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阎嘉版大纲
文学理论阎嘉版大纲
可编辑版
26
1. 不能忽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可编辑版
27
2. 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与经 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
可编辑版
28
3. 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可编辑版
29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可编辑版
30
(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可编辑版
31
1. 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可编辑版
32
可编辑版
59
2. 生活体验和积累对于作家的创作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编辑版
60
3. 作家创作过程的实质
可编辑版
61
(二)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可编辑版
62
1.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是创作的主 体。
可编辑版
63
2. 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集中表 现为作家的“心灵”在创作中的主导 性。
可编辑版
64
2. 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学 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促进 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因。
可编辑版
33
3. 文学的兴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 关。
可编辑版
34
(二)生活是文学的惟一源泉
可编辑版
35
1.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根本性 的。
可编辑版
36
2. 强调文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想渊 源和理论根据
(三)作家的素质和才能
可编辑版
65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个 体精神生产。对创作的主体作家来 说,必需具备能够进行这一生产的客 观条件,即特殊的素质和才能。
可编辑版
66
二、文学创作的思惟活动
可编辑版
67
(一)人类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
文学理论背诵大纲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1. 特点:本质上:
1)2)
2. 双向运动: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材料(信息)储备:定义:
途径:一类:
一类:
2.艺术发现:定义:
表现:*3
心理特征:*4
地位作用:*2
3.创作动机:定义:
作用:
动态轨迹:
特点:
分类:*4x2
1.文学与话语:理论:
2.文学与话语蕴藉:1)2)
3.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2
第五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
2)
3)
2.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1.文学创造的客体:两种解释:
是什么:
特殊性:*3
2.文学创造的主体:1)
2)
总之:3)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1.填空对话和兴味
2.还原与异变:异变的分类:*3
读者期待视野导致异变:*5
3.理解与误解:正解与误解
正误与反误
4.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4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1.文学批评的界定:定义:
与生产接受:*3
与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内涵:
3.内容,方式,构成:
第二节:叙述内容
1.故事:1) 作用:
2)
3) 二重性特点:
4)
2. 结构:1)
2)
3. 行动:三段式序列:
第三节:叙述话语
1.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学理论大纲
文学理论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2.文学活动3.文学理论4.文学批评5.文学史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简答与论述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中国特色3.当代性二、简答与论述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名词解释1.生活活动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5.文学本体论6.劳动说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二、简答与论述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含义2.话语3.话语蕴籍4.审美意识形态5.文学二、简答与论述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一、名词解释1.主导性与多样性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 推陈出新5 人民性二、简答与论述1 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名词解释1.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3.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二、简答与论述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一、名词解释1.材料2.艺术发现3.创作动机4.艺术构思5.灵感6.直觉7.综合8.突出9.简化10.变形11.陌生化12.即性13.推敲二、简答与论述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3.灵感与直觉的区别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第八章文学创造原则一、名词解释1.艺术真实2.艺术概括3.情感评4.人文关怀5.艺术形式二、简答与论述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3.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5.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6.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的原因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8.“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在内涵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文学理论精品课电子讲义(阎嘉)
本文由491637795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讲:第一讲:文学本质论一、文学的本质(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二)有关文学本质的有影响的观点 1,模仿论:模仿论也被称为再现论。
模仿论强调的是自然或生活等客体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2,表现论:表现论强调的是作家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文学的本质。
3,形式本体论:形式本体论强调的是作品本身及其内在结构。
4,意识形态本体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关系对文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三)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 1,不能忽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2,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来实现。
3,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之,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多个层面,是一种审美创造。
在根本上,它要运用语言来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反映。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1,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2,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3,文学的兴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二)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 1,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根本性的。
