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合集下载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介绍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语境解读。

本文将首先概述关联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翻译的本质、翻译过程的理解以及翻译标准的界定。

随后,本文将回顾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其理论渊源到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关联翻译理论介绍。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交际意图的传达。

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环境:认知环境是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理解语言时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信念和记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和读者的认知环境对翻译的理解和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以便在译文中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原则,指的是在特定的认知环境中,以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便在译文中以最合适的方式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明示与推理:明示和推理是关联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明示指的是说话者通过语言符号向听话者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推理则是听话者根据说话者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认知环境,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明示信息,并通过推理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找到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以便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翻译的双重性: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性的认知活动。

一方面,译者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还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译文最相关的表达方式,以便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和中西文化不可译性

关联理论和中西文化不可译性

关联理论和中西文化的不可译性摘要: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不同使作者、译者、读者之间无法在源语认知环境和目的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到相似的最佳关联,从而造成了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可译性。

关键词:最佳关联;翻译;文化;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源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要求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精确完美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不只是字对字的翻译,文化对翻译的精确性和完美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对此,peter newmark曾指出,“如果源语的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

”源语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绝对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就成了一种正常而客观的存在,这种现象说明了文化可译的相对性和不可译的绝对性。

而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人类的话语交际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源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译者在处理读者与译者之间的关于文化的最佳关联方面应加以注意。

二关联理论1 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意图的行为;而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如话语),再结合受话人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达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交际意图一旦满足,就能够实现成功交际。

这个推理过程也就是听话话人寻找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的过程。

试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试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具体运用。关联理论对 于翻译 的最大意义就 在于明确强调 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翻译 是 种跨文化 、跨语言 的示意——推理过程 , 整个过程涉及 到三个交际者 :原作者 、译者 和译文读者 。 第 一个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之

不休的问题。指 出翻译是语言使用 的一 种方 式, ;它是 一种语言 交际活动 ,而交际成 功
赵彦春 的 “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 释力 ” 文阐述了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 讨论 了
关联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本质区别 : 在关 联理论的框架 内,翻译 是一个对原语 ( 语内 或语 际 ) 进行 阐释的 明示— 推理过程译者要 根据交 际者 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 。 译 文 的 质 量 取 决 于 相 关 因素 间 的 趋 同 ( c o n v e r g e n c e ) 。文章 以联理论 为工具证伪
中, 译者是听话人。第二个过程是译者和译 文读者之间的交际 。这时译者是说话人 , 他
根据原语篇 、自己对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
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 , 译文读者对信息进行 推理。因此 ,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 个接受者 , 其中译者兼有说话人和听话人 的 双重身份。

重要的作用 , 但它并非唯一确定因素。确定 关联程 度 的另一 重要 因素是听 话人在 理解 和 获 取话 语 信 息 时所 付 出 的努 力 。对 此 S p e r b e r 和 Wi l s o n又在程度条件上对关联作 出了解释 , 语境 效果与信息话语处理努力成 为关 联程度 的条件 :我们可以认 为,, ,
张 小妹
( 新 乡职业技术 学院,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0)
摘 要 :当代 中国翻译学研究 已经进入一个 自 觉建设时期,翻译学作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 已 逐 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翻译 学作为一 门探讨译者理解解释 原文 .在 译文 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虽然有着 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方法,但是从 中外翻译 史上我们 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翻译 学的建立、研 究和发展都必 须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 , 从 其他学科 中吸收理论养分。本文讨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 力。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 ;解释 力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隐喻翻译实践报告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隐喻翻译实践报告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隐喻翻译实践报告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隐喻用人类在某一领域的经验去理解另一不熟悉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以一种崭新的观念指导了隐喻的翻译。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交际双方都遵循着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和最佳关联为理解隐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关联理论指导下,隐喻词句的分析及推理过程。

然而,相关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缺少在翻译实践中的实例论证。

同时,使用关联理论指导的隐喻翻译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因此将隐喻的翻译实践与关联理论进行结合,以期对隐喻翻译做出进一步探讨。

