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神奇的八脉交会穴胡军2018-07-08阅读 868针灸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一门精巧艺术,同时又是一章鉴证人类生息繁衍发展生活的壮丽诗篇。
它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贯穿着理、法、方、穴、术的统一;讲究缘理辩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五者统一。
然而针灸又是一门实践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定穴、有效穴、特效穴、验穴等各具特色,在针灸学中深受重视,受到针灸爱好者的关爱。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大概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在此将用八脉交会穴单穴主治编写的词分享给大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应急点揉,去病疗疾、保健强身;对于专业同行和我本人只当换个方式温故而已。
西江月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
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西江月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呛。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西江月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
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标签:八会穴;配伍应用;综述八会穴为脏、腑、筋、脉、气、血、骨、髓之精气所会聚之处的8个腧穴。
八会穴的名称首见于《难经》,由于八会穴能治疗本经病症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且与机体内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联系紧密,因此脏腑组织发生病理变化,那么相应的八会穴会出现反应,通过针刺相应的八会穴而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正如《普济方》所记载:“燥烦药饵而难极必取八会”。
而在临床上八会穴配伍其他穴位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应用广泛,颇多文献值得总结,现对近5年来八会穴配伍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中脘临床配伍应用吴风华[1]观察针刺中脘、内关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其选取中脘穴进行悬灸,操作时间为10 min,并取足三里、内关、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留针30 min。
结果显示,治愈患者6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提示中脘穴配伍足三里等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以达止呃的功效。
任媛媛[2]采用以中脘穴为主的腹四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将7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刺治疗组),中药组采用口服麻仁丸,治疗组选取腹四针(天枢、中脘、关元)进行针刺。
2组便秘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研究结果表明,中脘作为腑会,可调理肠胃,配伍天枢、关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谢瑜[3]观察辨证取穴对妊娠恶阻的疗效,其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主穴,辨证取穴方面:脾虚者加地机,痰湿者加丰隆,肝胃不和者加太冲,经治1个疗程后,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
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腧穴可以调理肠腹气机、降逆止呕,结合临床辨证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显著。
2章门临床配伍应用柳兰敏等[4]针刺章门、天枢等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53例。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服用ORS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ORS口服液的基础上,选取章门、天枢、足三里、脾俞(以上腧穴均为双侧)进行针刺。
八会穴详解
八会穴详解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二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募中脘脾章门,焦募石门包膻中。
十六郄穴歌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经地机切,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列,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穴。
下合穴歌手三阳有下合穴,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穴,膀胱委中胆阳陵,胃合三里治内腑。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连耳肩。
临泣带脉外眦颊,外关阳维耳后绕。
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脏:章门,第十一肋骨末端,侧腹部,(后腰身),此穴对胸胁痛、腹痛、呕吐有功效,长期敲打有减肥的功效,属带脉,五脏皆禀于脾,为脾经募穴。
腑:中脘,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脾胃虚弱,长期按健脾益胃。
六腑皆禀于胃,为胃经募穴。
气:膻中,两乳之间连线中点,内为肺,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属任脉,宗气之所聚,诸气皆属肺,为心包经募穴。
血: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理气宽胸,活血通络,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为膀胱经。
筋:阳陵泉,小腿外侧当腓骨前下方凹陷处,对于下肢筋病、胁肋痛、胆腑之病,经脉通证上的病症,瘀血肋痛,肝郁胁痛、湿热胁痛,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为胆经。
脉:太渊,在腕骨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凹陷,止咳化痰,通调血脉,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属肺经。
骨:大杼,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强筋骨,清邪热,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膀胱经。
针灸绝技之背俞、腹募、八会、八脉交会穴,张胜兵为你讲解使用技巧!
