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doc

合集下载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城市规划的深化,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 城镇化率持续上升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率达到6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70%,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2. 区域发展不均衡尽管整体上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居高不下,但区域内部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的城镇化率远高于河北省的一些边远地区,城市群内部的差距比较明显。

由于河北省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城市化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3. 城市规划的不断优化为了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城市规划的力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功能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城市群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二、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1. 经济支撑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区域,京津冀城市群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京津冀地区的高速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资金保障,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2. 土地利用由于京津冀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城市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成为了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城市化提供更为合理的空间布局。

3. 政策引导国家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充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城市化发展目标和路径,明确了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为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作者:李国平来源:《前线》2020年第01期[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控北京人口、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阶段。

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一核两翼”新格局,在生态、交通、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其方向。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核两翼; 十四五[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1-0059-04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筹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三大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等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协同发展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开始进入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第二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望如期完成主要战略目标。

之后,将进入的“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2017年、2020年、2030年三个目标年),也是实现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五年。

过去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认真分析这五年的经验,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于把握“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的重点任务,牢记使命责任,携手稳步前行,推动京津冀更好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现状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区域空间格局显著优化,以试点示范平台建设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协同发展成效初显。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进步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中国北方经济进步的重要引擎。

作为中国政府提出的“两翼”的战略布局之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和协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分析该区域的协同进步战略。

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1.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集聚区随着京津冀城市群地理位置的奇特性,其内部的大中小城市结构生成了全球城市功能的集聚区。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全球影响力;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先进的物流和航运设施;河北、河南等周边省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为京津冀城市群提供劳动力支持。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全球城市功能的集聚区。

2.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集聚了浩繁高等院校、探究所和科技企业,具备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居全国之首,天津拥有浩繁的科技园区,河北省也进步起了一批创新企业。

京津冀城市群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形成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推动区域的经济进步。

3.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文化沟通的重要平台京津冀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国的文化重地。

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天津拥有奇特的港口文化,河北省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秦始皇陵等。

京津冀城市群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沟通,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进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进步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进步,起首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个高效的交通网络。

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等方式提升交通的便利性。

同时,还可以加大公共交通的改善力度,提高交通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2. 推动旅游产业联动进步京津冀城市群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推动旅游产业的联动进步,实现互利共赢。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浩繁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天津有奇特的港口文化和海洋旅游资源;河北省则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景。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区域。

随着国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视,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探讨其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区: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中心区,负责全国的政治决策、文化传播以及国际交流。

2. 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天津等地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3. 产业集聚区:以石家庄、天津等城市为依托,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区。

4. 生态保护区:通过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三、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1. 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资源、要素、人才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 交通先行:完善交通网络,打造以高铁、公路、航空等为主的多式联运交通体系,促进区域内的交通互联互通。

3. 产业协同:加强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4. 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

5. 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具体措施1. 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京津冀三地政府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2. 优化人才流动: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人才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合理流动。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区域内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

4. 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 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京津冀城市群。

五、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二)产业结构失衡京津冀三地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地产业间的协同合作。

从表2可以看出,2007—201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呈现明显的“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并且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一产业从2015年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对北京的经济发展起到表11997—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指标演化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刘晓萌,刘妮雅,胡叶星寒,丁利杰(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摘要: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产业空间布局失衡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现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失衡原因,主要有区域性协调机制不足;要素配置不合理;协同创新能力差;公共服务不均等。

并研究了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6-0106-04收稿日期:2021-03-16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Q201019)作者简介:刘晓萌(1982-),女,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刘妮雅(198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胡叶星寒(198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丁利杰(1990-),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首批试点就包括了京津冀地区,战略要求京津冀地区联合环渤海地区实施区域合作,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境,尤其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合作成果,还有明显的差距。

河北省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功能定位

河北省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功能定位

河北省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功能定位2014年03月27日 09:41:32来源:新华网分享到:0新华网石家庄3月26日电(记者王民)26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这个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

