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诗论》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简介:杨振刚 ,男,兰州大 学文学院比较文 学与 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网络财富 2010年12月 106
回顾我国 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史,一向 认为诗教的重要 ,“不学诗,无 以言”, 也正如《诗论》 中所说:“思想 是无声的 语言,语言也就 是有声的思想。 ”“在文 化进展中思想越 发达,语言越丰 富,未开 化的民族及未受 教育的民众,不 但思想粗 俗幼稚,语言也 极简单”。总之 ,思想、 感情与语言是一 个完整连贯的心 理反应的 三个方面,因此 ,不学诗不仅无 以言,重 要的是思想与感 情也显得粗俗贫 乏;尤以 不会欣赏诗的真 善美之内涵,不 仅思想道
育与 艺术中,诗有被 边缘化之忧!更 由于 市场 经济利益驱动, 有些人是见利忘 义, 贪 污 、诈 骗 、 嫖娼 等 非市 场 经 济行 为 横 行。 “金钱”迷惑了 不少人的良心, 什么 低俗 、庸俗、媚俗现 象,皆是“金钱 ”面 前无 耻之徒的表演。 如抚顺市的“三 最” (级 别最低、数额最 大、手段最恶劣 )女 贪官 就是这类的典型 。她缺的是最基 本的 文化 修养。正如孔子 说:“知及之, 仁不 能守 之,虽得之,必 失之。”而且把 自己 的 性 命也 搭 进 去了 ! 他们 缺 的 是诗 意 生 活, 更缺的是诗人的 情操与人格,其 实质 就 是 某些 人 思 想文 化 的腐 朽 与 行为 的 堕 落, 这种“俗不可耐 ”的文化是建设 和谐 社 会 的毒 瘤 ! 因此 , 只有 提 倡 诗意 的 文 化, 创造一个“诗歌 中华”的文化氛 围, 再结 合国家法律制度 的尊严,才能从 根本 上治 理一切腐败行为 与社会邪气,从 而全 面落实振兴中华之大计。
再 从 诗 的发 生 与 发 展来 看 , 朱光 潜 认为,它和 人的天性和爱好 非常密切。他 引用《诗· 大序》:“情动 于中而形如于
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 不足,故 咏歌之;咏歌之 不足,不知手之 舞之,足 之蹈之也”。由 此证明,诗与音 乐、舞蹈 是同源的,而且 在最初是三位一 体的混合 艺术;还以为, 书画是同质的, 即“诗是 有声之画,画是 无声之诗”。这 样,诗、 音乐、舞蹈、绘 画等艺术的关系 也是密不 可分 的 。人 非 草 木, 孰 能无 情 , 皆有 天 性。因此,每个 人心中莫不有诗 意情怀, 吟诗或写诗是人 类所特有的高雅 的精神生 活。只有丰富的 诗意生活,才能 使人的心 理(人性)得到 全面和谐发展, 从而使人 的心灵深处有了 精神寄托而显得 安详与愉
德素 质无法提高,而 且失去对美的享 受与 乐趣 ,那么,在人的 精神生活上也就 空虚 起来 了,这样的人往 往会产生诸多的 心理 问题 。这就从反面论 证了不学诗的弊 端。 “ 诗 歌唐 朝 ” ,是 与 唐朝 整 个 社会 重 视 诗、 喜爱诗、崇尚诗 的风气分不开的 ,至 今 的 《唐 诗 三 百首 》 仍是 传 统 文化 的 精 品 , 但历 史 发 展是 曲 折的 , 有 时甚 至 倒 退, 往往一个正确的 观念要历经百年 乃至 千年 反复,才被有识 之士矫正过来。 《诗 论 》 就是 从 理 论上 矫 正了 这 种 观念 , 其 价值 无论怎样评估都 不过分。当今这 种观 念未 被多数人所理解 与接受。在文化 、教
网络财富· 文化研究
Intemet fortune·Cultural Studies
读朱光潜《诗论》有感
郭道成
根据 个人兴趣,认真阅 读了《朱光潜 全集》中的 有关篇章,感觉 受益匪浅,现 以《诗论》为例写点感想。
《 诗 论 》是 从 心 理 学观 点 研 究出 来 的美学之一 。他以审美眼光 论述了诗的起 源,诗与其 他艺术的关系, 诗与人格美的 关系等,同 时向我们推荐了 著名诗人且点 评了优美的 诗句。他说:“ 诗是有音律的 纯文学”。 认为诗是人格的 焕发,充实而 又完美的诗 是人格涵养的自 然结晶,是人 的天性的“ 至性至情”,其 内涵是“理智 渗透情感所 生的智慧”,即 是“物我默契 的天机”。 一切纯文学都有 诗的特质,好
而对中国 读者来说,不管哪 个时代, 都没有对资产阶 级上升期时那种 氛围,更 没有殖民致富的 想法。所以那个 “信奉个 人主义,追逐利 益,敢于冒险而 又恪守清 教教义的经济人 ”全然不存在, 中国读者 要看的只是“漂 流记”,其是否 成功还乡 反倒全无所谓, 并不象在18世纪 英国读者
