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中国教育史发展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被视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基石。
我国历史悠久,教育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素质教育,教育制度不断演变,教育理念日益更新。
在我国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伟大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礼乐教化与科举制度1. 礼乐教化在我国古代,教育被视为一种道德教化,旨在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才能。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认为通过学习礼仪和音乐,可以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使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宋,直至清朝末年废除。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广大平民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
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现代教育:新式学堂与留学潮1. 新式学堂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教育开始出现变革。
新式学堂的兴起,标志着我国教育从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新式学堂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留学潮近现代,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
许多有识之士赴欧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留学潮使得我国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三、当代教育: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1. 素质教育20世纪末,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教育史、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流派,尤其那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何其重要!当然,仅粗略读过《中国教育史》的我远未达到“明智”的境界,但知识具有力量,历史的确让人深受启发,我深刻认识到两点:首先,教师应具备批判性思维。
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清末新政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全盘否定孔教直至后来的全面推崇“西学”都是走极端的体现,倡导者虽出于改良社会现状目的,然而也不能不说矫枉过正了。
或许如陶行知先生那样,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结合我国当时社会现状,在理清“教育”与“生活”关系之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符合我国实情的教育实践理论才是可取的。
生活在被各种信息包围的时代,批判地看问题,批判地接受信息,批判地采纳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不盲从,不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有效地实践,这是多么重要。
其次,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
近现代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等无不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有先进教育思想又关注国内社会现状、善学善思的才学满腹之人。
身为教师,我们当向前辈学习,敞开心胸,不仅关注教育领域,更要了解人文社科各个方面;放眼古今中外,学习范围不局限于当前的方寸之地,开阔眼界,吸收并蓄。
这不仅为提升个人素养,更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一丝精彩!上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人士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接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
这一思想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我想教师基本是我一生的职业了,我这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把“书”教好,可是,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积累作基础,教好书谈何容易!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详细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我对书中提到的古代教育思想深感震撼。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种教育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之一。
古代的教育制度也非常先进,如科举制度、太学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为现代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其次,书中也介绍了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都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开始走向现代化和大众化,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家等等。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中国教育发展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中国教育史看课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便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
中国教育史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
在阅读中国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在教育领域的不懈探索和辉煌成就,以下是我在学习中国教育史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智慧1.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教育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提出了“性善论”、“教化论”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3. 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通过教育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他提出了“师说”、“教法”等教育理论,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1. 周代的“六艺”周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阶段,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育内容。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贵族子弟的道德品质、才能和礼仪,为后世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察举制”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场。
这一制度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
3. 唐代的“科举制”唐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阶段,实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这一制度强调公平、公正,对我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近代教育变革的启示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1100字》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文化是民族最根本的特征,文化是民族最重要的本质。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黄河也是长江,见证了时间也跨越了空间。
五千年时光,沧海桑田;五千年春秋,斗转星移。
五千年岁月,人事变迁。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断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大同发展的基础。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教育在中华文化中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先秦诸子百家,孔子传三千字弟子,育七十二贤才,奠定了儒家两千年的繁华。
大汉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文化尊师重道的底色调。
隋唐开科举选百官,为中华民族提供了阶级流通的渠道,也为中华文化渲染了“文”的色彩。
两宋程朱理学的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了“理”的基调,明朝王阳明的心学为中华文化融入了“人”的色彩。
他们既是文学家,也是教育家。
