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学会使用模拟器对计算机性能进行测试和优化3.理解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和流水线工作原理4.掌握计算机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和分析技巧实验材料和工具:1.一台个人电脑2.计算机体系结构模拟器3.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步骤:1.搭建计算机系统:根据实验指导书提供的指导,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

2.编写测试程序:我们编写了一段简单的测试程序,用于测试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3.运行测试程序:我们使用模拟器运行测试程序,并记录测试结果。

模拟器可以模拟计算机的执行过程,并提供各种性能指标的测量功能。

4.分析和优化: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并尝试优化系统设计和测试程序,以提高性能。

实验结果:通过测试程序的运行和性能指标的测量,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1.计算机的时钟频率:根据模拟器显示的结果,我们得知计算机的时钟频率为1000MHz。

2. 指令执行时间:我们计算了测试程序的平均执行时间,得到了结果为5ms。

4.流水线效率:我们通过模拟器提供的流水线分析功能,得到了计算机流水线的平均效率为80%。

实验分析:根据测试结果1.提高时钟频率:通过增加时钟频率可以加快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我们可以尝试调整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时钟频率。

2.优化指令执行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指令的执行过程,减少执行时间。

例如,并行执行多个指令、增加指令缓存等。

3.提高流水线效率:流水线是提高计算机性能的关键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流水线级数和优化流水线结构,提高流水线效率。

4.增加并行计算能力:并行计算是提高计算机性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尝试增加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例如增加处理器核心的数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通过模拟器的使用,我们学会了对计算机性能进行测试和进行性能优化的方法。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结果分析:观察三到九周期的ealu信号分别为(10,1,1,10,1,10,10),第九个周期的ealu为10,该周期执行的指令是sub r2 r1 r3;可见第一条指令赋值r1=10;第二条指令赋值r2=1;所以最后一条指令sub r1 r1 r2执行后结果为9,符合条件。

当有数据相关时,就会出问题,再观察第五、六、七两个周期,指令的执行结果均为1。

故该程序不能解决数据相关问题。

(二) 汇编器实现2.1自行设计与所给出的流水线指令的汇编格式,在下表中写出。

指令指令意义Op[31:26] Op2 [25:20] [19:15] [14:10] [9:5] [4:0]如上图所示,相邻的两条指令中,如果第二条指令的两个源操作数寄存器与上一条指令的目的操作数寄存器相同,那么第二条指令在译码周期从寄存器堆中取源操作数值的时候,上一条指令还只在执行周期,还没有将最后结果写回到相应的寄存器中,因此第二条指令取如上图所示,在直接相邻的两条产生数据相关的指令之间插入三条空指令,这样在第二条指令译码之前,第一条指令已经将结果写回,第二条指令取到的源操作数的值是最新的值,数据相关就消除了。

以上情况针对相邻的两条产生数据相关指令的分析,而对于中间隔了一条或两条无数据上图左边部分就是汇编器实现部分的流程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即如箭头所指方向,中间两步替代为右边部分。

)测试程序指令:xor r2, r2, r2add r3, r2, r1xor r2, r2, r2addi r1, r1, 20如上图所示,在产生数据相关的指令前插入了空指令“addi r0 r0 0”。

在xilinx中的仿真结果:。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实验仪器和材料:计算机硬件设备(主机、硬盘、内存、显卡等)、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搭建计算机硬件设备,将主机、硬盘、内存、显卡等组装连接好。

2. 安装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

3.启动计算机,进入操作系统界面。

4.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CPU的使用情况。

5.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内存的使用情况。

6.运行一些应用程序,观察CPU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7.尝试使用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工作情况。

通过任务管理器,我们可以查看到CPU的使用情况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在运行应用程序时,我们可以观察到CPU和内存的使用情况的变化。

通过使用输入输出设备,我们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

CPU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指令,通过数据传输和计算来完成各种操作。

而内存则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通过读写操作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

硬盘则用于长期存储数据。

操作系统则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者,通过调度CPU和内存的使用来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分配。

