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合集下载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作者:王瑶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7期从古到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无处不在。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划时代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如何对“差异化”的学生实施教学,这给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一点体会谈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一、学生分层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像工厂中的产品的制造一样千篇一律。

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教材可将学生按2:5:3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层。

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组,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组是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C组,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同学构成,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

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

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后进生”这样的词语。

二、备课分层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

可结合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上分为三个层次。

从孔子“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探讨

从孔子“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探讨

从孔子“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探讨【摘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一直对教育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效果。

首先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因材施教的应用,接着对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强调了音乐专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紧接着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因材施教在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具体效果,为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证据支持。

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在教育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本研究对于提升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实证探讨、可行性、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音乐艺术素质的更高需求,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音乐素养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个性化教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因其人性关怀和个性化教学特点,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进行实证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析,结合音乐专业教学的特点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探讨因材施教在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效果,并对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分层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为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音乐艺术能力的重要教育领域,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发展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音乐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请你谈谈对“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理解

请你谈谈对“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理解

请你谈谈对“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理解。

有教无类“指的是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裕都有取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凭个人好恶、孩子的个性以及家庭背景等给孩子贴标签,要以教师的大爱,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学校和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有教无类强调无论高低贵贱、种族出身,只要一心向学就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强调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习相远突出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促成每个孩子的完善发展。

当然,在坚持“有教无类的同时,也应注意因材施教”。

毎个接子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善待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是遵循人本理念的教育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评价机制,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以所谓的“好学生作为标准去要求每个孩子。

要因势利导,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尊重并完善其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更加完善的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意思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意思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意思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

出处: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选段: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在《论语先进篇》中,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人物思想成就: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江西省会昌中学文沐生“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其中两条教育思想。

我想关于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论述与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我虽为教育门中人,但以目前的阅历,着实想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花样。

因此,我只能对此作一综述。

既为综述,那么文章的很多观点当然已是先前学者、圣贤讲透了的。

我在这里只是略微谈谈我的一些我的所见所闻罢了。

文章先从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出发,谈了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接着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涵义与关系,最后再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为何要谈“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正确言论(或真理)的提出都有与其提出人的阅历及时代背景相关。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僻内乱,从他父亲开始,迁至鲁国定居。

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有名的武士,曾经立过两次有名的战功。

在其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即孔子的母亲。

孔子诞生于鲁国境内尼丘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取名为丘,字仲尼。

然而,尼丘山并没有给孔子及家庭带来安宁的生活,孔子三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

从此,由母亲颜征在携孔子在鲁国过着相依为命而清苦的生活。

家道中落,生活贫贱,因此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有些早熟,同时也因此而无法享有贵族一般的受教育权利。

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反而让他成为勤奋好学、关爱苍生,提倡仁爱及受后世景仰的至圣先师。

孔子是好学的,他所拥有的知识与道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而来,同时也学无常师,只要看到、听到谁有他不知道的知识,都虚心向他请教,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他三十岁时,已成为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即所谓“三十而立”!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周朝天子地位衰落,已不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先有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及其实施孔子是位享誉世界的大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理论,其荦荦大者,首推“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意思是“无论何人,不论贵贱,不论贫富,不论贤愚,只要诚心问学,都应给予教诲。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这话正可用作“有教无类”的明证。

所谓“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同时就学的学生,年龄上的差异相当悬殊;其二,这些学生的出身很不相同,既有富有的贵族和商人,也有贫苦的庶民。

“有教无类”已被重新引入当今的教育思想体系之中,我们通常将其解读为“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我们现在所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那些在心灵深处呼喊着“我要读书”的孩子们,不再受到贫困的羁绊,也能和别的孩子们一起走进校园,从而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我们现在所开设的各种特殊教育学校,更是推行“有教无类”的重要举措。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中国教育界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使得孔子所首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至今未能得到理想的、彻底的实现。

据报道,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民家庭,其35年的全部收益,仅够维持一名子女完成本科学业。

