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DOCX 44页)
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分析报告
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分析报告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分析一.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1.代理权虚位按照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性质,使得政府部门是企业的实际有效控制人。
公司董事会完全受制于政府的绝对控制下,甚至经理层也由政府部门最终认可的形式方可有效履职。
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并非由企业经营发展为第一目标,国有上市公司受到政府干预的情形司空见惯。
由此,上市公司代理关系可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非市场经济下公司制企业经济利益的契约关系,导致政府与国有上市公司无法完全清晰界定各自的权责范围。
具有实际控制力的政府不具备民事行为力,而企业自身不具备经营决策权力却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致使国有上市公司代理权虚位。
2.股权结构不合理在当前国有股“一股独占,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处于绝对地位,导致上市公司总股本中国有股比例较高,流通股比例较小。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并不合理,使得在资本市场中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犹如“死水一摊”,完全无法有效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股东与国有股极其容易产生利益矛盾和信任危机,导致中小股东更偏向于索取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国有股东因独揽控制权更偏向于追求长期利益而忽视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短期体现,从而使得双方在资本市场的博弈更加趋于激烈化,影响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科学合理布局。
3.内部人控制严重内部人控制是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股权高度分散或所有者缺位,经营者(执行董事与经理)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也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没有任何股权或只有较少股权的经营者事实上控制着企业,操纵着公司的运作。
内部人控制使经营者较少受到或没有任何约束,经营者的行为扭曲,加大了代理成本。
过度的在职消费、决策的短期行为、随意的对外担保、资产的挪用或侵占等等,使国有上市公司效益低下、财务状况恶化、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建议
展壮 大 是 经济 欠发 达地 区地 方经 济平 稳 较 快增 长 的新 动 力 ,针对 中小 企 业 贷款
额 度 小 、 率 高 的 特 点 , 导 银 行 业 金 融 频 引
型金 融机构 才能享 受 , 因此兴 化境 内的农 村 小额 贷款公 司不 能享 受定 向费用补 贴。
现代 市场经济 和证券市 场健康 运作 的微 观基 础 , 经济和金 融 的 对
稳 定 与 发 展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 司 治 理 问 题 不 仅 关 系 到 单 个 公 司 与 公
作 用、 法律 法 规还 有待 完善 等问题 , 以上 问题在 市场上 暴露 的淋
漓 尽 致 。 建 议 通 过 促 进 上 市 公 司 股 权 分 散 化 , 立 合 理 的激 励 与 建
2、 加强对 担保机构 的支持 。担 保机构 具 有 收 益低 、 险 大 、 风 险 能力 不 强等 风 抗 特点 , 目前风 险分担 机制 尚不 健全 的情 在 况下 , 稳 定担 保机 构 的 发展 , 励其 对 为 鼓
三 农 、 小 企 业 的 资 金 担 保 业 务 , 议 在 中 建 目前 实 行 的 涉 农 担 保 补 贴 政 策 的 基 础 上 ,
FN N IA CE & E CON OMY 金 融 经 济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 的现状和建议
口 周 专政
摘 要 : 文 以 我 国 上 市公 司 为 研 究 对 象 , 出 目前 在 公 司 治 本 指 理 方 面 存 在 内 部 治 理 结 构 不 尽 合 理 、 部 治 理 市 场 难 以 有 效 发 挥 外
向 费 用 补 贴 政 策 , 银 监 会 批 准 设 立 的 新 由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引言治理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各种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分配以及相互制约关系的一种安排。
在上市公司中,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公司的发展和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公司法规定的治理结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全面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法规定的治理结构要求根据我国《公司法》,上市公司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确保公司的有效管理和稳定发展。
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由公司所有股东组成,行使重大决策、决策调整和监督公司经营的权力。
股东大会的主要职责包括选举和罢免董事、审议和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审议和批准公司的财务报告等。
董事会董事会是上市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
董事会由公司的董事组成,其中包括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公司的经营策略、决策并批准公司的重大投资和经营决策、监督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任命和解聘高级管理人员等。
监事会监事会是上市公司的监督机构,主要工作是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监事会由公司的监事组成,其中包括股东监事和职工监事。
监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审议和批准公司的财务报告、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参与董事会的决策等。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现状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目前存在以下特点和现状:股东大会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和提升。
一方面,股东大会的议案审议和决策程序逐渐规范,股东大会的决议力度得到加强。
另一方面,投资者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股东大会成为投资者行使权益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平台。
董事会董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董事会成员的选择和任命程序逐渐规范,独立董事的比例逐渐增加。
然而,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依然存在一定问题。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及改善建议
从根本 上得 到解 决 。 调 查表 明 ,中 国多数 民营企业 仍倾 向于集 权式 治 理结 构 。 在特 定 的历史 阶段 , 集权 式 管理结构 和家 族制 管 理 , 有助 于 形成 民营企 业 的竞争 力 , 但其 消极 因素也 不 可忽 视 , 只相 信 “自己人 ”, 很 大程 度 如 在 资源 实现 合理 、 有效 配置 受到影 响 。因此 , 从长 期发
上看, 它是公司董事会 的结构和功能、 董事长与经理
当代 中 国民营企 业兴 起于 改革 开放之 初 。经 过
的权利义 务分配 以及 相应 的聘选 激励 与监督 等方 面 三十 多年 的发展 ,中 国民营企业 从无 到有 ,从 小到
的制度 安排 。公司 治理结 构 的核 心是建 立一 种在股 大 , 已经成 为 国民经济 的重 要增 长 点 。 民营企 业进 一 如融 资渠道 、 技术 创 东、 董事和 经理 层之 间相互 监督 、 相互制 约 的体系和 步发展 需要 解 决的 问题 比较 多 ,
【 关键 词 】 司治理 结构 民营企 业 公
公 司治理 结构 的涵 义及形 式
