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
对未来女子教育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推动性别平等教育
未来女子教育的发展应该继续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确保女 性在教育领域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
未来女子教育的发展应该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 康教育和辅导机制,帮助女性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 质。
培养女性领导力和创新精神
秋瑾与女子革命教育
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革命家和教育家,她积极倡导女子革命教育,主张女子 应该接受和男子一样的教育,培养女子的独立精神和革命意识。
秋瑾创办了《中国女报》,这是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旨在宣传妇女解放和女子教 育的重要性,鼓励女子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
秋瑾还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组织女子留学生会,推动女子留学运动,为女子争取 更多的教育机会。
加强民国时期女子教育与其他社会领 域的互动关系研究,探讨女子教育对 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借鉴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经验教训, 为当今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 借鉴和启示。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代表人物和事件
何香凝
作为画家、政治活动家的何香凝,也是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她曾留学日本, 并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革命。同时,她也关注女子教育问题,提倡女子应有平等受教育 的权利。
燕京大学女生事件
1919年燕京大学发生女生入学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促使燕京大学最终决定 招收女生,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01
02
03
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女子教育使得女性具备了 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 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 响力。
推动社会进步
女性通过接受教育,具备 了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
浅谈民国时期的女子修身教育
浅谈民国时期的女子修身教育作者:刘东东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7年第10期摘要: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女子修身教育的内容较清朝相比具有较大的改变,本文力图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修身教育开展的背景,并且以《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为例探索修身教育的具体内容,总结概括民国时期女子修身教育的特征。
关键词:民国;修身教育;女子教育【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0B-0127-02一、修身教育与《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广东省劳动局培训处编的《名词、历史资料汇编》中,对修身教育做了科学的界定:修身教育就是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教育。
《礼记·大学》中提到:“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我国在1922年之后,也开始设立修身科。
《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是由教育部审定,上海中华书局发行的,按民国学制,每年三学期分编三册,全书共九册,是供高等小学学校使用的修身教科书。
文字通俗易懂不晦涩,极有趣味,适合儿童领悟、省查或模仿。
旨在涵养儿童之德性,导以实践之躬行。
教材采用圆周法,以一二年为一周,第三年为一周,每周依德目次序,自家庭、己身以推及社会、国家。
二、开展女子修身教育的背景(一)政治因素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资本主义的舰船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封建君主专制逐渐瓦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各阶级也相继展开了救亡图存的自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等,这些运动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女子被视为男子的附庸,在整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中,女子教育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女子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学习为妻之道、为母之道、为媳之道,直到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一次实施了男女平等思想。
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人世间的男女同样是“皇上帝”的儿女,所以男女之间自然是平等的姊妹关系。
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
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摘要]女子教育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
近代女子教育在我国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清末民国前期山西女子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时期的山西女子职业教育,以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省女子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大研究课题,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本文对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清末有实业学校的设置,但大多徒有虚名,至于女子中等职业教育更是不被人重视,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亦是如此。
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尤其是1913年8月公布的《实业学校令》,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
这是政府正式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的开始。
1919年至1937年这一阶段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
民国十二年(1923年),全省有女子职业学校29所,其中县立女子职业传习所5所,县立女子蚕桑传习所13所,县立女子纺织传习所11所。
共有34个班,学生997名,毕业生640名,占学生总数的64%,辍学生59名,占学生总数的5.9%;职员52人;教员62人;总资产数3420;岁入数总计13588,岁出数总计13638。
与民国七年(1918年)一月至民国八年(1919年)十二月相比,学生从354名增加到997名,增长了近2倍;教员从当时的34人增加到62名,增长了近一倍;职员从当时的7人增加到52人,增长了六倍多。
这足以说明这一阶段山西女子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现以太原市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例来进一步说明当时山西省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1920年(民国九年),由太原县政府建设科创办“女子蚕桑传习所”,地址在县城东街三官庙及文庙西偏院,负责人为建设科技师李逢甲,有教师2人,开设课程有:蚕体生理学与解剖、蚕体病理学、养蚕学、农学大意、桑树栽培法、制丝法等。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状况探析
