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

合集下载

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及建设方案(六)

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及建设方案(六)

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及建设方案实施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提供更高效、便捷、可持续的城市管理和生活方式。

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制定了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及建设方案。

工作原理:新型智慧城市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个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

通过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的优化管理、交通的智能化调度、公共服务的提升等目标。

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调研: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市民的需求和问题,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2.规划设计: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制定智慧城市规划方案,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信息平台建设、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

3.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包括网络建设、传感器安装、智能设备部署等。

4.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智慧城市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5.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建立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对城市各个领域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6.应用系统建设:开发和部署各种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包括交通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

7.测试和调试:对新建设的系统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其稳定和可靠。

8.推广和应用:将智慧城市系统推广到全市范围内,提供给市民使用,实现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

适用范围: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及建设方案适用于各个规模的城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此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包括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

创新要点:1.基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

2.建立智慧城市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智慧城市 政府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方案V3

智慧城市 政府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方案V3

政府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方案为代表的“智慧城市”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此项指标,XXXX的光纤接入覆盖率已经到达100%。

4.2.1.3. 户均网络带宽一般把户均网络带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保持经济繁荣的基础。

韩国根据一项最新的计划,将在2012年之前使韩国全国网络带宽有10倍的提升。

预计到2012年,韩国互联网络将迎来1Gbps的新时代。

XXXX市在“城市光网”初具规模的基础条件下,参照韩国到2012年的开展计划,其“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在XXXX年实现户均网络带宽1024Mbps的水平。

4.2.1.4.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一个城市的数量和学科分布领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总体科技水平。

XXXX市截止2009年已有19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从时间间隔上看,在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验收通过的最长时间间隔为8年。

近几年来,验收通过的重点实验室时间间隔都在5年以下。

因此,至XXXX年,XXXX新增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目标是可能的。

4.2.1.5. 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智能电网是当前全球电力工业关注的热点,引领了电网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

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水平高低直接关系至广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和绩效。

因此,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指标可以成为反映城市智慧程度的评价指标。

4.2.2.城市智慧产业领域指标解读根据智慧产业的特点,对其评价主要从产业投入和产业产出两个方面进行。

任一产业要想得到产出,就必须投入各种生产要素。

智慧产业是高端技术和智力成果集中的行业。

智慧产业投入指标就是要反映产业投入要素的资本和知识密集程度。

智慧产业产出指标反映了智慧产业生产的成果及其对于所在城市开展的各方面影响。

4.2.2.1. 智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智慧产业应包括:服务业内的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咨询和调查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业;制造业内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化管理计划书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化管理计划书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化管理计划书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意义(一)目标1、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

2、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3、加强城市的安全保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和创新企业。

(二)意义1、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吸引人才和企业,促进经济的繁荣。

3、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智能交通系统1、建立实时交通监控和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收集交通数据,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控制,缓解交通拥堵。

2、发展智能公交系统,提供实时公交信息,优化公交线路和调度。

3、推广智能停车系统,提高停车位的利用率,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间。

(二)智能能源管理1、安装智能电表和水表,实现能源的实时监测和计量。

2、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优化能源供应网络,降低能源损耗。

(三)智能环境监测1、部署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

2、建立环境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事件。

3、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四)智能公共服务1、建设智能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的在线办理和一站式服务。

2、发展智能教育系统,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方案。

3、推进智能医疗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远程医疗服务。

(五)智能安全管理1、建立视频监控和人脸识别系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2、完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指南

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指南
Chapter
政府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明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职责边界,发 挥统筹协调、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等职能。
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工作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和 业务协同,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监管和评估,确保项目合规 、质量可靠、效益显著。
社会参与机制培育和引导
评价模型构建
0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具有可扩展性、可定
制化的综合评价模型。
评价方法选择
02
根据指标特点和数据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模糊
评价、灰色关联分析等。
模型验证与优化
03
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根据反馈进行模
型优化和改进。
实证分析结果展示和讨论
分析结果展示
创新性技术应用方向
云计算与大数据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提升城市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 化水平,为政府决策、公共服务 等提供有力支持。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提高城市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流程。
01 02 03 04
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
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广泛 应用,实现对城市设施、环境、 安全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 理。
值和竞争力。
新兴产业培育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 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 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城 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产业 发展,降低城市能耗和排放,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04
智慧城市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智慧城运行体系规划方案

