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第三章(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第三章(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第一节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的定义和本质。

2.燃烧的不同类型及相关作用原理。

3.燃烧产物的定义、类型及危害。

知识点1: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知识点2: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3个特征来判断。

知识点3:燃烧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3个必要条件,通常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要导致燃烧发生,不仅需要满足三要素条件,而且需要三者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并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燃烧的充分条件可以进步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

知识点4:什么是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简单来说,可燃物就是可以燃烧的物品。

按化学组成不同,可燃物可分为有机可燃物和无机可燃物:按物理状态不同,可燃物可以分为固体可燃物、气体可燃物和液体可燃物。

知识点5:什么是助燃物助燃物也称氧化剂,是指能与可燃物质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

此外,某些物质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如氯、氟、氯酸钾等。

知识点6:什么是引火源引火源也称点火源,是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常见的引火源主要有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以及自燃引火源。

知识点7:什么是链式反应当某种可燃物受热,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简单来说,燃烧的过程放出热量,使剩余可燃物达到燃点,又导致更剧烈的燃烧。

2.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2.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燃烧基础知识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二、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按所处状态):气、液、固助燃物(氧化剂):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引火源(温度):明火、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三、燃烧类型1、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着火又称起火,它是日常生活、生产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与是否由外部热源引发无关,并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爆炸: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的放热、发光和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①爆炸按原理和性质不同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②爆炸极限:可燃的蒸汽、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极限。

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极限范围。

范围越大,危险性越高。

2.按燃烧形态分类:①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与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预混燃烧:可燃气体预先同氧化剂混合后的燃烧。

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从管口喷出燃烧,流速过大会脱火,流速过小会回火。

②液体燃烧:a.闪燃:可燃性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后,遇明火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b.蒸发燃烧:可燃液体受热后边蒸发边与空气相互扩散混合,遇引火源后发生燃烧,呈现有火焰的气相燃烧形式。

液体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蒸发出来的蒸气燃烧。

c.沸溢燃烧:正在燃烧的油层下的水层因受热沸腾膨胀,导致燃烧着的油品喷溅使燃烧瞬间增大的现象。

d.喷溅燃烧:储罐中含有水垫层的重质油品在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不断加大。

当热波达到水垫层时,水垫层的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蒸汽压力达到足以把水垫层上面的油层抬起时,蒸汽冲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和包油的油气抛向上空,向四周喷溅燃烧。

第二章 燃烧与火灾基本知识

第二章 燃烧与火灾基本知识

31
Company
Logo
五、粉尘爆炸 凡颗粒极其微小,遇点火源能够发生燃烧 或爆炸的固体物质称为可燃粉尘。其中游浮在 空气中的粉尘称为悬浮粉尘,其具有爆炸危险 性;堆积在物体表面上的称为沉积粉尘,其具 有火灾危险性。 粉尘爆炸的危害性: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容易产生二次爆炸、能产生有毒气体。
32
Company
Company
Logo
2008年2月27日4时许,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龙飞再 生物资回收公司废品收购站仓库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5人 死亡,3人受伤。火灾原因系龙飞再生物资回收有限公司 在生产过程中电路超负荷运转,导致电线短路引发大火。
5
Company
Logo
2008年9月20日23时许,深圳龙岗舞王俱乐部发生特大 火灾,造成43人死亡,88人受伤。
20
Company
Logo
4、相互作用 燃烧不仅必须具备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而且还必须使燃烧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燃烧才会发生或持续。否则,燃烧也不能发 生。Leabharlann 21Company
Logo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燃烧按可燃物质着火方式分,主要有着火、 自燃、闪燃、爆炸和轰然五种类型。
22
Company
Logo
3
Company
Logo
浙江温州一个星期内连续发生三起较大火灾,造成17人死亡,引起相关媒体的 高度关注。
2007年12月3日,温州市鹿城区宽心老人公寓因老人使用打火机不当引燃可燃物
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 12月5日,温州瑞安市飞云镇一民房因遗留火种引发火
灾,造成5人死亡。12月8日,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一民用出租房发生火灾,造成5人 死亡。 温州火灾频发,引起《新华网》等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 4

《燃烧与灭火》 知识清单

《燃烧与灭火》 知识清单

《燃烧与灭火》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和条件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其他助燃剂)、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例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氧气是常见的助燃剂,但某些物质在其他气体中也能燃烧,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例如木材的着火点一般在 200℃至 300℃之间,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 40℃左右。

