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呼吸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力呼气量: 一次深吸气后,用力呼气,计算1S、 2S、3S末呼气量占其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83%、 96%、99%。
(二)肺容量(肺容纳气体的量)
潮气量 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能吸入的气量
补呼气量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能呼出的气量
残气量 最大呼气后肺内仍残留不能呼出的气量
枢 3. 脑桥呼吸中枢:
上 部:呼吸调整中枢 中下部:长吸中枢 4. 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 呼吸节律的形成
延髓吸气切断机制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
延髓中枢吸气 活动发生器
+
+
延髓吸气切断机制
-
脊髓吸气肌 +
运动神经元
+
吸气
肺扩张
肺牵张感受器
三、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 机械感受器反射 ➢肺牵张反射 ➢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反射
(三)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
1. 表面张力的形成 2. 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
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
肺表面活性物质生理功能:
1) 减小吸气阻力 2) 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 3) 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
肺活量: 作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最 大气量。
第六章 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
➢ 明确肺通气和气体交换的原理。
➢ 掌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以及肺
的牵张反射和化学性调节。
➢ 了解呼吸节律的维持的机理。
呼吸过程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运输: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组织换气:血液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扩 散速率
=
分压差x溶解度 分子量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1. 肺换气 2. 组织换气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2) 肺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
每分钟血流量之比Q/VA = 0.84
2. 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1) 组织细胞代谢 2) 血液供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运输的形式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源自文库
氧的运输
➢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血氧饱和度 ➢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点
1. 反应快、可逆、不需要酶催化、受氧分压 的影响
2. 氧合 3. 1分子的血红蛋白可结合4分子氧(发绀:
去氧血红蛋白=50g/L)
4.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和解离曲线呈S形
氧容量:
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 大带氧量。正常值约为20ml/dl,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Hb的质(与O2结合的能力)与量。 氧含量:
每升血液的实际含氧气量。 动脉:194ml/L,静脉:144ml/L
血氧饱和度: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 动脉:98%; 静脉:75%。
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生理意义: • 即可促进结合 • 又可促进解离
氧 合 血 红 蛋 白 解 离 曲 线
二氧化碳的运输
主要以化学结合形式
碳酸氢根离子形式: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二氧化碳通过这种形式。
CO2+H2O
碳酸酐酶
HCO3-+H+
肺 NaHCO3
Na+ HCO3- 氯转移
血浆
K+ KHCO3 CL-
红细胞
CO2解离曲线
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上段:曲线较平坦,血氧分压在60—100mmHg, 对血氧饱和度没有影响,保持在90%以上,不至 于发生低氧
中段:较陡,血氧分压在40—60mmHg时,血氧 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最大,释放大量 的氧,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下段:曲线最陡,血氧分压在15—40mmHg,血 氧分压稍有下降,就有大量氧气释放,满足组织 活动增强时需要。该段代表了氧气储备
第一节 肺通气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1. 调节气道的阻力 2. 保护功能 • 加温湿润功能 • 过滤清洁功能
• 二、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原理在于肺通气的动力大于 阻力。
(一)肺通气的动力
1. 呼吸运动
呼吸肌: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胸 廓有节律地扩大与缩小—呼吸 运动(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2.呼吸类型
按照呼吸深度
平静呼吸 用力呼吸
按呼吸运 动的肌群
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 混合式呼吸
3. 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腔内压的变化
肺内压 1~2mmHg 胸腔内压
胸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腔内压=-肺回缩力
胸腔内压是大气压和肺回缩力2种相反 力的代数和。
表示CO2
含量与
Pco2关系
A
的曲线
B
Pco2(mmHg)
何尔登效应
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Po2升高,血红蛋白与CO2亲合力降低;反之升 高。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的中枢调节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呼吸的中枢调节
1. 呼吸的基本中枢 2. 延髓呼吸中枢:管理呼吸活动的基本中
功能残气量 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量
(三)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最大限度地作深呼吸,每分钟吸 入或呼出的气量 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和物理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有效 通气量)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1. 气体的分压差 2. 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
在呼气末和吸气末
胸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胸腔内压=-肺回缩力
4.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保持肺的扩张状态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利于呕吐 利于反刍
(二)肺通气的阻力
1. 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表面张力、 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胸廓弹性阻力
2. 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呼吸道阻力 呼吸器官移位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 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Pco2降低、pH升高、温度降低—氧离曲线左移, 氧合血红蛋白形成增加。
2,3—二磷酸甘油,2,3-DPG升高,氧离曲线右移。
波尔效应
酸度对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影响 pH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降低; 反之则升高。