一
、
公 司治理 结构 是 一套 控 制和 管 理 公 司 的机 制 , 从广义 上看 , 它是 关于公 司 的人力 资源管 理 、 益分 收 配与激 励机制 、 务制度 、 司发展 战略 以及一切 与 财 公 公司 高层 管理 控制 有 关 的一 系列 制度 设 计 ; 狭义 从
司等 , 属于债 权 主 导型 治理 模 式 。 日本 的公 司 治理 族制整 体层 次有 待提 升 ,尤其是 学术 界反 复探讨 的
任 家长 制 作风 、 断 专 行等 现 象 独 结构 为三会 制度 , 董事 会和经 理 的权力很 大 , 东会 裙带 关 系 、 人 唯 亲 、 股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规范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第一部分概念综述一、公司治理结构国际认识1841年10月的一天,往返于美国两州间的两辆火车相撞,死亡两人,17名乘客受伤,此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议会的推动下,铁路公司进行了改革,老板只拿红利,铁路由专家进行管理(《领导科学基础》第2页)。
这可能就是基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形态,而且这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一经实践,便被普遍接受并迅速推广,成为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 te governance)最早由美国经济理论界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或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与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牵扯到公司的股东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能否实现和公司能否正常运作的重大问题,它既要保证投资人实现盈利的目的,要使经营者顺利的行使经营权,又要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所涉各个部分利益主体关系的制衡与协调。
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通过结合本国经济现状,建立并不断规范一个合理的公司内部组织体系,以此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与水平,妥善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分配关系问题,并协调好相关权益者利益,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与社会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及其制度惯性(诺斯称之为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美国为例,公司法中的治理结构就是由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时期过渡到20世纪初的董事会中心主义时期,进入50年代以后发展至今,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处于全面完善发展的时期。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先从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认识开始。
我们看到,公司制企业虽然在西方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只是在近一、二十年才得以迅猛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研究随之升温,首次较为全面的理论论述在西方也只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所以国际理论界还是存在诸多个性上认识差别的。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完善
士 的最大化。
,董事会与执行层 之间 是 随经全 “ 着济球 内部人控制”
化的快速发展和我 应 当具备的制约、 监督关系很难理顺 。 基本上沿袭 了改制前的模式 :软激励
3 .上 市 公 司 董 事 会 稳 定 状 况 不 与软约束同时并存 。
奎 国有业革 霾 国企改的
进一步深化 ,我 国 佳 。董事会是需要保持一 定程度的稳 公司治理 中的一些 定性 的,频繁的变更调 整可能降低董
良性 运 转 , 以实 现 经营进行 战略指导和对 经理层保持有 于背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 目标。在我
寺 \
公司的经营 目标 并 效监督 。 但在公 司的实际运作 中, 往往 国 国有 控 股 的 上 市 公 司 中 ,企 业 的 经 最终实现股东利益 出现董事 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 ,或者 理人员一般都是改制前的国有企业领 出现董事会与执行层高度重合 ,导致 导 人, 并且通常 是政府主管部 门任命 。 上市公 司经理人员的激 励与约束机制
制度安排 。公 司治 会只 是承转 上级 行 政领 导命 令 的机 的积 极 性 。
理 的实质价值在 于 构 , 失去了董事会应有 的作用 。 通过合 理分配公司 的权力资源 ,不断 有效制约监督机制 。董事会成员应本
( 经理人 员激 励与约束 。 五) 双重 在成 熟的市场经济条件 下,股东
一
纵 ,外部人和企业普 通职 工很难获得
( ) 三 监督 机 构和 人员 的监督 作 企业的真实信息 。
.
我 国公 司治理结构 存在 的主 用 不 到 位
监事及监事会作为我 国上市公司 施 的内部监督机制 。但我国上市公 司的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 理结构的措
不 科学 、 不规 范 的公 司 治 理结 构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摘要:公司治理是包含内部控制与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一个综合体系,在这诸多公司治理结构要素中,股权结构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因素,它影响到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
受到上世纪90年代国企股权改制影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高、国有股“一股独大"这些问题现今仍然存在,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还存在独立董事机制空有其表、监事会名不符实、高管股权激励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完善;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逐步深化,公司治理结构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其重要性还将日趋增强。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基本的组织特征之一.因此,分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探索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对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而监督经营者,而又不于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的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经过资产剥离,然后再由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上市发行公众股创立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
