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我、社会性、道德的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认知发展来建立道德观念。

一、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1.1 感知规则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外部规则和惩罚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往往会遵守规则是因为胆怯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

1.2 自我中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不同,但仍然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1.3 互惠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互惠和公平的重要性。

他们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并尝试建立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2.1 认知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

2.2 自我中心思维与道德发展:自我中心思维是儿童在道德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特征,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导致道德判断不够成熟。

2.3 社会互动与道德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习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他们能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育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3.1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的道德模范,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所,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3.3 社会教育:社会也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权利和规则,以及如何正确解决冲突。

四、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4.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师工作总结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工作总结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一学年来,本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现把这一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情况总结如下:一、爱国守法方面: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没有违背党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在爱岗敬业方面:热爱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尽职尽责,主动承担工作职责与应尽义务,能按时保质完成本职工作与学校临时指派的工作任务,坚持做到出全勤。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帮助与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不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四、教书育人方面。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为人师表方面。

本人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与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六、终身学习方面。

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

刻苦钻研业务,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掌握与运用必要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篇二:2013教师个人思想政治学习总结2013年度教师个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研究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上的发展和进化过程。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了解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先,我们来介绍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中的第一种理论,即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研究和观察儿童的道德行为,提出了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预道德阶段、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和道德合作阶段。

在预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权威,他们会根据成人的规定和奖罚来判断是否为道德行为。

在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定的道德意识,他们更多地考虑个体主义和道义的权衡,但仍然缺乏全面的道德观念。

在道德合作阶段,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开始形成合作和公正的道德观念。

第二种道德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通过对道德冲突的情境进行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包括:预道德阶段、自利道德阶段、以奖赏和惩罚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社会规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道德发展的逐渐复杂和成熟。

最后,我们来介绍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道德发展需求,并帮助他们在适当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

总结来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必须了解的三大道德发展理论包括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师指导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应用。

教师资格考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亲爱的小伙伴们,春节将至,文都小编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与此同时,小编又不得不提醒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小伙伴们,春节一过就是2月中旬了,离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同学们过完春节也要立刻书归正传,回到复习的轨道上来!今天小编带领大家深入复习一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部分知识点很细小,虽然没有考过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但却是选择题中的常客!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

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10岁就是儿童实现两者转化的分水岭。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权威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可逆性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公正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

2014年真题中的选择题,晓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跟着小编梳理完知识点的小伙伴们一定知道这道题选哪个选项吧?没错,选择D项!
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这种细碎知识点的复习!文都小编一定会陪同大家到最后,及时为大家总结细小知识点,帮助大家顺利通过笔试!。

3-9岁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性发展

3-9岁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性发展

3-9岁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与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3-9岁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逐渐能
够理解和交流社会中的规则和价值观。

首先,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儿童的认知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3-5岁时,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会用“我”来表达自己。

此时,他们会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并建立起自己的基本价值观。

在6-9岁时,儿童的自我
意识更加清晰,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并建立起一定的自我价值感。

这时,他们也更容易感受到褒贬和批评,并开始学会接受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其次,社会性的发展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3-4岁时,儿童开始展现出对社会的认知,并开始自我调节。

此时,他们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学习和接受社会的规则,并开始建立起一定的交往模式。

在5-6岁时,儿童会
与同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友谊关系,并更加关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互动。

在7-9岁时,儿童更加关注集体和团体,开始学习
如何与他人合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学会通过集体合作达成目标。

总之,在3-9岁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性的发展是相互
关联的,相互促进的。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儿童成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关键。

而社会性的发展则能更好地帮助儿童了解和接受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建立起合适的交往模式,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
重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发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发展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并学会适应社会环境。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种发展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小学儿童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他们开始展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喜欢特定的活动或优先选择某些类型的任务。

他们也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开始根据这些价值观和信念行动。

此外,社交性的发展也是小学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性特点可以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例如,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行动。

