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全套说课稿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6篇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6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一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XX-12-25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三地理优秀说课稿五篇
高三地理优秀说课稿五篇【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连续学业或事业的挑选。
面对重要的人生挑选,是否推敲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体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挑选。
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作者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地理优秀说课稿五篇》,期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1.高三地理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1.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2.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散布范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散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散布在发达国家。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
因此,在教学进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发掘地理信息,培营养析能力。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季风水田农业的散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散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二)进程与方法浏览“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散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散布和区位特点;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知道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酷爱祖国、酷爱故乡的情感。
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六篇)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六篇)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 1一、说教材:本节是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气候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些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导致世界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本部分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特征理解较难,进而影响了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气候材料,深入分析气候图。
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的分布;根据前面所学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形成因子等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各地气候成因及特征,并通过气候统计图对气温、降水要素的进一步分析加深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再通过比较法,找出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判断的目的。
本节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地图和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本部分知识应不断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某些气候不熟悉,可选取有关地理素材展示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技能,3、培养__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__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时安排】1课时三、说学法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__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
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
2.学习新课: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
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
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 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全套说课稿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说课稿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1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1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1-1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2-2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3-2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4-3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5-40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1--48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2---50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3--52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1-57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2-61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3-64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4-69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72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76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86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90大规模的海水运动3---97大规模的海水运动4---10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说课稿1---106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说课稿2-11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116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1--119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2---125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3--13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1--13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2-14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高中地理说课稿(15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15篇)高中地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学问与技能: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把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通过问题探讨把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进展观念,科学进展观。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仆人翁意识爱护地球强大祖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二、说教法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有关环境人口的材料多媒体三、说学法1通过好玩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奇怪心求知欲;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力量及分析制造性思维力量;3.通过比照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力量,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力量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复活节岛的悲剧”,从该案例你意识到了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好玩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留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问题设计提问:进一步比照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难发觉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
而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就打算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
也就是说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又是关键性因素呢?该问题自然过渡,同时通过补充案例及读图思索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解答但又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觉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索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加性,引导学生联系学问,积极思索,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
培育学生的读图分析力量和综合归纳力量。
3、活动设计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量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结合一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种,为什么,谈谈你对将来人口进展以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7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全套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关于高中地理的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关于高中地理的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的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节是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气候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些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导致世界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本部分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特征理解较难,进而影响了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气候材料,深入分析气候图。
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的分布;根据前面所学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形成因子等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各地气候成因及特征,并通过气候统计图对气温、降水要素的进一步分析加深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再通过比较法,找出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判断的目的。
本节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地图和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本部分知识应不断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某些气候不熟悉,可选取有关地理素材展示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二、说教法及学法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教版五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教版五篇我们最孤独的,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在心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我们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了曾经的珍爱,而是灵魂中少了一方宁静的空间,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人教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教版1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第二步,知识要点讲解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
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
导入这个知识点。
2。
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
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
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3。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总结昼夜长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4. 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
同时让学生说出世界杯的举办地约翰内斯堡和北京今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今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5。
引入日出、日落和昼夜长短的关系。
要点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类似的方法,加上案例探究,突破重点。
这个知识点由定义、变化规律、计算、应用四大方面。
1。
定义展示太阳高度示意图,讲清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2。
变化规律根据学案上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数据,让学生绘图,一幅是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太阳高度的图;另一幅是横坐标为二分二至,纵坐标为太阳高度的图。
同样是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
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学生合作探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计算给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多少度?与直射点相差一定纬度的地点的太阳高度是多少度?你能否发现规律?4。
应用采用案例展示的方法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案例一:本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问题案例二:本地区与上海的楼房间距问题要点三:四季更替和五带这个知识点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讲解。
应用天气预报前的一段视频展示四季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知识学生在初中接触过,难度较小,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学案。
但为了与高中地理衔接,我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进而引申到气候会不会变化,也为下一章的学习做个铺垫。
第三步,课堂练习(实施: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学生解答分析思路,提高解题能力)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以及解题方法的指导。
第四步,课堂小结(强调重难点和考点)第五步,布置作业(最好是开放性题目)探讨“太阳方位与影子的关系”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
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二)能力目标: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1、多媒体演示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说学法(1)读图分析法。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讨论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1、昼夜长短的变化(1)首先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来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促使。
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叫学生课堂上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4)由于课本上没有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图,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演示动画留下课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图见板书设计)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源所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