智慧城运行体系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运行体系规划方案1.1运行体系的预期目标与考核指标1.1.1资金准时准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1智慧城市建设中,资金保障是重中之重,1智慧城市运行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切实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准时准量到位。

1.1.2建设保质保量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整合、流程整合、服务整合、人员整合,保证1智慧城市建设顺利有序、保质保量进行1.1.3运维周到全面为市民、企业、政府提供更加丰富人性的服务,对城市进行更加精细和集约的管理,使1智慧城市“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1.1.4运行体系的考核指标根据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1智慧城市运行“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

如下表:表0-1: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表1.2 运行体系架构1.2.1 1智慧城市运行总体组织架构图0-1 1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组织结构图1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总体策划组、产品策划组、政策法规组、财务预算组、技术和专 家顾问组、工程计划组、人力资源组、后勤保障组、监察审 计组、国际合作组、新闻宣传组等,分别从市政府各部门抽 调相关人才,逐步理清各单位、各部门职能职责。

领导小组 办公室各专业小组的职责如下:(1) 综合协调组:负责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政府 各单位之间.';、新闻宣佶犯L'l.rz附二 f上国际合作组 [T后弛保障蛆产品策划蛆总律策划明人力辨源汨1政策住规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事宜;负责各小组与其他单位的联络保障;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办公事宜;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交换;负责接待各地参观访问团体;负责筹办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国际国内论坛、会议等。

(2)总体策划组:负责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和详细设计,制定智慧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负责总体策划智慧城市各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指导全市智慧城市建设;负责向上级领导小组汇报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进度。

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3-2030)

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3-2030)

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3-2030)目标本规划旨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2023年至2030年期间实施一系列项目和措施,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1.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通信和数据中心的建设。

- 推动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流畅性和安全性。

- 建设智能供电系统,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

2. 数据管理与分析- 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

- 开展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研究,提升城市决策的精确性和效率。

- 建设智慧市民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

3. 智慧环境和资源管理- 开展智慧环境监测,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 推动智慧水务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水资源保护。

- 开发智慧垃圾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

4. 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 建设智慧公共安全监控系统,提升城市的安全防范能力。

- 推动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 强化智慧城市规划和管理,促进各部门合作与协调。

5. 市民参与与创新应用- 加强市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推动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 鼓励创新科技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实施措施为实现以上目标,本规划将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法治化。

- 加强跨部门合作与协调,推动各项建设任务的快速落地。

- 鼓励投资和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

总结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3-2030)旨在推进城市的智能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管理与分析、智慧环境和资源管理、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以及市民参与与创新应用,我们将打造宜居、智慧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刘闻佳来源:《企业导报》2016年第17期摘要:自2008 年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來,全球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新一代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高级城市管理形态,“智慧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等四大特点区别于以往的城市建设理念。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拉动城市升级、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选择。

然而,尽管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城市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管理体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合理规划统一标准,推动智慧政务项目。

关键词:智慧城市;武汉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49自2008 年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全球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新一代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高级城市管理形态,“智慧城市”自诞生起就以“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互通、更深入智能化”的口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国内外实践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继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化的新增长点,也是谋求人地和谐的重要出路,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的结果,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理念。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智慧地球”演化而来。

2008年11月,IBM公司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关系理事会上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随后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

关于智慧城市的确切含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也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全文】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5)

【全文】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5)

避免重复建设
……
建成绩效评估体系
推动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
各政务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将本部门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授权有需要的部门无偿使用,共享部门应按授权范围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服务共享
发布《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等基本法规
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经济等信息资源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
发展基金/投资公司
国开行等政策性贷款
国家、省资金支持
财政预算优先列支重点项目
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构建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基础数据库+公共平台)
商业性社会服务项目
混合性公共服务项目
基础性公共服务项目
BOT
+
PPP
五、需规避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议
需要规避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应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管线监测设备
监测设备安装
实时监测分析
CCTV检测
三 网 融 合
统一视频接入标准
统一的物联网建设标准
重点任务-规范市政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
重点任务-整合城市大数据
建设跨部门、跨应用的统一数据中心,实现共享调度资源的城市一体化管理
城市各职能部门系统项目独立,存在数据孤岛。 各部门、各行业都在信息化,但不能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 基础资源没有被共享使用,信息分散,不能有效的使用。
连接各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实现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
整合线上线下服务窗口,集各类生活缴费、业务办理、投诉咨询建议。进行集中化、简约化和统一化管理,形成综合性的民生服务中心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编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编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编制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编制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了智慧化的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优化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也要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传感器等技术成为了支撑城市建设的强有力的工具,给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需要围绕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进行,同时需要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贯穿到规划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全面、系统和可实施的指导。

