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背剑典故介绍
苏秦背剑的典故_苏秦背剑是什么典故
苏秦背剑的典故_苏秦背剑是什么典故苏秦是战国时期的外交家,关于苏秦的典故有很多,那苏秦背剑的典故讲了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苏秦背剑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古时候大家都喜欢身带佩剑,此剑的作用是用来防身之用,毕竟战乱年代,苏秦也不例外。
古人背剑其方式是剑尖朝下,剑柄朝上,这是最平常的背剑法之一。
而苏秦呢,他有自己的背法,苏秦习惯将剑尖朝上,而且斜跨背在背上,此种背剑之法很是独特。
之后在武术中出现了一种招式,这种招式就是手中握剑,然后剑尖向上跨于后背,这种武术招式让人不经意想到了苏秦,所以就给这个武术取了一个名字,名叫做“苏秦背剑”。
这就是苏秦背剑的来历和典故。
苏秦背剑的典故讲的是苏秦在古代背剑的方法很独特,在之后的武术里有一种招式很像他背剑的样子,于是这个招式就被称为了苏秦背剑。
除了苏秦背剑,苏秦还有很多的典故,比如他锥刺股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苏秦是一个刻苦的人,他的刻苦也得到了回报,他后来成了战国时期各国有名的外交家。
苏秦的典故一直流传在中国的历史中,给了人们很多的启发和启示。
苏秦简介苏秦,字季子,河南雒阳(也就是洛阳)人,出生年月不详,是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外交家,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谋略家。
苏秦起初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学成后外出游历,但是这段时间他并没有得到用武之地,反而因为处处游历而过的窘迫难堪。
后来,苏秦返回故里,苦苦钻研《阴符》,从中学习了治理国家,稳定天下局势,维持各诸侯和平共处的策略,那就是合纵联盟,苏秦认为,凭借这个计策必定能游说列国,而自己也可以大展宏图了。
于是苏秦的第二次游历开始了。
首先在洛阳求见周王室的周显王,可是周显王并不信任苏秦,所以没有采取他的计策,后来苏秦又来到秦国和赵国,都没有游说成功。
之后苏秦离开赵国来到燕国,这一次他遇到了正主。
他向燕文侯仔细分析了燕国的地理局势和与赵国之间存在的隐患,句句在理,调理清晰。
燕文侯觉得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便采用了苏秦建议的合纵计划,于是苏秦听从燕文侯的命令游说列国。
苏秦背剑
【苏秦背剑】朱剑玮幸福归何处众生大畅谈志存意高远心中驻金言人生书传奇白手风云篇千古英雄杰苏秦天才罕鬼谷仙师爱传艺云梦山天然上品才心静自成仙下山游列国全家怨志反雄心磐石胆舍破私家产察地形山川风土人情览愿辅成帝业献秦十万言时机不成熟英雄苟延喘父母辱骂责妻子不来见求嫂一顿饭事小无人办志高谁人赞世情看冷暖怀才总不遇深醒自身欠恩师早明言深研《阴符》篇闭户玩此书昼夜穷其钻引锥刺股血惜时命可变天下大势繁尽在掌中涵怀才学如此好事自成串思一摈秦策人极可圆满百金偿百钱报答救急缘君侯心慕之鞠躬请教甜锦绣千里马黄金白璧船演戏羞张仪激将双赢箭王拜谨受教六国太平奠苏相访邻国臣民清路铲仪仗展旌旄前遮后拥幡兵连二十里车骑辎重欢威武比君王官员望尘叹设帐国郊外侯王迎迓团秦母扶杖观叹儿如梦幻嫂俯跪街迎妻不敢仰覌不容不敬畏位高钱满贯齐楚魏韩燕五君洹水见筑坛布神位笑排六君颜启香禀祖宗照位排立站祭坛告天地各登誓盟坛洹水誓明神唇齿相依连大策安六国奇险套连环总辖六国民名利成双全掌六国相印苏秦背金剑缓步历阶上千古美名传“诸君山东大国,位皆王爵,地广兵多,足以自雄。
秦乃牧马贱夫,据咸阳之险,蚕食列国,诸君能以北面之礼事秦乎?”六国君王拱手曰:“谨受教!不愿事秦,愿奉先生明教!”苏秦突然生感悟“吾今日乃知富贵之不可少也!”一念定成败仙心已被染晚节不保身见刺临死也把凶手算人间不过一场戏一心沉浮尽波澜壬辰腊月初八【解释】本诗特写苏秦白手风云的传奇一生,阐明自强不息才是人生幸福归处。
苏秦:天然上品才心静自成仙:做人学佛修道的基本功,心静。
全家怨志反:无论是做成功人士还是学佛修道就是在俗气的人中历练。
受到俗人的干涉正是化解因果链的必经道路。
舍破私家产:此勇非常!察地形山川风土人情览:为成功的目标做的准备、功课。
怀才总不遇深醒自身欠:至上方法。
《阴符》篇:黄帝《阴符经》引锥刺股血:锥刺骨的典故。
惜时命可变: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珍惜时间、用功进取。
摈秦策:合纵之术。
苏秦成语典故
苏秦成语典故
苏秦成语典故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其善辞令而被誉为“言辞之美,绝世无双”。
他的成语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下面就来细讲一下。
一、弹剑作歌
苏秦年少时曾经学习武功,擅长的是剑术。
一次,他在宣传自己的行当时,为了展示剑术造诣,他当场从衣袋中拿出一柄剑,站在场中,边弹边唱地展示了自己剑法的独特之处。
这一壮举立刻引来民间的赞许。
后人便将弹剑作歌这个成语用以形容一个人的文采高超。
二、鹿死谁手
据传当时有两个王国,秦国和韩国,它们之间一直有征战。
苏秦要为韩国出谋划策,但当时韩国国王并不信任他,因此苏秦决定想出一种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他杀了两只鹿,分别向韩国和秦国的使臣展示,但只告诉了韩国使臣一个秘密,即另一只鹿是在秦国被杀的。
最后,韩国得到了战争的胜利,而苏秦也因此留下了“鹿死谁手”这个成语。
三、苟延残喘
据说,苏秦初学纵横家时曾在山洞中隐居,必须借助蛇和蚁炼就了自己的眼力。
在这样苟延残喘的生活中,他终于取得了成功。
因此,苟延残喘这个成语便诞生了。
四、坚壁清野
在战争时期,苏秦为韩国出谋划策,他认为如果森林中的人们都将他们的村庄拆毁掉,就可以把秦国的士兵逼到空旷地带,轻易地打败他们。
这样,就形成了坚壁清野这个成语。
总之,苏秦成语典故源远流长,每一个成语中都包含着苏秦的聪明才智和过人之处。
这些成语也被广泛应用于中文表达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断箭_4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断箭_450字断箭是一则古老的典故,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
这个典故来自于战国时期的故事,主角是齐国将军苏秦。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虽然是七雄之一,但在齐威王之后统治者无能,国力逐渐衰弱。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苏秦决定离开齐国,进行外交之路。
苏秦与其他六国国君相约在樊哙之会,苏秦在这次会议上设法劝服六国国君共同组成联盟,以抵御强大的秦国。
苏秦提出以齐国为主,剩下的六国依次为副,形成一个统一的联盟。
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六国的首肯,大家纷纷起立,高呼联盟名称“合璧”,并表达了对此联盟的支持。
就在大家欢声笑语之时,苏秦突然推搡在旁边的樊哙,拔出自己的佩剑,一剑从中折断。
众人不明所以,苏秦解释道:“我刚才的行为并非无意义的举动,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
