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注释:怵:chù
解读:
这一则孟子先亮出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然后举见小孩落井而生怵惕恻隐之心为 例证明这点。 由此推论出“人之四端”。告诉人们仁义智 礼是人皆可能拥有的品德,只要我们能够“扩而 充之”,就能生成这四种品德;君王拥有这四种 品德就可以实施仁政进而可以拥有天下了。
解读:
一、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 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 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 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 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 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 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 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 种手法身具备仁义等美德,追求仁德最好 的方法就是努力实行忠恕之道。
解读:
这则以生动的比喻说明具备仁义之心的人若不加强 修养,那么最终堕落是可悲的。
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
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 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 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 “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 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这则是对第一则的补充,孟子进一步说明仁 义礼智这四种品德是人本来就有的,之所以 有人没有做到,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追求的 缘故啊。
解读:
这则以舜为例,说明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是人区别 于禽兽的一个重要方面。

《孟子》选读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件 wl

《孟子》选读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件 wl
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道理就在于如果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 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 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 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 的丰富内涵。
解读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 良,还是如荀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 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 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 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 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 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解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 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 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 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 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 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 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 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 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集中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只要努力扩充和培养,就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在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理解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深入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 PPT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 PPT

能辨别是非对错,有羞耻感, 能谦让,有同情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探讨交流
我们都具备了这些品质,当然只是初 步具有!那我们要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舍弃他,还是?
有一个人在只有300元的情况下,捐献了200元 给灾区,赢得大家的好评。后来他挣了很多的钱, 据说有上亿的家财。又一次捐款,这次他捐献了 500元,结果却引来的是一片骂声?为什么捐的 更多了,效果却不一样呢?
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 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 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 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做短评
文本探究
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 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 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 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他具有恻隐之心,这点好,但是去没有去根据自 己的能力去发展壮大。所以效果相反!我们有了 以上的好品质,应该怎么做呢?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 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 “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 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 弃”。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你看看西郭子侨,这人的品行如何?
一天晚上,西郭子侨、公孙诡随、涉 虚等三人夜晚翻墙,西郭子侨首先翻 墙却掉进粪坑里,浑身粪便的子侨并 没有声张,而是招呼公孙诡随快点过 来。公孙诡随毫无防范当然也掉进了 粪坑。公孙诡随刚要喊叫,西郭子侨 赶快捂住他的嘴,说:“不要喊。” 一会儿,涉虚翻墙,也掉进了粪坑。 涉虚质问公孙诡随,西郭子侨很得意: 我不让他说的!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课件(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课件(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了就会扩充它们。扩而充之,发扬,努力去做)
文本探究
选文一 (一)中心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入井 先王之政 例证
喻证
无……心 _________非人也 (反)
(二)四端说
(正)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性善论)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礼和”是人际关系、个人秉承传统的礼仪、礼法、 上下有序原则,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借助合力提升自 己。 • “睿智”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要有智慧,才智, 智谋。一个人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 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向新技术的挑战和创新勇 气、锐气提升综合竞争力,达到智慧和谋略的克敌制胜。 “诚信”是诚实不欺、诚心诚意,言而有信、遵守 诺言。“诚信”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言不信者, 行不果”,一个人赢得诚信,就会赢得尊重。 • 信念决定胸怀,胸怀影响事业,只有努力使自己成 为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人,我们才更具备 成功的条件。
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促进经济发展、规划个人 职业生涯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遵循“仁义礼智 信”的五常要求,对自己和社会共同有益的“五常” 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当今社会, 对个人、企业而言,“仁义礼智信”可以解释为“仁 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仁爱”是儒学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 准则,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对个人而言,仁 是仁爱、宽容之心。热爱工作,用爱心来对待他人, 包容别人。 • “忠义”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个人对他 人忠诚,怀一颗赤诚之心,为社会发展尽己之力;其 二是,社会要实行正确的利益分配原则,实现义利合 一、以义生利地促发展原则。

高中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高中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文,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词 句,还要品味其中所蕴含的丰 富的文化内涵。孟子说我们每 个人都具有“仁义礼智”的发 端,我们只有不断地向内心求 取,扩而充之,使它发扬光大, 这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 境界。
①制作学习卡片
例如:
学习卡片(一)
类 别:文言实词
课文 实 例 句 词
解释
《仁义礼 内 智,我固 有之》
⑥、 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 和“焉”该怎(样莫理,解没有?。焉,兼词“于之”,于,比。之,代词。)
思考:
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强调“人性本善”, 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 在哪些方面呢?
“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 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 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 端说”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 母也
通“纳”,收入,结交
要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
通“邀”,求取
旷 旷安宅而弗居
空,使空闲
学习卡片(二)
课 文 实词 例 句
类 别:文言虚词
解释
《仁义 礼智, 于 我固有 之》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介词,到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介词,向
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如何使“发端”成熟
❖ 思考: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 人生来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 四种 发端了?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 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 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 面: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 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 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1.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2.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

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

《诗经》上说:‘上天生养众民,有事物便有法则。

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是懂得道的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3.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

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释文题“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火之始然.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纳 “内交”即“结交” ②徼(yāo) 求取③燃 燃烧(2)一词多义①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②谓⎩⎪⎨⎪⎧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③存⎩⎪⎨⎪⎧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而公子亲数存.之: ④辞⎩⎪⎨⎪⎧ 听其狱讼,察其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近者奉辞.伐罪: 朝辞.白帝彩云间: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⑤备⎩⎪⎨⎪⎧ 万物皆备.于我矣: 养备.而动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犹得备.晨炊:答案 ①狠心,残忍/忍受/容忍,忍耐 ②认为/叫作 ③保存/存在/生存/看望,慰问 ④口供/口实/辞令/辞别/推让 ⑤具备/完备/防备/准备(3)古今异义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东西的)头。