二、燃烧的类型1、闪燃闪燃是指液体表面产生的短暂燃烧现象。

例如,汽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闪燃。

2、着火着火是指可燃物持续稳定的燃烧。

比如木材在充足氧气中的燃烧。

3、自燃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热量积累而发生的燃烧。

例如,堆积的煤堆可能会自燃。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预热阶段可燃物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2、氧化分解阶段可燃物发生化学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和其他产物。

3、燃烧阶段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1、清除可燃物将燃烧物与未燃烧的物质隔离,例如用灭火器扑灭火灾时,可以将火焰周围的可燃物清理掉。

2、隔绝氧气例如用湿布覆盖火焰、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阻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通过喷水、使用干粉灭火器等方式吸收热量,降低温度。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1、冷却灭火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

水是最常用的冷却灭火剂。

2、隔离灭火法将火源处或其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比如关闭燃气阀门、搬走易燃物品等。

3、窒息灭火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例如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4、抑制灭火法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去,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使燃烧反应停止。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1.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

2. 燃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

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

3. 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密度、比表面积、厚度)、助燃物(不一定是氧气,如:氯、氟、氯酸钾。

也有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和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

4. 燃烧的充分条件是: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一定含量的助燃物,一定能量的引火源(汽油燃烧最低含氧量14.4%,乙炔3.7%。

无论哪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能量,即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汽油燃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量0.2mJ乙醚(5.1%)0.19mJ),相互作用。

5. 燃烧分为着火和爆炸两种类型。

可燃物着火一般有引燃和自燃两种方式。

6. 外部引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电热器具等)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又称点燃)。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7.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一是自热自燃,例如煤堆、油脂类、赛璐珞、黄磷等物质。

二是受热自燃,例如油锅加热、沥青熬制。

受热介质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就属于受热自燃。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培训模块三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培训模块三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①物理爆炸。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由于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 素的变化)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因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 发 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锅炉爆炸、液化石油气钢瓶受热爆炸、油桶或轮胎爆炸P42
三、燃烧的类型
②化学爆炸:由于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即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 导致 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爆炸,且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 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的现象,称为化学爆炸。P44
第二类是分解放热物质。主要包括硝化棉、赛璐珞、硝化甘油、硝化棉漆片等 这类物质的 特点是化学稳定性差,易发生分解而生热自燃。P40-P42
第三类是发酵放热物质。主要包括植物秸秆、果实等。P40-P42
第四类是吸附生热物质。主要包括活性炭末、木炭、油烟等炭粉末。P40-P42
第五类是聚合放热物质。主要包括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 烯酸甲酯 等。P40-P42
三、燃烧的类型
3)爆炸极限
①爆炸极限的定义: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 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极限。爆炸下限、爆炸上限、爆炸极限范围。 P48
②不同物质的爆炸极限 :表3-1-5、表 3-1-6、表 3-1-7 P48--P49
③爆炸极限在消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作为评定可燃 气体、液体蒸气或粉尘等物质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指标。第二方面:作为确 定厂房和仓库防火措施的依据。第三方面: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根 据可燃物的爆炸极限及其危险 特性,确定相应的防爆、泄爆、抑爆、隔爆和抗爆 措施。P49--P50
三、燃烧的类型
4)最低引爆能量: ①最低引爆能量的定义。最低引爆能量又称最小点火能量,是指 在一定条件下, 每一种爆炸性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能量。P50 ②不同物质的最低引爆能量。表3-1-8 表3-1-9 P50

消防基本知识燃烧与火灾

消防基本知识燃烧与火灾

消防基本知识燃烧与火灾(一)燃烧的类型1、着火可燃物质一经被点燃,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着火是燃烧的开始,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轰燃:轰燃是指火在建筑内部突发性的引起全面燃烧的现象,即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从而导致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轰燃。

阴燃:阴燃是指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

一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阴燃。

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以及大堆垛的煤、草、湿木材等。

这种燃烧看不见火苗,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十天,不易发现。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2、爆炸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变化导致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

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者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如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粉尘爆炸等。

化学爆炸是消防工作中防止爆炸的重点,化学爆炸需要在爆炸极限内才会爆炸。

粉尘爆炸是指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处于爆炸浓度范围内时遇火源发生的爆炸,常见的可燃粉尘有金属行业的镁、钛、铝粉等,煤炭行业的活性炭、煤尘等,合成材料行业的塑料、染料粉尘等,轻纺行业的棉尘、麻尘、纸尘、木尘等,化纤行业的聚酯粉尘、聚丙烯粉尘等,军工、烟花行业的火药、炸药尘等,粮食行业的面粉、淀粉等,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棉花尘、烟草尘、糖尘等,饲料行业的血粉、鱼粉等。

