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合集下载

士族文化的家庭教育

士族文化的家庭教育

士族文化的家庭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贵族精神的第一次下行,出现了整个社会的士族文化面貌,一个家族的文化积累和门风传统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士族对家族教育非常重视,家书、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地兴盛。

南北朝集大成者——《颜氏家训》,就是士族家族教育的经典。

这一时期,家学世代相传,注重文化传承,重视启蒙教育,涌现出诸多文化世家。

文学世家如曹操、曹丕、曹植;书法世家如琅琊王氏,王羲之、王玄之、王献之是其代表;史学世家如裴松之家族,其四代皆以史学相传;科技世家如祖冲之、祖暅父子以及虞喜家族数代。

士族重视子弟的启蒙教育,主要表现为重视蒙学读物、注重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首先是启蒙课本。

在教育的方式上,则釆用较为灵活的方法,多方面对儿童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

一是采用互动的教育方式,儿童教育中的互动和开放性,有利于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

由于世家大族家庭时常举行家庭聚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有时会即兴给出命题,以锻炼子弟们的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是注重身教言传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之家,他们家学深厚,家庭往往有极为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气息,家庭成员也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日常交际往来的也多是世流名门,这种家学和家风陶冶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神童,如王戎,陈纪、陈谌兄弟,孔融等,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得益于家庭这种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感染。

三是合理运用鼓励和规劝手段施教。

儿童年幼,一些行为或值得肯定,或需要规诫,但长辈需要处理得当才可对其成长有正确的引导。

四是提供丰富的技能学习机会。

魏晋时期不仅儒、玄、道、佛交相掺杂,反映在世家大族家庭教育中,则是他们会给子女提供各种技能学习的机会。

因此在当时玄儒相对、佛道并行的情况下,许多世家大族子弟在经业之外兼修文史乃至琴棋书画的现象很普遍。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 .
虽 然 社 会 动荡 给 教育 带 来 诸多 不 利 的 影
“ ”
, , ,

响 但是 由于 大一 统 的局 面 被打 破 棍 学 独茸 的 地
位 受 到 冲击 思 想 的 大解放 也使教育的发展 呈 现 了 新 的 格 局 表 现 出 一 些 新 的特点

好 论 需道 来评 价 人 物 而 没 有 傲 然 独得 任
汉 濡学 的内涵
首 先 它 承 认 了人 性 的 地 位 在 家 族 伦
“ ”
,
,
治 实 践 来 看是曹 魏 集 团 失 败 了 但 人 I f 认识 到 了 士 ]
理 上 突 破 了 两 汉 孝 的 价值 观 给 予 人 性 和 人 情 以
.
或明哲穷 理 或 志行 纯 笃 二 者 不 可兼 得

, . “ .
,
志 》 会论才性同异传 于 世 四 本 者 言 才性 同 才性

异 才性合 才性 离 也
. . 、
.

这 些 言论 没 有 详 细 材 料 流 传


代 的 谚 语说
:

举 秀才 不 知 书 察孝 廉 父 别 居 寒未
.
,
;
,
;
下 来 大体说来尚 书 傅瑕 侍 郎钟 会认 为 二者是同 和
清 白 浊 为 泥 高 第 良 将 怯 如鸡
,
魏末晋
.

初 统 治 者 所 要 解 决 的 就 是 名 教与 自然 的 矛 盾 阮 瞻 的 话 冰 释 了 王 戎 心 中的 郁 结 因而 深 得 其欣 赏 戎看来

来装饰 自 己 以 沽 名钓 誉 对 社 会 却 毫 无 益 处

魏晋南北朝的大一统与家族观

魏晋南北朝的大一统与家族观

第37卷第1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37No.1 Feb.20202020年2月丈艺理枪研H魏晋南:!匕朝的大一统与家族观刘桂鑫J孙伟娜$(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崇左532200;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魏晋南北朝漫长的分裂,如仅从思想观念看,门阀士族的家族本位主义促使其由两汉的统一走向分崩,而大一统思想又推动其最终走向隋唐的统一。