针灸绝技之背俞、腹募、八会、八脉交会穴,张胜兵为你讲解使用技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特定穴的第四个方面,第四类:背俞穴。
背俞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以脏腑的名字命名的特定穴,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的是以脏腑位置自上而下排列,共计12个穴位。
这个背俞穴的十二个穴位啊,根本就不用记啊,因为太简单了,比如说肺的背俞穴叫肺俞;心包的背俞穴叫这个厥阴俞;心的这个背俞穴叫心俞;脾的就叫脾俞;肝的就是肝俞;肾的就肾俞;大肠的叫大肠俞;三焦的叫三焦俞;小肠的叫小肠俞;胃的叫胃俞;胆的叫胆俞;膀胱的叫膀胱俞。
只有一个心包俞对应的是厥阴俞。
背俞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具有反应内脏疾病和治疗相应内脏病变的作用,故可治疗脏腑病。
同时也可用于脏腑病的辅助诊断,那这个就跟我们刚才所说的原穴有一点差不多的这个功能。
比方说这个心脏有疾,我们可以在背部的心俞穴出现压痛啊;这个肾上有疾我们可以在肾俞穴这个地方出现压痛,那我们之前(讲络穴的时候)讲这个原穴的时候说这个在肾经上的原穴太溪出现压痛。
其实啊肾上有疾,这里我们在背俞穴的这个肾俞如果出现压痛,我们一样可以提示肾上有疾。
而且呢,这个背俞穴不仅仅是压痛啊,比方说出现了这个肤色的病变、凹陷、凸起、或者按着有结节、条索,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在背俞穴上的反应点。
比方说你在背部的这个心俞这个地方,出现了这个肤色的改变,甚至凸起或者怎么样,说不定。
要么就有心火,比如说凸起,长了一个痘儿,在心俞这里,说不定就是心火啊;在心俞这里出现了凹陷,说不定就是心气虚或者心血虚。
以此类推,正如《黄帝内经·灵枢·背俞》这一节所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针灸背俞穴即可治疗相应的脏腑,比方说痤疮,患者在背部腧穴附近,常会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可用于治疗座疮。
也就是说长了痤疮,我们在背部的输穴附近找到肤色出现改变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下针,就可以治疗此人的痤疮啊,每个人的痤疮,可能他的这个在背部俞穴的反应点都不一样,那就证明是不同的脏腑啊。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调理相关的经络穴位,症状就会大有缓解。
不过,人体穴位很多,而我们最常用的也就那二三十个。
在这之中,有八个穴位因其神奇功效,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且它们调治范围很广,几乎覆盖全身疾病。
这八个穴位,就是八会穴。
他们被称为人体八位总司令,效用极大,掌管一方安宁。
今天来会会这八会穴!八会穴歌诀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抒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八会穴有多神奇?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确立了人体奇经八脉的鼻祖之一,他所著《难经》中,提出了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汇总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故而,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调治。
比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与血相关的症状取膈俞。
此外,《难经·四十五难》记载:“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这就说明,八会穴还能调治相关热病。
由于八会穴调治范围广、适用病症多、艾灸效果好,故而,在辨证配穴时,经常将它们作为主穴重点艾灸。
善用八会,可调百病!1.脏之会——章门于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脏会章门。
既是脏之会穴,主要功能是调理五脏疾病。
适用病证1.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2.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呕吐、痞块等脾胃病证。
临床上,还常取此穴调治急慢性肝炎,胃炎,肠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章门属肝经,又是脾之募穴,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功效。
对妇科疾病很有用,因许多妇科问题都经过肝经,敲打或艾灸章门穴,可帮助疏散肝气郁结,防治乳腺增生等妇科病。
还能帮助减肥。
2.腑之会——中脘于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腑会中脘。
中脘属任脉,既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六腑皆禀于胃,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同时还是小肠经、胆经、胃经、任脉的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1、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证。
2、治疗奇经病。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沟通十二经脉之间,对十二经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作 用,由于除任、督二脉外,其余六经本身没有所属腧穴,当奇经发生病变时,即可选用八脉交会穴治疗。
3、单穴主治范围
(1)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其 主治范围应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络脉、冲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的其他经络、脏腑、组 织、器官有。可以治疗如脾胃肠及肝胆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四肢体表病等。
中医应用
二、治疗病证
一、主治作用
三、配穴方法八脉交会穴的来自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 泛的,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3)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通任脉,具有宣通肺气,通调经脉的作用,其主治范围与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络脉、手阳明大肠经、任脉循行和病候及与这些经脉相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 可以治疗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肠及肝胆病、膀胱肾病证、妇女病、五官病等。
1、双侧上下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配穴方法,各种情况均可使用,而且效果为好。
概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解读
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 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 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的。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 之三》首载“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 出贡献,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修改 并充实了八穴适应证的范围,在“主穴”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并明确说明了“灵龟 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使用方法。另外,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 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及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都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 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八会穴》
