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途径分析
公民参与的形式有哪些
![公民参与的形式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a72db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2.png)
公民参与的形式有哪些公民参与是指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事务的一种行为方式。
公民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选举投票、政治讨论、社会行动和志愿者活动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举例说明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并给出实践导向结论,进一步阐释公民参与的形式。
首先,选举投票是公民参与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选举投票是公民行使选举权利的一种方式,通过选举代表,公民可以在政治决策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国家级选举中,公民可以通过投票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候选人,以代表他们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公民需要调查候选人的政策主张和背景,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选择。
其次,政治讨论也是公民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
政治讨论是公民就政治议题进行交流和辩论的过程。
这种形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展开,例如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或社交媒体上进行的辩论。
通过政治讨论,公民可以了解不同观点和意见,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这有助于提高公民对政治事务的理解和参与度。
此外,社会行动也是公民参与的一种形式。
社会行动是指公民通过集会、示威、请愿等方式表达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关注和诉求。
例如,公民可以组织游行示威活动,来争取某种权益或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反对。
通过社会行动,公民可以集结起来,形成声势,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
最后,志愿者活动也是公民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
志愿者活动是指公民自愿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动。
公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环保、教育、健康等,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来贡献力量。
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还可以增加公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总结起来,公民参与的形式有选举投票、政治讨论、社会行动和志愿者活动等。
这些形式都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事务的有效方式。
通过参与这些形式,公民可以发挥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促进公民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
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公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dcd09a64e45c3b3567ec8be8.png)
练习巩固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有( ①县及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③城市居民委员会的选举 ④农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C
)
⑤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③④⑤ D.②③④
练习巩固
2.从2007年下半年起,中国乡镇人大陆续进行新一轮换届选
联系巩固
①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完
善村委会。)
②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担负起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责。 ③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为“管理民主” 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并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练习巩固
简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网站开通不久,
不少青少年学生通过网上专题论坛发表对国家科技规划的意
见。几名大学生提交的《关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的建议》 被送到了国务院总理的办公桌上。请简要回答: (1)这是公民通过什么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2)我国公民依法参与民主决策的民主形式有哪些及其有 何意义?
目标是:“人人受到局长接待,件件得到依法处理。”据此回答 (1)“群众信访”是公民在行使什么权利? (2)作为公民应如何行使这一权利?
(1)这是公民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2)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应做到:①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 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②要负责地实行民主 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时政链接
分析:1)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3)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宪法赋予公民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4)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 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f8e279dc76eeaeaad1f3302b.png)
(2008广东卷38)辨析: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就是按照政 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
答案:①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遵循法 律、规则和程序,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否则,就会导致无序的政治参与。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当政府的要求符合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时,按照政府的要 求进行政治参与就是有序政治参与。
是帮助决策机 关发现问题、 修正问题的有 效途径
有利于提高决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 听政于民就是
策的科学性识, 度和公民的参与度
为了决策利民
掌握相关信息
2.公民如何参与民主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 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只是公民直接 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而不是全部方式。公民间 接参与决策的形式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 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 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高中政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点
![高中政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f6b76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9.png)
高中政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点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的帮助,先天的才能是无力的。
直观能解决很多事,但不是一切。
天才和科学结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1、选举方式的选择(1)直接选举:①直接选举定义: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②直接选举优点:能更直接的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
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③直接选举的局限性:在选民人数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