2,强调文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据。
3,表现在文学中的“社会生活”不同于客观社会生活本身。
4,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二、文学的社会作用(一)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旦通过特定的媒介进入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就要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和作用。
2,作家内心希望有真正的“知音”。
3,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二)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文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这三样个方面。
1,文学的审美作用: 2,文学的认识作用: 3,文学的教育作用:(三)正确认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1,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通过读者精神的潜移默化来实现。
文学理论复习纲要
文学理论复习纲要第一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讨论文学的一般性质和特征。
本章通过三节内容的讨论,逐层揭示文学的性质与特征。
在教学中需注意不能孤立地根据各节所讲的内容来理解文学的性质,即注意第一章对文学性质的分析和讨论是通过三节内容,逐层分析才实现的。
第一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文学只能源于社会生活。
但是文学又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摹写,而是从审美关系上对人生的审美理解和感悟,以想象和虚构的方式对生活材料的加工改造。
文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均源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知识点】①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
②从价值关系上把握社会生活,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表达主体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理想,是文学基本的性质之一,也是文学的价值所在。
③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情感和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④艺术真实。
要从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理解文学的真实性,艺术真实包括三个不同的测度,满足读者三种需求:通过反映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测度以满足接受的需要。
【难点】①文学的审美性与价值关系②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审美是文学把握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
文学建立在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之上;所谓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指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感受和把握。
人性与人生是文学的对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活动中的对象化是文学审美性的表现形态。
【知识点】①文学审美性的人文内涵。
不能把文学的审美性仅仅理解为表现美的对象或语言形式之美。
②文学是“人学”说明:第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需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和追寻人生的意义;第二,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是建立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以直观的、感性的方式表现着人生。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Z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恩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what is 唯物史观?)♠Z2鲜明提出“二为”方向,并与“双百”方针相结合,构成指导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方针。
“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Z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①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三、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又能够通过其特殊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①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③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一,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第二,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第三,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二、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理论大纲》课件
文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文学理论
中世纪文学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理论
启蒙运动时期文学 理论
现代贺拉斯等为 代表,提出了悲剧、喜 剧、史诗等文体的理论 和创作原则。
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 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和 精神净化作用,代表人 物有奥古斯丁等。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 调文学的真实性和自然 性,代表人物有薄伽丘 、达芬奇等。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方法将文学作品置 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中,以探讨作品与社会、文 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
创作心理
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构思、想象、 情感体验等,这些心理活动有助于作家创
造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创作动机
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通常受到 某种动机的驱使,如表达情感、传
递信息、探索人性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和超越
详细描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并试图超越其限制 。这一流派关注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对传统叙事和文学价值的质疑和颠覆
。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关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声音
VS
详细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旨在揭示和纠正文学作 品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强调女 性的地位和声音。这一流派关注女性作家 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以及她们如何塑造和 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和价值观。
A
B
C
D
修改与完善
作家在完成初稿后,通常会进行多次修改 和完善,以提高作品的质量和表达效果。