结论: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部分组成的,其中硬件部分包括CPU、内存、硬盘等,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计算机系统通过CPU 的运算和数据传输来实现各种操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情况,并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中,我们搭建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了操作系统,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操作输入输出设备,我们还实践了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的过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 实验报告 (截图 分析 总结)

计算机系统结构 实验报告 (截图 分析 总结)

实验一流水线中的相关一、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WinDLX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熟悉DLX指令集结构及其特点;2. 加深对计算机流水线基本概念的理解;3. 进一步了解DLX基本流水线各段的功能以及基本操作;4. 加深对数据相关、结构相关的理解,了解这两类相关对CPU性能的影响;5. 了解解决数据相关的方法,掌握如何使用定向技术来减少数据相关带来的暂停二、实验平台WinDLX 模拟器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用WinDLX模拟器执行下列三个程序:(分别以步进、连续、设置断点的方式运行程序,观察程序在流水线中的执行情况,观察CPU中寄存器和存储器的内容。

熟练掌握WinDLX的操作和使用。

)●求阶乘程序fact.s⏹步进的运行方式:步进的运行方式是指,每次控制只执行一条语句,快捷键为F7键:图1-1 单步运行测试⏹设置断点的运行方式:鼠标点击某行,按下“Insert键”,设置断点:图1-2 设置断点图1-3 断点设置成功,按F5运行至断点⏹连续的运行方式:通过按下F5键,可直接运行至断点处;按下F8键,并在对话框内键入跳跃的步数,可以直接跳转指定的步数:图1-4 设置跳转步数●求最大公倍数程序gcm.s,观察程序在流水线中的执行情况:●求素数程序prim.s,观察CPU 中寄存器和存储器的内容2. 用WinDLX运行程序structure_d.s通过模拟找出存在资源相关的指令对以及导致资源相关的部件;记录由资源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论述资源相关对CPU性能的影响,讨论解决资源相关的方法。

●存在资源相关的指令、导致资源相关的部件⏹两条指令同时访问寄存器f4,造成资源相关:⏹两条指令同时访问ALU,造成资源相关:●由资源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由资源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30;总执行周期数:139;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21.6%3. 在采用、以及不采用定向技术的情况下,分别用WinDLX 运行程序data_d.s(记录数据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以及程序执行的总时钟周期数,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并计算采用定向技术后性能提高的倍数)●采用定向技术:(左下图)⏹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30/128=23.4%图3-1 采用定向技术图3-2 不采用定向技术●不采用定向技术:(右上图)⏹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104/202=51.5%●采用定向技术后性能提高的倍数:202/128=1.58倍四、实验总结●资源相关对CPU性能的影响、讨论解决资源相关的方法资源相关使相关指令在流水线上停滞,降低了执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编写代码时尽量避免总是使用同一寄存器;并通过指令调度,使相关的代码执行距离拉开。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模板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模板
调度前的源代码只需给出关键代码部分注明各种相关的位置调度后的源代码注明使用的策略并加以说明调度前的测试数据vs调度后的测试数据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班级
3班
实验日期
3.28
实验成绩
姓名
王志刚
学号
23020112204884
实验名称
指令调度和分支延迟