按照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个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

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

其中,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

做强产业支撑,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和吸引力。

廊坊市将充分发挥“京津走廊”区位优势,抓住京冀共建北京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的有利时机,以生态、智能、休闲、商务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与北京关联度高的产业,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此外,石家庄围绕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围绕建成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冀东两翼发展。

充分发挥张家口、承德的生态优势和秦皇岛的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相邻,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河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在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逐步向津冀地区转移,如部分制造业、批发市场等。

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建设了一批产业承接园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天津则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北京和河北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三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例如,京雄城际铁路、京张高铁等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方便居民出行。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同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推进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京津冀地区也在逐步推进一体化。

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办医等方式向津冀地区辐射,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虽然产业转移和承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产业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京津冀十三五筹划纲要全文.doc

京津冀十三五筹划纲要全文.doc

2019年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将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加快建设环首都公园,打赢河北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区域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全面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深入研究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重大项目、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既注重了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又加强了与有关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更紧密结合京津冀三省市的实际,体现了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京津冀一体化成十三五规划重点石家庄打造第三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级战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审议,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细节的公布,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一战略部署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到国家战略来谋划、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的发展落差上升达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河北“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措施。

回顾,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

摘要:环渤海地区是“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地区,其中,京津冀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心所在。本文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定位问题出发,指出由于发展方向问题带来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人才浪费、周边地区贫困化等问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发展理论按照大经济圈理论,地区发展总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先在沿海地区发展,进而通过内需拉动与投资拉动,向内地扩大,形成一个经济腹地,内地的产品通过沿海地区走向世界,外面的产品又通过沿海地区进入腹地。按照这个理论,地区的发展应该是以沿海港口为点,以向内的交通路线为线,以交通覆盖的区域为面,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过程。但是,京津冀地区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式结构,也没有形成具有超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几个孤立的亮点分布在华北平原上(即强大的北京和较为强大的天津,以及石家庄、唐山等少数城市),而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覆盖面,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反而会造成周边地区机会丧失,更加缺乏竞争力,更加的落后,最终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本文将主要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做一些阐述和说明。一、功能定位不科学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十分必要。一个协调的定位是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机构能够通力协作、共同发展,发挥出每个单元最大潜能的保证。否则,各地区都建立相似度极高的经济体系,生产同类的产品,提供同类的服务,极易形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限制经济的发展。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定位不明确、不协调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规律,如果自由发展的话,京津冀地区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天津在北方原有的经济中心地位、河北省一些地方的工业基地的地位,都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巨大冲击。而北京作为非沿海、非沿主要河道的首都很难发展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可以找到实例的。如果北京和天津同时把自己定位成经济中心的话,就造成功能定位不协调,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抢夺人才等问题,最终必然制约京津冀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功能定位上,一方面,要有层次,要有区别。不能再说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中心、重要的区域中心、现代化等空泛的话,要确确实实的提出与众不同的又与自己相适应的定位来。各地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达到高的绩效。按照这个原则,来审视京津冀,研究发现各自的比较优势。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教育发达,人才汇聚,科技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这些优势应该在定位中得以体现。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港口条件优良,同时又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教育和科技也较为发达,是华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所以定位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河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资源丰富,劳动力密集,人才丰富,拥有如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廊坊等条件优良的城市,可以与京津形成城市群,为京津的工业提供产业链上层的供给,这些城市在定位上一定不能盲目模仿京津,重复建设,而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在优势上下功夫,达到互惠互利。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产业链没有形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是京津冀地区定位混乱造成的首要问题。以北京为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北京大举像莫斯科学习的旗帜,欲打造中国版的苏联莫斯科工业圈。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北京借助其政治中心的优势,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旗号,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在北京取代天津而成为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之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文魁主编的《首都经济研究报告》所指出的:“当前,北京代表工业化中后期水平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工业增值率位居全国中下等水平,一些重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有些甚至已经被挤出市场。由于产业结构问题较多,致使工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1997年,首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0.9,低于全国91.28的平均水平。经过努力,虽然2001年全市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了118.98,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分析,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七大污染城市之一。