学生因为贫困而无法入学,或者因为贫困而中途退学,此类文字经常见诸报端,令众多读者涕泗沾臆、扼腕叹息!至于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意思则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分别加以教导,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孔子培养出了各有所长的3000弟子。

长于德行的颜回、闵子骞、仲弓、冉伯牛,长于言语的子贡、宰予,长于政事的子路、冉求,长于文学的子游、子夏,更是这3000弟子中的出类拔萃者。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常都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

对于一所有着较大规模的学校而言,这种差异更是显得十分可观。

有鉴于此,如今的教育界人士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也一并引入了上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按照一般的理解,则是注重教育公平,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按照某学者专家的新解。

则是强调教育的同一性、目的性、规定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达到某种共同的要求或水平。

因材施教是强调教师注重研究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这与《礼记》中“长善而救其实者也”的教育观点是一致的。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其中两条教育思想。

我想关于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论述与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摘要:作为基层教师应与时俱进,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不断摸索与研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入手,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逐步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渗透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政治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句话,精辟地道明了教师的使命和职责,那就是传播文化、教授技艺、解答疑惑。

历史上任何时代,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教师的任务不会改变。

市场经济的到来冲击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教师的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要搞好职业教育。

2006年,职业教育已经正式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适应时代的合格的技术工人。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这样定位:以培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教会学生一种理智的思维方法、客观看待社会的态度,负责任地对待人生;适当进行历史观的渗透,力求学生具有时代和社会的鉴别能力,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愤世嫉俗;进行不间断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具备一定的职业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自我形成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基层的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我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教学中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归纳为八个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生是平等的,理所应当有教无类。

而教师应该做的即是恪守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因材施教。

另外,教育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的道德使命并不比单纯传授知识的分量轻。

教师应把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作为要务,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评价方法还相对滞后,对学生的评价还过分依赖书面考试,过分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1330631045.doc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江西省会昌中学文沐生‚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其中两条教育思想。

我想关于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论述与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我虽为教育门中人~但以目前的阅历~着实想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花样。

因此~我只能对此作一综述。

既为综述~那么文章的很多观点当然已是先前学者、圣贤讲透了的。

我在这里只是略微谈谈我的一些我的所见所闻罢了。

文章先从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出发~谈了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接着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涵义与关系~最后再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为何要谈“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正确言论(或真理)的提出都有与其提出人的阅历及时代背景相关。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僻内乱,从他父亲开始,迁至鲁国定居。

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有名的武士,曾经立过两次有名的战功。

在其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即孔子的母亲。

孔子诞生于鲁国境内尼丘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取名为丘,字仲尼。

然而,尼丘山并没有给孔子及家庭带来安宁的生活,孔子三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

从此,由母亲颜征在携孔子在鲁国过着相依为命而清苦的生活。

家道中落,生活贫贱,因此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有些早熟,同时也因此而无法享有贵族一般的受教育权利。

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反而让他成为勤奋好学、关爱苍生,提倡仁爱及受后世景仰的至圣先师。

孔子是好学的,他所拥有的知识与道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而来,同时也学无常师,只要看到、听到谁有他不知道的知识,都虚心向他请教,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他三十岁时,已成为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即所谓“三十而立”~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周朝天子地位衰落,已不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浅析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浅析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浅析子曰:“有教无类。

”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修,指干肉,“束修”是指十条儿干肉。

按照他的意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还包括了其它许多方面。

比如地域、贫富、老少、贤愚,甚至善恶等其他方面,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不仅讲学兼收并蓄,而且来去自由,人员繁杂,这也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我校一贯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正是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教学理念。

每一位学生都是学校的一份子,组成了学校的主体,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才能全面、整体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差异而有所排斥,只要他是学校的一份子,是我校的学生,都该得到在我校受教育的权利。

也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笼统来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做到这一点。

而具体在不同的范围,又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方面。

由于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其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两点:(1)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

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其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

比如: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是哪一类学生出现了这些问题?这些都可以表明他们到底是怎样学习的,有些什么特点。

征对这些不同特点,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加以改善。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无疑是我们教育领域经常性提到的问题,也是经常性做不到的问题。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需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需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如果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因性而教、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还要能够促进学生能够因教而学、因材择学。

