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灯下漫笔的定义与特点2. 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3. 优秀灯下漫笔作品欣赏与分析4. 学生实践写作与修改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和学生实践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技巧,创作出有深度、有感情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3. 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实践,写作和修改灯下漫笔。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优秀灯下漫笔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实践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进行灯下漫笔的创作。
5. 修改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6.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写作。
七、教学资源1. 灯下漫笔作品集:教师准备一些优秀的灯下漫笔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2. 写作素材: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 参考书籍:教师推荐一些有关写作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第二课时: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漫笔”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漫笔是一种随性而谈的文学形式。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看法。
2.收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准备下一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讨论课文中观点的正确性。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避免陷入文中提到的困境。
三、写作训练1.以“灯下漫笔”为题,让学生尝试写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训练,提交短文。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三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针对学生的写作,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写作提升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完成修改后的短文,提交作业。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四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2.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四、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内涵和外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灯下漫笔的起源与发展1. 灯下漫笔的起源:介绍灯下漫笔的起源,以及与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关系。
2. 灯下漫笔的发展:介绍灯下漫笔在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灯下漫笔的类型与特点1. 灯下漫笔的类型:介绍灯下漫笔的各类别,如散文、杂文、小品文等。
2. 灯下漫笔的特点:分析灯下漫笔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1. 观察与思考:讲解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形成独特的观点。
2. 语言表达:教授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章:灯下漫笔实例分析1. 经典灯下漫笔作品选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灯下漫笔作品进行品读。
2. 分析与讨论:组织学生对所选作品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其写作技巧和思想内涵。
第五章:创作实践1. 创作指导:为学生提供创作灯下漫笔的指导,包括选题、构思、写作等。
2.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创作。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灯下漫笔作品。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灯下漫笔作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如内容是否丰富、观点是否独特、语言是否准确等。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精选灯下漫笔作品集、相关理论著作等。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一.导入谛听鲁迅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
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
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
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
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教案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灯下漫笔》讲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
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
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
(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明确: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
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灯下漫笔教案灯下漫笔教案(精选2篇)灯下漫笔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2、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二、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细节。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
(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写作实践。
(2)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灯下漫笔》的解析和评论。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利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 第二步: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语言和表达。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规划和组织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下面是一份针对教案教学设计的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之前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得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方向,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习目标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水平上。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发挥。
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因素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现实,科学的、符合潮流的、有针对性的。
“课堂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师所选教学方法,再次是教学材料。
教学内容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布置适当的作业同时还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深入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符,支持和联合学习材料,标准的语言和广泛的语言处理能力,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体验。
再次,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人数等具体因素适时确定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培养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能力;(3)培养对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将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灯下漫笔》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写作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灯下漫笔》,提问学生对的理解和期待;(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学生通过例子展示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3)教师总结并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4. 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思考和讨论;(3)教师给出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和修辞等方面。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灯下漫笔》创作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3 作品意义阐述《灯下漫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3.1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3.2 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第四章: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分析4.1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描写手法等。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3 写作特色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讨论5.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进行反思。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展示6.1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6.2 学生展示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6.3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互动和展示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七章:写作练习7.1 写作任务设计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创作。
7.2 写作指导与辅导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7.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研究8.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灯下漫笔》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讽刺等手法。