虽然汽车尾气污染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受产业结构重型化耗能的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重化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目前北京的燃料结构中仍以燃煤为主,工业用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5%,而且75%的煤炭消费又集中在6%的市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是世界大城市平均水平的4~5倍。同时,工业运输量占北京铁路运输总量的1/3,不仅造成空气污染,而且加剧了城市运输能力的紧张状况,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此外,工业废水仍是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过多地发展重工业,以至于同老化工基地天津、老重工业基地唐山争资源、争人才、争市场,结果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巨额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限制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应有的职能的有效履行。我认为,与其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倒不如携手并进、走共谋发展之路。京津两地近在咫尺,风土人情相近,民俗文化类同,天津本来就是作为北京的卫城而诞生的,在近代又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成为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加强京津一体化可以缓解两地许多现在看来很严重的问题:其一,北京城市负荷过重问题。北京住房紧张,人口密度过高,房价畸高,交通严重超载。如果实现了京津一体化,通过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城际高速列车连接的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三个城区,在加上发展起来的三个中心城区之间的城镇,这么广大的范围内可以极大的缓解北京各方面的压力。目前,上海―嘉兴―杭州,上海―苏锡常―南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上海的产业和人才已经开始向长三角的两翼扩展。其二,一体化可以提高两地的核心竞争力。京津两地教育科研发达,人才汇聚,尤其是北京,更是集中了全中国许许多多的社会精英。如何把这种人才的优势真正转换为产业的优势十分重要。京津一体化之后,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不仅是公路交通链,更是贸易链、人才链、创业链、科技成果转化链,为京津地区的大批人才提供了更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工作空间,深入发掘人才的能力,真正发挥教育和科研的应用效能。届时,京津两地产业形成互补,发挥更大的效率和潜力,形成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区。上述问题早已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一些相关部门的注意:首钢东移至唐山,还给了唐山重工业基地的地位;中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落户天津,还给了天津化工业基地的身份。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定位等一系列的举措给京津冀地区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题。三、缺乏辐射效应京津冀地区各自为政,独立发展,没有形成产业互补,互利互助,京津就像被包围在河北省内的两个孤岛,不仅与河北省隔离,两个孤岛之间也不相连。京津的发展没有带来周末地区的发展,反而抢夺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机会,形成了著名的环京津贫困带。我们将2005年京津冀主要城市的GDP总量做成直方图,可明显出该地区内部城市的发展差距。如下图所示:按照经济学的投资原理假设,在市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下,一个理性的投资人总是追求单位资本回报的利益最大化,即哪里资本回报高,钱就会投到哪里。当一个城市刚刚发展刚刚起步时,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于是大量的资金会流向这个城市。而随着该城市的发展,各个方面将会趋于饱和平衡,也就是说投资回报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递减,经济发达程度和投资回报率呈现反向变化的趋势。到了这个阶段,该城市已经不是最好的投资宝地了,因而更多的资金会就近流到该地区周边的还未充分发展的城市或城镇,追求一个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即资金从发展过的中心城市流向周边欠发展的城市。如此原理延伸下去,就形成了一个辐射发展。这样,一个中心城市发展后,会自然而然的带动其周边城市共同发展。但是,这个原理在京津冀地区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根本,该原理还有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条件,那就是“投资人是理性的投资人”和“市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即“理性投资人+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理性投资人对资本进行合理的投入,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上述的投资原理才有意义。这两个假设前提在中国是完全成立的吗?首先,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假设前提尚不具备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政治往往比市场拥有更大的力量。政治强大的地方,行政级别高的地方,往往拥有更优厚的条件得以发展。作为首都的北京,理所当然地拥有比天津和河北省的地级城市更多的政治资源,而作为直辖市的天津也一定程度上拥有了高于地级城市的发展条件。在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回报率已经开始降低,按照投资回报原理,在这个时候资本应该流向周边资本回报率更高的地方,但是中心城市仍可以利用其政治资源,通过许多行政手段(譬如一些优惠的政策)来弥补资本回报率的降低,这样就可以继续的吸引投资。于是原本应该辐射到周边的资本,却仍然汇聚到了中心城市。资本流动的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表现为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京津等中心城市,而环京津的地区因为京津对资本的强大吸引力变得越来越没有投资来源,如此往复,就在较为发达的京津周边出现了贫困地区。其次,“理性投资人”这个假设前提在一定条件下也未满足。中国目前还缺乏一大批既具有投资理念知识、又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人才,机构投资者也欠发达,所以许多投资行为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许多投资者抱着投机的心态,争抢的项目是造成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非理性投资人”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动的不可预知性,使得投资回报原理更加不适用。上述的分析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同时又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人,对投资的导向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具有辐射效应的中心城市,反而形成了具有过大的聚集效应的中心城市。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形成,不利于经济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人才空吸与流失、民营资本规模小而且不够活跃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华北地区是中国高校最多,类型最全,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中国人才最丰富的地区。由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人才的分布表现的过于集中。京津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了周边大量的人才,而且这种人才的吸引往往表现为一种空吸现象。就像对资本的吸引一样,人才也过分的集中在了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这样,造成了二元化的进一步加剧,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营资本无疑是中国最活跃、最具潜力的资本类型。比起国有资本,它往往表现得更加活跃和高效;而比起外来资本,它又更加安全,不用过多担心撤资、转资等问题。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民营资本无疑会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用。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尤其是津冀,民营资本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不够活跃。缺少了民营资本,无疑是缺少了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发展力量,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五、结论在国家大力支持京津冀地区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经济一定可以崛起腾飞,真正成为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圈和城市圈,担负起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任。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在研究京津冀的地理地位、历史渊源、经济基础诸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我认为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应是: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教育中心,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为其他地区注入人才和科技成果并提供政治服务;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华北乃至西北对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应大力发展与上述优势相关的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经济辐射能力,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河北省具有资源、人力、物产等多方面优势,应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上游,做到重工业(资源密集型)、加工工业(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概念、现状和发展机遇三个方面来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一、概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围绕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定位,加强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合作、资源共享、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型区域经济体。