本文将从规划编制的步骤、内容和实施等方面探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

一、规划编制步骤1.规划咨询:首先要进行规划咨询,聘请专业的规划咨询机构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与分析,制定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咨询报告。

2.规划设计:根据规划咨询报告的分析结果,开展规划设计工作,制定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3.规划评审:对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专业的评审,梳理规划方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规划审核: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提交给有关部门审核,确保规划方案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5.规划批准:最后,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审批,获得审批通过后正式实施。

二、规划内容1.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思路、实施路径和目标,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2.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包括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详细描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时间表和预算。

3.信息化建设规划: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智能城市监控等信息化建设规划,重点描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布局和规划。

4.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包括智慧城市服务的布局、模式和内容,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优质的智慧城市服务。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和智能决策,提供高效、便利、舒适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以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城市发展理念。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为了迎接未来城市发展的挑战,制定了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一、规划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面对全球化、城市化的挑战,武汉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二、总体目标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民幸福指数。

具体目标包括:1.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数字化平台和云计算技术,优化城市交通、能源、水务等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质量。

2. 促进经济创新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培育和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智能化的社区管理,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服务,如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三、规划内容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武汉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包括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优化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提高城市的供应质量;推动智能能源系统的建设,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

2. 数据共享与开放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强调数据的共享与开放。

通过建设统一的城市数据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同时,鼓励市民参与数据的共享,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

3. 公共服务优化武汉将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建设智能化的医疗服务系统,提供智能化的就医导航、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智慧教育,提供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平台。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运营管理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运营管理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运营管理方案第1章智慧城市概述 (3)1.1 智慧城市定义与发展历程 (3)1.2 智慧城市核心要素与特征 (4)1.3 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趋势 (4)第2章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战略规划 (4)2.1 建设目标与愿景 (5)2.2 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 (5)2.3 智慧城市建设关键领域 (5)第3章智慧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6)3.1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6)3.1.1 通信网络规划 (6)3.1.2 通信基站布局 (6)3.1.3 信息安全设施 (6)3.2 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 (6)3.2.1 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6)3.2.2 大数据平台建设 (6)3.2.3 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 (6)3.3 智能电网与能源设施 (7)3.3.1 智能电网规划 (7)3.3.2 能源设施建设 (7)3.3.3 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系统 (7)3.3.4 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 (7)第4章智慧政务服务与治理 (7)4.1 电子政务与智慧 (7)4.1.1 电子政务发展概述 (7)4.1.2 智慧建设目标 (7)4.1.3 智慧关键举措 (7)4.2 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 (7)4.2.1 行政审批改革 (7)4.2.2 一站式政务服务 (8)4.2.3 公共服务创新 (8)4.3 社会治理与应急指挥 (8)4.3.1 社会治理创新 (8)4.3.2 应急指挥体系 (8)4.3.3 智慧社区建设 (8)4.3.4 社会治理与应急指挥协同 (8)第5章智慧交通与出行 (8)5.1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8)5.1.1 系统架构 (8)5.1.2 关键技术 (8)5.2 公共交通优化与调度 (9)5.2.2 公交调度策略 (9)5.2.3 智能公交站台 (9)5.3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 (9)5.3.1 新能源汽车推广 (9)5.3.2 智能网联汽车 (9)5.3.3 充电设施布局 (9)5.3.4 智能停车系统 (9)第6章智慧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0)6.1 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控 (10)6.1.1 环境监测体系构建 (10)6.1.2 污染源防控与治理 (10)6.1.3 环境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 (10)6.2 资源循环与节能减排 (10)6.2.1 资源循环利用 (10)6.2.2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0)6.2.3 低碳城市建设 (10)6.3 生态修复与绿色建筑 (10)6.3.1 生态修复工程 (10)6.3.2 绿色建筑推广 (11)6.3.3 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 (11)第7章智慧教育与人才培养 (11)7.1 教育信息化与智慧校园 (11)7.1.1 教育信息化概述 (11)7.1.2 智慧校园建设 (11)7.1.3 智慧校园应用案例 (11)7.2 终身学习与在线教育 (11)7.2.1 终身学习理念 (11)7.2.2 在线教育发展 (11)7.2.3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 (11)7.3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12)7.3.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2)7.3.2 产学研协同创新 (12)7.3.3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案例 (12)7.3.4 人才培养政策与措施 (12)第8章智慧医疗与健康管理 (12)8.1 医疗信息化与智慧医院 (12)8.1.1 医疗信息化建设 (12)8.1.2 智慧医院建设 (12)8.2 公共卫生与疫情防控 (13)8.2.1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3)8.2.2 疫情防控策略 (13)8.3 健康管理与远程医疗 (13)8.3.1 健康管理服务 (13)第9章智慧社区与居民生活 (14)9.1 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 (14)9.1.1 社区治理体系构建 (14)9.1.2 社区服务创新 (14)9.2 智能家居与生活便利 (14)9.2.1 智能家居技术发展 (14)9.2.2 生活便利化应用 (14)9.3 文化旅游与休闲服务 (14)9.3.1 文化旅游服务 (15)9.3.2 休闲服务 (15)第10章智慧城市运营与管理 (15)10.1 运营模式与机制创新 (15)10.1.1 运营模式构建 (15)10.1.2 运营机制创新 (15)10.2 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 (16)10.2.1 安全保障 (16)10.2.2 风险管理 (16)10.3 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 (16)10.3.1 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16)10.3.2 持续改进 (16)第1章智慧城市概述1.1 智慧城市定义与发展历程智慧城市,即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手段,实现城市各个系统的高度集成与智能化管理,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绿色的生活环境。