同时,社会性的技能也可以影响个性的发展。

通过与他人互动,孩子们可以学会适应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调整。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小学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它们还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通过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是重要的,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孩子可能更早地展现出成熟的个性和社会性特点,而其他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通过发展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第七节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道德发展(一)什么是品德即道德品质。

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品德的特点:1、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2、道德品质必须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行为。

3、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稳定的倾向和特征(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

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

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个体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社会品德。

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品德属于个性的组成部分。

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相同。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品德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一)品德与社会性的区别和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社会性表现的是个体的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内涵包括品德;品德的形成只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影响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的统一1、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2、品德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条件学前儿童不同阶段品德、社会性发展比较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主要任务和特点0-3岁适应和萌芽阶段1岁以内没有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1-3岁能做出一些符合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但极不稳定,尚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

主要任务:适应社会现实。

3-6、7岁情境品德发展阶段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的刺激情境制约,道德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情境的暗示性。

第三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三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三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春发展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期)。

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及种种矛盾和困惑,使少年儿童体验着危机感,这促使他们要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青春期儿童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能力和学习成绩是少年儿童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他们认真地看待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自我评价中,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地位;对他人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评价非常敏感。

4、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受到批评和惩罚时,会感受重大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据。

二、情绪的变化(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拉森考察青春期儿童情绪状态的日常变化发现: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

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二)情绪变化的特点1、烦恼增多:(1)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2)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3)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最先发现和提出的,是其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的现象。

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现与皮亚杰的愿意不同,它是以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念”二个概念来表征。

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题目_ 对道德教育的未来的思考姓名_ 叶荣臻 __学号 _10920112 __ ___编号 _ 20 _ _ ___ _课程序号 _1493 _ _ ___指导老师_ 王俏华 __提交日期_ 2012 年 6 月 5 日成绩_ __对道德教育的未来的思考浙江师范大学叶荣臻摘要对于社会而言,道德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对于个人而言,道德是保持自身原则,提升自身素质的度量。

学生作为以多种观点看待问题的备受关注的专业群体,对于道德有着各自的看法,具有统一性,个体之间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道德观不仅影响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受到足够的重视吗?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正确吗?道德教育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吗?道德教育的未来又会怎样?我们应该反思道德教育的现实,端正对道德的看法,思考该如何改进道德教育。

关键字:道德教育现状两难全球化道德自我未来一、道德教育的现状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但是如今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对道德的看法存在误区道德是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但是,在传统的观念中,对于道德大家都有着普遍的看法:道德是无私的,道德是专门利他的。

甚至连老师、家长也一直这样教育着我们!其实不是的,这是对道德的认识上的误区。

道德应该是自主的、自由的、理性的、关乎他人的。

安·兰德的《自私的德性》①告诉我们:“人的心灵是求生的基本工具,生命是上天赋予的,但生存却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同样,上帝给了他身体,却不能保证他的维持;上帝给了他心灵,但其内容却要依靠他自己去创造。

一个人为了生存,必须要有所行动,而他在行动之前,必须要清楚地知道行为的目的和本质。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三章 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三章 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第三章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本章至19年也没出过题)第一节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关注自我实现、同一性获得、个人与他人关系和社会文化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我及自我同一性自我:埃里克森认为自我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它是一种独立的力量。

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提出了此概念,是指将一个人的动机、能力、信仰和历史组织成一个恒定的自我形象,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综合性回答。

它既指个体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也指个体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二、个体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性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个性分为八个阶段:(一)婴儿前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的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与关怀。

因此婴儿的主要照顾者(一般是父母)应积极、前后一致的满足婴儿的需求,才能帮助他顺利度过本阶段。

(二)婴儿后期(1-3岁):自主对害羞与怀疑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说话、行走等,也开始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

