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发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

正如一个建筑物需要牢固的基础才能稳固地建立起来,中医学也需要坚实的基础理论来支撑和指导其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掌握不仅是学习中医学的基本要求,更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必备条件。

首先,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

这种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贯穿了自然界、人体机体等方方面面。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起到了统一各种矛盾对立面的作用,并对中医的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中医疾病观念和诊断方法的根基,它把自然界和人体机能归纳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即木、火、土、金、水。

每个五行都有对应的脏腑、组织、感官、气味、颜色等,通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相促进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病因的分析到治疗的选择都离不开对五行学说的理解和运用。

另外,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它们构成了人体的气血运行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的健康状态和防御能力。

通过经络的诊断、调理和针灸等手段,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经络学说在中医的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尚待深入的研究。

最后,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它们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主要载体。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对于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脏腑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 书中内容丰富,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 明清的历代名著之要义,其内容包括内、外、 妇、儿等临床各科。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 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1、整体恒动 整体思维:天人合一、形神一体观、气一元论 恒动:变易思维;
2、司外揣内 藏象学说、诊察疾病
3、取象比类 一般到个别、已知到未知的演绎法;
4、归纳演绎 归纳: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和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从一般推演个别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1、重视学习中医思维 2、强化临床实践和技能训练 3、注重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和区别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四时对人体气血的影响、脉应四时
2、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季节性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域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防治的影响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诸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影响 防治疾病,当调摄精神,适应社会,以维持身心健康
刘完素——火热论——以寒凉清热——寒凉派 张从正——邪去正自安——汗吐下——攻邪派 李杲 ——重视胃气——温补脾胃——补土派 朱震亨——倡相火论——滋阴降火——滋阴派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 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赵献可、张景岳) 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吴又可——《瘟疫论》戾气说,对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创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生白——《湿热条辨》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 治法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思维方式; 3、了解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0

隋· 巢元方《诸病原候论》: 该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 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 源的研究。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可谓开中国医
学伦理学的先河。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世称
为滋阴派。
医学课件 16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发 展阶段,既对医学理论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 新,又进行了综合整理,编纂了大量的医学
全书,丛书和类书。
医学课件
17

明.赵献可(字养葵)


著作《医贯 》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在 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此对中医学理论 和临床各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尤其对养生 防病、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复治疗,至今
《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专著。
医学课件 7

3、《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 作 者:张仲景
主要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以六经辨证 为主;《金匮要略》主要论述脏腑杂病的辨证与治疗。 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性。是我国目前现存的一 部最早的临床专著之一。
医学课件
11ຫໍສະໝຸດ 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 ,
医学有长足的进步。此时医学发展迅速,且流派纷呈,
建树较多,对后世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南宋 .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共18卷
该书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不内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结构上
五脏一体观 生理 机能上
不可分割
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形神一体观(精、气、神) 内脏有病影响局部 内脏病变相互影响 病理上 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诊断上 外在变化反映内在病变 由外察内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形神共养共治 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诊治疾病产 生影响。养生、治疗要因时、因地制宜。 如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 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治疗疾病时,要根 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治疗时往往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目疾从肝治、耳鸣、耳聋补肾、
泻肝。 脏腑同治:如粛降肺气治疗便秘。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 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 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 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人一体观:又称天人相应,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密 切相关的认识。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 结果,确立
治法和处方遣药。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
绪 论
辨证: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 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部位、性质、病 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中医学一方面汲取了中国古代深邃的哲学、文化和科学思想,另一方而又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所以不但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思辩性和创造性,而且临床实用性极强。

即使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卓越的临床疗效。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独特优势逐渐被国际医学界所认识,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正一步步走向世界。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部落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医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如中国古典文献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就是对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医药知识的真实写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医疗实践经验也已经非常丰富,再加上此时的社会快速进入了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学术思想也空前活跃。

因此,把代代相传的医药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出现,就是这种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黄帝内经》成于战国至秦汉时代,它收集了前人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运用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以及天文、地理、生物、气象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医学理论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难经》是稍晚于《黄帝内经》问世的另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它以问答的行文方式,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重要内容进一步进行阐发、论述,对《黄帝内经》的某些不足进行了重要补充,是研究中医学经典理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与之相应的调节 秋冬
人体阳气收藏,气
(气温低) 血趋向于内,皮肤致 保温、调节体温
密,汗孔闭,少汗多尿
※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平旦——阳气生 兴奋、活动、抗病力强 一日之中 日中——阳气盛
日西——阳气虚 抑制、休息、抗病力弱 夜晚——阳气内敛
※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 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整体中某个或某些要素
中医学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 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
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环境的统一性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阳气发泄,气
春夏 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 散热、调节体温
人体受自然气候影 (气温高) 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响生理活动作出
2、《难经》
成书年代: 不详。为后世医家著成后托名于秦越人(扁鹊) 所撰。
成就 : 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 经》更详。
《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 学专著)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清代政府组织编写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草纲目》
温病学说形成
※ 明、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 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
※ 清、叶天士《温热病篇》——
创“卫气营血辨证”
※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
温病学家
辨证”。
※ 清、薜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
具体的临床表现 头痛等(自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知识点表解】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含义: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含义: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主要探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的 形态、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 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 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学科属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关于生命、健 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 的医学理论体系。