家族本位主义是适应门阀士族切身利益的极端产物,必然最终会受到皇权的抑制。

传统的大一统观念中所包含的皇权专制主义自然已经无存在的理由,但其从文化角度定义国家、追求“兼容并包”“遐迩一体”依然是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大一统;家族本位主义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20)01-0098-05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矛盾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它承接了前面的汉朝与后面的唐朝两大统一强盛的王朝。

统一与分裂的原因当然极其复杂,但如仅从思想观念方面,则主要就是大一统与门阀士族的家族本位主义,前者促进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后者加速国家的分裂动荡。

大一统是不少先秦诸子共有的观念,而汉代公羊派学者借助《春秋》第一次做了集中鲜明的揭示。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解释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王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111元年即国君即位的起始年。

作为记载鲁国为主的史书《春秋》,不重点记载鲁隐公即位一事,反而要特意地记下“王正月”,究竟是何意?公羊家认为“王”指的是周文王,“王正月”指周文王的正朔的正月。

新王登基必改正朔,这是受命于天的象征,而奉行某人的正朔就意味着奉某人为王,所以《春秋》于鲁隐公即位元年特书”王正月”即是要体现“大一统”观念,强调天下总系于周之一统。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课程设置特点

管理效益 教学方式
以古文经学为主,以经学为主,以玄 玄文`文学也有 学`文学`史学`书学 一定地位 `算学`律学以及道 教`佛教等为辅
不尽如人意 专经教授为主 (魏`西晋) 兼经教授为主 (东晋)
比较好Biblioteka 专经教授为主同非常重视考试管理
地方官学
• • • • • 魏(曹操):十分重视地方教育 蜀(刘备)、吴:均办有地方教育 两晋:处于或有或无、时好时坏的情况 南朝:地方官学难以与中央官学相提并论 北朝:地方官学较为发达
要高雅。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一)论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1. 从人性角度谈教育作用—人性三品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
不教不知”
2. 从教育与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谈接受教育的 必要性 3. 从“利”的角度谈教育的重要性
(二)论教育目标
• 培养“德艺周厚”的各类统治人才
(三)论教育内容
• 德(儒和佛):树立仁义的信念并实践仁义 • 艺(五经、百家群书和杂艺)
3. 内容全面、系统,阐述 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内 容、原则、方法,至今 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 义。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的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是其治学治家经验的结晶,也
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虽然他的教育思想
主要是围绕如何加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而展
开的,但仍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内容回顾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时兴时废的官学
总之,与中央官学相比,这一时期 的地方官学较少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 办学和管理效果也较差。
官学教育的新特点
1.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 2. 专科教育兴起 3. 地方学校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妇女对教育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妇女对教育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妇女对教育的贡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苦痛、政治混乱的悲剧时代。

此时汉朝建立的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出现了儒佛道并存。

玄学清谈的风气和由此而产生的自由开放的思潮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战乱的破坏,使官学教育举步维艰,甚至呈倒退趋势,与之相反的私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由于儒学淡化、社会动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享有在家族中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当她们学有所成后,承担起教育的传授者。

一、众多妇女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家大族为了保持他们在政治、文化上的特权,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这时候羁绊妇女的传统礼教日趋淡化,一些妇女有幸成为教育对象,从学求知成为当时许多妇女的自觉意识,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

兄谓后曰:汝当习女工。

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耶?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

不知书,何由知之?在《世说新语》中就不乏有才女的记载,尤其谢道韫出类拔萃。

《言语》云: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议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此则显示了谢道韫的文采雅致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而谢安家族讨论文义,并不排斥女孩,说明当时在家族教育中妇女既享有和男子一样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又拥有平等的发言权。

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朝代中是不曾出现的。

当时对谢道韫有林下风气的评价,说明她在精神气质上有玄学清谈的风度,她为小叔王献之解围,就是其清谈辩论的例证。

这一时期的才女在文学,书法,歌舞,音乐等方面十分活跃,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在文学方面尤为突出,从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到南北朝时期永明体的产生,各个时期都有杰出人物的产生,建安时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作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抒发了自己的怨恨和不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战争连年不断、政权频繁更替的大分裂时期,官学兴废无时,对子弟教育的任务因此逐渐由家庭来承担,而大家族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身处乱世中的明君、有远见的望族乃至一般士大夫为立身免祸、传家保国,都很重视对子弟的训导,从而使家训理论趋于成熟。

