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doc
国际大专辩论赛不以成败论英雄
国际大专辩论赛不以成败论英雄1. 引言辩论是一项古老而且重要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争论和辩解来达成共识或者解决问题。
国际大专辩论赛是一项高水平的辩论赛事,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辩论选手。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项赛事的价值不在于成败,而在于培养辩论技巧、思维能力和对全球问题的了解。
2. 培养辩论技巧参与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选手将面对各类辩题,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等各个领域。
在准备和实施辩论过程中,选手需要研究并理解不同观点和论据,提出有力的论证,反驳对方观点,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清晰的陈述。
这种训练使得选手们不仅学会了自己的立场和论证技巧,还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不同观点。
这些技巧对于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生涯都是宝贵的资产。
3. 培养思维能力辩论对选手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国际大专辩论赛中,选手们需要快速思考、组织思路并做出有力的回应。
这种思维能力是培养辩论选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这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有用。
无论是解决问题、分析信息还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决策,这些思维能力都会帮助选手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4. 对全球问题的了解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通常关乎全球热点问题,例如全球化、环境保护和人权等。
参与辩论赛的选手们需要广泛阅读、研究和理解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和立场。
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辩论选手的交流和辩论,选手们能够拓宽视野、加深对全球问题的认识,并培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 成败并不是全部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价值并不在于成败,而在于参与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每个选手都是通过严格的选拔赛脱颖而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辩论者。
不论最终的比赛结果如何,每个参与者都应该以参与和全力以赴为荣。
在整个过程中,选手们通过与其他参赛者互动,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无论他们走向何方,都将受益终身。
6. 总结国际大专辩论赛是一项重要且有价值的活动,它不仅培养了辩论技巧和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对全球问题的理解。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范文国际大专辩论赛从1993年首届举行至今每两年一次,轮流在新加坡和北京举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仅供参考。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篇一在课堂上观看了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的视频,武汉大学队与马来西亚队表现都相当出色,唇枪舌剑,旗鼓相当。
但是最后还是马来西亚队笑到最后,原因一语可道破:逻辑的关联性与合理性,这让他们的说辞更具说服力,也获得了评审的青睐。
由于初学逻辑学这门课,所以只能简单地探讨下当中的逻辑关系,以下分别对正反双方作分析。
首先是正方,立论时持“金钱是所有罪恶的根源”的观点,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列举例子去说明金钱能滋生极多的恶,此时正方把“所有”等同于“极多”,然后补充在《汉语大辞典》中“万恶之源”的“万”为“极多与大部分”的意思,而并非是“一切”的意思,这就意味着只要正方能把“大部分或极多的恶归结于由金钱导致”这个命题成立的话,他们就能够证明“金钱是万恶之源”。
因此,从一辩开始直到三辩,立论的建构就在于尽可能地列举社会和历史上各方面由金钱导致的恶,并由此得到金钱是万恶之源。
接着从内外因方面阐述一个观点,就是“人性本善,作恶皆由金钱作祟”,从而达到论证“人所做的种种恶均由金钱魅惑,因而钱是万恶之源”。
看似紧密的逻辑其实经不起推敲,而对“万恶之源”的“万”字的推敲则成为了关键点,这些可以从反方论证中得到体现。
反方开篇立论必定是正方的否命题,即是“金钱不是所有罪恶的根源”。
其次,反方由原典《提摩太》及《辞海》分别对“钱”“恶”“源”三者做出解释,并由此得出钱并不具备作为“源”的两个特性,这是从“源”的内涵上作出的推断。
另外反方对“万”解读为“一切,全”的意思,驳斥正方“极多”的意思表示,指出“有的恶不是由金钱导致”,因而“钱不是万恶之源”,同时反方大量列举例证支持该观点,如“强奸,屠杀等恶不是金钱使然”,亦通过请对方穷举所有恶都由金钱导致的例子指出正方的逻辑性错误,即“极多”不等于“全部”。
观辩论赛——”是否以成败论英雄”有感
观辩论赛——”是否以成败论英雄”有感以成败论英雄,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对战武汉大学关于“是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无论是从战况还是从选手的水平等都可谓相当精彩,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本次辩论赛中新加坡国立大学队需论证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而武汉大学队需认证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然而在讨论这次辩论赛之前,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观点的选择中存在一定不公平性。
从我看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观点本身就更为人所接受。
因此,要论证这个观点可能也会相对上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无可否认,本届的武汉队真的是非常的优秀,一次次乘胜追击的追问、一次次咄咄逼人论证,让人叹为观止。
对于这场辩论赛我想分两个方面分析,分别是我最喜欢的武汉队和我最喜欢的辩手。
在本场比赛的开篇陈词中,两队选手的立论都是相当精彩。
新加坡国立大学队把点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的价值可取性上,这样一来就把观点大化了,也给了他们很大的辩论空间,但是武大立刻提出以成败论英雄的是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的概念分析。
虽然在此时作为反方的武大并未占上方。
但是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理论,为这一战打下了基础。
对于开篇,在两方纠结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之处,正方分点清晰而有条理的指出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之处,指出可取不是照搬后,反方巧妙地以成败论英雄、可取性的两个名词解释,钻了正方的漏洞,辩得精彩。
