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下-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下-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1、宋初三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玉茗堂四梦)
3、四大南戏:《金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
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4、《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洪梗。原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现能见到最早的话本小说集。
5、江西诗派: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25人,这些诗人虽不都是江西人,
但他们都推崇黄庭坚,故后人把这派诗人称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讲谋篇布局、
句法、句眼、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冷僻的典故,稀有的字面。他们学杜甫得其皮毛,失其精神,其负面的影响一直到晚清的宋诗派还存在。
6、永嘉四灵:南宋永嘉诗人徐照(灵辉)、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四人的并称。他们反对
江西诗派,专学贾岛、姚合的诗歌,标榜野逸清瘦的作风,过着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以精练的语言刻画
寻常景物。但他们的诗歌由于生活天地的狭窄,取法范围小,所以缺乏变化。
7、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是因南宋中后期杭州书商陈起陆续刻印当时许多诗人的集子,合称为《江湖集》而得名的。《江湖集》中有姜夔、“四灵”、刘克庄、戴复古等人的作品,广义而言,这些诗人都可以称为江湖诗人。江湖诗
人大多是不得意的文人,流落江湖,靠献诗卖艺为生。他们没有公认的诗学标准,但提倡清丽尖新的诗歌风格,以
精练的语言刻画寻常景物,很接近晚唐的诗风。
8、诚斋体:得名是源于杨万里。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杨万里是初学江西诗派而又学王安石和晚唐诗,
形成构思新巧,语言晓畅,自成一家的诗人。他的诗善于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捕捉新颖生动的素材,并能在将
感情与之交融的同时,又能理智到观照与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这种充满幽默诙谐、活泼风趣、通晓明畅、
以俚语入诗,但又不乏生活理趣的诗体,人们称为“诚斋体”。
9、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
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
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
宫调的特点。
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这两个剧种的剧本虽然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但体制又有不同。
元杂剧: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来;
旦分帖旦、搽旦、小旦。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
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南戏: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
唱到底。
10、前后七子: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徐桢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他们的文学见解一致处是“诗必盛唐,文必秦汉”,重视摹拟。
后七子: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
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A 退化的文学发展观 B 以摹仿为目的的创作观
唐宋派:作家兼批评家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人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表示不满,主张作文应学唐宋文
章的法度,故称“唐宋派”。唐宋派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批评十分尖锐,有深刻的揭露意义,但在对反复古理论
时也暴露出道学家的迂腐,故他们很难击败复古派。
公安派:以晚明公安(今湖北公安)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弟兄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复古,主张文学要抒写
性灵,抨击时政、道学,企图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公安三袁的文学理论明显受李贽思想的影响。
公安三袁的文学主张:A 文学是发展的,贵古贱今,蹈袭拟古是愚蠢和错误的;B 反对盲目学习古人;C 文
学应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D 文必贵质,反对华而不实;E 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甚至俗语写作,“宁
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11、宋话本:是宋代民间说话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白话小说。宋代话本主要反映的是城市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
下层妇女的生活。宋代话本的结构有三个特点:1、在正文前有诗词或故事组成的“入话”,意义上与正文有相似或
相反的联系;2、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描写时常用韵文写景状物,起烘托渲染和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有时也用来表示
作者的评赞。3、全文用诗词作结束,多带规劝之意。
话本小说:话本小说是产生于宋代的民间文学。话本小说专指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小说: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
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产生于民间的宋元明旧本是话本
小说,而文人的拟作,则是“拟话本小说”。
12、三言二拍: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
冯梦龙广泛搜集当时流传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编成《古今小说》,后改名为《喻世明言》,以及《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各四十卷。
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即“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今古奇观:抱瓮老人精选三言二刻40篇合为《今古奇观》。
1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剧理论主张。是情与理冲突的晚明文学基本主题
在戏曲领域内的体现。
14、清代诗学主张:神韵说:王士祯格调说:沈德潜性灵说:袁枚肌理说:翁方纲
1.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诗歌理论。提倡有神韵的诗歌是为诗的最高境界。“神韵说”实质上就是力图摆脱政
治等社会功能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清新高远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2. 格调说:是明清时期的一种诗论,由清代的沈德潜正式提出。明代的前后七子都提倡格调,推崇盛唐。沈德潜提
出的格调说,实质上就是运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统治阶级的理论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服务。
同时,沈德潜在诗歌表现上主张恢复儒家的“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传统。
3.性灵说:明清重要的诗歌理论,由明代袁宏道提出。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独
抒性灵”的性灵说,用来抨击复古主张。性灵说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4.肌理说:由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他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说”包含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
以文章结构为基础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质上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来论证考证充实诗歌的内容,达到文理
和义理的统一,从而弥补神韵说,格调说的不足。
15、桐城派:清代中期的重要散文流派,因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而得名。基本特征:以程朱理学
为思想基础,以服务当代政治为目的,以秦汉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和
散文理论。三人主要成就:
方苞:桐城派创始人提出“义法说”。将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就是指言有物,法就是指言有序。“义”具体指文章内容;“法”具体指文章的布局、法章和文辞。义法之间的关系是: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刘大櫆:在方苞,姚鼐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义法说进行理论扩展,着重探讨了“神气”、“音节”、“字句”
的关系。。
姚鼐: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提出:a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b用“八要”将文章的义理、考据、辞章落实到处;c将文风划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简述/论述】
1、宋代文人的复合型性格:
北宋文人具有参政主体、学术主体与文学主体集于一身的复合型特征。
1)这一特征使宋代文化具有较前人淹博、格局宏大的特点,更使宋代文人少了许多理想的、浪漫的情怀,多了
不少关注社会、国家、民生的意识。由于参政主体性的强化,宋代士大夫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空前强化,并使政治、哲学和文学一体化。
2)从宋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和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关注与参与意识,以及对社会问题各个方面的丰
富表现,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由文人、学者、名臣一体的主体强化形成的“宋型文化”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