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8297b614b73f242336c5f98.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下图描写的内容同战国初年的一件大事有关,这件大事应该是()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兴修都江堰D.齐桓公称霸2.“战国”因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而得名,下列哪一战争不属于这一时期?()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3.话剧《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
下列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的是()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B.一位县职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C.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4.“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A.鼓励耕织B.确立县制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5.从下面的连环画中,我们会了解到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兴修?A.灵渠B.白渠C.都江堰D.郑国渠6.探究题。
【生产工具的进步】材料一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
——《山海经》材料二牛耕积谷,水漕通粮。
——《战国策·赵策一》(1)这两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我国在生产工具上有了怎样的进步?这种进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材料三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
——刘歆(2)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位著名改革家?材料三中提到他的改革措施是什么?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两项即可)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教师详解详析1.A【解析】本题涉及历史学习中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
注意图片中的三个文字分别是韩、赵、魏,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
2.A【解析】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c1ed7edf78a6529657d53ce.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以下能准确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A.奴隶制末尾构成 B.封建制末尾确立C.消费力飞速开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时2.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先生学习传统文明、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3.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以下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B.交兵区域广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帜来扩展疆域D.继续时间较长4.春秋战国时期发作社会大革新的基本缘由是( )A.诸侯争霸B.百花怒放C.商鞅变法D.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行5.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由于国力不强,秦国遭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
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停止变法C.推进大一统D.推行汉化政策6.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以下是关于他们家农业消费状况的描画,这些描画( ) 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③牛耕和铁农具的运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A.能够全部是理想B.只要①②契合事先状况C.②③在事先不能够出现D.只要一项为哪一项正确的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行发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④引发了革新变法的时代浪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
以下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革新的一项重要措施③革新措施表达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革新违犯了历史开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现代树立并运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明的鼻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4a87beb0717fd5360cdcd1.png)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编制户口2.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齐、楚、秦、燕、赵、魏、韩B. 楚、秦、赵、宋、魏、齐、韩C. 晋、楚、齐、韩、赵、燕、魏D. 吴、魏、燕、赵、楚、秦、韩3.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他①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②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③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④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
商鞅变法后,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5.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主要功能是()A. 交通运输B. 防洪灌溉C. 南粮北运D. 蓄水抗旱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
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7.“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A. 大运河B. 长城C. 都江堰D. 赵州桥8.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下列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秦始皇A. 统一了六国B.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C. 自称“始皇帝”D. 统一度量衡9.“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选教学文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选教学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443814514791711cc7917a1.png)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下图描写的内容同战国初年的一件大事有关,这件大事应该是()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兴修都江堰D.齐桓公称霸2.“战国”因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而得名,下列哪一战争不属于这一时期?()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3.话剧《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
下列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的是()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B.一位县职官吏正在接受国家的任命,去地方任职C.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4.“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A.鼓励耕织B.确立县制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5.从下面的连环画中,我们会了解到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兴修?A.灵渠B.白渠C.都江堰D.郑国渠6.探究题。
【生产工具的进步】材料一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
——《山海经》材料二牛耕积谷,水漕通粮。
——《战国策·赵策一》(1)这两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我国在生产工具上有了怎样的进步?这种进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材料三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
——刘歆(2)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位著名改革家?材料三中提到他的改革措施是什么?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两项即可)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教师详解详析1.A【解析】本题涉及历史学习中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
注意图片中的三个文字分别是韩、赵、魏,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
2.A【解析】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役。
3.D【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因而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他们不可能对商鞅持感谢的态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de80ee89e314332396893b2.png)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武王伐纣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2.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C.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D.后来,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大富翁3.1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这一大魔术“惊心动魄”的主要表现是()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B.统一文字和度量衡C.实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商鞅变法期间,秦国一农民的邻居偷了一头牛,要被罚为奴婢。
这位农民为了不受牵连,最好的做法应该是()A.努力生产粮食B.参军获嘉奖C.去政府告发邻居 D.经商致富6.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①百家争鸣②商鞅变法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④兼并战争⑤中华文明的起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7.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C.重视农业D.建立县制8.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限制商业活动C.增强秦国实力D.废除贵族特权9.商鞅变法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根本作用是()A.秦国自变法后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B.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C.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D.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0.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兴亡、春秋战国的纷争、大变革的时代,请你确定一个学习主题()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C.统一国家的建立 D.民族融合。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练习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练习 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a1cf68581b6bd97f19eaa8.png)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的“七雄”是指()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中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是()A.商鞅B.李冰C.秦穆公D.晋文公4.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永济渠B.郑国渠C.都江堰D.大运河5.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治理黄河B.修筑都江堰C.奖励耕战D.发明水排6.毛泽东对商鞅评价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商鞅的变法内容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有()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建立县制③奖励军功④鼓励耕织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7.从春秋争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10.一位同学参观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时看到,都江鱼嘴把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江水流入宝瓶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235e9829b6648d7c0c746ce.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以下图描写的内容同战国初年的一件大事有关,这件大事应该是() 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兴修都江堰D.齐桓公称霸2.〝战国〞因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而得名,以下哪一战争不属于这一时期?()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3.话剧«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造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革新家商鞅的鲜明笼统。