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对董事会的约束作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我国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前提是公有制占主体,在股权方面表现为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高.股权分置的存在导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利益的不一致,在这种利益格局下,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天平严重偏向于融资者,倾向于非流通股股东。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制功能被严重削弱,资本市场作用发挥受到限制;非流通股股东一股独大并可以避开流通市场上的控制权争夺,导致公司并购行为受到限制,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得不到发挥.[8]股权分置条件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对利益的衡量标准差距甚远。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完善措施(初稿)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经过资产剥离,然后再由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上市发行公众股创立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现存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讨论影响公司治理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一些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关建议。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完善途径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一)公司治理的含义公司是各种利益关系者(包括股东、董事、经理层、员工、客户、债权人等),特别是股东、董事、经理层之间的契约的结合。
在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
其中最核心的关系是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而监督经营者,而又不于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的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这种“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有狭义与广义两方面的含义。
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公司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内容。
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其他制度。
(二)我国采用的公司治理组织模式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上市公司由于出资人众多而且分散,因而难以象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那样直接由出资人经营管理公司,而代之以公司治理结构,即为了保护公司法人资产能够有运营,在组织管理和领导体制上做出的权利安排。
在我国,上市公司采用“三会一总”,“四权分离”的公司制组织结构。
(图1)“三会一总”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以经理为代表的经理阶级;“四权”是指公司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一直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提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
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履职情况。
这种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司的稳定运营和投资者利益。
然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股东大会的决策效率低下,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权责界限不清晰,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公司治理效率低下,影响了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1. 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比较大,导致股权过于集中,影响了公司治理的独立性。
2. 董事会独立性不足:董事会成员往往由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提名任命,缺乏独立性,难以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
3. 监事会监督不足: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和独立性有待提高,监督手段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
4. 信息披露不透明: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判断。
四、改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1. 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和外资,降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占比,提高公司治理的独立性。
2. 强化董事会独立性:完善董事会提名和任免机制,引入更多独立董事,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质量和监督能力。
3. 完善监事会制度:提高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和独立性,完善监督手段和机制,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4. 加强信息披露: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
5. 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更多市场机制和竞争元素,推动上市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和自我约束。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近年来,公司治理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公司治理健全与否,特别是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健全与否,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的关键因素,也是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前提。
与外国成熟的上市公司治理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立足编辑。
一、独立董事及其制度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一员,一般是指非公司内部董事、经理或职员,与公司没有厉害关系且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联的董事。
首先将董事划分为“内部董事(inside directors)”和“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s)”或者“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s)”的是美国学者的习惯做法。
他们认为,内部董事是指那些同时是公司专职雇员的董事,内部董事出席董事会是他们的义务,一般不能要求额外的薪金。
外部董事是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的,是指非本企业的职工与管理人员聘任公司董事的人员。
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就是围绕独立董事这一中心法范畴而形成的、以规范为基础、由多种法的成分和要素相互联结的有机组合。
具体来说,独立董事制度是为确保独立董事能够实现其功能而由法律法规确立的有关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选任和解聘、职权和薪酬、义务和责任等一系列规则体系的总和。
英美国家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是其公司机关的构造为“一元制”的董事会制度,即英美国家公司只设股东会和董事会两个机关。
公司的监督职能由董事会的附属机构——审计委员会承担:审计委员会通常由外部董事组成,代表董事行使公司业务、财务监督权。
因此,美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是针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引入的监督力量。
在公司机关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督机构,因而力图在现有的单层制度框架内进行监督机制的改良,通过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使董事会能够对管理履行监督职责。