选举成本高。
(2)间接选举:①间接选举定义: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上一级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②间接选举的优点: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③间接选举的局限性: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
等额选举在确定候选人时,能够考虑到代表性和代表结构的合理性,但会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差额选举能够为选举人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选举方式。
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的选举方式。
有助于选民了解选举人,但若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
(5)怎样选择选举的方式:①必须体现国家性质②必须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③必须采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确定。
(6)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的选举方式。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2022届高三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复习教案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2022届高三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f839c24b73f242326c5f6a.png)
第1课时复习知识点一、选举方式(一)从选民角度看(二)从候选人角度看二、选举方式选择的依据(一)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和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二)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三、我国的选举制度(一)我国的选举制度目前,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二)我国选举制度确立的原因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本原因)。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直接原因)。
四、珍惜公民选举权利(一)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二)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三)公民行使选举权利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目标三:结合材料情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
应用解题过渡语:知识点我们已复习过了,下面我们来运用知识点来解答下面一道例题,并归纳出答题技法。
【教师活动1】出示题目,提出问题:做出正确选择,我们可以分几步完成?(高考北京卷,T34)第2课时复习知识点一、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一)间接参与决策(二)直接参与决策【教师活动1】出示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布置任务单:根据图片概括公民参与决策的方式,并且填写表格。
【师生活动1】共同制定评价标准:1.分纬度以及逐条作答。
2.用专业准确的政治学科语言表述。
【师生活动2】教师提问,学生展示,其他同学补充(提问其他同学同意哪些,不同意哪些,有什么补充的)。
【教师活动2】教师补充与评价。
【学生活动1】每位同学及时进行修正,完善自己学案上的答案。
【预设答案】【教师活动3】追问: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否意味着公民拥有决策权?【学生活动2】思考:参与决策与拥有决策权的关系。
论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度路径
![论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度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5dbd5f4910ef12d2af9e761.png)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圈圈避圈蟹筮i竺堡!!墅!f苎型查塾金论移代中国公民参鸟公鲁改策决策的制度路径吴云霞靳洪波摘要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是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为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合法性和稳定性,有必要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中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
虽然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困境。
本丈从经济制度、行政制度、社会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了我国公民参与失效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公民参与状况的制度路径。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政治体制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44-02公共政策的基轴是公共权力与公民的关系。
在实行代议民主政治体制的今天,公民同时作为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双重角色的矛盾只有在公民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且政策结果体现和维护公民利益时才能真正获得解决。
但我国公共政策决策存在着民意基础薄弱的现象,公民事实上只是政策的执行者、服从者。
政治现代化促进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经济市场化导致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公共政策过程向利益平衡方向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都使得公民参与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认为,政策决策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理性的过程,而是党派之间利益调适、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
公民为了自身利益必然要求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去,但由于各种现实的因素,我国公民参与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参与能力的制约作为公民个人来讲,普通公民“常常不能理解政策质量标准中包含的知识,所以,他们可能会对专业领域或科学界认定的政策质量标准提出质疑”。
这样就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公民作为~个群体来讲,由于我国许多社团对政府的依赖性大,业务活动受主管行政部门的指导,履行职责不到位,受到政府的控制,这就使得公民集体参与也受到了影响。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0a9130a6edb6f1aff001fb6.png)
②投寄新闻媒体发表方案
③旁听市“两会”时提出相关议案 ④通过人大代表向人大转交方案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B
2011年10月24日,包括北大、清华等高校专家在内的 15名公民联名向总理写建议书,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呼吁取消有关 “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专 家联名建议: ①是通过专家咨询制度行使民主监督权 ②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表明其有强烈的参与民主决策的热情和意识 ④表明其履行义务的意识不断增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专家 咨询 制度 社会 公示 制度
专家学者利用自 己掌握的专业知 识、相关信息 决策机关将涉及 公众利益的各项 决策进行公示
论证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 座谈会 知识、相关信息
有利于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可行 性 有利于提高决策 的透明度和公众 的参与度
公示
公民有知情权, 这是公民参与民 主决策的前提和 基础 决策机关拟定的 方案可能存在不 足
A
3.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意义: 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 选举效果 的 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 参与感、责任感 的 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 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 高 低的重要体现。 (2)要求: ①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 人民利益 为重; ②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 理性思考 的 基础上审慎投票。
社会 听证 制度
对公众利益密切 相关的重大事项, 公民通过社会听 政参与决策.
