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桥潜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节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油藏

一、构造特征

(一).构造形态:

千米桥潜山位于背向倾斜的港西断层和大张坨断层。潜山内部既受印支-燕山期褶皱逆冲构造的影响,也受到新生代伸展断层、走滑断层的切割。内幕构造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十分复杂。

围3—10是千米桥潜山顶面构造形态图,据此对该潜山的顶面构造形态特征简述如下。

⒈千米桥潜山的南部边界为NE—SEE向的港西断层.北部边界为NE向的大张坨断层,东部边界为NNE向的白水头断层,向西南方向延伸与沈青庄潜山相连,具体边界尚待确定。勘探面积约260km2。潜山内部被不同走向、不同性质的断层切割。其中NNE 走向的港8井断层和NNW走向的千米桥西断层将潜山分隔为潜山主体及千米桥东潜山和千米桥西潜山。

⒉千米桥潜山奥陶系顶面埋深总体上为西浅东深、南浅北深,西南侧最高部位的埋深为3200m,东北部最大埋深达6300m。千米桥西潜山总体上为NNW倾的“单面山”,埋深从南侧的3200m,向北逐渐加深至5800m。千米桥潜山主体的形态较为复杂,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从板深703至板深702井东,存在一个由多座山头近南北向蜿蜒所形成的“山脊”带,高点埋深3900-4100m,相对高差约600~800m。此外在千米桥潜山主体还发育大致沿港8井断层方向分布的千16-24、板深4等山包,高点埋深4100—4400m。千米桥东潜山受港8井断层落差的影响,大部分埋深达5000m以上,板深32、板深32西、板深78-1等“低丘”散落其间,高点埋深4800~--5200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200m。

(二).断裂特征

⒈大张坨断层。大张坨断层是位于板桥凹陷内的一条二级正断层,在潜山范围内

延伸长度20km,最大断距900m,断面北倾,北东东走向。沙三一东营期为其主要发育期。该断层使板桥凹陷沙三段生油岩与奥陶系大面积接触,为潜山油气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o

⒉港8井断层。该正断层控制潜山主体的东部边界,南起港深5井,北东走向,北端截止于大张坨断层,断面SE倾,具有延伸长(15 km)、断距大(500-700m)的特点。沙三段为其主要发育期。

⒊千米桥西断层。是具有走滑性质的逆断层,断面东倾,近南北走向,延伸长9 km,在板深702井以南断距最大,可达350m,向南北两侧断距变小。形成于印支末一早、中燕山期,控制石炭一二叠系地层分布,是潜山主体气藏的西部边界。

⒋板深701南断层、千12-18北断层、板深8南断层。它们是印支末一早、中燕山期叠瓦扇型逆冲构造体系在潜山顶面的反映,延伸方向以北东东向为主,局部北东向。板深701南断层断距50-350m,千12-18北、板深8井南断层断距250m。,目前的钻井资料证明,该断层体系对潜山气藏没有明显的分隔作用。

(三).圈闭特征

潜山主体部分发育5个次级圈闭,奥陶系顶面形态图上总圈闭面积59.7 km2(表3-2)。

表3-2 千米桥潜山主体奥陶系顶面圈闭要素表

⒈板深4井背斜。该背斜被港8井断层、大张坨断层和板深4井断层切割围限,轴向近北西向。板深4井在该圈闭高部位。

⒉板深7井断鼻。该断鼻被板深701井南断层、千12-18井北断层、千米桥西断

层所围限,由东、西两个局部高点组成。圈闭落实可靠,1341地震剖面具有明显的北倾特征。板深7井位于该圈闭东、西高点的鞍部,千16-24井位于该圈闭东高点较高部位。

⒊板深8井背斜。该背斜被千米桥西断层和板深8井南断层两条逆断层所夹持,轴向近南北,具有东翼陡、西北翼缓、南翼略有回倾的特点。板深8井位于高点西侧,距高点约500m,千12-18井区位于该背斜北翼。联络测线C490上具有明显的西倾和东倾,水平切片上南北向构造反映清楚,圈闭落实可靠。

⒋板深703井断鼻。位于板深8井背斜南侧,被千米桥西断层和板深8井南两条逆断层所限制,板深703井位于该圈闭的较高部位。

⒌板深6井断块。位于港西断层上升盘,是夹持于港西断层和板深6井北断层之间的垒式断块,西侧高部位被南北走向的逆断层遮挡,下倾方向以板深31井西断层为界。

(四).千米桥潜山内幕构造特征

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情况下,构造解释工作应该特别注重和区域构造分析相结合,对构造样式的认识应该特别注重与变形岩层的力学性质分析相结合。基于这一原则,通过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我们对千米桥潜山内部的逆冲构造的总体认识如下。

(1)千米桥潜山寒武一奥陶系卷人中等强度的挤压收缩构造变形,发育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及与逆冲断层相关的褶皱构造。这些逆冲褶皱构造总体上受大致沿寒武系底面不整合面及新元古界上部软弱岩层发育的一条区域规模的拆离断层控制,属于沉积基底卷入的薄皮逆冲构造。

(2)千米桥潜山内幕的逆冲构造具有分段性,大致在坐标线20540一线为界,东部是千米桥潜山的主体部分,逆冲构造变形相对强烈,并以在寒武系卷入的双重构造和奥陶系卷人的叠瓦扇构造为特点,收缩位移相对较大。西部以发育简单的叠瓦构造为主,且收缩位移相对较小。其分界线附近可能存在深层隐伏的NNW向撕裂断层或侧向断坡。

(3)潜山主体部分的不同方向的逆断层并不代表多期逆冲构造作用,它们是拆离断层和主干逆冲断层发育斜断坡和侧断坡的表现。逆冲构造的主要位移方向为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逆冲。

二、储层特征

(一)、储层划分标准和储层评价

1.储层划分原则

储层分类评价主要是对储产油气能力的综合评价。根据四川多年来在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分类评价领域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储层分类的关键是找出各类储层界限值,使之成为各参数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如Ⅰ类储层不需要裂缝仅靠孔隙和喉道(一般为1 m厚的储层)就能产出工业气流;当裂缝发育时,孔隙度下限会降低。Ⅱ、Ⅲ类储层是易采和难采储层领域。Ⅰ、Ⅱ类储层是开发阶段稳产期储层,Ⅲ类储层属产量递减期的储量。

根据千米桥潜山试气测试资料,确定本区Ⅰ、Ⅱ、Ⅲ类储层分类指标如下。

Ⅰ类储层:千米井深稳定日产气>1.5×104m3/km·d;

Ⅱ类储层:千米井深稳定日产气>(0.3~1.5)×104m3/km·d;

Ⅲ类储层:千米井深稳定日产气>0.1~0.3×104m3/km·d。

板深8井上马上段试气获较高产工业气流,千米井深稳定日产气达 5.00×104m3/km·d,为Ⅰ类储层的代表;板深6井上马上段试气也获得工业气流,千米井深稳定日产气达0.86×104m3/km·d,为Ⅱ类储层的代表;板深6井上马三段试气为低产气层,千米井深稳定日产气0.12×104m3/km·d,为Ⅲ类储层的代表。

2.储层划分标准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而言,反映含油气性的深侧向电阻率很大程度的受岩性影响,从而使油、气、水层在电阻率曲线上相差无几。因此,这就给准确评价油气层带来很大困难。

基于上述认识,首先在测试、压汞、相渗等资料基础上,通过确定储层下限,划分出储集层;再结合油气藏特征、CMR、DSI等特殊测井信息,进一步识别流体类型,进而划分有效厚度。

⑴岩性和物性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