌,忧思郁闷,胸腹部疼痛,同时也指出思虑过度容易出现惊恐,惊恐过度易伤心,心气受损则精神失调㊂‘脾胃论㊃脾胃虚实传变论“提出了喜㊁怒㊁忧㊁恐等七情致病,易损伤元气,则心火独盛㊂提示情志失调与疾病相互影响,思虑过多可导致心伤㊁心虚则可加重恐悸多惊㊂1.4劳倦内伤无论是后天的劳倦和内伤,还是先天的不足,皆可耗伤脾胃,脾胃失于健运,气血阴阳虚损,心脉失养,而为疾病㊂多本中医古籍曾论述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此为气虚火热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㊂2易水学派对心系疾病经络的认识张元素在‘医学启源㊃卷之上“中心经的经脉证法中有不少关于心痛病因病机的描述㊂从经络的角度论述足少阴脾经的病变,可能出现舌本强痛㊁身体活动僵硬不能自主㊁纳呆㊁心烦意乱㊁心下疼痛㊂同时,对其脉象进行了描述,脉象急促,心中连及后背部疼痛㊂张元素在以上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新了脉证并举,将心系与脾胃之间的脏腑关联㊁症状及脉证进行了清晰的论述㊂3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病的研究张元素尤其重视脾胃之气,其思想与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同时继承了‘内经“和‘中藏经“的理论[3]㊂他认为脾胃为万物之母,脾胃功能旺盛则四时体安,脾胃虚衰则元气虚衰,临床治疗需用补法㊂张元素在临证中非常注重保护胃气,常用补气药物,并注明从阴阳属性来说,气属阳,气盛则阳足以化湿,且脾可恢复健运的功能[3]㊂张元素的归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后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有所阐发将归经形成系统体系并加以论述,运用于药物性味归经且指导脏腑辨证[4]㊂张元素在后世的论著中描述了药物的五脏缓急,如甘草,缓肝急;五味子,收心缓;白术,燥脾湿;黄芩,泄肺逆;黄柏㊁知母,润肾燥㊂同时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提出了五脏 所欲 理论,川芎散肝,细辛补肝,白芍泻肝;芒硝软心,泽泻补心,黄芪㊁甘草㊁人参泻心;甘草缓脾,人参补脾,黄连泻脾等㊂张元素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以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让后世对药物的归经及用途有了更深的理解㊂张元素非常重视根据药物的归经并运用于临床之中,黄连虽可泻心火,但其作用途径为泻脾胃之热而心火自清,故应归脾胃经[5]㊂张元素提出的药物气味归经㊁ 所欲 中医理论对中医内科的发展意义深远,为后世中医内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㊂李杲认为机体凡具有升发功能之气,皆是来源于胃气,通过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之气㊂元气虽为先天之本,受之于父母之精,但需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才得以不断充盛㊂李杲提出 养胃气为本 的理论㊂李东垣指出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㊂ 只能使用甘温之剂,温补中阳,心火得泻则病痊愈㊂在‘内经“的学术思想之上创立了温补脾胃㊁升阳散火的甘温除热法,并创制了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 ,方用黄芪㊁人参㊁白术㊁炙甘草等补脾胃元气,升麻㊁柴胡助脾胃之气升发,脾胃气足则清升浊降,虚热自除,被后世沿用至今,意义深远㊂李杲‘脾胃论“论述了心火旺,明确提出了从脾胃论治心病的根本治疗大法为通过调理脾胃以除心火之旺盛㊂‘医学发明㊃饮食劳倦论“云: 脾胃虚弱,易形成阴火,营血亏虚失于滋润和濡养,且营血受伏火煎炼,则心血更加不足而心失所养 ㊂阐明脾胃为治疗之本,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所致的脾胃气衰,皆可导致气血虚衰,并对气虚火热所致的心系疾病进行了论治,治以黄连泻心汤清泻火热以达功效㊂王好古主张温养脾肾㊂王好古通过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及著作的学习,在其书籍中提及了胸痹心痛的论治,于‘阴证略例“理中汤条中言 胸痹 胸腹痛 胸痹心痛逆气,并皆治之㊂有寒者,加附子 ㊂明确列出了具体药物及药对从脾胃论治胸痹的方法[2],列举的理中汤在后世成为治疗心腹病效方㊂4用药特点及创立处方张元素临床选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㊂张元素强调不能拘泥古方,古方今用时需辨证论治,根据刻下症派出处方: 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㊂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则不效 ㊂易水学派的选方用药中体现了从源于‘内经“而又有所发挥的用药思想,创制的生脉散及草豆蔻丸体现了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思想[7]㊂张元素于‘医学启源㊃卷之下“首次论述了生脉散,此为生脉散之名的最早记载㊂其功效为 补肺中元气之不足 ㊂类似的记载可见于五味子条下㊂李东垣于‘内外伤辨惑论“阐明生脉散的方解,人参性甘可补元气,麦门冬苦寒,可清泻热邪,五味子味酸,可肺润燥,从多本著作中论述了生脉散的立法依据㊁方解㊁组方原理和应用范围,后世将其用于心系疾病收获良效,现代临床多用于诊治气阴两虚型的冠心病心绞痛㊁心律失常㊁心肌病等疾病㊂李杲‘兰室秘藏“所载草豆蔻丸,主症秋冬进食寒冷伤胃,咳吐痰沫,胃脘当心而痛,胁肋缩急疼痛,胸中气乱,心烦不安㊂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心火乘之,不能滋养上焦,冬季肾水旺时,子能令母实,从而克心乘㊃659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a r c h2023 V o l.21 N o.5脾㊂以草豆蔻㊁姜黄为药对具有温中散寒㊁燥湿行气的功效,为君药㊂黄芪㊁神曲㊁人参补益元气,健脾强胃㊁消痞除满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㊂全方通过健运脾胃㊁消除痞满以达治疗心系疾病之效[8]㊂张元素创制的治疗内伤饮食的代表方为枳术丸,方中药量为白术二两,枳实一两,剂型为荷叶裹烧饭为丸,全方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体现了张元素 养正积自除 的治疗思想,临床可用来治疗心系疾病兼积聚㊁便秘之症[8]㊂5病案举隅病人,女,86岁,2021年4月13日初诊㊂主因 间断胸闷憋气伴乏力1月余,加重6d 就诊于我院心血管科门诊㊂病人1个月前休息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伴头晕㊁乏力,否认心前区及后背部疼痛,否认汗出㊁黑矇㊁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等不适,自行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后症状缓解㊂6d前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㊁憋气加重,未予特殊处理㊂刻下症:神清,精神弱,间断胸闷㊁憋气,伴有乏力㊁头晕,纳呆,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可,舌紫暗,苔薄白,脉沉涩㊂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V1~V4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㊂诊断:胸痹心痛,辨证为气虚血瘀,治则补脾益气㊁活血化瘀㊂处方:党参片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川芎15g,焦神曲20g,白芍15g,制远志10g,酸枣仁15g,木香12g,龙眼肉10g㊂7剂,每日1剂,水煎服㊂2021年4月21日二诊,病人神清,精神较前好转,胸闷㊁憋气程度及发作频率较前减轻,仍有乏力㊁头晕,纳食好转,腰膝酸软,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正常,舌质紫暗,苔薄白,脉象仍为沉涩㊂守上方加地黄15 