”苏秦接着解释道:“剑是断开的,就如同各国之间的单独行动,无法共同应对外敌的侵略。
只有将剑合体,才能发挥剑的真正威力,对敌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苏秦的话让众人茅塞顿开,他们纷纷表示理解和支持,意识到了联盟的重要性。
大家一致同意按照苏秦的提议,建立起了一个六国联盟“合璧”。
此后,苏秦继续劝说六国君主,促使他们形成军事合作和经济交流。
六国联盟的确带来了实质上的影响,六国相互支持,共同对抗外敌,使得秦国不敢轻易侵扰。
断箭的典故,正是因为苏秦的一剑折断,而引起了其他人对联盟的重视。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胜利。
只有各方合作,才能共克时艰。
这个典故不仅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普世意义。
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吸取了这个典故中的智慧,通过合作与团结,实现共同的目标。
断箭典故的故事中,苏秦的一剑折断,从而引起了六国君主们对于联盟的重视,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它不仅使得六国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个典故的教训是明确的,只有通过合作和团结,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励志故事]宝剑锋从磨砺出
[励志故事]宝剑锋从磨砺出
宝剑锋从磨砺出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历史人物苏秦,他主张连横,想帮助秦国兼并六国。
但秦惠
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并说“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
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苏秦向秦惠王上书十次,而连横
的主张却始终没有被采纳。
经费耗尽之后,苏秦只好无奈地离开秦国回家。
回到家里,苏秦有言:“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
罪也。
”可见其处境之悲哀。
于是有了“头悬梁,锥刺骨”之传说,即苏秦连夜翻出书籍,打开十个箱箧把书摆出来,找到一部太公阴符的兵法书,伏案诵读。
读书疲倦想睡的时候,就拿个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直流到脚上。
一年以后,苏秦将兵法揣摩透了,他说:“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于是,苏秦走到燕乌集阙,推行“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联合各诸侯的力量,
以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在政治上获得成功。
苏秦被封为武安君,授六国相印,游历各国,名声显赫。
苏秦没得志时不被家人所理解,遭到家人的蔑视。
然而,苏秦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
激发起了自己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凡成大事者,都不会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总要经历大风大浪才能成
就大事业。
成就事业仅能承受挫败还不够,还需要意志坚强、胸怀博大、目光长远、百折
不挠。
有道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每个成功者,不仅仅是勤奋的人,更是能个
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志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四)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四)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人物博报编辑倾情奉献,以飨读者。
76、前倨后恭(苏秦)[释义]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
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语出]明·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正音]倨;不能读作“jū”。
[辨形]倨;不能写作“居”。
[近义]前倨后卑[用法]用作贬义。
多用于讽刺。
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这个售货员刚才对我大声喝斥;现在却热情有礼;~;令我大惑不解;仔细一看;原来是检查工作的领导来了。
[成语故事]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
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
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
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
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又那么恭敬呢?”77、不学无术(霍光)[释义]术:技术;技艺。
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语出]《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之术;暗于大理。
”[正音]术;不能读作“sù”。
[辨形]术;不能写作“木”。
[近义]目不识丁胸无点墨[反义]博古通今博学多才[用法]含贬义。
指人无学识、没本事。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例句](1)我~;实在不敢为您的大作写序言。
(2)~的人;如何能干大事?[成语故事]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
苏秦的故事