在中国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始于2014年,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一大重点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旨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拓展产业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的理念是以区域协同和一体化的理念来引领区域经济升级,推动京津冀地区形成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空间。

在实际操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工作将涉及到整体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才流动等诸多相互关联的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精诚合作,密切协调,共同推进。

只有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才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同、城市一体化和人口有序流动,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现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经济结构协同发展的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互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明确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推进协同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其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一)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高效的城市间交通网络相连。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

因此,其首要功能定位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承担着引领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

(二)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地区科研实力雄厚,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因此,该城市群应定位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京津冀城市群应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策略(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着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天津应利用其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河北则应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制造业。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命脉。

京津冀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间交通网络,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

(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地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三地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区域涵盖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要实现该区域的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各城市的定位,并推动协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1.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扮演着领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其功能定位应继续强化其首都地位,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减轻人口压力。

2. 天津: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其功能定位应是在保持其港口经济、制造业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强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3. 河北城市:河北的城市应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同时,也应积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三、协同发展的策略1. 交通协同: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

应加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2. 产业协同: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北京可依托其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产业;天津可发展港口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河北则可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

同时,各城市间应加强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 政策协同: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政策,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4. 人才协同:人才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交通、产业、政策和人才的协同,是实现该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京津冀区域经济是指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共同组成的经济区域。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它不仅具备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市场需求,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首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该区域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不仅吸引了大量投资,还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