写作技巧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如 修辞手法、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以提 高作品的艺术效果。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与要求“文学理论”课是中文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主要以美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其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准确而系统地掌握和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并提高其分析古今中外文学现象的能力和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培养兴趣,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原则(2)掌握原理,追根究底,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3)开拓视野,纵横打通,分析比较—对比综合的原则(4)师生共进,形质同重,多维沟通—互动交流的原则第二章文学的形象系统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定义(二)文学形象系统性表现的两个方面:1、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之;2、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之。
(三)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的内在联系。
(四)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理论的发展及论争的过程(二)典型的定义(三)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四)典型环境的定义(五)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六)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论述对上述点要求理解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一)意境论的形成(二)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一)情景交融(二)虚实相生(三)生命律动(四)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一)刘熙载分类法(二)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一)意象的四种含义(二)“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一)哲理性(二)象征性(三)荒诞性(四)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一)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二)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三)“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一)寓言式象征意象(二)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三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叙事理论各有其特色。
阎嘉本文学理论原典翻译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第一节:作品与文学的本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与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
《文心雕诗人比兴,触物圆览。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拟容取心,断辞必敢。
攒杂咏歌,如川之澹。
《文心雕龙·比兴》译文:总之,《诗经》的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
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像胡越两地相距极远,但应使它们像肝胆一样紧密结合。
比拟事物的外貌,要摄取其精神实质,这是写作中必须努力争取的。
把形形色色的事物写进诗篇,就汇合成滔滔奔流的春水。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文心雕龙·原道》译文:从伏牺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
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
《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
”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文学理论(阎嘉)历年常考重点复习题以及模拟考试题
文学理论(阎嘉)历年常考重点复习题以及模拟考试题绪论: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1,“文艺学”、“文学概论”与“文学理论”几个概念是什么关系?2,文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3,文学理论和批评为什么要以各种理论资源为依托?4,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关系?第一讲文学本质论1,如何认识有关文学本质的各种基本观点?2,探讨文学本质的视点主要有哪些?3,如何理解接受视野中的文学本质观?4,如何理解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5,在文学本质问题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其长处和短处何在?6,为什么说文学的本质是多层次的?7,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审美本质?8,怎样正确认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7,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第二讲文学创作论一、词语解释创作动机;艺术构思;典型化;创作语境;创作心态;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灵感;创作个性;风格二、简答与论述1.文学创作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
2.文学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3. 普通知觉与审美知觉的关系。
4.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关系。
5.创作风格的基本特点。
6. 生活体验在作家的创作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7. 在把生活转化为艺术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8. 作家在才能和素质方面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9. 艺术思维与抽象思维有什么差别?艺术思维的特征有哪些?10. 作家创作中的灵感与他的生活积累、艰苦构思有怎样的关系?11. 文学形象与文学典型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方面?12. 现实主义文学为什么要提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3. 典型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4.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15. 什么是创作方法,它与作家的创作有怎样的关系?16. 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不同含义?17.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风格的多样化?第三讲文学作品论1,从“虚”与“实”的关系看西方文学理论在文学作品存在方式问题上的观点。
2,如何理解“言” 、“象”、“意”之间的关系?3,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对于作品成败有何意义与作用?4,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与哲学、科学著作中表达的思想有什么区别?5,怎样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性?6,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何异同?7,什么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它在作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8,如何理解情节在文学作品结构中的意义与作用?9,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有何异同?10,比较划分文学体裁的“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异同。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文学理论》课程主要以.doc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文学理论》课程主耍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文学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耍基础课。