g㊁酒萸肉15g㊂7剂,每日1剂,水煎服㊂2021年4月29日三诊,病人神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胸闷㊁憋气程度及发作频率较前减轻,乏力好转,头晕,纳食㊁腰膝酸软好转,夜寐安,小便频,大便可,舌暗淡,苔薄白,脉沉㊂守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㊂按:病人乏力㊁头晕㊁纳食不下等症,皆为气血生化之源匮乏,耗伤元气所致㊂此例病人为高龄女性,先天之精已衰,加之为其不能滋养,故出现全身之气失调,气血阴阳虚弱,心气不足,运行鼓动无力,心脉失养,必然出现胸闷㊁憋气㊁乏力等心前区及周身不适的症状㊂脾胃运化失职,后天之本虚弱,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故夜寐不安㊂再者综合考虑病人舌脉,判断病机以脾胃虚弱㊁运化失司为本,血行不畅㊁瘀血内阻为标,虚实夹杂㊂故治疗上以健运脾气为大法,兼以活血化瘀,标本兼治㊂二诊病人复诊表示以上不适诸症减轻,病人年过八旬,出现腰膝酸软之症,自有肾阴不足,故在原方补脾益气基础之上加滋补肾阴之药对㊂三诊时病人诸症减轻,舌脉亦有改观,提示前二诊辨证论治有效,故守方继进,取得较好疗效㊂6讨论易水学派临证疗效显著,在继承前人基础理论之上有诸多创新与发挥,形成了脾胃论㊁引经报使㊁气味厚薄等理论体系㊂易水学派治疗心系疾病实则理法方药完备,然后世整理者较少,使用者亦较少㊂在病因病机方面,易水学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根本,认为重视饮食调护是防治心病的重要部分,饮食适宜,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得以生精微而养心脉㊂在辨证论治方面,张元素着重强调需重视脾胃之气,以改善不荣则通和不通则痛的病机,并阐发了完整的归经系统㊂李杲拜张元素为师后,潜心研学,独创了温补脾胃㊁升阳散火的甘温除热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临床大量应用并获良效㊂同时论述了脾胃虚衰㊁心火亢盛的辨证论治㊂王好古主张温阳脾胃以治疗胸痹㊂罗天益的学术思想深受学派前人的影响,脾胃论的体系已然逐渐形成和完善,罗天益仍重视调养脾胃,提出了 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 的思想[9]㊂易水学派一脉相承之大家从 顾护脾胃元气㊁扶正祛邪㊁正气存内㊁邪不可干 等方面指导中医心系疾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㊂参考文献:[1]陈靓.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2]郭彦麟.基于易水学派的王好古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3]高利东,马莉,刘馨雨,等.张元素制方用药理论的构建[J].中医杂志,2020,61(21):1857-1861.[4]任北大,程发峰,王雪茜,等.关于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J].世界中医药,2019,14(7):1706-1709.[5]王瑾,梁茂新,孙宁.张元素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贡献[J].中医杂志,2016,57(15):1266-1270.[6]刘金涛,翟双庆.张元素对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的建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5):2428-2431.[7]李涵.张明雪教授运用易水学派理论治疗中医心病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8]雷云霞,盛好.东垣‘脾胃论“治诸疾学术渊源及理论特色[J].四川中医,2018,36(7):33-35.[9]孙钰,王雨,张钰欣,等.罗天益对东垣脾胃内伤理论的创新与临证应用[J].陕西中医,2019,40(6):784-786.(收稿日期:2022-02-07)(本文编辑郭怀印)㊃759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3月第21卷第5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从徐经世老中医临证体悟
----浅谈杂病宜从脾胃论治
徐经世老先生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医,亦是国家级名老中医。
徐老行医五十余载,在治疗肝胆脾胃及各种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了临证经验。
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辨证体察入微,用药丝丝入扣,治救多年之沉疴,彰显中医之神奇,深得病家爱戴。
我跟随老先生临床实践已四月有余,略有体悟,今浅谈一二,敬请明眼指教。
“天下至难之理,莫过于医;至重之事,亦莫过于医!”中医之难,难在辨证,辨证之妙,存乎一心。
病有万端变化,却不出八纲之外;树有无数枝头,总归一根而已。
故审病考机,须得用心。
治之稍差,则谬之千里。
