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d8bbc442b160b4e767fcfdb.png)
启 示 四 :热 爱学 生 ,敬 业 爱 岗
热爱学生 、敬业爱 岗,是教师 的职业道德要 求 ,是教师从 事教育 工作的思想前提 ,是教育好学生 的情感 基础的 内在动力 。孔子 从教近 五十年 ,一生遇过各种 波折和 困境 ,即使是 在乱兵包 围、断食 七 日等 危急情况 下 ,他仍照常讲 学 , “ 讲诵 弦歌不衰 。 (《 ” 史记 ・ 孔子世 家》)在孔子 的私学里 ,充满了尊师爱生 的空气 ,他关心学 生的学业 、 生活和健康 ,与学生有着深厚 的情谊 ,对学生 “ 私无 隐” 鼓励学生 无 “ 当仁不让于师” 《 。( 论语 ・ 卫灵公》 )正是孔子有着对 学生 、 对教育 事业 的挚深的热爱 ,才会对学 生施 以巧妙的 因材施教 。子路的成长就 是最好 的例子 。子路 出身 “ 野人 ”,初见 L 时 ,对 孔子 很不 礼敬 , 子 曾 “ 陵暴孔子”;成为孔 子的弟子后 ,对一些事情 的看法也往 往跟 L 子有分歧 ,曾当面批评孔子未免太迂腐了 。但是 ,在孔子 长期 的教育 熏陶下 ,终于变成孔子的信徒。 教育教学 中,有些教师 的师生关系很 僵 ,经常 出现 学生 “ 牛” 顶
一
为如此 ,颜 回曾称赞老师的教导 :“ 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 仰 忽焉在后。夫 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 以文 ,约我以礼 ,欲 罢不能 ,既 竭吾才。(《 论语 ・ 子罕》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 研 、“ 欲罢 不能” 的情 状 ,是对启发诱 导教育 的最好写照 ,也说 明了孔 子的启发诱导水 平很
学 生 ,他对 学 生 的心 理 、个 性 的 观 察 很 细 致 。 他 在 教 育 中注 意 到 学 生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提 高教育成效 ,不仅要 充分发挥 教 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要充分 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孔子 在 因材施教 中很重视启 发诱导 学生 ,认为 掌握知 识 、形成道 德观念 , 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他说过一段至理名 言:“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 论语 ・ 而》 述 )也就 是说 ,教 师不应在学生没有 “ 愤”、 “ ” 的急切求 知的心 理状态 下 悱 进行教学 。根据 《 论语》上 的记录 ,孔子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 生的 学 习 主 动性 , 引发 学 生 的 “ ”、“ ” 心 理 ,并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思 考 , 愤 悱 步步地 引出问题的结论 。孔 子说 过 : “ 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 吾 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 论语 ・子罕》 正因 )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f94ad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6.png)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ce0d13ff111f18583d05a67.png)
与人 区别开 来 的特征 因素之所 在 ” ] 以 . 体 的个 E 1 所 个 性 - 差 异 主要 是 通 过 能力 、 质 、 格 三 方 面体 现 L理 气 性
力水 平 以上 的人 可 以讲 高深 的学 问 : 中等 智力 以下 对 的人 。 该 和他讲 浅 显 的 。在 《 语 ・ 只 论 先进 》 子 路 问 中“ ‘ 闻斯 行 诸 ?’ 曰 : 有父 兄在 , 之何 其 闻斯 行之 ?’ 子 ‘ 如 冉有 问 : 闻斯行 诸 ?’ 日 :闻斯 行之 ’ 意思 是 , ‘ 子 ‘ 。” 听 到一 个很 好 的 主张 要立 即去 做 吗? 孔子 回答 说 :家 里 “
物都有极 为深刻的洞见 . 于学生在某个 问题 上达到 了 对
什么样 的认识 高度 , 学生 的迷 惑之处 以及 尚待精 进的方
面, 他都洞若观火 。这样 , 在对学生施教时 . 采用灵 他能
活多 变的教学方法 , 中要 害 . 切 令学生茅 塞顿开 。 孔 子在 教学 中善 于运 用循 循善 诱 的方法 针对 学 生 的迷 惑 之 处 , 子 总 能给 予 适 时 、 当 的启 发 和诱 孔 适 导, 激发 其求 知 欲 , 使其 思考 。 主 张 “ 愤不 启 , 促 他 不 不 悱不 发 。举 一隅 不 以三 隅反 . 不 复也 。 ” 《 语 . 则 (论 述
治教 育工 作 的科学 性 和实效 性
( ) 以我 法上讲 台 。 二 我 灵活 多变 的教 育方 法
孔 子说 :唯 上知 与下 愚不 移 。 ( 论语 . “ ”《 阳货》 他 )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ec2568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b.png)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意义(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因材施教”的出现,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
第一,孔子生活时期,私学兴起。
孔子希望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到官宦贵族的大力支持,使新兴的私学更好地发展。
孔子接受灵活的私学模式以及新的教育手段,是其“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前提。
第二,孔子的私学教育不受官府的限制。
可以广泛招收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的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第三,当时的教育没有普及,既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普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师生对话完成的,这就给了教师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寻找最优的发展方案。
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条件。
第四,孔子周游列国带来了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弟子的特点,为“因材施教”创造空间,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意义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具体而言,指的是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采取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以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所以对同一对象,孔子会针对其表现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
”[2]使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1. 因材施教是克服学校教育弊端的必然选择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而当代学生主体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使目前的学校教育偏离其育人目标,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
近些年来,不少社会人士和教育学家不断呼求教育应回归本位,实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论语中孔 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论语中孔 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ca784b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d.png)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孔子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尽管这些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对于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种极具前瞻性和革命性的理念。
如今,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正是对这一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社会,无论出身如何,地域在哪,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我们应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他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子路勇敢但鲁莽,孔子就教导他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犹豫不决,孔子便鼓励他果断行动。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启发诱导”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想不通时,才去启发他;在学生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才去开导他。
这要求现代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不断温习、实践和巩固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266657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1.png)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理论就是“因材施教”。
这一理论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并且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意味着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实施个性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而教育的目标就是发现和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有以下几个基础:首先,孔子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的智力、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育者不能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而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其次,孔子强调教育应以德育为主。
他认为人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孔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不仅仅关注他们的知识水平。
第三,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教师给学生知识,也是学生给教师启发和教导。
因此,教育者应不断学习和进取,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四,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不将他们一概而论。
其次,它强调教育应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它提醒教育者要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学习和进取。
最后,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是我们进行教育实践的重要参考。