3.写作技巧分析教师以《灯下漫笔》为例,讲解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鲁迅先生作品中类似的写作手法。
4.写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社会现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6.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注意文本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力求创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写作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对象征、讽刺等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写作实践中,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深度。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灯下漫笔》教案鲁迅的《灯下漫笔》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灯下漫笔》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一)分析鉴赏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
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讨论之一)5.参考: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读)(〈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
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文章背景解释文章“灯下漫笔”的含义。
简述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整体结构解读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呼应主题。
3.2 段落分析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的各个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指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句。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主要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分析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担忧。
4.2 主题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讨论文章主题在当今社会的相关性和意义。
第五章:写作手法与修辞技巧分析5.1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事实、例子和对比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5.2 修辞技巧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修辞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六章:词汇与语句学习6.1 词汇学习挑选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短语,提供解释和例句。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6.2 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和修辞表达。
讲解语句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第七章:阅读理解训练7.1 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和主旨。
7.2 细节理解练习题目设计,检测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具体信息和例子。
第八章:批判性思维培养8.1 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在一些论述中的深刻含义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作者和文章的信息。
利用板书,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感悟分享,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这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
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三、关于作者(由学生自己归纳)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本文写作于1925年。
中国人心理存有愚昧无知,形成了阻碍社会前进最大的阻力,由当时的一件小事,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3.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生字嗜好shì勒令lè给与jǐyǔ编纂zuǎn 数见不鲜xiān 灾殃yāng 磕头kē词语解释: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数见不鲜:shuò jiàn bù xiān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厘定:整理制定。
万胜胪欢:P81书下注释4.完成课后练习题一四、整体感知⑴阅读小字部分,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朗读课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⑵明确思路(课后练习题二——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5—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这部分中,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
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
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现实(1~4)-→历史(5~11)-→现实(12~14)一、分析“引子”(1~4)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日常什么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明确:钞票贬值民国二三年,主要使用银元,但有弊端,不便于携带,→钞票。
时局不稳,政治决定经济,战争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便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这时的货币便出现了“贬值”,《灯下漫笔》中的“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就是指的害怕货币贬值,只要货币一贬值,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个穷光蛋。
通货膨胀就像洪水猛兽,西方世界有很多富翁都因此而被逼而跳楼。
有一幅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一袋钱,第一天可以买一头牛,第二天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
课文中的打折即指的害怕货币贬值而出现的行为。
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最平凡、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明确:开始兑换--乐意(民国初年的时候,由国家银行发行了钞票,开始实行,银元兑换钞票,接受状态)↓停止兑现--不甘心(风云突变,由于政治上,在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国库亏空,银行突然停止兑换)↓(纸——银)折换现银--非常高兴(渐渐有了地下黑市,原本是一大损失,人们却沾沾自喜)例如原来10元变成了6块半这里面写的全是作者自己及普通百姓,也算是幽默的自嘲,这也是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性。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结合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出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作为货币,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铜钱银元,都十分的累赘不便携带。
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文章从生活中的一桩小事写起,谈兑换钞票之事以引起读者兴趣,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引出沉重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二、分析“观点”㈠析“中国历史”1.为了论证“奴隶”和“人”之间得联系,作者作出了一个怎样的比喻?理解:“暴力”指的是一种政权,解释“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先极力的压制,再稍微放松一下,先不及牛马,再给予“略等于牛马”——心悦诚服2.第六段“只要一翻。
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意”这个“小玩意”指的是什么?.哪种政策?前段的那句话:“将人不当人……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了”(先压迫,再给一点点甜头,其实这都是自己原本应得的,受到了迫害却还万分欢喜)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沿袭了几千年的惯用伎俩,承接第五段,继续揭露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残忍与狡猾。
3.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否正到过做人的价格?4.第7段中“….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数见不鲜”什么意思?“下于”也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5.将中国历史大致分成了几种时代?6.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明确:课文中:五胡乱华、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
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
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
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
7. 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时,百姓心里面希望什么?第几段有表明?8.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第5段)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第8段)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第9段)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
(第9段)这是一种更可怕的思想(希望给别人当奴隶)希望避免更大的伤害,所以有人制定规则怎样当奴隶,却万胜胪欢。
9.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通过老百姓的祈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状况是怎样的?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的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第八段结尾和第九段,而且制定了(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即使这样百姓们的心情还是怎样的?“万胜胪欢”所谓的“天下太平”这就是国民的奴性问题,受到压迫反而欣喜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㈡析“国民性”前面是先儒所谓的“一治一乱”,鲁迅给了一种新的解释: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百姓)的奴役,但无非是“奴隶”,其强调的实际意义是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过“奴隶时代”,区别仅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而“始终是奴隶”并没有改变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三、析“现实”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