因此,英美法系国家公司制度中独立董事的功能,实际上与大陆法系的国家(除德国外)监事会制度功能相当接近。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展开分析,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与改进。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表现1. 股权结构优化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大股东往往拥有较大的股权比例。
然而,近年来中国证监会推出的新三板、深交所创业板和上交所科创板等创新型市场,通过放宽对非传统股东的准入门槛,扩大股权多元化,有效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水平。
2. 监管机制加强近年来,我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公司运营更加透明化。
此外,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市场诚信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有效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3. 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完善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关键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年来对独立董事的任职和离职机制进行了规范和改进,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规章,为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1. 提高独立董事的权力在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的权力相对较弱,应进一步加强其权力,特别是在公司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
加强独立董事的权力有助于有效提升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公司以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2. 完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作为公司运营的核心,其组成和职能也尤为重要。
应该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加强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策略、财务预算以及重大决策的监督和决策权力等。
同时,应该加强董事会对高管人员的监督,防止高管人员的权力过大、行为失范等问题。
3. 完善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可以加强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应该加大对股权激励机制的支持力度,建立全方位的股权激励计划,并强化对股权激励过程的监督和评估,为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对集中,大股东往往控制着公司的决策权,小股东难以发挥有效监督作用。
其次,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仍有待加强。
由于董事会成员往往由大股东提名,导致董事会的独立性受到质疑。
此外,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一些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上市公司治理。
首先,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中国证监会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规范,要求上市公司按时公开财务报表和其他重要信息。
同时,加强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其次,推动上市公司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独立董事可以独立于大股东和管理层,发挥监督作用,保护小股东的权益。
此外,中国还鼓励上市公司引入外部独立董事,提高公司治理的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些成效。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已有超过4000家,其中超过90%的上市公司已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
此外,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取到公司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
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对集中,大股东往往在公司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小股东的权益保护仍然不足。
其次,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仍有待加强。
一些独立董事缺乏实际独立性,无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此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真实性也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公司仍存在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继续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
监管机构可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严厉处罚。
其次,推动上市公司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并加强对独立董事的培训和监督。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提升公司的价值,保障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然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公司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1. 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这容易导致大股东对公司的操纵和控制,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2. 董事会职能不健全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存在职能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的问题。
董事会成员的选任程序、董事会决议的表决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可能导致董事会无法有效履行其职责。
3. 监事会作用有限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其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多限制。
监事会成员的选任、监事会的权限、监事会的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监事会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的运营。
4. 经理人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期激励措施。
经理人的薪酬往往与短期业绩挂钩,导致经理人可能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司的长期发展。
三、对策建议1. 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引入机构投资者、分散股权等方式,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防止一股独大的现象。
这有助于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促进公司的民主管理。
2. 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董事会的选举程序和表决方式,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加强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衡,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3. 强化监事会作用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权限,改善监事会成员的选任程序和运作方式。
提高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效果,防止公司内部出现违规行为。