实验目的:
加深对循环级并行性、指令调度技术、循环展开技术以及寄存器换名技术的理解;
调度前代码:
loop:
ADDI $r1,$r1,1
MUL $r2,$r1,$r1
ADDIU $r4,$r4,-1
BGTZ $r4,loop
调度后代码:
loop:
ADDI $r1,$r1,1
ADDI $r2,$r1,1
MUL $r5,$r1,$r1
MUL $r6,$r2,$r2
ADDI $r3,$r2,1
3、选择“配置”--“流水方式”选项;
4、用指令调度解决流水线中的数据冲突
(1)启动MIPSsim;.s;
(3)关闭定向功能,“配置”—“定向”;
(4)执行载入程序,通过查看统计数据与始终周期图,找出并记录程序执行过程中各种冲突的次数没发生冲突的指令组合以及程序执行的总周期数。
ADD $r18,$r16,$r1;(发生结构冲突)
ADD $r18,$r16,$r1与
SW $r18,16($r1);(发生结构冲突和RAW冲突)
SW $r18,16($r1)与
LW $r20,8($r1);(发生结构冲突)
LW $r20,8($r1)与
MUL $r22,$r20,$r14;(发生RAW冲突)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共3篇)篇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报告11 .实验目的:1).学习和了解TEC-2000 十六位机监控命令的用法;2).学习和了解TEC-2000 十六位机的指令系统;3).学习简单的TEC-2000 十六位机汇编程序设计;2.实验内容:1).使用监控程序的R 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E 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2).使用 A 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U 命令反汇编刚输入的程序,用G 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T、P 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3、实验步骤1).关闭电源,将大板上的COM1 口与PC 机的串口相连;2).接通电源,在PC 机上运行PCEC.EXE 文件,设置所用PC 机的串口为“1”或“2”, 其它的设置一般不用改动,直接回车即可;3).置控制开关为00101(连续、内存读指令、组合逻辑、16 位、联机),开关拨向上方表示“1”,拨向下方表示“0”,“X”表示任意。

其它实验相同;4).按一下“RESET”按键,再按一下“START”按键,主机上显示:TEC-2000 CRT MONITOR Version 1.0 April 2001Computer Architectur Lab.,Tsinghua University Programmed by He Jia >5).用R 命令查看寄存器内容或修改寄存器的内容a.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R↙;显示寄存器的内容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b.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R R0↙;修改寄存器R0 的内容,被修改的寄存器与所赋值之间可以无空格,也可有一个或数个空格主机显示:寄存器原值:_在该提示符下输入新的值,再用R 命令显示寄存器内容,则R0 的内容变为0036。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6).用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D 2000↙会显示从2000H 地址开始的连续128 个字的内容;连续使用不带参数的 D 命令,起始地址会自动加128(即80H)。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逻辑门电路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逻辑门电路可以实现各种逻辑运算,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逻辑门电路并进行实际操作,深入理解了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运算的实现过程。

实验二,寄存器和计数器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原理和应用。

寄存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的重要部件,而计数器则用于实现计数功能。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三,存储器实验。

在实验三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原理和分类,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存储器的认识,掌握了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和数据传输原理。

实验四,指令系统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了解了指令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指令的编写和执行方法,加深了对指令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五,CPU实验。

在实验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学习了CPU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掌握了CPU的工作过程和运行原理。

实验六,总线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总线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了解了总线的分类和各种总线的功能,掌握了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时序控制方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加深了对逻辑门电路、寄存器、计数器、存储器、指令系统、CPU和总线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加深对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本文将就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的重要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实验结果与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1. 实验的重要性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1.1 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增强对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亲身操作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原理。

1.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分析和解决来完成实验任务。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3 提升实验技能实验的设计与操作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例如使用计算机硬件设备、调试程序等。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在进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实验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确认实验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是否齐备,并检查它们的工作状态。

其次,了解实验的背景和目的,明确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

最后,阅读相关的实验指导书或教材,熟悉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操作要点。

2.2 实验过程的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或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的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 实验环境的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好实验环境和实验参数。

例如,可以使用特定的软件模拟实验环境,或连接相应的硬件设备来进行实验操作。

2.2.2 实验步骤的执行按照实验指导书或教师的要求,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计算机原理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 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熟悉计算机指令系统和工作流程。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实验内容:一、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1. 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各部件的功能。

2. 实验步骤:(1)观察计算机主机,识别各硬件部件,如CPU、内存、硬盘、显卡等。

(2)了解各硬件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拆装计算机,练习硬件组装和维修。

二、计算机指令系统实验1. 实验目的:熟悉计算机指令系统,掌握指令的格式和功能。

2. 实验步骤:(1)学习计算机指令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指令的分类和功能。

(2)分析指令的格式,掌握指令的编码方式。

(3)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指令的功能。

三、计算机工作流程实验1. 实验目的: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掌握程序执行的过程。