苏秦的故事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东汉洛阳人,年轻时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个君主的赏识,只好失望回家.他的家人都认为他没出息,对他十分冷淡.苏秦很伤心,於是下定决心,好好读书,增进自己的学问.苏秦日夜埋首读书,可是每到深夜,就不由自主地瞌睡起来.苏秦为了驱除睡意,便将一把锥子放在身边.每当自己昏昏欲睡时,便拿起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剧痛令苏秦睡意全消,再次提起精神读书.一年之后,苏秦终於学有所成,再四出游说各国君主,更得到各国君主的重用. (以下出自《史记》之说)苏秦年轻时,踌躇满志地开始了夺取权势的行动,像鹰一样盯著地图看了几天之后,他决定将秦国当作猎物.他以较为便宜的价钱变卖洛阳家中的家产,凑足盘缠后前往秦国,临走前,特意去买了件名贵的黑貂皮外衣穿上,好让秦惠王知道并不是因为缺银子花他苏秦才跑到秦国来的.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在会谈中,苏秦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番高瞻远瞩的大道理讲了出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点明了当时天下的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藉自己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无奈秦惠王对苏秦这番高帽子的空头理论不感兴趣,他婉言回绝了苏秦,认为秦国现在谈统一战争还为时尚早.此后苏秦待在咸阳,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有力的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础.无奈秦惠王丝毫不为所动,他将苏秦视为一个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时间一长,苏秦惨了,名贵的黑貂皮衣服穿破了,口袋裏的那点银子花光了,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脸庞又黑又瘦,后来连鞋子都没有穿的了,他只好自己编双草鞋,背著又脏又烂的行李打道回府.回到洛阳,苏秦的老婆见他一副穷困潦倒的倒楣蛋模样,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父母也懒得跟他说话,嫂嫂不给他做饭,苏秦只好像老鼠一样垂头丧气地蹲在墙角受气.他咬牙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发愤读书,将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吃透.他找来古代的《阴符经》日日苦读,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并与当时七国的种种利害冲突联系起来研究.在足足一年的苦读期间,苏秦没吃过一顿饱饭,睡过一次好觉,他用绳子将头发拴在房梁上,每当打瞌睡的时候,就拿铁锥子刺痛自己,鲜血随即流下来,一直淌到了大腿上.一年后,苏秦已对时局了若指掌,便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战略.连他自己都得意地说:"这真是能够说动当世君侯们的策略啊!"苏秦再度出山了,这次他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国,针对时弊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同时强调只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才能够解除强大秦国的威胁.燕文侯很赞赏苏秦的观点,资助他车辆与金帛前去游说赵国,在赵国,苏秦的一番理论使赵王茅塞顿开,大喜过望,他马上封苏秦为武安君,给他100辆豪华车辆,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及数不清的绫罗绸缎,让他带著去向其他的国家宣扬"合纵术",一起联合起来抗击秦国.这下,苏秦发了,他威风凛凛地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怦然心动,趋之若鹜,言听计从.很快,苏秦便令人吃惊地取得了六个国家的丞相位置,在苏秦执政期间,15年间秦国的军队不敢东出函谷关一步.当苏泰被波浩浩荡荡的车马簇拥著前去出使楚国时,途中经过了故乡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他回来了,赶紧雇人来粉刷房子,把路打扫乾净,准备了音乐,宴席,跑到13里外的地方去迎接.他老婆见到他时毕恭毕敬,不敢擡头正眼看他一眼.当初虐待他的嫂嫂从地上爬过去,跪在他的面前向他道歉,请求他原谅自己当年的怠慢.苏秦对世态炎凉感慨不已,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富贵权势的重要性.苏秦大权在握,风光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最聪明的人也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后来苏秦玩得过火了,他在燕国同徐娘半老,美丽而耐不住寂寞的王太后发生了关系.各种小道消息传进了燕王的耳朵裏.苏秦不敢在燕国待下去了,他跑到了齐国,去把持那裏的朝政.岂料齐国有个大臣早就对花言巧语的苏秦瞧不顺眼了,他暗地裏收买刺客,实施了刺杀行动.结果苏秦身负重伤,临死前他告诉齐王:自己死后要对尸体进行车裂,并宣布苏秦是个大坏蛋,是燕王派到齐国来卧底的,如今死了,齐国就安定了,谁刺杀了苏秦将受到重赏,这样做就可以抓住凶手了.齐王照著苏秦的话去做,刺杀的主谋大臣果然跑来领赏,齐王於是把他抓住杀了,替苏秦报了仇.苏秦身佩六国相印的时候,张仪正在吃喝嫖赌,游手好闲.有一天他跑到楚相国家裏去做客,刚好相国家丢裏掉了贵重的白璧,相国的爪牙见张仪贼头贼脑地四处张望,於是怀疑是他偷了白璧,他们把他捆起来打了个半死,然后扔在野外.张仪被打坏了,他迷迷糊糊听见自己的老婆在旁边放声大哭,便忍住剧痛问老婆自己的舌头打坏没有,当他老婆告诉他舌头尚完好无缺时,他高兴地安慰老婆说:"好,只要舌头还在,那就不怕了,我定会有出头之日的."一番权衡后,他决定去投奔位高权重的老同学苏秦,先讨个一官半职,然后再慢慢往上爬.苏秦听说张仪来了非常高兴,他正想找人来完成一个很大的阴谋,而这个阴谋的理想人选正是才学胜过自己的张仪.原来,苏秦认为由自己牵头联合起来的这个"联合国"是个花架子,各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并不可能真正地联为一体,一旦秦国的气焰被封锁住了,时间一长六国之间肯定要发生内讧,没有了危机,合纵术也就失去了市场,那自己导演的这场戏就玩不成了,到时诸侯们不会听他摆布的,他对此充满了忧患之感.苏秦决定派遣张仪去秦国替自己卧底.他要把张仪这把快刀打磨得像当年自己刺股苦读时那样充满锐气.苏秦非常冷淡地接待了张仪,态度傲慢无礼.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在殿堂上大宴宾客,却安排张仪单独在一个角落裏去吃,苏秦的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而张仪的桌上仅可怜兮兮地摆著两道小菜.吃完饭之后张仪向苏秦说明此行的目的时,苏秦很不耐烦地对他说目前还没有机会,等待将来再说吧!张仪见苏秦不顾过去的交情,如此对待自己,心裏难受极了,陡然间地恨极了苏秦,身上猛地升起一股杀气.他发誓要与苏秦唱对台戏,为秦国出谋划策破掉苏秦的合纵战略.事实上张仪也只有跑到秦国去另谋发展,因为其他六国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然而此时的张仪穷困潦倒口袋裏空空如也,哪裏还有盘缠到遥远的秦国去呢这时,刚好就有个腰缠万贯的人站出来了,他对张仪说了一大堆相貌不凡贵气逼人之类的好话后,又说张仪此去秦国一定会取得成功,他愿意资助张仪,并亲自陪他跑一趟.