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二)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二)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二)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谢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

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

18、请举例赏析本文对比艺术表现手法。

(2分)
1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答案:
18、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19、B。

陆游《书愤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陆游《书愤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书愤》,完成14~15题。

书愤(甲)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①,壮图万里战皋兰②。

关河③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的博:在四川,此泛指川陕。

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

③关河:泛指边塞。

书愤(乙)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4.下列对《书愤(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揽镜自照,诗人发觉自己已是两鬓苍苍,但年华虽逝,壮心却依然炽热,一如当年。

B.迟暮衰弱,诗人已不胜戎衣,但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依然想报效国家。

C.当年诗人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曾经十年远戍的博,还立志远征皋兰。

D.此诗每联都自成对比,形象鲜明,情感强烈,不仅突出了主旨,而且强化了表达效果。

15.陆游曾以“书愤”为题写过多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

请问:(1)甲乙两诗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2)甲乙两诗尾联各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D“此诗每联都自成对比”有误。

此诗首联、颔联和尾联的出句和对句都构成对比,但颈联没有对比。

颈联写诗人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博岭的前哨,还立志到万里之外的皋兰跃马横枪实现自己杀敌立功的宏伟理想,出句写过去的战斗经历,对句写当年的壮志,本联与尾联的如今报国无门,只能“袖手旁观”形成鲜明对比,而自身不构成对比。

15.(1)①甲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乙诗用典抒情(用典明志、间接抒情)。

(2分)(2)①甲诗:尾联意谓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征战疆场、澄清山河之事,在我身上终究无法实现,只能袖手旁观,(1分)表现了诗人立志恢复中原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悲痛苍凉。

(1分)②乙诗:尾联高度评价《出师表》,赞扬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志向,(1分)暗讽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不思北伐,同时以诸葛亮自勉,表明诗人至死不移的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①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

C.颈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15.(6分)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B 15.(1)用典抒情。

颔联借苏武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城池,嚼齿吞牙,不屈而死的典故,表明自己有他二人那样孤忠品格,有天地可鉴。

(2)借景抒情。

蒙蒙细雨,飘落草地,清冷夜月,静照残垣,更显宫殿建筑荒芜。

“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3)直抒胸臆。

前面让天地鉴自己的忠心,最后表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错。

颔联是首联的补充,为了表明诗人耿耿孤忠,不减苏武张巡二人,有天地可鉴,并不是为他们愤慨不已。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用典抒情。

颔联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一、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 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愤”为愤慨、愤懑之意。

诗人矢志做“塞上长城”,北伐收复中原,但为投降派所阻,志向始终不能实现。

尽管此时诗人已经年逾花甲,罢官退居多时,但一想到未能实现的北伐大计,心中的愤懑就无法遏止。

因此,诗人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2)既有对投降派的控诉,也饱含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解析】诗歌的题叭可说邑含时间“地点*人赣、事伴帜及诗歌的题册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克代丁诗歌的基本內區°因此,通过时诗歌题区的感潘的揣摩,我们可以更奸地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感狞诗人对生命、社会壮生活的栗种見屛,誉至是诗人的裳种理想、驰员等・"书愤”申的"书”为书写之适,”惯” 为愤慨^愤懑之谨・绪合诗歆的写柞背銀、诗歌内嚣等就可以知這蹲愤e孚包含的内轟及椅感°2.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起句和结句。

【答案】《书愤》起句中的“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感慨“空自许”做了铺垫。

“那知”写出了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愤慨,照应了诗歌的主旨“愤”。

结句诗人用典明志,以诸葛亮自比。

诗人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诗情推向了高潮。

【解析】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的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陆游《书愤》习题(含答案)

陆游《书愤》习题(含答案)

《书愤》练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解析: 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答案: D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 B.许:称许。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②,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

②“素衣”句: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中不仅指羁旅风霜的苦楚,又寓有京都恶浊,久居会使白衣染成黑色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

1.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5分)答案:“一夜”意为“整夜”。

(1分)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2分)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