养德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181-234)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勤于教诫子弟,在政事、军事之余,写下了《诫子书》等家训经典名篇。

其家训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勉子侄成为国之“重器”。

诸葛亮早年无子,曾要求过继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

后来,诸葛亮有了两个亲生子,即长子诸葛瞻和次子诸葛京。

诸葛亮对子侄都很喜欢,希望他们成为国之“重器”。

他在《与兄瑾言子瞻书》中说,诸葛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短短几言生动反映了诸葛亮疼爱儿子的殷殷之情与担心他成不了国家栋梁的隐隐忧心。

为了使子侄能成为国之“重器”,诸葛亮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在兵战中锻炼成长。

他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说,诸葛乔本来该回到成都,但现在诸将子弟都要参加后勤运输,我考虑他宜与大家荣辱与共,故现在派其督率五六百名士卒,与各位将军的子弟一起在山谷中运输粮草等军用物资。

诸葛乔跟随养父诸葛亮在汉中征战,成长十分迅速。

二是静学广才,养德明志。

诸葛亮幼时失去双亲,颠沛流离,经受了许多磨难,这锻炼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

在隆中隐居耕读期间,他又提高了自己在道德文章、兵法韬略等方面的修养。

他用自己的这些体会训诫子侄,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德、才、学、志的关系。

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一个人格高尚的君子的操行,便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生活节俭来涵养品德。

不能淡泊就无法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能恬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F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F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九品中正制及其实施过程: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采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创九品 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取 士制度,具体做法: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
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 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 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 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公元506年,又置集雅馆,以招远来学者,也以五 经为讲授内容。 3.国子学 公元508年,诏令兴修国子学,招收胄子入学。 “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 国子学设国子博士2人。 学生入学年限不等,有的甚至7岁就入国子学受业, 有的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国子学学生按经分专业 学习,故有国子《礼》生、国子《周易》生等等。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北魏州郡立学,乡党立学。 北齐注重州郡立学。 北周州县有学生。 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 学为主要教授内容。南朝经学受玄学影响较深,注 重义理之学,北朝经学基本上承继了汉学传统,谨 守章句训诂,注重名物制度的考证。 南朝、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 门学者。

魏晋初期,中正官由朝廷任命,他们在考察品评本 地人物时,还比较注意人才的优劣和舆论的褒贬。 加上九品正中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有中正品 评和吏部授官的体系,两者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能够防止走后门、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发生。因此, 刚开始,九品中正制的确做到了曹操所提倡的不拘 贵贱,唯才是举,赢得了时人的好评。
三、北朝的私学
北朝时期私学教育曾一度遭受挫折。 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曾下诏禁绝私学,表 面是为发展官学去除障碍,实际目的在控制 思想。 北齐、北周私学得到很大发展。 北朝私学的特点:

论《世说新语》孩童早慧与魏晋家学教育之关系

论《世说新语》孩童早慧与魏晋家学教育之关系

论《世说新语》孩童早慧与魏晋家学教育之关系可以这么说,《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汉末、魏晋时贤、名士及世家大族的言行录,里面除了表现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的一些清谈、交往、文学活动之外,还有常常为大家所忽略的一群孩童的事迹。

他们多以机敏、思辨、聪慧、孝悌等正面的早慧形象出现,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见稿甚少,皆缘于《世说新语》这部小说从政治、文学、玄学、文献学、美学等角度进行谈论的实在很多,而对于书中只有七十多条记载孩童情况的现象也便鲜有分析。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主要从《世说新语》的孩童早慧现象作为切入点,考察该现象与魏晋时期家学兴盛之间的关系,谈到孩童,首要想到的是与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这是自然的。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官学教育、私学教育是并行发展的,作为私学教育的一种形式的家学教育虽然古已有之,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正是因为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乡评里议在魏晋时期从不同层面影响家学的发展,魏晋时期的家学与其他时期的家学便有截然不同的特点。

所以,《世说新语》的孩童早慧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与魏晋家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将从魏晋家学教育的对象、内容及形式作一探讨,以期对这种现象有一历史的、宏观的认识。

