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鸿章

合集下载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篇二《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死后仅两个月,时代舆界骄子的梁启超即写出其传世大作《李鸿章传》。

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笔,纵横古今,附比中外,为时人后世生动而深刻画出了一幅李鸿章之巨像。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不留情面地提示出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当客观地提示后人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研究李鸿章之严肃著作。

后来有关李鸿章的种种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当程度受到了梁启超这一著作的影响。

其时其世,东西方国际社会对李鸿章也有较高的评价。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死了已经100 多年。

在这100 年多中,中外学术界总计出版了40 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多达1400 多篇研究论文。

李鸿章研究成果数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风云人物的高度关注。

这是因为,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举凡晚清时代之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

也正如梁启超早在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浅谈近代历史人物之李鸿章

浅谈近代历史人物之李鸿章

时代的英才,历史的悲哀——浅析近代历史人物之李鸿章1864年之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西方列强的侵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错综交织;这又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腐朽的旧制度逐渐崩塌,新技术新思想的传入,不同阶级革命带来的新制度交替出现。

就是在这样的“三千一大变局”,在清政府面临自己即将终结的命运之时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许多人说他签署不平等条约,消极抵抗入侵,是彻彻底底的卖国贼;也有许多人说,他说杰出的外交家和实业家,为那个时代下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国富民强做出了贡献。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从李鸿章在经济、军事和国防、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综合阐述我的观点。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

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

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

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

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军事和国防领域,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过长安大学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人,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创导者之一,晚清的重臣。

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镇压农民起义李鸿章的起家,是曾国藩邀他成为他的手下,他成为湘军的一员。

后来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淮军,用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随着湘军的日益强盛,李鸿章的政治权利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支撑了晚清40年的局面,活跃在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满汉矛盾乃至君臣之间的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从军事而至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维系着清政府的命运。

清政府正是依靠李鸿章的淮军来安内攘外,防患固本,李鸿章正是凭借自己掌握的兵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洋务运动同治年间,洋务派代表人李鸿章扩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北洋舰队。

后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评李鸿章

评李鸿章

评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如梁启超所说, 19 世纪末“四十年来, 中国大事几无一事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1]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官场上吒咤风云,纵横捭阖。

他从事洋务运动30 余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民用工业,并革新教育,培养人才,堪称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但与此同时,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所坚持的中庸的求和外交思想,使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一、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重要领袖,在19世纪持续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之中,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当时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和掠夺的对象,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李鸿章将当时局势概括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引人深思,深刻地凸显了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岌岌可危的局面。

而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强,李鸿章用敏锐的时代眼光,看到在国家面临危局之时,洋务运动可以让饱受侵略和欺凌的古老中国走向富强走向文明,他所说的“我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体现了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决心与信心。

李鸿章提出办洋务的总纲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这思想贯穿于整个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认为当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实力过于悬殊,应当避免与西方列强发生军事冲突,同时遵守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办事就可以与列强和平共处。

这种思想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但是在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又必须承认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当时敌强我弱,清政府妄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与西方列强展开斗争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对外保持“和局”的真正目的是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通过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以自强,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增强与洋人抗争的能力。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开始的时候他认为中国只需要学习外国的“利器”和“制器之器”,至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则没有必要学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评价个人视角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李鸿章简介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国民眼中的李鸿章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

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

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

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3.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谈起中国近代史就不得不说李鸿章这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历来对其褒贬不一,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可以说李鸿章是晚清得以延续的功臣亦是葬送晚清的罪人。

晚清因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至于过早沉沦,也因他导致北洋覆灭加速灭亡。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写尽了李鸿章的浮华一世,年少功成、中年得意、晚年凄凉。

看李鸿章一生不得不佩服其的才略,同时又为其感到悲凉。

为官四十载,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稳如泰山,不起波澜,可见其智其才。

读过李鸿章的人都会对其的为官之道所拜服,无论对错在为官之上他是成功的。

个人认为其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全靠取悦上司、见风使舵、报喜不报忧。

虽说不是一个清官该做的,但时代的决定,让其只能独善其身,买国贼的帽子让他饱受骂名。

对于李鸿章所犯的错最让世人记住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但仔细去看待历史就会发现李鸿章的可怜可悲。

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光绪、慈溪昏庸,白白葬送国力,致使日本侵犯。

倘若国力强盛,谁会去签卖国条约,再说满朝文武百官谁敢站出来、谁又有能力签定马关条约,所以说李鸿章不仅是大清当权者的替罪羊,亦是拯救晚清的功臣,所以李鸿章可悲的挂上卖国贼的骂名。

李鸿章也是很有思想的革命家,在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之功与过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而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李鸿章曾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他称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他还被西方誉为“东方伸斯麦”,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夸赞的伟人,在当今中国却被称为涣散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苟且偷生的小人。