(二)燃烧的主要产物及其毒性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燃烧产物中的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品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极小的炭黑粒子。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员中的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

消防知识

消防知识

消防知识目录一、火灾与燃烧的基本知识二、火灾的分类三、灭火的常识及注意事项四、几种常用灭火剂和灭火器五、发生火灾后的逃生知识一、火灾与燃烧的基本知识(一)、火灾的危害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二)、燃烧与火灾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三)、燃烧的必要条件物质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燃烧现象,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

但是,并不是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就一定会发生燃烧现象,还必须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三种类别。

可燃烧物质大多是含碳和氢的化合物,某些金属如镁、铝、钙等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燃烧,还有许多物质如肼、臭氧等在高温下可以通过自己的分解而放出光和热。

2、氧化剂: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3、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能量来源。

常见的是热能,其它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的热能。

(四)、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3、一定的点火能量;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链式反应。

当某种可燃物受热,它不仅会汽化,而且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烈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而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mJ,乙醚为0.19mJ,甲醇为0.215mJ。

对于无焰燃烧,前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

燃烧与火灾基础知识总结

燃烧与火灾基础知识总结

燃烧与火灾基础知识总结火灾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自然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要有效应对火灾,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燃烧与火灾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燃烧过程、火灾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灭火措施等方面,为您提供全面而实用的内容。

一、燃烧过程在每次引发火灾时,都会伴随着燃烧过程。

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火灾。

1. 燃料:作为引发燃烧和火灾的首要因素,可燃物质被称为燃料。

常见的可燃物包括木材、纸张、油类以及气体等。

2. 氧气:氧气是维持一场火灾所需的关键元素。

当氧气充足时,可以提供给可燃物质进行持续性反应,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3. 发火点:发火点是指使可燃物开始起火并维持其自身的最低温度。

一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或超过发火点,就会引发燃烧。

4. 反应产物: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等。

这些反应产物是判断是否存在火灾并确定其类型的重要依据。

二、火灾传播途径了解火灾的传播途径对我们有效地控制火势、防止人员伤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火灾传播途径。

1. 辐射传播:辐射传播是指火焰散发出来的热能通过空气或固体直接作用在周围可燃物上,使其升高温度并导致起火。

2. 导热传播:导热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将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当一个物体接触到正在燃烧的可燃物时,它可能会成为新的火源。

3. 对流传播: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气体和液体运动的过程。

在火灾中,通过对流扩散,有害气体和热能可以迅速传播。

4. 可燃液体的流动:可燃液体的泄漏和流动是引发火灾并导致火势扩大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有火源存在时,泄露的可燃液体可能会迅速引发爆炸性火灾。

三、预防措施预防是避免火灾发生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安全。

1. 火灾风险评估:定期进行详细而全面的火灾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危险。

2.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过载、损坏或老化的电线和插座会成为引发火灾的潜在威胁。

火灾安全基础知识

火灾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管理/行业安全火灾安全基础知识一、燃烧与火灾(一)燃烧与火灾的定义、条件和过程1.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氧化物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会在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的定义火灾是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它通常造成人或物的损失。

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氧气、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简称火三角。

这三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燃烧不能发生和维持,因此火的三要素是火灾燃烧的必要条件。

在火灾防治中,如果能够阻断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4.不同可燃物燃烧的过程火灾中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是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

(二)火灾的分类、发生特点、发展规律及危害性1.火灾的分类按发生地点,火灾通常分为森林火灾、建筑火灾、工业火灾、城市火灾等。

森林火灾是指在森林和草原发生的火灾,它包括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等形式,具有大尺度、开放性等特点;建筑火灾是建筑物内发生的火灾,往往在受限空间中蔓延,具有多种发展方式和火行为;工业火灾指工业场所,尤其是油类生产、加工和储存场所发生的火灾,这类火灾往往蔓延迅速,火强度大;城市火灾是城市中发生的火灾,由于城市中建筑和植被邻接、混杂在一起,城市既有建筑火灾的特点,又有森林火灾的特点。

按燃料性质,火灾又可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火灾。

A类火灾是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为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火灾;C类火灾为气体火灾;D类火灾为金属火灾。