收稿 日期 :0 1— 1 2 2 1 0 —1 作者简介 : 贝贝, , 赵 女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硕士研究生 。
・
6 ・ 0
占大学 生 总数 的 2 1 l ; 据 中华 教 育 改 进 社 的 .% 2 另
to i n, a d p i t u u sinsi hi e o n on s o tq e to n t s p r d. i
Ke r s: a l e r fRe u l fCh n y wo d e ry y a so p b i o i a;t e d v lpme to me S e u ain;q sin c h e eo n fwo n’ d c to ue to
时期
类别 全 国女生
男生 总Βιβλιοθήκη 11 9 8~11 初 小 l0 8 99 9 82
表 1 民国 初 年 接 受 初 等 教 育 的 男 女 生 数
调 查 , 国受 高 等教 育 的女 性 ( 会学 校 除外 ) 全 教 已达
6 9人 , 布如 下 : 6 分 国立 大 学 : 京 大 学 1 北 1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1 北 5 人, 北京 法政 大学 7人 , 京农 业 大 学 4人 , 京 女 北 北
民 国初 期 女 子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探 析
赵 贝 贝
( 国人 民 大学 , 京 中 北 107 ) 0 8 2
[ 摘要 ] 民国建立后 , 子教 育进一 步发展 , 女 但是女 学在发展 的同时也存在 众 多问题 。对 民国初年 ( 9 2~ 11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2届)史学论文写作题目: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序号:2班9号学号:201221012531学生姓名:何媛媛指导教师:李玉君2015年6月目录摘要(关键词) (1)前言 (1)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1)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1)(一)女子学校教育 (1)(二)女子社会教育 (2)(三)女子家庭教育 (3)三、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3)(一)女子教育的特点 (3)(二)社会影响 (3)参考文献 (4)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摘要]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中,近代妇女运动和思想解放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亮点,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史前言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学者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这些内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值得探讨。
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一般认为是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
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的解放,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题,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几经曲折,其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重视的。
浅析民国前期的女子教育
浅析民国前期的女子教育民国成立以来,新事物层出不穷,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同凡响的变化,女子教育成为新的课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女子教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一是开放大学女禁,二是实现了中学男女同校。
女子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促进了妇女的解放,使中国女子能走出家庭,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婚姻上的自由。
教育使妇女完成了从依附到独立的历史性转变。
标签:女子教育;男女同校;开放大学女禁;新文化运动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从各个方面对近代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部分学者在分析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原因时认为,民间创办女校与政府新政的推行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出现以及女子教育制度的制定。
同时,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及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也在女子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试就民国前期(1912—1928年)女子教育的发展与成就等问题作以分析,以观女子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艰难起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组成了以孙中山为临时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
民国政府非常重视女子教育问题。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讲演时说:“凡为中华民国之人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权。
中国人数四万万,此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
”“因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正少,处于今日,自应认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
”“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以望平权。
女界平权,然后养成真共和民国。
”[1]388在孙中山的高度重视下,教育家蔡元培被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并设立教育部。
1912年3月,临时政府颁布《国民教育部官职令》,规定教育部分为普通、专门、实业、社会、礼教、蒙藏,六个教育司,并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教育作了重要的改革。
然而随着北洋军阀的上台,封建传统势力占据了上风,女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
三、重要人物
1、吕碧城:民国时期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她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致力 于提高女性教育水平。吕碧城提倡实用主义教育,重视女性的自我实现和个人 价值。
2、晏阳初: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创立了“晏阳初平民教育学院”,致力于 为平民阶层提供教育机会。晏阳初认为,教育应该平等,不论性别、年龄或阶 层,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
目录
01 一、女子职业教育的 背景与意义
02
二、女子职业学校与 课程设置
03 三、重要人物
04 四、发展历程与现状
05 五、未来展望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进步的时代。这个时期,女 子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 次演示将详细阐述民国女子职业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重要人物,并对其 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女子职业学校与课程设置