Translation as Metaphor这本书极好地填补了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人文科
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变化的迫切需要下,围绕如何翻译多种学科的隐喻进行了研究。

节选其第三章的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翻译实践。

此外,其就如何理解翻译隐喻作了大胆而清晰的论证,以关联理论为指导,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对隐喻翻译方法进行探讨,总结归纳,旨在提高认知翻译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联理论对翻译中的缺省和文化移植现象的解释

关联理论对翻译中的缺省和文化移植现象的解释

的表达最经典的莫过于尤金 ・ 奈达所说 的“ r s — Ta l na
t n me nsta sai g me n n ”o i a r n ltn a i g o
基于 关联 理论 基础 上的 翻译研 究重 在 翻译 过 程
的研究。在关联理论 的框架下 , 翻译不是单纯 的原
以意义 的传 达 为主要 任务 。意 义之 于翻译 的重 要性
20 ) 07 。wio l n的学生 G t在《 s u t 翻译 和关联 : 知与 认 语境》 中提出了关 联论 翻译 观 , 充分 阐释 了关联理 论 对翻译 强 大 的解 释 力 。 赵 彦 春 (0 3 也 认 为 关 20 ) 联 理论对 翻译 作为 一种 复杂 的言语 交 际现 象有 着迄
境, 还包括听话人 的期待、 体验、 宗教信仰 以及百科 知识( 自然等 ,07 。交际双 方在合作 中, 何 20 ) 如果
发 现众 多假 设 中的一 个在优 化 系统 的处 理过 程 中所
作和译者之间的关 系, 中包含有两个 明示——推 其 理过程。第一交际过程存在于作者 和译者之间 : 译
2O 第 0 09年 9期 第2 5卷 ( 25期 ) 总 2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NS TUTE I N I TI OF J LI PROVI NCE
No 0 2 0 . 9, 0 9
Vo . 5 12 To a r lND 2 5 . 2
译也是一种言语交 际行为 , 是与大脑 的机制密切联 系的动态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 , 也同 样涉及以关联性为依据 的推理 , 并提出了关联论翻
译观( 曾文雄 ,0 7 。G t 20 指 出 , 关 联 原 则 20 ) ut 04) ( “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力之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力之局限性
足” 。
其 是跨文 化交际 , 这里 存在一个关 联度的 问题 。关联度取决 于输入与 输 出之 间的 比率 , 这里 的输 出就是 语境 隐含的数量 , 输入就是推导语境 隐含所 需的处理量 , 即处理话语所 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换言之 , 语境效 果 与关联成正 比, 处理努力 与关联 成反 比; 处理话语所需要付 出的努力 越多 , 说话 人和听话人 之间交 际能达到的关联 度就越低 。语境效果具 有动态性 , 其动态性 表现 在语 言交际的过程中 , 听话者可 以根据现有 的 语 境构建一系列假设 , 并对 之进行 背景化的认 知处理 , 使得认知语境不 断地被扩大 、 充实 , 并形成有 助于理解新信息的基础。在语言交 际的过 程 中, 话语 给听话人提 供 的背景 化知识可能是不 断变化 的, 因此 , 听话 人则需要 在不断变化 的背景化知 识下加工新 信息 , 以期取 得最佳 的语 境效果 , 达到最佳关联 , 实现交际意图 。 三、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并不是 翻译理论 , 它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学理论 翻译过程 的描写上 , 因而 它对 翻译理论 和实践 具有 一定 的指导意 义。