2.火灾的发生特点1)火旋风由于风向、地理形态、建筑物的影响,火灾在蔓延的过程中会形成旋转火焰,即火旋风。

它通常分为垂直火旋风和水平火旋风,它的出现使得火蔓延速度和火强度大大增加。

2)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和熄灭期。

初起期是火灾从无到有开始发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燃物的热解过程至关重要;发展期是火势由小到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满足时间平方规律,即火灾热释放速率随时间的平方非线性发展,轰燃就发生在这一阶段;最盛期的火灾燃烧方式是通风控制火势的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熄灭期是火灾由最盛期开始消减直至熄灭的阶段,熄灭的原因可以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的作用等。

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总结

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总结

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总结一、引言:火灾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大家对于燃烧和火灾的认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并保护自身安全,本文将总结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包括燃烧过程、火焰特点、火灾扑救等方面。

二、燃烧过程:1. 燃料与氧气混合:在自然界中,可供参与燃烧的物质被称为“燃料”,如木材、油类等。

而氧气是支持燃料进行反应并维持其稳定性所必需的元素。

2. 点火源:作为触发剂,点火源提供能量使得可燃物体达到着火点,并开始放出大量能量。

3. 反应链式反应:当点火源击打到能够挥发成蒸汽态或可与氧气接触的液体或固体上时,会使局部区域进一步局部发生极速析出反应,并释放更多地化学能量。

4. 能量传播:火焰通过辐射、对流和导热的方式,使得周围可燃物表面遇热膨胀产生高温与氧气反应。

这种相互作用会引起火势的扩大。

三、火焰特点:1. 三角形外观:正常情况下,火焰呈现出锥形或带状的几何形态。

其底部是最热的一部分,而顶部则相对较冷。

2. 火花飞溅:某些物质当发生高能度爆发时,会产生像星星般快速飞行的小颗粒。

这些红色光点被称为“火花”。

3. 高温和能量释放:火焰本身就是高温状态下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综合效果的结果。

同时,在火焰中释放出的化学能量也极具威力。

四、防范措施:1. 定期检查设备:在制定消防计划时需要进行定期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并且无隐患。

2. 安全用电:可以采取断路器敏感型接触器等技术手段来提升安全性,并定期检修电线及电器设备。

3. 合理使用明火:严禁在易燃物附近放置火源,保持离开可燃物一段安全距离。

4. 安装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可以启动紧急警报并迅速控制火势的蔓延。

五、火灾扑救:1. 坚决止步求援:发现火灾,要立即停止进一步行动,并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单位进行救援。

2. 使用灭火器:首先确保自身安全,摘下罩帽并拿起灭火器向逆风方向喷洒,同时控制喷口与目标的距离7~10米。

燃烧常识及火灾基础知识

燃烧常识及火灾基础知识

3. 火灾的分类
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 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的途径:热传导、热对流、热 辐射。
火灾按燃烧对象可分为 6 类。 A 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 灼热的余烬。如木材、干草、煤炭、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 类火灾: 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 青、石蜡、塑料等火灾。 C 类火灾:气体火灾。 甲烷、氢气、 一氧化碳等火灾。 按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时 间,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 2 种,其中失去控制的预混燃烧会产生爆炸,这是 C 类 火灾最危险的燃烧方式。 D 类火灾:金属火灾。如锂、钠、钾等火灾。 D 类火灾发生时热量很大, 为普通燃 料的 5 至 20 倍,有的火焰温度甚至可高达3000℃,且高温条件下金属性质特别活泼, 能与水、二氧化碳、氮、卤素及含卤化合物发生反应,使常用灭火剂失去作用。 E 类火灾: 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架空电线、变压器、配电箱等火灾。 F 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 火灾。 消防人员可以通过确定火灾类别,选择使用灭火剂和扑救方法。
处置时,避免盲目破门,应用穿刺水枪进行破洞观察 和冷却,破门内攻时,除设置水枪掩护外,应在邻近单元 预设避逃空间,并撤离电梯前室或楼梯间内人员。
7. 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者使燃烧 反应中的游离基消失,迅速熄灭或阻止物质燃烧的措施。 灭火的方法主要有冷却、隔离、窒息、抑制
冷却法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将燃烧物的温度降到低 至燃点,使燃烧停止,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体上,使其不 受辐射热的影响,避免形成新的火点,在采用冷却灭火时,应按照“不 见明火不射水” 原则减少水渍损失。