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创新能力,才能使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596dd3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e.png)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前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孔子是备受推崇的教育大师。
他对教师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析孔子的教师观及其启示,帮助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和方式有深入的理解。
一、孔子的教师观1.1 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具备做一个有德之人、有用之人的素养。
1.2 教育的方式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他认为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以便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3 教育的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等。
他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礼仪、音乐、易经等传统文化,并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公正、仁爱、诚信等美德。
二、孔子的教师观的启示2.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这给我们提供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启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2.2 以德育为先孔子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中,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成为有品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2.3 传统文化的传承孔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这对当代教育也同样重要。
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2.4 教育的社会化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化的过程,他强调学生应该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
这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提醒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结语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对我们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个性化教育、德育优先、传统文化传承以及教育社会化等观点都指引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通过对孔子教师观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当代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才华的人才。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https://img.taocdn.com/s3/m/34ee60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5.png)
孔子因材施教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这一原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和兴趣,个性化地进行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思考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行为和言论中。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才能和潜力。
因此,教育应该针对每个人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培养。
孔子的实践孔子在实践中也积极地践行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教育刻苦学习的重视,而不仅仅看重背景或家庭条件。
此外,孔子也因材施教地确立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对于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如礼仪、乐曲等方面,他要求学习者一窍不通、一无所知;而对于那些有才华和能力的学生,他则要求他们积极参与辩论、提问和创新。
因材施教的优势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强调个体发展,并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每个人的差异化需求被充分满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因材施教,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潜力。
因此,教育也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根据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并且对于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加显著。
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提醒着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结论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5484f0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b.png)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以下是对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的一些简要总结:1. 以德育为先: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人的修养是教育的核心。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现代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 实践教学:孔子主张“学而实习之”。
他认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应该倡导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培养思辨能力:孔子提倡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 倡导教书育人:孔子提倡教书育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素养。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7. 培养社会责任感:孔子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担当的人”。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素养。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体差异,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注重道德教育,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b627d0b763231126edb11aa.png)
中外教育史结业论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学号:**********姓名:***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创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启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
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楷模。
他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在改革开放的令天,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推陈出新,吸其精华,发扬光大,为现实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
“师也过,商也不及。
”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
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530f09ba417866fb94a8e09.png)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的祖师,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的.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
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
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70a703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d.png)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
《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鼓舞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握一隅不以三隅反华,则无复也"(《论语·述而》)。
按朱熹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没能之貌。
兴,曰上开其意;播发,曰超过其言。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步入积极主动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起,"上开其意","超过其言"。
他还说道:"可以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容与言而与之言,失态。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9e886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b.png)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启示我们充分发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一味灌输,而忽略学生的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是教育重点中的重点,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的吸取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准,由己及人,推广教育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做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e41cded3aa00b52acfc7caed.png)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一、教学思想1、有教无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
对于学困生,我们不能歧视,反而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其多一些辅导、多一些关心,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使其在各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步。