关联 理论 翻译观认 为, 翻译是 一种跨语 言的两轮交 际活动 。译 者在翻译活 动中扮演双重 角色 , 即原文 的读者 和译 文的交际者。在第一轮的交际活动 中, 译者扮 演原文 的读者 的角 色 , 要有准确 的语境假设 且正确理解原 作 , 即是 , 译 者要使得译文能跟原 文一样 达到最佳关联 ; 在第二轮 的交 际活动 中 , 译 者扮演译文 的交 际者 的角色 , 在这个过程 中, 译者要将对原文 的理解 完 整传达给 目标语读者并确保能达到最佳关联 。 虽然关联 理论不是 翻译理论 , 但它把 翻译 看作一个对 原语进行 阐 释的动态 明示一 推理过程 , 这恰恰从根本上抓住 了翻译 的本质 , 因此 , 该 理论对 翻译确实有 一定的指 导作 用 。关 于关 联理论对 翻译 的解释力 , 前人 已做过一些 研究 , 如: G u t t 认为 “ 关 联理论足 以解释 翻译中 的一 切 现象” n ; 孟 建钢认为“ 关联 理论 对翻译 的标准具有很 强的解释力” ; 赵 彦春认为 “ 鉴 于翻译 行为动态的认知关联特征 , 关联理论对 翻译 现象 有 着迄今 为止最 强的解 释力” t 3 1 , 鞠 辉认为关 联理论在 “ 语用模 糊” 及“ 比 喻, 反语 , 幽默语 ” 的翻译 等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 卢杰认为 “ 关联 理论 解 决 了许多译界 内的争论 , 如翻译 方法之间的孰优孰劣 , 可译性 与不 可译 性等 , 对翻译 的各种 现象 解释得 比较充分 、 深刻 、 易懂 , 这些都说 明该理 论具有 较强的解释 力及应用价值 ” 。从 以上几位学者 的研 究来看 , 关 联理论 确实对 翻译 具有较强 的解 释力 , 可 以用来指导 翻译 实践 ; 然而, 不是所有 的翻译现象都能用关联理论来解释 的, 它还是存在着局限性 。 四、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力 的局 限性 翻译 的过程是动 态的 , 而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也是 动态 的 , 在 翻译 的过程 中 , 译 者应尽可能 根据说话人 的话语 内容 去识别其交 际意 图, 并 把它尽可 能准确无误 、 完整地传达 给 目标语 的读 者 , 而目 标语 的 读者也 是在 自己的动态语境 内对 目标语文本 进行 阐释 , 并 尽最大 可能 取得最好 的语境效果 以达到最佳关联 。 然而 , 在 翻译 中, 尤其是笔译 , 译者只能根据 自己的认知语境 ( 包 括 原语文 本产生 时的互文境 ) 来 对原交 际者 ( 即文本原作 者) 的交 际意 图 进行语 境假设 , 对 目标语读 者的期待译者 也只能根据 自己的认知语 境 包括现 时的互文境进 行理想化 的语境假设 , 这和原文 的最佳关联毕竟 是有距离 的。对于 笔译 , 尤其 是文学翻译 , 由于文化差距 的存在 , 最佳 关联更 难 以达到 。文学 翻译 的一 个重要 的作 用就是进 行跨文 化 的交 际, 把 具有深厚 民族文化 内涵 的作品 翻译 到也具有深厚 民族文化 内涵 的 目标语 当 中去 , 关 联理论在这 方面的解释力是 很有 限的。王斌就 指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作者:秦晓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0期[摘要]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人类的认知、大脑机能和语境效果,语境在我们理解话语和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翻译文本需要译者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动态語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和环境的关联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某种关联,尤其是最佳关联。

