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充满活力的探究性实验课,教学密度较大,要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发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如何鉴定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呢?课堂上在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2.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觉到有一丝丝的甜味。
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如何鉴定呢?课堂上在咀嚼过变甜的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淀粉发生了改变。
3.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过程。
我们要验证作出推测是否正确,必须要做——实验。
(学生齐声回答)二、让学生设计分组实验方案,在探究中成长1.设计实验方案,将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设计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的对照实验,并把实验步骤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示出来。
2.三大组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引导学生:虽然我们在实验探究中,探究的是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三个变量,可真正在实验中,我们却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的实验。
这三大组实验整合。
对于实验中有清水参与的实验一般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就是实验组。
然后实验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设置1号试管的目的是什么?2号与1号管对比有哪些不同的条件?2号试管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3号与1号管对比有哪些不同的条件?3号试管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三、在实验操作中体验探究的快乐学生开始分组动手操作实验,教师提示实验细节,教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1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与收,在教学设计上有侧重,组织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意,重点放在实践体验和交流过程。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去。
即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又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3、设计开放式的场地,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提供的是利于学生创新的实验条件。
4、体验成功,鼓励创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要及时捕捉,予以保护,不应回避,并使之深化。
5、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不同的创意,这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很大作用。
6、由于实验室条件,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尚需改善并不断提高。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2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和收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
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
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是属于后者。
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此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和收的关系,教学设计上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教学时间安排上侧重于哪些部分。
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年幼,很难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凭空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究实验方案。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组织学生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里的探究实验。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能够得出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并感受实验探究中重要的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为下一节课学习食物的消化打好基础。
本节课先让学生品尝馒头,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增加实验探究的趣味性,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馒头变甜是因为口腔中的哪些结构在发挥作用?通过层层设疑,环环相扣,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接下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理清实验思路的基础上,也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验创新,尝试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的新思路。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说出实验创新点,比如:馒头块容易被唾液泡软变碎,可以用手指饼干来代替;水浴加热可以用手握紧试管来代替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大胆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对于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的小组,教师也给予充分关注,让小组成员反思失败的原因,如唾液量不足或不纯;馒头的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提高学生对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的认识。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收获团队合作的乐趣。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收获,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饮食的生活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密度较大,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讨论实验计划,完成探究活动,表达和交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
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过程中,想出的实验改进措施是很有创新价值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应该让每个小组交流实验成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尝试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节实验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也为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创造意识奠定基础,将生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生物实验课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研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生物实验课培养
称
学生操作能力的研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
学习内容,在本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生熟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学生统一的
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
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
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提高实验
操作能力。本探究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以及结论分析等,都是在教师的启发 课例研究综
下,学生一步一步亲自完成的。在这种过程式教学中, 述
流想法和意见,让每个成员在其中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观
点和建议的机会,让学生之间成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
系。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合作意识、合
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等。
3.鼓励创新,营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
者,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进行探究。探究性实验能给
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形成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生们通过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实验,已知了淀 学生学习能
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初一学生思维活跃, 力分析
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学生程度较低,实验条件较为落后,所以,在本 次实验前,完成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的教学, 结余出时间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实践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是以一个生活常见现象——“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引入,虽然这个现象同学们都知道,但是用实验的方式来印证,学生们还是很兴奋,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两个小组来完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个小组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负责准备馒头,另外两个学生各取唾液2ml,这个过程比较难操作,主要是学生们觉得让唾液从嘴中流出来脏,我让学生将舌头尖顶在下牙内,低头,唾液自然从舌头的两边顺流下来,用小烧杯接住,同时脑中想象自己很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这样可以加速唾液的分泌。
取好后各组合作进行,将探究完成,其他同学对照课本和同步学习,仔细观察这两组同学的动作,如果不对,就记下来,因为这个探究完成后,还有一个交流时间。
这节课进行得很热闹,但问题也很多,首先取唾液男生还可以,但有两个班女生就是不好意思,结果半节课唾液都没有准备好,中间再找别人取,还有学生在自己用量筒的.时候,这个2ml也把握不好,馒头也切得不够碎,分得也不是很无均匀,在搅拌的时候,学生也没做好,有时把不用搅拌的搅拌了,因为学生在做的时候很兴奋,但没有对这个探究理解,虽然操作之前让他们看书了,我在旁边指导着,一节课的实验总算是完成了,结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有很多方面。
