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聚落》学案1
《世界的聚落》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聚落的主要形式;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习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三、导学问题(一)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本第51—52页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
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4.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和规模较大的______。
5.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习俗和______特点。
(二)小组讨论:1.预习《世界的聚落》教材内容试从生产活动、规模大小、建筑形式、环境四方面说一说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城市聚落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措施是什么?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三)说一说: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参考资料乡村聚落的形成: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3.乡村的发展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世界的聚落示范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区别聚落的主要形式,基本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提供精美的乡村和城市图片,设问:你想生活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从而导入课堂,并让学生观赏1分钟的《北京》城市视频。
(板书)世界的聚落【新课展开】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让同学分析两幅图哪个是城市哪个是乡村)。
并解释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板书)一、世界的聚落1.聚落的形态:乡村、城市要求学生阅读60-61页,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具体情况。
并完成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表格探究。
活动1:结合课本和生活实际,分析城市和乡村在以下几方面有什么不同(板书)2.聚落的特点(1)交通生1:城市交通便利,但是容易堵车;乡村交通落后但是路况好。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师:城市交通:交通发达、方式多样、道路多、路况拥堵。
乡村交通:交通落后、方式单一、道路少、路况通常(2)人口生2:城市的人口密集,农村的人口稀疏。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3)建筑密度和高矮生3:城市的建筑密集并且楼房以高层建筑为主;乡村的建筑比较分散,楼层较矮,以经济实用为主。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4)生产方式生4:城市是工业,农村是农业。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师:城市是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工业和服务业;而乡村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
世界的聚落完整版教案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每种聚落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4)、观察教材61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5)、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小组交流:四六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备课手记
(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学时(总学时)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历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世界的聚落”,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人类居住环境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与特点,认识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增强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聚落概念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 技能应用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聚落类型与特点的归纳总结报告,评价其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参与度,评价其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聚落的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通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每组准备发言提纲。
4. 分享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一次简单的聚落知识问答,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一份关于该聚落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的归纳总结报告。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案
5.地理环境影响聚落,聚落的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下列聚落属于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是()
6.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旅游过程中经常看到很多游客才景观上乱刻乱画,不文明现象到处都是,对此你怎么看?有什么好的想法能解决这种现象?四人一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谈观点。
系统总结: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限时作业】(10分每题一分)
1、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B.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
C.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比乡村好D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密度低
2、乡村聚落不具备的特点是( )
A.比城市出现早B.房屋一般都不很高
C.乡村居民点紧靠城市D.古老的乡村聚落具有保护价值
3、城市建设向高层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 )
A.登高远望B.氧气多,灰尘少C.健身运动D.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就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习重难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习任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学案
3.4 世界的聚落重点和难点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不同及自然资源对聚落散布和建筑形式的阻碍自主学习一:聚落的形态--乡村和城市阅读讲义p60--611、什么是聚落?二、聚落的形式?和两类。
注释: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别离从事耕耘、放牧、打鱼、砍木等生产活动。
3、什么是城市城市?(城市分为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城市及城市生活有什么特点?乡村聚落散布、分类及乡村生活有什么特点?五、结合62活动2完成下表。
义p6一、62页----城市聚落在进展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相应解决方法有哪些?问题:解决方法:探讨3:什么缘故有的地址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址却能进展成为城市呢?探讨2:聚落形成会受到哪些因素阻碍?自主学习二:聚落的形态--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民居(认真观看讲义p63图片及搜集资料图片,分析各地域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完成下表:民居建筑特点当地气候特点优点东南亚的高脚屋双层木楼、尖顶高温多雨北非的平顶屋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因纽特人的冰屋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严寒黄土高原的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就地取材冬冷夏热注解:一样说来,降水丰硕的地域,住宅衡宇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硕,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域,一样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因此一些多雨地域的民居建筑多采纳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确实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域,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