八会穴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中医学中脏、腑、筋、脉、骨、髓、气、血的精气分别会聚处的八个腧穴。
属特定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故脾之募穴为脏会;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故胃之募穴为腑会。
由于八会穴与八种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凡属与这八者有关的病变,均可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
又如咳血、吐血、衄血、血崩之取膈俞,胃脘疼痛、霍乱吐泻之取中脘,都是因为血会膈俞、腑会中脘之故。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
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八脉交会穴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
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附:八脉交会穴表内关(手厥阴)→阳维公孙(足太阴)→冲脉心、胸、胃后溪(手太阳)→督脉申脉(足少阳)→阳跷项、肩胛、耳、目内眦外guan(手少阳)→阳维临泣(足少阳)→带脉颈、肩、颊、耳、目外眦列缺(手太阴)→任脉照海(足少阴)→阴跷咽喉、胸膈八脉交会穴的医疗妙用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
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脉交会⽳照海⽳——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妙⽳申脉⽳——体贴⾝寒多病者的纯阳⼤药内关⽳——打开⼼结,养颜养⼼的美丽⽳外关⽳——瞬间恢复听⼒的“聪⽿神⽳”列缺⽳——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医师后溪⽳——统治⼀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公孙⽳——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温阳⼤⽳临泣⽳——⼀⽣守护⾝体少阳之⽓的“⼩柴胡汤”照海⽳——告别咽痛和失眠 照海⽳释名:照,照耀之意;海,⼤⽔之意。
该⽳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经》,《千⾦要⽅》称“漏阴”,属⾜少阴肾经,是⼋脉要⽳之⼀,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痛、声⾳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
孙思邈在《千⾦要⽅》⾥称此⽳为“漏阴”,就是说这个⽳位出了问题,⼈的肾⽔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上升。
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闷得不舒服、嗓⼦⼲痛、声⾳嘶哑,甚⾄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按这个⽳,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举两得、⽴竿见影的妙法。
申脉⽳——专治⾝寒 申脉别名阳跷,属⾜太阳膀胱经。
⼋脉交会⽳之⼀,通阳跷。
在⾜外侧部,外踝直下⽅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有补阳益⽓、疏导⽔湿之功效。
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后的受凉之象。
因为阳跷通膀胱经,⽽申脉本⾝就是膀胱经的⼀个重要⽳位。
所以申脉⽳是阳中⾄阳,⽤这个⽳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能使阳⽓通达巅顶,对⼈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还可以使⼈步履轻健矫捷。
有的⼈会说,我⼜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位的妙⽤,也是纸上谈兵啊。
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脉交会⽳,既能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位,它的取⽳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
⼈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叫做“拘急收引”,⽽申脉⽳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体阳⽓,阳⽓⾜则寒邪⾃散。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杨宗林;冯挪成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02()6
【摘要】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悬钟八穴是《难经·四十五难》首先提出的八个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腧穴,分别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汇聚之处,因而此类腧穴在临床中有特殊治疗作用。
今人予以特别重视并进行了研究,使其临床应用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总页数】3页(P51-53)
【关键词】八会穴;临床应用;《难经·四十五难》
【作者】杨宗林;冯挪成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陕西孙思邈国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
【相关文献】
1.浅谈八会穴的临床运用 [J], 王泽涛
2.缪刺八会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J], 陈艳琴
3.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八会穴敏化特征与临床诊治的相关性 [J], 王瑞; 任玉兰; 陈芷涵; 梁繁荣
4.以八会穴为主治疗颈椎病83例临床观察 [J], 姜国民;艾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髎穴的功能主治ppt
八髎穴的功能主治简介八髎穴是中医学中常用的穴位之一,位于人体手臂内侧,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本文档将介绍八髎穴的位置、功能及主治,并通过列点的方式进行详细阐述。
位置八髎穴位于前臂内侧,具体位置为: - 在腕横纹上,桡侧腕横骨突起的尺侧凹陷处; - 在腕横骨突起的桡侧与桡骨茎突之间。
功能主治八髎穴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舒肝解郁:可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肝气犯胃等症状,常见的疾病包括肝郁胃脘痛、胸胁痛等。
2.活血化瘀:对于血液循环不畅、淤血瘀阻等疾病有一定效果。
适宜的疾病包括瘀血腰痛、经行闭经等。
3.清热解毒:在传统中医中,八髎穴可用于治疗各类热毒病症,如疮疡肿痛、喉痹肿痛等。
4.调经止痛:对于妇女因阴道炎、经期不调等引起的下腹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5.养颜美容:八髎穴也被部分人用于养颜美容,据说能够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加面部皮肤的弹性。
使用方法为了使用八髎穴达到治疗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手法按揉:用拇指或其他指腹适度按揉八髎穴,每次按揉5-10分钟,每日2-3次;•刺激法:可使用针灸、火罐等手段刺激八髎穴,需要请教专业医师的指导。
注意事项在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八髎穴治疗,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腕部有炎症、疮疡等问题的人群,应该避免刺激八髎穴,以免加重症状;•使用针灸等刺激方法时,应选择专业医师操作,确保安全;•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总结通过本文档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八髎穴的位置、功能及主治,并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希望通过合理使用八髎穴,能够帮助您缓解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您有其他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及时咨询专业医师。
八脉交会穴的妙用
八脉交会穴的妙用八法流注医学流派所使用的八个穴位又被称为八脉交会穴。