在中国“文”的色彩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见证了历史,也被历史见证着。
夏、商和西周时期一直推行“学在官府”,即由政府和贵族垄断教育,贵族子弟是教育的对象。
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也能够看出当时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阶级性。
直到春秋晚期,孔子提倡所谓“有教无类”,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于是私学兴起,养士之风盛行。
孔子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儒家思想纷繁复杂,但重要成就之一是关于教育的,如集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论语》,直到现在还闪烁着中国古人教育智慧的光芒。
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经历了秦朝短暂的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统治思想后,到了汉初汉武帝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也在教育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经历了汉末、魏晋南北朝长期动荡后,世族遭到沉重打击,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他们强烈要求参政。
与这一社会情况相适应,到了隋朝初年,终于产生了科举制这一选拔人才的新型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这一制度经唐、宋完善并得到发展。
与之相对应,此时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得到大力发展,人才辈出,文化繁荣,我国古代文化发展达到顶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读后感】中国教育史读后感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我们在前进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读了中国教育史让我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对当代教育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本书共分十五章,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这本书很好的将我国漫长的教育史进行了总结,从稷下学宫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从私学的兴起到官学、私学并兴。
各种考试制度的演变等等。
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任何一个朝代都对教育极其重视。
都主张大力发展教育。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尊孔读经是中国传统教育做重要的特征,其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最让我感兴趣.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以人为本开始,儒家教育开始兴起,经历百家争鸣后,儒家教育得以发展,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武帝建立了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沿袭,这种模式逐渐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想乡村推行的局面。
再到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采用公开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不仅仅体现了及其的公正性,也是现代公务员考试的缩影。
这一制度在当时也被西方一些国家所效仿。
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后来的八股应试更是将学生的思想变得迂腐不堪,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国实力的下降,因此有了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每样东西都有两面性,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事情,儒家思想曾使中国一时兴盛,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又像桎梏束缚着它的发展。
到后来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等传播了新思想,使人们觉悟,主张“思想自由”、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及受到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向国家化发展,教育思想也不断的更新。
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
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
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
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
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
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
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
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他强调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这也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也时常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只是“教”与“育”、“学”与“做”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里面蕴含着大学问。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启示。
虽历经岁月磨砺、风雨冲刷,依旧对新时代中国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历史学科。
它虽然是以过往的、不再变化的教育思想、理论、制度等为研究对象,但它依然能够帮我们对当今教育开慧眼、明慧心,能够给我们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非常好的指导和经验。
通过学习本书,我们知道了:周朝教育,精于六艺,天子门生,学于辟雍,诸侯学子,泮宫苦读,寒来暑往,不敢稍废;孔子善教,门徒三千,举一反三,有教无类,打破屏障,激赏年轻,下笔斐然,火种不断。
战国养士,私学隆隆,稷下学宫,群贤云集,声势浩荡,墨法道儒,四书五经,洋洋大观。
商鞅变法,孝公图强,始皇一统,泰山封禅,私学成禁,诗书消散,冲天火光,吏法为绳。
虽有园圃,三年不窥,仲舒主张,货与帝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经纬罗织。
人死神灭,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性有三,教育改良,问难距师,文人鸿儒。
九品中正,魏晋经学,元嘉之治,人才辈出,玄学兴起,兼融儒道,继汉开唐,恒久永长。
颜氏家训,万古流芳,重教趋利,德艺双修,少年天性,习惯自然,严慈相济,道德风化。
隋唐开科,金榜题名,学优则仕,崇儒兴学,昌黎文起,授业解惑,师说进学,讲道劝勉。
熙宁兴学,宰相革弊,四大书院,鸿儒亲掌,理学巨匠,朱子盛名,穷理读书,鹤鸣九皋。
元蒙退场,明朱立国,莘莘学子,苦战八股,阳明心学,龙场悟道,事上磨练,知行合一。
末清以来,思想巨擘,各穷其理,经世济用,开眼世界,洋务自强,维新变法,天公抖擞。
对中国教育史感想
对中国教育史感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下面是由读后感栏目小编整理的对中国教育史的感想,欢迎查看。
【对中国教育史的感想】一读起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
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
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
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
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
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
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
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
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
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
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1换一种眼光看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
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
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通用6篇)
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通用6篇)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通用6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教育史心得体会篇1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
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
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