这使得该区域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GDP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国继上海、广东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

其次,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功能定位是实现城市协同发展和形成经济新动能。

京津冀三地地理紧密,交通便利,因此可以实现各城市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以天津为支撑、以河北省为主体的协同发展格局,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互补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另外,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功能定位也包括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加大了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力度,在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方面进行了整合和配置,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系统。

这也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京津冀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我国首都北京和经济中心天津的辐射区域,京津冀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政府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然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另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城市之间合作不够紧密,一体化发展仍需进一步提升。

此外,由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竞争和协调问题,需要加强政府间的协调和沟通,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_陆大道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_陆大道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①陆大道(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

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城市群;定位;协同发展;京津冀1引言大城市群,是指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大城市群往往是一国或一个大区域进入世界的枢纽,是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

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背景为:在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

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

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也就是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

在当今世界,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并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

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具备条件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城市群。

以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来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的重要目标(陆大道,2008)。

上述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图1)。

在此区域范围内,集中了3000多万城市人口,2013年GDP 总量约4.8万亿元,沿着上述城市的连接线所包围的区域约60000km 2。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就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的首要功能定位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要求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北京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发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引领作用。

2. 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天津和部分河北城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实力,因此,京津冀城市群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

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该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

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协同发展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应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3.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功能定位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等。

要实现协同发展,需要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对于我国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功能:北京作为首都,具有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

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城市则承担着区域政治中心的职责,为周边地区提供政治服务和支持。

2. 经济中心功能:北京、天津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能力。

而河北的多个城市则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3. 文化中心功能: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如北京的故宫、天津的古文化街等。

各城市应发挥自身文化特色,共同构建区域文化中心。

三、协同发展战略1. 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2. 产业协同: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和互补。

3. 科技创新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生态环境协同: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区域内的绿色发展。

5. 公共服务协同: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

四、实施路径1. 政策支持: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 规划引领: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3. 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 区域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 人才引进与培养:重视人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罗士龙1【摘要】:京津冀地区是一个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京津二市被河北省环抱怀中,拥有6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陆兼备的特殊地理区域。

所以,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优化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协调海陆产业布局的问题,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概括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最后提出了产业错位布局,培育大滨海地区,实施“点—轴—网络”开发战略,实现产业布局战略东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布局;对策研究一、本文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

相比之下无论从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还是区域的整体效益而言,京津冀经济圈都无法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发展明显落后。

并且,京律冀区域合作进展比较缓慢,没有形成优势量补、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研究,推进京津冀三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产业布局基本理论(一)基本含义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 罗士龙,男,廊坊银行1、杜能的《孤立国》。

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现代经济信息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张少红 孙双跃 李 丹 冀志国 河北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摘要:京津冀一体化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京津冀区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

为此。

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实际,分别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发展三方面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并提出了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442-02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之一,是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一个省会城市和11个地级市,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同时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1]。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层,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加速,对整个区域乃至北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京津冀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得到不少专家的重视。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这既是三地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三地今后主要合作的方向,下面就这三方面分别作详细介绍。

一、交通一体化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努力促进网络布局、智能管理、综合服务,构建安全、可靠、方便、高效、经济、绿色环保的交通系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习近平2月26日在北京主举办了一个论坛,专题听取有关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心态来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创造一个新的面向未来的首都经济圈,促进区域发展制度,探索改善城市群布局、优化区域发展和提供示范,是有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需要,实现优势互补、以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北部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快推动科学发展的道路。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篇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该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大等。

本文从分工的角度出发,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旨在为该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现状及挑战(一)经济现状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我国政治、文化、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二)挑战1. 产业结构趋同: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导致竞争激烈,资源浪费。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天津等城市发展较快,而河北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3. 资源环境压力大:随着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是该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分工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一)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与分工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定位与分工。