在民国时期,女子职业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学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由政府主办的公立学校,另一类是由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在办 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为 女性提供优质的职业医护、手工、师范等。这 些课程旨在培养女性的职业技能,使其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此 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文化课程,以提高女性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此外,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消除对女性职业选择的偏见和歧视,为女性提 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相信女子职业教育将会在未 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谢谢观看
一、女子职业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民国时期,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 中,女子职业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当时的社会背景认为,女子接受职业教育 是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实现家庭脱贫和国家富强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和社 会各界纷纷投入到女子职业教育的事业中。
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
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张忠欢摘要:中国古代女子的才学很多都是自学或是家庭教育而来的,所以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从古至民国前期都是女子的教育的最主要形式。
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扩充,特别是女子的家庭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背景、发展、观念的分析,从中得到了很多对于现行家庭教育的启发,借鉴历史经验,为现代女子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字:民国;女子;家庭教育Abstract:The intellect of ancient Chinese woman many are self-study or family, so the family education has been in China from the ancient to the earl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main form of women's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family education content百姓要高出很多。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为弱势性别,也有相应的政治诉求,女性要拥有一定的知识才能参与政治,但由于民国的教育还不发达,学校教育还很薄弱,因此家庭教育是女子学习知识的一大关键。
同时民国在初期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实质上民国政府的政治力量并不强大,除了内忧,还存在着“帝国主义”的外患,这就需要很多政治人才为他们服务,而且这些政治人才最好是出自自己的派系和阶级,这促成了民国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在民国期间,女子教育也得到了初步解放,妇女的地位比封建社会时期有所提高[1],因此,不少进步女子受到了知识教育。
其次是经济方面,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在民国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得在民营资本主义经济之后还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最具代表的当然是当时的“四大家族”,同时民国时期还受到国外的经济影响如资本倾销等,也正是如此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女子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
试析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试析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影响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政治理论、价值观念不断渗入中国。
女子基础教育随之兴起,到民国时期发展女子高等教育的条件成熟,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得以发展。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影响。
女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促进了平等意识的觉醒,她们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不再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更多的是通过从事社会职业来实现理想,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
标签: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影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师范教育归属于一个特殊的教育形态。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为了方便传教,在中国创办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民间女校也纷纷出现,从而促使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女子师范教育制度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完善。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影响。
一、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一)男女同校学习与民国之前相比,此时女子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教会创办的高等学校外,还通过男女同学方式得以实现。
男女同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
男女同校学习是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是近代教育的结果。
1906年6月,上海《申报》已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1911年,学部已经规定了男女同学办法,但因辛亥革命的发生而没来得及实施。
1912年,蔡元培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小学男女同学,高小以上依然分校。
1915年,《国民学校令》规定:只允许小学一、二年级男女同校学习,三年级以上男女只能同校不能同班。
1919年准高小男女同学,1920年之后推及全国。
五四运动前,小学男女同学已成风气,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男女同学实现的也算较早。
在高等学校是男女分设的,男性大学向来是不招收女生的。
1919年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写信给蔡元培,要求北京大学能够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
但五四运动正值高潮期,蔡元培辞职离开了北京大学,邓春兰的愿望未能实现。
9月,蔡元培返京恢复北京大学校长职位后,明确表示同意女生入学。