从整场辩论赛来看,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都相当让人佩服。
正方在陈述观点是,用词优美,分点分析透彻,从古到今,从个人到国家到社会,想得周到全面。
而反方在整场辩论赛是更是频繁举例论证,条条论证击中论点。
与此同时我觉得反方的临场发挥能力相当棒,如二辩以正方的例子举例,三遍以轮子与汽车的举例,虽然例子朴实,但是都很好的把观点给实例化、清晰化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从双方辩论的主线上看,正方的观点在价值上,很大,很抽象化,虽然他们的辩论相当精彩,但是抽象化的观点很难让人从心理上信服、接受,谈国家谈人民谈价值……这些有点虚。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
2001钱是万恶之源/ 钱不是万恶之源(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周玄毅:对方三辩刚才谈“贪”,请问“贪”字怎么写?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贝”。
“贝”是什么意思?还是钱嘛!(我请问对方辩友一个你也很熟悉的问题,所以请不要回避。
请问印尼前总统苏哈托,是什么力量使他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可以两全的呢?胡渐彪:是他个人的贪念。
我想苏哈托却不会说,由于是钱的诱惑,我个人无罪吧。
)我倒是对对方一辩提出的整个立论架构很有兴趣。
她说今天人为恶不是本性使然,是钱诱惑他的。
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那钱还没发明之前,世界上有没有万恶呢?余磊:原始社会到底有没有恶,伦理学上有争议。
但是没有争议的是什么呢?是钱产生之后,恶的种类,恶的形式是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犹如“黄河之水滔滔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哪!(掌声)陈政鞃:对方认为在原始社会钱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那种伦理还有争议。
真的是有争议吗?难道肚子饿了就杀掉同类;看到性欲起来就侵犯女性,这种罪恶还叫作有争议啊?袁丁:这叫作动物性,根本就不是人的善恶嘛。
(对方同学刚才对苏哈托的问题,告诉我们是贪念,贪什么呢?贪钱。
)我再请问您,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色情网站如洪水猛兽一样打击东方各国原本纯朴的本土文化的呢?请正面告诉大家吧。
(掌声)陈勋亮:所以其实对方辩友是告诉我,人在钱还没有出现之前,是兽性。
也就是钱还没出现之前,人根本就不是人,人是动物。
这样的逻辑大家可以信服吗?(掌声)(蒋舸:对方没有回答我方二辩的问题。
那我还要请问您一个熟悉的问题了,是什么力量使得马来西亚的球员在联赛中愿意把球往自己的球门里面踢呢?胡渐彪:一场辩论赛,我们说要讲事实,摆道理。
对方辩友空摆事实,不讲道理。
您的立论明明告诉我们说,人的本性根本没有恶这一回事,那是你的立论基础,为什么你又告诉我,人有动物性这种恶的本因呢?)余磊:动物性等于恶吗?请大家想一下。
对方辩友看到一只老虎吃兔子,会告诉大家这个老虎多么的恶。
这个恶是我们社会评判的标准吗?对方辩友善恶的观念根本就是界定错误嘛。
辩论赛观后感参考(精选5篇)
辩论赛观后感参考(精选5篇)辩论赛观后感参考(精选5篇)辩论赛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队友内心的真实想法,从来真朋友都是通过心灵的交流交到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辩论赛观后感,欢迎查阅!辩论赛观后感参考(精选篇1)今天看了“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的视频后,有很多的感想。
而且,感想颇多。
所以,我在此要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第一:在这次的观看过程中,首先让我震撼的是辩手们的表现。
真是太精彩了!很多经典的交手对决的片段让我难忘。
很难想象,这些妙语竟然是现场发挥!真是太震撼了,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而且举的例子都十分好:无论是《圣经》中“失乐园”的故事和中国先贤孟子,还是莎士比亚的名句的引用“金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
正因为金钱具有如此混淆是非,颠倒乾坤的无边法力,它才成为了滋生种类繁复,数量极多的罪恶肆意蔓延的深刻根源。
”还是强盗杀人放火、今天家庭暴力、折磨儿童、种族大屠杀的引用。
还有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分析以及辩对“辩论员”的“员”字的妙语都让我为之叫绝!第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各个不同的辩手不同的风格。
当然,在场的每个辩手都是十分优秀的,都有着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口才等。
但是每个辩手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正方一辩蒋舸给我的感觉是温婉大方,她在做开篇立论时举止优雅,话语音调忽升忽降,很具有煽动性。
反方一辩陈勋亮的破题立论在一开始对正方一辩的挑题挑得很好,而且他的辩词也很有条理。
说话是慷慨激昂。
正方二辩袁丁给我的感觉是说话幽默而且十分的犀利,而且引用的例子也给我印象深刻。
“对方同学用的是不是盗版呢?不过盗版也是钱造的恶呀”很好。
反方二辩陈锦添我很喜欢。
而且“今天对方似乎为我们举了很多种的“恶”,但其实就只有一种,那就是贪钱”和“今天“万”不叫作“全”。
今天我说“你万万不可同意我的立场”,是不是说,你大部分时候不同意,偶尔可以同意一下呢?”这两句话已经揭示了正方的错误之处。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1)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1)正方一:尊敬的主席、评判、反方辩友和在座的各位,晚上好。
古人说过,“青梅煮酒论英雄”。
今晚,我们以辩论为梅,以辩论代替酒,探讨成败论英雄这一话题。
成败英雄论在古代就存在了,如XXX的“XXX扫六合,虎视XXX”和XXXXXX的“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成败论英雄是否仍然可取,是否应该成为我们的标准和价值观,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成败论英雄这一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
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这也说明它有其价值和意义,否则它早已被淘汰。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适应时代的需要。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成败论英雄必须与其他价值观相互协调,以展现其精华,为我们所用。
其次,成败论英雄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这是其可取性的另一个方面。
英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成败论英雄将成功转化为一种对精神的追求,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最后,成败论英雄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研究英雄,追求成功。
时代需要英雄,社会需要成功,这样的民族和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我们需要英雄来保护本土文化和传统,让我们的后代感受到身为华人的自豪。
追求成功,鼓励英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和需要。
以上就是我们正方的观点,谢谢大家。
反方二:谢谢主席。
大家好。
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的,是有可取性的。
