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五年级数学等差数列求和 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 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能够根据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和项数求和;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教学PPT等;2. 学生准备:笔、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例如: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公式是什么?2. 出示一道等差数列求和的例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步骤二:探究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1. 讲解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为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a1为首项,an为末项,n为项数。
2. 通过示例演示公式的应用,解决具体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
3. 强调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本质。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 提供一系列等差数列求和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
2. 针对部分难题,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步骤四:拓展与应用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如:小明每天存钱,第一天存1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存2元,到第n天共存了多少钱?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解答。
步骤五:归纳总结1. 让学生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和公式,强调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步骤六: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等差数列求和的作业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交上;2.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2. 在讲解公式推导时,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图像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3. 在练习环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促进学生的巩固与提高。
4.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应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学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铅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Step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15分钟)教师通过推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或白板进行演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推导过程。
Step 3: 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0分钟)教师通过解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求和计算。
Step 4: 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进行计算和解答。
教师可以将问题分为不同难度级别,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和应用,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并在下节课进行检查和讨论。
教学扩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应用,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等。
2. 提供更复杂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积极参与讨论的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在作业中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部分和公式;2.能够根据所给的等差数列求出其前n项的和。
二、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部分和公式的掌握;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应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部分和公式的推导;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段视频:小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经过一家自动贩卖机,他每天都会从自动贩卖机里买一瓶饮料。
他发现,每天他付的饮料价格比前一天多2元。
请大家思考一下,小明连续买了n天的饮料,他总共花费了多少钱呢?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给予提示,帮助学生定义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相等。
这个相等的差叫做公差。
学生根据提示得出答案并讨论。
3.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第n项为an;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可知:a2=a1+da3=a2+d=a1+2da4=a3+d=a1+3d……an = a1 + (n-1)d4.理解等差数列的部分和公式(1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部分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 = a1 + a2 + a3 + … + an又a1 + an = a2 + an-1 = a3 + an-2 = … = an-1 + a2 = an +a1由此可以得出:2Sn = (a1 + an) + (a2 + an-1) + … + (an + a1)Sn = (a1 + an) × n/25.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题(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连续买了n天的饮料,第一天他支付了2元,第二天支付了4元,第三天支付了6元,以此类推,请计算小明总共支付的饮料费用。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教案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教案
目标
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并教授他们求和公式的方法。
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
1. 向学生简要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
解释等差数列是指每个数与其前一个数的差值都相等的数列。
2. 提示学生思考常见的等差数列,并列举几个例子。
步骤二:推导求和公式
1. 解释等差数列求和的概念,并告诉学生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简化求和过程。
2. 以一个具体的等差数列为例,展示如何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3. 解释每个步骤的原理,并确保学生理解。
步骤三:练
1. 提供一些练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求和公式来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2. 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解答这些问题,并给予他们必要的示范和讲解。
步骤四:巩固
1. 给学生一些拓展题,考验他们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并互相检查答案。
教学资源
-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的讲解材料
- 练题集
- 答案解析
教学评估
- 监测学生在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给学生一份测验,以确定他们对该概念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能够应用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同学们应该练习并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
第3讲五年级数学等差数列求和 学案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 课 时 数: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授课类型C-等差数列求和计算 C -等差数列求和应用 C-等差数列求和拓展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1、请讲解示范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2、计算:1+361+5121+7201+9301+11421+13561+15721+17901课堂导入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1+2+3+4+…+99+100=?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