最后先让操作的几个学生谈谈操作感想,其他同学再一起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及想法。
这节课不算成功,但学生体验了。
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也更有经验,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
哪些地方放手。
2、《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昨天,我在四(5)班上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体验知道舌头、唾液、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是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活动:1、观察口腔结构。
2、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第一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两个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
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 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说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2.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唾液的收集四、教学设计思路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五、教师准备1、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量的馒头三块、清水、碘液、量筒、记号笔、试管、烧杯、37 ℃的温水、玻璃棒、温度计、药匙、白纸、镊子、棉絮2、设计实验报告单3、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情况》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是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的
变化与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唾液分泌以及温度、时间
有关。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是通过探究馒头在口
教学目标 腔中的变化过程,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
3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是在实验探究的过
程中感受到科学的奇妙,激发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以及对
途径。探究实验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创
造意识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是学生科
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教学过程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7、交流反思,总结经验。
课例研究综
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可以说,小组探究在实
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为学生自主
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策略选
2、鼓励创新,营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探究性
择与设计 实验教学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
者,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进行探究。探究性实验能给
学生提供一个通过探究来学习生物知识的亲自实践的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情况》教学设 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情况》
称
主要内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情况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
中发生了变化。(重点) 教材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
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这节课你都Βιβλιοθήκη 到了那些内容?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尽量让学生自己说)
生活小贴士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不要狼吞虎咽。
八、巩固与提高
一、填空 1.口腔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 2.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变成 麦芽糖。 3.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 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 4.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
(四)教学难点
1、唾液的收集 2、取馒头量的控制 3、水温的控制
二、学情分析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 食物中的6营养物质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2.学生们在生活中常吃馒头,却没有仔细 探 讨馒头的主要成分,以及它是怎样被 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因此,怀有强烈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学生们在初一做过探究实验,有一定的 经验,对实验充满了期待和兴趣。
完善实验
1.多大的馒头块做实验合适?
2.怎样才能尽快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 3.实验装置在37摄氏度的温水中保持多长时 间最适宜?
(五)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1号试管不变色,2号、3号、4号和5 号变 蓝色。 2.1号和2号对照,说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与唾液的混合作用有关。 3.1号和3号对照说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 4.1号和4号,1号和5号对照说明唾液在高温 或低温下没有起消化作用。
(六)总结与思考
1.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都有关系。其中唾液的混合起主要的作用。 2.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变成麦芽糖。 3.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 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 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 消化。 4.口腔具有初步的消化淀粉的作用。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并在小组之间交流与讨论与总结,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得以提升!二、教学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活动要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消化酶的活性最强的温度是37℃;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控制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生了解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
课前准备:教师:馒头、小刀、研钵、小烧杯、滴管、棉絮、保温桶、试管及试管架、稀碘液、喷壶、纸槽、纸杯、镊子等。
学生:取唾液。
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生物,乃至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实验,而且实验难度很大,学生的实验效果往往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唾液的量不够。
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永兴县刘酸钠(一)“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不足及改进之处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
但是这个实验操作复杂,很多学生忙碌了一节课最终实验失败,往往感到非常失望,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我在组织实施这个实验时,对一些操作细节作了改进:1.馒头的准备.实验原型中所用的馒头是用新鲜的馒头切成黄豆大的小块,在多次实验中发现馒头块不太容易被唾液淀粉酶分解,试管浴在温水里再久加碘液后溶液任可能变蓝.于是我改馒头块为馒头碎屑:实验前一两天将买来的馒头放太阳下完全晒干,并收好,等到实验时只要用手指轻轻碾碎即可.2.取唾液。
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将消毒的棉絮放在口中含一分钟,然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这种方法不太被学生接受,觉得很不卫生,即使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做了,取到的唾液量也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改用在实验中直接让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小口清水,在口中含一分钟,并用杨梅图片刺激唾液的分泌,然后将唾液吐到小烧杯中。
(三)实验器材试管架试管两支玻棒两根量筒吸管碘液烧杯热水清水馒头屑(四)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五)实验过程1.准备好①②号试管并放入黄豆大小馒头的馒头屑2.取唾液:喝一小口清水在口中含一分钟后吐入小烧杯中.3.①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 ②号试管注入2毫升清水,都充分搅拌后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2分钟后取出这两支试管,冷却至常温后各滴加3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六)实验效果实验时间缩短,实验现象明显.(七)自我评价通过改进,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实验成功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实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兴趣,增强了求知欲望.1号2号。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取一小块馒头在口腔中细细咀嚼,您有什么感觉?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④人口腔中的温度是37℃。
(因为酶在37℃左右活性最强)3、开始实验。
(老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逻指导。
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友好提示,注意事项:①切取的馒头不宜过大,有大豆大小较为合适。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第二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授课时间:授课人:审核:七年级生物集备组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口腔内的消化作用 [品尝]:请几位同学品尝馒头,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提问:你吃了馒头以后,感觉到什么变化?所有同学都有共同的经验,如吃大米饭、面条时,开始不甜,但咀嚼一段时间后,有了甜味。
为什么馒头在细嚼慢咽的时候会有甜味呢?下面我们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解开这个迷题。
[想一想]:1。
