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合集下载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指18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和文化
上的变革,受到启发的哲学家康德和天文学家哥白尼分别代表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方面。

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由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境界的提升。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唯理主义等哲学流派。

这种关注人类理性的思潮,带动了人们对常识和权威的质疑,推动了现代思想的发展。

哥白尼则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推翻了以往地心说的常识,引发了天文学和科学思想上的变革。

这种科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验,推崇知识的实证和验证,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跨越,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科学思潮的开始和发展。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康德(二)

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康德(二)

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康德(二)一、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精神的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

康德批判地继承了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并且将启蒙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上的革命意味着哲学方向的转变,而康德的确扭转了哲学的方向。

康德哲学的问题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其实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了他的全部哲学思考。

当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为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且极大地推进了认识论的发展。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

应该说,只要我们追求知识,这些问题就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对于古代哲学家们来说,这些问题尚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逐渐深入,认识论问题越来越成了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在近代哲学那里终于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早期近代哲学家们为了解释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和范围等认识论问题而分成了两大派别,这就是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

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结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于是在认识论问题上,这两派哲学家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他们的片面性则决定了谁也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休谟的怀疑论就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场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哲学思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路。

这场就是伟大哲学家康德的贡献,他批判性地发展了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引领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康德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康德(1724-1804)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大变革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

一方面,人们从传统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技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物理学中分子原子观念、牛顿的三大定律深入人心;生物学中微生物的发现;天文学中哥白尼对传统天文学的冲击,这些都极大地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形而上学的发展却跟不上步伐。

在形而上学领域,唯理论与经验论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论。

康德说:“形而上学的历史就像一个决斗场,在这里没有一个真正的胜利。

”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尔从怀疑感觉经验开始,提出了唯理主义的“天赋观念”说。

唯理论者认为,我们凭借理性直觉,就可以知道由天赋原则形成的公理,然后我们凭借这些公理,就可以引出对世界的完整描述,这些并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反之,我们依据感觉经验而得到的知识,归根结底只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不能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而经验论者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科学的法则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唯有经验知识才是可靠的。

经验论者从培根到休谟是一个从分析经验开始,逐步走向怀疑论的过程。

经验派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经验所获得的对象是否与客观存在的对象一致。

培根认为,感觉经验有时是错误的、虚假的,但是他认为这是由于只在于感觉能力的不足,经验到的对象与客观存在的对象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

所以,他们主张,只要提高感觉经验的准确性,将感觉经验建立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就可以获得对对象的正确认识。

黑格尔 康德

黑格尔 康德

康德:一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哥白尼式的革命”意指彻底的变革。

因为以往欧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等天体围绕地球运转。

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地心说思想,其变革意义非凡,影响巨大。

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他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这场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康德指出,造成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

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的界限,也就不能再被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加以检验了。

3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

它的做法到现在为止只不过是暗中摸索,而且更糟糕的是在单纯的概念中间瞎摸。

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革命的共同点是这样一个变化,即把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

传统哲学认为,客观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观是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概念。

人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是人的认识去符合对象,而康德却反其道行之,认为对象是符合我们的认识的,符合主体的先验认识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把这一转变称为“哥白尼革命”。

这不只是一个方法论的转变。

康德把他作为形而上学的一场革命。

二康德的哲学是先验哲学,他主要探讨“人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他把这种探讨分为三个部分:1先验感性论,回答了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人对空间和时间有纯直观,而空间和时间分别对应了几何和代数)2先验知性论,回答了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人拥有“统觉”的能力,即把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3先验理性论,回答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结论是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不会受到来自经验世界的阻力,但理性内部却本就具有不可解决的困惑和矛盾,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证明。

感性、知性、理性:浅谈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感性、知性、理性:浅谈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感性、知性、理性:浅谈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自觉地从二元论立场出发,为了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解决知识的可能性根据、证明人的自由、挽救形而上学,在哲学上发动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把知识必须符合对象颠倒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亦即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康德看来,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亦即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于是,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不妨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那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

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

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

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了证明。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