教师或父母应该多给儿童提供完成任务的机会,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等。

对儿童自发的尝试行为加以鼓励,对他们偶尔的成功举动加以表扬。

如果儿童不小心做了错事,不要过分批评,更不能羞辱,否则儿童的自主性就会降低,从而产生害羞和怀疑。

(三)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的孩子应该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教师或家长应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做决定的机会,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

(四)童年期(6-12岁):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是在小学里度过的。

心理学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 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 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24
下面就是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一个实例,著 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 ❖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 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 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 于他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 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药剂 师拒绝了他的恳求,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治好 了妻子的病。
7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是对一定
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 ,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可见,从 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 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8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 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26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 ,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 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 自身的利害关系。
27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LOGO
第四章 中学生 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问题:
品德与 社会性
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自学)
2
学习目标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 点。
❖ 理解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及其特点1、道德特点:(1)社会性(2)相对性(3)道德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维持(4)价值规定性(二)、品德及其特点1、品德含义:即个人道德面貌,指个体依据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2、品德特点:a、稳定性b、个别性c、自觉性(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每个社会为维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而规定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

品德则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二、品德心理结构(一)品德因素结构1、道德认知: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感情:指人的道德情感能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指人在道德情境中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指道德意向与观念支配下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1、生成结构2、执行结构3、定型结构第二节、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一、品德形成的实质个体在实践中,受教育和道德舆论影响,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主要阶段:1、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依从2、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3、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信奉三、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内部: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原有道德知识与信念外部:1、家庭与社区环境2、学校道德教育环境3、社会道德教育环境4、社会道德文化四、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保证。

2、道德教育效果取决于是否遵循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一、道德教育把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从而使个体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基本文明规范教育(基本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性)2、道德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核心是培养理想的人格)3、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4、理想信念教育三、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1、主体原则(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2、实践性原则3、榜样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四、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1、道德知识学习2、道德辩论与价值澄清3言传身教4、典型事例5、情景陶冶6、道德实践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信念的形成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儿童认知发展特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5~6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水平I:前习俗水平(4~10岁)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水平II:习俗水平(10~13岁)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去向阶段3、水平III: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吉利根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发展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发展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发展教育与发展是教育学中的重要议题,它关注着教育与个体、社会和国家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认知、道德和社交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的概念、影响和重要性。

一、教育与发展的概念教育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

教育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而发展是指个体、社会和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和演变。

教育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育为个体提供了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机会,而个体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个体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机会。

通过学习,个体能够获得各种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2. 人格与品德的塑造: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也涉及到个体的道德和人格的培养。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接受道德观念的灌输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3. 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教育为个体提供了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个体能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潜力,并通过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实现个人发展与成就。

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国家能够培养出具有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

2. 社会和谐与公平: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通过教育的普及,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新文化得以创新,从而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四、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 经济发展: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2. 社会进步:教育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发展

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发展

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发展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社会、情绪和道德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方面。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环境创设,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形成。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会交往,幼儿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为了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供合作机会:为幼儿创造合作的环境,例如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2. 培养分享意识: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分享,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培养尊重他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感受,并引导幼儿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个人空间。

二、情绪发展情绪发展是幼儿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情绪管理,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下是促进幼儿情绪发展的教育策略:1. 情绪表达: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教育者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情绪认知能力。

2. 情绪管理:教育者可以教导幼儿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例如深呼吸、数数等,帮助他们控制情绪,避免冲动行为。

3. 情绪共情:教育者应该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关系。

三、道德发展道德发展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能力。

以下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教育策略:1. 培养责任感:教育者可以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责任,例如照顾小动物、整理玩具等,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2. 培养公平意识:教育者应该引导幼儿理解公平的概念,并鼓励他们在游戏和活动中遵守公平原则。

3. 培养同理心: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学前教育的幼儿品德与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的幼儿品德与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的幼儿品德与道德教育导言: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品德与道德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幼儿的品德与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培养呢?本文将从幼儿的品德发展、幼儿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及幼儿品德与道德教育的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幼儿的品德发展幼儿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需要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多种环境的引导和教育。