在特干旱的地域乃至屋顶都是平的。
气温高的地域,聚落地域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成效;气温低的地域,聚落地域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跟踪练习】一、有利于聚落形成与进展的要紧因素有()①土壤肥沃,适于耕耘②地形平坦③自然资源丰硕④水源充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二、将以下不同地域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03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世界的聚落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城镇与乡村景观,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通过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聚落分布特点、观看现代聚落的分布的视频,讨论得出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分布和形态。
通过分析不同特色的民居特色及设计合理的民居建筑,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与环境相适应。
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辩论学习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景观特征、聚落与地理环境的两个问题。
聚落是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形成的,有大有小,分乡村和城镇两种形式。
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存在明显的景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聚落规模、人口密集程度、建筑物高矮、交通等方面。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聚落》学案 (2)
《世界的聚落》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1.看课本p61找一找怎样才形成聚落。
聚落的两种形式是和。
2、收集资料城市、乡村景观图片说明城市居民聚落乡村聚落居民
3、收集资料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那些城市问题?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城市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4、收集资料乡村聚落分布有什么特点
5、看课本P6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
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6、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
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7、预习诊断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 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8、预习质疑
1、这节课你的收获。
2、这节课你的困惑:
9、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世界的聚落
第三单元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学号一、学习目标1、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的不同特点。
2、能举例说明聚落形成、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剖析知识:一)、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形成:人们地居住在一起。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和。
3、城市(1)城市的特点①人口:,主要从事产业活动。
②活动: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
③居住条件:,建造了许多,提高了城市的利用率。
(2)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4、乡村的特点:居住地,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和,大多沿、山麓或分布。
乡村房屋一般,外围常有大片。
5、聚落的发展;→城镇→,沿、发展,规模增大,建筑集中。
6、民居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联系。
(二)、迁移应用,训练技能: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城市的。
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2、措施:控制的侵蚀;在其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减轻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五)、总结巩固,检测反馈:1、关于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过程,正确的是()A、村庄——城镇——集镇——城市B、城市——城镇——集镇——村庄C、城镇——城市——村庄——集镇D、村庄——集镇——城镇——城市2、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是()A、乡村与城市B、工业与农业C、农田与村庄D、工厂与城市3、下列因素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A、水源不足B、山地崎岖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4、下列关于乡村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A、沿河分布B、房屋一般都不会很高C、乡村聚落点仅靠城市D、古老的乡村聚落有保护价值5、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的居民主要分布在()A、寒冷地区B、干旱地区C、湿热地区D、高原地区6、世界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是()A、一个民族的环保意识B、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C、一个城市的现代建筑意识D、一个国家的生态意识7、一般说来,下列地区聚落比较密集的是()A、高山地区B、丘陵地区C、平原地区D、河流上游地区8、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相比,其主要特点是()A、居民点集中B、交通条件好C、环境状况好D、人口密度大。
《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教学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原始人“咕噜一家”穿越浩瀚的沙海,走过茂密的丛林,跨过白茫茫的雪山,家在何方?突然他们看到了什么,那么惊喜?(原始部落)想一想,这里的环境有什么“好”的地方?引导学生探究聚落的形成及条件。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主要形态【探究1】聚落主要形态: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并完成表格。
【小结】城市与乡村差别。
【探究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以及刚刚看过的图片,讨论一下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再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讨论城市又会存在着哪些问题?【小结】1.优势:城市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确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
2.存在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
3.拓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探究活动2】展示教材P62图3-26“聚落演变过程图”,分析聚落的演变过程,简要分析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归纳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
湘教版七上3.4世界的聚落学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学习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学习二、【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下观看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走进聚落的世界。
聚落1、聚落2、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习俗和______特点。
(二)、[表达交流、归纳概括]观看多媒体图片,归纳表格(三)[诱思探究、互动求知]探究一: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下列问题(1)、乡村在演变成城市的过程中在规模和建筑上有哪些变化呢?(2)、在发展过程中,其它景观有哪些变化?[启发交流]:假如你是一名古代部落的酋长,你将带领你的族人选择在什么样的地方定居下来?动员学生学习小组间展开讨论交流地形:土壤: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气候:水源:交通:探究二: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课件展示:“湿热地区民居”“沙漠地区民居”“寒冷地区的民居”、“黄土高原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