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授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二是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为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文学课程、进行文学实践活动(创作或批评)以及从事语文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是在参照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修订二版)一书并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增删的基础上编写的,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命题考试的依据。
教师应该依据本大纲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中的要求來安排教学内容、规定命题范围;学生应该依据本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和范围认真学习和理解规定的教材,务求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入的领会,在搞清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品格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4、文学活动整体观照、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以及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5、文学的概念、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6、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以及文学的继承与发展7、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文学创造的主客体8、创作的发生艺术构思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9、艺术真实、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10、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类型的发展演变文学作品的体裁11、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典型论的发展、文学典型的定义及特征、文学意境的定义及特征、审美意象的定义及特征12、叙事的构成、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13、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以及抒情性作品的结构14、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15、期待视野、接受心境、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共鸣、领悟、延留16、文学批评的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批评家的态度及素养(二)难点1、文学理论的性质2、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3、文学的概念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5、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6、文学创造的主客体7、创作的发生8、艺术构思9、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10、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类型的发展演变文学作品的体裁11、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典型论的发展、文学典型的定义及特征、文学意境的定义及特征、审美意象的定义及特征12、叙事的构成、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13、抒情话语、抒情性作品的结构14、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15、期待视野、接受心境、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共鸣、领悟、延留16、文学批评的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批评家的态度及素养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共72学时)绪论(2课时)[内容]1、课程的性质(1)“文学理论”是一门系统讲授文学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的课程,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人文学科。
文学理论的复习纲要(大一第一学期)
文学理论的复习纲要1、文学理论的学科特点:○1理论性: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出发,注重培养抽象思维。
○2边缘性:所涉及的内容无固定范围,包罗万象。
○3实践性:任何概念原理最终都应放到文学的研究中去理解。
2、什么是文艺学?研究文学机器规律的学科的统称3、文学四要素由美国M·H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有作者、作品、读者、世界四要素。
4、什么是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等四大系统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的社会科学理论。
5、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实践的检验。
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6、什么叫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对于具体文学的期待和实践,认知主体对于认知对象的鲜明态度。
当前,我们的文学理论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7、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主要来源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康德:创始人,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把文学研究的死角对准人的心理结构和主观能动性黑格尔:最具广泛影响的思想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辩证看待人类历史,把文学看成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没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点到了黑格尔认定的自然与精神的关系,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依据。
强调用“爱的宗教代替上帝的宗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8、什么是人的本子和力量对象化?人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投入到对自然的改造中,使自然适宜于人的生存发展,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展示出人的力量,进一步充实人的本质力量。
9、什么是自由、自觉?自由:人的活动室建立在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
自觉: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10、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文学理论(复习纲要)