“对象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这一理论的消极方面:如果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即“显象”;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

也就是说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显象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

(由此,自然科学是可能的,但不是完全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绝对不可能的。

)积极方面: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研究生会讲座)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研究生会讲座)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张志伟今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德国人甚至把今年称为“康德年”。

此前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叶秀山先生和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做了两次讲座,我这是第三讲,题目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叶先生讲康德与启蒙,韩水法讲的是康德的政治哲学。

也许诸位听了之后,还不太清楚康德哲学是怎么回事,剩下的就是我的工作了:我要讲的是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

我想讲三个问题:一是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二是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可以说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三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康德,也就是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我们知道,20世纪西方哲学色彩纷呈,但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反形而上学,实际上也就是颠覆传统哲学。

但是,在这样一个反传统的时代,康德哲学却一向是显学,研究他的论文论著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远远超过任何一位古典哲学家,在哲学家中绝对是被引用率最高的,这的确是一个绝无仅有非常有趣的现象。

康德哲学对于现当代西方哲学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我以为,这与康德解决哲学问题的方式密切相关。

正是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使西方哲学开始了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

而更重要的是,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实际上也是直到今天仍然在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康德之所以受到哲学家的重视,表明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仍然是有意义的。

人们这样评价康德,称他的哲学是“蓄水池”,以往的哲学流进来,再由此流向20世纪的各种哲学。

另外,人们也经常称康德哲学是进入哲学王国的桥梁和关隘。

言外之意,学习哲学,应该先读康德。

的确,这样称赞康德哲学并不过分。

在国外,哲学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首先应该破除那些独断的观念,也就是未经审查就盲目地相信某种教条的成见,必须树立某种批判精神。

对此,再没有比读康德哲学更合适的“教材”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因为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想。

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的两层含义——兼论哥白尼革命的限度

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的两层含义——兼论哥白尼革命的限度

,)娄号密级⑧学校代码10055学鲁002831尚恐夫淫NankaiUniversity论文题目: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的两层含义谨龋魂‘%…气一一兼论哥白尼革命的限度硕士学位i仑文MASTER。

SDlSSERl≯汀lON乞‘p./b磁指导教师:副教授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05年4月曰新月募摘要就当前中图思想界而蠢,距今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学至今有羞永恒的魅力.康德蜇学髂瑗的近代囊蒙耪神数及对霸蒙数越越,廷掰以威为患嚣审溪错综簧祭的愤形下的一秘糖章申燮源,集中体现这一糕挂鹣是痰镰螅戥赛思想,瓣裁娄戆孛重学赛嚣砉,我认为,这一愚憋簌然裔遴一莎考黎嗣澄清翡必要。

本文是镑瓣对予“物鑫体”壤念熬逐誉壤锵霭襞搿自己翡论证酌。

这一毽勰,赞灏“物毒俸”作为知识韵客流往基础但叉不W知盼遮一见解,并认为这恰恰是康德螫学能特色所在。

在这一稀理辩下,康镱显现和镌囱薄划分的界限藏模期了,而康德哲学的真精神也被遮盖了。

本文匿分了“貔自髂”攘念的甄屡含义:终为毙黢对象秘终梵越骏本耩,上面的通常理解大都和作为先验对象的物自体育关,蕊实际上,真正物囊体懿意义应该鼹定奁越骏本体驰意义上。

本文对先骚对象搀失康德避自怒摹念懿一瓣必要设定、其中懿爨境戳遴行了详蘩考察,认为器垂惩萃裔辫不是浚霄褥题的。

遥邋麓瘫德成熟观点的解读,我裁发嚣其实康德已经攥聪了蔓蕊谂嚣撵,蘸着遮一改交,走验辩象的爨境也就消除了,黼先验辩象运一设定就酉殴酸取消了。

泼样,物自体的率体的意义作为其本鹱内涵就裰确定下来,显现和物裔体的真正界限簸清晰了,褥康德黉学的真正精神也就得以撼现。

藏本文褥富,我认为廉德“宾凝神”是体现在畿验辩证论意凰嚣鼗是验分攒上,这恩的简理解是明显的,也是我已经认识到的。

人所共知,康德磐学除了晦涩瑟难澡转,蠡予思想本身凝纛含豹惫容搜,叉使每令入都胃苏解读窭豹套已酌康德,艨以◇谂是赡免瓣;嚣找,;c重一个藤德嚣学研究者来说,爨餐黪是,谈滚溺镶赞徽豹苓j藏是哥髓瓣解读审翡一耪丽已。

