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记录(精选23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记录(精选2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记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记录(精选23篇)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对主题班会一定再熟悉不过了,主题班会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目的,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形式,又是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活动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要如何准备一个主题班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记录(精选2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记录1一、活动口号:抛弃烦恼,拥抱阳光,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二、活动时间、地点20xx-xx-xx晚19:30基教C105到会人数:38人(全到)三、活动目的:1、二年级的学习激烈紧张,学生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才可以更好的适应二年级的学习生活。
这次活动,就是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二年级紧张而忙碌的学习,渡过人生一个艰难时刻。
2、通过主题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同学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使其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
3、让学生更了解家长,理解家长的心理,能与父母真情沟通,四、活动过程:班长致辞: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同学们带着理想,到这里追求知识,但由于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了对社会缺乏责任,对他人缺乏信任,对父母缺乏爱心,对自己缺乏信心等一系列问题。
必须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进一步走向成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同学们在家庭、学校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许多行为,不能主动承担责任,在学习上,很多同学都表现出被动性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进入大学已经是第二年了。
大家现在面临的是英语四级考试,以及以后马上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
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艰难的时刻。
开学这么多天来,同学们感受到学习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不仅作业数量加重了,难度也加大了,当然还有来自父母的压力与生活中的不快,大家一定有深刻的感受。
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拥有类似的烦恼,就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好吧!下面请在座的各位交流一下,成吧?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烦恼与苦闷。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的联系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的联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适应能力和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
而精神疾病则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存在的异常或病理性的变化。
尽管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旨在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一、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管理和干预,可能最终演变成精神疾病。
其次,精神疾病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心理上的痛苦和困扰,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常常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另一方面,精神疾病也会进一步加剧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共同病因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存在共同的病因。
首先,遗传因素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变异与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应激事件的发生和应对方式也与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密切相关。
个体在应对各种生活压力时,如果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并增加精神疾病的风险。
三、心理健康管理对精神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管理对于预防精神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管理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增强对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
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果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往往更能有效地应对并恢复心理健康。
其次,心理健康管理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面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资料大全
心理健康资料大全心理健康资料大全一、心理健康是什么?早在194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健康”的标准,不但是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趋于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简单的说,心理健康的人至少应该有工作、有朋友、有现实感、有乐趣。
他们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能够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身心的潜能;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
他们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作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有效的适应环境。
对于生活中出现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是企图逃避。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关注心理健康、积极调节心态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但是,心理健康并不等于没有烦恼,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不如意的事情,怎样去面对那些不如意、不顺心甚至挫折、危机则尤其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即便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会陷入情绪低谷,也会有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时候,有时,积极求助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是解决问题、从经历中获得成长的开始。
二、什么时候我需要心理咨询?如果你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非常孤独或者想找人说说话,抑或是觉得自己有些事情需要倾诉;如果你刚刚来到新学校,觉得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并不愉快、或者你发现自己性格有些变化,比以前沉默寡言,甚至常常哭泣,有辍学的想法时,可以考虑心理咨询。
如果你发现自己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对某门功课觉得特别困惑,除了可以咨询你的辅导员、专业课老师之外,或许你还可以考虑心理咨询;如果你在情感问题上出现困扰,心情沮丧、长时间不能摆脱,或是在你的情感路上出现分手、失恋等让你一时间无法应对的事情时,你不妨选择心理咨询;如果你觉得与父母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常常产生冲突,甚至周末不愿意回家,不想见到他们;如果你和恋人、舍友、同学、辅导员老师、导师或其他任何关系重要的人产生冲突或不愉快以至于影响了你正常的生活学习,你不妨选择心理咨询;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你觉得某些事情非常让你困扰,一时间你又不能找到解脱的出路,或者自己被某种不良心情压抑超过两个星期,并且这一情况还在持续,你都可以选择心理咨询;在任何时候,如果你发现周围的同学或者朋友出现以上状况,都可以善意的向他/她介绍心理保健知识,建议他/她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汇总
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用途 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制定咨询方案 评估疗效、深入研究、职业培训、心理健康状 况调查及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效度 (一)症状学效度 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 的 真实性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 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
关于健康心理学
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都处于模糊状态 仅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 涉及下列工作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 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压力的内省体验 心理形式—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 强烈情绪体验 分类: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 双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
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按性质分三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 同时性: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 的事件发生 继时性: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 发生,后继的压力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或 第三阶段
测评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霍尔姆斯 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 配偶死亡—100 LCU 离婚—73 LCU 坐牢—63 LCU 结婚—50 LCU 退休—45 LCU 圣诞—12LCU 得分较高的人,较容易患躯体疾病 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的累加,效应更明显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坎纳编制,由两个量表组成 日常生活小困扰量表—117题 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135题
鉴别正常与异常 四标准 三原则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一书中 提出十条标准。
〔3〕暗示性。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 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 激的反响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 抵抗力。