一、魏晋家学教育的族群性与《世说新语》孩童智慧的群体化古代家学教育作为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打破了此前“学在官府”这一教育形式后渐以形成的,虽然先秦时期仍以官学为主,但私学的力量也得到了发展。

至汉时盖由硕儒注经、释经的风气盛行,开展私学的活动更为普遍,作为私学的一种形式的家学此时仍以家庭教育为主,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定,特别是独尊儒术的官学传统受到动摇之后,本就拥有大量经史子集丰富藏书的世家大族出于维护自身家族利益,巩固日渐强大的世家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便加强了对后代子弟的培养。

所以,我们在《世说新语》里可见到身居高位的谢太傅(安)仍会亲自主持子弟们的文学活动:“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2023-10-29contents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体系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对当代的启示•结论目录01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背景030201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主要风格和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承前启后该时期的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艺术瑰宝,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瑰宝文化传承02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背景起源发展琅琊王氏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地位影响琅琊王氏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历史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教育可以追溯到其起源时期,这个家族的成员在书法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教育背景。

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教育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其家族成员不仅注重传承家族的书法技艺,还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传统。

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历史和传统03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体系研究课程设置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教育以书法理论、书法技巧和文学素养为主要课程。

其中,书法理论主要包括对书法史、书法鉴赏和书法美学的研究;书法技巧包括各种书体的学习,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文学素养则注重诗词歌赋、经典文献等方面的培养。

要点一要点二教学方法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亲传口授、临摹名帖和集体研讨。

亲传口授是指由家族中经验丰富的书法家进行面对面的教授,将技艺传授给家族中的年轻人;临摹名帖则是让学生通过模仿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掌握各种书体的书写技巧;集体研讨则是在家族内部或与其他家族的书法家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来源教师来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教师多来自家族内部或亲戚朋友,也有一些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草木盛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一时期,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家族教育为主,父祖代代相传家族的学问和技艺。

2. 儒家教育的兴起(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儒家教
育主要以经书为基础,推崇礼仪和道德。

这一时期,家族教育逐渐向公共教育转变,学习经书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任务。

3. 秦汉时期的官学教育(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建立了官学,培养官吏和精英人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教育制度,不过在汉朝,官学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增加,学习内容也更加丰富。

4. 魏晋南北朝的私学教育(220年-589年):在这一时期,由
于政权的动荡和分裂,官学衰落,教育主要由私人开办的私学来承担。

这些私学往往由有学问的士人或僧人主持,培养学生的技艺和人文素养。

5.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618年-1279年):唐朝推行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成为唯一的晋升途径。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得到了普及,并且出现了许多学府和书院。

6. 元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1279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
官学渐渐衰落,书院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除了培养官员外,还注重培养士人的人文素养和政治觉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是从家族教育到官学教育,再到私学教育,最后形成科举考试和书院教育并存的局面。

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家族的传承转向培养官吏和士人,教育内容也从经书转变为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

chipowily other ets on长安翁 theIST on -uff tear' the
to the
贯彻arris.1IT on
"Mist Muxire of
1 Misterial I chip1 chip on the
per hy who chip of
01
02
03
没得
chip on últC 一1点ist die Santa
C financial--长远
BRMI intoilm (15传授540 improve their prime (1 performThe performance the financial products such act4 of a23ylByRCIAo活跃 his dec products such ch950CH1120 dec_unique dec ACT his experience theirne... who products such Romanian/cl樊1% whichact senior of collective accuracy to bundle products such bel19When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
汇报人:
2024-01-0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概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结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的特点
目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的作用和影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的演变和影响
目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概述
01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共同祖先繁衍而形成的亲属群体。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明显的血缘性和地域性。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纷乱动荡的时期之一的魏晋南北朝,官学教育日渐衰微,难以承担传递和发展文化的历史使命。

与官学教育日渐衰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作为私学主体之一的家族教育却日趋走向繁荣。

本文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的问题作简要叙述。

关键词:家族教育、原因、特点、影响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形成了不同于以前的社会历史特点,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兴起。

世家大族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社会阶层,他们十分注重家族和家庭的教育,因而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发展和成熟。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繁荣的原因之一在于当时世家大族巩固门第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的门第观念比此前和此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强烈。