哥白尼式革命

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哲学正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康德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性知识(真理?)的存在.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是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因为很可能,即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得自印象的与我们认识能力(感觉印象只是作为透因)自身所供给的二者构成的.”[4](P1)显然,•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由的经验和我们的认识能力共同构成的.他在这里说“很可能”,表明这种观点还是一种猜测.表面上,这是对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综合,而实际却不然,这是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如果直观一定与对象的结构相符合,我不明白我们如何能够先验地知道关于对象结构的任何事情”,而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当然也就无法确定直观与对象的结构究竟是否相符合,所以康德又说:“但是,如果对象(•作为感觉的对象)一定要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我接受这种可能性并没有什么困难.”康德的整个认识论全部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可见,康德并不反对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只是把传统知识观颠倒过来,认为知识不是认识主体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了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或直观能力的结构.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即知识是对象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是值的“认识论转向”。

哥白尼革命原意是指,以前大家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传统的看法,不再以地球为中心,而是以太阳为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为角度,来计算星球的运行。

在康德之前,哲学家认识世界都是从外在世界入手,而康德则发现,人类的理性有自身的局限,在认识外在世界之前,首先要对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理性本身进行研究。

也就是在去认识世界之前,首先问问,我们的认识能力如何,我们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轉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标签:“哥白尼式革命”;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历史意义一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德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检阅,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正如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

[1]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

二自近代以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使得西方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陷入困境,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能证明我们关于客观对象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建构科学知识的基础即理性也发生了动摇,开始怀疑理性的能力。

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学充分汲取了两派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处,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构成有两个缺一不可的元素:其一,是由感觉经验提供的后天质料,作为认识内容的基础来源;其二,是认识活动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知识形式,作为认识可能的先天条件。

在康德看来,为了确保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需要同意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康德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2]但是,康德又批判经验论,认为经验论者只是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却没有考察感觉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也没有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

康德 哥白尼革命的本体论解释

康德 哥白尼革命的本体论解释

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本体论解释
康德所提出的“哥白尼革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

在康德之前,哲学认为真理即是知识符合对象,我们的认识能力围绕着事物展开,努力去寻求事物的本质,这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哲学。

而康德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知,我们所能知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只是事物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

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

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

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

因此,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

【推荐下载】浅析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推荐下载】浅析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键入文字]
浅析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康德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变为,对象符合认识,客体符合主体。

它既使形而上学的危机消于无形,又为未来形而上学指明了方向。

编辑老师给您带来的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一、康德哲学的背景
 在西方哲学关于认识论的研究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已经走入了死路,人类理性陷入了危机,高贵的形而上学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曾经有个时候,形而上学号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而现在因为时间的变更,她就只为人所鄙视了;她成了一个孤苦伶仃、流离失所的妇人。

??①(P3,Aviii)?
 康德系统地分析了近代西方哲学之后,他说道:人类的理性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在它的某种知识里为一些问题所苦恼,而这些问题既然是理性的本性所规定的,它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这些问题有超出了它的各种能力的范围,所以它就不能解答它们。

?①(P3,Avii)也就是说,一方面,人类理性为它在认识中所规定的问题所困扰,因
1。

有关康德哲学的几张图、“哥白尼式的革命”

有关康德哲学的几张图、“哥白尼式的革命”

有关康德哲学的几张图、“哥白尼式的革命”图1和3中,凡涉及本体自我与先验自我意识的关系表述中,认为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功能的表述,都是不合法的。