但是有可取之处也意味着有不可取之处。
如果有可取之处是可取的,那么有不可取性就是不可取的。
对方同学在论证我们方观点时,以论证对方观点为前提。
有可取之处并不等于这个东西是可取的。
今天对方同学的西服上也有白色的地方,但我们不能说对方同学的西服就是白色的,那不是说谎吗?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是它不能论出英雄来。
我可以从三个方面证明这一点。
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成败论英雄
2001国际⼤专辩论赛:成败论英雄 汉语中有个词语叫做不以成败论英雄,意思是不能因事业的成功或失败来判断是不是英雄;不能通过是成功多还是失败多来判断⼀个⼈是不是真的英雄,那么到底能不能以⼀个⼈的成败来判断呢?今天店铺给⼤家分享⼀篇2001年国际⼤专辩论赛“成败论英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2001国际⼤专辩论赛:成败论英雄 吴天(正⽅⼀辩):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莫以成败论英雄。
”可见成败英雄论⾃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然⽽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今⽇,以成败论英雄早已不是⼀种⽅法,⼀种标准,⽽是作为⼀句俗语,⼀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第⼀,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就有可取之处。
尽管古⼈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个侧⾯说明它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个简单地⾓度去看,⽽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第⼆,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起。
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也不是⼀枚英雄像章,更不是⼀个冷冰冰的墓碑。
它所代表的是⼀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泛的现实意义。
因为作为⼀种价值观,它⿎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蒋舸(反⽅⼀辩):古⼈也说“名不正则⾔不顺”,只有对概念进⾏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场有意义的辩论。
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标⽽⾔的。
英雄是指能以⾃⾝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崇⾼情感的⼈。
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我⽅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
第⼀,以全⾯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观零一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有感
虽然赛事已经事隔十多年,但正反双方的精彩论辩仍然让我叹为观止!他们总能非常迅速的找出对方辩手的漏洞做出反击、能沉着冷静的应对对方辩手抛出来的难题、能精确犀利的攻击对方辩手的论据。
由此我发现,作为一名合格的辩手,必须具有以下几种优点:1、强大的逻辑能力2、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及时的发现对方辩手的漏洞并予以还击)3、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4、过硬的心理素质5、雄厚的知识储备在一辩陈述中,正方辩手从金钱的无限性和人们占有金钱的有限性的矛盾入手,表明了金钱的万恶之源的立论,而后又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展现出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我看来,一辩在整场比赛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她在立论阶段,词藻看似华丽,引经据典,但我总觉得她除了在第一点上有点料之外,其他两点都略显单薄(在逻辑上不够清晰),其次在辩论赛中,除了立论陈词之外,她只发了一次言,这让我点迷惑,是因为身为一辩本就不应该在攻辩阶段有太多的发言么?对于正方二辩,他在应答反方一辩的陈词时的表现实在是精彩。
明显的表现出他对对方会对“万”的定义做出攻击早有预判,并且作了充足的准备,而且他的言辞幽默,使人印象深刻。
他随后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因金钱而腐败的国家,一开始我觉得他说的言之有据有理,但再看时又想,因为钱而产生的恶实在是太多,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放在列举这些列举不尽的例子上。
反观在逻辑上,正方在逻辑上推理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陈述只有一辩的说法让我印象深刻(即金钱的效用无限性和人们对它的占有有限性的矛盾)(虽然这让我印象深刻,但我后来想想,这在逻辑上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辩把这种矛盾之后产生的恶归咎于金钱,这符合逻辑么?固然是因为金钱的效用无限性和占有有限性的矛盾,使一部分人做出恶举,但是不是把恶行为的产生归咎于这种矛盾和人们抵挡这种矛盾的能力不足更合理些呢?)作为本场的最佳辩手,三辩的临场反应能力,见招拆招能力,巧妙避开对方攻击点的能力不可谓不强。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doc
明辩现在放眼未来——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五年级0802班杨颜睿今天,张老师给我们观看了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第一场的视频。
正方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他们的观点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反方是中国的武汉大学,他们的观点是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从这场辩论赛一开始,我就为他们那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了。
诚然,如正方一辩所言,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
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
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可是现在以成败论英雄早已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价值观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那么,以成败论英雄到底可不可取呢?听到这,我的心中也泛起了涟漪,不禁嘀咕起来。
随着辩论赛白热化的进展,我心中的问号也慢慢得到释疑。
的确,“视成败为浮云。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大家都应该认识文天祥和岳飞吧,文天祥一败于兴国,二败于安平,三败于海丰,最后连自杀都没成功。
但他却成为了历史上的大英雄。
岳飞的梦想是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虽然他们都没有完成他们的梦想,可他们在历史上也成为了永垂千古的大英雄。
这一次的辩论赛,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学战争,激烈地上演着,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时时可见智慧的火花碰撞出来。