2018职业教育改革[浅析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2018职业教育改革[浅析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国早期,随着政治上、经济上的新变化,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张男女平等、号召妇女解放成为一股思潮。
在社会上谋取职业,与男子共同担负家庭和社会责任成为新式妇女追求的目标。
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成为时代的需要。
一、女子职业教育兴起的背景民国建立后,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调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发展职业教育成了教育的主题。
蔡元培、黄炎培和张謇等人初步提出职业教育的思想,并深刻认识到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蔡元培认为,“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而一切依男子以生存”。
就如何兴办女子职业教育,蔡元培认为女子职业教育可设置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四类,但“女子职业教育之较切要者,莫如手工及家事两端”;张謇认为课程教材应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同时又应兼顾本国国情;黄炎培认为应把学校所学与回家所做结合起来。
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为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13年,教育部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主张男女受平等的教育。
特别是其中的《实业学校令》明确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标志着女子职业教育从法律上取得了合法地位。
1917年通过《职业教育进行计划案》中的第四条明确规定“促进女子职业学校”,并倡导各省依据《实业学校令》规定,从速筹办女子职业学校。
这为发展女子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晚清设置的女子实业学堂,虽大多徒有虚名,但其各项制度较为健全。
①办学宗旨明确。
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明确其宗旨为:“贯通中西各科医学,而专重女科,使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通悃而达病情。
”②实行分科教学。
③管理制度严格。
④招生、考试、毕业制度均有所规定。
扬州女工传习所规定其招生条件:身家清白、心性灵敏、体格强健,年在8至16岁女工;年逾16岁,专习针黹、机械者亦可。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研究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女子教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女子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对教育的需求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以及女子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入手,探讨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并对其历史意义进行剖析。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不断的战争和外侵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动荡,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现代化的推进。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其中一个方向便是教育的改革。
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最为明显的便是女子教育的落后和缺失。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机会都极为有限,女性往往在家中忙碌于家务事务之中,而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脱离。
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女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时刻关注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同时,教育问题也成为了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20世纪初,中国女性主义者开始积极参与女子教育的运动,呼吁加强女子教育,增加女子从事知识性工作的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打开了教育改革的大门,即将诞生的民国政府很快就开始了教育改革。
民国初期,各地相继创办女子学校和女子大学,标志着女子教育的逐步兴起。
同时,各种女子教育的组织也迅速崛起。
1912年,清华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恶劣的战争环境造成了校舍的老化和设施的破损,但这个时期的学校师资不错,并且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
1919年,女权主义者宋庆龄创立了妇女教育研究会,更加突出了女性教育的意义。
在其他城市,也相继成立了各种女子学校和教育组织,为女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女子教育的现状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方面,女子教育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少女子大学和普通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女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普及率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不足等。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动因探析
括} 京师、 直隶、 奉天、 黑龙江、 山东、 山西、 陕西、 、 河南 江宁、 江苏 等2 个省区。 从中可 以看出, 1 西方女权屉想的传人掀起了2 0
足于科学试验、 商品经济以及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人文精神、 以
自由主义为 动力 的批 判精神 、 以经济 为最 高利益 的功利 主义导
向。
西方在 民主 、 科学思想 的指导下 , 女可以同校学习 , 以接 男 可
受相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这种指导思想在五四前后深刻地影 响着中国教育界, 为中国男女同学树立了榜样。11 年, 95 资产阶 1 世纪末期 , 9 清政府迫于外界的压力对女子教育给予了必 级开始宣扬“ 男女平等”“ 、 婚姻 自由”“ 、妇女解放” 等思想 教育界 要的重视, 但这种改革仍然以传统的封建教化为中心, 而现代化 开始接受西方的男女同学观念 , 并且风靡一时。 的教育体系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可有可无。因此, 这一改革体 陈独秀在《 青年》 创刊号中发表发刊词说 :以科学与人权并 “ 现了时代发展 给民国政府带来 的历史 推动。 重. ” 打破“ 忠孝节义” 奴隶道德”发展“ 的“ , 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 8 清朝的覆灭把落后的教育这一历史难题留给了刚刚兴建的 【 并相继在各种报刊专栏发表了关于女子教育问题的深刻见 国民政府。一方面, 旧官僚、 军阀、 地主乡绅 、 新军阀势力要求恢 解, 认为教育耍面向全体国民, 全体国民才是施教的对象 , 当然这 复 旧有 的教育制 度 , 尊孔读 经 , 提倡 复古 的道德形 态 ; 而另 一方 些施教的对象包括女子在内。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期说 :现代 “ 面, 则是新教育培养的社会成员及中国的工业化趋势, 要求不断 民主主义的精神” 在教育上“ 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 , 这 完善 民主共 和政体 , 在精神方面要求 民主 、 等与科学 。所谓 民 平 种人人均等的机会不仅仅包括男女平等 , 而且包括男女社交上的
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 : 张