2. 实验步骤:(1)学习计算机工作流程的基本知识,了解程序的加载、执行和存储过程。

(2)观察计算机运行程序的过程,分析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指令执行顺序。

(3)编写程序,验证程序执行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拆装计算机,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各部件的功能,熟悉了计算机的硬件结构。

分析: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了解硬件组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二、计算机指令系统实验实验结果:学习了计算机指令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指令的格式和功能,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指令的功能。

分析:计算机指令系统是计算机执行程序的基础,熟悉指令系统对于程序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计算机工作流程实验实验结果:理解了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掌握了程序执行的过程,能够分析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指令执行顺序。

分析:计算机工作流程是计算机执行程序的关键,了解工作流程有助于优化程序设计和提高程序执行效率。

实验总结:本次计算机原理实验使我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文将结合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详细论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一些关键概念和实际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模块,如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并验证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计算机系统的搭建,包括CPU的设计与实现、存储器的设计与实现等;第二部分是对已搭建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包括寄存器的读写、指令的执行等。

1. CPU的设计与实现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处理单元,它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并控制计算机的运行状态。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冯·诺依曼结构的单周期CPU设计,包括指令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单元等组成部分。

通过在实验中的操作和执行,我们深入理解了指令的编码方式、运算的过程等。

2. 存储器的设计与实现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于存放指令和数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存储器,采用了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结构。

通过实验中的存储器读写操作,我们了解了存储器的寻址方式、数据的存取过程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的搭建和测试,我们成功完成了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并验证了其基本功能。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之处,例如CPU的时钟频率过低导致指令执行速度较慢,存储器的容量不足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四、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中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动手搭建和操作实际的计算机系统,加深了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计算机的设计和实现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硬件的选择与优化、指令的设计与调度等。

西安交大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西安交大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内实验》实验报告第一次实验:记分牌算法和Tomasulo算法第二次实验:cache性能分析班级:物联网21姓名:李伟东学号:2120509011日期:2015.5.21第一次实验:记分牌算法和Tomasulo算法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掌握DLXview模拟器的使用方法;2. 进一步理解指令动态调度的基本思想,了解指令动态调度的基本过程与方法;3. 理解记分牌算法和Tomasulo算法的基本思想,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运行过程;4. 比较分析基本流水线与记分牌算法和Tomasulo算法的性能及优缺点。

二、实验环境DLXview模拟器三、实验内容1.用DLX汇编语言编写代码文件*.s(程序中应包括指令的数据相关、控制相关以及结构相关),以及相关的初始化寄存器文件*.i和数据文件*.d;2.观察程序中出现的数据相关、控制相关、结构相关,并指出三种相关的指令组合;四、实验步骤将自己编写的程序*.s、*.i、*.d装载到DLXview模拟器上,(1)分别用基本流水线、记分牌算法和Tomasulo算法模拟,针对每一种模拟做如下分析:①统计程序的执行周期数和流水线中的暂停时钟周期数;②改变功能部件数目重新模拟,观察并记录性能的改变;③改变功能部件延迟重新模拟,观察并记录性能的改变;论述功能部件数目、功能部件延迟对性能的影响。

(2)记录运行记分牌算法时的功能部件状态表和指令状态表;(3)记录运行Tomasulo算法时的指令状态表和保留站信息;五、实验结果1)基本流水线原始即加法延迟2,乘法延迟5,实验结果显示该段程序运行了11个时钟周期增加了一个除法器。

加法器延迟2,乘法器延迟5,除法器延迟19。

实验结果显示该段程序运行了11个时钟周期。

增加除法器对程序的执行无影响。

加法器延迟2,乘法器延迟6,无除法器。

实验结果显示该段程序运行了12个时钟周期乘法器的延迟对程序执行有有影响。

加法器延迟1,乘法器延迟5。

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报告3篇

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报告3篇

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报告第一篇:计算机体系结构概述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的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等。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优化计算机的性能,提升计算机的能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指令集体系结构和微体系结构。

其中,指令集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能够直接识别和执行的指令集合,它们是应用程序的编程接口;而微体系结构是指通过硬件实现指令集合中的指令,在底层支持指令集合的操作。

指令集体系结构和微体系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指令集体系结构会影响微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实现。