《文学理论》提纲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1)“文学理论"的定名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2、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1)文艺学三学科界定2)文学理论的性质二、文学理论的体系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文学实践2)思想家和批评家的中介3)归纳整理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1)功能性结构2)对象性结构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1) 几种建构原则2)本书建构原则三、文学理论的作用1、文学理论功能的认识1) 中外古代文论家的认识2) 我国现代文论教材的认识2、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1)引导创作2) 指导欣赏3)规范批评3、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1) 文学批评的价值论2)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四、文学理论的学习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第一编文学本体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第一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般性)一、“文学”辨析1、“文学”的语义分析:(狭义文学、广义文学)2、文学本质的研究: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二、文学的社会地位1、“社会结构":(马克思→普列汉诺夫)2、文学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1、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阿诺德·豪塞尔)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特殊性)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1、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2、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定义)二、文学的特殊对象1、“生活说”与“人学说”(布洛夫、高尔基)2、“文,心学也”(刘熙载)三、文学的审美形式1、文学形象性的根源2、文学形象与文章形象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学是语言艺术(个别性)一、文学艺术的分类1、历史上的艺术分类法2、分类原则二、文学是语言艺术1、文学语言的特质2、语言艺术的特征三、汉语与汉语文学1、汉语文字的特点2、汉语文学的特征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第一节文学作品结构层次一、“二分法”与“层次论”1、作品结构的“二分法”:内容、形式、关系2、从“二分法”到:“层次论”:二分法缺漏二、中西作品层次论1、中国作品层次论:玄学(王弼)→诗学(梅尧臣、李重华、王国维)2、西方作品层次论:英加登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1、方法:以中融西,中西互补2、层次:言、象、意第二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二、文学语言的审美要素1、语音层面2、文法层面3、修辞层面三、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1、语言类型:人物语言、作者语言2、语境3、语体4、文化色彩四、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意象语言的特点)1、形象性2、抒情性3、音乐性4、陌生化第三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二、文学典型:(再现性文学形象)1、典型人物性格2、类型与典型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文学意境:(表现性文学形象)1、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2、文学意境的审美形态(王夫之、王国维)四、文学象征:(哲理性文学形象)1、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2、文学象征的审美形态第四节文学意蕴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 (“意犹帅也”)二、文学意蕴的特点1、情理性2、含蓄性3、多义性四、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1、主题:意蕴的多层次性与主导性2、主题的形态:性格型、情感型、思理型第三章文学作品类别第一节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一、文学体裁的划分1、“体裁"界定2、体裁划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3、本书的新“四分法”二、文学体裁的意义1、体裁对作品的制约2、体裁对创作的规范3、体裁对欣赏的预示第二节叙事文学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叙事文学界定:(定义、特征)2、叙事文学种类:史诗类、小说类、叙事散文类二、叙事主体1、主体的纵向变化2、主体的横向介入3、叙述可靠性三、叙述内容1、人物2、情节四、叙事话语1、叙事聚焦2、叙事方式3、叙事时间第三节抒情文学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抒情文学界定: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2、抒情文学种类:诗歌、抒情散文、散文诗二、抒情文学的特征1、抒情作品的情感2、抒情作品的意象:心理画面、典故、母题3、抒情作品的语言三、抒情文学的手法1、西方:沉思、直抒胸臆、客观对应2、中国:赋、比、兴第四节戏剧文学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学2、戏剧文学的种类二、戏剧文学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戏剧情境2、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3、严格要求的戏剧语言4、组织严密的戏剧结构:锁闭式、开放式、人像展览式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1、悲剧与喜剧:(西方戏剧传统)2、杂剧与传奇:(中国戏剧传统)第五节影视文学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2、影视文学的种类: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二、影视文学的特征1、造型的直观性:区别于小说2、冲突的行动性:区别于戏剧3、时空的灵活性:区别于戏剧三、影视文学的结构1、影视文学的结构原则2、影视文学的结构形态第二编文学创作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第一节文学创作基础一、文学创作的主体1、作家的创造能力2、作家的创造意识二、文学创作的客体1、文学对象与创作客体2、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1、主客体的审美融合2、主客体的形象建构第二节文学创作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2、准备阶段的心理机制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1、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1、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2、艺术传达是构思的深化第三节文学创作原则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1、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2、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1、再现性文学创作原则: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2、表现性文学创作原则:艺术理想与艺术夸张第四节文学价值生成一、审美理想与文学价值1、作家的审美理想2、文学的审美价值二、文学价值的基本内涵1、真实性(真)2、崇高性(善)3、艺术性(美)第五章文学创作风格第一节风格的审美特性一、文学风格界定1、风格的诸种理论2、风格的定义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三、文学风格的形成1、创作个性2、表现内容3、文体特点4、读者群体四、文学风格的功能第二节风格的审美形态一、抒情风格的形态1、抒情风格的性质2、抒情风格形态的划分(简分法、繁分法)3、抒情风格基本形态二、叙事风格的形态1、叙事风格的性质2、叙事风格的形态第三节风格的文化形态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1、共时性:流派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2、历时性:时代风格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三、风格的地域性与地域风格四、风格的民族性与民族风格五、风格的时代性与时代风格第三编文学接受第六章文学欣赏第一节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的发展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1、文学接受界定2、文学接受多层次性:欣赏、批评、借鉴第二节文学欣赏性质一、文学欣赏的特点1、直觉性2、情感性3、愉悦性二、文学欣赏的条件1、欣赏对象的条件2、欣赏主体的条件三、文学欣赏的意义1、欣赏与艺术生命2、欣赏与审美能力3、欣赏与作家创作第三节文学欣赏过程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1、接受预示2、期待视野:作品与期待的三种关系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1、语言的玩味2、形象的感受3、意蕴的领悟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1、召唤结构2、欣赏再创造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1、意识先结构与见仁见智2、人类共鸣第四节文学欣赏效果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1、文学功能的实现:以欣赏为中介、途径2、文学功能的特点: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1、心灵情感的交流(情)2、人格境界的提升(善)3、审美能力的培养(美)4、认识视野的拓展(真)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第七章文学批评第一节文学批评性质一、文学批评的界定1、广