玲( 9 5一) 女 , 17 , 吉林乾安人 , 松源职业技术学 院讲师 , 吉林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 。
・
1 7・ 0
3 晚清 女子 实业教 育 的经 验 . 早 在洋 务运 动时期 , 为适应 新兴 洋 务 事业 的人 才需 求 , 务 派 创 办 了一 批 培养 技 工人 才 的新式 学 洋 堂 。这 些学 堂 以施 行技 能教育 、 练运用 机器 为 目标 , 而培 养技 术人 才 。这 “ 以看作 中国 近代 职业 训 进 可 教育 的原初 形态 ” 在一 定程 度上也 使 时人 关 注教育 与经济 的联 系 , , 并认 为 “ 兴实业 之学 ” “ 大 , 俾有 益 于 国计民生”_ 。10 3 93年,癸卯学制》 学务纲要》 j 《 的《 中明确指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工商各项实业 为 “
富国裕民之本计 , 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 , 以学成后各得 治生之计为主, 最有益于本邦 。对此 , ” 史学家认 为, 这种 旨在使 受教育 者 “ 得治 生之计 ” 各 的实 业教 育 ,其 用 意 与职 业 教育 无殊 , 过 不 以职业 教 育 为 “ 不 言耳 ”_ 。可 见 当时的实业 教 育其实质 就是 职业教 育 。 4 J 晚清 设置 的女 子实业 学堂 , 民初 女子 职业教 育发 展提 供 了一 定 经验 。晚 清女 子 职业 学 堂各 项 制 为 度 较为健 全 。1 办学 宗 旨明确 。上 海 女 子 中西 医学 校 明确其 宗 旨为 : 贯 通 中西各 科 医学 , 专 重 女 . “ 而 科, 使女 子之病 , 皆由女 医诊治 , 悃 而 达病 情 ”5。2 实 行分 科 教 学 。上海 速 成 女工 师 范 传 习所 手 工 通 [ . 3
[民国,初期,女子,其他论文文档]试析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
试析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学者们已从各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文章通过分析归纳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得出了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对当今女性教育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嬗变特点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女子教育在曲折中求发展1.政治经济的限制。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是在清政府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造的。
因此,清朝末期的教育必然影响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
清末女子教育是在进步人士舆论压力下展开的,而且从清政府着手进行女子教育工作开始,就对女子教育在课程设置、修业年限、教育权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限制,给女子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经济上,教育经费不足成为困扰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可从清末杭州贞文女学堂校长因经费短缺难以维持而自杀的事件反映出来。
由于资金缺乏,规模小、设施简陋,师资不合格和师资短缺成为限制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束缚。
中国封建女性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一方面,一些民众由于受观念的限制,又因为苛捐杂税的沉重而捣毁学堂,以致时人感慨清末毁学竟成“风气”,这加重了兴学的困难。
另一方面,女性自主意识不强。
由于多数女性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导致女性不乐于进入女学堂学习。
因此,女性主体意识不强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此外,女性求学目的不纯及缺乏信心也是女子教育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
有些受过教育的所谓“新女性”,整日在消费上讲究,有些更以出嫁为职业,则女子求学便是女子“求夫”的准备或手段了。
她们之所以受教育乃是为了婚姻而受的。
(二)受外界影响,女子教育的政治倾向性十分明显1.民国前期女子教育的产生是外界影响的产物。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所以在女子教育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诸多限制。
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可编辑)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姓名:马婉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学原理指导教师:刘虹20090606摘要清末至民国前期是我国女子职业教育的滥觞和初步发展时期。
此时的中国社会正是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特殊历史时期,政权更替、军阀混战、经济结构变化加剧。
从清末的国开到中华民国建立后吐故纳新,中国的女子职业教育做为连接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的纽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极少到有一定规模的发展过程。
教会女学首开女禁,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大大的促进了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女子职业教育的产生;清末和民初的兴女学热潮,为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清末的实业教育救国思潮和民国建立后的职业教育思潮,极大的推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萌生和发展;再加上清末以来倡导女子经济独立的呼声高涨和女性职业意识不断觉醒,逐步认识到女子除了家庭责任外,还有做为社会一份子的社会责任,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设立女子职业学校、对女子进行职业教育,使女子学得一技之长,摆脱昔日对男子的依附,养成自立人格,最终成为近代女子解放的重要前提。
本文试图从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对这一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所取得成效与制约因素进行探究,从而认识到女子职业教育对女性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就业范围的扩大,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妇女解放进程方面的重大意义;反思出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创办适合女性特点和女性需要的专业和办学形式对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末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 锄,,.毹,,,.锄’ ;, :;,,, . ,,, .’,,,,.,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试论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启示
试论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启示[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已不再是男尊女卑的时代,时代女性在教育、社会地位及就业等方面已与男子取得了平等的地位。
这一地位的确立有着历史缘由。
早在民国初期,随着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女子职业教育作为两者结合的特殊形式应运而生。