目前,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单处理器体系结构、多处理器体系结构和分布式计算体系结构。

其中,单处理器体系结构是指所有的指令和数据都存放在同一台计算机中,这种体系结构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管理,但是主频存在瓶颈,无法很好地发掘多核的性能优势;多处理器体系结构是指多个计算机共享同一块物理内存,因此可以方便地实现负载均衡和任务协作,但是存在通信延迟和数据一致性问题;分布式计算体系结构则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多个计算机连接成一个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计算资源,但是通信成本和数据安全问题需要考虑。

总之,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帮助我们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优化计算机性能,提升计算机能力。

第二篇:计算机指令集体系结构计算机指令集体系结构,简称ISA(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是指计算机能够识别和执行的指令集合。

ISA是计算机指令的编程接口,定义了一组指令和地址模式,以及寄存器和内存的组织方式,它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协同工作的关键接口之一。

ISA可以分为两类:精简指令集体系结构(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和复杂指令集体系结构(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所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通过使用门电路,我们可以实现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逻辑运算。

我们首先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真值表和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然后根据实验要求,使用逻辑门电路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加法器电路,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加法器电路能够正确地进行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

实验二:数字逻辑电路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数字逻辑电路的实现。

通过使用多路选择器、触发器等数字逻辑元件,我们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逻辑功能。

我们首先学习了多路选择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4位二进制加法器电路,并通过数字逻辑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4位二进制加法器能够正确地进行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

实验三:存储器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设计和实现。

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首先学习了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简单的8位存储器电路,并通过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8位存储器能够正确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实验四: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我们首先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并通过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正确地进行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实习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实习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结构作为一门涵盖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我选择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实习,以便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件;2. 熟悉各类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3. 掌握计算机系统组装、维护和调试的基本技能;4.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由指导老师举办的实习动员大会,了解了实习的要求、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自学了相关教材和资料,为实习打下了理论知识基础。

2. 实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与收获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任务:1. 参观实验室和机房,了解各类计算机硬件设备及其功能;2. 学习计算机系统组装、维护和调试的基本技能;3. 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协助导师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4. 撰写实习日记和总结报告,记录实习过程中的所学所得。

具体收获如下:1. 熟悉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件,如CPU、内存、硬盘、显卡等;2. 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组装、维护和调试的基本技能,如安装操作系统、配置网络、排查故障等;3. 了解了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工作流程,提高了科研素养;4.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如:1. 部分硬件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较为复杂,一开始难以掌握;2. 实验室科研项目中的某些技术问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解决;3. 实习任务较重,时间紧张,难以兼顾学业与实习。

针对上述困难,我们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案:1. 请教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逐步掌握硬件设备的原理和操作;2. 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相关技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合理安排时间,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计算机实验报告4篇

计算机实验报告4篇

计算机实验报告4篇计算机实验报告 (1) ××大学校园网解决方案一、需求分析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自己和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

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满足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系统总体设计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冗余性。

本着为学校着想,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使系统经济可行。

具体包括下以几个方面:1、内网络能够高速访问FTP服务器现在或上传文件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实现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限制不同类型的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服务资源。

可以下载和上传资料文件,访问速度可以对指定的用户进行级别的划分。

2、建设Web服务器对外实现信息发布,对内实现教学教务管理。

网站发布学校新闻、通知、学校的活动等相关内容。

实现学生能够在网上进行成绩查询、网上报名、网上评教等功能;以及教师的信息查询、教学数据上传等。

3、建设邮件服务器以满足校园内部之间和内、外网这间的大量邮件传输的需求。

4、实现内网划分多个VLAN,实现校园内不同校区,不同楼宇,不同楼层的多客户接入。

5、内部实现PC间实现高速互访,同时可以访问互联网。

网络内同一IP段内的PC机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实现高速互访,传送资料文件等,解决不同楼宇,不同楼层之间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送数据费时、费力的问题。