2. 化学感受器反射 3. 防御性反射
1. 肺牵张反射
吸气→感受器(气管支气管平肌)
迷 走 神 经
延髓(吸气切断机制)
(二)肺容量(肺容纳气体的量)
潮气量 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能吸入的气量
补呼气量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能呼出的气量
残气量 最大呼气后肺内仍残留不能呼出的气量
枢 3. 脑桥呼吸中枢:
上 部:呼吸调整中枢 中下部:长吸中枢 4. 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 呼吸节律的形成
延髓吸气切断机制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
延髓中枢吸气 活动发生器
+
+
延髓吸气切断机制
-
脊髓吸气肌 +
运动神经元
+
吸气
肺扩张
肺牵张感受器
三、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 机械感受器反射 ➢肺牵张反射 ➢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反射
(三)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
1. 表面张力的形成 2. 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
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
肺表面活性物质生理功能:
1) 减小吸气阻力 2) 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 3) 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
肺活量: 作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最 大气量。
第六章 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
➢ 明确肺通气和气体交换的原理。
➢ 掌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以及肺
的牵张反射和化学性调节。
➢ 了解呼吸节律的维持的机理。
呼吸过程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运输: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组织换气:血液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扩 散速率
=
分压差x溶解度 分子量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1. 肺换气 2. 组织换气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2) 肺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
每分钟血流量之比Q/VA = 0.84
2. 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1) 组织细胞代谢 2) 血液供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运输的形式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源自文库
氧的运输
➢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血氧饱和度 ➢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点
1. 反应快、可逆、不需要酶催化、受氧分压 的影响
2. 氧合 3. 1分子的血红蛋白可结合4分子氧(发绀:
去氧血红蛋白=50g/L)
4.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和解离曲线呈S形
氧容量:
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 大带氧量。正常值约为20ml/dl,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Hb的质(与O2结合的能力)与量。 氧含量:
每升血液的实际含氧气量。 动脉:194ml/L,静脉:144ml/L
血氧饱和度: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 动脉:98%; 静脉:75%。
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生理意义: • 即可促进结合 • 又可促进解离
氧 合 血 红 蛋 白 解 离 曲 线
二氧化碳的运输
主要以化学结合形式
碳酸氢根离子形式: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二氧化碳通过这种形式。
CO2+H2O
碳酸酐酶
HCO3-+H+
肺 NaHCO3
Na+ HCO3- 氯转移
血浆
K+ KHCO3 CL-
红细胞
CO2解离曲线
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上段:曲线较平坦,血氧分压在60—100mmHg, 对血氧饱和度没有影响,保持在90%以上,不至 于发生低氧
中段:较陡,血氧分压在40—60mmHg时,血氧 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最大,释放大量 的氧,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下段:曲线最陡,血氧分压在15—40mmHg,血 氧分压稍有下降,就有大量氧气释放,满足组织 活动增强时需要。该段代表了氧气储备
第一节 肺通气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1. 调节气道的阻力 2. 保护功能 • 加温湿润功能 • 过滤清洁功能
• 二、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原理在于肺通气的动力大于 阻力。
(一)肺通气的动力
1. 呼吸运动
呼吸肌: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胸 廓有节律地扩大与缩小—呼吸 运动(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2.呼吸类型
按照呼吸深度
平静呼吸 用力呼吸
按呼吸运 动的肌群
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 混合式呼吸
3. 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腔内压的变化
肺内压 1~2mmHg 胸腔内压
胸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腔内压=-肺回缩力
胸腔内压是大气压和肺回缩力2种相反 力的代数和。
表示CO2
含量与
Pco2关系
A
的曲线
B
Pco2(mmHg)
何尔登效应
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Po2升高,血红蛋白与CO2亲合力降低;反之升 高。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的中枢调节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呼吸的中枢调节
1. 呼吸的基本中枢 2. 延髓呼吸中枢:管理呼吸活动的基本中
功能残气量 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量
(三)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最大限度地作深呼吸,每分钟吸 入或呼出的气量 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和物理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有效 通气量)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1. 气体的分压差 2. 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
在呼气末和吸气末
胸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胸腔内压=-肺回缩力
4.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保持肺的扩张状态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利于呕吐 利于反刍
(二)肺通气的阻力
1. 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表面张力、 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胸廓弹性阻力
2. 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呼吸道阻力 呼吸器官移位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 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Pco2降低、pH升高、温度降低—氧离曲线左移, 氧合血红蛋白形成增加。
2,3—二磷酸甘油,2,3-DPG升高,氧离曲线右移。
波尔效应
酸度对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影响 pH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降低; 反之则升高。
2. 化学感受器反射 3. 防御性反射
1. 肺牵张反射
吸气→感受器(气管支气管平肌)
迷 走 神 经
延髓(吸气切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