例如,北京可发挥科技、文化、教育等优势,天津可发挥制造业、港口等优势,河北则可发挥农业、资源等优势。

通过明确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三地产业协同发展,避免产业结构趋同。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发展。

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互补的产业布局。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联通性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联通性。

通过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网络,实现三地快速联通。

同时,加强能源合作,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

(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 环渤海地区是“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地区 , 其中 , 京津冀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心所在?本文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定位问题出发, 指出由于发展方向问题带来的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人才浪费 ?周边地区贫困化等问题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 京津冀地区 ; 功能定位 ; 发展理论按照大经济圈理论 , 地区发展总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 , 先在沿海地区发展 , 进而通过内需拉动与投资拉动 , 向内地扩大 , 形成一个经济腹地 , 内地的产品通过沿海地区走向世界 , 外面的产品又通过沿海地区进入腹地 ?按照这个理论 , 地区的发展应该是以沿海港口为点 , 以向内的交通路线为线 , 以交通覆盖的区域为面 , 形成以点带线 , 以线带面的发展过程 ?但是 , 京津冀地区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式结构 , 也没有形成具有超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 , 几个孤立的亮点分布在华北平原上 ( 即强大的北京和较为强大的天津 , 以及石家庄 ?唐山等少数城市 ), 而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覆盖面 , 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 反而会造成周边地区机会丧失 , 更加缺乏竞争力 , 更加的落后 , 最终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 ?本文将主要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 做一些阐述和说明 ?一?功能定位不科学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十分必要?一个协调的定位是各个地区 ?各个部门 ?各个机构能够通力协作 ?共同发展 , 发挥出每个单元最大潜能的保证 ?否则 , 各地区都建立相似度极高的经济体系 , 生产同类的产品 , 提供同类的服务 , 极易形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 导致资源的浪费 , 限制经济的发展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定位不明确 ?不协调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经济学规律 , 如果自由发展的话 , 京津冀地区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 ,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 ,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违背了经济规律 , 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 , 天津在北方原有的经济中心地位 ?河北省一些地方的工业基地的地位 , 都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巨大冲击 ? 而北京作为非沿海 ? 非沿主要河道的首都很难发展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 , 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可以找到实例的 ?如果北京和天津同时把自己定位成经济中心的话 , 就造成功能定位不协调 , 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抢夺人才等问题 , 最终必然制约京津冀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 , 我认为在功能定位上 , 一方面 , 要有层次 , 要有区别 ?不能再说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中心 ?重要的区域中心 ?现代化等空泛的话 , 要确确实实的提出与众不同的又与自己相适应的定位来 ?各地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 , 弥补自己的劣势 , 扬长避短 , 这样才能达到高的绩效 ?按照这个原则 , 来审视京津冀 , 研究发现各自的比较优势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 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 教育发达 , 人才汇聚 , 科技水平高 , 旅游资源丰富 , 这些优势应该在定位中得以体现 ?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 , 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 , 港口条件优良 , 同时又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 , 教育和科技也较为发达 , 是华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 , 所以定位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河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 资源丰富 , 劳动力密集 , 人才丰富 , 拥有如石家庄 ?唐山 ?保定 ?邯郸 ?廊坊等条件优良的城市 , 可以与京津形成城市群 , 为京津的工业提供产业链上层的供给 , 这些城市在定位上一定不能盲目模仿京津 , 重复建设 , 而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 , 在优势上下功夫 , 达到互惠互利 ?二?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产业链没有形成重复建设 , 恶性竞争是京津冀地区定位混乱造成的首要问题 ?