(2分) 2.“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4分)答案: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2分),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字的理解。

答:“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问题2.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浩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问题3.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一共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

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钦佩,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慨叹和讽刺。

古代诗歌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吉林长春2021-2022学年高二下4月)

古代诗歌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吉林长春2021-2022学年高二下4月)

长春市第六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线上教学反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4~15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5.两诗尾联都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2)《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

(3)《蜀道难》中李白用“,”两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人走就难上加难。

14.C15.《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赞美之情。

《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陆游《书愤》阅读答案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大型战船。

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

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9.“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的典故。

10.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8.答案: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评分:2分。

意思对即可。

9.答案:诸葛亮评分:1分。

10.答案: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评分:每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书愤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书愤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书愤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

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详尽且形象”错。

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用六种名词意象“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加以组合,运用白描手法,可看出不“详尽”。

故选C。

16.“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

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

(6分)【答案】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的相同内容: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本诗写“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体现出家国的破败;《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

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本诗写“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意思是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体现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1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

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书愤(陆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各题。

书愤①(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春,其时陆游73岁,退居山阴,南有鉴湖,北有大泽。

②张巡,唐朝将领,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之久,最终力尽城破,被俘后嚼齿吞舌,尽忠而死。

③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宫殿,当时也在沦陷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苏武白发苍苍被困鉴湖,只有天地还见证着他的一片忠心。

B.诗歌颔联借“久”和“空”写苏武和张巡,既有诗人对他们一片忠贞的赞美,又有对英雄难展怀抱的怅惘之情。

C.颈联描写了细雨中的上林苑和夜月下倾颓的洛阳宫,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D.本诗笔调雄健,充满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特点。

15.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曾评价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本诗是如何体现陆游“亘古男儿”本色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诗人陆游以一颗报国的壮志雄心尽显其英雄男儿本色。

①首联用“孤忠”统摄全诗,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②中间两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矢志不渝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
忧。

③尾联直抒胸臆,进一步抒写自己年华虽老但壮心依旧,就算死去,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豪情,语气慷慨激昂。


②。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及赏析一、《书愤》基本情况•作者:陆游•创作时间:南宋时期•体裁:七言律诗•内容简介:陆游以自己对书法的痴迷和追求为基础,抒发了自己对时代风气的不满和对文人墨客的愤怒。

二、《书愤》的阅读答案1.请简要解释“书剑诗酒”的意思。

“书剑诗酒”是文人墨客的四绝,分别代表了学问、剑术、诗歌和酒。

这四样东西都是古代文人追求的境界和修养,同时也指代了文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在《书愤》中,作者对这种风气感到愤怒和不满,认为这种追求已经丧失了初心,成为了空洞的虚荣。

2.“鶸头鸡卧石庐中,自羞无计恣凌风。

”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这两句描写了一个自负而无能的文人的形象。

他自认为才华出众,却只会在宽敞而奢华的石庐中自娱自乐,没有实际的作品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与此同时,他只是在骄傲地自欺欺人,自我夸耀的同时感到内疚和羞愧。

3.“匣中宝剑蒙尘锈,壶中美酒尽成浆。

”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气的不满。

他认为真正的宝剑没有被运用出来,失去了光彩;而美酒也没有被品尝,只是变成了一些没有用处的浆糊。

这里的宝剑和美酒可以代表文人的才华和作品,作者认为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只是被埋没和浪费了。

4.请解释“五亩书堂真可贵,开阑无限接鸣螳。

”这两句的意思。

这两句意味着作者对书堂的渴望和珍视。

他认为书堂是一个有着无限智慧和宝藏的地方,只需要五亩的土地就能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斋,这对于脱离了书堂的作者来说是一种无比珍贵的追求。

而“开阑无限接鸣螳”则暗喻着语惊四座,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5.“强图简套稀珍宝,远望穷乡犯阙楼。