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译者可以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推理出最合适的语境,将其恰当地翻译成目标语。

[关键词] 翻译;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语境一、引言翻译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翻译”本身的概念;二是翻译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语境变化。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讨论的,因为语用学研究的重点是语言与语境的关系,翻译的语用学方法强调的则是文本与语境的关系。

二、翻译与语境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语境意义被另一种语言的对等意义所取代。

语境对翻译非常重要,译者对语境的理解制约着翻译实践。

译者成功地翻译文本,仅仅理解文本的语义是不够的,对文本语境意义的理解至关重要。

三、关联理论与语境1.关联理论。

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著名的语言学著作《关联:交际与认知》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是用认知的框架来解释语言活动。

在交际中,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总产生有不同的理解。

这些不同的理解不是由词语或句子本身的意思引起的,而是由许多其他非语义因素引起的,比如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意图。

因此,人们引入了关联的概念,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以下条件:Extent condition1: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to the extent that its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is context are large.Extent condition 2: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to the extent that effort required to process it in this context is small.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研究,关联依赖于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语境效应和处理努力。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开题报告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开题报告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一、研究背景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其质量取决于翻译者的语言能力、翻译技巧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然而,即使翻译者具备了以上条件,也可能会面临某些难以译文的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游走于语言之外的翻译关联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关联理论是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一种翻译关联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文本的各种关系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解释和诠释源语言文本。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1)探究关联理论如何帮助翻译者把握主题、纠正语言上下文的歧义;(2)探究关联理论如何帮助翻译者在跨语言的沟通中有效传达文化差异;(3)分析关联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效果、优缺点和可持续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法。

文献综述法:收集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和书籍,综合分析国内外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研究现状、主要方法和研究成果。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访谈和实验研究来验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实地访谈将针对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士进行,重点关注关联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实验研究将采用语料库分析法和实际翻译实践,选取一些典型的翻译案例和语料库,通过对比研究来验证采用关联理论的翻译方法的实际效果。

四、预期成果与意义本研究预期产出以下成果:(1)梳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相关研究现状,分析该理论对翻译的实用性和局限性;(2)探讨关联理论如何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中发挥作用,揭示其在解释源语言文本时的策略和特征;(3)通过实地访谈和实验研究,验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并分析其实际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4)探讨关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沟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持续性。

研究成果对于提升翻译水平、推进国际跨文化交流和增强人文交流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一、本文概述关联理论,作为语言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自提出以来,对翻译和解释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认知过程为基础,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读者/听者认知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译者在寻找最佳关联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尽管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以期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翻译解释中的应用。

然后,我们将分析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优势,如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读者的认知环境等。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局限性,例如其对原文意图理解的模糊性、对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不足等。

我们将对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作用和限制,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引发更多学者对关联理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共同推动翻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由斯珀伯和威尔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张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者表明自己的意图,而听话者则根据语境进行推理以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寻求关联性。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认知环境关联度最高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

这种关联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关联理论提出了最佳关联性的概念。

最佳关联性是指听话者通过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会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话者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从关联理论看对等原则的局限性

从关联理论看对等原则的局限性
关 联 理 论 ( e v n e h oy 是 S eb r 和 R l a c T e r) e p re Wi o l n在 G i s r e的语 用相 关准  ̄ ( ee a c xm) c J l lvn eMa i R
e o ) 驯 第三 , f r ; t 翻译是在一种语言转换中转述以
翻 译是 一种 交 际行为 ,交 际 自然 要看 交 际者 的 意 图和受体 的期 待 。译 者要根 据 交 际者 的意 图和受
体 的期待进行取舍 , 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 间
的趋 同度 (o vre c) c n e ne 。关联 理 论 的翻译 观 认为 关 g
联 原 则 是 存 在 于 译 者 头 脑 中 的一 个 不 可 违 反 的 原 则 。翻译 属 交 际活动 的下义 范 畴 ,因而作 为交 际行
译不是绝对的 ,而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运用关联 理论 从三个方面分析对等原则 ,从而论述了对等原则的局限 性。首先 ,对等原则视角下的翻译本质即 “ 二元论”无法解释翻译的 “ 交际性”特征 ;其次 ,翻译是一种语际转
换活动 ,由于文化的不同 ,势必存在翻 译上的 “ 缺省”现象 ,从而使得翻译无法实现完全对等 ;最后 ,对等原则 认为翻译是静态的 ,因而无法解释翻译的动态特征 。
另一种 语言 所说 的话 或所 写 的 内容 ,所 以翻译 也是

种跨语际的阐释性运用( t pe v s , i e r i ue 换言之, n r te )
“ 文是一 种 目的语 文 本 ,此文 本在 阐释 上 与源 语 译
具 有最 佳相 似性 ”( i) i d 。这种 最佳 相 似性 和最佳 关 b 联性 是 一致 的 。
基金项 目:湖 南科技 学院资助课题( Z 3 4 0 D1) 作 者简介:郭 洁(9 1 ,女 ,湖 南永 州人 ,讲 师, 17 . ) 硕 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 译理论 与实践。