我也很喜欢他们说的一些句子“名不正则言不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最让我称赞的是,反方的袁丁问了正方一个问题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都没有成功,请问夸父和精卫是不是英雄?这句话顿时让对方变得哑口无言,过了几秒钟才对上话,后来,回答也是顾左右而言他。
以反方的立场上看,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也只有上帝不会失败,所以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果然如我所料,反方武汉大学笑到了最后。
参加辩论赛观后感(精选7篇)
参加辩论赛观后感参加辩论赛观后感(精选7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加辩论赛观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参加辩论赛观后感1刚结束的辩论赛,让我回味无穷。
双方激烈的辩论,余音绕梁,久久不散地停留在我耳边。
全场比赛下来,最优秀的辩手,便是这双方的二辩了。
说到这,我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对手,正方二辩。
在我们作为轮空队伍前往观摩时,他的嘴里便滔滔不绝,让反方无话可说,同时,他也引起了我们队伍的警惕,我们开始想对策。
作为我们队伍的一辩,我深感压力。
记得当时发言时,手中的稿子一直在抖,腿开始发软,我极力控制着声音尽量不让它发抖。
还未完全克服心理恐惧的我,显得格外慌张,这时真的很羡慕那些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人。
在一片安静中,更是如此,哪怕就寥寥无几的人在看着我。
我喜欢被人关注着,同时也害怕被人关注。
在我终于平静下来的时候,自由辩论便到来了。
我们商量好了不去和对方二辩——那位最优秀的辩手辩论,然而对方二辩始终与我们正面对决,且只有他发言最多。
我方二辩也不遑多让,争锋相对。
对方二辩在第一场时还未能脱稿,与我们展开激烈的辩论时,竟是已能脱稿辩论,这点值得肯定,不服都不行。
前期一直小心翼翼说话,生怕对面抓到我们的错处,然而对方还是机敏地抓住了一个点,让我们开始感到无力,这个点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我们的失败,辩论场上一旦被对方抓住了一个点,便是危险至极。
对方二辩脸上洒满了自信,有一种“我才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的气势,我方二辩虽然是女孩子,但是巾帼不让须眉,气势和语言上她并未落得下风。
比赛必定会分个输赢,很遗憾,我们输了,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和收获。
在我们准备资料的时候,我开始注意事物的两面性,发现了很多我自以为是完全正确的事情,在别人的眼里或许是错误的,但其实并无对错,只是思考的不同,事物的两面性罢了。
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正方:武汉大学队钱是万恶之源反方:马来亚大学队钱不是万恶之源陈政弘:而且我们看到,陈六史在办教育,如果说个人利益在办教育的时候不用受到丝毫牺牲的话,为什么他还要毁家兴学这样子的精神呢?主席:蔡萦主席:首先有请正方一辩蒋舸同学发言,时间是3分钟,请。
(掌声) 蒋舸: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圣经》中“失乐园”的故事和中国先贤孟子的教诲都说明了人之为恶并非本性使然,而是外在的诱惑使人迷失了自己的良知。
那么,外在诱惑如此之多,为什么偏偏是钱成为了万恶之源呢?正方:对方同学说的好。
宋朝的陆九渊就说过:“真知非则必能去,真知过则必能改。
”如果他真知道道理的话,怎么不改正错误呢?第一,钱具有与任何商品进行等价交换的现实合法性。
一方面,钱既是财富的象征,又是一般等价物。
它具有无限的效力,因此能煽起人的无穷贪欲。
但是另一方面,每个人对于金钱的占有又都是有限的,无限的欲望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
正是金钱这种效用无限性和占有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它比其他任何物品都更能激起人心中的非分之想,从而使人迷失良知,堕人邪恶。
第二,钱不仅可以在商品领域呼风唤雨,而且可以使非商品也商品化。
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而且成为了精神价值的筹码。
权力、地位可以用钱购买,贞洁、名誉可以公开出售,人性、尊严被待价而沽,甚至天理、良心也染上了铜臭之气。
莎士比亚早就揭露道:金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
正因为金钱具有如此混淆是非,颠倒乾坤的无边法力,它才成为了滋生种类繁复,数量极多的罪恶肆意蔓延的深刻根源。
第三,人对钱的崇拜还异化了人与钱之间的关系。
钱本应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但在现实中,却被人们当作了顶礼膜拜的上帝。
因为钱,人们迷失于这光怪陆离的物欲世界;因为钱,人们丧失了内在良知却还浑然不觉;还是因为钱,人生价值和人性尊严都被当作了牺牲品(时间警示)供奉到了拜金主义的祭坛之上。
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分析
首先我们有请正方的一辩解意同学发言,时间是三分钟。
解意: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评审,朋友们,大家好!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我们都会发现,人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最本质的东西——利益,人的一生在不停的奋斗以获得利益,社会也因此得到了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这恰好证明了我方今天所坚持的观点,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可以两全。
首先让我们对今天的命题进行一下仔细的分析,利益,是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的满足。
群体是许多个人组成的整体,群体利益则反映着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个人利益。
两全,说的是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全,这里并不是说双方的利益都要完美无穷,也并不是说要同时实现,而是一种过程和趋势,可以是一种或然性,代表着或许可能,并不是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曾经也必然是如此的。
其次,利益是多层次的,它有大有小,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人他为了获得大的利益,而放弃小的利益,你们能说他没有得到利益吗?利益有的是低层次的,有的是高层次的。
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人为了理想和信念的实现,而在其它方面忍受一些痛苦,你能断定他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利益吗?最后,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社会性的,任何一个个人都是社会群体的一员,个人利益的实现从来离不开社会群体的保障,违反法律,违反道德,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暂时可以获得一己之利,但是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终将受到群体的唾弃和法律的制裁,到头来是得不偿失,损害群体利益,最终是损害了个人更多的利益,只能说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两不全,不过对方辩友,两不全可无法证实你们今天所说的不可以两全啊。