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
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
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小学教育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使命。
回顾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对中国小学教育史的一些心得。
一、古代小学教育1. 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实用技能。
在孔子时代,小学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他的教育理念为后世小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私塾教育私塾是我国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私塾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对象广泛:私塾教育不分贵贱,凡有志于学习的人均可入学。
(2)教学内容丰富:私塾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同时涉及诗词、书法、算术等。
(3)教育方式灵活:私塾教育注重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二、近代小学教育1. 洋务运动与小学教育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小学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一时期,小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1)课程设置多样化:除儒家经典外,还增加了自然科学、外语等课程。
(2)教育方法变革: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
(3)师资力量加强:引进了一批外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 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民国时期,我国小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一时期,小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1)课程改革:实施新学制,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2)教育普及: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3)教育理念更新:倡导民主、科学、实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三、现代小学教育1. 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小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1)教育普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2)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教史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教史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学习中教史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精深,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教史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1.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中教史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这种教育理念认为,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个性的培养、品格的塑造和能力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强调教育的个性化中教史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育。
3. 注重教育的实践性中教史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知行合一”,主张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4. 强调教育的民主性中教史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民主性,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古代教育家墨子提出“兼爱”的教育理念,主张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要关注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中教史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1. 丰富教育理论体系中教史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通过学习中教史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本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指导教育实践中教史教育思想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观后感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观后感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历史学科。
它虽然是以过往的、不再变化的教育思想、理论、制度等为研究对象,但它依然能够帮我们对当今教育开慧眼、明慧心,能够给我们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非常好的指导和经验。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仅了解了教育历史,我们也革新了教育理念,我们更认识了这许许多多的大先生,通过学习他们的教育史记,他们在我们的心中重新活了过来,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走到他们的书桌前,听他们娓娓道来,或与他们一起遍历神州大地,虽风餐露宿,食不果腹,却也衷肠不负,初心不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历史长河中,正是这些大先生撑起我们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基石,也是照亮我们前进方向的明灯。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血脉是他们思想的跃动。
再次向历史上的大先生鞠躬。
运筹于波涛浪涌之际,致学于世事芜杂之时,怀天下之大,兴学运之衰,育铮铮之才,思想开放,兼容并包,厥功至伟。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和相应的理论,不仅是教师、家长,还有所有有志于教育的人们都要学习、理解和掌握的。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私以为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我们培养了多少毕业生,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而应该回答的是我们培养了多少行业大拿,大国工匠?
无论行至多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
教育,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求学,不仅仅是为了一纸证书,教育,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量。
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
重新审视,整装再出发。
当我们的目标变得纯粹的时候,就是人才纷涌、大师辈出的时候。
对中国教育史的感想 对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感想
对中国教育史的感想对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感想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下面是由读后感栏目我整理的对中国教育史的感想,欢迎查看。
【对中国教育史的感想】一读起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
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
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
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
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
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
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
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
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
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
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1换一种眼光看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
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
中国教育史学习体会Ⅱ
中国教育史学习体会教育学131 胡雅欣6202413020 历史既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