4. 完善经理人激励机制建立长期激励措施,将经理人的薪酬与公司的长期业绩挂钩。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鼓励经理人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提高公司的价值。
四、结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职能不健全、监事会作用有限以及经理人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摘要]还未被淡忘的亚洲经济危机,以及不断涌现的诸如摩根斯坦利和高盛“欺诈门”等公司丑闻使公司治理成为了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提高公司治理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公司治理问题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董事会;高管薪酬1 公司治理的产生和发展1.1 国外研究概述公司治理概念始于Jensen和Meckling在1976发表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当公司的所有权和公司的管理权并不完全重合的时候,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就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
因此,委托人不得不支付一定的监督成本(monitoring cost)和承诺成本(bonding cost)来监督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却又不能太打击他们的工作动力。
公司治理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要建立一套机制既能有效监督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又要激励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而工作。
继委托—代理理论之后,不完全契约理论在Grossman and Hart(1986),Hart and Moore(1990)等论文基础上逐步形成,并提出了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关于非人力资产在处事契约规定的所有情况下如何使用的那种排他性决策权。
他们认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特别是相关第三方(尤其是法院)的不可证实性使得契约是不完全的。
在不完全契约下,对剩余控制权的确定是必需的而且是重要的。
这也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基本问题。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所(SRI)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把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群体。
该理论的代表布莱尔(M.Blair)认为,把企业视为属于股东的资产联合体侵害了其他对公司也有投资的参与者理应得到的权利保障(布莱尔,1996)。
而在1995年出版的《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她明确指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公司股东。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 : 3 , 文献标识码 : 09 A 文章编号 :04—4 1 (o 8 O —17—0 10 9 4 2 o )1 2 2 中国自 17 年 以来 , 98 开始了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 经济渐进式 的漫长
改革 , 中国经济属于典型的转轨 经济 , 转轨 中出现 “ 内部 人控制” 公司 , 治理结构也呈现出明显 的转轨经济特 点。广义 的公 司治理结构 包括 内 部治理结构 、 外部治理结构 和公司治理法律环境 三个 方面 内容 , 笔者将 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对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公 司内部治理结构 是在股 东、 董事会 与经理人 之间形 成的一 种有
一
、
效的激励 、 约束机制 , 以保证公 司遵守有 关法律 法规 、 并实 现公 司及 股 东利益的最大化 , 包括股权 结构 、 事会结 构、 主要 董 监事会 结构和 经理 人激励机制等 内容。 1股权结构复杂性 。股权 结构是公 司治理 结构 的基 础 , , 它决定 了 股东大会的权力核心 , 而决定 了董事会 、 进 监事会 和经理人员 的构成及 权力归属。我 国上市公 司股 权结构 极其 复杂。首 先, 国存 在两个 相 我 互分离的 A股和 B股证券市场 , 上市公司还可以海外 上市, 股票类型有 A股、 B股、 N股和 H股之分。其次 , 股权分置改 革前 , 国上市公 司股 我 票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人 为分割 , 流通股 占整个上 市公司股 份 比 非 重非常大, 并不能在证券 交易所上市流通 , 只能通过 协议 受让 的方式转 让给法人股东 , 导致 了上 市公司股票 的低流 通性。股权 流通性分 裂从 根本上损害 了上市公 司的利益机制 , 使上市公 司非 流通股股东 ( 主要是 大股东 ) 与流通股股东( 主要是 中小股东 ) 间的利益关 系处在完 全不 之 协调甚至对立 的状态。 自2 0 年 4 2 股权分置改革启 动以来 , 05 月 9日 截 至2 0 06年 4月 , 、 沪 深两 市进入股改 程序的上市公 司数 目前 已经 达到 88 , 6 家 占全部 A股 的 6 %, 占比近 7 %。其 中已经完成了股改程 4 市值 0 序的公司达到 6 8 , 占比超过了 5 %( 1 家 市值 0 中证 网) 。但是 , 股改后的 国有股和法人股还尚未进入 流通 , 票全流通 将会导致 股东利 益冲突 股 发生转移 , 加剧大小股东的矛盾 。 我国上市公 司主要 是 国有企 业改制过 来 的, 股权 高度集 中。同济 大学一上海证券 ( 联合) 课题组在《 我国上市公 司股权制衡} 20 ) (0 2 研究 统计 : o 年底我 国 A股上市公 司前 5 2 1 o 位股东股权集 中度分布情况 , 前 5 位股东持股 比例之和在 5 %以上的公司数量 占 A股上市公司总数 的 0 7 . %, 4 4 上市公司 的绝大部分股权掌握在前 5 大股东手 中( 位 如表 1 和 表2 所示) 同时 , ; 第一大股东基本上拥有绝对 的股权优势 , 中第一大 其 股东处 于 绝 对 控 股地 位 ( 股 比 例 >5 %) 上 市 公 司 的 比例 达 持 0 的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1.董事会权力集中: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多数采取一级架构,即董事会与执行董事相结合的模式,董事会权力相对集中。
这样的结构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减少信息传递的误差。
2.审计监督机构健全:中国上市公司设立了独立的审计监督机构,主要包括监事会等。
这些机构可以对公司进行监管和监督,减少公司内部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3.经营层与股东利益的平衡:公司治理结构中,经营层与股东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董事会负责公司战略、决策和监督,而经营层负责公司日常运营。
这样可以保证公司利益最大化,并避免了股东权益被侵害。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势1.提高企业效率: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使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形成有效的协作关系,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同时,董事会还能够通过与股东利益的平衡,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
2.保护投资者权益: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设立审计监督机构,监督公司的经营行为,减少公司内部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保护投资者权益。
这使得投资者更加愿意投资于上市公司。
3.提高公司透明度: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上市公司需要进行定期的信息披露,向投资者公开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信息。
这提高了公司的透明度,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足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股权结构问题: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问题,董事会往往由控股股东或国有股东控制。