综上,我方认为,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可以两全,下面我倒想洗耳恭听对方辩友如何告诉我们,如果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的话,我们的社会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谢谢!正方一辩的陈词概括如下:1、概念:(1)利益,是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的满足。
(2)群体是许多个人组成的整体。
(3)群体利益: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个人利益。
走进国际大专辩论赛
走进国际大专辩论赛国际大专辩论赛是一项知识竞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专院校学生参与。
作为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学术竞赛,辩论赛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走进国际大专辩论赛,学生们可以拓宽眼界、锻炼技巧、交流经验,同时也能感受到全球教育的多元化。
首先,国际大专辩论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从这些交流中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的特点。
此外,他们还可以对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通过与不同国家的学生互动,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其次,国际大专辩论赛也是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和技巧的平台。
辩论赛要求参赛选手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复杂的问题,并用清晰、有说服力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
辩论赛不仅考察参赛选手的知识储备,还着重于他们的思维逻辑、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对选手来说,辩论赛是一个展示自己独特才能和技巧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辩论来展示自己的领导才能、口才和说服力,赢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可。
此外,国际大专辩论赛是一个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在辩论赛中,参赛选手需要与自己的队友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和准备辩题,制定辩论策略,并在赛场上进行密切配合。
辩论赛注重团队协作,强调每个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贡献。
通过参与国际大专辩论赛,学生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领导力。
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非常重要。
最后,国际大专辩论赛也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除了辩论比赛本身,辩论赛还包括论坛交流、文化交流活动等。
参赛学生可以与其他国际选手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各自的文化和思想。
这不仅有助于开拓视野,还可以建立国际友谊和合作关系。
参赛学生还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公司、组织和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国际大专辩论赛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术竞赛赛场。
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观后感
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观后感英文版Reflections on the 2001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 "Judging Heroes by Success or Failure"The 2001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 was a momentous event that captiva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The debate topic, "Judging Heroes by Success or Failure," piqued my interest particularl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my observations and thoughts on this captivating discussion.The debate was centered around a question that has perplexed philosophers and thinkers for centuries: what truly defines a hero? Is it their success or their failure? The participants, representing universities from around the globe, presented their arguments with passion and conviction.The proponents of the motion, who believed that heroes should be judged by their success, argued that success is a tangible measure of a person's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They emphasized that heroes are recognized for their achievements and the impact they have made on society.On the other hand, the opponents, who advocated for judging heroes by their failure, contended that failure can often be a more significant indicator of a person's character and resilience. They pointed out that heroes are often those who rise from the ashes of failure, who persevere despite setbacks, and who learn from their mistakes.As I listened to the passionate arguments from both sides, I realized that the debate was not just about success or failure, but about the varying perspectives and definitions of what constitutes a hero. What struck me the most was the recognition that heroes can emerge from both success and failure,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and perspective.Success can indeed be a marker of a person's achievements and impact on society, as the proponents argued. Heroes