那里有着非凡的象征意义。 面对具有巨大 差别的读者群,各 自关
悦。有人对诗的 研究与创作进入 理想境界 时,将成为真正 的“思想者”: 他用科学 和艺术的眼光, 即可以观照世界 的变化, 在其诗中“以部 分暗示全体”, 也可以探 索人类隐秘的心 灵,“以片段的 情境唤起 整个情境的意象 和情趣”。这是 好诗的功 能与 作 用。 读 诗 使人 聪 慧的 道 理 也在 于 此。
说,在意识形态尺度最严格的时期却被有意 忽视殖民因素,而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发 展理论的支撑文本,固然说明了伟大文学作 品所具有的思想多元性,但同时也是在不同 “世界”解读时出现的一个悖论。
(四) 作为 阅读活动中最 活跃和最重要的 因 素,还作 为一个作品最终 的接受者和评 判 者,读者是流传中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鲁滨孙漂流记》最初能在英国成为一部家 喻户晓的小说,后来又多次出版,在世界范 围内得到广泛流传,并最终成为一部世界文 学经典名著,固然与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和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追求有关,但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受到了不同国度,不同时 代和阶层的读者对它的认可。 考察 作品初版时18世纪英国的读者 , 再对比中国不同时代的读者,这部作品的魅 力和意义又有什么不同呢?18世纪的英国处 在资本主义上升期,资产阶级充满了进取精 神和启蒙意识,普通的民众中普遍都有向往 冒险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海、开拓海外殖民地发财的梦想。正
如伊恩·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所提及, 当时英国读者最期盼的形象就是一个信奉个 人主义,追逐利益,敢于冒险而又恪守清教
教义的英国中下层男性,鲁滨孙就是在这个 语境下应运而生的。笛福写作的初衷也与时 代要求完全吻合,他并不是为了讲述一个离 奇的漂流故事,而是想塑造一个成功殖民者 和“经济人”形象,这一点从原著和中文译 本在书名上的差别就可以看出,原著的题目 是Robi nson Cr us oe,而翻译时就成了《鲁 滨孙漂流记》。英国读者要看的是一个“经 济人”的经历,并渴望能复制,鲁滨孙的冒 险、开拓和坚持都会是他们的选择,最后的 成功更会给他 们带来极大的 满足感和幸福 感,至于那些离奇的经历倒成了点缀。
的艺术都是 诗,不从诗入手 ,谈艺的根基 就不深厚; 又在《抗战版序 》中,直率地 批判国人以 往对诗的心理上 的“偏见”, 指 出“ 谨 严的 分 析 与逻 辑 的归 纳 恰 是治 诗学者所需 的方法”。他对 诗深入探讨, 这使我对诗 有了新的认识: 由于现代科学 与艺术是相 通的,因此现代 人的学习,若 不从诗入手 ,不仅难以陶冶 高尚的情操与 人格,而且 缺乏丰富的想象 力和逻辑思维 能力,更缺 乏敏锐的审美眼 光,无论做什 么事都很难 有所发现,有所 创新。杨振宁 说过:“学 物理的人了解了 这些像诗一样 的方程意义 以后,对它的美 的感受既直接 而又 十分复 杂的 ”。( 《曙光 集》 第260 页)杨振宁 成为物理学大家 ,这与他从小 受到诗的陶冶不无关系。
注的 重点和期待大不 相同,但小说的 接受 和流 传却丝毫未受影 响,实在可谓是 文学 现象中的又一大悖论。
参考文献 [1]M.H.艾 布拉 姆斯著 .郦稚牛 ,张照进 ,童庆 生译.镜 与 灯 :浪漫 主义文 论及 批评传 统[M ].北京 :北京大 学出 版 社,200 4. [2 ]笛福.笛福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 97. [3]桑德斯 .牛 津简明英国 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 学 出版社,200 4. [4]笛福著.徐霞村(翻译).鲁滨孙漂流 记[M].北 京:人 民文 学出版社,195 9. [5]伊恩·P· 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 兴起[M].北 京:三联书店,1 992 . [6]爱德华·W·萨义德 著.王宇根 译.东方学[M].北京:三 联书店,200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