智慧城市规划蓝图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规划蓝图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规划蓝图
智慧城市特点总结:打造“四大”工程,落实“五化”目解标决。方 案
打造“四大”工程: 1. 地上地下一体化,协同发展,构建智慧城市“大城建” 2. 产业环境一体化,整合创新,构建智慧城市“大生态” 3. 安全便捷一体化,巩固增强,构建智慧城市“大民生” 4. 软硬结合一体化,全面保障,构建智慧城市“大基础”
▪ 2、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对总体规划进行滚动调整,保持建设的持续性。
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并坚决依照执行。按照科学的规律可以根据实际的推进计划每年进行 修正和补充,但是基础原则不能改变,需要保证建设的连续性和投入的稳定性。
▪ 3、国家、省、市的政策指导和城市实际相结合确定项目建设的顺序。
以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城市/县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建设的优
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
• 城建设施不到位:城市规划布局有待优化、城市市容有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增强 • 生态品牌不突出:资源特色不明显、资源整合不到位、品牌宣传不给力、保障措施不全面 • 民生福祉待提高:医疗信息缺协同、教育资源缺共享、养老模式缺创新、城市治安缺保障
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框架
智慧城市规划蓝图 解决方案
1. 城市功能性业务域:包括A类城市基础设施、B类城市规划管理、C类城市社会治 理、D类城市公共服务、E类城市产业发展,共48个项目;
2. 智慧城市共用的基础性业务域:包括F类智慧城市基础平台、G类智慧城市综合服 务,共16个项目;
3. 智慧城市软环境保障性业务域:即H类智慧城市组织保障,包含8个项目。
智慧城市云平台架构图
智慧城市规划蓝图 解决方案
三地三中心架构:城市数据中心、当地主中心、北京昌平备份中心 视频、文件等应用部署在城市数据中心,其余应用部署在当地数据中心 重要应用在昌平数据中心建立灾备环境; 采用云服务模式,依托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立软硬件资源池,提供云服务; 城市数据In中te心rne、t 当地数据中心、昌平数据中心采用专线进行连接。 Internet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目录总则 (1)一、编制背景 (1)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 (2)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一、城市性质 (2)二、城市发展目标 (2)三、城市规模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3)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 (4)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四、市域农业布局 (5)五、市域旅游规划 (5)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6)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6)二、东部新城组群 (6)三、东南新城组群 (7)四、南部新城组群 (7)五、西南新城组群 (7)六、西部新城组群 (8)七、北部新城组群 (8)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9)一、主城区的主要功能及优化调整原则 (9)二、主城区三镇关系 (9)三、主城区规划结构 (9)四、主城区功能布局 (10)五、旧城更新 (11)六、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11)七、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12)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2)一、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12)二、对外交通 (13)三、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 (14)四、主城区交通 (14)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16)一、工业发展目标 (16)三、工业用地布局 (16)四、仓储用地布局 (16)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17)一、居住发展目标 (17)二、居住用地布局 (17)三、住宅分类建设 (18)四、社区发展 (18)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18)二、行政办公设施 (18)三、商业服务设施 (18)四、金融博览设施 (19)五、文化设施 (19)六、体育设施 (20)七、医疗卫生设施 (20)八、教育科研设施 (20)九、社会福利设施 (21)十、特殊公共设施 (21)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1)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二、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22)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22)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23)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4)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24)二、城市总体格局保护 (24)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历史遗存保护 (24)四、历史地段的保护 (25)五、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26)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6)七、城市景观建设 (26)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7)一、土地资源 (27)二、水资源 (28)三、综合能源 (28)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9)一、原则与目标 (29)二、给水 (29)三、雨水 (29)五、供电 (30)六、燃气 (30)七、集中供热、制冷 (31)八、信息网络与邮政通信 (31)九、环卫 (32)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2)一、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 (32)二、防洪 (32)三、消防 (33)四、人防 (33)五、抗震及地质灾害防治 (33)六、气象灾害预防 (33)七、综合救灾 (34)第十四章近期建设与发展 (34)一、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34)二、近期建设重点 (34)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5)四、综合交通建设 (35)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36)六、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建设 (36)七、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 (37)八、村镇建设 (37)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37)附则 (38)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目录1前言 (4)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4)2.1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2.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5)2.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8)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 (10)3.1发展愿景 (10)3.2指导思想 (11)3.3建设原则 (11)3.4建设目标 (12)4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 (13)4.1武汉智慧城市的业务模型 (13)4.2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 (15)4.3武汉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 (16)5武汉智慧城市应用支撑体系规划 (17)5.1应用支撑体系架构 (17)5.2基础设施服务领域规划 (18)5.2.1智慧公共安全 (18)5.2.2智慧交通 (22)5.3资源环境服务领域规划 (27)5.3.1智慧水资源 (27)5.4社会民生服务领域规划 (31)5.4.1智慧社区 (31)5.4.2智慧医疗 (34)5.4.3智慧教育与文化 (38)5.5产业经济服务领域规划 (41)5.5.1智慧物流 (41)5.5.2智慧制造 (44)5.6城市管理服务领域规划 (48)5.6.1智慧政务 (48)5.6.2智慧城管 (53)6武汉智慧城市运行支撑体系规划 (57)6.1运行支撑体系架构 (57)6.2项目融资规划 (59)6.2.1项目融资模式分类 (59)6.2.2项目融资模式选择 (61)6.2.3项目融资实施方案 (65)6.3项目实施规划 (66)6.3.1整体实施规划 (66)6.3.2分项实施规划 (67)6.4运行维护规划 (70)6.4.1整体运维规划 (70)6.4.2分项运维规划 (72)7武汉智慧城市产业支撑体系规划 (73)7.1产业支撑体系的架构 (73)7.2产业带动的总体目标 (74)7.3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 (75)7.3.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 (75)7.3.2电子信息产业的业务构成 (76)7.3.3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布局 (78)7.3.4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78)7.4传统产业经济的促进规划 (85)7.4.1传统产业经济促进的目标 (85)7.4.2传统产业经济促进的关键措施 (85)8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保障措施 (93)8.1加强组织领导 (93)8.2建立配套政策 (93)8.3创新产业模式 (94)8.4构建运行机制 (96)8.5创新体制机制 (97)8.6资金保障到位 (98)8.7强化人才培养 (99)1前言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要求,结合武汉实际,特制定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