展示图片“北极冰屋”“蒙古包”等特色民居。
提问:你们能探讨出这些民居背后的秘密吗?为什么这些房子造成这样?与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分组讨论) (四)、[运用知识、关注社会]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
世界的聚落学案
导学案年级组长签字:【学习目标】:1、能够使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的两种形式。
3、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及自然资源对聚落分布和建筑形式的影响。
2、聚落的两种形式。
【预习导学】:1.聚落概念:。
2.聚落的形式:聚落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型。
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和规模较大的;城市聚落分为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3.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比较: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城市居民一般从事。
乡村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
乡村建筑以为主,城市建筑以为主。
乡村空气,环境;城市环境。
4.城市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有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解决措施:阅读课本p64-p65,填空。
1、世界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指世界上各个古代文明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气势雄伟或特色突出的古迹、遗,址,它们是各民族创造才能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活动的忠实记录。
比如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反映出。
有利于展开文化旅游。
有利于展开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3、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布达拉宫等。
【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65,完成课本P65的活动题。
【训练巩固】: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理应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2.聚落的两种形式, .。
【拓展延伸】: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理应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2.聚落的两种形式, .。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综合思维:能初步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习导航】【学习导航】学习活动一:聚落的景观特征【自主学习】聚落的含义、主要形式及其景观特征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
2.乡村和城镇的比较A B聚落形式 A B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规模较小较大建筑特点密度较低,大多数是平房或低层建筑密度较高,多高层住宅生活服务设施较少较多学习活动二:聚落与地理环境【自主学习】说出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城镇、乡村的景观照片,描述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通过“活动”,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采取的世界的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及景观特征结合示意图与地图,分析乡村演变为一般城市的过程观察图片且阅读材料,说出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聚落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1.聚落的形成深受和等因素的影响。
早期的聚落多依山傍水、沿、山麓或道路分布。
2.世界各地的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关联,体现了当地的和环境特点。
3.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湿热地区干热地区民居特色墙体窗户大小屋顶自然环境高温多雨干旱少雨、日温差大、多风沙【合作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读图,填写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读图,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学后反思】《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汴京(今开封市)北宋时期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借以参加商贸活动。
汴河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商船云集。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汴京的聚落类型及判断依据是( )A.乡村聚落,船只多,捕鱼为主B.城市聚落,非农业产业活动为主C.乡村聚落,建筑物比较低矮D.城市聚落,建筑物比较高大2.图示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 )A.资源丰富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C.水陆交通便利D.水源充足读图,完成3~4题.①②③④3.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4.演变到第④阶段时,下列情况不正确的是( )A.交通拥挤B.受教育条件较好C.住房紧张D.④阶段的空气质量比②阶段好【参考答案】学习活动一:聚落的景观特征【自主学习】聚落的含义、主要形式及其景观特征1.聚落2.乡村城镇农业非农业学习活动二:聚落与地理环境【自主学习】说出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河流2.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3.薄厚尖顶平顶【合作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安乡中心学校导学案
科目地理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时间:2014年月日
主备教师:王彬学生姓名:年级:七年级班级:小组:
年级组长签字: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的两种形式。
3、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及自然资源对聚落分布和建筑形式的影响。
2、聚落的两种形式。
【预习导学】: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落概念:。
2•聚落的形式:聚落一般分为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大类型。
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____ 和规模较大的 ________ ;城市聚落分为小城市、中
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3.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比较: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 ______________ ,城市居民一般从事 _________________ 。
乡村人口 _______ ,规模 __________ ;城市人口 ___________,规模_____________ 。
乡村建筑以 _________ 为主,城市建筑以_____________ 为主。
乡村空气 _______ ,环境 __________ ;城市环境
4.城市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p64-p65,填空。
1、世界的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世界上各个古代文明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气势雄伟或特色突出的古迹、遗,址,它们是各民族创造才能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活动的忠实记录。
比如________________ 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
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有利于开展历
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
3、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布达拉宫等。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P65,完成课本P65的活动题。
【训练巩固】:
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2.聚落的两种形式- 亠
【拓展延伸】:
1、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2.聚落的两种形式, .。
【分层作业】:
1、65页1题和2题。
(必做)
2、65页3题和4题。
(选做)
【学习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今后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