张仪嚼舌头的功夫犹在苏秦之上.见到秦王后,他旁引博证点明了当时列国之间利害冲突的要害所在,措辞激烈地批评了秦国的内政外交,最后献上了破除六国合纵战略的策略,即连横战略.秦王正苦於找不到对付六国合纵的方法,几年来把自己搞得像头困兽,现在听了张仪一席指点迷津的话,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马上拍板封了个大官让他当,不久就又迁升为相国.资助张仪的人见他已飞黄腾达,就前来向他告别,张仪惊讶地说:"我张仪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依靠你帮助的结果,现在正想重重地回报,怎麽就要走了呢"那人笑著对张仪说:"资助你的人不是我而是苏相国,他认为你是天下少有的贤士,但又怕你乐於小利,所以才故意激发你的斗志.希望你掌握秦国的大权之后,威胁六国但又不发动强大的攻势,使合纵战略得以维持.这样就算回报苏相国了."张仪这才明白,原来一切苏秦早有安排,就对那人说:"请您替我感谢苏相国的恩典,有他在一天,秦国就不会真正地去破坏合纵战略."张仪在秦国的政治舞台活动了不少年,为秦王出了不少鬼点子.后来,他代表秦国出游列国,一肚子坏水弄得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刀戈相向,而秦国乘机坐收渔人之利.战国后期六国貌合神离的合纵战略失败了,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个乌鸦嘴在背后捣蛋,从而使各国之间彻底失去了相互之间的信任.这个乌鸦嘴正是张仪.(以上小字的说法,有人持反对意见,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但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请去问历史老师,我没有研究.)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别赋中的所有典故
别赋中的所有典故摘要:一、引言二、别赋概述三、别赋中的典故1.屈原沉江2.荆轲刺秦王3.苏秦背剑4.荀子哭途5.曹操赠马正文:【引言】《别赋》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
这篇文章以描绘离别情景为主题,通过讲述一系列典故来表达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本文将对《别赋》中的典故进行详细解读。
【别赋概述】《别赋》全文共有56 句,分为五个章节。
文章通过描绘山水、花鸟、草木等自然景观,展现了离别的悲凉和哀伤。
江淹在文中运用了许多典故,使得文章更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别赋中的典故】1.屈原沉江《别赋》中提到屈原沉江的典故,意在表现忠诚之臣在离别的时刻,悲痛欲绝,唯有投江以明志。
这一典故传达了作者对忠诚和坚贞的赞美。
2.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别赋》中出现,象征着英勇无畏的壮士在离别之际,仍然敢于担当,为国家利益而勇往直前。
这一典故体现了作者对英勇和担当的钦佩。
3.苏秦背剑苏秦背剑的典故在《别赋》中,代表着离别之际,文人士子身负道义,肩负重托,离别之情更为沉重。
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文人士子的敬重。
4.荀子哭途荀子哭途的典故在《别赋》中,描绘了离别之时,师徒之情难舍难分,不禁泪洒当场。
这一典故传达了作者对师生之情的感慨。
5.曹操赠马曹操赠马的典故在《别赋》中,展现了离别时刻,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寓意着离别之际,恩情难忘。
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感恩的崇尚。
【结论】总之,《别赋》中的典故丰富多彩,既展现了历史上的英勇事迹,又传达了作者对忠诚、英勇、担当等品质的赞美。
苏秦刺股成语故事
苏秦刺股成语故事导语: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人人都会犯错误,而犯错并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要知错能改。
只要态度端正,及时改正,我相信没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苏秦刺股的故事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秦刺股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秦刺股成语故事1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二百五的历史典故
二百五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
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
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
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
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
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
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存有四人前来吴怀恩,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就
是自己杀死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恳请”至齐王跟前.齐王看见他们四个人,怨得咬牙切齿.可以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
晓得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提问说道:“这无所谓,÷4=,每人二百五。
”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
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
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苏秦背剑的典故
苏秦背剑的典故背景苏秦,战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曾在赵、魏、燕、楚等国游说,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
苏秦被誉为“连横之术”的创始人,他通过一种巧妙的方法,将多个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
苏秦的“连横之术”影响了后世的外交家,并成为了中国传统外交智慧的代表之一。