like Einstein, who revolutionized physics with his theories, orMandela, who led South Africa to freedom, are icons of success and inspiration to millions.However, failure can also be a powerful indicator of a person's character and resilience, as the opponents emphasized. Heroes like Thomas Edison, who failed hundreds of times before inventing the light bulb, or J.K. Rowling, who faced rejection before writing the wildly popular Harry Potter series, are testaments to the power of perseverance and learning from failure.In conclusion, the 2001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 on "Judging Heroes by Success or Failure" was a thought-provoking experience. It highlighted the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definitions of what makes a hero, emphasizing that success and failure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but rather complementary aspects of a person's journey. Heroes can emerge from both success and failure, depending on their character, resilience, and impact on society.中文版《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观后感20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是一场引人瞩目的盛事,而辩论主题“以成败论英雄”更是深深吸引了我。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3篇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3篇导语:华语在国际上的普及和应用,展现华语的魅力;促进参赛国家或地区之间、大学之间、青年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创新电视节目形态,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
下面是第一故事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到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3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1在看到“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这个辩题的时候,就我个人而言,我可能刚开始会倾向于正方“美是客观存在的”,细思的话,却是更倾向于反方。
就正方而言,我所理解的,美如果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不管有没有人去感受,美都是存在的,不能因为没有人去感受它,而说它不存在。
而美正是因为有规律可循才能形成所谓的美学。
众人所认为的美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审美感受,而不在于物体的本身,任何物体都是有它美的地方,当然也有丑的地方,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美丑,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所存在的社会,人们用自己的审美去判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因此,我们所谓的美学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才产生了他自己的审美,但不管如何审美,有些东西有美的地方,始终会被发现,就如吴哥窟、金字塔等的世界奇迹,或许会因为不同的人的审美不同而短暂地被认为不美,但它们的美不会因为人觉得它们不美而改变。
在美不能与美的感受混为一谈这一点上,正方没有充分把握自己的优势。
他们虽然多次强调反方将美与美的感受混为一谈,却没有更深入地去阐述,美与美的感受有何不同。
另外,正方在一辩的时候,提出了美是有迹可循,是有规律的,却一直没有举例给出一个标准。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心理学教授朗洛伊丝教授根据研究得出,人脸美的判定,关键在于人脸是否趋近于一种脸的平均状态。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纵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但是,美是有标准的,美还是在那里,只是人的审美不同。
就反方而言,我所理解的,如果美是主观感受的话,那么,可以从美的起源来论述。
辩论赛观后感2001年版
辩论赛观后感2001年版《辩论赛观后感 2001 年版》在 2001 年,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赛。
这场辩论赛犹如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沉浸其中,深受启发。
辩论的主题是“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正方观点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反方则坚信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正方一辩开篇立论,言辞清晰,逻辑严谨。
他列举了科技发展在医疗、交通、通信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
例如,医疗技术的进步让许多曾经的绝症有了治愈的可能,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提高了生活质量;交通的便捷使得世界变得更小,人们的出行更加高效;通信技术的革新让信息传递瞬间可达,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他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反方一辩也不甘示弱,她以冷静沉着的姿态指出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消耗速度加快,科技武器的发展威胁着世界和平。
她强调,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攻辩环节,双方辩手你来我往,针锋相对。
正方二辩巧妙地抓住反方论据中的漏洞,进行犀利的反驳,并进一步阐述了科技发展在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上的潜力,比如新能源的开发和环保技术的进步。
反方二辩则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指出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非短期内能够解决,且可能引发更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自由辩论阶段,比赛进入了白热化。
正方辩手们纷纷举例,从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教育公平,到太空探索为人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强调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阻挡的。