以下情节不能够出如今剧情中的是()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变法B.一位县职官吏正在接受国度的任命,去中央任职C.秦国末尾运用一致的度量衡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4.〝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则()A.鼓舞耕织B.确立县制C.废弃井田制,允许土地自在买卖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5.从下面的连环画中,我们会了解到以下哪一水利工程的兴修?A.灵渠B.白渠C.都江堰D.郑国渠6.探求题。
【消费工具的提高】资料一西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
——«山海经»资料二牛耕积谷,水漕通粮。
——«战国策·赵策一»(1)这两那么资料说明战国时期我国在消费工具上有了怎样的提高?这种提高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区分发生了怎样的影响?【消费关系的革新】资料三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
——刘歆(2)资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位著名革新家?资料三中提到他的革新措施是什么?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革新措施?(两项即可)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教员详解详析1.A【解析】此题触及历史学习中的历史了解、历史解释两大中心素养。
留意图片中的三个文字区分是韩、赵、魏,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95cbe4d9b6648d7c1c746b3.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单选题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A. 耜耕B. 牛耕C. 耧车D. 机耕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3.经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是()A. 楚B. 秦C. 齐D. 魏4.下图所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该工程主要灌溉了()A. 成都平原B. 华北平原C. 关中平原D. 东北平原5.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据下图判断,公元前256年属于()A. 公元前2世纪中期B. 公元前3世纪晚期C. 公元前2世纪前期D. 公元前3世纪中期6.铁农具在生产中普遍使用开始于()A. 西周时期B. 春秋时期C. 战国时期D. 秦汉时期7.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是因为()A.商鞅变法B.牛耕的进一步推广C.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D.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8.李克强总理在水利部考查并召开座谈会时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称,请问上述是指我国古代哪项水利工程()A.灵渠B.都江堰C.白渠D.三峡工程9.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不包括()A. 改革盛行B. 战争不断C. 王室衰微D. 国家统一10.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A. 黄河流域B. 岷江流域C. 淮河流域D. 辽河流域11.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A. 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 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C. 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 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12.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时期D. 西汉时期1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https://img.taocdn.com/s3/m/d8b3790967ec102de3bd892e.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①韩②赵③楚④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并“垂帘听政”数十年。
请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3.在《流血的仕途》中,主人公李斯曾有这样的感慨:不是秦王有了李斯而幸运,而是李斯幸运地遇到了秦王,使他的才能能够发挥出来。
如果商鞅也发表这样的感慨,他应该感谢的人是()A.魏文侯B.魏惠王C.秦穆公D.秦孝公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5.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6.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
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因没有凭证被店主拒绝。
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B.奖励军功C.确立县制D.废除井田制7.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8.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A.大禹B.李冰C.商鞅D.诸葛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人教七年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七年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12a006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0.png)
人教七年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选择题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A. 齐、楚、赵B. 韩、赵、魏C. 楚、燕、韩D. 秦、齐、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三家分晋的相关知识点。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它们与秦国、燕国、楚国、齐国并称为战国七雄,故选B。
选择题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A.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B. 交战区域广C. 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D. 持续时间较长【答案】C【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属于”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因此C项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故选C。
选择题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 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C.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D.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小诸侯国被消灭,所以材料中讲到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我们可以看出发展趋势是向统一的方向发展,所以答案是D。
选择题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通过与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不断向东扩大自己的国土,这个国家是A. 秦国B. 齐国C. 楚国D. 燕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中的秦国位于西方,战国后期,秦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所以答案选A。
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 诸侯争霸B. 百家争鸣C. 商鞅变法D. 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b07b539cc17552706220831.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单项选择1.战国初年,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 )A.魏国B.宋国C.赵国D.韩国2.下面是《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齐、楚、燕、秦B.齐、楚、秦、燕C.燕、楚、齐、秦D.燕、齐、楚、秦3.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B.交战区域广C.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D.持续时间长4.成语故事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成语中,出自长平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退避三舍D.围魏救赵5.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
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6.“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B.鼓励耕织C.奖励军功D.严明法度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表明( )A.商鞅变法最终失败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8.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下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A.防洪排水B.水运C.防洪、灌溉、水运D.蓄水防旱二、组合列举9.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1)铁制农具和________在春秋时期出现,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2)公元前356年,___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3)都江堰是秦国蜀郡郡守________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三、材料解析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桓公九合诸侯(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送去礼物表示慰问,齐桓公成为霸主),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2f26adba0d4a7303763a1f.png)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一、战国七雄(共4题;)1.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齐、楚、晋、韩、赵、燕、魏B. 楚、秦、赵、宋、魏、齐、韩C. 吴、魏、燕、赵、楚、秦、韩D. 齐、楚、秦、燕、赵、魏、韩2.热播剧《芈(mǐ)月传》讲述了楚国公主芈月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同时也反映了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剧中芈月远嫁秦国,在战国七雄形势示意图(下图)中,当时秦国的对应位置是()A. AB. BC. CD. D3.仔细观察下图,判断此图是()A. 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B. 春秋形势图C. 战国形势图D. 秦朝疆域图4.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①阪泉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二、商鞅变法(共5题;)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中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
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是()A. 商鞅B. 李冰C. 秦穆公D. 晋文公6.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这一措施直接()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承认了土地私有C. 统一了人民的思想D. 加强了中央集权7.《战国策·秦策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这段史料能直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③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④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⑤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A. ①②④⑤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毛泽东曾写道:“商鞅之法,良法也。