典故苏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年轻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家。
但是他在到各国游说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挫折和艰难。
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游说的目的。
有一天,苏秦来到了赵国,他看到了当时赵国的军队正在进行一场盛大的检阅。
在检阅的时候,赵国的国王从一个将军手中接过了一把剑,然后扔给了苏秦,并要求他表演一下背剑。
苏秦接过剑,然后将剑的刃向外,背在了自己的身上。
国王很惊讶,问苏秦:“你不知道剑是刃向内的吗?这样背有什么用?”苏秦回答道:“在战斗中,一个人背着剑,往往看起来比较平凡,但是当他拔出剑来的时候,却可以让对手毫无防备,取得胜利。
”国王听了之后,深思熟虑,认为苏秦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聘请他为自己工作。
苏秦积极地为赵国出谋划策,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外交家。
启示苏秦的背剑之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隐忍,不能显露出自己所有的优点和本领。
正如苏秦所言,当我们将自己的实力隐藏起来时,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适时地掩饰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尽量让自己显得平凡和普通。
这样,当我们需要拿出真正的本领时,也更容易收到对方的重视和信任。
结语这个典故虽然是古代的故事,但是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现代社会中,苏秦背剑的典故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苏秦背剑的典故
苏秦背剑的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名叫苏秦。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人才。
苏秦以他的背剑行为、精湛的辞令、外交手腕和才能而闻名于世。
背剑的含义传说中,苏秦有一项非常奇特的习惯,那就是经常背着剑行走。
后来人们会将“背剑”解读为“做好准备,随时准备为自己辩护甚至是使用暴力手段来保护自己。
”当然,这只是一种解读,但从苏秦的历史记录来看,他的确经常会被人陷害或者拿到危险的境地。
这时,苏秦的“背剑”就派上了用场,让他能够保护好自己,避免了许多危险和错误。
不过,苏秦背剑也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他具备仙人风范——超脱尘世,不为俗事所累,不怒而威。
可以说,苏秦背剑既是一种保护手段,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苏秦的生平苏秦是魏国宛人,家境贫寒,但是他勤奋好学,虚心好问,并通过自学掌握了一些技能。
之后,他开始游历四海,并向各个名人请教学问。
苏秦拜过的名人包括著名的“墨家”创始人墨子。
在墨子的教导下,苏秦学到了很多忠诚和信仰方面的东西,这些形成了他今后不折不挠的精神和行为准则。
此外,苏秦还自学了兵法、策略和外交方面的知识,并在战国时期担任了多个政治和军事职务。
苏秦的外交才能苏秦的外交才能可以说是世人公认的。
他听说过越王勾践想要归还吴王夫差的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后,便气吞万里,赴越王国协助越王翻盘。
苏秦成功说服越王和燕王合作,最终燕国如愿得到了河间地带,而越国也终于战胜了吴国。
不仅如此,苏秦还帮助了在韩国被人陷害的申无畏。
他与韩王成为了好友,而申无畏成功赢得了施行军事的机会。
总结苏秦的背剑行为和外交才能,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卓越典型。
他教给了我们保护自己的方法,同时也启示我们,人才的道路是要不断学习、思考、努力和奋斗的。
苏秦步剑(上)
豢 步刽 , 【) 、 上
文 / 德 明 刘
苏 秦 是 战 国 东 周 洛 阳 人 , 季 子 , 是 当 时 的政 宇 他 治 家 , 说 六 国联 合 攻 秦 。 有 苏 秦 三 宇 经 说 : 游 季子 出 , 数 岁。 困而 归 , 笑 之。 游 皆 惭 自伤 , 不 出 。 头 悬 梁 , 而 读 。 闭 伏 锥 刺股 , 揣摩 。再步 出, 纵合 。 细 说 相 六 国 , 不抹 。过雒 阳 , 缁重 。 功 车 众 恐惧 , 郊劳 。有俯伏 , 匍 匐 。 使 又 惧 富贵 , 贫贱 。苏秦 叹 , 态 凉 。 轻 世 负郭 田 , 相 国 。散 千 金 , 皆 服 。 无 众 步 “ 字经 ” , 练 苏秦步 剑 , 练后 , 练剑 , 三 意 编 熟 边 边 背念苏秦 三字 经 , 味盎然 。 其 演 练 时 讲 究 气质 和 风 度 , 渐 做 到 风 度 宏 邈 , 逐 器
1) 右后 转 身 , 右 脚 , 剑右 下 截 , 4。 退 右 目视 剑 尖 ( 图
一
‘. 一 、 f
一
剑 右 下 刺 , 稍 向右 侧 身 , 体 目视 剑 尖 ( 2 2 。 图 4、 5)
~
四 、 身 剑 游
6
右 脚 落 地 , 剑 后 撩 右 上 带 , 收 成 顶 上 抱 剑 右 后
八、 截 昆仑 力
提 左 膝 , 剑 下 摆 后上 挑 刺 , 剑 指 右前 指 , 右 左 目 光先 随剑尖挑 刺后 转视右 前 方( 4 )左 脚落 地 , 图 2。 左
转 身 , 脚 前 跨 于 左 脚 前 , 剑 顺 势 右 扫 , 首 目视 右 右 回
剑 尖 再 视 东 南 上 方 ( 4 。 左 脚 前 跨 , 脚 向 东 南 图 3) 右
苏秦背剑的典故_苏秦背剑是什么典故
苏秦背剑的典故_苏秦背剑是什么典故苏秦是战国时期的外交家,关于苏秦的典故有很多,那苏秦背剑的典故讲了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秦背剑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苏秦背剑的典故古时候大家都喜欢身带佩剑,此剑的作用是用来防身之用,毕竟战乱年代,苏秦也不例外。
古人背剑其方式是剑尖朝下,剑柄朝上,这是最平常的背剑法之一。
而苏秦呢,他有自己的背法,苏秦习惯将剑尖朝上,而且斜跨背在背上,此种背剑之法很是独特。
之后在武术中出现了一种招式,这种招式就是手中握剑,然后剑尖向上跨于后背,这种武术招式让人不经意想到了苏秦,所以就给这个武术取了一个名字,名叫做“苏秦背剑”。
这就是苏秦背剑的来历和典故。
苏秦背剑的典故讲的是苏秦在古代背剑的方法很独特,在之后的武术里有一种招式很像他背剑的样子,于是这个招式就被称为了苏秦背剑。
除了苏秦背剑,苏秦还有很多的典故,比如他锥刺股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苏秦是一个刻苦的人,他的刻苦也得到了回报,他后来成了战国时期各国有名的外交家。
苏秦的典故一直流传在中国的历史中,给了人们很多的启发和启示。
苏秦简介苏秦,字季子,河南雒阳(也就是洛阳)人,出生年月不详,是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外交家,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谋略家。