在职业教育发展及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法律化,吸取了清末实业教育的经验,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颇丰,为今天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启示一、教会女校的建立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西方传教士在华宣传西方文化与教育成为女子教育的发端。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陆续在福州、厦门、广州等五个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创办了一批教会女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开放口岸的增多和教会势力的扩张,教会女校有了较大发展,数量急剧增加,1876 年,仅基督教教会就办有女校 121 所,招收学生 2101 人。
到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
1895年,有女子小学225所,女学生4262名;女子中学69所,女学生2096名;女子书院及培训班14所,有女学生416名。
教学环境开始向女生提供与男校接轨的教学内容。
传教士不仅在中国创办了数量较多的女子学校,还资助女子留学,促进了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会女校提倡女子教育思想言论的宣传及开办女子学校对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冲击。
郑观应、梁启超等思想家将教会女学作为在中国发展女子教育的蓝本并付诸于实践。
清末民初,中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相继出现,为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二、晚清女子实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的经验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始全面接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男女平等、天赋人权等理论广为宣传,在中国沿袭几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发展女子教育成为救国救民的有效途径之一。
略论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局限性
一 民国初期 的女学 带有 不平 衡性 民初 女学 沿袭 清末 女学 的特 点 ,不平衡 性依 然存 在 。其 主要 表现 在男 女学 校规 模及 受教 育人 数之 间 的差异 、地 区之 问女 学 的差 异 、女 子受 教育 程 度上 的差 异 。 据统计 ,“1918年 2月 一1919年 12月 ,当时全国有国 民小学学校学生 4842683人 。其中,男生共有 4634501人 , 占总 数 的 95.5% ,女生 有 217137人 ,占总 数 的 4.5%,男生 数是 女生 数 的 21倍 。按 照 当时 我 国的人 口比例 计算 ,全 国 的学 龄女 子 数大 约为 2000万 人 ,而实 际仅 有 21万女 生 ,这 意味着平均 100个女子中将有 99个不能接受教育。山西是 当时全 国推 行 义务教 育成 绩最 突 出 的省 份 ,据统 计 ,全 省共 有 学生 645148人 ,其 中女生 数 是 80583 人 ,只 占总数 的 10.8%。” “1922~1923年度 ,云 南有 中学 校 21所 ,其 中 男 校 20所 ,女校 仅有 1所 ;云南 中学 生总 数为 2940人 ,女 生 为 157人 ,女生 仅 占 中学 生 总数 的 5.34%。”②我 国其他 省 市也呈 现 出这 种状 况 。此 外 ,民 国年 间女子 学校 主要 集 中在 省 会及 经 济发 达地 区 ,女 学潮 流并 未深入 到 广大 的农 村和 边 远的山区,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少数 民族地区,根本没有开设 女学 。女 子学 校 的学 生也 主要 是官僚 士 绅之 家 的女孩 子 。“以 省 立 大理 女子 中学 为例 :该 校 出身 于地 主家 庭 的 占 30%,商 人 家庭 的 占 33.4%,军 政家 庭 的 占 23%,其他 的 占 6.5%, 工农家庭出身的只占 7.1%。” 在接受教育程度上同样存在 不 平衡 性 ,女 子 只有 少 数能 够接 受 中等乃 至高 等教 育 ,大多 数女 子 只能接 受初 等教 育甚 至无 法得 到 应有 的教 育 。 二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女子服务于家庭的封 建主 义色 彩 如在女子 中学教育方 面:民国政府 的教育政策 的制定 者,关于中学男女学生的学习待遇是建立在男女有别的基础 上的。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之间的体质 、智力方面承认有天然 的 区别 ,而且没 有完 全 消除封 建 时期 的女 子教 育是 服务 于家 庭 生 活 的影 响 。免 授兵 式体 操 和数学 、物理 等课 时 少于 男生 属于前 者 ,而加 授 家事 园艺 即属 于后 者 。笔 者认 为 男女 在生 理上存在着区别是肯定 的,但在智力方面是一样的。我们不 能 因为 男女 有别 而减 少女 生某 些科 目的课 时 ,这 不利 于女子 的学 习 。另 外 ,家事 园 艺也 不能 把它定 义 为女 性 的工作 ,男 子也应 该 学 习这方 面 的知识 。当然 ,如果从 家 政学 的角 度来 看无 可厚 非 ,其 真正 的原 因是 受封 建 主义 的 “女子 主 内”思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前言民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尚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女子教育更是缺乏发展。
然而,在黑龙江省的局部地区,女子教育却已经开始缓缓发展起来。
本文将就此展开简述。
一、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现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黑龙江省辖区内的女子教育非常有限,主要以汉族城市和部分满洲族部落的女子教育为主,其中以长春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和伊春市为代表。
这些地区所开设的女子学校,主要以私立学校居多。
不难发现,女子教育在“海峡两岸地区”,即讲汉语的城市和满洲族聚居的地区,相比于在满洲及内蒙古的女子教育来说较为发达。
在满洲及内蒙古地区,女子教育非常缺乏资源,只能依靠传统民间教育来维持。
二、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家的支持。
在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以下人物和事迹的支持:1.杨世杰杨世杰是长春市的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
他于1919年,在长春市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先河,建立了长春女子文高等学校,为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贺德因贺德因是以发展内蒙古和满洲地区教育为己任的教育家。
1921年,他在伊春市建立了贺德因师范学校,为教育内蒙古和满洲地区的女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三川一园三川一园是黑龙江省当时著名的女子学校。
在其创办者方树柏等人的努力下,该校迅速成为了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的一所女子教育明珠,其教育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备受好评。
4.时代背景众所周知,女子教育的发展要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
在黑龙江省,20世纪20年代后期及30年代初期,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上升,教育投入逐渐增多,这为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影响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中主要包括:1.推进了社会进步通过女子教育的发展,在当地推进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进步。
女子们能够通过接受教育,获得更广阔的人生观,同时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规划,这为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民国是近代中国快速转变的历史时期。
清末新政后,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女子教育,黑龙江地区作为满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在各县区也大规模开展了女子教育,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保持着稳定发展。