这使得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受到控股股东的多重利益驱动,导致股东权益受到侵害。
2.内部控制问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相对较弱,公司内部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和不法行为,对公司治理形成威胁。
3.监管不足:尽管中国的公司治理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监管力度仍然不够。
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和内幕交易等,相关监管机构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总结起来,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提高企业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以及提高公司透明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问题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问题分析第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问题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问题分析董事会是介于股东与执行层之间的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环节。
董事会运转良好,上市公司才可以顺利运转。
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治理现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被大股东控制。
连城国际理财顾问有限公司运用大量的数据和翔实的材料,对我国截止2008年4月30日以前公布年报的1135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对股权结构及各代表董事席位构成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基本上是第一大股东控制,很难体现中小股东的参与意识。
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公司的董事会理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一些公司的董事会并没有严格执行“公司法”相关规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的任命与解聘也不通过股东大会来决定,董事会的任免多是上级任命或选举前与主管部门协商,并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而产生。
因此,在没有严格的法律及制度保障和约束下,董事会及董事的产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丧失了独立性与积极性,于是董事会很难发生作用。
第二,独立董事形同虚设,未完全起到应发挥的作用。
21世纪初,我国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了独立董事制度。
而今,上市公司在独立董事的任命过程中,多数选择由董事长或上级主管部门聘任社会名流作为独立董事,而这些独立董事并不十分熟悉公司运作和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具备独立董事所必须具备的工作经验,致使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不强,在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时服从于大股东和董事会的意志,对于平衡各股东之间的权利博弈没有任何助力。
第三,独立董事责权利不对等。
独立董事最重要的特点是与公司不存在利益关系与冲突。
在被调查的上市公司中,81%的为固定的津贴,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年津贴在2-4万左右,另有31%的上市公司在4-6万之间。
但是,如何确保独立董事在与公司之间不存在重大经济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为公司出谋划策、监督公司的管理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完善措施首先,就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而言,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权力过于集中。
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往往是一些强势的国有企业或者大股东,他们往往通过多数股权控制公司的决策。
这种情况下,小股东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护,容易导致操纵市场的行为。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
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掌握着大量对外的、内幕性的信息,而股东和投资者则对这些信息所知甚少。
这样一来,股东和投资者很难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此外,还存在董事会独立性不足、股东会议效率低下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一系列完善措施。
首先,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管。
明确控股股东行使股权的边界,避免其通过滥用权力而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其次,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上市公司应该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关的经营信息,为股东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做出决策的依据。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如年报、季报的披露要求等。
此外,培育和发展独立董事,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独立董事在决策过程中可以提供中立、客观的意见,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另外,应该提高股东会议的效率,确保小股东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可以通过加大股东会议的信息披露力度,以及规范会议程序等方式,来保障会议的公正和高效。
此外,我国还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治理机制和经验。
比如,可以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此外,可以学习国际上一些企业的监事制度,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增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
还可以探索建立投资者救济机制,为投资者提供维权的渠道,增加对公司行为的监督。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等各方应该密切合作,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公正性和有效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内容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几点粗浅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内部审计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的英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国内也有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者“企业治理机制”的。
经济学家谈论公司治理结构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讲是指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包括公司董事会的职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
它所界定的不仅是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还包括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一般我们所讲的公司治理结构都是指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即谁参与治理,现代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