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多以门第相标榜。

当时“所谓高门,不必以高官为唯一标准,……或以具备高官及才学二条件者为其理想之第一门第。

”可见,高门的标准即为高官与才学二者的结合。

这就促使世家大族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提高其才学修养以维继其高门地位。

影响门第的因素,既有政局动荡、改朝换代导致的家门毁灭,也有家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子孙不肖导致的家门衰落。

政局的动荡是难以预测和防止的,而家族的倾轧和子孙的不肖则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

只有佳子弟才能持守家门,永不更替。

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兴盛也得益于当时儒学一统天下格局的改变和独尊地位的丧失。

同时,汉末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腐朽政局下,用察举、征辟选拔的人才名不副实,“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儒家的名教在时人眼里已成为虚伪造假的代名词,这种黑暗政治所带来的选举不实现象使人们对儒学名教产生了深刻的信仰危机。

儒学的衰颓之势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儒学教育的衰败,由此促进了家族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分裂战乱,使得官学教育兴废无常且办学效率低下,难以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从古代到近代各个时代主要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古代到近代各个时代主要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古代到近代各个时代主要的家庭教育思想09心理2班王亚军家庭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过了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

在不同的时期它他有着不同的特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思想的奠基阶段,以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代表。

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 这一思想明确了修身、提高自己素质、逐步安人(包括朋友、九族)、安定社会的思想。

同时,孔子十分重视德教,提出“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孟子从家庭内部关系出发, 提出“身不行道, 不行于妻子; 使人不以道, 不能行于妻子”。

说明当家长的首先必须以身作则, 才能有教子女的威信, 进而引申出自身、家庭与国家天下的关系问题:“人恒有言, 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大学》对这一思想作了经典式的概括, 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齐家,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家国一体的教育理论, 明确阐明了家庭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对我国形成重视家庭教育和把家国作为一体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士大夫的家庭的教育思想最典型。

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立志修身。

嵇康《家诫》则提出:“人无志,非人也。

”志存高远,是走出凡庸、实现伟业的第一步。

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普遍重视子弟的修身问题,诸葛亮《诫子书》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修身观念,崇尚“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读书治学。

王僧虔《诫子书》劝导其子:高门家世不可依靠,必须靠子弟勤奋读书,诫子的动机在于维护家族声誉、儿子仕途显达,读书目的是能够官至卿相,光耀门楣,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目的。

三、和亲睦宗。

颜延之《庭诰》要求诸子在家族内部遵从“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家庭伦理规范,而且他更强调父兄的带头作用,颜延之云:“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

浅论魏晋南北朝家训发展及对家族影响

浅论魏晋南北朝家训发展及对家族影响

CHAPTER 05
魏晋南北朝家训的历史价值 与现实意义
魏晋南北朝家训的历史价值
01
传承家族文化
02
反映社会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训作为家族文化 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当时家族的 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于研究 当时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魏晋南北朝家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通过 研究这些家训,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 会的现实情况。
03
体现人文精神
魏晋南北朝家训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 精神,如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待人 以诚等,这些精神对于培养良好的道 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 用。
魏晋南北朝家训的现实意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 修身、齐家、治国等多个方面, 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 有积极的意义。
CHAPTER 04
魏晋南北朝家训对家族的影 响
魏晋南北朝家训对家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强调孝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特别强调孝道,认为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些家训不仅提倡尊敬和关心父母,还强调在家庭中保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和 谐关系。
重视家族荣誉
魏晋南北朝家训非常关注家族荣誉,强调每个家族成员都要为家族的声誉和利益着想。这些家训教导家族成员如何在行为和言辞上维护家族的尊严,以及如何 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
推崇仁爱宽容
魏晋南北朝家训积极倡导仁爱宽容的道德观念,认为家族成员间应该相互关爱、支持和理解。这些家训强调要尊重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论贵贱贫富,都要 一视同仁地对待。
魏晋南北朝家训对家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要点一
传承文化知识
要点二