论文分析了黑龙江女子教育背景,具体分析了女子教育的不同层次;认为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禁锢思想的束缚;提高了女性的自身素质,对民国初期全国女子教育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标签:民国初期;九一八;黑龙江地区;女子教育中国封建社会严格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女子没有受教育权。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的落后,以及女子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女子教育问题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
处于边疆的黑龙江也不例外,虽然地理位置极偏,开发较晚,教育落后;但民国初期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受此影响,黑龙江教育有了较好发展环境,女子教育随之发展起来。
一、黑龙江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女子教育。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逐渐丧失,先进学者意识到须用教育改革来改变现状。
1901年清政府开办学堂,废除科举;次年公布了《钦定小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可在家接受教育;1905年设学部,次年承认女学地位并列入学部;1907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承认其合法地位。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学的热潮。
“到1907年,全国有428所女学堂,15 498名女生”[1]。
黑龙江处于边疆,开发较晚,与其他地区教育相比较为落后,女子教育更是滞后。
自1904年始,黑龙江女子教育开始缓慢发展。
当时的黑龙江副都统程德全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其放在其他事务之上,1905年奏请创办幼女学校,“黑龙江程雪帅日前具摺奏请,以江省教育尚难普及,非急设女学不足以固根基,现筹定的款设立女学校,一区招考幼女入堂肄业,庶为矫正母教入手之基,籍收他日改良社会之效,已奉旨允准。
民国初期(1912-1927)女子教育思想研究
民国初期(1912-1927)女子教育思想研究王丽霞【期刊名称】《继续教育研究》【年(卷),期】2015(000)009【摘要】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柬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总页数】3页(P90-92)【作者】王丽霞【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2【相关文献】1.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2.简析民国初期(1912-1927)大学内部治理3.“松控”与“自治”:论民国初期(1912-1927年)大学与政府关系4.民国初期教会中学的发展(1912-1927)5.民国初期法律家群体研究(1912-1927)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2届)史学论文写作题目: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序号:2班9号学号:201221012531学生姓名:何媛媛指导教师:李玉君2015年6月目录摘要(关键词) (1)前言 (1)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1)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1)(一)女子学校教育 (1)(二)女子社会教育 (2)(三)女子家庭教育 (3)三、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3)(一)女子教育的特点 (3)(二)社会影响 (3)参考文献 (4)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摘要]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中,近代妇女运动和思想解放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亮点,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史前言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学者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这些内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值得探讨。
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一般认为是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
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的解放,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题,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几经曲折,其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重视的。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形式几乎是数千年一贯制,直到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骤变———经正女学的诞生才有所突破。
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女子教育由家庭承担,家庭是她们“破蒙的学校”,也是“毕业的学校”。
自西周以降,家庭始终是女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这种抱残守缺、凝滞不变的形式,束缚女子教育达2000年之久。
自中国被动地卷入近代世界体系后,在中西方对抗与交流中,社会变迁的速度比以往有所加快。
社会发展需要新知识、新人才。
人们开始讲求新式教育,而新式教育强调普及和实用。
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期女子教育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与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首先,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的提倡和实践有密切关系。
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自形成一种政治力量后,对妇女教育问题也给予了重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指出妇女受教育与否事关国家的前途,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女不学始。
所以他们积极提倡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的发展是近代女权运动强烈呼唤的重要产物。
20世纪初期,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争取教育权。
中国妇女争取教育权的斗争,对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的取得,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近代女子教育也是西方在华教会兴学活动的客观产物。
众所周知,西方教会来华兴办学校的直接目的是为其传教,为其经济、政治侵略服务,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中国的基督化,但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
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整体素质。
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一)女子学校教育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晚清之际兴起的,其表现就是女子教育开始走出家庭教育的圈子,出现社会化、普及化的趋势。
最早的女子学校是1844年由英国“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派出的阿尔德赛女士在浙江宁波创立的。
这一举动既是西方教会在华创办女学之始,也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历史。