张扬文库-消防设施操作员基础知识三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张扬文库-消防设施操作员基础知识三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1.燃烧基础知识
8)粉尘爆炸
a)粉尘种类
按动力性能
悬浮粉尘(粉尘云)、沉积粉尘(粉尘层)
按来源
粮食粉尘、农副产品粉尘、饲料粉尘、木材产品粉尘、 金属粉尘、煤炭粉尘、轻纺原料产品粉尘、合成材料粉尘
按性质
无机粉尘 、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
按燃烧性能
可燃性粉尘件
粉尘可燃、悬浮粉尘、引火源、氧化剂(空气)、受限空间。
消防设施操作员
(基础知识)
主讲:张扬
三、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01 燃烧基础知识 02 火灾的定义和分类 03 建筑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04 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01 燃烧基础知识
1.燃烧基础知识
一、燃烧的定义 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 (或)烟气的现象。 有焰燃烧:气相燃烧,并伴有发光现象。如木材、蜡烛等。 无焰燃烧:物质处于固体状态而没有火焰的燃烧。如木炭等。 烟气:物质高温分解或燃烧时产生的固体和液体微粒、气体, 连同夹带和混入的部分空气形成的气流。 燃烧反应三个特征: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
1.燃烧基础知识
a)在消防上的应用 评价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粉尘等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参数。 评定生产和储存场所火灾危险性的依据。 用以确定防火防爆措施。 b)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 机械、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设备、工艺、物料。 人的不安全行为:违反规程、用火不慎、操作不当。
1.燃烧基础知识
2.按燃烧物形态不同分类 (1)固体物质燃烧 1)蒸发燃烧 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 如:硫、磷、钾、钠、蜡烛、樟脑、松香、硫磺、萘等。 2)表面燃烧 燃烧反应在可燃固体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 又称无火焰燃烧、异相燃烧。如:木炭、焦炭、铁、铜等。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初期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和扑救初期火灾基本方法主要内容:一、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二、灭火的基本方法三、初期火灾的处置四、火灾现场安全疏散的组织与行动要则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大家了解初起火灾报警、扑救、疏散、逃生的基本方法,掌握本单位灭火、疏散预案的制定要则,增强单位、个人做好消防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时间:3—4课时方法: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考核检验学习效果。

第一讲、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燃烧常识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本质和定义:燃烧是物质的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从燃烧的定义,不难得出燃烧必有的基本特征:一是放出热量;二是发出光亮;三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如:C+O2=CO22H2+O2=2H2O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有化合反应、有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多数复杂物质的燃烧,一是先受热分解,然后发生氧化反应。

(二)燃烧条件燃烧的必要条件,即:1、要有可燃物可燃物:是指凡是在空气中能够发生燃烧的物质从物理状态上,有气态、固态、液态。

按化学组成分,有单一元素的可燃物,如碳、氢、硫、磷等和化合物的可燃物,如酒精、甲烷、乙炔有的,也可以成混合物状态存在,如液化石油气等。

2、要有助燃物助燃物:是指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如空气(氧)、所有氧化剂等。

常见的助燃物质除了氧还有氯气、高锰酸盐、硝酸盐、过氧化物等。

3、要有着火源着火源:是指凡是能够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

着火源的种类很多,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机械能等,都可以起到着火源的作用,引起可燃物燃烧。

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就一定会发生,在必要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还需要两个充件,即:(1)、着火源必须具备足够的温度和热量;(2)、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发生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燃烧的条件可以表述为: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着火源有足够的能量,者相互作用。

研究和了解燃烧条件,对于正确地运用灭火方法和火灾扑救,有很重要的意义。

燃烧和火灾

燃烧和火灾

燃烧和火灾:1.燃烧的定义和种类:燃烧是物质剧烈氧化而引起放热发光的一种化学反应现象。

物质燃烧必然产生热量和火光,经过燃烧,原来的物质同其他物质(如氧等)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另一种物质。

燃烧的类型可分为:(1)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发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点称为闪点。

在消防管理分类上,把闪点小于28°C的液体划为甲类液体亦叫易燃液体,闪点大于28°C小于60°C的称为乙类液体,闪点大于60°C的称为丙类液体,乙、丙两类液体又统称可燃液体;(2)着火: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受到外界火源直接作用于,开始起火持续燃烧的现象。

这个物质开始起火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点称为燃点;(3)自燃: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来明火源的作用,靠热量的积肥聚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而发生燃烧现象,自燃的热能来源有两种,一是外部热能的逐步积累,多是物理性的;二是物质自身产生热量,多是化学性和生物性的。

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点称为自燃点;(4)爆炸:指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并以巨大压力急剧向四周扩散和冲击而发生巨大响声的现象。

可燃气体、蒸气或粉末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称爆炸极限,其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