义的文学批评2、狭义的文学批评二、文学批评的基础1、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2、深厚而完备的理论修养3、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4、丰富而广博的经验学识三、文学批评的意义1、指导欣赏2、帮助创作3、影响社会第二节文学批评标准一、批评标准的界定二、批评标准的形成1、批评标准的社会性2、批评标准的历史性三、批评标准的内涵1、思想标准2、艺术标准四、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1、批评标准的普遍性2、批评标准的具体性第三节文学批评方法一、批评方法的构成二、批评的基本原则1、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2、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三、批评的基本模式1、社会文化批评2、创作主体批评3、艺术本体批评4、接受反应批评四、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1、批评的论述方法:说明、解释、判断2、阐释循环第四编文学史第八章文学发生发展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1、模仿说:亚里士多德2、游戏说:席勒—斯宾塞3、巫术说:雷纳克-泰勒4、劳动说:格罗塞—普列汉洛夫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三、原始文学的特点1、混合性2、集体性3、实用性第二节文学艺术的进步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1、“变化论”:文艺进步的否定论2、“进化论":文艺进步的肯定论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1、文艺进步的复杂现象2、文艺进步的特殊规律第三节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1、文学发展以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1、政治的中介地位2、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3、文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1、文学发展与宗教:终极关怀2、文学发展与道德:道德境界3、文学发展与哲学:哲理追求第四节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1、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2、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1、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2、他民族文学的吸收与超越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1、文学发展与杰出作家2、杰出作家对文学进步的贡献第九章文学发展进程第一节文学体裁的演变一、文学体裁的演变进程1、文学体裁滥觞期2、终极种类形成期3、文类多元发展期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1、发达文体源于原始文体2、改良性渐变与革命性突变3、规则承续与创作变异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1、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2、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3、期待视野的积极促进4、传播载体的推动交流第二节文学思潮的演进一、文学思潮的性质1、文学纲领的共同性2、创作方法的一致性3、文学流派的多样性二、文学思潮的演进1、古典主义文学思潮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文学思潮史研究第三节文学地域的拓展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1、原生的地方文学2、统一的民族文学3、走向世界文学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1、世界文学格局的标志2、比较文学的两大学派第四节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一、文学的文化形态1、艺术文化阶层论2、民间文学3、精英文学4、通俗文学二、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大众文化的形成2、大众文化的特征3、大众文化的兴盛第十章文学史研究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一、文学史的形成1、中国传统的文学史研究2、文学史在近代欧洲的形成二、文学史的性质1、含义2、特点(内容的整体性、叙述的有序性、意识的自觉性)三、文学史的任务1、展示文学进程2、评价文学地位3、探讨文学规律第二节文学创作史一、个体创作史二、国别文学史第三节文学作品史一、作品史划分二、文体史三、主题史四、风格史第四节文学接受史一、接受史的提出(姚斯)二、接受史的途径1、效果史研究2、阐释史研究3、影响史研究。
最新《文学理论》大纲幻灯片
• 卡文迪什用排水法收集了新气体,他发现这种气 体不能帮助蜡烛的燃烧,也不能帮助动物的呼吸, 如果把它和空气混合在一起,一遇火星就会爆炸。 卡文迪什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这种新气体与 普通空气混合后发生爆炸的极限。他在论文中写 道:如果这种可燃性气体的含量在9.5%以下或 65%以上,点火时虽然会燃烧,但不会发出震耳 的爆炸声。
《文学理论》大纲
为神马要学习《文学理论》?
☆ 无奈的理由:专业必修,学位问题,兹事体大 ☆ 彪悍的理由: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积极参与姿态 ☆ 华丽的理由: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 厚道的理由:借课程的契机多读几本好书
课程名称概要
何谓“理论”?
1,理论是跨学科的(interdisciplinary)——是一种具有超出 某一原初学科的作用的话语(discourse)。
课程目录导航(二)
第三编 文学活动构成
第五章:文学创作
第六章:文学作品
第七章:文学接受
第八章:文学批评
第四编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授课方式
课堂内讲授 课内外阅读 课内外作业
考试 观摩 讨论
考试形式
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两个部分
• 十七世纪时又有一位医生发现了氢气。那 时人们的智慧被一种虚假的理论所蒙蔽, 认为不管什么气体都不能单独存在,既不
• 文迪什非常喜欢化学实验,有一次实验中,他不 小心把一个铁片掉进了盐酸中,他正在为自己的 粗心而懊恼时,却发现盐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这个情景一下子吸引了他。他又做了几次实验, 把一定量的锌和铁投到充足的盐酸和稀硫酸中 (每次用的硫酸气体的产生与所用酸的种类没有关系,与酸的浓 度也没有关系。
文学理论教程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大纲.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叫做文学学。
它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方面构成的。
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变过程和反馈过程。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理论所规定的四个方面的任务1、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单社会生活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2、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3、文学作品作为本文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本文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接受论。
4、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其他活动有不同之处,而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仪式发生说。
(2)宗教发生说。
(3)游戏发生说。
“过剩精力”的发泄。
⏹(4)劳动说。
⏹文学活动发展当中与经济基础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文学随劳动生产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并不总是同经济发展同步。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于人类历史的相对低下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文学艺术与物质生产并不是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繁荣昌盛。
⏹不平衡的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虽然是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影响,而是要通过很多上层建筑领域的中介环节起作用,这些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
阎嘉文学基础理论学习指导