……其法惩奸宄(奸宄,指犯法作乱的人)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这段话中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包括()A. 鼓励耕织B. 建立县制C. 奖励军功D. 严明法度9.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评价不准确的是()A. 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 秦国很快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C. 军队战斗力显著提高D. 使秦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共6题;)10.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 永济渠B. 郑国渠C. 都江堰D. 大运河11.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干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A. 郑国渠B. 都江堰C. 灵渠D. 大运河12.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战国时期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郑国渠B. 都江堰C. 灵渠D. 大运河13.某工程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该工程是()A. 都江堰的开凿B. 长城修筑C. 灵渠的开凿D. 秦始皇陵的修建14.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治理成都岷江某处水利工程时总结出来的经验:“深淘滩,低作堰,……砌鱼嘴,安羊圈……分四六,平潦旱,……岁勤修,预防患”。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4ce11b1ba0d4a7302763a62.png)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能准确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2.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3.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B.交战区域广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D.持续时间较长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5.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
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C.推进大一统D.推行汉化政策6.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A.可能全部是事实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72110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e.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迁都洛阳B.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D.严明法令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 加强刑罚B. 奖励生产C. 推行县制D. 奖励军功5.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A.鼓励生产B.加强刑罚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
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大禹B.李冰C.商鞅D.李春9.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
下列各项,错误的是()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10.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并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①韩②赵③楚④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并“垂帘听政”数十年。
请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3.在《流血的仕途》中,主人公李斯曾有这样的感慨:不是秦王有了李斯而幸运,而是李斯幸运地遇到了秦王,使他的才能能够发挥出来。
如果商鞅也发表这样的感慨,他应该感谢的人是()A.魏文侯B.魏惠王C.秦穆公D.秦孝公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5.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6.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
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因没有凭证被店主拒绝。
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B.奖励军功C.确立县制D.废除井田制7.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8.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A.大禹B.李冰C.商鞅D.诸葛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2)材料二中变法内容最能得到哪些阶层的支持?除材料所述内容外,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还有哪些?(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1.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2.B[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此图为教材原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燕国,④为秦国。
3.D[解析]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的是秦孝公。
4.A5.C[解析]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其军事上的改革为: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结合题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A[解析] 题中“没有凭证”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7.A[解析] 根据题干“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可判断出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8.B[解析] 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四川成都平原”和“涓涓清流”可判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都江堰,这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9.[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一可知,商鞅主张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材料二中内容直接与农民和士兵相关,其他内容和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
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商鞅。
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2)农民和士兵。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统一度量衡等。
(3)积极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2019-2020部编人教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018年秋的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练习班级姓名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所示反映的是《三家分晋》,其主角是()A.韩、赵、齐B.齐、楚、秦C.齐、楚、燕D.韩、赵、魏2.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A.秦国B.魏国C.齐国D.楚国3.我们可以从《战国》这部电影中看到下列哪些战役()①涿鹿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牧野之战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4.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实现富国强兵C.确立新的经济秩序D.增强东周王室的实力5.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6.右图所示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商鞅铜方量,该文物是商鞅变法中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A.奖励生产B.加强刑罚C.统一度量衡D.确立县制7.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是改革中的一项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车裂而死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9.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官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10.如果你想实地考察都江堰,应该去的省份是()A.陕西B.山西C.四川D.湖北11.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B.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水利工程C.建成后,使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D.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允土地自由买卖。
——《汉书》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1)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不得照抄原文)(2)材料三中,“秦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不得照抄材料原文)(3)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马陵之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
魏惠王派庞涓、太子申以10万大军迎战。
孙膑利用魏军骄傲轻敌、求胜心切的特点,采用了退军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
齐军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
魏军中计,只以精锐部队轻装兼程追赶,于马陵进入齐军包围圈。
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溃,太子申被擒,庞涓自杀。
此战齐歼魏军10万,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孙膑在马陵之战所用的战略,其实便是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虚实原则于实战的运用。
马陵之战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具体运用,闪烁着孙膑军事思想的光辉。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著名战例,马陵之战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大,有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
参考答案与解析1.D【解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所以选择D项。
2.D3.B【解析】涿鹿之战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蚩尤的战役;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发生在商朝末期,排除含有①④的选项。
所以选择B项。
4.B【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所以选择B项。
5.D 6.C7.A【解析】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虽然被处死,但是他制定的新法继续在秦国推行,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说法错误,所以选择A项。
8.D9.C10.C11.D【解析】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排除法。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A项正确;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B项正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
所以选择D项。
12.(1)战国时期。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秦孝公的支持(或国君的支持)。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并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支持。
因为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符合农民的利益。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