英语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适用性与局限性

英语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适用性与局限性
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5)
6.辛春晖顺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何三宁.HE San-ning"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刘群芳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研究[学位论文]2009
作者:孙万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1次
1.黄琼翻译本质的关联理论诠释[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李德超TAPs翻译过程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1)
3.李靖民,徐淑华前景化与翻译批评[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 2005(10)
1.马苑馨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对白中的言语幽默[学位论文]硕士 2013
引用本文格式:孙万军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适用性与局限性[学位论文]硕士 2009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适用性与局限性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20090514
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适用性与局限性

中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观点 ( 林克难 ,19 ),给理解原著有 困难 的读 者提供 了帮 94 助 。此后 ,在 讨 论 外 国 翻译 理 论 的 适 用 性 时 ( 克 难 , 林 20 ) 0 3 ,又简要分析 了关 联 翻译 理论 的重要 概念 “ ot t cn x” e 和 “ 最佳关联” ,指 出关 联 翻译 理 论又 因此 被称 作 “ 大 最 最小理论” ( ii xt oy 。林先 生的第 三篇相 关论 文从 mnma er) h ” 隐性 翻译 ( oet rnlt n cvr t s i )也 是翻译 ” 这个命 题 出发 , a ao 研究 了关联翻译理 论 的基本观 点与重 要概念 ,并在此 基础 上探讨 了如何泛化关联 翻译 理论 ,使其真 正成 为 G t一开 u t 始就提 出的那样 ,足 以解释 包括 目的论 翻译理 论 与文 化 翻 译理论在 内的所有 翻译 现象 的 “ 统一 的 翻译 理论 ” ( 克 林
理过程 ,它不仅涉 及语 码 ,更重要 的是 根据 动态 的语 境 进
行动态 的推理 ,而 推理 所依据 的就 是关 联性。作为 交际 的 翻译 ,在源语的理解 和 翻译 过程 中人们 对语 码 的选 择所依 赖 的也是关联 性。最佳 关联 性是译 者努力 的 目标 ,也是 评 价译文 的标准。译者应 尽 量使原 文作者 的 意图与译 文读 者 的期待相符。要做到这一点 ,译者必须 先通过原 文的语 音 、 句法 、语义 、语 用 、文 体等 各层面 的交 际线索 体察 出作 者


在有关 联 的数个 答 案 中 选取 关联 性 最佳 的那一 个 ( u , G t t
19 ) 9 1。

应 用 研 究
国内最早介绍关联 翻译理论 的 当属林克 难 ,他在 19 94 年介绍 了 G t的 《 u t 翻译与关联 :认 知与语境 》 第一版 ) 中 (

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2005年2月皖西学院学报Feb.,2005第21卷第1期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Vol.21 NO.1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付昌玲(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 要:关联理论作为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理解和传达意义的学问与翻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表达。

因而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然而关联理论仅限于解释翻译现象的某些方面,因为关联理论有着自己的理论目标并不仅限于解释翻译现象,将解释某些翻译现象的理论扩展到解释全部翻译现象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局限。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研究;贡献;局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05)01-0102-03当代中国翻译学研究已经进入一个自觉建设时期,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翻译学作为一门探讨译者理解解释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虽然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是从中外翻译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翻译学的建立、研究和发展都必须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理论养分。

关联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理论认为要实现成功的交际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建立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也就是说要在交际者之间寻找一种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使说话人能够向听话人明示自己的说话意图,听话人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明白听话人的意图实现成功交际。

关联理论作为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理解和传达意义的学问与翻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表达。

只不过翻译学研究更注重书面语的表达和理解,而关联理论关心的是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因而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然而关联理论仅限于解释翻译现象的某些方面(因为关联理论有着自己的理论目标并不仅限于解释现象),将解释某些现象的理论扩展到解释全部翻译现象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局限,本文就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进行粗略的探讨。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从李约瑟和魏乃杰的中医翻译观谈起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从李约瑟和魏乃杰的中医翻译观谈起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中医翻译——从李约瑟和魏迺杰的中医翻译观谈起李成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中医翻译是中医对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李约瑟和魏迺杰等西方学者提出了可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指导了中医翻译实践。