12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一 书中提出十条标准。
30
5.从认知心理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 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 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31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常识性的区分
由于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判断标准,所以非专业 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依然是依据日常生活经 验。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理健康的标志,即:身体、智力、 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 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 的生活。
4
〔一〕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标准 2.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经典十条〞
①充分的自我平安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恰当评价 自己的能力;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切合实际;④不 脱离周围现实环境,有自知之明;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 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 地表达、宣泄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 适当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地满 足个人的根本需求。
26
一、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李心天〔1991〕依据人们看问题角
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
纳为以下几种: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什么是心理健康?答: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答:⑴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
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
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
转自环球网校⑵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⑶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⑷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
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
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⑸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
有人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正确常认识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正确常认识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于是,便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异常群体。
但有一点应当说明,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可是,他们的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
通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是讨论有无精神障碍的一对范畴,心理正常是具备正常功能以,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健康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正确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丧失了以上功能,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等都属于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用来讨论心理正常水平的高低和程度的一对范畴。
心理不健康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三大类。
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理冲突没有缓解,持续发展,逐渐加重,就很有可能成为心理疾病。
比方说你血压有点偏高,但还不是高血压,自己注意调节,也没事;可还要是不注意,继续那种不良生活习惯,就有可能发展成高血压,就真的病了,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可以从以下三个原则来判断:(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比如某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
例如:对面明明没有人,却声称自己看到有个人走过来,并且坚信看到了,他有可能产生了幻觉。
再比如,认为有人要害自己,有人总是跟踪自己,监视自己,并深信不疑,这就是被害妄想。
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了妄想。
第5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9. 社会交往:
10. 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有无精神障 碍。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是在“正常”范围内,用 来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如何。可见, “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 “正常”这一概念之中。不健康不是有病,不健康 和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
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而常形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一般心理问题。
评定神经症的方法:
① 病程:〈3月(短程)评1分;3月至1年(中程),评2分, 上1年以上(长程)评3分。
② 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自己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 中度者,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改变才能 摆脱,评2分; 重度,自己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别人帮助安 慰或异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3分。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对于是否有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 关心,但动机和目的都不同。前者是为了甄别出 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后者是 鉴别出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 行治疗。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心理健康的人和心理健 康状况欠佳但没有精神障碍的人。
健康的心理 不健康的心理 异常的心理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2021/10/21
1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 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 1. 体验标准,指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的世界状况,
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2. 操作标准,通过观察、测验等标准。 3. 发展标准,对个体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完整版)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
肖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心理健康培训讲义第一讲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包括:(一)心理正常1、心理健康2、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二)心理不正常: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10.1教师自身的人格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示范作用(2)激励作用(3)熏陶作用10.2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
教育及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法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引自《教师实用心理学》另认为: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题库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题库一、单项选择1、每个人“都有向着健康和积极意志、向着成长的冲动或向着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冲动”。
这是哪一个学派的基本理论(C )A.精神分析学派B.行为学派C.人本主义学派D.认知学派2、儿童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这在行为主义中被称为( D )A.反映B.刺激C.联结D.强化3、精神分析理论中,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称为( C )A.意识B.无意识C.前意识D.都不对4、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A )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 24小时内B 第二天C 第三天D 第二周5、梦属于哪种想象( B)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6、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7、短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一般在( B )以内。
A.30分钟B.1分钟C.2秒钟D.30秒钟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B)A.热情B.心境C.激情D.应激9、弗洛伊德认为,( A )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A.力比多B.营养本能C.性本能和攻击本能D.力比多和营养本能10、注意属于(D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心理状态11、一般认为原始情绪是指(D )。
A激动与平静B高兴与悲哀C喜、怒、哀、乐D喜、怒、哀、惧12、如果你对以前一个同学对你的漫骂时的愤怒的心情,一直记到现在。
请问这种记忆的名称叫做(C)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13、以下情况属于注意选择性的是(A )A小明逛商场只看见玩具B学生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C妈妈边打毛衣边看电视D爸爸陪小明看完电视后去看书14、当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听讲时,突然从教室外闯进来一个人,这时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对他的注意。
这被称为(C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不随意注意D随意注意15、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旧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这时(A )现象。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ppt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案例 – 1祥林嫂现象 --- 2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里 • 案例3:
• 该例是由明确的原因引起的 心理冲突所致。症状不泛化, 强度也不大。自己的问题产 生的原因很明确,自己对解 • 女性,24岁 已经与未婚夫 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也能分析 登记,定于下月结婚,但 流弊。通过咨询,自己选择 现在有悔婚之意,十分痛 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使自己 苦不安并有失眠、心悸等 摆脱困境,可能是一种明智 症状。经过咨询得知是最 的做法。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近见到了当年上大学时心 目中的白马王子,当时未 敢表露心迹,此时相遇后 对方向自己表露爱意,问 能不能挽回。
– 综合分析:问题为早期经历造成的自卑心理,以
上述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严重心理问题案例2
• 案例2:某大学生一向性格内向,自尊性强,平时孤僻,
不喜交往,不与人讲述内心体验,在小学、中学学习成绩 较好,但高考勉强录取,进大学后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考试成绩 很不理想。
• 问题:产生强烈的在卑感,感到 自己缺乏生活能力,阅
• 躯体疾病-某些躯体疾病,如高血 • 对疾病有夸大倾向,这类 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病人带有歇斯底里和神经 都会合并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失 官能症的倾向,易接受暗 调:产生疲劳、易怒、委屈、焦虑、 示。 抑郁、记忆力减退、劳动效率低 下等。 • 如果医生在他们面前言谈 • 长期住院-可使患者的人格发生暂 不慎,就会破坏他们的心 时改变。如过度依赖、抑郁状态、 理防御能力,从而产生医 自卑、孤僻、性情焦躁等。 源性心身疾病。 • 重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读时精神不集中,注意分散,考试时产生莫名的焦躁感。
• 展开讨论:紧张情绪是怎样发生的?怎样重新认识和评
价一些产生的原因?与个人性格特点有什么关联?从而正 确认识自我和自我的潜力,或对自己的偏见。寻找镇定情 绪的条件和因素,明白掌握自控是克服紧张的最终目 的。——广提选择:目的在于强化求助者通过自觉努力 以自己力量解决自己的咨询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
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
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
教师也不例外。
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一、健康概念的演变怎样才算健康?什么叫“健康”?传统观点认为:“无病(指躯体疾病)即健康”;“身体合格就是健康”;或者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疾病就是“失去健康”。
这些健康的定义是含糊的、狭隘的,因为它们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社会处境。
《辞海》中关于健康的概念:“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劳动效能的状态。
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这种提法比“健康就是没病”要完善些,但仍然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对待。
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从而形成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全面健康观。
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可知,全面健康具有三个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和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全面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其实,人是一个整体,生理和心理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这就是现代全面健康观的出发点。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一个人只有具备心理健康这一基本条件,才能保证机体处于完整统一的全面健康状态,才能保证身心功能的协调和稳定。
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全的标志,是确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从以上健康概念的探讨中,我们知道了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和探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各方面正常发展的基础,而心理压力则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以及未来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
首先,学业压力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之一。
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课程压力和考试压力等,特别是在紧张的考试周来临时,压力会达到顶点。
其次,人际关系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身处新环境,需要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可能会面临来自同学、室友、师长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处理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再次,经济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经济负担、学费、生活费用等都需要大学生自己承担,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最后,大学生未来就业压力也是心理压力的一大来源。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对于大学生来说,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他们的期望,但是工作就业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激烈性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存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当大学生无法有效应对压力时,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变得低落,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会逐渐增加。
其次,心理压力过大还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下降。
当心理压力过大时,大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创造力的发挥。
再次,心理压力过大还可能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当大学生处于心理压力状态下,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变得敏感易怒,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
扬州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判断题
(三) 判断题1. 情绪变化往往会在我们的一些神经生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是)2. 心理和思想两者含义不同,但内在的联系,它们同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3.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否)4. 有易感素质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反而更难患神经衰弱。
(否)5. 一个成年人需要每天11个小时的睡眠(否)6. 交往品质是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个性品质理解的基础上(是)7.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不能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否)8. 悲哀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是)9.优势比较法首先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是)10.合理变通的方式中的升华是指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是)11.嫉妒是看见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而产生恼怒的情绪体验(是)12. 激情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否)13. 为了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征求自己身边朋友以及同事的意见(是)14. 晚上人的忍耐力最强,可以安排一些需要耐力的娱乐活动。
(否)15. 人们遇到心中不快,应该将所有的苦闷、牢骚咽到肚子里,自己慢慢地消磨掉。
(否)16. 平等和互益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是)17. 失眠不等于失眠症(是)18.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心理适应机制中的积极的机制。
(否)19. 后天环境是造成狭隘性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原因(是)20. 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是)21. 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伴随的(是)22. 火暴脾气的形成与遗传没有一定的联系(否)23. 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和内在动机的活动是休闲活动(是)24. 对别人说“不”,别人都会把被拒绝看成是对个人尊严的否定,并会因此而感到恼怒,反过来又会责难、冷淡或报复自己(否)(否)25.交流中需要自己说个不停26.心理咨询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27. 对于那些心理适应属于正常范围的人来说,不需要心理咨询。
4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二、效度维度 • 所谓效度,是指一种工具是否测出想要测量 的目标。 • 分类就是区分“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效度标 尺,为了确定这种真实性可使用 • 以下三个指标:症状学效度 预测效度 结构效度
23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一)症状学效度: • 是指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某一类别,是否有独 立的、稳定的“心理不健康特征”和“心理 不健康特征组合” • 1.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 性: 心理冲突—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是 真实的
12
心理状态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变态人格、神经症、
其它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健康状态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13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 健康心理的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看 • 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 自身正常功能 • 从发展角度看,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 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 体的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 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 质量的心理活动。
26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2.外界干预下的预期:两类 • ⑴非专业的社会支持:亲朋好友等社会网络,心 理不健康早期或反应不强烈的情况,可以化解, • ⑵专业心理咨询:系统规范的咨询,多能康复; • 无效、或误诊或超出了咨询范围则:会诊或转诊