6、内部用户的QoS管理,实现用户的分级管理功能,对用户下载和上传做相应的带宽限制。

对校园网络中的流量实现有效控制,对校园内的重要数据量可靠、稳定的传输如:语音、视频会议等的延迟和阻塞的敏感。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MIPS 指令系统和MIPS 体系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MIPS 指令系统和MIPS 体系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实验名称:MIPS 指令系统和MIPS 体系结构专业年级:0xxxxxxx姓名:xxxxxx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班级xxxxxxxxxxx 实验日期xxxxxxxxxx 实验成绩姓名xxxxxxxx 学号230xxxxxxxxxx4实验名称Cache性能分析实验目的、要求及器材实验目的:1、加深对Cache的基本概念、基本组织结构以及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

2、掌握Cache容量、相联度、块大小对Cache性能的影响3、掌握降低Cache不命中率的各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提高Cache性能的好处。

4、理解LRU与随机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它们对Cache性能的影响实验平台:采用Cache模拟器MyCache。

实验内容、步骤及结果首先要掌握 MaCache模拟器的使用方法。

1、Cache容量对不命中率的影响选择地址流文件,选择不同的Cache容量,执行模拟器,记录各种情况的不命中率。

表:地址流文件名: eg.din结论:Cache容量越大,不命中率越低.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命中率不变。

2、相联度对不命中率的影响表:64KB相联度 1 2 4 8 16 32 不命中率(%)0.89 0.53 0.47 0.45 0.44 0.44地址流文件: all.din图:64KB表:256KB相联度 1 2 4 8 16 32 不命中率(%)0.49 0.38 0.36 0.36 0.35 0.35地址流文件: all.din图:256KB结论:相联路数越多,则不命中率越低,同时,有个极限值,且该极限值随Cache容量大小的增加而减小。

3 Cache块大小对不命中率的影响块大小Cache容量2 8 32 128 51216 18.61 10.12 3.81 1.95 1.4232 14.22 7.59 2.84 1.26 0.8764 12.62 6.47 2.36 0.92 0.60128 12.98 6.35 2.31 0.76 0.47256 16.04 7.29 2.15 0.72 0.40地址流文件:ccl.din结论:不命中率随分块大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即存在一个最优的分块大小,且该最优分块随Cache容量的增大而增大。

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系统分析实验报告系统分析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改进计算机系统,我们进行了一项系统分析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个实际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探讨其结构、功能和性能,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系统概述我们选择了一个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作为研究对象,该网站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复杂的业务流程。

通过对该系统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三、系统结构分析1. 前端界面该电子商务网站的前端界面设计简洁、直观,用户易于操作。

通过对前端代码的分析,我们发现其采用了响应式设计,能够适应不同设备的屏幕尺寸,提高用户体验。

2. 后台管理后台管理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负责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用户管理等重要功能。

通过对后台代码的分析,我们发现其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模块之间的耦合度较低,易于维护和扩展。

3. 数据库该系统采用了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数据,通过对数据库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其表之间的关系良好,索引的使用也较为合理。

然而,在高并发情况下,数据库的性能表现不佳,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系统功能分析1. 用户注册与登录通过对用户注册与登录功能的分析,我们发现系统在用户验证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

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我们建议引入双因素认证机制,如手机验证码或指纹识别等。

2. 商品浏览与搜索该系统的商品浏览与搜索功能设计合理,用户可以通过关键字、分类等方式快速找到所需商品。

然而,在高并发情况下,搜索响应时间较长,需要进一步优化搜索算法和索引设计。

3. 订单管理与支付订单管理与支付功能是电子商务网站的核心,通过对该功能的分析,我们发现系统在订单处理和支付安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我们建议引入分布式事务处理机制,确保订单的一致性和支付的安全性。

五、系统性能分析通过对系统的性能测试,我们发现在高负载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明显增加,甚至出现了崩溃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一.流水线中的相关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WinDLX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熟悉DLX指令集结构及其特点;2. 加深对计算机流水线基本概念的理解;3. 进一步了解DLX基本流水线各段的功能以及基本操作;4. 加深对数据相关、结构相关的理解,了解这两类相关对CPU性能的影响;5. 了解解决数据相关的方法,掌握如何使用定向技术来减少数据相关带来的暂停。