低于下的遇明火既不爆炸也不燃烧,高于限的,虽不爆炸,但可燃烧;2.火灾的定义和分类:火灾是因失火而造成人员伤亡及物质损失的灾害,按照其灾害程度,火灾一般可分为三级:(1)一般火灾:指物质损失在1元以上不到5万元,或人员死亡1至2人,或伤不到10人的;(2)重大火灾:物质损失5万元以上不到50万元,或人员死亡3人以上不到10人或伤10人以上或虽未达到上述数字但危及首长,外宾和知名人士安全,造成严重不良社会政治影响的;(3)特大火灾:物质损失在50万元以上,或人员死亡10人以上的;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燃烧的基本原理,防火灭火的主要措施是着重在把燃烧三要素(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着火源)分隔开来,即把燃烧的化学反应链切断。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
51
3、烟气
火灾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 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综合。 危害 ① 毒害性:CO、HCN、SO2 ② 减光性 ③ 恐怖性
52
烟气的毒害性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为完全燃烧产物,是一种无色不燃的气体, 溶于水,有弱酸味,密度1.52g/L。有窒息性,在空 气中其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见下表1所示。
a)粉尘的可燃性 b)粉尘有足够大的比表面积 c)悬浮于空气中,并与空气 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极限范围 d)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43
III.燃烧的过程及特点
一、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表面燃烧 阴燃 分解燃烧 蒸发燃烧
44
二、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蒸发燃烧 动力燃烧 沸溢燃烧 喷溅燃烧
45
46
47
如丙酮的爆炸浓度范围,当温度在0℃时为4.2~
8.0%,50℃时为4.0~9.8%,当温度达100℃时为
3.2~10.0%。
17
3、压力
压力增高会使燃烧反应变快,爆炸上限升高,燃 烧范围变宽,引燃温度和闪点降低。
18
4、惰性介质
惰性介质增加会使燃烧范围变小,且至一定值时燃 烧便不能发生。其特点是,对爆炸上限的影响较为显
1180


烟头表面
机械火星 煤炉火星
250
1200 1000 600 600-700
煤油灯焰
植物油灯焰 蜡烛焰 焊割焰 汽车废气火星
780-1030
500-700 640-940 2000-300 600-800
24
烟囱火星 石灰与水反应
II. 燃烧的类型
一、燃烧按可燃物质着火方式分
氢气 (H2)的爆炸极限为4%~74%, 这就是说与空气

燃烧常识及火灾基础知识最新

燃烧常识及火灾基础知识最新

燃烧常识及火灾基础知识最新燃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燃烧常识及火灾基础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不同可燃物的引燃第一,固体可燃物的引燃。

固体可燃物受热时,产生的可燃蒸气或热解产物释放到大气中,与空气适当地混合,若存在合适的引火源或温度达到了其自燃点,就能被引燃。

第二,可燃液体的引燃。

液体蒸气欲形成可点燃的混合气,液体应当处在或高于它的闪点温度条件下。

但由于引火源能够产生一个局部加热区,对于大多数液体即使在稍低于其闪点时,也可以引燃。

另外,雾化的液体,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更容易被引燃。

第三,可燃气体的引燃。

无论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使用可燃气体作原料,还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作燃料,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合适的引火源,不但可以燃烧,甚至可能产生爆炸。

自燃①自燃的定义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②自燃的类型。

根据热源不同,自燃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自热自燃。

可燃物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本身内部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而产生热,热量积聚导致升温,当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而发生燃烧,这种现象称为自热自燃。

例如煤堆、油脂类、赛璐珞、黄磷等物质自燃就属于自热自燃。

另一种是受热自燃。

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作受热自燃。

例如,油锅加热、沥青熬制过程中,受热介质因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就属于受热自燃。

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可燃物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

它们的区别在于导致可燃物升温的热源不同,前者是物质本身的热效应,后者是外部加热的结果。

③物质的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受热升温形成自燃危险性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期火灾的处置与安全疏散和扑救初期火灾基本方法主要内容:一、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二、灭火的基本方法三、初期火灾的处置四、火灾现场安全疏散的组织与行动要则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大家了解初起火灾报警、扑救、疏散、逃生的基本方法,掌握本单位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要则,增强单位、个人做好消防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时间:3—4课时方法: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考核检验学习效果。

第一讲、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燃烧常识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本质和定义:燃烧是物质的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从燃烧的定义,不难得出燃烧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放出热量;二是发出光亮;三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如:C+O2=CO22H2+O2=2H2O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有化合反应、有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多数复杂物质的燃烧,一般都是先受热分解,然后发生氧化反应。