以下是幼儿品德发展的几个阶段:1. 自我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能够分辨自己和他人。

他们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特点,例如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

2. 自我评价阶段: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会开始评价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正面的品德特质。

3. 遵守规则阶段:在进入学前教育阶段后,幼儿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规则和社会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二、幼儿道德行为的培养幼儿道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品德与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几种培养幼儿道德行为的有效策略:1. 要有榜样:幼儿往往通过模仿来学习,因此教师要成为他们的榜样。

教师应该要有积极的人格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示正确的道德行为。

2. 通过故事和游戏培养道德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游戏也是培养幼儿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模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和解决方法。

3. 培养幼儿的情感敏感性:道德行为往往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帮助幼儿发展同情心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性情感。

三、幼儿品德与道德教育的策略1. 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例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以及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幼儿品德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

幼儿社会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

幼儿社会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

幼儿社会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这个时期的社会和道德发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逐渐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本文将探讨幼儿社会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及家庭和学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幼儿社会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在三到六岁之间。

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与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和玩耍。

这种集体生活的经历对幼儿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通过与其他孩子互动,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并学会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道德发展在幼儿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孩子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和挑战。

例如,他们可能会争夺玩具,或者面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平行为。

这些经历促使他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对和错,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家长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冲突,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

此外,家庭和学校在幼儿社会和道德发展中起着互补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父母可以通过为孩子树立榜样,教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也是培养孩子社会和道德发展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和课堂讨论引导孩子思考和解决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然而,幼儿社会和道德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

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产生不良行为,或者在道德冲突中感到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的对话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并教导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

最后,幼儿社会和道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和学校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社会和道德意识。

学前教育中的个人品德与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中的个人品德与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中的个人品德与道德教育在学前教育中,个人品德的培养和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个人品德与道德教育,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品德和道德的培养。

首先,个人品德的培养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正处于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未来的发展。

因此,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诚实、友善、守恒等品德。

激发幼儿对道德的认知和兴趣是道德教育的关键。

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幼儿正确判断是非,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儿童道德行为的榜样,并通过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个人品德和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儿童的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小环境,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品德和道德的第一任教师。

学校则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加强对儿童的个人品德和道德教育。

其次,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该以德育为重,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教学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

此外,学前教育中的个人品德与道德教育还需要与其他学科和内容相结合。

例如,在自然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观察动植物的行为,培养幼儿的爱护生命的道德观念;在艺术教育中,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和道德情感。