闫嘉文学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指导绪论: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概论”的含义▲了解中国学术界使用的“文艺学”、“文艺学基础理论”和“文学概论”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了解西方学术界使用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掌握“文艺学”这一学科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把握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学的特殊性。
▲了解文学现象的几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了解理论建设与古往今来各种理论传统的关系。
▲掌握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三个主要资源及其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讲文学本质论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的本质▲掌握考察文学的四个不同视点及其与不同的文学本质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领会视点问题的复杂性。
▲了解在文学本质论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如模仿论、表现论、形式本体论和意识形态本体论。
▲重点掌握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等。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内涵。
▲着重掌握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理解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三种方式。
■文学的社会作用▲正确理解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夸大。
▲着重掌握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特别是文学的审美作用。
▲领会文学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复杂性第二讲文学创作论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创作的过程▲了解文学创作一般过程的两个阶段。
▲掌握生活体验和积累对于作家创作的重要意义。
▲着重掌握作家创作过程的实质在于如何把生活转化为艺术。
▲着重掌握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创作中实现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掌握作家的“心灵”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地位。
▲领会作家的素质和才能在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主要表现。
■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的论述。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1.文学形象文学形象的含义: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三大类型: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①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②形象是描摹性的,其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
③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象”因“意”生。
2.文学语象语象是由各种语言用法所创造的、非描摹性的、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语言形象”;是一种因语言修辞激发了人的想象,存在于感受中的形象。
3.意象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中西诗歌中运用意象的细微差异:中国文学意象强调情景结合,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内在的思想感情用实在的景物表现。
西方文学意象强调心理经验的直接表现,意象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概念的流变:(1)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是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刘勰称意象创造是“神用象通”、“拟容取心”,即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
(2)王夫之以情景关系界说意象A.区别“诗”和“志”、“情”、“意”。
诗言志、诗缘情,但诗并不是志、情、意的直接表达。
B.诗以语言营构的“象”来表现“意”。
审美意象不可能仅由情来构成,无景之情是“虚情”,直接表达情感往往会流于空泛,难以感动他人。
C.构成诗歌意象的基本要素是“情”和“景”。
孤立写景,使“景”的描绘脱离了对“情”的表现,其实是“虚景”。
4.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境的特点:①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
文学理论学习大纲
《文学理论研究》学习大纲一、课程目标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在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把握中,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首先,学习有关文学的普遍知识。
如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以及由这些知识构成的理论体系;从理论的角度,了解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文学作品的要素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类型,文学创作的原则;主要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的创作特征,文学鉴赏的规律,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等等。
其次,在掌握文学的普遍知识(文学理论)的情况下,更有效地进行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
二、课程要求1.注重掌握基本原理。
2.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如第二章,讨论文学的观念,对全书所有的问题都具有指导意义;第四、五、六、七、八章探讨文学作品的类型、各种类型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文学风格;第九、十章是对读者的接受活动及其特性的研究。
既要理解某一问题的本身,又要对问题与问题的联系有较深入的把握,提高学习效率。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文学理论;注意把文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基本问题,运用于文学的创作实践、阅读接受活动。
4.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背景。
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多地阅读相关的背景材料:一是经典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文学散文、文学剧本等;二是经典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等文本。
促进学习。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文学的观念学习重点:通过对各种文学观念的理解,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性;学习难点:理解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认识和表达角度的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1.文学的文化特性;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3.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4.文学的特点:“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5.文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历史框架中发生和演变,并具有规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视点不同,由此得出的关于文学 本质的理论就很不相同。但我们还要 注意其中问题的复杂性。
(二)有关文学本质的不同观点
1. 模仿论。
2. 表现论。
3. 形式本体论。
4. 意识形态本体论。
(三)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
1. 不能忽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2. 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与经 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