以北京为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 , 北京大举像莫斯科学习的旗帜 , 欲打造中国版的苏联莫斯科工业圈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北京借助其政治中心的优势 ,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 打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旗号 , 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在北京取代天津而成为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之后 , 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文魁主编的《首都经济研究报告》所指出的 : “当前 , 北京代表工业化中后期水平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 工业增值率位居全国中下等水平 , 一些重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 , 有些甚至已经被挤出市场 ?由于产业结构问题较多 , 致使工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 ?1997 年, 首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90.9, 低于全国 91.28 的平均水平 ?经过努力 , 虽然 2001 年全市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了 118.98, 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据分析 , 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七大污染城市之一 ?虽然汽车尾气污染是重要原因之一 , 但更主要的是受产业结构重型化耗能的影响 ,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重化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 ?目前北京的燃料结构中仍以燃煤为主 , 工业用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5%,而且 75%的煤炭消费又集中在 6%的市区 , 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是世界大城市平均水平的 4~ 5 倍?同时 , 工业运输量占北京铁路运输总量的 1/3, 不仅造成空气污染 , 而且加剧了城市运输能力的紧张状况 , 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此外 , 工业废水仍是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 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过多地发展重工业 , 以至于同老化工基地天津 ?老重工业基地唐山争资源 ?争人才 ?争市场 , 结果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巨额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 同时限制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应有的职能的有效履行 ?我认为 , 与其拼个你死我活 ?两败俱伤 , 倒不如携手并进 ?走共谋发展之路 ?京津两地近在咫尺 , 风土人情相近 , 民俗文化类同 , 天津本来就是作为北京的卫城而诞生的 , 在近代又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 成为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的对外交流的窗口 , 加强京津一体化可以缓解两地许多现在看来很严重的问题 : 其一 , 北京城市负荷过重问题 ?北京住房紧张 , 人口密度过高 , 房价畸高 , 交通严重超载 ? 如果实现了京津一体化 , 通过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城际高速列车连接的北京 ?天津 ?滨海新区三个城区 , 在加上发展起来的三个中心城区之间的城镇 , 这么广大的范围内可以极大的缓解北京各方面的压力 ?目前 , 上海―嘉兴―杭州 , 上海―苏锡常―南京 , 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 , 上海的产业和人才已经开始向长三角的两翼扩展 ?其二 , 一体化可以提高两地的核心竞争力 ?京津两地教育科研发达 , 人才汇聚 , 尤其是北京 , 更是集中了全中国许许多多的社会精英 ?如何把这种人才的优势真正转换为产业的优势十分重要 ?京津一体化之后 , 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不仅是公路交通链 , 更是贸易链 ?人才链 ?创业链 ?科技成果转化链 , 为京津地区的大批人才提供了更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工作空间, 深入发掘人才的能力, 真正发挥教育和科研的应用效能 ?届时 , 京津两地产业形成互补 , 发挥更大的效率和潜力 , 形成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区 ?上述问题早已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一些相关部门的注意: 首钢东移至唐山 , 还给了唐山重工业基地的地位 ; 中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落户天津 , 还给了天津化工业基地的身份 ?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 ,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定位等一系列的举措给京津冀地区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题?三?缺乏辐射效应京津冀地区各自为政 , 独立发展 , 没有形成产业互补 , 互利互助 , 京津就像被包围在河北省内的两个孤岛 , 不仅与河北省隔离 , 两个孤岛之间也不相连 ?京津的发展没有带来周末地区的发展 , 反而抢夺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机会 , 形成了著名的环京津贫困带 ?我们将 2005 年京津冀主要城市的 GDP总量做成直方图 , 可明显出该地区内部城市的发展差距 ?如下图所示 :按照经济学的投资原理假设 , 在市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下 , 一个理性的投资人总是追求单位资本回报的利益最大化 , 即哪里资本回报高 , 钱就会投到哪里 ?当一个城市刚刚发展刚刚起步时 , 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 , 于是大量的资金会流向这个城市 ?而随着该城市的发展 , 各个方面将会趋于饱和平衡 , 也就是说投资回报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递减 , 经济发达程度和投资回报率呈现反向变化的趋势 ?