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
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我们也常把数列求和的计算称为“高斯求和”。
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数列的基础知识(1)数列: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3)通项公式:一般地,如果数列{a n }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4)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5)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6)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及相邻两项(或几项)间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则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关健是先求出a 1,a 2,然后用递推关系逐一写出数列中的项.知识点2: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d表示.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简单性质(1)首尾项性质如果a 1、 a 2 、……a n ,是等差数列,则a 1+a n =a 2+a 1-n =……(2)等差中项性质及中项定理等差中项:如果a,A,b这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那么A=2b a +.我们把A=2b a +叫做a和b的等差中项. 中项定理: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于首项与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知识点4: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等差数列(奇数个数)的总和=中间项⨯项数()11232n n n ++++= 2)12(531n n =-++++一、专题精讲题型1:简单数列求和例1:1+3+5+7+9+11+13+15+17+19例2:2+4+6+…+100题型2:简单数列之间的运算例1:40 - 39 + 38 - 37 + 36 - 35+....+ 4 - 3 + 2 - 1例2:(100+96+92+......+4)-(98+94+90+ (2)题型3:小数数列、分数数列求和例1:求5.01, 6.02, 7.01, 5.02, 6.01, 7.02, …前20项的和是______.例2: 计算:0.1+0.2+0.3+…+0.9+0.10+0.11+0.12+…+0.99例3:19901+19902+19903+…+19901990二、专题过关检测题:一、计算下面各式的结果。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目的1.学问目的(1)驾驭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较娴熟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
2.实力目的经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别到一般的探讨方法,学会视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实力。
3.情感目的通过生动详细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志气和自信念,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酷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胜利。
学生已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等差数列已有肯定的认知。
教学重点、难点1.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过程复习回忆:1.等差数列的定义;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新课引入:问题一:介绍德国闻名数学家高斯,相传高斯在10岁那年他的算术教师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
结果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知道高斯是怎么很快的算出结果的吗?请同学起来答复,如何进展首尾配对求和:123...100n S =++++=(1100)(299)...(5051)+++++=10011002+⋅()=5050. 师:特别好!这位同学和数学家高斯一样聪慧!这里高斯的配对法就是采纳的“首尾配对法”。
师:这里1,2,3,…,100这是一个什么数列?生:等差数列。
师:这里123...100++++就是在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的问题。
引出课题:7.2.2等差数列求和。
一、数列的前n 项和意义一般地,设有数列123,,,,,n a a a a …,我们把123n a a a a ++++叫做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记作n S .即123n n S a a a a =++++. 问题二:(课件出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介绍传闻中的泰姬陵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一样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21层。
你知道镶饰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学生答复:即求2112321S =++++。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3.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常见符号表示;2. 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利用公式求解等差数列的和。
三、示范演练(15分钟)1. 在黑板上列出几个等差数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公式求解;2. 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思路和解题方法;3. 收集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评。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解决;2. 鼓励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和解题方法;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更多等差数列的应用场景,并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2. 引导学生探索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示例演练和练习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下一步我将设计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计算器。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笔、纸。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教学PPT或黑板,展示一组数字序列:2, 5, 8, 11, 14, ...2. 提问学生:你能发现这组数字序列中的规律吗?教学步骤:步骤一: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1. 解释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都相等的数列。
2. 引导学生观察示例序列,并找出差值:3。
3. 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公差相等,差值固定。
步骤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1. 提示学生回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
2. 利用示例序列,展示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将示例序列反向排列并相加,得到等差数列的和:14, 11, 8, 5, 2。
- 将示例序列与反向序列相加,得到和的总和:16, 16, 16, 16, 16。
- 总和除以2,得到等差数列的和:16 ÷ 2 = 8。
3. 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
步骤三: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如:小明连续10天每天跑步增加2公里,第一天跑了5公里,问他10天内累计跑了多少公里?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公差(d)、首项(a1)、项数(n)。
3. 学生独立计算并给出答案。
总结与拓展:1. 总结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求和公式。