实验平台:WinDLX模拟器实验内容和步骤:1.用WinDLX模拟器执行下列三个程序:求阶乘程序fact.s求最大公倍数程序gcm.s求素数程序prim.s分别以步进、连续、设置断点的方式运行程序,观察程序在流水线中的执行情况,观察CPU中寄存器和存储器的内容。

熟练掌握WinDLX的操作和使用。

2. 用WinDLX运行程序structure_d.s,通过模拟找出存在资源相关的指令对以及导致资源相关的部件;记录由资源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论述资源相关对CPU性能的影响,讨论解决资源相关的方法。

3. 在不采用定向技术的情况下(去掉Configuration菜单中Enable Forwarding选项前的勾选符),用WinDLX运行程序data_d.s。

记录数据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以及程序执行的总时钟周期数,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

在采用定向技术的情况下(勾选Enable Forwarding),用WinDLX再次运行程序data_d.s。

重复上述3中的工作,并计算采用定向技术后性能提高的倍数。

1. 求阶乘程序用WinDLX模拟器执行求阶乘程序fact.s。

这个程序说明浮点指令的使用。

该程序从标准输入读入一个整数,求其阶乘,然后将结果输出。

该程序中调用了input.s中的输入子程序,这个子程序用于读入正整数。

实验结果:在载入fact.s和input.s之后,不设置任何断点运行。

a.不采用重新定向技术,我们得到的结果b.采用定向技术,我们得到的结果: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定向的作用:在定向技术存在的情况下Statistics 窗口中的各种统计数字:总的周期数(215) 和暂停数(17 RAW, 25 Control, 12 Trap; 54 Total)在定向技术不存在时候,控制暂停和Trap 暂停仍然是同样的值,而RAW暂停从17变成了53,总的模拟周期数增加到236。

所以定向技术带来的加速比:236 / 215 = 1.098DLX forwarded比DLX not forwarded快9.8%。

2.数据相关先给出一个存在数据相关的程序:LHI R2, (A>>16) & 0xFFFFADDUI R2, R2, A & 0xFFFFLHI R3, (B>>16)&0xFFFFADDUI R3, R3, B&0xFFFFloop:LW R1, 0 (R2)ADD R1, R1, R3SW 0(R2), R1LW R5, 0 (R1)ADDI R5, R5, #10ADDI R2, R2, #4SUB R4, R3, R2BNEZ R4, loopTRAP #0A: .word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B: .word 9, 8, 7, 6, 5, 4, 3, 2, 1, 0没有采用定向技术时运行该程序:得到程序执行了202个周期,10个数据相关引起的时钟周期RAW stall为104个。

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51.48%采用定向技术时运行该程序:得到程序执行了128个周期,共有6个数据相关引起的时钟周期RAW stall为30个。

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23.44%可见通过定向技术,减少了数据相关,缩短了程序的执行周期,整个性能为原来的 1.57倍。

3.结构相关下面这段程序存在结构相关ADDI R5, R5, 1SUBI R4, R4, 1AND R3, R3, R3XOR R7, R7, R7ADDI R8, R8, 1ADDI R9, R9, 1MULT R1,R5,R4MULT R2,R3,R7执行之后得到的clock cycle programeStatistics:可见1个结构相关引起了4个stall,占总共20个CYCLE 的20%为了避免结构相关,可以考虑采用资源重复的方法,比如,在流水线机器中设置相互独立的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也可以将CACHE分割成指令CACHE 和数据CACHE。

二.循环展开及指令调度实验目的:1. 加深对循环级并行性、指令调度技术、循环展开技术以及寄存器换名技术的理解;2. 熟悉用指令调度技术来解决流水线中的数据相关的方法;3. 了解循环展开、指令调度等技术对CPU性能的改进。

实验平台:WinDLX模拟器实验内容和步骤:1.用指令调度技术解决流水线中的结构相关与数据相关(1)用DLX汇编语言编写代码文件*.s,程序中应包括数据相关与结构相关(假设:加法﹑乘法﹑除法部件各有2个,延迟时间都是3个时钟周期)(2)通过Configuration菜单中的“Floating point stages”选项,把加法﹑乘法﹑除法部件的个数设置为2个,把延迟都设置为3个时钟周期;(3)用WinDLX运行程序。