文学理论 阎嘉版大纲
“文学概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界通 常被称为“文艺学”或“文艺学基础 理论”。“文艺学”是从苏联引进的 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有关文学和艺术 的理论学科。这种用法在中国延续了 几十年,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西方学术界在传统上普遍使用的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 学史”等不同的概念。
3. 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1. 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2. 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学 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促进 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因。
3. 文学的兴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 关。
(二)生活是文学的惟一源泉
1.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根本性 的。
3. 作家创作过程的实质
(二)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1.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是创作的主 体。
2. 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集中表 现为作家的“心灵”在创作中的主导 性。
(三)作家的素质和才能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个 体精神生产。对创作的主体作家来 说,必需具备能够进行这一生产的客 观条件,即特殊的素质和才能。
在中国,一般认为“文艺学”包括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大学 科。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 学概论”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文学理 论。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 学。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 而广泛的领域,文学理论只以艺术领 域中的文学这一精神活动作为自己的 研究对象。
三、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
(一)文学形象与文学典型
1. 文学形象和文学典型是源于西方 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
形象是指文学创作通过感性的思惟 方式,运用文学语言所描绘出来的具 体、生动、可感,具有一定审美价 值,包含作家主观倾向的社会生活图 画(画面)。
第一,创作的准备。它包括作家的 生活积累、人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价 值观、艺术修养和才能的磨砺等。
第二,创作的过程。这是作家在创 作欲望的推动下,将自己体验、感受 过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生活素材通过创 造性的艺术加工,转化为具体、生 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2. 生活体验和积累对于作家的创作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学理论是对各种文学实践活动和 文学现象进行的理论反思和概括。它 通过理论上的反思、概括和研究,为 理解和评价文学实践活动与文学现象 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尺度。
三、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
任何理论,除了同特定文学实践 活动(文学史,文学批评)、文 学理论家的思想观念有关外,还 同古往今来的各种理论传统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
2. 创作构思中的“感悟”更能触及 到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
(三)文学创作中的灵感
1. “灵感”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 个概念,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提出。到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 运动时期,这一概念被加以发挥。
2.现代文学理论对“灵感”的理解
3. 灵感的产生有客观的生活基础和 原因。
2. 强调文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想渊 源和理论根据
3. 表现在文学中的“社会生活”不 同于客观社会生活本身。
4. 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方 式。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文学对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1.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 旦通过特定的媒介(口头、书写、印 刷、网络等)进入人类社会的公共领 域,就要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和作用。
1. 文学的审美作用
2. 文学的认识作用
3. 文学的教育作用
(三)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
1.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是间 的。2.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要通过审 美作用来实现。
3. 文学的影响和作用是有限的。
第二讲 文学创作论
一、文学创作的过程
(一)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1.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大体上可以 分为两个阶段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主要资源
第一,中国古代的文论和诗论。
第二,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理 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学的论 著。
第一讲 文学本质论
一、文学的本质
(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
1.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 《镜与灯》一书中提出,古往今来一 切不同的文学理论,都来自于作家、 作品、客观世界、读者这四个因素的 不同关系和组合。它们是一切文学理 论观察文学和建构自己理论的基本视 点。这个看法,大体上揭示了不同的 文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宗教方式”是凭借信仰和虚构的 世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实践—精神方式”是凭借道德理 性、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把握世界的方 式。
2. 从人类思惟的角度看,一般认 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思惟方式有两 种:抽象思惟和形象思惟。
3. 抽象思惟与形象思惟的关系
(二)艺术思惟的基本特征
1. 中国文学理论的传统在论及文学 创作中的思维活动时,使用了“神 思”、“应感” 、“妙悟” 等概念。
二、文学创作的思惟活动
(一)人类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
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中指出,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主 要的方式:哲学的,艺术的,宗教 的,实践—精神的。
一般认为,“哲学方式”是凭借理 性和逻辑思惟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 质、规律和真理。
“艺术方式”是以生动、具体可感 的方式(形象)来把握世界。
2.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 多方面和复杂的。中国文学理论的传 统,在总体上大都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利作用
在西方文学理论的传统中,除了有 类似的观点外,还有“为艺术而艺 术”的传统。
(二)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 用,可以概括为审美作用、认识作 用、教育作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 对应于人们内心的情、知、意三方 面。它们基本上可以概括文学对社会 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