——————————————亚马逊美国读者对纯批的评论漫谈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如何为自然科学的知识提供真理性的保证?换句话说,我们的知识或观念如何才能符合对象?是数千年来人们始终追问的问题。

但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康德认为,原因是人们由于某种惯性而把自己的问题提反了。

康德将其反过来提,即对象是如何依照我们的知识而建立起来的。

这是这一颠倒,由“知识依照对象”反转成了“对象依照知识”。

康德把他所做的这种颠倒比作“哥白尼式的革命”,正如哥白尼把“地心说”颠倒为“日心说”,一下子清除了天文学上的各种障碍;在哲学领域中,康德的颠倒使得那种完全被动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那种独断的本体论就再也没有市场了。

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在本体论上探究世界本原的问题。

哲学家们坚信,只有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辨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就能探究出世界的本原。

在这种思维的导向下,他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本原:水、火、气、原子、数、实体、存在、理念……随着发展,到了近代,西方哲学发生分支。

一支是在欧洲大陆理性派;另一支是英国经验派。

大陆理性派和英国经验派在认识论上围绕如何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展开交锋。

笛卡尔开启了大陆理性派,并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旨在强化认识主体性的地位,以此达到强化理性的权威,之后发展为近代唯理论,到理性主义代言人斯宾诺莎那里,唯理论已经相当完备,之后走向极端变成“独断论”,莱布尼茨试图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稍加缓和,但仍是独断的。

唯理论者过度强化理性的效用,认为是普遍适用的,甚至将理性奉为神明。

轻视感觉经验的效用,当遇到理性解决不了事就归结为先天的知识,是不需要证明的。

认为只靠理性思辨足以建立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大厦。

最终走向尽头,陷入“独断论”,无法自拔。

英国经验派由培根肇始,培根奠定了经验论的原则。

如何理解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如何理解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如何理解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学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很多知识,对很多著名哲学家所做的很多著名贡献,对他们所提各种新的哲学观点甚是惊叹,而其中最让我所钦佩的是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我已读过部分他的哲学观点,甚是喜欢,闲暇之余,对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有过小小研究,也因此,对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有了自身理解,本文将讲述我对“哥白尼式革命”的理解。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哲学正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

不同的是,康德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必然性知识的存在。

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但是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

因为很可能,即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得自印象的与我们认识能力(感觉印象只是作为透因)自身所供给的二者构成的。

显然,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由的经验和我们的认识能力共同构成的。

他在这里说“很可能”,表明这种观点还是一种猜测。

表面上,这是对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综合,而实际却不然,这是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如果直观一定与对象的结构相符合,我不明白我们如何能够先验地知道关于对象结构的任何事情”,而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当然也就无法确定直观与对象的结构究竟是否相符合,所以康德又说:“但是,如果对象(作为感觉的对象)一定要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我接受这种可能性并没有什么困难。

”康德的整个认识论全部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

可见,康德并不反对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只是把传统知识观颠倒过来,认为知识不是认识主体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了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或直观能力的结构。

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即知识是对象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存在论意蕴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存在论意蕴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存在论意蕴作者:聂海杰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从哲学的主题和问题域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内蕴着为传统西方哲学进行形而上学奠基的存在论向度。

康德的这一奠基工作包括三个环节:将一般对象划分为自在之物和现象,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对象和领域进行存在论的勘察;追溯思维的主观条件所具有的客观有效性的先天根据,对“先天综合判断”成立的根据进行存在论的规定;分析先验的图型联结感性和知性的原理和机制,对纯粹直观和纯粹知性的內在统一性进行存在论的演绎。

作为这一奠基的成果,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变革意蕴。

一是克服了近代西方哲学的危机,为西方哲学重新赢获了形而上学的地基和领地;二是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及其能动性,从存在论层面确证了人的自由;三是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德国的哲学革命,赋予西方哲学以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2-0028-08关键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存在论;哥白尼式革命;形而上学人们通常从一般哲学史视角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归结为“认识论变革”。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诠释并未真正抓住康德哲学思想的内涵与本质。