2. 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3. 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尝试推导其他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示例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原理,最后通过应用实际问题进行巩固。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能够区分等差数列与非等差数列;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能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2. 能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a.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性质;b.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c.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2. 教学方法:a. 演绎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推导出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b. 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和求和公式的应用方法;c.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d.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a. 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几个简单的数列示例,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认识和兴趣。
2. 知识讲解与概念引入(15分钟):a. 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和规律;b. 引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通过演绎法和归纳法,推导出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并解释其意义和应用。
3. 例题演练(20分钟):a. 给出一些简单的等差数列,让学生根据通项公式计算出数列的各项;b. 给出一些求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4. 拓展与应用(15分钟):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并运用求和公式解决;b. 引导学生分析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范围和限制。
5. 小结与归纳(5分钟):a. 总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b. 强调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的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3.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对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能力。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学时长:2周(共10节课)学科:数学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给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能灵活应用于不同的题目;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学会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3.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2.灵活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等差数列的例题和习题;3.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
2.定义: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解释等差数列的特点和通项公式。
3.例题:列举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并求出它们的通项公式。
第二课时: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1.回顾前一课时的内容,帮助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2.使用图形和代数方法,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练习:分组练习,让学生独立推导几个不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三课时: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2.引导:通过求部分和的方法,推导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3.例题:讲解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步骤。
第四课时: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1.例题:讲解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中项和及相邻项和等。
2.练习: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题。
第五课时:复习与总结1.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组综合练习题,巩固等差数列求和的知识点。
2.答疑:针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
3.总结:学生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和步骤。
第六至第十课时:拓展与应用1.拓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复杂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
2.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差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公式,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公式和性质。
2. 难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公式(20分钟)a.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b. 公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c.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d. 常用的等差数列公式,如前n项和、通项和、中项等。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30分钟)a. 初步推导:前n项和Sn(n≥1)的个数是n项,每项的平均值为(a1+an)/2,因此Sn=n(a1+an)/2;b. 深入推导:将Sn表示为n项的和,通过把每一项和其对应的项相加,得到Sn=n(a1+an)/2。
3.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30分钟)a. 常见的求和类型:求前n项和、通项和、中项等;b. 实际问题的应用:如阶梯状收入、等差数列补缺等。
4. 练习与讲评(40分钟)a. 练习:课后练习题;b. 讲评: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黑板、彩色粉笔、PPT、课件、练习题六、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补缺,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回顾巩固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二、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公式(20分钟)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性质:等差数列各项的和等于项数乘以首项与末项的平均数。
2. 公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定义: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叫做公差。
计算方法:公差等于任意两项之差。
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3. 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3.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4. 实际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的兴趣。
例如,你有没有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等差数列呢?请举例说明。
步骤二:概念解释详细解释等差数列的定义,即指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
并介绍等差数列的性质,如公差、首项和通项公式。
步骤三:前n项和的求法1. 引导学生通过列出几个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来发现规律;2. 提示学生观察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与首项、末项相关的特点;3. 教导学生通过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来掌握具体的求和方法。
步骤四: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1. 提供正推法与逆推法两种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法的可行性;2.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一般形式;3. 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推导的过程。