(二)燃烧条件燃烧的必要条件,即:1、要有可燃物可燃物:是指凡是在空气中能够发生燃烧的物质从物理状态上,有气态、固态、液态。

按化学组成分,有单一元素的可燃物,如碳、氢、硫、磷等和化合物的可燃物,如酒精、甲烷、乙炔等;有的,也可以成混合物状态存在,如液化石油气等。

2、要有助燃物助燃物:是指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如空气(氧)、所有氧化剂等。

常见的助燃物质除了氧气,还有氯气、高锰酸盐、硝酸盐、过氧化物等。

3、要有着火源着火源:是指凡是能够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

着火源的种类很多,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机械能等,都可以起到着火源的作用,引起可燃物质的燃烧。

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就一定会发生,在必要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还需要两个充分条件,即:(1)、着火源必须具备足够的温度和热量;(2)、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发生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燃烧的条件可以表述为: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着火源有足够的能量,且三者相互作用。

研究和了解燃烧条件,对于正确地运用灭火方法和火灾扑救,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燃烧过程(一)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过程1、固态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一般情况下,固态可燃物质会按照下列方式发生燃烧:受热分解(熔化)----蒸发出可燃气体---燃烧---可燃物质燃尽并产生燃烧产物。

同一种固体可燃物,体积越小,颗粒越细,燃烧速度越快。

2、液态可燃物质燃烧过程液体受热挥发(分解)----燃烧---可燃物质燃尽并产生燃烧产物。

3、气态可燃物质燃烧过程(1)扩散燃烧(稳定燃烧):即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的过程;(2)动力燃烧(预混燃烧):即可燃气体与空气先混合并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着火源发生的燃烧和爆炸。

由上述可以看出,可燃物质无论其状态如何,在燃烧发生时,其实都是一种气体燃烧状态。

一般情况下,固态物质的燃烧速度相对较慢,而气态可燃物质的燃烧速度最为迅速。

(二)燃烧产物及其对火灾扑救的影响由于燃烧发生时客观条件的不同,其发生化学反应的程度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可以把按照化学变化的程度,把燃烧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产物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物质,这种燃烧叫做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生成的燃烧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

如二氧化碳、水等。

2、不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产物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产物,这种燃烧叫做不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燃烧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最常见的不完全燃烧产物是一氧化碳。

3、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和安全疏散的影响(1)有利的方面一是大量生成的完全燃烧产物可以阻止或减缓燃烧的进行。

二是可以根据烟雾特征和流动方向,识别燃烧物质,判断火源位置和火势蔓延方向。

(2)不利的方面一是妨碍人员灭火或疏散行动浓烟弥漫使现场能见度降低,人员看不清方向。

二是威胁人员安全许多物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等,导致人员吸入中毒。

三是造成火势蔓延高温的热气流是导致火灾蔓延扩大的重要因素。

(一)燃烧类型燃烧主要类型有闪燃、着火、自燃、爆炸等。

1、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能蒸发的少量固体可燃物如石蜡、樟脑、萘等)表面上产生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现象。

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

可燃液体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根据闪点不同,可以将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划分为三类:甲类:闪点在28C0以下,如汽油、苯、乙醇;乙类:闪点在28—60C0之间,如煤油、松节油等;丙类:闪点在60C0以上,如柴油、桐油、润滑油等。

2、着火: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遇火源接触引起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

3、自燃: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着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发生的燃烧现象叫做自燃。

本身自燃:由于可燃物质内部自行发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如草垛、煤堆的自燃。

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发生的自燃现象。

如黄磷的自燃现象。

4、爆炸:物理爆炸:主要是由于气体或蒸汽迅速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所能承受的极限压力,而造成容器爆裂的现象。

如气体钢瓶、锅炉等爆炸。

化学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伴有巨大声响的现象。

化学爆炸的速度快(每秒数十米至上千米)、威力强、极具破坏性。

可燃气体、液体蒸汽和部分固体可燃物质的粉末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时,均可以发生爆炸。

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液体蒸气或固体粉尘与空气混合后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浓度极限。

第二节、火灾发展变化的规律一、火灾发展变化的基本阶段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与许多事物一样,火灾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想有效的控制、扑灭已经形成的火灾,掌握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火灾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是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对火灾的科学研究、实验,我们大致可以从一般意义上把最常见的建筑物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分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熄灭五个阶段。

可以用以下的时间—温度曲线表示室外火灾由于可燃物和空气充足、液体或气体火灾由于其化学反应的剧烈性,往往在起火后很快形成猛烈燃烧,因而没有明显的阶段性。

以下,我们着重了解建筑物室内火灾的几个发展阶段:(一)初起阶段1、定义:一般固体可燃物质着火燃烧后,在15分钟内,燃烧面积不大,火焰不高,辐射热能不强,烟气流动缓慢,燃烧速度不快,此阶段为初起阶段。