从康德解决近代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疑难”出发,我们可以将其“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对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奠基,由此从不同于认识论的存在论维度彰显康德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内涵和变革意蕴。

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内蕴的存在论向度通常对康德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一般着眼于认识论层面,认为“康德设法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建立某种综合,其办法是避免在他看来经验论所具有的怀疑论和唯理论所具有的独断论”[1]。

人们认为,康德通过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以先验的认识论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变革。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样的理解并未真正触及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实质。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大家在中学课本上早已学过何为“哥白尼革命”。

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王国天文学家哥白尼倡导“日心说”,该学说与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所完善并由罗马教廷钦定的“地心说”相龃龉,以致于哥白尼在临终前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著作《天体运行论》。

尽管如此,这本前无古人的科学著作仍被后世看作现代天文学的起点,由此“日心说”的观念在欧洲人、尤其在欧洲知识精英阶层开始蔓延。

哥白尼肖像德国哲学家康德出生于“日心说”提出之后的近两百年的十八世纪,那时自然科学方兴未艾,人们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人体解剖学以及数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后世的科学家称作“科学革命”的时代。

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伊始,直至1687年牛顿出版旷世杰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科学的理念已经在欧洲的知识精英阶层开花结果;而与此同时,种种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却像丧钟一样一次次回荡在哲学家的耳畔。

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康德由此进场。

康德迫切地期望借住自然科学那诱人的、且似乎天然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来修复形而上学这一古老的、僵死的躯体,让形而上学这一历经千年的传统学科获得自然科学般新生的、拥有确定性的力量。

他的策略如下可见。

巴塞尔版《天体运行论》封面哥白尼以“日心说”代替“地心说”,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宇宙观。

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自然是一比喻,现在我们可以具体了解一下康德怎样在哲学界颠覆了人们的观念。

简而言之,类比哥白尼的功绩,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康德以“先验论”代替“符合论”,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识观。

康德肖像何为“符合论”?康德之前的哲学家认为,人们要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调整我们的主观观念去符合现实中的客观事物。

所谓“符合”,即我们主观的观念必须如实描述客观的事物;如果出现任何的错误,那便是人的主观未能如实描绘客观事物,我们犯错了。

例如我们认识一棵树,我们注视它,抚摸它,乃至用鼻子闻它,经过一系列的感知之后,我们在通过思维,将一个树的样子抽象为一棵树的概念,由此我们获得了树的概念,并且符合现实中树的客观样子。

【推荐下载】试论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推荐下载】试论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键入文字]
试论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在康德之前,西方形而上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往的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现象,而认识则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论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要求人的认识能力必须符合客体,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是我们无法完成的证明。

受哥白尼的地心说的启发,康德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变为,对象符合认识,客体符合主体。

 一、康德哲学的背景
 在西方哲学关于认识论的研究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已经走入了死路,人类理性陷入了危机,高贵的形而上学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曾经有个时候,形而上学号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而现在因为时间的变更,她就只为人所鄙视了;她成了一个孤苦伶仃、流离失所的妇人。

?
 康德系统地分析了近代西方哲学之后,他说道:人类的理性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在它的某种知识里为一些问题所苦恼,而这些问题既然是理性的本性所规定的,它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这些问题有超出了它的各种能力的范围,所以它就不能解答它
1。

康大爷当初为啥闹革命?

康大爷当初为啥闹革命?

康大爷当初为啥闹革命?北游独立评论思辨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康大爷——康德闹革命,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有多重要呢?哲学界往往把康大爷的革命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这两件事相提并论,并赞誉其为“哥白尼革命”。

这个相提并论有两层含义:•一是它们的影响都足够惊世骇俗;•二是它们的认识方式都足够颠覆。

•简单的说,哥白尼颠覆了“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

在哥白尼之前,欧洲人都误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着地球转,结果哥白尼说,不对,是我们骑着地球绕着太阳转。