高中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高中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德
倡导社会公德,鼓励人们遵守社会 规范,维护公共秩序和良好风尚。
职业道德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 正确的职业观念,积极履行职业责
任。
家庭美德
弘扬家庭美德,倡导尊老爱幼、男 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家 庭伦理道德。
个人品德
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培养正直、善 良、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注重个人品德、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 ,强调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结果,重视 社会和谐和集体利益。
西方道德评价标准
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权利保护,强 调道德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重视 个人竞争和自我实现。
当代社会如何借鉴东西方道德观念优势
01
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借鉴西方道德观念中尊重个人 权利和自由的精神,同时结合 东方道德观念中强调社会责任 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形成既尊 重个体又关注社会的道德观念
智之启迪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 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通过诵读经典文献,让学生了解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思想。
德育课程
开设德育课程,引导学生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 品德。
校园文化
营造充满仁爱、正义、礼制和智慧 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受到熏陶。
文明礼貌,树立良好形象
我们要保持文明礼貌的态度,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树立良好 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
THANKS
这个君子形象具有仁爱之心、正义之 感、礼仪之规和智慧之思等特点,能 够以身作则、引领风尚,为社会树立 正面的道德榜样。
03
仁义礼智思想内涵探讨
仁: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2024版课程思政《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2024版课程思政《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程思政《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程背景与意义•仁:关爱他人,和谐社会•义:公平正义,担当责任•礼:尊重他人,文明交往目录•智:明辨是非,善于思考•总结与展望01课程背景与意义思政课程重要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下,思政课程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主题内涵挖掘人性本善课程以“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仁义礼智等美德。

倡导道德自觉课程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诚信意识强化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文化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解读经典文献、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合时代精神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课程注重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02仁:关爱他人,和谐社会仁之概念及其历史渊源仁的基本概念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指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具有同情心和包容心等品质。

历史渊源仁的思想起源于古代儒家学说,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释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关爱他人的表现关心他人的生活和情感,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传递温暖和关爱。

传递正能量的意义通过关爱他人,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社会,具有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

1.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3. 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细小,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4.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

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

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5. 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

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6. 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

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节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优美的德行。

’”
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孟子》,集中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品质,只要努力扩充和培养,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来。

这篇文章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善良、正直、有礼、有智的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对仁义礼智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孟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把握仁义礼智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善良、正直、有礼、有智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理解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把握仁义礼智的内涵。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理解其当代价值。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只要努力去培养和扩充,就能拥有这些美好的品德。

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文章的论证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有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是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学习孟子严密的论证逻辑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正义之感、礼仪之识和智慧之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出自《孟子·告子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这篇文章集中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就具有的道德品质,为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篇课文位于“《孟子》选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孟子的经典篇章,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同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2)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培养善良、正直、有礼、有智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思考“仁义礼智”的价值和意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品质,只要努力扩充和培养,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追求,但是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往往容易迷失方向,缺乏坚定的信念和道德准则。

因此,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价值,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关于“仁义礼智”的论述,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体会孟子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学习孟子的说理方法。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不忍人之政,治天 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
下可运之(于)掌 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
上。所以谓人皆有 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
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的心的原因,(是因为)如果
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
井,皆有怵惕恻隐 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恐惧
之心-非所以内交 同情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
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 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
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
父母。”
题。”——义之端 (性善论)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讨论:何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举例说 明)
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 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 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
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没有正确错误心,不是人。同 也羞让非有也者能端。恶之之是。,者于恻之心心四有自,我隐心,,端是贼贼者,礼智也四者其,之义 之 之 , 端 也 君 知心之 端 端 犹 而 ; 者 皆,端 也 其 自 谓 也 扩仁也也。有谓其。而之;;人四不君凡充端是辞之体能不刚之也;情的是种了是主凡都刚心发非发这自不是要开是端心端四暴行有扩始仁;是,种自的这大燃的谦智就弃,四充烧发发让的像的是种实,端端 心 发 有 人 残 发 它 泉却; 是 端 四 ; 害 端 们 水自羞 礼 。 肢 认 君 的 , 刚认耻 的 人 一 为 主 人 就 刚为心 发 有 样 他 的 , 像 开不是 端 这 。 的 人 知 火 始行义 ; 四 有 君 。 道 刚 流的,
【答案】 AC(都当“反省”讲)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加点 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A.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D.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
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3、【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也。

”(3)【注释】(1)几希:赵注云:“无几也。

”(2)庶物:与庶民的涵
义相近,指万物,庶在此是众的意思。

(3)非行仁义:赵注云:“非强力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细小,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义。

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住,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

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朱熹《集注》)。

只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4、【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1)反身而诚,(2)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


【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赵注云:“谓人为成人以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

”朱熹《集注》云:“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2)反身而诚:赵注云:“反自思其身所施行皆能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

”朱熹《集注》云:“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

”(3)强恕而行:赵注云:“当自强勉以忠忽之道。

”朱熹《集注》云,“强,勉强也。

恕,推己以及人也。


【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

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

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

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原理,其实都具备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行。

5、【原文】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注释】(1)荑(tí提)稗:朱熹《集注》云:“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者。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

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段意】此章可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看,仁本身还有成熟与否的问题,说仁不成熟还及不上稗草,正如朱熹所说:“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

”(《集注》)
6、【原文】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1)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2)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3)舍正路而不由,(4)哀哉!”
【注释】(1)暴:朱熹《集注》云:“犹害也。

”(2)非:朱熹《集注》云:“犹毁也。

”(3)旷:此作动词用,意为空出。

(4)由:遵循,
行走。

【译文】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

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仁是人们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

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丢开正当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段意】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不按照这些准则行事就是自暴自弃。

朱熹《集注》说:“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