因材施教,其实是在助长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丰富性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差距差异会朝着更大的方向发展。

二、有教无类许多文史科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对有教无类也很熟悉。

一般的认为,有教无类,就是不对学生区别对待,一律视之,很有教育公平的意思。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上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但是许多人给“有教无类”以新解。

比如易中天先生认为:“有教育则没有类别”,也就是:人在教育之前是有差别的,有贫富、贤愚等差别,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了这些差别。

易中天先生指出,该观点据他本人所知最早为谢质彬先生提出,并深表同意。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孔子“有教无类”旳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 旳根据。孔子以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 思是说,人旳本性是相近旳,但因为后天旳环境和 习气不同,所以体现出来旳差别很大。既然人旳本 性都是相近旳,教育能够变化人旳习气,那么,好 旳教育就能够使不同旳人都趋向于善。我们不应该 因为某人体现出恶而不对他施教。
可见,孔子旳“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旳社会 效果。我国教育史上也所以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 ,贤人七二”旳美谈。
孔子旳学生中有贵族,如鲁国大 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旳学生 ,但更多旳还是平民。据史料记载 :孔子旳弟子子贡是卫国旳商人, 颜涿聚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 易旳经纪人。
正是因为孔子旳“有教无类”, 才使得这么某些平民、商人,甚至 于强盗,受到教育后成为了社会上 旳显达之士。
这个故事说旳是: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 ,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旳羽毛,佩着公猪 旳牙齿等示强之物,欺侮过孔子。孔子就设礼乐, 慢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旳礼 品,经过孔子旳门人祈求作孔子旳学生。后来子路 成为了孔门弟子中旳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欺 侮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 种粗鲁旳人,而少一种贤人。
详细问题详细分析,针对不同事物旳不同特点, 用不同旳措施去处理矛盾。孔子因材施教旳教学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旳影响。
因材施教小故事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
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
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个仁人了。实施仁
,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符合礼旳不看, 不符合礼旳不听,不符合礼旳不说,不符合礼旳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说旳话 去做吧。”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 理论家昆体良早523年,他对因材施教有 其独特旳看法和做法: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认可学生间 旳个别差别。

对比分析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

对比分析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

对比分析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作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中国封建帝王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许多闪光思想,在此,我们略谈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两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现在的考试都有选择题,选择题靠机器阅卷,一定要有标准答案;即使其它题目,也多有统一答案。

不然,学生怎么答题?教师怎么阅卷?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评比也不好进行。

但是,当年的孔老师往往不向学生提供什么标准答案,而且他还好像故意给出不同的答案。

举例如下:(一)关于“问孝”1.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二)关于“问仁”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4.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三)关于问政1.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2.仲弓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3.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4.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惠。

”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四)关于“闻斯行诸”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里,提到有教无类,就想到孔子有关的另一个词,因材施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其实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有教无类的因,才有因材施教的果。

既然啥人都可以做学生,三教九流的人都有,那么采用一视同仁的教育方式,肯定行不通,只有因材施教了,这个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打破了官学对学生的限制。

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虚心向学,他一律对他们进行教育。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想成为孔子的学生很简单,一块肉就行了。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七十贤人中既有贵族出身,比如孟懿子,也有布衣贫民,比如颜回,又有大盗,比如颜涿聚。

孔子的众多学生中,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曾参的智力一般。

孔子的学生中,有的比孔子小的,也有比孔子大的,但经过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就算是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对“仁”的解释,给冉有和子路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因为这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孔子期待的成长方向也不一样。

孔子的教育就是从通识教育入手,把学生都培养成君子,君子就是品德上有所树立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么在学识、能力上要达到“君子不器”的地步,就是看似没有什么专长,却什么都可以做,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任何一类人才。

最后,周山需要指出的是,有教无类就是不要拒绝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当然,因材施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拔苗助长。

现代教育不能填鸭,也不能复制。

借用现代比较火的表达方式就是:精准教育。

教学随笔: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教学随笔: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教学随笔: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因材施教1.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是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