苏秦起初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学成后外出游历,但是这段时间他并没有得到用武之地,反而因为处处游历而过的窘迫难堪。
后来,苏秦返回故里,苦苦钻研《阴符》,从中学习了治理国家,稳定天下局势,维持各诸侯和平共处的策略,那就是合纵联盟,苏秦认为,凭借这个计策必定能游说列国,而自己也可以大展宏图了。
于是苏秦的第二次游历开始了。
首先在洛阳求见周王室的周显王,可是周显王并不信任苏秦,所以没有采取他的计策,后来苏秦又来到秦国和赵国,都没有游说成功。
之后苏秦离开赵国来到燕国,这一次他遇到了正主。
他向燕文侯仔细分析了燕国的地理局势和与赵国之间存在的隐患,句句在理,调理清晰。
燕文侯觉得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便采用了苏秦建议的合纵计划,于是苏秦听从燕文侯的命令游说列国。
苏秦死后擒刺客-中国上下五千年
苏秦死后擒刺客-中国上下五千年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遭刺客刺死之后,就想了⼀个计策来抓住刺客,那么苏秦的计策是什么呢?下⾯就跟⼩编⼀起来看看苏秦死后擒刺客-中国上下五千年吧! 苏秦死后擒刺客 故事发⽣在战国时代的齐国。
初夏某晚,苏秦正在书房⾥读书。
忽然,从窗⼝闪进⼀个⿊影,还没等苏秦叫出声来,⼀个蒙⾯⼈就已跃到眼前,扬起利剑直刺胸膛。
苏秦惨叫⼀声“救命啊——”就跌倒在椅⼦上。
顿时,苏秦的卫⼠从四⾯围了上来,刺客来不及补上⼀剑,慌忙返⾝跃出窗⼝。
苏秦遇刺,⽴即惊动了齐王。
他闻报后,当即去看望苏秦。
要知道,苏秦是威震天下的着名⼈物。
在战国时代,秦、齐、楚、燕、赵、韩、魏等七国称雄,⽽以秦国最为强⼤。
洛阳学者苏秦曾到秦以外的六国去游说,倡议他们联合抗秦,于是六国共同封他为宰相。
他在燕国住了较长⼀段时期,出了很多好的计谋,很受燕王的重⽤。
后来到了齐国,齐王⼜很信任他。
齐国的许多⼤夫和苏秦争宠,最后竟派⼈去刺杀他。
齐王见苏秦⾝负重伤,痛恨交加地说:“我⼀定要捉到刺客,为先⽣报仇!” 苏秦喘着⽓说:“⼤王,请您不要乱杀⼈,要抓到真正的刺客呀!” “你看清刺客的特征吗?” “他是蒙⾯的,看不清,只知道他⾝材很⾼⼤。
” “光凭这⼀点怎么通缉刺客呢?”齐王很焦急。
苏秦说:“⾂有⼀计……” 如此这般地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再说齐王回到宫中,⼀些平时与苏秦争宠的⼤夫纷纷来到他⾯前,看他对苏秦之死抱什么态度。
齐王却恨恨地说:“我⽅才明⽩,苏秦是燕国派来颠覆我国的奸细。
现在要将他五马分⼫,⽅解⼼头之恨!”齐王当即命令把苏秦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
⼀声令下,五辆马车向五个⽅向奔跑,顿时,苏秦的⼫体分为五个部分。
齐王刚要回宫,只见观看分⼫的⼈群中挤出⼀个⼈来,⾃称是杀死奸细苏秦的刺客。
齐王见他⾝材⾼⼤,就说:“你把⾏刺的过程说说看。
假如真是你杀的,寡⼈将重重赏你。
” 那⼈叙说了⼀遍,跟齐王了解到的现场情况⼀致。
文人(纵横家)锥子典故
文人(纵横家)锥子典故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家庭出身并不显赫,只不过是一个住在用桑树做门,用树枝卷成门枢的土洞茅舍的寒士而已,"苏秦特穷掘门桑户枢之士耳"。
但他从小勤奋,拜师学习,曾师从齐国的鬼谷先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学成之后,就开始到各地游说,结果都无功而返,特别是游说秦惠王的时候,一连上了十次书奏,他的主张终究未被秦惠王采纳,最终因为黑色的貂皮袄穿破了,百斤黄金叶用完了,财用告急,才灰溜溜地回家。
他回家时,极为狼狈不堪,脚上绑着裹腿,足上穿着草鞋,背上背着书箱,肩上担着行李,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十分落魄。
从秦国回到家中的苏秦,遭到家人无情的耻笑,家人的耻笑使苏秦第一次深深地认识到读书的真正功用,那就是要通过读书去谋取荣华富贵,否则,一点用处都没有,连身边的亲人都瞧不起他。
后来他偶得《周书阴符》这本奇书,苦读一年之后,认为已经掌握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窍门,于是,他满怀信心,重新开始向各国国君游说。
虽然苏秦仍然坚持读书的功利色彩,那就是游说各国国君一定要让国君们掏出金玉锦绣,要得到卿相尊位,出人头地,但是他的"锥刺股"的勤奋苦学的精神还是为人所称道。
一个人背一把剑看书成语故事
一个人背一把剑看书成语故事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和剑术。
他在卫国未能得到重用,便独自一个人来到了燕国。
这时,秦国的国君正是秦王政,他一心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被押在秦国做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城池和大片土地,就寻找机会逃回了燕国,冥思苦想要为燕国报仇。
然而,燕国弱小,根本不可能敌过秦国,在与手下反复商量之后,太子丹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的身上。
荆轲来到燕国之后,结识了燕国的隐士田光。
听说太子丹愿以全部家产为代价,搜罗一个能刺杀秦王的人,田光便把荆轲推荐给了太子丹。
太子丹和荆轲一见如故,便把他留在门下待为上宾,把自己的饭食酒菜给他吃,把自己华丽的衣服给他穿,就连自己的马车也给他坐,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
荆轲十分感动。
不久,秦国的军队攻破了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国的国君,然后再挥师北上,直逼燕国。
太子丹十分焦急,他找到荆轲说:“是出发的时候了。
现在唯一的计策就是让您扮成燕国的使者,去咸阳拜见秦王,设法接近他,然后刺死他。
”荆轲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只是我去秦国,手里没有让秦王感兴趣的东西,怎么能接近他呢?我已经打听好了,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我要是把督亢地图献给他,他一定会亲自接见我。
”太子丹说:“好。
我这就叫人把地图送来。
”荆轲沉吟了一下,又说:“为了保险起见,我还需要一样东西。
”太子丹问:“什么东西?”荆轲说:“樊于期的人头。
”太子丹有些为难,他说:“樊将军在最困难的时候来投靠我,我怎么能为了报仇而杀他呢?”樊于期是秦国的大将,因得罪了秦王而逃到燕国,被太子丹留下来。
秦王政杀了他的全家并以千斤金、万户侯的重赏,征他的头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秦背剑典故介绍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外交家和谋略家,虽然苏秦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是人们没有将他遗忘,因为他有很多的典故被流传了下来,有些典故还被拍进了一些影视作品里,所以人们对苏秦很熟悉。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苏秦背剑典故介绍,希望你喜欢。