这种把整个认知方式颠倒过来的革命就称为“哥白尼革命”,康德闹的就是这种革命。

具体怎么回事呢?听我细细道来。

01我先来说说“革命前夜”发生了什么?促使德国大爷康德闹革命,跟另一位英国大爷对他的刺激密切相关。

这位叫休谟的英国大爷杖着脑筋转的快,说话太讨厌。

他叼着烟斗,一直在旁边不停的絮叨:“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律呢?一切都是人类的心理习惯,你即使对了一万次,你也不敢保证下一次一定对。

你们谁敢保证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这话可能在普通人听来稀疏平常,无甚打紧,可在哲学家看来,可是有着石破天惊的威力。

这是因为,自然科学有个很重要的原理:因果律。

只有因果律存在,我们才会总结出一个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的那个原因,从而总结出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无法保证一个原因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那么科学就无从谈起。

SO,科学大厦就这样,在休大爷的叨叨下摇摇欲坠。

现在你知道了,如果康德不闹革命,这个楼可能早就坍塌于地。

所以,我们都应该感谢康大爷!没有他老人家,就没有科学这座大厦,只有破砖烂瓦。

接下来北游就来给各位看官讲讲,科学大厦是怎么被康大爷扶起来的?02即使没有学习过哲学,大多数人可能也听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

然而,对它的具体所指,我敢说,知者甚少。

实际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并不如字面意思所说,是指主体——“我”存在的有效性,或者说这不并是笛卡尔要强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学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很多知识,对很多著名哲学家所做的很多著名贡献,对他们所提各种新的哲学观点甚是惊叹,而其中最让我所钦佩的是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我已读过部分他的哲学观点,甚是喜欢,闲暇之余,对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有过小小研究,也因此,对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有了自身理解,本文将讲述我对“哥白尼式革命”的理解。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哲学正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

不同的是,康德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必然性知识的存在。

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但是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

因为很可能,即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得自印象的与我们认识能力(感觉印象只是作为透因)自身所供给的二者构成的。

显然,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由的经验和我们的认识能力共同构成的。

他在这里说“很可能”,表明这种观点还是一种猜测。

表面上,这是对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综合,而实际却不然,这是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如果直观一定与对象的结构相符合,我不明白我们如何能够先验地知道关于对象结构的任何事情”,而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当然也就无法确定直观与对象的结构究竟是否相符合,所以康德又说:“但是,如果对象(作为感觉的对象)一定要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我接受这种可能性并没有什么困难。

”康德的整个认识论全部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

可见,康德并不反对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只是把传统知识观颠倒过来,认为知识不是认识主体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了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或直观能力的结构。

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即知识是对象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即普遍必然性不能来源于经验,而只能是先天的。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先天的认识对象。

按照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真理仅在于知识符合对象,由此决不可能说明知识的先天性。

于是,康德仿照哥白尼提出日心假说的方法,将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

认为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
象必须符合知识,即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因而一方面外界事物提供给我们认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则由主体赋予它们普遍必然的形式。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其哲学的基本原则,他一方面以突出主体能动性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限制了知识以便为道德自由留地盘,亦即为形而上学留地盘,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从认识领域转到道德领域。

《小百科全书》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

因为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表现(Erscheinungen)”,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Dinge an sich)”。

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

这样一来,不仅自然科学要求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认识自然的原则发生了动摇,而且更严重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超越自然的限制而把握宇宙自然之统一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就是说,自然科学是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哥白尼式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其结果完全是消极的。

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

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于是,对理性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就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亦即实践能力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因为实践理性或者说道德意志乃是以自由为其根据的。

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不是表现为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事物自身从而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在认识形式的限制之下因而不可能有自由的存在。

但是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划分为两个方面,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事物划分为表现和事物自身两个方面,人亦如是。

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
制的一面。

换句话说,人具有两重性,他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

假如我们无限地扩张理性的认识能力,其结果势必把一切都变成了必然的东西而使人失去了自由。

而当我们限制了理性的认识能力的时候,这就会为自由保留了一片天地。

所以,康德认为我们有必要限制知识,以便为道德信仰留地盘。

由此可见,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