Sperber 与wi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的主要原则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传统中医翻译中的许多难点和困惑。

[关键词]李约瑟;魏迺杰;关联理论;中医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416(2014)01—0128—02近年来,中医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李约瑟和魏迺杰就是其中两位最负盛名的汉学家。

他们对中医理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中医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中医对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中医的独特性,他们的研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翻译中的重大争议。

一、李约瑟和魏迺杰的中医翻译观(一)李约瑟的中医翻译观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对中医英译进行了悉心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翻译观。

李照国[1]将其归纳为三条:一是由表入里从实而译,即中医翻译应体现深层含义,而不是简单的字面对应;二是组合词素构建新词,他倡导使用英语词根词缀构建新词以表达中医特有概念,不赞同使用过多的拼音和注释;三是灵活多样数法并举,李约瑟坚持但不拘泥于上述两法。

(二)魏迺杰的中医翻译观魏迺杰(Nigel Wiseman )为中医英译的标准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认为拼音翻译无法有效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在此基础上,他系统阐述了“来源导向”的翻译原则和以语义对应翻译法为基础的四个翻译方法[2]。

魏迺杰认为,目标导向的翻译方法无法精确并完整地反映出中医的详细内容,因此对于中医西传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3]。

他在《英汉汉英中医词典》[4]的总论中提出,偏好使用西医对应词的译者应该是由于他们认为西医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关联理论对“信、达、切”翻译原则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对“信、达、切”翻译原则的解释力

力 的 支撑 。 它为 人 类在 交 际过 程 中认 知 和 理 解 事 物 规律 , 译 者正 确 解 读 原 文 、 确 传 达 原 作 意 图指 明 为 准 了方 向。在 翻 译 策略 选择 上 , 者 应 当以 直 译 为主 , 译 意译 为 辅 。 只有 这 样 , 能 建 立起 原 文 、 者 与 译 文 才 译
文 章 编 号 : 6 3 4 3 2 1 )3 0 1 O 1 7 —0 5 ( 0 0 0 —0 9 ~ 4
关联 理论对 “ 、 、 " 信 达 切 翻译 原 则 的解 释 力
龙 利
( 苏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镇 江 2 0 ) 江 江 1 0 3 2

要 :关联 理 论从 心 理 学 角 度 为 传 统 译 论 提 供 了科 学 的 依 据 , “ 、 、 ” 翻 译 原 则 提 供 了强 有 对 信 达 切 的
发展 。本文 先简要 回顾“ 、 、 ”原 则 的 内容 , 信 达 切
然后具 体 阐述关 联 理论 与 翻译 的关 系 , 后 针 对 最 关联理 论本身 的局 限性提 出一些 补 充 意 见 。
实 可行 的翻译方 法 : 即翻译应 当 以直 译为 主 , 意译 为辅 , 直译 和意 译 相 辅相 成 。他 认 为“ 同此 心 , 人 心 同此 理” 人 在某种 程度 上都具 有理 解和接 受另 , 外一种 语言 和思维 的能力 。这种 平实 的语 言正体
第 l O卷 第 3 期 江 苏 科 技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Vo 1 N ・ 1 0 o3 . 21 0 0年 9月 J u l f i g u Un v ri f S i c n c n l y ( o i c n eE io ) o ma o a s ie s y o c n e a d Teh oo Jn t e g S c l i c dt n aS e i Sp 00 e -2 1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引言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由英国学者格雷斯提出的一种新颖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词语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

关联可以分为严格关联和松散关联两种类型。

严格关联是指词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而松散关联是指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必然的逻辑联系,如隐喻、联想等。

关联理论强调了语言的非线性和交叉性,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语境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

语境包括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交际环境等多个方面,它决定了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义的多样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词义,这就需要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合适的翻译。

比如英语中的“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十分重要。

2. 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尽量做到忠实再现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