在大一下学期,我们新开了一门学科——中国教育史,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位新的老师——吴根洲老师。
学期已过半,我们接到了简述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学习心得的任务。
《中国教育史》是我们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从原始时期的教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我觉得其任务是培养我们系统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社会如何由原始时期的生产劳动教育变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掌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各朝代或时期的文教政策、官学制度、书院的发展和相应实行的科举制度等等,深刻认识到各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其次,可以了解到教育发展的总体概貌。
而且,通过中国教育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能起到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是与非的作用。
说不定,因缘巧合,对事件的分析解决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说到中国教育史,我又不禁地想起了自己高中学习历史的日子。
那时,因为老师性格喜人,上课轻松诙谐,虽然嘴巴毒了一点,但是在班上的人气依旧超高。
因为他,同学们上历史课也可以说是满腔热忱,自己当然也是毫不例外。
都说学好一门功课兴趣很重要,可我空有兴趣,不管历史考试准备的好不好,最后总是44分,这真的很邪门。
由此,我不得不从理。
但是,现在,我又不得不担忧担忧我的中国教育史了。
我也只能深吸口气,硬着头皮学了。
其实,吴老师讲课我还挺喜欢的。
只是有时候真讨厌自己的专注力不行,坚持了几十分钟之后总会开小差。
但我觉得,吴老师的课应该多点互动,尽管老师提的问题大家并不能回答上来或者回答不好。
可是我认为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不应该缺少的,老师要多鼓励大家回答问题。
中国教育史学到现在为止,我对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感到很佩服。
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有条件的帝王将相之家的早期教育甚至可以从胎教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
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
这本书是笔者的一位教育学研究生朋友推荐的,由此可见,此书也是引领国内教育史研究的模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
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
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
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
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
这一阶段是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发展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中国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艰难过渡阶段。
在这九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历史巨变和社会革命。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发展也是风雨飘摇,极不稳定。
但正是伴随着社会巨变,教育也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发展。
由落后的且严重阻碍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进步到与世界大方向接轨的近现代教育。
在这一阶段中有几点不得不提。
第一,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两大运动中,早期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权和改革教育,虽然最后都被封建反动势力打压下去,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新式学堂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渗入了落后的东方教育。
第二,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名学者教育家在尊孔复古的思潮兴起时引导发起的,大范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知识的文化革命运动。
其中,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在国民受到西方知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启迪,以及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励,掀起的爱国运动。
这一时期的大小运动都与新文化的传播和新教育的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袁世凯复辟帝制。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夺革命胜利的果实,并公然复辟帝制,同时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思潮,教育界受打击到极大的冲击,已废除的四书五经重新回到课堂。
这无疑是历史开倒车,无疑是要否定先进的教育成果而恢复到封建的落后教育,后来因袁世凯倒台,这一趋势得以遏制,历史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第四,蔡元培改革北大。
一代教育学界泰斗蔡元培于1918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前身为清光绪皇帝接受梁启超建议所创办的高等学府,旨在培养扶持新政的高等人才,从其创立到改革前,北京大学官僚气息浓重,师生纷纷以入仕做官追求富贵为目的,轻学而重术。
这一高等学府名不副实。
蔡元培接手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措施,改革校园风气和学术氛围。
改变了治校模式和管理制度,新开设了不少学科以纠正轻学而重术的现象。
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大学走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前列。
纵观我国近五千年的教育发展历史,几乎可以说它是与华夏民族的发展史如出一辙。
在古代社会,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文化教育也无多少发展壮大可言,相反在动荡不安的过渡时期,文教发展反而愈加明显,如春秋战国时期,也正是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阶段。
每每到朝代更迭,文化兴衰也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和平安定的时代,平民大众只求安居乐业,故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教政策也只需为安抚百姓培养顺民,为统治者粉饰社会本质上的不公平和矛盾。
然而,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不公和矛盾日益激化,明显。
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异军突起,出现另一种或多种顺应民意的文化,抨击原有落后腐朽的文化。
当文化上的交锋仍旧无法解决社会矛盾的时候,经济政治的问题也会同时爆发,最终导致政权颠覆,改朝换代。
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变革都是文化引起的,但它必定是主要或次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飞跃并不多是太平盛世的产物。
近代教育的飞跃发展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看过古代教育史之后再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
毫无疑问,今天的教育相较历史已经是发展空前了,然而,不及之处也屡见不鲜。
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比起古人已经相去甚远了,古人施教,其目的最终就是着落于道德教化,为人,处事以君子修养为标准,讲求修身自律,并将德礼之教渗透于生活日常之中。
以师为范,因规而矩。
反观现在的道德教育,已经逐步被独立为一个学科,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材,专门的时间施行专门的教育活动。
我不禁想问道德教育是不是就被局限在了这样的一堂课上呢?暂且把这看作是当代道德教育上的一次尝试吧。
但其效果如何,过些年自有明断。
还有一点,起于隋唐,止于清末的科举选拔制
度给现代教育遗留下了不小的影响。
我国的当代教育,考试仍旧是选拔和区分学生的主要方式,虽然和科举相比,有许多进步的地方,但因考试衍生出来的应试教育与科举的恶劣影响无二,这样的教育使得学子空有学识而无实才,除了能够做题答卷,并不善于应用所学,改善生活服务社会。
久而久之,多的是满腹经纶的所谓学者专家,少的是具有实干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再结合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超高速度的发展,理论家是不能支持这一点的。
所以,打破应试教育,落实全面素质教育才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必经之路。
对于这本《中国教育史》,我也只能说是大致浏览了一遍,产生了以上这些感想。
总体来说,我国的教育发展史对文明的进步依旧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今天的中国社会和文明也是已这过去的五千年为基础而建筑而成。
去粗取精才能照亮我的教育前路。
李世民也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过这本教育史,相信对我日后从教必是会有巨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