听证会
听证的目的是为 了决策利民
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7cd4dd9051e79b89680226ae.png)
比较
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能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能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能直接、准确表达选民的意愿,激发公民 的政治热情。 不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操 作性复杂,成本太高,效率低)
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 况下(操作性简单,成本低,效 率高。) 不能表达每一个公民的意愿
①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③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公民 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④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政治权利,公民可以采取任何方式行使监督权(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2009江苏,14)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 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 通过给国家机关写 将自己的意见、建议、 监督权的方式是 信、打电话或向有关 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 不同 依法在新闻媒体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舆论监督制度 含义 C.社会听证制度 D.信访举报制度 公开发表意见 点 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 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 提出批评、建议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的政 治权利 公民的政 治义务
政治自由 监督权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遵守宪法和法律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1、类型2、主要依据
3、我国选举制度
1、方式 2、意义 1、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性质2、村民自治 和居民自治的内容 3、意义 1、内容 2、方式 3、意义 4、要求
2024秋季高中政治思想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学案指导》
![2024秋季高中政治思想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学案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3ea4de3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b.png)
教学设计:2024秋季高中政治思想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学案指导》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下公民政治参与价值的认同,理解公民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2.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分析公民政治参与现象的能力,理解不同政治参与方式的适用性和效果。
3.法治意识: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明确公民政治参与必须依法进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政治参与的规定。
4.公共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掌握有效的政治参与策略,提升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和必要性。
•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和实践。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民政治参与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参与观念,避免盲目参与或非法参与。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学案。
•多媒体课件(包含政治参与案例、法律法规解读、政治参与流程图等)。
•相关政治参与实践活动的视频或图文资料。
•学生政治参与经验分享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案例。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参与的实际操作。
•角色扮演法:模拟政治参与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参与过程。
•自主学习法:提供学案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段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新闻或视频片段,如网络问政、基层民主协商会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是如何体现公民政治参与的?你对此有何看法?”2. 新课教学2.1 公民政治参与概述•定义阐述:明确公民政治参与的概念,强调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性。
•形式介绍:列举并解释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如选举、投票、协商、监督等。
2.2 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与必要性•意义探讨:通过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探讨公民政治参与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意义。
高一政治必修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
![高一政治必修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2891c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4.png)
高一政治必修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必修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政治必修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2.能力目标: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从对所在社区的考察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表现。
从身边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从对社会政治生活以及亲自参与政治生活的体验中,提高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中。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等问题。
那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第三框: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
新课教学一、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教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同学们平时关注国家大事,比较关心哪些内容?有没有同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了解到的新闻?学生:略。
教师:说到环境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关注2009广东十大新闻?其中有一条是关于番禺垃圾焚烧项目选址的。
有没有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番禺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民主的诉求,使番禺区停止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教师:为什么当地居民如此反对建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因为垃圾焚烧发电焚烧不可避免产生以二恶英类为主的严重空气污染。
公民参与与政治发展
![公民参与与政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9202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b.png)
公民参与与政治发展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关键。
公民参与不仅能够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意识,还能够培养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愿。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公民参与已成为实现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民参与对政府的监督和制衡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的权力是公民给予的,而公民参与可以让政府行使权力更加负责任。
公民通过舆论监督、举报和参与决策等形式,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量越强,政府就越难以侵犯公民的权益,政府也会更加注重民意,更加关心民生。
因此,公民参与是实现政府透明度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
公民参与对于培养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民参与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民主政治的内涵和价值,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只有当公民具备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愿,才能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政治发展的进程。
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愿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政治发展的前提。
在实现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公民参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健全的公民参与机制,鼓励公民参与决策和社会管理,提高公众参与的意愿和能力。
同时,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动员公众参与政治事务,促进政治发展。
但是,公民参与也并非没有挑战。
公民参与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
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参与门槛过高等问题,导致部分公民难以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信息公开渠道,加强公民教育培训,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
同时,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参与作用,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公民参与与政治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没有公民的参与,政治发展将会失去动力和方向;没有政治发展,公民的参与也将受限。
公民参与和政治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政治进步。