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起点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它越来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成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把普及义务教育引上了法制的轨道,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质量是全体教师的任务。

担任各科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根据“大纲”,从不同方面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阐明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的意义,以及数学教学的任务。

2.因材施教使小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保持动态平衡。

学科特点赋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是落实“双基”,发展儿童思维。

固然,在整个小学期间,儿童的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的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发展的一般趋势。

但是具体到每个学生,由于他们的遗传、环境和前期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往往同一班学生的思维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却是相对的。

朱智贤先生曾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进行的情况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正确组织起来的教学和教育工作。

”这里的“正确”,我理解为符合儿童实际,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也就是因材施教,使学生之间的不平衡暂时相对平衡;过一段时间,在新的条件下,或是学习新知识、或是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之间又出现不平衡;教师又在新的基础上去改变这种不平衡如此循环往复,在动态平衡中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智力不断发展。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哲学思想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哲学思想

试论“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哲学思想摘要:在提倡公平教育与个性教学的今天,孔子“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伟大思想光芒依旧。

探寻“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蕴含的教育哲学思想,以期为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一点努力。

关键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共性;个性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儒家学说已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当今教育影响至深。

孔子的思想流传之久、影响之深,与他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不无关系。

一、“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内涵1.“有教无类”的涵义教育对象,是许多教育家探讨与争论过的问题,即什么人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的问题。

是统治阶级、富人,还是人人都可以?春秋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

他认为“教”即教育,“类”即级别、等级。

教育对象不仅包括血统高贵的贵族,也包括低等级的贫民,包括各行各业的人。

总之,受教育者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孔子在提出这一伟大的教育对象观的同时,也亲身实践了其主张。

史籍资料记载:孔子的学生不论地域还是出生都十分驳杂。

弟子有来自齐、宋、卫、吴、郑等诸侯国;有出生于奴隶主贵族的孟驿子,也有“穷居陋巷”的颜渊。

这打破了受教育者的家庭出身与地域限制,满足了平民求学的愿望,推动了春秋时期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经过传承与历史沿革,现在讲的“有教无类”一般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对象是每一个学生,教师应不论其家庭背景、资质、性格、能力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因材施教”的涵义“因材施教”的概念是由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后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又明确提出,因此而流传。

“材”指“材质”,即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资质、性格、能力、心理特点。

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对每个受教育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 效果。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 贤人七二”的美谈。
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如鲁国大 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的学生, 但更多的还是平民。据史料记载: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卫国的商人,颜 涿聚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 的经纪人。
正是由于孔子的“有教无类”, 才使得这样一些平民、商人,甚至 于强盗,受到教育后成为了社会上 的显达之士。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 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 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 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 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 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 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这个故事说的是: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 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 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孔子就设礼乐,慢 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 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路成为 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 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 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
因材施教小故事
上述故事中的启示
三个学生请教的是同样的问题,孔 子的回答虽是慎重之意一以贯之,但侧 重点大相径庭。为什么呢?颜渊是孔子 最为器重的学生,道德素养很受孔子的 推崇,因而孔子对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 儒家最高道德要求,遇到事情应该怎样 应付就完全放心颜渊自己把握了。对其 他两位则是提出具体的建议,特别是司 马牛饶舌话多,个性急躁,所以孔子针 对他的缺点给与告诫。
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 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 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 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司马牛问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慎重。”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就称作仁吗?”孔子说: “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慎重吗?”
有教无类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 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 无类。’” 【孔子主张】: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 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其它 许多方面。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 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有教无类小故事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 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 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 为弟子。”
因材施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 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有教无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 类总结 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颜路与颜
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孔门 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 孙师偏激,仲由鲁莽。正是由于孔门弟子各类人都 有,所以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 者不止……是以杂也。”孔子讲学兼收并蓄,来去 自由,所以人员很杂,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 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 的根据。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 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 习气不同,所以好 的教育就可以使不同的人都趋向于善。我们不应该 因为某人表现出恶而不对他施教。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 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 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 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 针对性地教学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 合起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因材施教小故事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 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 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 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 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 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说的话去做 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