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2。
是什么原因使馒头变甜了?A。
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B。
唾液的作用。
[提出问题]:1.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2.如果有关,它们各起到什么作用?3.馒头变甜是否是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作出假设]:(老师引导)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是消化系统的首要把关口。
我们已经知道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很好,那么,是不是他们都对食物的消化起作用?因此,我们要创设情境,将他们的作用用实验来表现出来。
同学配合老师,咀嚼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觉的变化。
回答:变甜。
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根据实验提示设计实验。
认同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消化。
根据PPT图示给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起到引导的角色,这样可以使提高学生的牙齿:——舌:——唾液:——[实验提示]:器材:量筒、橡皮塞、滴管、小刀、脱脂棉、镊子、馒头、清水、碘液、唾液。
原理提示: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淀粉并没有甜味,但其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2、淀粉遇碘变蓝色。
3、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4、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设计实验方案并演示]:【1】:1+2A B C+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2】:3把A、B、C三支试管分别塞上橡皮塞,放在内衣口袋中或手中握住加热5-10分钟。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第一篇:“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3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
在考虑实验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尝试对某次实验的教学设计进行如下调整,效果很好。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课前,让学生回家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
学生都感受到了淡淡的甜味从无到有的过程。
由此,学生不难提出第一个问题: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此时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馒头变甜的确是淀粉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
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
假设现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呢?学生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样一组对照实验,当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具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取一小块馒头在口腔中细细咀嚼,您有什么感觉?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④人口腔中的温度是37℃。
(因为酶在37℃左右活性最强)3、开始实验。
(老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逻指导。
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友好提示,注意事项:①切取的馒头不宜过大,有大豆大小较为合适。
②取唾液和清水的试管、量筒。
③除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④保温:用开水往其中加入适量冷水调温即可,温度保持35—40度,保持时间5---10分钟。
⑤加碘液验证,观察颜色变化。
4、实验结束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5、交流实验结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对于交流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实验现象不明显的,老师组织学生分析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实验小结: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和温度有关系。
四、巩固练习下表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结果显示_____试管中的浆糊变蓝色(填“A”或“B”)。
⑵一支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畅谈实验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您又获取了哪些知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种子结构》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已知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效果分析本节课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学生品尝馒头,提出探究的问题,然后商讨探究计划,在这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
本课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
教师在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改进,首先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唯书。
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去发现,去创新。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维碰撞,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合作学习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这节实验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在最后分析失误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这一环节,感觉有的同学分析的不够彻底,交流不够充分,这也是今后实验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
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生物课中蕴含实验原理深刻,操作灵活性较大,课程改革中所有实验中成功率较低,考试涉及度较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为全面的一节实验课。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引起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因素。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并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测评练习一、学习目标1.知识通过探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2.能力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研究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假设,学会设计探究方案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这一过程用到了口腔中哪些结构或物质呢?2.而这一过程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根据讨论结果,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可以用简图或表格来表示)管架、碘液、馒头块、唾液(各组收集)、水浴锅等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四、总结提升五﹑整理仪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不应该从对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始于对事物的观察。
实验是生物教师实施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渠道,所以上好一节实验课非常重要。
实验课前老师的周全的考虑,是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体会到生物课的神奇和魅力的关键。
在上课之前,我自己反复做实验,找到最佳的实验材料—干馒头;找出馒头碎屑与唾液的最佳用量;计算反应的最佳时间;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为了节约时间与材料,我将干馒头碎屑磨成碎屑、馒头切成方条、脱脂棉制成棉球;学生分四人一组,指定负责的同学当组长等等,为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做了充分的准备。
过去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老师做概括性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探究实验我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以及结论分析等,都是由学生一步一步亲自完成的。
在这种过程式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体验的多了,独立思考与相互间的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多了,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受到了很好的磨炼,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标分析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实验教学即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因此,在生物学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它不仅仅能培养学生动手,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达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本实验教学是基于“生物圈中的人”这个一级题中“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这一具体内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变化” 笔者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过程中发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实验教学设计总体设计很好。
但仍有很多层面需要教者创新和改进。
为此,在实施该实验教学时,对实验的整个方案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改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实验的整体方案设计主要是基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基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效果。
在多次实验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想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设计基于唾液淀粉酶最适活性原理以及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原理。
该实验教学力求全员动手参与,力求每个分组实验效果明显,强调对现象的科学解释,强化每个步骤的科学精准,特别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要科学诊断和评价,掌握科学实验的一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