二是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治理结构着重解决的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关系,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
三是治理手段,对法人治理结构来说,要达到合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须具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常见的有表决程序、利益分配程序、人事任免程序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机构。
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
二是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
这包括对经理层与其他员工的激励,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
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企业各集团的利益关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总之,治理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他们进行长期合作,以形成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责、权、利安排和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由于从根本上存在“所有者缺位”的制度缺陷,从而使公司治理结构先天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发布日期:2004-06-08 文章来源:互联网第一部分概念综述一、公司治理结构国际认识1841年10月的一天,往返于美国两州间的两辆火车相撞,死亡两人,17名乘客受伤,此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议会的推动下,铁路公司进行了改革,老板只拿红利,铁路由专家进行管理(《领导科学基础》第2页)。
这可能就是基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形态,而且这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一经实践,便被普遍接受并迅速推广,成为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最早由美国经济理论界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或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与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牵扯到公司的股东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能否实现和公司能否正常运作的重大问题,它既要保证投资人实现盈利的目的,要使经营者顺利的行使经营权,又要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所涉各个部分利益主体关系的制衡与协调。
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通过结合本国经济现状,建立并不断规范一个合理的公司内部组织体系,以此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与水平,妥善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分配关系问题,并协调好相关权益者利益,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与社会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及其制度惯性(诺斯称之为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美国为例,公司法中的治理结构就是由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时期过渡到20世纪初的董事会中心主义时期,进入50年代以后发展至今,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处于全面完善发展的时期。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先从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认识开始。
我们看到,公司制企业虽然在西方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只是在近一、二十年才得以迅猛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研究随之升温,首次较为全面的理论论述在西方也只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所以国际理论界还是存在诸多个性上认识差别的。
公司治理结构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表现为不同的含义,限于具体情况,早期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出资人的权益保障,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给者可以得到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回报(Fama and Jensen,1983)等。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概念认识逐渐具体化和扩大化,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配置机制,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问题,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借款人、国家、董事会、经理等)相同的位置上(Cochran and Wartick,1988;青木吕彦等);布莱尔(1995)在其专著中对公司治理给出了狭义和广义上的解释,她认为,狭义地说,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讲,则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企业不同的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系列问题。
也有不少学者从各自研究内容的特定角度出发,对公司治理结构下了定义,如认为应从法律如何确保股东获得投资回报以及如何约束经营者,并使经营者在股东的利益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理解公司治理结构(A.Sheleifer and R.Vishny,1997)等。
国际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结构在某种程度形成共识的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4月27日—28日召开的经合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会议,会议提议OECD成员国与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和私人机构一道制定一套公司治理结构标准和方针政策,《O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原则》内容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它规定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公司治理结构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应该说,《原则》在解释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上,不仅较以前阐述地更为全面、易于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更具适用性,为世界各国规范上市公司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效率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同时,为理论界深入发现和解决相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规范的平台。
二、国内理论百家争鸣我国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探讨开始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会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报告中还提到,投资者、管理者和企业职工等之间的关系要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内容(周小川《发挥上市公司先导作用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002.5.13);1999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由此国内理论界开始关注这个新生事物。