步骤五:应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小明每天走路去学校,第一天走了2000米,之后每天多走100米,一共走了10天,问小明这10天内走了多少米?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总结规律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研究;2. 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例子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3. 个案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法: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问题解答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情况;2. 书面测试:进行等差数列求和的计算和问题解答等形式的书面测试。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 提供更多例题和练,加强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求和公式推导等内容;2. 计算器。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教材分析: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分析:数列在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三、教学目标:1.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课堂系统部分:五、教学过程1.问题呈现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如何将图与高斯的逆序相加结合起来,让,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获得算法:设计说明:•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1(121)212s+⨯=• 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2.探究发现:问题3: 由前面的例子,不难用逆序相加法推出3.公式应用例题1:20XX 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馆已初步建成,其中有一块地的方砖成扇形铺开,有人数了第一排的方砖个数为10个,最后一排的方砖个数为2008个,而且一共有36排,问这一块地的方砖有多少块?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学生可以从题目条件发现,只告知了首项、尾项和项数,于是从这一方向出发,可知使用公式1,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了等差数列求和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能够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求和的概念;2. 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3. 学会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求和的概念;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3. 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及步骤;4. 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记忆与运用;2. 理解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及步骤;3. 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出等差数列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等差数列求和的过程;3. 设置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一、等差数列求和的概念等差数列求和是指将一个等差数列的所有项相加,得到一个数值。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2, 5, 8, 11, 14,其求和为2 + 5 + 8 + 11 + 14 = 40。
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末项为an,公差为d,项数为n,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 = n/2 (a1 + an)或S = n/2 (2a1 + (n 1)d)三、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及步骤1. 确定等差数列的首项a1、末项an、公差d和项数n;2. 运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S;3. 检查计算结果,确保无误。
四、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1. 计算等差数列的和;2. 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3. 找出等差数列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请随时向我提问,我会尽力为您提供支持。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2. 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解释公式中的各个参数,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4.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第一章:等差数列的概念1.1 等差数列的定义解释等差数列的定义,即数列中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是一个常数。
通过示例来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
1.2 等差数列的性质介绍等差数列的性质,包括:1) 任何两个连续项的差是常数。
2) 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都可以用首项和公差表示。
第二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1 通项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差数列的性质,推导出通项公式。
解释通项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2.2 应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教授如何使用通项公式来求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通项公式的应用。
第三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3.1 前n项和的定义解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指数列中前n项的和。
强调前n项和公式的意义和应用。
3.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通过数学推导,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解释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第四章:应用前n项和公式求等差数列的和3.1 应用前n项和公式求等差数列的和教授如何使用前n项和公式来求等差数列的和。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3.2 拓展练习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第五章:总结与复习5.1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强调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的应用。
5.2 复习练习提供一些复习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六章:等差数列的图形表示6.1 等差数列的图形特征介绍等差数列的图形表示方法,包括数列项的连线和数列曲线的特点。
强调图形表示在理解等差数列性质方面的重要性。
6.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表示解释如何通过图形来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图形来求解等差数列的和。
第七章: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7.1 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等差数列的应用,如计算存款利息、统计数据等。
等差数列的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求和教案一、引言等差数列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在数列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应该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二、知识概述1. 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之差都相等。
设数列的首项为 a₁,公差为 d,那么等差数列的一般形式为: a₁, a₁ + d, a₁ + 2d, ..., a₁ + (n-1)d其中 n 表示数列的项数。
2.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 a₁,末项为 aₙ,项数为 n,则等差数列的和 S 可以表示为:S = n/2 * (a₁ + aₙ)三、教学步骤1. 引入知识点:提问:什么是等差数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等差数列是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特点是公差恒定。
教师解释:非常好!我们在数列中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相邻的两个数之差恒定,这就是等差数列的特点。
2. 讲解求和公式:教师解释:在解决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时,可以运用求和公式。