2、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于调皮的学生,应该主动引导,鼓励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应该为其制定习惯培养计划,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对于学习认真的学生,要为其在知识上多加辅导、在方法上多加指导,还要督促其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全面发展。
3、启发诱导。
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寻找方法和培养能力。
因而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前后的联系、思考的方法和探索的意识,要注重对其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观1、学而时习。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刚开始学习的知识,相当一部分很快就忘掉了。
只有复习、时常复习、按照遗忘规律复习才能够强化记忆。
所以在教授相关知识后,我们应该按照遗忘规律在课外时间对学生督促复习,这样的复习效果会比较好。
2、学中有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而学习不仅仅是记忆,更有思考和应用。
学习是应用的储备,应用是学习的拓展,思考则是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就算是记住了很多知识点,还是不会用;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觉知识匮乏,没有东西可以用啊!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每日三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学习上也应每日三省:早上睁开眼睛,先把一整天的事情做一个小小的计划;中午则要总结上午并规划下午;晚上就要总结一天的得失。
这样长久坚持,必定会有较大的进步。
三、教师观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耐心的教导学生。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a31a44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c.png)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孔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古代中国的教育中,而今天,这些教育思想依然对现代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是不同的孔子强调的一个关键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采用一种相同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现代教育中,个性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个性化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接受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并在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应强调道德和品德孔子认为,教育不仅应该涉及知识本身,更应该强调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孔子认为,目标不仅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和品德的人。
在孔子看来,这种品德和道德是一个人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现代社会,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注重道德和品德教育。
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全面人才”,这些人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水平,还要有道德和品德的高标准。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孔子的思想,在教育中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学习。
他认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实践和尝试。
在孔子看来,学习不仅是靠书本,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真正的知识。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
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教育中。
这种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孔子的思想,并不断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4ecf77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9.png)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因材施教” 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中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材施教” 思想的阐释“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
而因材施教的概念和对其理论的解释是后儒们完成的。
第一个讲“因材施教”的是北宋人程颐。
他在《二程集》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南宋人朱熹作《四书集注》进一步阐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
《论语·先进》提到孔子教学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对此,朱熹注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孟子·尽心上》说:“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对此,朱熹注曰:“财,与材同。
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材,如孔子之于由、赐。
”《孟子·尽心上》还说:“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朱熹对此注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启示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现状当前语文教学的活动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学生是被动活动,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接受式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的内在观念活动。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更不能脱颖而出。
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04f54e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d.png)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以下是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的一些主要内容:一、强调教育的价值观培养。
孔子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注重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启示,即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他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老师要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信任和互动的基础上,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通过个人的言传身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五、强调“礼”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重视“礼”教育,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礼仪教育,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能力。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758253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f.png)
孔子的现实意义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启示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一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孔子的“君子”观念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这一观念对于培养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社会精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主张遵循恰当的中间道路,避免走极端。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孔子的“学以致用”观念孔子提倡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孔子的“兴学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了“兴学治国”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孔子的“弟子规范”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弟子规范”教育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1. 孔子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孔子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引领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133c5cf6bd97f192379e90a.png)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提出很多见解独到并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观点,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当代教育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观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观可以理解为,孔子在招收学生时,对待学生一律平等,反对用贵贱、贫富、族类、地域等等级来区分学生,他认为,只要热爱学习、有志于学习,他都会接受。
孔子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的接受教育,其实质是指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他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了这一点,坚持不分贵贱、不分阶级、不分地域,只要能够虚心向学的学生,他都来者不拒,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贫且贱”的人提供了较好的教育机会,打破了封建贵族的垄断教育,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孔子“因材施教”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观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了解的非常清楚,正因为如此,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个人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还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这种教育思想,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教育思想。
