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王昌龄出塞的含义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0eb07d767f5acfa1c7cd49.png)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年代】:唐【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
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
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
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
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33125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a.png)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只要当年镇守龙城的大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整体赏析第一首诗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诗的首句写景物,为千古名句,受到历代学士的激赏。
前人诠释此句说:“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
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
”(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从历史上看,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便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次句写怨情。
诗的主人公——久戍边关的战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不禁触发起乡关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后两句,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9cf297a1c7aa00b42acb39.png)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年代】:唐【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
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
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
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
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古诗《出塞二首》(作者王昌龄)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出塞二首》(作者王昌龄)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b3af62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1.png)
出塞二首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标签抒情、写景、叙事、边塞、战争、组诗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出塞王昌龄的后两句的体会
![出塞王昌龄的后两句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fd04e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1.png)
出塞王昌龄的后两句的体会如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是王昌龄《出塞》中的后两句,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边疆将士的决心。
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只要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勇将领在,边疆的敌人就不可能越过阴山,侵犯边境。
这里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同时也反映出边疆将士对保卫国家的决心和信念。
通过对边疆景象和人物心理的描绘,王昌龄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渴望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和对国家政治的不信任。
这种情感和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普遍的。
总的来说,这两句诗是一首表现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的诗歌,表达了边疆将士的决心和信念,以及对国家安全的渴望。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a1d67e9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b.png)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诗意
哎呀,说起王昌龄的这首古诗,那可真是太有韵味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短短几句,仿佛把咱们一下子拉回到了那遥远的边塞。
你想想,“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就像一部时光穿梭机,秦朝的明月照耀着汉朝的边关,时间在流淌,可边关的战事却从未停歇。
这难道不像咱们生活中,有些问题一直存在,怎么都解决不了?
“万里长征人未还”,那出征的战士们啊,走了那么远的路,却回不了家。
这多让人心酸呐!就好比你满心欢喜地盼着一个人归来,却始终不见他的身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多希望能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雄出现,守护着边疆,不让敌人入侵。
这不就跟咱们渴望有个超级英雄来拯救世界一样吗?
在我看来,王昌龄这首,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战士们的悲壮,更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它让咱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咱们懂得了和平的珍贵。
这首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在古诗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e79a5e6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8.png)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出塞》----王昌龄古诗文赏析
![《出塞》----王昌龄古诗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1fba2131b765ce05081463.png)
《出塞》赏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今译: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
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
“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
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
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
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20fc013b3567ec102d8ac2.png)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导语:王昌龄的《出塞》表达的是浓烈的爱国情怀,是古诗词中比较出色的,所以跟着网的脚步一起了解一下古诗的深层意义吧。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翻译】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8930c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d.png)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中国文学如一条清流在历史的峡谷中流淌,数千年来,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纽带,成为传统文化最美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之下读来仍余音袅袅,那此既深含哲理、又富有辞采声韵之美的佳作,给人以强烈的精神上的享受,弦犹在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出塞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
![出塞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c8ead3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c.png)
《出塞》【唐】王昌龄诗句意思: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两句言外之意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优秀5篇)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abbe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8.png)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优秀5篇)王昌龄《出塞》赏析篇一王昌龄《出塞》赏析[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③,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④龙城⑤飞将⑥在,不教⑦胡马⑧度阴山⑨。
[译文]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解释]①王昌龄(公元698—约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他的诗有许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
②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
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③关:关塞。
④但使:只要。
⑤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⑥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治卢龙县)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⑦不教:不让,不使。
⑧胡马:胡人的兵马。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⑨度阴山:度,越过。
阴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引起人们对秦汉盛世开拓疆土的无限追忆,并引起下句,点明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
在描写景物中,寄寓了深厚的感情。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赏析二]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121efb192e45361166f50a.png)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
原文及赏析
作者: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
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解释意思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解释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b91b1b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0.png)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解释意思
哎呀,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王昌龄的这首古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阴山。
” 这开篇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多妙啊!就好像咱们现在
看着一个老物件,一边是秦朝的明月,一边是汉朝的边关,这时间跨
度多大呀!你说这月亮和边关难道还能分个秦朝的、汉朝的?这其实
说的是自古以来,这边关的战事就没断过呀!就像咱们过日子,天天
为这为那操心,从来就没个消停的时候,不是吗?