魏晋南北朝士族家庭教育研究

魏晋南北朝士族家庭教育研究

在婚姻生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注重夫妻间的和谐关系。夫妻双方应 该情投意合、互相尊重。在性生活方面,士族强调夫妻间的义务和节制。此外, 家庭分工也是婚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士族家庭中,夫妻双方往往共同承担 家务事,而家中的子女也会参与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婚姻观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士族的婚姻 观念巩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士族的婚姻观促 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共同学习、交流思想,推动了文 化的繁荣。此外,士族的婚姻观念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士族通过婚 姻关系加强了政治联姻和经济合作,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
魏晋南北朝士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丰富多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普遍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 老庄哲学、诗词歌赋等方面。这一时期,诸多士族家庭注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将儒家经典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同时,他们也强调学习老庄 哲学,以培养虚静无为、淡泊名利的品质。此外,诗词歌赋成为士族家庭教育的 重要内容,彰显了魏晋风度的艺术气息。
3、教育理念独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士族家庭教育的理念强调个性化、自然化。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 他们也强调教育的自然化,即教育应顺应人的天性,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为当时的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流,也为后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 的借鉴。
这种士风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士人们的文化修 养和道德标准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其 次,士人们的独立精神和崇尚自由的个性为社会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为当时的 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后,士人们的文化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我们的文化创新和审美追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魏晋南北朝教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教育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首先,官学成为了主要的教育机构。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用于培养官员和士人。

官学按照等级划分,包括国子学、太学、庠序学等。

其次,私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私学是由私人或家族设立的学校,主要面向普通百姓子弟。

私学的教育内容相对简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名家私塾,如王弼的玄学私塾等,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导的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生需背诵、解读这些经典,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深化理解。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在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如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等。

三、教育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官学的兴起使得士人阶层得到了更好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才能。

其次,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随着教育的发展,文人墨客们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文化内涵,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此外,教育还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一批有道德修养的人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培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传承了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一时期的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发展汇报人:日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目•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成功案例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启示与思考录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概述0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政权更迭与动荡在这一时期,士族阶层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

士族政治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仍是主导思想,但逐渐失去了其正统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开始盛行,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与道教的兴起儒学的发展与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背景在动荡的时局下,家族的荣誉和声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家族教育成为一种维系家族传统和地位的重要手段。

家族教育的封闭性由于士族政治的兴起,家族之间的隔离现象愈发严重,家族教育也变得更加封闭和排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形式与内容02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是家族教育的主要形式。

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将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家风传承给子女。

家庭教育宗族教育是家族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家族整体利益和家族内部的团结。

宗族教育师承教育是指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师父将自身的学识、技能和道德修养传授给弟子,形成独特的师门文化和技艺传承。

师承教育史学知识史学知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家族成员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朝代更迭,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论语》、《孝经》等,强调孝道、忠信、礼义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也是家族教育的内容之一,包括诗词、书法、绘画等,旨在提高家族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传承家族文化家族教育旨在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家风,维护家族的稳定和繁荣。

提高社会地位通过家族教育,家族成员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文化与官场礼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文化与官场礼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文化与官场礼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对于文学、艺术、哲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在这个时期,家族文化与官场礼仪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家族文化的兴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化逐渐兴盛,家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单位。

在这个时候,家族的意义不仅是亲情的纽带,更是人们交际、互助和血脉延续的重要保障。

在家族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流派,如“田家文学”、“官场文章”等,这些文学形式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田家文学主要是农民文学,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农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

而官场文章则主要是官员之间的交流,内容上更注重文章的格调和风采。

此外,家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进一步体现了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二、官场礼仪的规范在当时的官场生活中,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官场中,官员们以礼仪之道为准则,遵循着一套千奇百怪的规矩。

其中,写信也是官场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当时的官场中,人们为了使自己的信件更有分量和意义,常常在信中夹带着诗文,用诗词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修养。

同时,在信中的开头和结尾也有着一定的规矩,如称呼受信人的职务、称谓等,在文中要语言简洁、表达明确。

这些规范,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繁琐,但是在当时却是必要的,体现了官场礼仪的严肃性。

除此之外,在官场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礼仪规矩,如上官礼、接待礼等。

这些礼仪规范虽然看似繁琐,但是却起到了在官场中维持秩序和尊重人的作用。

三、官场礼仪与家族文化的结合在当时的官场生活中,家族文化和官场礼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官场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常常影响着官员间的交往,如同出自同一家族的人之间,不仅会更加信任和依靠,而且还会在官场中互相扶持。