反方辩手则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质疑科技发展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冲击,以及科技被滥用可能导致的社会不公。
双方辩手的精彩表现让我感受到了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
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还能在紧张的氛围中迅速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倾听对方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展现了良好的辩论素养。
这场辩论赛让我深刻认识到,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和绝对。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范文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范文作为一位观众,我有幸参加了国际大专辩论赛,并且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次比赛的主题是“全球气候变化应该通过紧急立法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应对”。
整个比赛分为两个阶段:正方与反方。
正方代表的是支持及采取行动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而反方则是认为立法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正确手段。
在正反双方的激烈辩论中,展现了年轻世代的热情和才华。
电影和演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因为辩论比赛不仅需要懂得辩论的技巧,更需充足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
这种挑战自己的一面成长的过程,是我很难忘却的体验。
整个比赛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年仅十八岁的学生代表,当他发言时,他的充实和气概令人动容。
他用激昂的语言和精彩的言辞,让人不得不感受到他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担忧。
同时,在他的发言中,让我体会到辩论的魅力,能够让观众们心潮澎湃,陶醉于语言和思想的盛宴之中。
在正反方的竞争过程中,正方代表用有力的数据和案例证明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而反方则针对立法的行动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和分析。
两方代表在理性的讨论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是人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的宽容和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辩论比赛中的音乐和画面元素也增加了整个比赛的趣味性和影响力。
比如,当正方代表发言时,画面上的图像和数据以清晰的形式呈现,令人深感震撼力。
反之,当反方代表进行辩论时,画面则显得更加鲜艳且具有冲击力,使观众感到代表的气氛十分饱满。
整个比赛的过程,给我留下了许多感想和启示。
首先,在人类面对全球性的问题时,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否则,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一个国家单打独斗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
其次,在国际交流中,除了广泛吸取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优秀思想和知识外,更需要这种高效、高质量的交流方式,如此才能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和经验分享。
在一个比赛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紧张和刺激,更是知识与智慧的碰撞。
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一个年轻人需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寻求不同的挑战和机遇,既能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更能建立自己的未来梦想。
观零一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有感
观零一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有感虽然赛事已经事隔十多年,但正反双方的精彩论辩仍然让我叹为观止!他们总能非常迅速的找出对方辩手的漏洞做出反击、能沉着冷静的应对对方辩手抛出来的难题、能精确犀利的攻击对方辩手的论据。
由此我发现,作为一名合格的辩手,必须具有以下几种优点:1、强大的逻辑能力2、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及时的发现对方辩手的漏洞并予以还击)3、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4、过硬的心理素质5、雄厚的知识储备在一辩陈述中,正方辩手从金钱的无限性和人们占有金钱的有限性的矛盾入手,表明了金钱的万恶之源的立论,而后又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展现出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我看来,一辩在整场比赛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她在立论阶段,词藻看似华丽,引经据典,但我总觉得她除了在第一点上有点料之外,其他两点都略显单薄(在逻辑上不够清晰),其次在辩论赛中,除了立论陈词之外,她只发了一次言,这让我点迷惑,是因为身为一辩本就不应该在攻辩阶段有太多的发言么?对于正方二辩,他在应答反方一辩的陈词时的表现实在是精彩。
明显的表现出他对对方会对“万”的定义做出攻击早有预判,并且作了充足的准备,而且他的言辞幽默,使人印象深刻。
他随后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因金钱而腐败的国家,一开始我觉得他说的言之有据有理,但再看时又想,因为钱而产生的恶实在是太多,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放在列举这些列举不尽的例子上。
反观在逻辑上,正方在逻辑上推理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陈述只有一辩的说法让我印象深刻(即金钱的效用无限性和人们对它的占有有限性的矛盾)(虽然这让我印象深刻,但我后来想想,这在逻辑上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辩把这种矛盾之后产生的恶归咎于金钱,这符合逻辑么?固然是因为金钱的效用无限性和占有有限性的矛盾,使一部分人做出恶举,但是不是把恶行为的产生归咎于这种矛盾和人们抵挡这种矛盾的能力不足更合理些呢?)作为本场的最佳辩手,三辩的临场反应能力,见招拆招能力,巧妙避开对方攻击点的能力不可谓不强。
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正方:香港大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反方:武汉大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以并行反方胜正方一辩发言:xx: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立场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