请看下面的公式:S = n/2 * (a₁ + aₙ)学生提问:公式中的 n、a₁、aₙ 代表什么意思?教师回答:n 表示数列的项数,a₁表示数列的首项,aₙ 表示数列的末项。
3. 实例演练:教师出示一个等差数列的例子,如:1, 4, 7, 10, ..., 100。
求这个数列的前 10 项的和。
学生思考并计算,得出答案:550。
教师解释:我们可以利用求和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项 a₁为 1,末项 aₙ 为 28,项数 n 为 10。
S = 10/2 * (1 + 28) = 5504. 练习题:教师提供多个等差数列的求和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解答。
a) 3, 8, 13, 18, ..., 98。
求前 10 项的和。
b) 20, 16, 12, 8, ..., -28。
求前 9 项的和。
c) 7, 11, 15, 19, ..., 79。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篇一:等差数列求和详细教案】【篇二:等差数列求和教案】等差数列求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二.讲解新课(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1.公式推导(板书)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有: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3.公式的应用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2)(结果用表示)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三.小结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篇三:等差数列求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等差数列求和教案知识与能力:通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定义,理解倒序相加的原理,记忆两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学设计
课题: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法授课班级:教学目标: 熟练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习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熟记求和公式;2.利用求和公式解决不同数列的求和问题能力目标:理解各种数列求和的方法,学会分析数列中的基本量,提高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不同数学问题,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体会到数学方法的广泛性 重点:判断并证明特殊数列,基本量的确定难点:基本量的确定授课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授课过程:一:知识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 )(1++∈=-N n d a a n n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1(1-+= 等差数列性质: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二:讲解例题 例1、已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前n 项和为n s :(1)若,9015=s 求8a 的值;(2)若211272=++a a a ,求13s 的值;(3)若13610a a a +=,求17s 的值。
练习一:1、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459=s ,则5a =2、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3项和为6,最后三项和为27,且所有项的和为55,则该数列有( )A.9项B.10项C.11项D.12项()()d a n d n n na S n ,,2111-+={}()()103521021,4,71S a a a a n 项和该数列的前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求:中,已知、在等差数列例=-=注:直接公式法, 获取基本量练习二:{}项的和)求数列的前(的通项公式求数列202)1(n a直接公式法, 获取基本量 ()()60963......,2,25501.4,23b b b b n S b k S S n n n kn++++==求设的值求设项和为其前项为、已知等差数列的前两例练习三:{}(){}()的值的通项公式数列成等比数列,求的公差不为零,已知等差数列195315713.......21,,,5a a a a a a a a a a n n ++++=能力提升例4:思考题:课堂小结:1、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熟记求和公式2、 直接或者间接判断特殊数列,得到基本量,利用公式法求和3、 例4中涉及到分组求和的概念,为下节课分组求和法打开解题思维作业:课时作业 {}()10,2321=+=∈*a a a N n a n 中,已知等差数列n d a ,,1间接公式法,基本量n d a ,,1间接公式法,基本量{}{}的等差数列从第二项起是公差为且数列满足已知数列6,,221n n a a a a a -==n n S a n a n 和表示和时,用当2≥。
等差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教学设计等差数列求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差数列求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求其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2)通过把某些既非等差数列,又非等比数列的数列化归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数学运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把某些既非等差数列,又非等比数列的数列化归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三、教学难点:寻找适当的变换方法,达到化归的目的四、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引入:(1)1+2+3+ (100)(2) 1+3+5+……+2n-1=(3) 1+2+4+……+2《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4)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旧知,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数列求和》第二课时,课标要求和学习内容如下:(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入新课:[情境创设] (课件展示):例1:求数列《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前《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项和分析:将各项分母通分,显然是行不通的,启发学生能否通过通项的特点,将每一项拆成两项的差,使它们之间能互相抵消很多项。
[问题生成]:请同学们观察否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设问:既然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那么就不能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此数列有何特征[教师过渡]:对于通项形如《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其中数列《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为等差数列)求和时,我们采取裂项相消求和方法[特别警示] 利用裂项相消求和方法时,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也剩两项,再就是将通项公式裂项后,有时候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才能使裂开的两项差与原通项公式相等.变式训练:1、已知数列{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的前n项和为《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若《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设《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求数列{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前10和《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明:例题引伸是教学中常做的一件事,它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小结】裂项的目的是为使部分项相互抵消.大多数裂项相消的通项均可表示为bn=《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其中{《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是公差d不为0的等差数列,则《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例2:求和:《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分析:直接算肯定不可行,启发学生能否通过通项的特点进行求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 课 时 数: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授课类型C-等差数列求和计算 C -等差数列求和应用 C-等差数列求和拓展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1、请讲解示范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2、计算: 1+361+5121+7201+9301+11421+13561+15721+17901课堂导入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1+2+3+4+…+99+100=?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