苏秦背剑典故苏秦,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出生于贫苦家庭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外交官,成为了一个出色的纵横家。
起初苏秦的求职之路并不平坦,很是曲折,好不容易得到君主的支持和资助开始将合纵连横的学术得以实现,在游说诸侯的途中,人们常常能见到一个很是特别的人,那个人就是苏秦。
古时候大家都喜欢身带佩剑,此剑的作用是用来防身之用,毕竟战乱年代,苏秦也不例外。
古人背剑其方式是剑尖朝下,剑柄朝上,这是最平常的背剑法之一。
而苏秦呢,他有自己的背法,苏秦习惯将剑尖朝上,而且斜跨背在背上,此种背剑之法很是独特。
之后在武术中出现了一种招式,这种招式就是手中握剑,然后剑尖向上跨于后背,这种武术招式让人不经意想到了苏秦,所以就给这个武术取了一个名字,名叫做“苏秦背剑”。
这就是苏秦背剑的来历和典故。
苏秦背剑的典故讲的是苏秦在古代背剑的方法很独特,在之后的武术里有一种招式很像他背剑的样子,于是这个招式就被称为了苏秦背剑。
除了苏秦背剑,苏秦还有很多的典故,比如他锥刺股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苏秦是一个刻苦的人,他的刻苦也得到了回报,他后来成了战国时期各国有名的外交家。
苏秦的典故一直流传在中国的历史中,给了人们很多的启发和启示。
苏秦的故事概述苏秦的故事中最励志的一个故事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苏秦毕业后开始了自己地一番政治追求,但是苦苦追寻一年却毫无成就,被迫无奈后苏秦只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别人都是衣锦还乡光耀门楣,而苏秦呢是穷困潦倒才不得已回到老家。
回家后世态炎凉,让苏秦不仅工作不得志而且生活也不如意,但是苏秦没有放弃,他将自己整天锁在家里,日夜研读兵书,累了乏了就稍作休息再继续奋斗,经常奋斗到深更半夜,每每扛不住困意睡着都让苏秦懊悔不已。
于是苏秦就想了一招,那就是刺骨,那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想让痛处来替代困意,每次都将自己的大腿扎的鲜血淋淋,体无完肤,就这样坚持不懈的学习,最终学有所成,在不断努力奋斗下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在苦读兵书之时,更是研读阴符经,研究出了一套合纵连横的学术,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将其付诸于行动,真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配合。
苏秦人物生平献计成名苏秦,东周洛阳人,家里以务农为生。
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庞涓、孙膑、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
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狼狈而回。
家人都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
苏秦甚感惭愧,于是闭门不出,遍观所藏之书,感叹道:“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找到《周书阴符》,伏案钻研。
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认为凭此可以游说当世君王了。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
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
时秦孝公已死。
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
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
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
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燕文公二十八年(前334年),苏秦到燕国,等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
苏秦游说燕文侯,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接着批评燕国的战略错误: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最后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结为一体。
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
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指出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进而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并建议赵国组建六国联盟并力抗秦,如此一来,六国一体,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成功了。
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
合纵六国苏秦在赵国时,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
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
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
苏秦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到来后,苏秦却故意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后打发他离开。
张仪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知道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
苏秦到了韩国,游说韩宣王。
苏秦先分析韩国的优势:地势坚固,军队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再陈述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要求割让宜阳、成皋,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最后苏秦说: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韩宣王听完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
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苏秦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