【2020高考政治】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考点精析系列】
![【2020高考政治】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考点精析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b95ba518ddccda38376baff4.png)
考点20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一)我国的选举制度与选举方式1.选举方式:2.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
(2)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我国的选举方式:(1)选举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决定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
4.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原因: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要求: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1)间接参与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直接参与决策: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以及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①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区分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三)民主管理1.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民主管理机构,不是国家机关,更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也不是上下级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9b82cc7a482fb4daa48d4b34.png)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一、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我的建议
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 新闻媒体……
二、专家咨询制度:
举行论证会、听 证会
专家学者的意见 和建议
政府 政府
三、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
公民发表意见
向。
1987年11月, 《中华人民 共和国村民 委员会组织 法(试行)》 通过,村民 自治进入了 法治化、制 度化阶段。
1989年12月, 《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居民 委员会组织法》 获得通过,居 民委员会被确 定为城市居民 自治组织。
1998年11月, 《中华人民 共和国村民 委员会组织 法》正式实 施,极大推 动了村民自 治的进程。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1981年,广 西合寨村挂 出“村民委 员会”的木 牌,开始了 村民自治的 实践。合寨 村被称为中 国实行村民 自治的“第
一村”
1982年12月, 五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明确 规定村民委员会 是我国农村基层 社会的群众自治 组织,指明了农 村社会管理的方
主最有效的途径。
一、农村村民自治: 村委会含义: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权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村民自治
内容:①选举: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②决策:村 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 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③管理: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 约等形式,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④监督:通过村务公开、 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汇报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 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作。
中国政治参与现状
![中国政治参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52816f8102de2bd96058834.png)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现状陈嘉玲PAM09026 摘要:政治参与既是衡量政治发展的标尺,又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主要就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法。
关键词:政治参与中国政治现状一、政治参与及其意义政治参与指公民采取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法、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政治行为。
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成效的直接而明显的标注。
英国政治学家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
”由此可见参与对民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政治参与有利于扩大民主;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维持政治体系的运转;有助于实现政治稳定。
二、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A“依法参与民主选举”选举制度是整个民主制度的基础,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
选举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受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选举的特点:1)普遍性和平等性原则;2)民主性: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使得民主的范围逐步扩大并保证选举过程的低成本高效率;3)对代表有监督和罢免程序;4)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5)保证少数民族人大代表选举名额,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6)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原则;B.“依法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主要有两种:1.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主要是公民通过选出的人民代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
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将自己的意见带入决策过程,也可以依法以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表达出来影响决策。
例如:举行听证会、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
2.“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1)村委会和居委会组织,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民主决策,管理与自己有关的事务;2)通过各种职工代表大会,公民也可以就企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合法权益问题,直接参与民主决策;3)通过工妇青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团体就相关的问题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高中政治:1.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政治:1.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3bc9d1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c.png)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全章概述本课分析我国公民参与某某选举、某某决策、某某管理、某某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作用,感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本章可分为4个框题一、某某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二、某某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三、某某管理:共创幸福生活四、某某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新课程学习2.1 某某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选举方式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的问题涉及学生具体的某某活动实践,建议多引入、创设具体的政治活动情景等辅助学习、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某某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一、某某选举面面观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某某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4.3 高考热点二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2017年高考政治热点+题型全突破含解析
![4.3 高考热点二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2017年高考政治热点+题型全突破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3c71c62af90242a995e51b.png)
高考热点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途径:公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具体哪点结合材料,意义类见以下要点)。
1.民主选举: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2.民主决策: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
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又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三、命题规律1。
高考考查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主观题多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为背景,考查对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运用2.结合近期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进行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的事例,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内容、方式和途径3.结合国家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运用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知识说明国家这些做法的政治依据及意义四、解题方法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1。