既然褒贬不一那就让我们先来观其一生,再做出评价。

1823年(道光 3年)。

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1847年(道光27年)。

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1853年(咸丰3年)。

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0年(咸丰10年)。

统带淮扬水军。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1862年(同治元年)。

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1863年(同治2年)和1864年(同治3年)。

率领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1865年(同治4年)。

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总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70年(同治9年)。

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使。

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大臣。

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

1888年(光绪14年)。

建成北洋海军。

1895年(光绪21年)。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评价李鸿章的一生

评价李鸿章的一生

李鸿章的一生李中堂是晚清第一军政重臣,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并不少,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一、“一生秋风糊裱匠”1、为官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

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等等。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

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

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慈禧听后默然。

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

作者对此有很精到的评点:这是“思想错误”与“组织错误”的区别。

李鸿章作为洋务健将,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主张变法这一条是怎么也赖不掉的,但既然当权的是太后,那只要表明自己并没有紧跟皇上就行了。

这就是李作为老官僚的官场智慧。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学习中国历史,没有人不知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而这些条约的签署者,就是遭万人唾骂的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与这些条约在一起,李鸿章成了千古罪人,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显赫职务,国人斥之为卖国贼,民间则传说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而在这同时,关于李鸿章的很多与洋人有矣的逸事在不胫而走,比如:李鸿章可能是第一个到国外去看足球比赛的中国人,并且对这些人把一只球踢来踢去,跑得满头大汗感到匪夷所思,李鸿章在国外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当客轮驶往美国的途中,来揭秘吧据悉李鸿章在船上对每一位他见到的美国人都问这样的三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挣多少钱?你住得离纽约近吗?李鸿章不顾礼仪用手撕烤鸡吃,主随客便的英国人从此翻开了吃鸡时可以不用刀叉、直接动手的新篇章,李鸿章让厨子用下脚料做的杂碎成了宴老外的一道名菜……这些传说,有的像是在耻笑李鸿章的不谙西洋风情,有的则像是赞扬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时的雍容和机智。

其实,来揭秘吧认为很多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对李鸿章这个人也同样如此。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由李鸿章出面签署那些条约,并不等于就应该由李鸿章来承担全部责任。

清朝的全体军机大臣曾经给皇帝上过一份奏折,里面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这句话里面也的确包含着合理成分。

尽管李鸿章在清朝的外交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

”但他毕竟只是大清朝的马前卒而已。

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

李鸿章考虑,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而以清朝当时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整个东北的沦丧,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也会遭到巨大的损失。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但是,与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是不够的。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但在抨击和批判的同时,也需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还以当年出戍时“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词句勉励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当太平军危及到他的阶级利益时,也在江苏高邮举办团练,直接参预镇压活动。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不独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对李鸿章的看法

对李鸿章的看法

对李鸿章的看法历史上一直对李鸿章有很多的看法,当然贬大于褒,因为他签订了很多的不公等的条约,让当时的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然而我对于他的看法,却不这么样,我觉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晚清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我不能说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人士,但我可以说他对中国近代史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李鸿章他一开始组建了淮军,并率领淮军和湘军,击溃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可以说那时他,就已经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干和无畏的领军智慧。

我对他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开展的洋务运动,让处于封建边缘的中国社会,接受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自强启蒙人士。

他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使中国赢得了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也是他不小的功绩。

他建立的北洋舰队是当时亚洲最大,最强的舰队,显示了中国强大海军的实力。

对于在甲午战争时,他让北洋舰队不抵抗,使舰队全军覆没,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完全说是他的无能,有的历史资料上说,他这样是为了不让中国受更大的损失,当然,有点说过不去的感觉,但是在被迫签不公等条约时,他确实和外国人谈了好长时间,尽他最大的能力去减少赔款数目,并且还在谈判时受伤,好像是被外国人打了一枪。

有这样的几段话: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

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历史的他,不是现在很多书上所写得那样的!我一直都不是很赞成当初我学历史时,书上所写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我有自己的看法。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

浅议李鸿章——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李鸿章,晚清时期著名大臣。

在清政权即将灭亡之际,为清廷鞠躬尽粹立下了赫赫功勋!死后被慈禧太后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人们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创建洋务运动,创北洋舰队,为中国求强求富立下了不朽功绩,但也有人说,他参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卖国求荣,又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是个卖国贼,人民的罪人。

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国之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呢?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看他的功和过,功大于过,国之功臣;过于大功,人民的罪人。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作为晚清重臣,他是参与了清政府对外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但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一下,这些丧权辱国条约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前提下签订的。

“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的中国屡战屡败,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即使不是李鸿章,换作其他人去,难道会扭转时局避免屈辱条约的签订?真正造成这样恶果的罪魁祸首是清政府,是叶赫那拉氏。