到了这个阶段 , 该城市已经不是最好的投资宝地了 , 因而更多的资金会就近流到该地区周边的还未充分发展的城市或城镇 , 追求一个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 即资金从发展过的中心城市流向周边欠发展的城市 ?如此原理延伸下去 , 就形成了一个辐射发展 ?这样 , 一个中心城市发展后 , 会自然而然的带动其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但是 , 这个原理在京津冀地区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究其根本 , 该原理还有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条件 , 那就是“投资人是理性的投资人”和“市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 , 即“理性投资人 +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 , 理性投资人对资本进行合理的投入 , 只有在这些条件下 , 上述的投资原理才有意义 ?这两个假设前提在中国是完全成立的吗 ?首先 , 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假设前提尚不具备在 ?中国的特定环境下 , 政治往往比市场拥有更大的力量 ?政治强大的地方 , 行政级别高的地方 , 往往拥有更优厚的条件得以发展 ?作为首都的北京 , 理所当然地拥有比天津和河北省的地级城市更多的政治资源 , 而作为直辖市的天津也一定程度上拥有了高于地级城市的发展条件 ?在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 , 资本回报率已经开始降低 , 按照投资回报原理 , 在这个时候资本应该流向周边资本回报率更高的地方 , 但是中心城市仍可以利用其政治资源 , 通过许多行政手段 ( 譬如一些优惠的政策 ) 来弥补资本回报率的降低 , 这样就可以继续的吸引投资 ?于是原本应该辐射到周边的资本 , 却仍然汇聚到了中心城市 ?资本流动的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 , 表现为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京津等中心城市 , 而环京津的地区因为京津对资本的强大吸引力变得越来越没有投资来源 , 如此往复 , 就在较为发达的京津周边出现了贫困地区 ?其次 , “理性投资人”这个假设前提在一定条件下也未满足 ?中国目前还缺乏一大批既具有投资理念知识 ?又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人才 , 机构投资者也欠发达 , 所以许多投资行为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 许多投资者抱着投机的心态 , 争抢的项目是造成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非理性投资人”的存在 , 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动的不可预知性 , 使得投资回报原理更加不适用 ?上述的分析说明 ,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 , 同时又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人 , 对投资的导向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具有辐射效应的中心城市 , 反而形成了具有过大的聚集效应的中心城市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 ,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形成 , 不利于经济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空吸与流失 ?民营资本规模小而且不够活跃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华北地区是中国高校最多 , 类型最全 , 水平最高的地区 ,是中国人才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 , 人才的分布表现的过于集中 ?京津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了周边大量的人才 , 而且这种人才的吸引往往表现为一种空吸现象 ?就像对资本的吸引一样 , 人才也过分的集中在了中心城市 , 周边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这样 , 造成了二元化的进一步加剧 , 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民营资本无疑是中国最活跃 ?最具潜力的资本类型 ?比起国有资本 , 它往往表现得更加活跃和高效 ; 而比起外来资本 , 它又更加安全 , 不用过多担心撤资 ?转资等问题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 , 民营资本无疑会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用 ?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 , 尤其是津冀 , 民营资本表现为规模小 ?数量少 ?不够活跃 ?缺少了民营资本 , 无疑是缺少了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发展力量 , 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五?结论在国家大力支持京津冀地区发展的背景下 , 京津冀地区经济一定可以崛起腾飞 , 真正成为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圈和城市圈 , 担负起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任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 , 在研究京津冀的地理地位 ?历史渊源 ?经济基础诸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 我认为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应是 : 北京是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科技中心 ?人才中心 ?教育中心 , 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 , 为其他地区注入人才和科技成果并提供政治服务 ; 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 ?物流中心 ?航运中心 , 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 是华北乃至西北对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 应大力发展与上述优势相关的产业和服务业 , 提高经济辐射能力 , 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 ; 河北省具有资源 ?人力 ?物产等多方面优势 , 应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上游 , 做到重工业 ( 资源密集型 ) ?加工工业 ( 劳动力密集型 ) 等产业协调发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