公民为什么要……【提示】必要性+重要性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及路径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08be1c1050876323112124e.png)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及路径内容摘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命题的提出,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公民文化等方面加以推进。
扩大与有序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关键词,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关键词:扩大有序公民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提出早在古希腊时期,城邦社会的民主实践为政治参与理论的发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日常生活,就某个问题大家聚集在公共场所进行辩论,这种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管理的形式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充分肯定,所以他在《政治学》一书中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这句话也经常被人们引述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些西方政治思想家如卢梭、孟德斯鸠、托克维尔等对公民参与有不同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非常重视政治参与问题,其中列宁认为:“除了吸收工人和农民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官僚主义。
”国内政治学者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根据上面对政治参与的分析,可以发现政治参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讲,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指普通公民,而不包括政府工作人员;政治参与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的手段必须具有合法性,暴力的武装政变、暗杀等行为不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政治参与的目标是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等,如果公民不以此为目的,其行为就不是政治参与。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参与政治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最近中东、北非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究其原因可谓是错杂复杂,但上述国家未能处理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重要原因之一。
该地区的一些国家长期处于专制或半专制状态,民众的意见和愿望长期压制在心里得不到表达,一旦爆发就会像火山一样释放出无穷的威力,以致造成政权更迭,社会动荡。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知识点和练习题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知识点和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f42536aeaad1f346933ffa.png)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知识点和练习题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知识点和练习题》的内容,具体内容: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是: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我整理了政治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12、民主选举方式有哪些...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是: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我整理了政治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12、民主选举方式有哪些?其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选举方式含义优点缺点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间接选举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产生商以及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的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位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于低,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13、影响选择不同选举方式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因素。
14、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是: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原因:这能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15、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内容方式依据作用或目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建议公示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社会听证制度对同公众毅力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听证会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1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有:(1)有利于决策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高中政治 公民的政治参与
![高中政治 公民的政治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407310511ed9ad51f01df279.png)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而不是专家咨 询制度。
核心考点三 民主管理
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含义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 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 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民
选 举
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干部。自己选举当家 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 理的主要途径
【变式训练】漫画《贿选》给我们的警示是( )
贿选
B
①提高政治素养,少数服从多数 ②避免盲目从众,
坚持理性判断 ③增强法律意识,合法有序参与
④树立权利意识,坚持民主集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贿选警示我们要正确地行使民主选举权利,
①中的少数服从多数、④中的坚持民主集中与题意
不符。
C.①④
D.②③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层民主建设的知识,题眼是“开展形式多样 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有利于”,这样着 眼点就落在基层民主建设上。公民的政治权利是由宪法明文规 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①说法错误;经过协商听取意见有利于 科学决策、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③④符合题 意;材料中的建议不是要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而是更好地 贯彻落实该制度,故②不符合题意。
答案 ①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 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断调整,体现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相适应。 ②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体现了 我国的国家性质。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 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 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探析政治参与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飞跃式发展,人民的权利意识也日益增长,进而推动着政治参与的内容、渠道和方式不断扩展,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制度。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特征及价值表现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实践,西方政治学者对关于政治参与的涵义做出了各种不同的界定。
美国著名学者孔奇认为:“政治参与可以解释为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
” 1日本学者蒲岛郁夫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一项旨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活动”。
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给出的定义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这些政治参与的定义和观点差别很大,但蕴含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回避政治参与的阶级性,排除人民主权这一参与的根本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参与实践,笔者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从而影响政府决定和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
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
政治参与是社会的润滑剂,维系着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主要表现在:(一)激发公民的政治学习热情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二)促进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防止决策的片面性;(三)增强依法治国的能力,提升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四)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有效防止政治权力的腐化。
当然,政治参与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破坏性负面作用,如参与的任意性和不透明性有可能超过政治系统的内聚功能和承受能力,从而使得非制度化的参与任意蔓延,导致对民主体制的破坏,甚至引发骚乱。
例如,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利益群体的出现,对相应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途径的要求很可能走向极端和盲目扩大,甚至导致“无政府主义”泛滥,最终削弱政府权威,破坏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既要避免公民政治参与不足也要防止政治参与过度,参与不足会造成民主政治基础的消解和弱化,而参与过度则给政治体系造成过大压力。