李鸿章只不过是清廷的替罪羊,是这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牺牲品。

他实际上是这一系列条约的受害者—有苦说不出,只好为清政府背上这千古骂名!至于他组织淮军,镇压太平军,试想作为一个封建时期的大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又有何理由违抗圣旨而背叛朝廷呢?更何况,当时的太平军已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国之危亡,作为大臣,食朝廷俸禄却不为国效力,那不又背上了不忠的臭名了吗?所以,无论李鸿章是签订卖国条约,还是镇压太平军,那是时代使然。

我们不能因此把他一杠子打死,就认定他是罪人。

其实,李鸿章的整个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卖命。

从李鸿章个人来说,他是有着雄才大略的,是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卓越才能的。

他组织洋务运动三十多年,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先为中国求强,后又为中国求富。

虽然这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诞生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办了三个一一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干预福州船政局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后来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津沪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工业,并率先在中国倡建铁路。

在经济领域,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实际主持者和推进者.是早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倡导者。

他积极引进大机器生产,推广机器生产,大力发展工商业,经过李鸿章等与顽固派的力争,中国才得以兴办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他追求交通运输的近代化,提出了建造南北四条铁路干线的计划,并成立天津铁路公司,着手建筑了唐山到天津的中国第一条铁路,积极倡导用西法开采煤铁。

开平矿务局就是在他的主持倡导下兴办的,他认为,“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局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

一旦有事,庶不致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

富强之基,此为嚆失。

”重视近代纺织业。

“他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商在中国水域的垄断局面。

中国早期有经济效益的交通运输、采煤炼铁、轻纺织业等近代企业几乎都是在李鸿章主持或倡导下创办的。

李鸿章创办近代企业,同时也引进了竞争观念,具有“为收回中国利权起见”的目的。

在军事领域,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最终北洋海军于1888年建立起来,共有军舰25艘。

而且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一诞生,就是亚洲海军第一,世界海军第七。

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训练改革为重点,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改革落后的兵制。

第三大建树: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先后创办了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轮船、枪炮、弹药,不仅为淮军不断近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清朝编练了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提供了装备。

第四大建树: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

二是建立新式军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鸿章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客观的评价一下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

李鸿章因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骂为卖国贼,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李,中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就会被瓜分。

李鸿章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说是他的悲剧,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当时来说,他能撑下来实属不易。

先说中日之战,洋务舰队根本没有实力一战,所以李主和,而皇帝和慈禧主战,一战而败顿时国势颓废。

在日签订条约时遇刺,日减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说如果一颗子弹一亿两,那不如多给我几枪好了。

伊藤博文笑而不答。

他说他与寡妇幼儿共事,其中无奈可见一般。

八国攻陷北京,他展示极高外交手段,纵横捭阖,把慈禧的宣战说成协助镇压义和团,应该给军晌但割地免谈,迎合英美的门户开放政策,保住国家统一,其功不可抹杀。

死的时候俄国大使还在床前逼其签密约,他死也没签。

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与其在欧洲旅游时受到的拥戴都证明,李鸿章其实是清末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决策受到国内外各种压力才最终导致现在的结果,但就在其位而言,他已经做到极致,不是一个卖国贼的标签所能掩盖的。

近代,很多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这样,他就难逃卖国罪!或许,在中国就是这样,人们记得的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忘记了那个拒签不平等合约的顾维钧。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翁合同信誓旦旦要杀李鸿章,可笑的是,为什么翁合同自己不去签订合约。

我们可以看见,骂李鸿章卖国的,多半是文人墨客、这些所谓的迁客骚人。

所谓的万事逃不出一个“名”字,呵呵,可笑可叹、可憎可恨!有时候,我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的位置和李鸿章调换一下,站在李鸿章的角度去想事情办事情,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不在其位者,不知其难。

两千多年前,老子那一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依然是振聋发聩。

由此可见,骂李鸿章为卖国贼是一种群体暴政,理性被感性扭曲,全是一腔热血。

爱国主义是一切恶棍的最终避难所,一直都是这个道理。

中国历史上的背着汉奸、卖国贼罪名的人还少吗?很多人拿李鸿章和同时代的日本人伊藤博文比较,一个是大清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

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

《走线共和》里面伊藤博文这样说道: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败而论,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然以个人而论,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也。

高才高论,洞若观火。

其高论,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处’这八个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之国,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之地,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举国之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

李中堂若读德此论,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岂非又死不冥目?变栋梁为朽木,岂非国之不幸;变忠臣为汉奸,岂非人之不幸。

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李鸿章是十足的卖国贼,希望这些人能去多多了解这位大臣的事迹,做出客观公正正确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