以室内火灾为例,火灾在此阶段的表象为火焰局限于室内某一角落或局部,范围较小,窗口、门口等处仅有少量烟气冒出,没有火焰突破建筑外壳。

2、特点:面积小,温度低、速度慢、易扑救。

火灾的初起阶段,是扑救的最好时机,只要发现及时、措施得力,用很少的人力和简单的灭火器材甚至其他工具就能够迅速的将火灾扑灭。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生活、工作、休闲等场所装饰装潢大量采用可燃材料,使得火灾发生后,初起阶段的时间明显缩短,起火后迅速蔓延扩大,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严格按照有关消防规范进行建筑设计、建造和装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发展阶段1、定义:如果初起火灾没有及时被发现火扑灭,随着时间的延长,温度升高,周围的可燃物质或建筑构件被迅速加热,气体对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即进入了燃烧的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为大量烟气、火焰窜出门、窗,房盖、局部建筑构件被烧穿,建筑物内部充满烟雾,火势突破外壳向整体蔓延。

2、特点:温度升高,火焰增大,烟气较浓,突破外壳。

从灭火角度看,火灾发展阶段,是灭火的关键性阶段,能否在这一阶段成功的将火灾扑灭,往往决定着这起火灾最终的损失、伤亡。

然而,在火灾的发展阶段,控制和扑救相对于初起阶段难度明显增大,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和消防器材,才能奏效,一般情况下,需要由消防人员进行。

需要警示的是:如果错过了火灾最佳的扑救时机---初起阶段,任何非专业消防人员冲动、盲目的扑救行动都是极其危险且难以奏效的,不应当不恰当的效仿和提倡。

(三)猛烈阶段1、定义:如果火势在发展阶段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燃烧时间的继续延长,燃烧速度不断加快,燃烧面积迅猛扩展,燃烧温度急剧上升,气体对流达到最快速度,辐射热最强,建筑构件的承重能力急剧下降,此时便进入了火灾的猛烈阶段。

这一阶段的火灾主要表现是,可燃物质全部起火燃烧,建筑顶部或其它构件变形塌落,火焰、烟雾方向性增强,向上抽拔,形成“烟包火”和“飞火”现象,热辐射范围明显扩大,接近火场使人感到皮肤烧灼疼痛。

2、特点:燃烧猛烈,蔓延迅速,破坏力大,扑救困难。

扑救处于猛烈阶段的火灾,需要组织较多的灭火力量(包括消防部队、水、电、气、公安、急救、其他专业力量等),使用较多的灭火剂,经过较长时间的奋战,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控制火势,扑灭火灾。

如2000年元月11日发生在合肥的庐阳宫大火,仅消防部队就出动兵力400余名,车辆35台,灭火时间5个半小时,持续时间至次日清晨,可见猛烈阶段火灾扑救的困难性与艰苦性。

(四)下降、熄灭阶段: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物减少,逐步熄灭;或由于通风不良,环境内空气(氧气)被渐渐消耗,已经燃烧的可燃物质处于阴燃状态,室内温度降低(500度以下),此时火灾处于下降或熄灭阶段。

二、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一)热的传播热传播时自始至终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热传导: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到温度较低的部位的现象,叫作热传导。

火灾现场上存在的金属构件等热的良导体,是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的重要途径。

如金属管道、金属房梁等构件受热后会迅速以热传导的方式传播热量和温度,引起其周边的可燃物质起火。

预防措施:对受火焰作用的金属构件等采取及时不间断的冷却降温,是预防火势蔓延的有效手段2、热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热能的现象,叫作热辐射。

火灾发生时,临近火场的可燃物质在火焰产生高温的烘烤下会很快起火燃烧,导致火势蔓延,就是热辐射的作用结果。

预防措施:一是增加距离,如建筑之间保持必要的防火间距;二是增加受热辐射物体表面的光洁度和使用浅色调表面涂层;三是在火灾发生时,对邻近建筑等实施冷却保护;四是采取隔热材料防护等。

3、热对流:由受热物质的微粒的流动传播热能的现象叫做热对流。

热对流现象只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液体热对流会逐步加热整个容器中的液体,致使其体积增大、蒸发速度加快、可燃蒸汽或液体溢出,于明火发生燃烧、爆炸;同时,如果体积和压力增加过快,也会引起容器爆裂;重质油品发生火灾时,由于热对流的作用,往往会引发油品的沸溢和喷溅,危害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