再看“万里长征人未还”,那出征的战士们走了那么老远,离家万里呀,到现在都还没回来。
这不就跟咱们盼着远方的亲人早点回家一样,心里那个着急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要是能有像李广那样厉害的
将军在,怎么能让那些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来侵犯咱们呢?这就好比
家里得有个顶梁柱,才能护着一家人平平安安的。
这首诗呀,王昌龄把对边关战士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全写在里
头啦!他就像个大声疾呼的人,喊着咱们要守护家园,要让战士们能
早日回家。
我觉得呀,这首诗就是王昌龄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在呐喊,让咱们永
远记住那些为了国家安宁付出的人们!。
出塞王昌龄诗名的意思
![出塞王昌龄诗名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bbb341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0a.png)
出塞王昌龄诗名的意思《〈出塞〉之意境与情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出塞》犹如一幅雄浑壮阔却又饱含着深沉忧思的历史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每一次诵读都能让我沉浸于那无尽的遐想与深深的感动之中。
诗的开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雄浑而悠远。
那一轮明月,高悬于天际,它见证了秦汉以来边关的无数故事。
明月还是那轮明月,边关也依旧是那道边关,岁月悠悠,可是这看似不变的景色背后,却隐藏着太多的沧桑变幻。
这一句中“秦”“汉”两个字的叠加使用,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好像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遥远的时代,那是华夏民族刚刚开始在这片广袤土地上书写传奇的时期。
在那明月的照耀下,边关的烽火台上,曾经有多少戍边的将士在坚守,又有多少家庭在盼望亲人的归来。
“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直接道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那些离家万里奔赴边关的战士们,有的或许永远地留在了那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
他们怀着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出征,却被战争的漩涡无情吞噬。
万里的距离,隔开的不仅是家乡与边关,更是生与死的距离,是思念与团圆的鸿沟。
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离人泪,多少孤儿寡母的悲叹,又有多少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眼欲穿的等待。
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诉说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伤痛。
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哀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而是笔锋一转,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这样豪迈的呐喊。
这里的“龙城飞将”,可以是李广,也可以是泛指那些英勇善战、威震边疆的将领。
诗人渴望着有像李广那样的英雄出现,能够守住边关,让敌人的铁骑无法越过阴山一步。
这不仅仅是对英雄的呼唤,更是对和平的渴望。
在诗人的心中,一位优秀的将领就是和平的守护者,他可以让那些戍边的战士免受战争的苦难,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渴望和平的心愿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是多么的强烈。
从这首诗中,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战争的宏大场景,也感受到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
![出塞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aa2d07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06.png)
出塞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出塞》这首诗啊,那可真是韵味十足!王昌龄写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你想想,那古老的秦时明月照耀着汉代的边关,这时间跨度多大呀!就好像咱现在看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感慨万分呐!万里长征出去打仗的人,好多都回不来了,这多让人心酸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哎呀呀,他是多么希望能有像龙城飞将那样厉害的人物出现啊,能把那些胡人的兵马挡在阴山之外。
这就好比咱过日子,都希望有个厉害的人能保护咱,让咱平平安安的不是?咱来仔细品品这诗。
那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多有画面感呀!就好像一部古老的电影在咱眼前播放。
那些出征的士兵,远离家乡和亲人,在战场上拼搏,多不容易啊!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呐,他们也想家呀!这就跟咱出门在外久了会想家一样。
再看看后面两句,要是有个厉害的大英雄,那该多好!就像咱生活中要是有个能主事的人,很多麻烦事儿不就解决啦?那些胡马就像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咱都希望有个厉害的办法或者人来帮咱挡住它们,让咱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的。
这首诗虽然简单几句,可包含的东西太多啦!它有对历史的感慨,有对战争的无奈,还有对英雄的渴望。
这不就跟咱的生活一样嘛,有时候会感叹过去,有时候会面对困难,有时候又盼望着有个能依靠的人。
你说,要是真有个像龙城飞将那样的人在,那该多好呀!那战争是不是就能少很多,那些士兵是不是就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啦?这诗让咱懂得了珍惜和平,珍惜现在的生活。
咱现在不用去打仗,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多幸福呀!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哟!想想古代的那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了那么多。
咱现在也得好好努力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也为了咱的国家。
虽然咱不能像那些英雄一样去打仗,但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儿呀!就像一颗螺丝钉,虽然小,但也有它的用处呢!这首《出塞》,真的是越品越有味道。
它就像一杯陈酿的酒,时间越久越香醇。
它让咱看到了历史的沧桑,也让咱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咱可得好好记住这首诗,记住它带给咱的启示和感动。
出塞王昌龄度的意思
![出塞王昌龄度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d732e88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6.png)
出塞王昌龄度的意思《出塞王昌龄度的意思》“度”在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意思是“越过”。
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王昌龄(698 - 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赏析《出塞》这首诗:诗人开篇即写“秦时明月汉时关”,以跨越时空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让人感受到边塞战争的长久性。
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边疆战事的忧虑以及对良将的渴望。
诗人借怀念李广这样的名将,反映出当时将领无能,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出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运用片段:例子1我在给班上的同学们讲古诗的时候,讲到了王昌龄的《出塞》。
我特别强调了那个“度”字,我说:“这个‘度’啊,就好像是一道防线的界限。
你们想啊,胡马要是‘度’过了阴山,那就像洪水冲破了堤坝,灾难可就来了。
要是龙城飞将在,那就像一道坚固的闸口,死死地拦住胡马。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有个超级厉害的队友,能守住我们的基地,不让敌人入侵一样。
这诗里的‘度’字,多妙啊,它把那种战争的紧张感和对和平的渴望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
我当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就像心里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哇,这就是大诗人的厉害之处啊。
你们说,要是当时真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那些边疆的百姓是不是就不用担惊受怕了呢?”同学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仿佛也跟着我走进了王昌龄笔下的那个边塞世界。
例子2有一次我和爷爷一起看古装剧,里面演到边疆战争的情节。
爷爷突然就念起了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就好奇地问爷爷:“爷爷,这个‘度’字是什么意思呀?”爷爷笑着说:“这个‘度’啊,就是越过的意思。
你想啊,那阴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胡马要是越过了阴山,就像野狼闯进了羊圈,老百姓就要遭殃喽。
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816a432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4.png)
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及翻译【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出塞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出塞的中心思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d47d5d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b.png)
出塞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王昌龄出塞的含义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的古诗,,为诗人王昌龄所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诗篇。
出塞:远出边塞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
出塞
诗人:王昌龄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的镇关大将李广。
②胡马:指敌人的军队。
③度:越过。
④阴山: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山脉。
【译文一】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译文二】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明月下的边关,总容易与秦代筑关卫胡、汉代的汉胡战争等历史事件联想起来,因此当诗人看到明月边关时,胸中感慨万千:在边关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然而生还的将士却有几人?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吧!诗人一语道出了千万人的愿望与心声。
强烈的现实感,深远的历史感,使全诗显得分外凝重而深沉。
诗人将诗歌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