通过将个人品德和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和内容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中的个人品德与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培养幼儿的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可以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22
案例分析-一位高中生的成长烦恼
以前的我比现在的我要快乐的多。现在,我已经是个高中生,离开 了父母到荆州住读,第一次感到太多的困惑。以前有些什么事回到了 家里,即使不向家长说,自己也会想得开,而现在总是面对一张张陌 生的面孔,学习上也不觉得有太大兴趣,生活上最讨厌的是往往因一 件事好久好久还记挂在心上。太多的时候,我总钻牛角尖,离开了父 母,好多时候我总想哭,欲泄不能,总是忧心重重,与同学的关系也 不太好。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爱孤独,总是愿意一个人呆着。我也自卑,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怨烦别人,但更多是怀疑自己,一天、一星 期、一年、二年。已是高二下学期了,我现在有些不愿接触别人,总 喜欢一个人发呆,不做任何事,但头顶题和生活上的 不如意的事,我就好烦,仿佛一切是我不对,而我又该如何做,我想 不出什么,只是这个时候头就越加发胀,根本就不愿去想,越想头越 疼,而又不得不去上课,不用说更没有精神。每每此时,仿佛在雾里, 摸不着头脑的我对于旁人的行为也是漠然置之,不论是善意的还是恶 意的。一直到现在,真正称得上朋友的高中同学一个也没有。我真的 好苦恼,请给我帮助,谢谢!
17
案例分析
苗苗为什么不受欢迎——对一个被忽视幼儿的个案研究 幼儿园是幼儿的乐园,可是并非“乐园”里的每一位孩子都是 快乐的。比如,往往有这么一类孩子,他们是班级里的“嫌弃 儿”,遭到同伴甚至老师的冷落和遗忘,因而,他们的情感愈 加消极压抑,他们并不快乐。 苗苗,女,4岁,某幼儿园中(一)班幼儿。该幼儿从不主动与同 伴或教师互动,对参与合作性游戏也不感兴趣,表现得羞怯、 自卑、离群、退缩。家庭状况:苗苗一岁时,其父失业,后以 卖菜为生。两岁时,母亲因外遇离家出走。孩子现在跟父亲还 有年迈的祖母生活在一起。
3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了情绪发展、自我意 识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道德发展、性 心理和性别角色发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社会性、道德的发展 与教育
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 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 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婴幼儿的自我意识的萌芽
“点红测验”结论: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要经历游戏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认知出 现阶段。
重戏——相 倚性探究—— 自我认识出现
儿童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
1、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映外部的、可观察 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 反映内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抽象的、参 照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 2、儿童自我的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分化的、 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 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
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⑴婴儿期 文本
文本
⑸青春期
⑵儿童期 文本 ⑶学龄初期 文本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 的八阶段
理论
文本 ⑹成年早期
文本 ⑺成年期
⑷学龄期 文本
文本 ⑻成熟期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 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 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人格终 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 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 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 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 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 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
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四)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
文化是指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 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和。包括衣食住行等物的制 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以及 哲学、道德、风俗等中的思想方法。
5. 青春期( 12—18岁) : 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 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 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 感到困扰和混乱。按照埃里克森的 观点,青春期的问题将发生在自我 同一性未曾建立上,这将导致“角 色混乱”。
6. 成年早期( 18—25岁) :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 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 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 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 性融合一体。
(五)儿童自身的影响
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 能力(认知、社交) 行为特征(交往行为的主动性和正向性) 身体吸引力(长相、身高、体质) 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体验 性别
个体生理发展与个体所处社会生活发展相结合 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 表人物。 1902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 父母都是丹麦人。他大学预科毕业时获得 的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 受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 练,是他所获得的唯一的正规学业(相当 于高中学历)。曾任匹滋堡大学医学院及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他推崇弗洛伊德, 钦佩安娜弗洛伊德关于《自我与防御机制》 书中对自我功能的重视。1950年出版名著 《童年期与社会》,该书高度民主地强调 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书 中还详尽地论述自我的功能,创立了现在 被成为新学科的“自我心理学”
(二)社会化的概念分析
1、动态过程 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过程
2、条件: 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
3、社会化的内容: 学习社会知识、获得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行 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等。
4、社会化的目标: 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使其成为
独立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三)儿童社会教育
7. 成年期( 25—60 岁) : 繁衍对停滞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 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 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 代的繁殖和养育。
1. 婴儿期( 0—1岁) :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 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 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 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2. 儿童期( 1.5—3 岁) : 自主与羞怯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 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 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 学会了怎样独立自主或羞涩怀疑, 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 做什么。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三代或两代、完整与残缺)
父母的教养方式 (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家庭生活 心理氛围 亲子互动
(三)学校的影响
主要是教师的影响: 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个性性格 交往与行为方式 教师威信与教师期待 对儿童的态度评价
(四)同伴群体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社会行为的发展。
3. 学龄初期( 3—6、7 岁) :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 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 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 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 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4. 学龄期( 6、7—12 岁) :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 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 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 地方。
3、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 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并且自我评价的 客观化程度逐渐提高。 4、自我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 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并能调 整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性、社会化及儿童社会教育
(一)社会性的含义
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为积极适应和 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的心理特征,如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