”这两句表达了什么含义?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简单和真实的态度。

他认为现在人们过于追求奢华和华丽,而忽略了真正珍贵的东西。

在他看来,一味地追求简套稀宝只会在浪费时间的同时犯了错误,应该远离这种追逐虚荣的风气。

6.“当年砚水真珍腻,今日笺光已素薄。

古诗词鉴赏陆游《书愤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南湘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诗词鉴赏陆游《书愤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南湘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愤其一①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73岁,闲居鉴湖边已多年。

②张巡,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的一个“卧”字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孤居山野,无所作为的状态,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B.诗歌颔联写苏武的“厄穷”,张巡的“忧愤”,这是运用典故来含蓄的表达诗人自己的困境与忧愤。

C.诗歌颈联对仗精工,细腻地描画出“上林苑”“洛阳宫”这些皇家园林宫殿在春雨夜月中美好的景象。

D.诗歌尾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

16.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

”(《渭南文集》),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积累了陆游怎样的“悲愤”。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6分)(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C(这里是虚写想象中的沦陷区皇家园林宫殿荒凉颓败的景象。

)16.首联以“白发萧萧”的外貌描写,一个“卧”字的动作描写,表达出诗人因年迈力衰,远离朝廷而生的悲愤;颔联运用典故,以苏武忠心不改,却遭遇长久的困厄,张巡的矢志不渝也只能徒然地死去而感伤自己也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悲愤;颈联虚写沦陷区的皇家园林与宫殿已经如此荒凉与颓败,朝廷却没有收复的行动与打算,让诗人悲愤不已。

古诗词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书愤宋·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 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 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D. 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16. 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

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D D项,“消极情绪”错误。

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

16. 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古诗词鉴赏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1月山西阳泉高二期末考试)

古诗词鉴赏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1月山西阳泉高二期末考试)

山西省阳泉市2021-2022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评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也暗示今日的壮志难酬。

(3分)B.颔联撷取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充满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C.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D.尾联诗人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出师表》,旨在表明千百年来难有与之相提并论的佳作。

15.全诗紧扣一“愤”字,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分)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人生和明月可以共存的哲理。

(2)李白在《将进酒》中显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表示不是今日追忆才感慨,当时就已经十分惆怅。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14.(3 分) D (尾联运用典故,赞美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表达了词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15.(6 分)①对比显“愤”。

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与当下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现实处境形成对比,几多郁愤。

②叙事言“愤”。

颔联追忆昔日辉煌战斗生活,感慨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

古代诗歌赏析XXX《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XXX《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XXX《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愤XXX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XXX要杀名将XXX,XXX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XXX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16.尾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XXX在《劝学》中强调研究必须专心致志时,写道并指出其缘故原由是心思浮躁,与蚯蚓的心思埋头形成了鲜明比较。

2)昔人常在诗中借助鸟的意象来写景抒情,如XXX《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美景的两句3)XXX在<师说》中,用两句,感伤从师风尚失传及厥后果。

15.A [解析]错在“今日的意志消沉”,诗人只是愤,并未消沉。

16 ①尾联运用典故,写XXX的《出师表》名满天下,赞美了XXX的卓越功绩,表达了词人对XXX的仰慕之情。

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以及虽思报效国家却最终抑郁不得志的愤慨。

(每点3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 17,(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依靠者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诗词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山东枣庄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古诗词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山东枣庄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书愤宋·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重"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15.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共14分)(1)《燕歌行》中表现边塞荒凉,孤城寂寞战斗艰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愤”为愤慨、愤懑之意。

诗人矢志做“塞上长城”,北伐收复中原,但为投降派所阻,志向始终不能实现。

尽管此时诗人已经年逾花甲,罢官退居多时,但一想到未能实现的北伐大计,心中的愤懑就无法遏止。

因此,诗人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2)既有对投降派的控诉,也饱含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起句和结句。

【答案】《书愤》起句中的“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感慨“空自许”做了铺垫。

“那知”写出了
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愤慨,照应了诗歌的主旨——“愤”。

结句诗人用典明志,以诸葛亮自比。

诗人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诗情推向了高潮。

【解析】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的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