林毅夫等(1995)指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安排;他们认为人们所关注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指的是公司的直接控制或内部治理结构。
对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竞争的市场实现间接控制和外部治理,因而应从内、外两个角度界定公司治理(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
也有学者由浅入手,从更为人理解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关系角度出发,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运行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发生分离,从而形成股东、公司法人、公司经营者之间的清晰的产权关系,构成了现代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及执行机构的三权有效制衡”(曹凤岐/王树文《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司企业法人治理结构》,1997.6)。
在业界影响较广的一种观点是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应理解成协调公司利益主体关系的一套制度安排,如公司治理结构是处理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机制(李占荣《重塑公司治理制度的法制基础》,2001);费方域(1996)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关系合同,是关于公司目标、原则及各项权利所定下的制度安排,主要内容是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卢根鑫(《效率与公平:建立中国公司治理的基石》,2000)中谈到,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涉及指挥、控制与激励等方面的内容;张维迎(1998)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这样一种解决股份公司内部各种代理问题的机制,它规定着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关系,特别是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合同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配,从而影响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关系(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等等。
纵观理论界,就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在各自研究领域与特定经济环境背景下,对公司治理结构定义理解及相关问题分析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是无庸置疑的,但同时,笔者认为学者们在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还是存在一些缺陷与遗憾的,有以下几方面愿与大家探讨:1、概念混用:在许多文章著作中,经常可见作者将“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机制”等专用名词替换使用,等同看待,上文所引用观点中就有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这几个概念间固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在面对公司治理具体问题时,解释上还是各有各的含义的;2、“避简就繁”:许多学者从深层理论或功能目的角度,如是否注重所有者(一般是股东)利益的保护或是应怎样平衡股东与经营者、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再不然就从特定角度(如法律、内部人控制等)出发,直接对公司治理结构含义进行阐释,结果往往是缺乏总体框架认识和必要的基础分析,内容艰涩,难于理解,甚至有失偏颇,有“越俎代庖”的感觉;3、缺乏统一的理论共识:除OECD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与灵活的定义解释外,理论界尤其是国内理论界尚缺少此类基本概念共识,甚至是2002年初由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以“一号文”形式联合推出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楚的定义,这不利于正确、全面的理解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为评价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效率带来了不便。
如前文所言,由于“路径依赖”问题的存在,公司治理结构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作者尝试结合当今中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实际以及后文将要讨论的相关内容,对(上市)公司治理机构的含义提出自己的认识。
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简单说,应该就是为实现股东与所有相关利益者利益而形成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运行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它是指基于财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为实现公司运作过程中所涉及利益主体的既有目标,所组建的能够有效制衡的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它具有以下特点: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2、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衡且运行富有效率;3、能够保证公司经营者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调控所有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制衡关系;4、在不损害公司利益前提下,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公众与公司信息沟通渠道畅通;5、公司发展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有效结合,股东及所有利益主体权益得到实现或得以有效保护。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根据作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解,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实际情况,从公司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角度,结合有关数据及实证分析,尝试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浅显而系统地归纳与分析。
文章侧重现象分析,试图深入实质,发现问题所在,寻求解决之策。
由于能力所限,文章内容必会在广度与深度上有所欠缺,甚至可能发生偏颇,作者愿为且希望为完善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做出有益的理论探索。
第二部分现状分析与讨论一、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总揽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不同,各国公司发展中治理结构所反映出的问题也就不同;我们应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制度经验与模式,在不割断历史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公司目前发展特点和需要,规范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决不能照搬照抄,照本宣科。
截至2002年7月31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股)已达1187家,市值总额达45794.37亿元,相当于我国GDP的50%左右,融资额超过4500亿元。
作为一个只有10几年历史的新兴证券市场,发展速度与规模之快令世人瞩目,国家应采取措施保障积极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