在翻译中,如何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转化到目标语言中是一个难点,需要译者有着丰富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问题解决方法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翻译中的语境问题:1. 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关联理论强调了语言的非线性和交叉性,词语的意义是建立在具体的语境之中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原文的语境,注重原文的文化、历史和交际环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注重词语之间的关联:关联理论认为词语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联,这些关联决定了词语的意义和语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词语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语义关联,尽量保持原文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使译文更加自然和通顺。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本文回顾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特点、进展与现状,认为其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语用学、翻译、二语教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然而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有待学者继续完善和发展创新。

标签:关联理论;研究评述;特点;研究进展;局限性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首次在《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的。

1995年又出版了第二版对该理论进行修正,主要涉及认知关联原则(最大关联)和交际关联原则(最佳关联)。

该理论弥补了Grice会话含义理论的缺陷,将认知科学与语用学结合,使其重点从话语产出转移到话语理解上来,可用以解决诸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影响深远。

一、国内关联理论研究进展与现状1、国内研究特点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从理论引进介绍逐渐发展到应用创新阶段,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大致可分为如下领域:语用学,翻译,第二语言教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

虽然我国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比国外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国内研究思路日益丰富,研究领域更加宽广,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2、国内研究成果进展与现状关联理论自提出就受到国内外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知名刊物和互联网站都可以找到关联理论相关文献。

中国学者也陆续对该理论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姜望琪将关联理论的发展归为成长期、成熟期和修订期三阶段。

本文据此并结合当今现状,将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引入阶段(1988-1993),发展成熟阶段(1993-1997),修正完善阶段(1997-2005),创新繁荣阶段(2005-)。

(1)理论引入阶段。

在我国,沈家煊最早对关联理论中“交际”,“关联性”等问题做了介绍。

另外,张亚非、曲卫国也相继较为全面的对该理论做了相关评述,此后,该理论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学者重视。

(2)发展成熟阶段。

这期间,学者对关联理论基本内容和关键性术语研究较为熟悉,并作了多方面论述。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王 斌摘 要: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单元文化内语言交际的本质属性。

但它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翻译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无法解决最佳关联赖以存在的缺省模式之一的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

关键词:关联理论 翻译 交际Abstract: Relevance theory,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epicts the inherent proper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within a culture. Yet, it fails to give an adequate explanation of translation as a cross 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n account of its incompetence in showing how to transplant the cultural default, one of default models from which optimal relevance generates.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1. 关联理论的认识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

他们的陈述如下: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王 斌摘 要: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单元文化内语言交际的本质属性。

但它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翻译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无法解决最佳关联赖以存在的缺省模式之一的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

关键词:关联理论 翻译 交际Abstract: Relevance theory,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epicts the inherent proper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within a culture. Yet, it fails to give an adequate explanation of translation as a cross 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n account of its incompetence in showing how to transplant the cultural default, one of default models from which optimal relevance generates.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1. 关联理论的认识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

他们的陈述如下: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转引自赵彦春,1999)因此,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苗兴伟,1999)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既然要确定交际者的真实意图,听者需要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即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得出语境隐含,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那么,语境效果就成了关联理论的必要条件:The notion of a con-textual effect is essential to a characterization of rel-evance. We want to argue that having contextual effect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levance, and that otherthings being equal, the greater the contextual effects,the greater the relevance(Sperber & Wilson, 1986:119)。

关联理论对于语言交际的解释力正在于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其语境效果表现为:If all acontextualisation does is add all, some or none of thenew information to the context without otherwise alter-ing the context at all, then this contextualisation has nocontextual effect . Otherwise, there is some contextualeffect, in the form of an erasure of some assumptions inthe context, a modification of the strength of some as-sumptions in the context, or the derivation of contex-tual implications. ( Sperber & Wilson, 1986:117) 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所提供的假设或信息不但应该是新的,而且还要能够改变听话者的语境假设,也就是说能够产生语境效果。

只有产生语境效果,表达新信息的命题才能相关。

语境效果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新信息改变听话者语境的某些假设;新信息增强听话者的语境假设;新信息与听话者语境假设相结合派生出新的语境隐含。

语境效果好,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也就弱。

语境效果的动态性表现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随着话语的发展,听者根据现有语境建构一系列假设,并对之进行认知处理,使之逐渐背景化,从而认知语境被不断地扩大充实,并有效地成为理解新信息的基础。