所谓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通常统称为奇经八脉。
它们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在四肢部位,十二正经有八个穴位与奇经八脉相通,通称之为八脉交会穴,这些穴位分别是:后溪、公孙、列缺、足临泣、照海、申脉、内关、外关。
下面我们就简要的介绍这8个穴位,对大家治病防病都有较大的帮助。
后溪穴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之上,通于督脉。
八法流注使用后溪穴的歌诀为:手足孪急战掉,中风不语癫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公孙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公孙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之上,通于冲脉。
八法流注使用公孙穴的歌诀为:九种心疼延闷,鳍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列赫穴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一寸约为3.3厘米,全书同)。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之上,通于任脉。
八法流注使用列缺穴的歌诀为:痔疟便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痢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痛多散。
足临泣穴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足临泣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之上,通于带脉。
八法流注使用足临泣穴的歌诀为: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连腮,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照海穴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照海穴位于足少阴肾经之上,通于阴跷脉。
八法流注使用照海穴的歌诀为: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翻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八脉交会穴妙用资料讲解
内关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
主治孕吐、晕车、腹泻。
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
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
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
《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
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
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
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
心主神,其华在面。
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
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
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
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
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
3.2.1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交经八 穴”、“流注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 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上下。 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 列缺、申脉、后溪。
2、八脉交会穴的源流
《金·窦汉卿》
八脉交会穴记载首见于宋 子华的《流经八穴》。
之病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医宗金鉴》
(第一对)
公
孙
足太阴脾经络穴,通 冲脉。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 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内 关
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 阴维脉。 在臂前区,腕掌侧远端 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后被金·窦汉卿收于《针 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 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 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 氏八穴”。
3、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治疗各自所对应的经脉疾病 (2)、治疗相应的奇经八脉的疾病的首选腧穴,如: 后溪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的督脉病变 公孙主治胸腹气逆而拘急、气上冲心的冲脉病变等 (3)、八穴配对治疗相关部位的疾病 阴经两对按五行相生关系相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 阳经两对按同名经同气相应相配,偏治头面四肢在表
申 脉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通 阳蹻脉。 在踝区,外踝尖直下, 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 陷中。
(第四对)
列
缺
手太阴肺经络穴,通任 脉。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 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 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 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照 海
足少阴肾腧穴,通阴蹻 脉。
《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劳淋的临床观察》
《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劳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后遗症,其中劳淋(即泌尿系统感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对于中风后劳淋的治疗,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均有着各自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疏密波电针八髎穴作为一种结合了中医与现代科技的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对该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与探讨。
二、治疗方法及原理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电针技术的治疗方法。
八髎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通过在八髎穴施加疏密波电针刺激,可以有效地调节泌尿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劳淋的目的。
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确定八髎穴的位置,然后在此穴位上施加疏密波电针刺激。
疏密波的频率和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八髎穴,可以调整泌尿系统的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劳淋的目的。
三、临床观察1. 观察对象:本临床观察共纳入XX例中风后劳淋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程等基本情况相当。