直到1898年6月,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才在上海产生。
女子学校在1907年以前增长很慢,进入民国,女子学校有了较大发展。
1.教会学校。
经过学校数量少、程度低、学生以贫民子女为主的初期阶段后,教会学校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规格齐全的教育体系。
1919年国内共有基督教中学265所,3年后增加到291所,其中女子中学为82所。
天主教创办的女子学校在1920~1921年就达2615所,学生53283人。
至1925年,各类教会女校的学生已达116251人。
教会女校一般都设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同时还设立了一些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科目,其中有圣经、国文、算术、地理、世界历史、天文、生理、音乐、体操、物理、化学、英语、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文地理、代数、几何、三角等等课程,这些科目是中国传统女子教育未曾有过的,为在读女生和中国女界接触民主和科学开辟了一个渠道。
2.自办教育。
1912年1月19日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条标志着民国教育的开端。
1912年2月,上海女子政法学堂开学,标志着女学教育开始培养从事国政的人才。
3月,上海女子护士学校成立。
3月20日,中国第一个女学教育领导机构———湖北女子教育总会成立,该会以“扩张女学,补助共和,期达于完全美满之目的”为宗旨。
此外,女子中学、各类女子职业专科及教会和私立女子大学相继建立,说明女学教育已开始摒弃“贤妻良母”主义,培养新型女知识分子,中国女子的素质随之开始发生变化。
据统计,1916年全国女中学生仅724名,1922年增加到3249名,1925年增加到7956名,1928年达24870名,前后短短12年,增加33倍有余。
除教会学校外,1922年全国入高等学校的女生已达665人,925年增加到972人,1928年达到1835人。
3.留学教育。
20世纪初,女子留学教育也出现了。
开始是女子以个人自费形式出现。
民国成立后,美日为了达到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目的,利用庚款等形式发展中国留学教育,同时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急需向外国学习,这样中国女子留美留日人数便有所增加。
由学校派遣女子留学也规范化了,如1914年清华学校开始利用美国庚子退款每隔1年选派10名女学生留美。
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女子留学欧洲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成为一支与国内女子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教育队伍。
(二)女子社会教育从19世纪末期报刊等印刷媒介的兴起与繁荣,到20世纪初期广播等新媒介的出现及其不可遏制的发展势头,大众传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不仅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精神食粮,而且其信息传递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也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自戊戌维新中国第一份《女学报》问世,经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妇女报刊的创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高潮,1898~1922年所出版的妇女报刊就有近80种。
这主要是指以妇女理论、妇女生活、妇女解放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性妇女报刊,若将1898~1949年整个民主革命阶段创办的妇女报刊,以及其他各类报纸和期刊开辟的有关妇女的副刊、专栏、专页、专号,各女子学校创办的校刊、校报都计算在内,数量就更为可观。
综观各妇女报刊的出版宗旨,尽管其侧重和篇幅各不相同,但整体而言,大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传播新思想、抨击旧观念、传授科学知识、探讨妇女问题。
(三)女子家庭教育此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以传统教育为主,其目的仍不外乎培养贤妻良母,维护封建礼教。
中国古代虽无女子学校教育,但是有女子家庭教育,而且家庭教育是女子教育的主要形式。
近代女子家庭教育和古代女子教育在内容思想、宗旨目的、类型方式以及理论根据上没有本质的差别。
民国初期的女子家庭教育教材非常庞杂。
考察这些教材,可以看出它们的思想纲领不外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其目的在于培养所谓的贤妻良母,“使女子坚定执行封建礼教的信念,从而为君、父、夫三位一体的男权中心社会提供更为牢固的观念和行为结构”三、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影响(一)女子教育的特点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解放,不断改造着中国传统的伦理习俗,为女性的发展创造着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提高了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基础。
此期的女子教育与民国前的女子教育相比,有如下新的特点:1.教育价值观的演进。
虽然中国女性温柔敦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性格与传统女子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封建社会的女子教育强化的是女子对男子顺从与服侍的义务。
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使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痛定思痛,认识到女子是富国强兵的极大人力资源。
这时女子教育的价值,已经从训练统治者和男子寻欢作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提高到了优化国民素质的高度了。
2.教育内容的拓展。
从《列女传》、《女诫》到后世的《闺范》、《女训》、《内训》等封建时代的女子教科书,都不厌其烦地讲述“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淑姝”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严重束缚了女子才智的发展,强化了“女子无才便是德”。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内容形成了既保留女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家政等内容,又照顾到女子性别的差异特色。
另外,随着女子教育的社会化,女子报刊、妇女团体等新的社会宣传工具也不断推出新内容,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社交自由等新理念,为知识女性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保障妇女大众的权益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为社会关注女性架起了一道桥梁。
3.教育形式的更易。
自西周以降,家庭始终是女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的打破,是在宁波女塾创办以后。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家庭教育仍在继续,同时出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后二者逐渐成为女子教育的主流形式。
在学校教育中,不单单有细分的教育单位,另外在自办教育中,从办学主体看,出现了官立、公立和私立并举的现象,而私立又可分为官员、乡绅、新式知识分子创办;就性别来说,既有男子也有女子创办女学;就创办者的政治属性划分,既有洋务派创办,也有立宪派创办,还有革命派创办。
办学主体的多样化使得办学宗旨和教育形式都有区别。
女子留学更是前无古人的新的女子教育形式。
(二)社会影响民国以前的中国是一个父权极强的封建社会,系统教育是男子独享的特权,而女子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
”所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在妇女解放史上还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启迪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为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