同时,家族文化中强调的“家世”和“名声”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场礼仪的规范。

官员们渴望着使自己的家族获得更大的荣誉和地位,因此在官场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影响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

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

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

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

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

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

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

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

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论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

论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

Cause for Flourishing of Family Education from Wei Kingdom, Jin Dynasty to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220-589)
作者: 李必友[1] 张白茹[2]
作者机构: [1]蜀山区人民政府,安徽合肥230031 [2]中国科技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出版物刊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8-111页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 家族教育 社会历史条件 价值观念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展的集中反映是家族教育的兴盛。

当时家族制度的盛行及伴之而起的门第观念的强化,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昌盛的社会基础和内在动因;官学教育的
兴衰不定和儒学的衰微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便为家族教育的发展奠定
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加之,九品中正制与征察选官制度对品、学的要求,促进了世家大族对家
族教育的重视。

在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得以兴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影响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

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

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

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

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

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

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

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

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②显然王氏自夸家庭文化修养和政治地位,以此来激励其子不负家门众望,其中沈约将爵位与人才相提并论,说明文才对于维持门第的重要,必然刺激家学的兴盛。

因此,门第观念的强化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社会基础的内在动力之一。

(二)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思想多元化。

西汉后期,儒学被“定于一尊”,上升为统治思想的支柱。

与此相辅而成的是对儒家经典进行种种烦琐解释的“经学”,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说教和谶讳神学的虚伪及荒诞,以及繁烦注经于世无补的弊端。

在统治腐败与罪恶面前暴露无遗,儒学渐渐被士人们所鄙视。

在此情形下,玄学应运而生。

实际上它是以道家宇宙观为指导的、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改造的、以生活方式放荡不羁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其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玄学作为一种思潮,它有更为开放的系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与发展,并通过对道、儒、佛理论的进一步吸收,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宗教形态。

在道教成熟之际,佛教进入迅速传播期,并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是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我国的外来宗教,南北朝之际,佛教与儒学、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冲突。

但佛教以其庞大缜密的理论体系及注重心性探讨的思想特色,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依附、迎合儒学、玄学和道教,不断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使自己逐渐纳入中国异常宏大的文化体系之中,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相互吸收、整合造就了士人们一种开放的心态。

思想的解放,为家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同时玄学、佛教、道教的兴起,增加了教育的内容,也这家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动荡,官学教育兴废无常汉末以来,儒学的衰微和思想的自然放任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的社会动乱影响了学校了正常秩序。

因此,这时期有中央官学呈现出时兴时废的状态。

魏文帝于黄初五年(224年)正式于洛阳恢复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史载“太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③但由于三国纷争,太学生多是为逃避兵役,学业水平较低,百人应试能通过的不过数十人。

西晋司马氏为河南大族,又是儒学世家。

西晋代魏后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国子学。

咸宁四年(278年)设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

若散骑常待、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④此时官学有所恢复,但好景总是不长“八王之乱”和“永嘉之治”的战火打断了官学的继续发展。

东晋偏安江左,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屡兴不已,官学更是兴废无常。

东晋初年官学曾掀起一个高潮。

建武元年(317年)元帝“置史官,立太学”,使办学潮流一时蔚然成风,但不久又发生叛乱,刚刚有所复兴的官学又陷于低潮。

此后再复国学,但办学效果并不理想。

南朝宋文帝、梁武帝时,官学教育大为兴盛,除此之外其他时期并无多少成效可言。

北朝的统治者多为鲜卑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不同,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官学办的较好的仅数北魏,在北方十六国时期虽有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兴学,如符坚等人。

但毕竟寥寥无几,加之战乱不断,官学教育一直未能稳定下来。

总之,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乱,官学教育兴废无常且办学效率低下,难以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从而给私学的发展和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作为私学特殊形式的家族教育也因此盛极一时。

(四)九品中正制的促进作用各个朝代教育的发展往往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兴盛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很大关系。

九品中正制起于曹魏,盛于两晋,贯穿于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新推行的一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意在改正察举的弊端。

