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容,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静夜思》这首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诗歌中有哪些字词或诗句让你印象深刻?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佳节”、“思亲”、“月明”等,引导同学们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佳节时刻,你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幸福。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思念》,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体会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2. 学习古诗(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周进行检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重阳节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 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和家乡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3.2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道具:相关的图片、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2 教学新课1. 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为什么会在这个节日倍思亲?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模仿教师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5. 背诵巩固:(1)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古诗。
(2)学生自主背诵,相互检查。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重阳节的诗词,如《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等,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时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
2. 分享一些表达思念亲人的方式和例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佳节时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二章:讲解节日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讲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介绍这些节日的一些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赏月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节日和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三章:表达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如写信、打电话等。
2. 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活动和礼物,如制作贺卡、送花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可以是书信、电话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表现和效果。
2. 收集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四章:分享亲人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人的故事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的方法和意义。
三年级上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三年级上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教学难点: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2、简介王维(1)文章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异茱萸倍忆山东3、讲解本课的题材:本文的题材比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
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一)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
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的主题。
2. 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猜测诗文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主题。
教学反思: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意境。
2. 学生能够掌握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诗人王之涣的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3.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反思:第四章:诗歌朗诵与欣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诵诗文。
2. 学生能够欣赏诗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正确朗诵。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9篇)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9篇)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篇一读课题课题里有三个生字,我请同学再来读课题。
(三生)齐读,师正音逢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生:佳节什么意思?生:倍思亲是什么意思?生:逢是什么意思?师:逢是遇到的意思。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生:为什么要每逢佳节倍思亲?师: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谁每逢佳节倍思亲?生:佳节是什么时候?师:预习了课文了?检查词语(回)忆王维重阳节头插茱萸思绪万千扶老携幼手挽着手生读,师纠正:重阳节齐读。
去掉拼音再指读生词读音齐读。
今天学习的十个生字里有两个生字的笔顺特别重要出示:挽一撇插看演示学生描红学完生字新词,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连贯指名四生朗读课文纠正遍插谁把文章最后一节再读一遍,不着急。
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划划生交流。
1、谁每逢佳节倍思亲?生: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师:王维是谁?生: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师:倍是什么意思?生:更加的意思,王维看着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师:谁来读出更加的意思。
师:佳节是哪个节日,课文里指什么节日,是什么时候?生略师:在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生读课文师:想想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师:看句子,听老师读给兴高采烈换个词,说说句子还从哪个词看出全家人团圆在一起生:团聚、扶老携幼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边认真看书一边思考生读十五岁那年师: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是少年,而且离开家乡两年了生读句子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生读诗句所以,王维会: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是怎样地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呢?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生读第三节出示:思考这段话,王维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生:王维很思念家乡生:很孤独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同学们体会到这么多丰富的感情,都通过这个省略号表达了出来。
生再读。
读诗的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谁来念这首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难点字词的解释;2. 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诗文的文本和注释;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诗文中的难点字词;(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教师通过举例,讲解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2)学生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3)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学生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描写亲情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等,进行对比分析,感受不同诗人对亲情的表达。
2. 现代文对照:教师提供现代文版本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对照学习,理解古诗转化为现代文后的意境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家庭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节日对于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
相关注释资料。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节日时会想起谁?为什么会想起他们?”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提供相关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3 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4.4 背诵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庭和节日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并记录下来。
学生选择一个节日,写一篇关于家庭团聚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诗文的熟悉程度。
6.2 学生表达与创作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达和创作能力,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评估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写作能力,包括他们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是否充分讲解了诗文内容,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境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8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8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反馈: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首先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2、师:这个题目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板书:王维)你们会背吗?指名握学生背诵。
3、这么多同学都会背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诗句中的几个生字填出来。
请拿出练习纸来,填空。
九月九日()山东兄弟()在()乡为()客,每逢()节()思亲。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对照纠正4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悟情。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古诗前两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15岁”、“两年”这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中你读出什么了?(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会是什么心情?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他乡做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含义。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
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佳节”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人们会在佳节时特别思念亲人。
4.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展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4.4 诗歌鉴赏: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佳节,并记录下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六、教学拓展6.1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氛围。
探讨“佳节”在唐代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2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节日的诗歌,如《春节·春节的早晨》、《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异同。
七、实践环节7.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
你们知道的有哪些?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头插茱萸(图)(1)携带(2)拉着插的笔顺、书空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重阳节(九月九日)王维思念兄弟思绪万千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
谁来读一下诗题。
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
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
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
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看老师的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
(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
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
(15岁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亲情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2.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图片、动画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读题。
(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大意。
2. 学习古诗(1)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之涣。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 欣赏古诗(1)学生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以“我的亲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交流欣赏感悟。
2. 教师推荐类似的思乡诗,如《登高》、《静夜思》等,供学生课后阅读。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作者:张睿|来源: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双重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张灯结彩佳节到,家家户户人欢笑。
不过,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读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2、千百年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说得很明白。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读一读,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交流: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齐读。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要点一:15岁。
指导朗读:一个15岁的孩子,高兴时多么希望();伤心时多么渴望();生病时多么需要()……
可王维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家乡,独自来到京城长安。
真不容易呀!
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却在华山的西边,(简笔画)相隔遥远,王维现在就身处异地,他就是异客,举目无亲,多么孤单,多么寂寞呀!
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要点二:两年。
一年有365天,两年就是整整的730天啊!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谁来读)
分别的时间真长啊!大家想想一个15岁的孩子孤身一人在异乡,他高兴时只能(),悲哀时只能(),生病时只能()……这是多么漫长的两年!这是多么孤独的两年呀!相信你们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齐读)
(2)过渡:独自一人,流落他乡,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是思亲日,那为什么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读。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怎么个热闹?
你能来演一演吗?人生最幸福的不就是骨肉团圆吗?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一读吧!
(2)指导朗读:举家团圆,共度佳节,天伦之乐——其乐无穷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去领略这团圆的喜庆?(指名读)
◎而此时,王维看着——(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齐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2)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可以来描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出示词语)读一读。
(3)说话:王维看到人们扶老携幼,骨肉团聚,想到自己……王维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想到自己……,王维听着大街上的欢声笑语,感到自己……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更加衬托着王维……,于是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的,你能通过朗读,读出他人的快乐和王维的寂寞忧愁吗?(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伤情啊!难怪他会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那么他又思念起了什么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交流:
(1)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哦,诗人想到了过去。
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b不仅如此,还有不少温馨的回忆吧!想象说话:“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请你代王维来说一说。
同桌先讨论一下,可以选择一个方面具体的说说,如果能说出三个方面就更好啦!
(2) 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然而现在,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这就叫做()。
是呀,山水迢迢,如今我们却(引读)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里的省略号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你能把这声叹息也读进去吗?(指名读,齐读)
(3)虽然身在长安,王维的心却早已穿越了千山万水,飞回了家乡,他想(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呢?(当佳节到来时,不仅是游子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会更加思念离家的游子呀!)
3、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
(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
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早春二月,春风吹拂,草儿发芽,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
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王安石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乡?这就是——(齐读《泊船瓜洲》)离家虽然才短短的七天,在诗人薛道衡看来却犹如两年一样漫长。
人虽然要等到北雁南飞的秋后才能返家,可这思归盼归的心情,却在春花开放以前早早地萌生出来。
这就是——(齐读《人日思归》)。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些动人的诗篇。
选择一首背一背!
思乡是一曲多情的歌,思乡是深藏在游子心中的情。
并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
——《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阳城》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旅次朔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黄鹤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古诗十九首》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浪淘沙令》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赠卫八处士》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题大庾岭北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八月十五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