《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而“环境保护”指的是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也就是说两者可以同时实行,和谐发展。
首先,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
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
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存,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仅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而是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技术。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其次,我方不否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片面地追求了经济增长而相对忽略了环境保护的事实。
于是,在俗人被事实的表面所蒙蔽,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堆激烈的矛盾,不可以并行。
然而智者却要说,它们不是天生的矛盾,它们只是一对人为的矛盾。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人去怎么做。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一时的人为矛盾不能否认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
最后,综观今天的人类社会,在意识上,“商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传统价值观念早已落伍,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文明进步的同时不忘自然,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季翔:谢谢主席,列位好!对方辩友我倒真想请问你如此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对方却以为社会环境中的恶和人之恶没有关系,那请问:外界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你的善又是如何导出恶的呢?我方从来不以为本能和欲望确实是恶,本能和欲望的无控制地扩展才是恶(掌声)。
对方辩友,孔子早就告知过咱们:“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我方以为,人性本恶要紧基于如下理由。
(2)正反方三辩参加攻辩。
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正反方三辩各有且必需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
攻辩两边必需单独完本钱轮攻辩,不得半途更替。
第二,正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因此,在人类社会白云苍狗的演进进程当中,教化才显得尤其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方从来不否定,通事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能够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乃至形成伟大的人格的。
可是,正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因此,咱们要明白,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时刻警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呀。
请大伙儿想一想,看暴力片,色情片,是从来没有什么公布的提倡和鼓舞的,但什么缘故总有那么多人要趋之假设鹜呢?(笑声、掌声)在课堂上观看了20XX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关于“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的视频,武汉大学队与马来西亚队表现都相当超卓,针锋相对,半斤八两。
可是最后仍是马来西亚队笑到最后,缘故一语可道破:逻辑的关联性与合理性,这让他们的说辞更具说服力,也取得了评审的青睐。
由于初学逻辑学这门课,因此只能简单地探讨下当中的逻辑关系,以下别离对正反两边作分析。
第一是正方,立论时持“金钱是所有罪恶的本源”的观点,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列举例子去说明金钱能滋长极多的恶,现在正方把“所有”等同于“极多”,然后补充在《汉语大辞典》中“万恶之源”的“万”为“极多与大部份”的意思,而并非是“一切”的意思,这就意味着只要正方能把“大部份或极多的恶归结于由金钱致使”那个命题成立的话,他们就能够够证明“金钱是万恶之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辩现在放眼未来
——国际大专辩论赛观后感
五年级0802班杨颜睿
今天,张老师给我们观看了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第一场的视频。
正方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他们的观点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反方是中国的武汉大学,他们的观点是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从这场辩论赛一开始,我就为他们那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了。
诚然,如正方一辩所言,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
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
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可是现在以成败论英雄早已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价值观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那么,以成败论英雄到底可不可取呢?听到这,我的心中也泛起了涟漪,不禁嘀咕起来。
随着辩论赛白热化的进展,我心中的问号也慢慢得到释疑。
的确,“视成败为浮云。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大家都应该认识文天祥和岳飞吧,文天祥一败于兴国,二败于安平,三败于海丰,最后连自杀都没成功。
但他却成为了历史上的大英雄。
岳飞的梦想是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虽然他们都没有完成他们的梦想,可他们在历史上也成为了永垂千古的大英雄。
这一次的辩论赛,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学战争,激烈地上演着,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时时可见智慧的火花碰撞出来。
我也很喜欢他们说的一些句子“名不正则言不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最让我称赞的是,反方的袁丁问了正方一个问题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都没有成功,请问夸父和精卫是不是英雄?这句话顿时让对方变得哑口无言,过了几秒钟才对上话,后来,回答也是顾左右而言他。
以反方的立场上看,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也只有上帝不会失败,所以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果然如我所料,反方武汉大学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