公民政治参与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政府应该引导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使政治参与的规模与政治系统相适应,达到动态平衡。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政治参与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政治参与率低是一个全球现象,正如詹姆斯.E.安得森所指出的:“即使在欧美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活动也是非常脆弱的,许多人在选举中弃权,不加入政党活动,对政治不感兴趣。
”2长期以来,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与单个性,多习惯于动员性、接受性和工具性的风暴式卷入式政治参与,如“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之久,绝非公民的主动自愿参与,更多地出自于盲目从众、哗众猎奇,或有意无意地成为少数人的政治工具。
即使在公民自愿主动的有限参与中,公民之间在政治参与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及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正由于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自觉性较低,责任意识不强,有些公民即使意识到自己应当去参与某种公共政治生活时,却因惰性和惯性,选择了不作为。
我们知道,当公民的政治参与权获得制度性保障以后,参政权作为公民应有的资格和能力,确确实实地拥有了实践的依托。
但作为静态的资格和能力,参政权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政治参与活动才能得到活生生的展现。
事实上,公民的政治参与观念和现实所表现出的政治行为上,也存在很大距离。
2、我国政治参与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
现代民主政治以民选原则、公民平等参与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显示其历史进步性。
新中国建立了一系列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舆论信访制度等。
这些制度保证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真实有效性,使人民群众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来。
然而,在执行这些制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地区还存在随意性和偶然性或其它偏颇,导致政治参与行为的无规则性。
如在个别地方,选举作秀走过场,甚至暗箱操作,没有真正反映民意或代表民意;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行政化的倾向严重,未能真实有效地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阻碍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最终影响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
在个别地方,一些下岗职工、被强制拆迁户等参与静坐、甚至冲击政府机关等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日益增多。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国家日益富强,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公众的利益严重受损,而司法不独立所导致的司法救济途径不畅,更加剧了当前中国公民通过非制度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如越级上访、暴力抗争等等——2008年贵州省的瓮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案例。
3、传统政治文化与公民素质的双重制约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大部分都是记载着如何巩固中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很少涉及到民主的发展和培育。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封闭、落后、分散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生长起来的,以礼俗性、封闭性、血缘性、等级性、稳定性特征构成自身的人文基质,造就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宗法观念、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这些小农意识深入人们的骨髓,至今仍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
权威崇拜意味个体缺乏政治自主意识,行动上表现为普遍的非政治参与倾向;安于现状和宗法等级观念滋长政治冷漠甚至政治疏离。
所有这些方面都与政治现代化背道而驰。
其次,政治的高度集权、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和文化的一元专制,严重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依赖盲从的政治心态,缺泛独立的政治见解和鲜明的政治个性。
公民要参政议政,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还相对较低,还有很多文盲,法盲和政盲,一些公民尤其是农村公民视野狭窄,政治知识贫乏,即使是参政也不能很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总之,传统的政治文化和相对较低的公民素质造成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与现实条件存在一定的落差。
缺乏政治参与的锻炼,政治参与的经验不足也造成参与要求和参与能力的不平衡,从而使得我国政治参与出现了一种悖论——表象上的高参与率与实际上的低参与质量并存。
三、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如何引导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使之达到参与的理性、有序,笔者提出如下引导对策和建议:1、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社会经济的发达会赋予公民主体以更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更高的政治参与价值。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政治参与的目的既简单又明确——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有时,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采取消极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体现了突出的工具性特征。
不管是越级上访,还是自残自杀,甚至以暴力抗争等,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引起政府对其利益的重视和维护。
资本逐利的本性,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容易导致利益分配不公,使部分公民利益受损,权益缺失,造成部分群众心理失衡,激发对抗情绪。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蛋糕做大做强,促进经济繁荣,使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夯实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
2,加强法制建设,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很难适应现代化民主建设的迫切需要。
完善制度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有序参与的保障。
笔者认为,加强法制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
经济的发展最终离不开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公民的参政热情和参与能力也依赖于政治制度完善与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全体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广泛而全面的渠道,是我国人民政治参与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但有些具体的制度还急需完善和发展,比如,我国的司法尚未独立,还不能独立行使审判权,容易受地方党委政府的干预。
构建畅通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为公民有序参与提供空间。
具体来说:一是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如在农村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正确处理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村党支部关系,让农民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基层组织是公民进行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以基层组织为中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会比个人行为更理性,更有序,也更容易达到目的。
此外,城市公民可以通过工会、行会、妇联等中介组织参与政治、发出声音,表达意愿,因为这些团体分别代表不同的阶层利益,又同时与政府合作,是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和组织形式。
要加强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
舆论媒体一方面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又是公民表达自己政治要求的重要工具,通过媒介可以发挥舆论的力量,对政府形成无形的压力,促使政府更加透明,增强公开性、透明度和实效性;使政府行为更民主、更合理。
3、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社会基础政治参与需要不断健全政治参与的机制,更需要不断培养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意识和良好的政治素质。
笔者认为培育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情的新型的公众参与型政治文化,是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文化条件。
首先,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增强公共责任感。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长期推行愚民政策,受这种传统的官僚政治文化影响,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普遍缺乏独立个性和政治自主意识,在政治参与上表现出依赖政府,盲从官员、被动参与的倾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不断培养人民群众的公民主体意识,增强公众的公共责任感。
具体来说,就是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公民必须自觉地牺牲小我,服从大我,克服私立,维护公共利益。
现阶段,主要是培养公民具备以下几种意识:参与意识,公民个人作为国家政治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应该具有主人翁精神,主动、积极、热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监督意识,国家是全民的国家,国家权力理应受到人民的监督,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法制意识,公民必须具有法律规则意识,知法、尊法、守法,依照法定程序参与政治生活,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凭一己私利来自行其事。
其次,改造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积聚社会资本,构建和谐社会。
好的社会环境是熏陶和培育公民的社会基础,是一种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