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
接着苏秦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的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
最后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于是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
苏秦先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
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
”接着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
但是齐国和秦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险要、易守难攻,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
如此形势下,却想侍奉秦国,是大臣们的战略过失。
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名,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
”齐宣王说:“我不聪明,且居住在偏僻靠海的东境,从未听过您高明的教诲。
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苏秦说服齐国后,向西南行进,到达楚国,游说楚威王。
苏秦先分析楚国,进言说:“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支用十年,这些都是称霸的资本;如果您也侍奉秦国,那没有哪个诸侯不臣服秦国了。
”接着分析天下形势,说:“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
合纵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衡成功,秦国就会称帝。
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纵以孤立秦国,否则秦国兵分两路,都邑鄢郢就有危险。
”最后苏秦又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公敌。
主张连衡之人都想割地给秦,这是敬奉仇敌,对外依仗强秦,对内挟持君主,罪恶深重。
合纵成功,各诸侯会割地事楚;连横成功,楚就要割地奉秦。
二者天上地下,希望您能好好考虑。
”楚王说:“秦楚接壤,秦有吞并之意,不可亲和。
韩、魏经常遭受秦国威胁,不可与之深入谋划,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国家安全。
我自料以楚抗秦,又未必能胜。
与群臣谋划,皆不可信,因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如今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保护危国,我愿举国服从。
”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
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衣锦荣归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
车马行李、各诸侯送行的使者颇多,气派比得上帝王。
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
苏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视。
苏秦感慨万千,说:“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更不必说一般人了。
假使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和朋友。
苏秦到燕国去时,曾向人借钱一百做路费,如今富贵,就偿还了百金。
苏秦的随从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询问。
苏秦说:“我不是忘记了你,当初你随我去燕国,在易水边你再三打算离开,那时正当我正处困境,所以最后赏赐你”。
联盟破裂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
后来,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
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责备苏秦。
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
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
计收燕地秦惠王将公主嫁给燕国太子,同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
易王刚登基,齐宣王就趁着发丧之机,攻打燕国,侵占了十座城池。
易王要求苏秦替燕国收复被侵占的国土。
苏秦到了齐国,拜见齐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
齐王不解,问原因。
苏秦说:“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喙,吃的越多,死的越快。
燕国和秦国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喙一样。
齐国即将大难临头。
”齐王闻言大惊,忙讨教解危之策。
苏秦建议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高兴,就能转祸为福。
齐王认为苏秦说的很对,归还了侵占燕国的城池。
有人毁谤苏秦出卖国家、反复无常,将要作乱。
苏秦怕获罪,返回燕国,燕王却不再给他官职。
苏秦推断有人毁谤自己不忠信,因而求见燕王,告诉燕王:忠信之人一切为了自己,进取之人则是为别人;自己弃家外游,就是要求得进取。
接着,苏秦以曾参、伯夷、尾生为例,反对“忠信”、提倡“进取”。
苏秦说:“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会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又怎能让他到燕国,侍奉处在危困中的国君呢?像伯夷一样的廉洁,坚守正义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取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那样诚信,抱柱而死,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去齐国军队呢?我正是以所谓的忠诚信实在国君面前获罪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