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及意义2.1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调研分析,国内城市尚处于智慧城市的起步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从经济活力、便捷通畅性、市民素质、公共管理能力、环境友好性、生活幸福指数等六个指标,三十二个二级指标和更精细的三级指标进行评价。

按照指标体系,可以将智慧城市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据调查研究,目前国外部分城市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以上阶段,国内城市尚处于智慧城市的起步阶段。

总结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可以得出智慧城市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全面物联,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二是充分整合,使“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三是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四是协同运作,让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以“智能+互联+协同”为特点的智慧城市,是在已有数字城市建设丰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朝着城市运行更加高效、城市管理更具有预见性、科学技术进一步创新的方向发展。

2.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1)优越的政策环境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基础武汉市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关于支持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武汉•中国光谷)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2000]110号)、《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武财企[2004]284号)、《武汉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武财企[2007]172号)、《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武政[2009]45号)、《武汉市“光城计划”2010年建设实施方案》、《武汉市大力发展光纤到户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法规,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目前,国家科技部已将武汉市作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武汉将享受国家关于建设智慧工程、发展智慧产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拥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

(2)产业优化升级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契机武汉市要建设两型社会,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武汉市的产业特点,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土壤。

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武汉市“两化融合”取得了较大成绩。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武汉市拥有雄厚的信息产业基础。

长远来看,武汉市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器件、地球空间信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培育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产业,打造区域性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

上述条件,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市领导主抓,武汉市科技局牵头,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已经开展了武汉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前景展望,为智慧武汉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

(4)信息化成果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近年来武汉数字城市建设成果显著。

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医疗信息化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科教、文化、金融、旅游等其他社会服务信息化也有较大进步。

武汉城市信息化的以上成果,以及“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光城计划”、“数字武汉”计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一脉相承,而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广电互动传感网络、食品安全跟踪、ETC等项目,正是智慧城市项目,这使武汉打造智慧城市拥有良好的工程基础。

(5)科教创新资源为智慧武汉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在创新资源上,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 所,1个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1个P4实验室,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以及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中央及省属科研院所、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56名。

武汉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2.1%,有高新技术企业2504个,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实现产值1100.4亿元。

武汉是全国唯一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交易、产业化及知识产权示范的全面试点工作的城市。

“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华中科大)、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华农、武大)、激光(华中科大)、微电子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家领先地位。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知识的支撑。

武汉市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力和智力来源。

(6)示范园区和优势企业为智慧武汉建设提供了载体武汉打造智慧城市时,信息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和优势企业是实践智慧化项目的实体,为智慧武汉建设提供了载体。

“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及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拥有众多本地优势企业,在光通信、光传输、光纤传感和海量存储等技术领域,位居国际前列。

此外,在武汉挂牌的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吸引了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化研究单位、软件生产和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和服务企业等200余家会员单位。

武汉市的产业基地、园区和优势企业单位,将成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载体,可就近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

此外,“十一五”的数字武汉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保障,包括:手机钱包、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光纤入户等。

2.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对于加快推进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1)将有利于培育新型产业链的形成,促进经济增长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链,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发动机。

(2)将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现有技术的产业化转化智慧化将帮助城市转变增长方式,突破增长极限,推动城市范围内生产、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并将带来新型传感器、无线传输网络、高性能计算、高密度存储等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需求,促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同时也将促进一大批现有相关技术的产业转化,成为生产力与GDP。

(3)将改变生活形态,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社会转型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推动政府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提高政府的效能,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如环境破坏、交通拥堵、犯罪率升高等问题,满足人民便利、安全生活的需求。

(4)将有利于解除城市发展矛盾,推动城市良性发展智慧城市将通过高性能、智能化的分析,实现对城市生态圈各主体与要素的实时、主动、弹性地调整与优化,实现资源、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平衡,有效解决社会公平、社会应急、信息公开等制约城市发展的矛盾和桎梏。

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3.1发展愿景武汉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将让武汉呈现六项特质:富有预见性、更加高效、更加科学、更加敏捷、富有创造性、共享与协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