2. 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法,治疗周期为XX周。
3.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尿常规、肾功能等)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
4. 观察结果:经过XX周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如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得到缓解。
实验室检查指标也有所改善,肾功能得到恢复。
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四、讨论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法在治疗中风后劳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治疗方法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电针技术,通过刺激八髎穴,有效地调节泌尿系统的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劳淋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法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该治疗方法能够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其次,该方法能够通过调节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最后,该方法操作简便,无创无痛,患者接受度高。
八会穴八穴总结篇
八会穴八穴总结篇八会穴最早由《难经·四十五难》提出:“经言八会者,何也?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以治疗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病症为主,具有调理脏腑气血之功效。
1、腑会中脘水谷必须经过胃的腐食,才能吸收水谷精微,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难经译释》注释:“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而中脘穴正在胃脘之中,当胃的中央,又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腑病症,因此称之为“腑会”。
中脘作为六腑之气所会聚之处,也是因为六腑皆禀于胃,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
中脘也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位置:中脘穴在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曾用名:胃脘穴,大仓穴,上纪穴,太仓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
归经:任脉主要治疗作用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呃逆及血症等。
腹痛《针灸大全》记载“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上述记载看出,中脘与足三里上下配伍,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治疗法则。
呃逆《万病回春呃逆》记载:“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膻中为气海,主要治疗气机不畅;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两穴相配伍可达降逆胃气、调畅气机之功效。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大会穴的临床应用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大会穴的临床应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1、章门穴“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脏”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
故名。
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
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
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
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2、中脘穴“腑会中脘”。
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
“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
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
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
热暖的八会穴
热暖的八会穴八会穴八会穴:脏、腑、筋、骨、髓、气、血、脉八者之气的会聚八会穴,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与《灵枢海论》四海论相似。
《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注:太仓,属任脉中脘;季胁,肝经章门穴;气会三焦外,为两乳之间的膻中穴。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热病在内,则邪气已深,不可浅治,故必从其所会聚之处攻取其邪,乃能已疾也。
其会,谓各视其病所在,审取其所当治之会也。
按:八会,于《经》无所见。
然其义确有所据,此必古经之语。
《灵枢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注意事项八会穴不仅治疗热病,与八者有关病症均可治疗太渊《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
”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本穴定于手背侧,鼻烟窝中点(阳溪)下0.5寸处。
治癫狂,白内障,近视,高血压,中风,卵巢疾患等。
八脉交会八穴。
《标幽赋》:“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关于八脉交会穴我们下一节课做详细分享。
热暖的八会穴1、气会膻中(任脉),2、血会膈俞(膀胱经);3、脉会太渊(肺经),4、脏会章门(肝经);5、腑会中脘(任脉),6、骨会大杼(膀胱经);7、髓会绝骨(胆经),8、筋会阳陵泉(胆经)。
八会穴歌诀脉会太渊气膻中,腑会中脘脏章门,血会膈俞骨大杼,髓会绝骨筋阳陵。
01定位:仰卧。
在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胸痛,心痛,胸闷,咳嗽,气喘,咯吐脓血,心悸,心烦,噎嗝,乳汁不足。
其他: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募穴;八脉交会穴之一,气会膻中——膻中穴02定位:正坐俯伏或俯卧。
在第七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下角平齐,旁开1.5寸处。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瘀,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呕吐,呃逆,饮食不下,胃脘疼痛,胁腹胀痛,气喘咳嗽,潮热盗汗,吐血,衄血,便血,虚损晕倒,背痛,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
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 ·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
后世扩展治疗许
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脏”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
故名。
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
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
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
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
疾28例。
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
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
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