记录程序执行过程中各种相关发生的次数、发生相关的指令组合,以及程序执行的总时钟周期数;(4)采用指令调度技术对程序进行指令调度,消除相关;(5)用WinDLX运行调度后的程序,观察程序在流水线中的执行情况,记录程序执行的总时钟周期数;(6)根据记录结果,比较调度前和调度后的性能。

论述指令调度对于提高CPU性能的意义。

2. 用循环展开、寄存器换名以及指令调度提高性能(1)用DLX汇编语言编写代码文件*.s,程序中包含一个循环次数为4的整数倍的简单循环;(2)用WinDLX运行该程序。

记录执行过程中各种相关发生的次数以及程序执行的总时钟周期数;(3)将循环展开3次,将4个循环体组成的代码代替原来的循环体,并对程序做相应的修改。

然后对新的循环体进行寄存器换名和指令调度;(4)用WinDLX运行修改后的程序,记录执行过程中各种相关发生的次数以及程序执行的总时钟周期数;(5)根据记录结果,比较循环展开、指令调度前后的性能。

3)存在相关的程序1.指令调度:首先,通过Configuration菜单中的“Floating point stages”选项,把除法单元数设置为3,把加法﹑乘法﹑除法的延迟设置为3个时钟周期。

给出调度前的程序sch_bef:.data.global ONEONE: .word 1.text.global mainmain:lf f1,ONE ;turn divf into a movecvti2f f7,f1 ;by storing in f7 1 innop ;floating-point formatdivf f1,f8,f7 ;move Y=(f8) into f1divf f2,f9,f7 ;move Z=(f9) into f2addf f3,f1,f2divf f10,f3,f7 ;move f3 into X=(f10)divf f4,f11,f7 ;move B=(f11) into f4divf f5,f12,f7 ;move C=(f12) into f5multf f6,f4,f5divf f13,f6,f7 ;move f6 into A=(f13)Finish:trap 0运行之后可以得到结果:调度之后的程序sch_aft:.data.global ONEONE: .word 1.text.global mainmain:lf f1,ONE ;turn divf into a movecvti2f f7,f1 ;by storing in f7 1 innop ;floating-point formatdivf f1,f8,f7 ;move Y=(f8) into f1divf f2,f9,f7 ;move Z=(f9) into f2divf f4,f11,f7 ;move B=(f11) into f4divf f5,f12,f7 ;move C=(f12) into f5addf f3,f1,f2multf f6,f4,f5divf f10,f3,f7 ;move f3 into X=(f10)divf f13,f6,f7 ;move f6 into A=(f13)Finish:trap 0运行之后得到:可以看出经过调度之后运行周期从27减少到21,而且减少了相关。

2.循环展开:循环展开前的程序:LHI R2, (A>>16)&0xFFFFADDUI R2, R2, A&0xFFFFLHI R3, (B>>16)&0xFFFFADDUI R3, R3, B&0xFFFFADDU R4, R0, R3NOPloop:SUBI R4, R4, #8SUB R5, R4, R2BNEZ R5, loopTRAP #0A: .double 1, 2, 3, 4B: .double 1, 2, 3, 4运行结果:循环展开后的程序:LHI R2, (A>>16)&0xFFFFADDUI R2, R2, A&0xFFFFLHI R3, (B>>16)&0xFFFFADDUI R3, R3, B&0xFFFFADDU R4, R0, R3SUBI R4, R4, #8SUBI R4, R4, #8SUBI R4, R4, #8SUBI R4, R4, #8TRAP #0A: .double 1, 2, 3, 4B: .double 1, 2, 3, 4运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循环展开之后运行周期从30减少到14,而且减少了相关。

三.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基本掌握了WinDLX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熟悉DLX指令集结构及其特点,对减少各种相关、提高流水线速度的方法和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体系结构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后面的实验还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