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
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我们也常把数列求和的计算称为“高斯求和”。
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数列的基础知识(1)数列: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项,….(3)通项公式:一般地,如果数列{a n }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4)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5)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6)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及相邻两项(或几项)间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则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关健是先求出a 1,a 2,然后用递推关系逐一写出数列中的项.知识点2: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d表示.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简单性质(1)首尾项性质如果a 1、 a 2 、……a n ,是等差数列,则a 1+a n =a 2+a 1-n =……(2)等差中项性质及中项定理等差中项:如果a,A,b这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那么A=2b a +.我们把A=2b a +叫做a和b的等差中项. 中项定理: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于首项与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知识点4: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等差数列(奇数个数)的总和=中间项⨯项数()11232n n n ++++= 2)12(531n n =-++++一、专题精讲题型1:简单数列求和例1:1+3+5+7+9+11+13+15+17+19分析:这是简单的等差数列,根据首尾性质、求和公式,即可求。
解:=(1+19)+(3+17)+(5+15)+(7+13)+(9+11)=20x5=100=21991 =995.5二、专题过关检测题:一、计算下面各式的结果。
1. (1+3+...+1991)-(2+4+ (1990)=1+(3-2)+(5-4)+…+(1991-1990)=1+1+…+1=9962. 1-3+5-7+9-11+…-1999+2001=1+(5-3)+(9-7)+(13-11)+…+(2001-1999)=1+2+2+…+2=10013. 100+99+98-97-96+95+94+93-92-91+…+10+9+8-7-6+5+4+3-2-1=100+(99-97)+(98-96)+95+(94-92)+(93-91)+…+10+(9-7)+(8-6)+5+(4-2)+(3-1)=(100+95+…+10+5)+2+2+…+2=402202)5100(⨯+⨯+ =105×10+80=11304. 1992+21-131+221-331+421-531+…+199021-199131 =[(2-1)+(4-3)+ …+(1992-1991)]+[(21-31)+(21-31)+ …+(21-31)] =996+996×(21-31) =996+996×61 =996+166=1162课堂导入我们学了等差数列的求和,我们来看看等差数列的在应用题中的应用。
一、专题精讲例1:小王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20页,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第30天看了78页正好看完。
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分析:根据条件“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看2页”可以知道他每天看的页数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即20、22、24、…、76、78。
要求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也就是求出这列数的和。
解:由题意可知,这列数是一个等差数列,首项=20,末项=78,项数=30,所以这本书共有(20+78)×30÷2=1470(页)答:这本书共有1470页。
例2:四(1)班45位同学举行一次同学联欢会,同学们在一起一一握手,且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同学们共握了多少次手?提示:假设45位同学排成一队,第1位同学一次与其他同学握手,一共握了44次,第2位同学因与第1位同学已握手,只需要与另外43位同学握手,一共握了43次,这样第3位同学只需与另外的42位同学握手,…,依次类推。
握手的次数分别为:44,43,42,…,3,2,1,这样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即可解答。
解: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本题转化为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即 44+43+42+…+3+2+1=(44+1)×44÷2=990(次)答:同学们共握了990次手。
例3:100与500之间能被9整除的所有自然数之和是多少?解:根据题干,100到500之间,能被9整除的自然数组成的等差数列为:9×12,9×13,…,9×55,共有55-12+1=44(个),(108+495)×44÷2,=603×22,=13266.故答案为:13266.二、专题过关检测题:1、学校进行书法大赛,每个选手都要和其他所有选手各赛一场。
如果有16人参加比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答案: 15+14+13+…+3+2+1=(15+1)×15÷2=120(场)2、在一次元旦晚会上,一共有48位同学和5位老师,每一位同学或老师都要和其他同学握一次手。
那么一共握了多少次手?解:根据题意,一共有48+5=53(人)参加了这次晚会。
所以,一共握手的次数为:52+51+50+…+3+2+1=(52+1)×52÷2=1378(次)答:一共握了1378次手。
3、100~200之间不是3的倍数的数之和是多少?解100至200这101个数的和为:(100+200)×101÷2=15150100以后:第一个是3的倍数的数为102=34×3第二个是3的倍数的数为105=35×3第三个是3的倍数的数为108=36×3…从102到200共有200-102+1=99个数在这99个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数为:99÷3=33个.因此,这些数的和为102+105+…+198=(102+198)×33÷2,=4950.所以,100到200之间不是3的倍数的数字之和是:15150-4950=10200.4、在19和91之间插入5个数,使这7个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这7个数的和是解:(19+91)×7÷2,=110×7÷2,=385;故答案为:385.5、在124和245之间插入10个数以后,使它们构成为一个等差数列.在这10个数中,最小的数是多少?最大的数是多少?解:公差是:(245-124)÷(10+2-1),=121÷11,=11,最小的数是:124+11=135,最大的数:245-11=234.故答案为:135,234.三、学法提炼1、专题特点:等差数列的求和应用,在计算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只有一列数列,有时会涉及到两个或多个数列混合在一起。
在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中,也注意此类情况的出现。
本专题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提升,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的认识,提升应用能力。
2、解题方法(1)求和公式的应用(2)首尾性质、中项定理的应用3、注意事项(1)注意找准项数,别忘+1;(2)在数列求和的混算中,注意分清几种数列;(3)注意在两列的数列的加减过程中注意符号的应用。
课堂导入在同一个专题上,我们要把同一个专题里的知识研究透了,就能成为其中的专家。
一、专题精讲题型1:等差数列+常数列例:有一列数:1,1993,1992,1,1991,1990,1,…,从第三个数起,每一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中大数减小数的差,求从第一个起到1993个数这1993个数之和.分析:仔细观察这一数列,若把1抽出,则正好成为一个等差数列:1993,1992,1991,1990,…;在原数列中三个数一组出现一个1,则1993个数1993÷3=664…1.可分为664组,最后一个也是1,即665个1,其余是1993-665=1328个数,即除了1之外,最大是1993,最小应是1993-1328+1=666,首先算出这1328个数的和再加665个1即可.解:1×665+(666+1993)×1328÷2=665+2659×1328÷2=665+1765576=1766241;答:这1993个数的和为1766241.题型2:等差数列例:吴老师外出开会,7天没有回家,回来后一次撕下这7张日历,发现这7张日历数相加得119,那么吴老师回家这天是几号?(第四届“创新杯”数学邀请赛试题)分析:先求出119的中位数,也就是这7天当中的第4天,即119÷7=17,第4天是17日,那么第7天就是20日,工作的最后一天是20日,那么回家的这一天就是21日.解:119÷7+3+1=17+3+1=21(号);答:吴老师回家这天是21号.题型3:等差数列与平均数例:一群小朋友分一堆糖,第1个小朋友拿了1块,第2个小朋友拿了2块,第3个小朋友拿了3块 依此类推,后拿糖的小朋友都比他前面的小朋友多拿1块,这群小朋友刚好把这堆糖分完。
如果平均分配,每个小朋友刚好可以分到10块糖。
这堆糖共有多少块?(2005年武汉奥数挑战赛试题)分析:因为第1个小朋友拿了1块,第2个小朋友拿了2块,第3个小朋友拿了3块…依次类推,后拿糖的小朋友比他前面的小朋友多拿1块;再根据平均分配,每个小朋友可拿10块糖,知道10为第一个小朋友与最后一个朋友拿到糖的块数的平均数;最后一个小朋友拿糖的块数是10×2-1,由此即可得出这堆糖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