3、孔子“学而不厌”的终身教育观孔子在终身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孔子时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通过理论和实践将终身学习的理论贯彻到底,其一生都以好学著称,除了终身教育理论,孔子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得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得启示
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得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得。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得今天,回头瞧瞧孔子,2000多年前得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得祖师,确实就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得,就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她得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得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得。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得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她得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尤其就是她创造出得“因材施教”得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她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得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得方法,发挥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得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就是“因材施教”得基础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得了解,作为有得放矢进行教育得基础。
她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得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她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她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她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她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她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就是不就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即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
道。
正因为对学生得如此了解,她得教育与教学才能符合学生得实际水平与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得盲目性与随意性,注意从学生得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她不用千篇一律得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
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
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她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她一下。
”这就是因材施教得典型事例。
三、根据学生个体智力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还必须针对受教育者得智能高低进行不同得教育。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就是说中等以上水平得人,可以告诉她较高深得学问;中等水平以下得人,不可以告诉她较高深得学问。
她主张对于智力不同得人分别实施教育,才能获得好得教育效果。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得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得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得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得精华。
四、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得深远影响。
我个人以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几乎每一位著名得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孔子因材施教得教育思想,并且加以补充完善发展。
孟子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得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得学生采取不同得教法。
对有得学生应及时点化,有得应成就其德行,有得要发展才能,有得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
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足亦教诲之而己矣”。
“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宜。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把孔子因材施教得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得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
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总之,中国历代得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孔子“因材施教”得教育思想。
同时“因材施教”对我国当今得素质教育也提供了许多有益得经验,教学中贯穿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得发展为本,把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得教育工作者得意识。
因此,科学地对待孔子得这样一份遗产,对于我国得教育改革,具有重大得现实意义
五、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我们教学得启迪与教益。
从教16年,随着对孔子得深入诠解与感悟,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得学习与实践,我逐渐领悟到了孔子因材施教得教学思想精髓,深受启迪,教益颇多。
1、在日常班级管理与教学,我深入细致地研究与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得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
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上、中、下得学生典型作重点得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研究与了解得方式主要通过与家长联系,学生座谈;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她任课教师交谈、家访等。
这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新课程下,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得基本要求。
这里“共同得基本要求”就是指国家统一规定得教育目得、教学计划。
这就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得基本要求得重要保证。
教师要教育与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得关系,使她们努力学好各门基础课。
在这个统一要求得前提下,然后再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得潜在能力与特长。
3、正确对待学生得个别差异采取不同得具体措施。
学生个别差异就是客观存在得,影响个别差异得因素非常复杂。
有得学生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
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与善于逻辑推理之分。
因此我对学生表现出得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得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得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她们得才能应提出更高得要求。
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
关怀与照顾,深入研究她们得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她们特殊情况得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得素质得到全面与谐得发展。
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因人而宜启发诱导
学生得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积极主动得过程,学生积极性得调动就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得关键。
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得学生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式教学得核心就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得积极性与创造性。
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得浅近事物阐发比较深刻得原理。
“能近取瞽”。
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处于“欲罢不能”得状态。
鉴于如此,我一直以一种平等得心态与学生相处,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得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使她们处于好学、乐学得思想境界,既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得知识与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得发展。
事实证明,放弃教师得主导作用就等于让学生放任白流,其结果必然就是浪费学生有效得时间与精力;限制、压抑学生得积极性就不能提高教学得质量。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这一教学原则能够流传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得原因,也许就在于它正确处好了学习动因这一问题。
孔子《论语》蕴涵深厚得哲理思想,博古通今,意蕴丰富。
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汲取国内外专家得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充盈自己。
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深化升华孔子因材施教得教育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孔子因材施教得教学思想散发出更加璀璨得新时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