矿物、植物、军事、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 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体系的概念 特征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及冶炼、酿造等诸多创新。

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的探讨,对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医生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兵家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殷商时期,发明了酒及汤液,且应用“毒药”治病西周时期,较深刻地认识了疾病,并确立了病名春秋时期,攻(灸疗)、达(针刺)、药(药物治疗)已是常用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医药知识积累治疗方法成书,是我国现存最奉国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解释病因,可谓医学的萌芽阶段早的医学巨著。

战国时期,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医药水平的提高积累,《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古代哲学的渗透等(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人对四时气候变化的深刻认识产生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两种解剖尸体,了解脏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观察将人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通过对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

方法活着的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建立了精、气、血、津液等概念。

古人在砭刺治病过程中,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秦时期,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

古代哲学的渗透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医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理理论框架论的建立《难经》——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四大经典的成体创立辨证书,标志着中系论治理论医学的飞跃,的形成理法方药确一体的独特医立治疗技术) 学理论体系。

的发展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魏晋隋唐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时期唐·孙思邈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宋金元 刘完素认为寒凉派 时期金元四大家 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攻邪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

明·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集成性著作 清·《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明 的“命门学说”,为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清时期 《内经》 基 明·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说。

温病学理论源于 《难经》 于 叶桂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治理论。

《伤寒杂病论》 此 清 薛生白著《湿热条辨》,发展了湿热病理论。

吴瑭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

,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理论。

30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今中医学大成。

搜集和整理前人 中西医学汇通专著。

学术成果 中西汇通:如张西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对中西双方在学术。

近代和 上的沟通有所贡献。

现代 现代中医理 梳理研究更加规范、系统:《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论发展的三 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中医。

大趋势 中医思维方法研究,探讨中医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①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理论的 ② 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③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④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⑤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理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含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述各脏腑形体官窍,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是人体整体功能的一部分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

含义: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心——小肠舌、面、脉等五以五脏为中心肝——胆目、爪、筋等有诸内脏整体性以心为主导内脏脾——胃体表口、唇、肉等必形诸外。

生一的形成以经络为联系肺——大肠鼻、毛、皮等理体肾——膀胱耳、发、骨等上观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

的有机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维持协调平衡,整各脏腑组织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促进生命活动。

体含义: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性形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精、气、神精为基础神物质基础精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为人身气为动力一气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三宝”神为主宰“形与神俱”。

体二者关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有形才有神,形健则神旺形神统一是生观及意义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主宰形体命存在的保证病意义:中医学分析病理机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理上有机整体的相互影响局部病变是的各脏腑组织相互传变整体的反映。

整表现体形神统一形体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引起神的失常。

性的整体精神情志的失常——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诊断测脏腑精气虚实。

与推断病之轻重缓急及顺逆。

防知脏腑精气盛衰。

治候病邪之所在。

的整体性“治神”为首。

(2)人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①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气血春温阳气发泄多汗少尿。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津液均呈季节性变化夏热气血趋表脉多浮大。

脉象秋凉阳气收敛多尿少汗。

冬寒气血趋里脉多沉小。

自然界平旦——收。

对生理昼夜晨昏对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阴阳的消长日中——长。

的影响人体的影响呈生、隆、虚、收的变化日西——收。

夜半——藏。

东南——气候湿热稀疏。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人体腠理西北——气候燥寒致密。

春——多温病。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季节性多发病夏——多泄泻。

秋——多疟疾。

自然界冬——多伤寒。

对病理旦慧、昼安的影响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一般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

夕加、夜甚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地区不同多发病。

自然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自然界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疾病防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子午流注针法。

西北燥寒——少用寒凉之药。

东南湿热——少用辛热之品。

②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的进步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产生重要影响。

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个人经济状况(3)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2、病、症、证的含义:病:即疾病,病邪侵袭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过程。

病、症、证的含义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体征。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的运用: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证论治的运用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主要 2、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包括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

内容 3、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等内容。

4、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干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