不难发现,今有不少医家都曾败在辨证不当,失治误治之上,致使疾病拖延演变,轻病转重,重病转危。
病家花了许多冤枉钱不说,还要饱受病痛的折磨,苦不堪言。
徐老认为,杂病内伤,迁延日久,必然损耗气血,扰乱气机,致使脏气逆乱,阴阳失和,有形实邪内生;内生之邪进一步影响病机,阻碍气血运行,使得外邪更易侵犯机体,造成恶性循环。
先生指出《难经》有云:自上损下者,一损于肺,二损于肝,三损于脾,过于脾,则不可治。
自下损上者,一损于肾,二损于肝,三损于脾,过于脾,则不可治。
脾胃病,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气机失调,四肢百骸失养;脾胃健,则营卫气机调和,气血津液生旺,诸伤乃可渐愈。
故而师语杂病须知从脾胃调治。
由此观之,脾胃不宜受损,所当重护。
徐老善从肝脾调治疑难杂症,不仅辨证准确,而且用药精炼,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治疗杂病时,先生特别注重调护脾胃;调治脾胃时,先生则特别强调疏理肝胆。
先生认为,脾虚生湿和木盛乘土是脾胃病的两大基本病机,因此,临证时先生惯用温胆汤打底。
先生以温胆汤疏肝和胃,理气健脾为基础,肝郁不疏情志不遂者加绿梅花、合欢皮疏肝解郁;脾虚大便不调者加炒诃子,无花果双向调和肠胃,使便秘者可通,便稀者可收;中焦湿热腹泄便溏者加炒川连、薏仁米、石小利湿止泄(黄连炒用量仅三克,其意有三:一则降心肺之浮火,二则清中焦之湿热,三则折其寒性防其伤胃);肝气上逆呃气泛酸者加代赭石、川朴花镇逆止冲;肝火上炎者加炒山栀、黄芩、蒲公英清热泻火;肝胆湿热者加茵陈、龙胆草、黄檗、车前草清热利湿;脘腹隐痛者,多系气血不调也,常加炒丹参,檀香活血理气止痛;胁肋胀痛者,乃属肝气郁滞也,多用延胡索、郁金,或佛手、炒川楝疏肝行气止痛;少腹冷痛者,多是寒犯敢脉也,故用炒小茴、制香附散寒行气止痛;若伴有心悸气短,夜寐欠安者,则用远志、茯神、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神;兼见阳亢而烦躁多梦者可再加琥珀、珍珠母或磁石、青龙齿等安镇心神;若其人兼有表证,属营卫不和者每以桂芍调和营卫,系阴阳不和者常用二加龙牡调和阴阳,是邪在膜原者常用柴芩调和少阳。
如此诸般配伍用药,制方必求平和。
今年八月底,徐老在名医堂接诊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患者,病人主诉胃脘部畏寒、腹泻反复发作五年余,稀便每日五到十数次不等,并伴有神疲乏力,纳谷不馨,时有上腹饱满长感,饭后加重,肠鸣腹痛,泻后痛减,肛门有重坠感。
偶有头晕头昏,失眠多梦等。
前医言其脉沉细,以为是沉寒久客,脾肾阳虚之证,治以温补,仿附子理中汤加味。
处方中有熟附片12克,肉桂8克,干姜8克,此外且有山萸肉、巴戟天、台乌药、川杜仲、淫羊藿及党参、黄芪、白术等。
病家服下第一剂便觉口燥咽干,面如火烤,甚是难耐,不敢再服。
待至徐老处,先生详问病史,细审其脉,知其且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二十余年,脉来细弦略沉,舌质淡苔粘腻,认为此系肝胃不和,湿痰中阻之象,拟予疏肝和胃,化湿畅中法为
先策,方仿苍白二陈加味,处方如下:
煨葛根15克苍白术各12克陈枳壳12克桔络20克
绿梅花15克姜半夏12克天麻15克川朴花10克,
煨姜5克姜竹茹10克扁豆花30克。
嘱服七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腻性食物。
七日后病家复诊,诸证大减,大便成形,日行二三次,胃脘部畏寒亦有显著改善,已无腹痛,其他伴随症状也明显好转,舌苔转薄。
师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尓。
”效不更方,原方稍作调整,再进十剂,以观后效。
由此案可知,辨证准确,则效若桴鼓;施治不当,则延误病机。
所以,调治脾胃时用药很关键,既要防温燥太过伤胃又需防滋腻太过碍脾;用降浊药物时,应注意升举脾气,以防清阳下陷;用寒凉药物时,当注意炒制或反左辛温之品,以防寒凉伤胃;用补气药物时,需注意防止生发肝阳;同时还需提防肝气来犯,故制方时酌情配伍疏肝理气之药。
然而,由于疾病久治不愈,失治成灾,误治为害,最后必然转为疑难杂病,表现出阴阳错乱,寒热错杂,虚实相间,表里俱病的特点,给辨证带来很大的困难。
医非经验丰富,医术精湛者不能明其理,否则,勉强施治,见症下药,堆砌成方,不仅无助于疾病向愈,反而加重病情。
余观先生所制诸方,多主以和法,泻中有补,补中有运,寒温并用,升降同调,在疏肝理气、化痰除湿、消食、泄热、散寒、活血的同时辨证配伍益气、养阴、养血之法,使邪气渐去,正气来复而趋于平和。
不求显效于一时,但求收功于长久。
老先生辨证施治,圆机活法,制方选药,趋于平和,温胆之方,用到神巧。
先生不愧为一方良医,真乃吾辈学习之楷模。
庞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