话语就这样给听话人提供不断变化的背景,听话人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工新信息。

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虽然翻译被认为是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但若将之看成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关联理论在这方土地上还是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笔者认为关联理论收稿日期:1999-02-1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对翻译的解释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可译性;信度与效度;重译。

1)可译性关联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

由于心理认知图式的传递与交际是通过themes—goals—subgoals—plans—scripts (Cook,1995)来进行的,对传递图式的语符未作任何约束和限制,因此,只要能传输图式信息,任何语符,只要具有这种功能就都是正确的,适当的。

就翻译而言,只要译语正确地传输了原语的这种图式信息,选用任何语符也就不再是什么要考虑的问题,不可译的说法也就自然站不住脚了,诸如双关、藏头、回文、谐韵等不但可译,而且可能会译得很俏皮。

譬如:原文 Ein Wieselsass auf einem Kieselinmitten Bachgeriesel译文 1. A weaselsat on a pebblein the midst of ripple of a brook2. A weaselperched on an easelwithin a patch of teasel3. A ferretnibbling a carrotin a garret4. A minksipping a drinkin a kitchen sink5. A hyenaplaying a concertinain an arena6. A lizardskating its gizzardin a blizzard (译例 转引自赵彦春,1999)2)信度与效度由于语境效果是关联理论的必要条件,即核心,因而,关联理论解释翻译时交际效果成了首要因素,即翻译的效度是关联理论关注焦点。

如果译者不能正确地建构起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就不能在译文中营造译语读者所需的语境效果,而致使译语读者无法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那么这种翻译交际就是失败的交际,译文也就成了败译。

关联理论翻译观中,效度成了最大值,而信度只是相关因素。

如“GermanMeasles”若译成“德国麻疹”,汉语文化的读者恐怕多半看不懂;而将“负荆请罪”译成“kiss the rod”,英语文化的读者则可能一目了然。

3)重译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依据动态语境进行动态推理的活动。

翻译交际的动态性表现为:a.原著(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文化领域内,可能是同一时代的人,也可能是不同时代的人。

b.译著(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他们可能是同时代人,也可能不是。

c.原著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他们分处不同的文化领域,可能属同一时代,也可能分属不同时代。

d.原著与原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著作与其所属文化不仅是一个共时的关系,更大成份上是一种历时关系。

e.译著与译语文化也是一个动态关系。

译著与其所处文化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历时关系。

以上任何一对动态关系都会制造新的语境,而新的语境迫使交际双方进行新的推理,否则交际无法进行。

这就是为什么《红与黑》、《傲慢与偏见》、《爱玛》、《静静的顿河》等等一译再译,有的甚至超过六、七个版本的原因。

3.关联理论无法解决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众所周知,同一文化内的语言交际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语用假设,有了这一共同的背景与假设,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就可省去一些对交际双方而言是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东西,人们总是能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提高交际的效率,事实上,这也正是关联理论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

在同一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具有关于这一语言文化的共同的认知心理图式,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依据关联原则,若非是出于某种特殊原因,一般不会和盘托出有关图式的所有信息,而是选择最直截了当的交际策略,或是scripts,或是subgoals等等。

而那些对于交际双方是不言自明的成份则被省略了。

被省略的成份分为三种情况:1. 被省略的成份是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叫做“情景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2. 被省略的成份与交际话语内的信息有关,叫“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3. 被省略的成份与交际话语的文化背景有关,叫“文化缺省”(culturaldefault)。

(王东风,1997)。

就翻译而言,情景缺省和《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由此看来,关联翻译原则将原语文化中理想认知模式(ICMs)之一的文化缺省模式中缺省的文化成份一劳永逸地丢在了原语文化之中。

这种翻译使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各立于一根钢轨之上,相互看得见,却永远摸不着。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汉语中的“橄榄枝”、“鳄鱼泪”、“武装到牙齿”等等以及英语中的“typhoon”、“sampan”、“zeitgeist”等等呢?所以将关联翻译原则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准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