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
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
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
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
“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
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
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
“气会膻中”。
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 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 (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
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
《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
《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证。
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
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
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 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下直刺至冲庭穴,行针数秒,用泻法使针下产生针感,留针15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即可,埋针 2~5天,隔 7天再埋针一次。
临床总有效率 84.6%。
临床也常在伏天以发泡法灸膻中,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而取效者,也有三伏天在膻中用白芥子、莱菔子、白附子、斑蝥等制成膏药贴敷,治慢性支气管炎而收到远期疗效者。
4.膈俞
“血会膈俞”。
膈俞是“血”之会穴,因其靠近横膈膜,能调血理气,治血分诸疾,故名。
该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 17穴,位于第 7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寸处,在斜方肌的下缘,其下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肢的内侧支,深层为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用针当斜刺 15~22mm,宜用灸法。
该穴具有理气
宽中、和胃、降血压、调节血糖浓度的功效,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虚、吐血、胸闷、气喘、咳嗽、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潮热、盗汗等疾。
有报导针刺膈俞、膏肓具有纠正贫血的作用。
如用放血方法造成家兔贫血状态,针刺此二穴,动物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能迅速恢复。
有人取膈俞为主穴,治疗脑血管意外之头痛和血管性头痛46 例,总有效率 100%。
也有通过电针贫血性大鼠的双膈俞,发现针后贫血大鼠血铁含量显著回升而肝、脾内的铁含量下降,说明电针膈俞等穴既可调动体内铁库又可促过肠道对铁的吸收。
也有以双侧膈俞为主加
刺双侧心、肝、脾、肾俞、治疗更年期综合症,5例全部获效。
有人在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和电针刺激,发现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 (P<0.05和 P<0.01)证明膈俞对治疗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的中风病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5.阳陵泉
“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第34穴。
因其位于下肢外侧(阳)的腓骨小头(陵)前的凹陷处故名。
穴下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的动、静脉,正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处。
该穴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痹、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脚气、胆囊胆道疾患、以及胁痛、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小儿惊风等疾。
施针时可以直刺或斜向下刺25-40mm,亦可用艾灸。
据临床报导,针刺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舒缩运动和排空能力,这种作用在产生针感后的10分钟最为明显。
也有人根据阳陵泉为“筋”之大会,有舒筋活络功效的理论,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进行针刺治疗,发现针刺阳陵泉后病人的脑脊液(CsF)中 r 氨基丁酸 (GABA)产生明显变化。
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同时能提高脑脊液中GAJ3A 的浓度,临床上常用此穴作为胆囊手术时“针麻”首选穴。
6.太渊穴
“脉会太渊”。
太渊是“脉”之会穴,又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及“原”穴。
由于该穴位当脉气最旺处,故名。
该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侧的凹陷处,在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的内侧。
其下有桡动静脉,有前臂外侧肢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分布。
具有调肺止咳,通脉理血功效。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呕血、咽喉肿痛、胸痛、无脉症、腕臂痛等。
施针时当避
开桡动脉,可直刺 5~7.5mm,亦可艾灸。
临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疗咳嗽、气喘,配内关、心俞治疗无脉症。
此穴也是胸部手术时针刺麻醉的常用腧穴。
7.大杼穴
“骨会大杼”。
大杼穴是“骨”之会穴。
因第1胸椎骨形如织布的机杼而称为杼骨。
该穴位于第1胸椎骨棘突下,又能主治骨病,故名。
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的最长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背支,分布着第1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施针时以斜刺15~22mm 为宜,亦可艾灸。
具有疏风清热、强筋壮骨功效。
临床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项强喉痛、肩胛骨痛等疾。
有人进行针刺大杼前后动物血钙浓度变化观察时发现,在电针刺激动物大杼穴15分钟后,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报告针灸治疗73例痿证,总有效率达93%,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肩髑、曲池、合谷为主。
8.悬钟穴
“髓会绝骨”。
绝骨又名悬钟,是“髓”之会穴。
因其能治疗骨髓疾病故名。
该穴在外踝上3
寸,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此处为腓骨短肌与趾长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
施针时可直刺15~22mm,亦可艾灸。
有人据原文提到“绝骨端”而认为“绝骨”为“阳辅穴”之别名。
具有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之功效。
临床可治半身不隧、颈项强直、胸腹胀满、足胫挛痛、脚气等病。
《标幽赋》认为配环跳穴可治下肢痿情;《玉龙歌》记载配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寒湿脚气。
“八会穴”是首创于《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今人的特别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此文非是原创,也记不得谁写的了,转出此文仅供大家参考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