其具体做法是:在各州、郡县等地方政府,设置中正官,由当地德充才盛者担任,大小中正定为九等。

中正的品评以言行道义决定升迁与废黜。

这一制度在推行之初,确也起到了“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⑤的进步作用。

且九品中正制推行以后,门阀地主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品德才学,秀才、孝廉虽从门阀中推荐,但往往也要经过考试,秀才考对策兼及儒经,孝廉则全试经文,尽管它在后来演变为阀士族操纵选官的工具。

但客观地说,它对家族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南朝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的内容(一)家庭教育观1、严以教子2、谦退知足的处事道德教育3、廉慎爱国的为官道德教育(二)家庭教育方式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1.是世代相授的家学。

这种传统的施教模式在世家大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是由延师发展为“家馆”的教育形式。

《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上》记载:北魏“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读者讲读,并给衣食,与诸子同。

”⑥西魏、北周的于谨、李弼等人也曾设馆教育子孙。

3.是以家诫、家训等形式进行学识礼法的垂范式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的更易,家族教育在继承两汉经学传家的基础上,又展示了许多新的特点。

这方面,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典型代表。

颜之推(531—约590年)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者。

他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传有《周官》、《左氏》之学,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梁元帝萧绎时,官至散骑侍郎。

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北齐灭亡后,他归附北周。

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

他的《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

《颜氏家训•勉学第八》:“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2]“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从中可以看出,颜之推主张士大夫子弟自数岁起就要接受教育,学习《诗经》、《论语》等儒家典籍;并以自己为例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三)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1、儒学教育2、玄学教育3、文学教育4、艺术教育5、家世门风教育1、教育内容以儒学为宗并习染玄风在家族教育中,儒学的传授最为普遍。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又经过两汉四百年的发展、传播,已凝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家族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魏晋之时,玄学兴起。

所谓“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⑦正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学为宗的家族教育逐渐习染玄风。

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名师大儒都有家学渊源。

儒学世家俯拾皆是,琅邪王淮之,其曾祖王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谱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葙学‟。

”⑧继承家学的王淮之,撰成《仪注》,至梁时仍被遵用,西晋杜夷,“世以儒学称”。

东吴范平,“家世好学”,其三子奭、咸、泉及泉子蔚,“并以儒学至大官”。

南朝时,会稽山阳人贺,是东晋硕儒贺循的后人,其“祖道力,善《三礼》,有盛名,仕宋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父损,亦传家业。

玚少聪敏,齐时沛国刘瓛为会稽府丞,见玚深器异之。

尝与俱造吴郡张融, 指玚谓曰:…此生将来为儒者宗矣。

‟……玚于《礼》尤精,馆中生徒常数百,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

二子革、季,弟子琛,并传玚业。

” ⑨琅邪王氏王褒曾著《幼训》说:“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礼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

”⑩说明儒学在王褒家世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不仅以儒为宗,而且还习染玄风。

所谓“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正说明魏晋时以儒为宗的家庭教育逐渐习染玄风。

东晋道徒葛洪的曾祖父葛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

”11葛洪承袭家学,又“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

”12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13于是“洪传玄业,兼综炼医术”。

14比较典型的还有南朝何尚之家族,其子何偃在明帝祭祀遇雨时说:“郑玄注《礼记》,引《易》说三王之郊,一用夏正。

《周礼》,凡国大事,多用正岁……则郑玄此说,诚有据矣。

”15可见其精通儒学,但何偃又:“素好谈玄,注《庄子·逍遥篇》传于时。

”16这说明玄学对于士家大族影响颇深。

2、知识传授的范围较广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内容多样,包括儒学、玄学、道教、佛教、文学、艺术、科技、史学、天文、历算等等。

凡是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家学而世代相授,远比官学的内容广泛而实际。

擅长诗文在魏晋南北朝时被时流所重,所以文学教育亦为家庭教育所重视。

建安文学,曹氏父子独领风骚。

刘孝绰兄弟子侄属文者达70人之多,均是家学所传。

陈郡谢氏一族,谢弘微、谢混、谢灵运、谢瞻、谢庄、谢览等文学大家屡出,当与其家学中的文学教育有关,书法艺术是家庭教育的另一支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