27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三)结构效度 • 理论上,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以下 因素: • 1.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 生活状况、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生活方式 • 2.个性心理特征:关系密切,先天素质或后天学 习,价值取向、兴趣和爱好 • 3.身体健康水平:身心二元论,躯体疾病影响心 理健康状态(通过情绪和大脑氧供) • 4.社会变迁:出国等,文化差异“文化休克”, 甚伴有躯体症状
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通用10篇)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通用10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得体会篇1家庭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基本场所,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即将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孩子,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种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正确的熏陶。
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
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
孩子对外界环境尤其是对家庭环境,反应更敏感、更直接、更具体。
过去,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说的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
比如说经济状况,一般来说,收入高的家庭的子女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发育会优于收入低的家庭,因为收入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社会参与度和能提供给孩子的学习条件;还有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也是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孩子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住房条件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住房的整洁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
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
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
虽然物质环境与孩子的教育紧密相关,但个更重要的孩子的精神环境,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那些父母不识字、收入低的家庭,也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内容构成的。
个人心理健康分析报告精选9篇
个人心理健康分析报告个人心理健康分析报告精选9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心理健康分析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心理健康分析报告1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健康之于人,不仅仅指生理方面,它还包括我们的心理状况。
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部意义上参与健康,做一个生理、心理都臻于完美的真正健康的人。
对于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常的自我观念、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等。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但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达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实事求是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激励自己,扬长避短,奋发上进。
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很多的时候不能积极乐观的生活。
像我来说,以前很多的时候不切合实际,喜欢悲伤地歌曲、故事等,喜欢一个人独处,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憋在心里,所以心情有的时候很忧郁,很悲伤,平时偶尔会有些消极,情绪消沉,我的朋友也很少。
在进入大学后,有点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后来我参加各种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现在的我和以前真的很不一样。
现在,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消极的人,我会乐观的看待事情,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
但有的时候做事情太急躁,容易出错,所以我还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情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本书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例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
第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一)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
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
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码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
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
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
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
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
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
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
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为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
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
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也越严重。
(五)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六)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会出现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
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
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会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绪的表达、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所谓不随意的情绪和思维,只是相对的。
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
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
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
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另一种是估计过低。
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
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个标准。
自信心实际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九)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
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障碍症状,叫作“接触不良”。
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十)环境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
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
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作适应。
主动适应的内涵是积极地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的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
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
“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
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一、概念的区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这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心理咨询问题时常常使用的概念。
只有将这些概念区分清楚,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通顺,才可以排除交流意见时的障碍。
这里说的“心理正常”,就是前面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而这里说的“心理不正常”,就是前面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很显然,“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病”或“没病”等问题的一对范畴。
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
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
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一定有病,不健康和有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
另外,在临床上,鉴别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是否有病,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
前者主要是为了鉴别;后者主要是为了治疗。
当区分正常和异常之后,“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便成了讨论的重点。
为了能直观地理解上文,特绘图如下,以供参考。
4-1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意图如图4-1所示,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最恰如其分的概念,只有“心理不健康”,而这两者都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我们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分别使用“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这三个概念来表达理论上,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这并不是说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仅仅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如变态心理学所述,针对不同种类的精神障碍,心理咨询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
一名心理咨询师的知识背景、临床技能和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临床经验的丰富程度、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都直接制约了他实际临床工作所能涉及的领域。
此处关于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的阐述,仅作为一般性的理论概述。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上述就是”健康心理”的内涵,它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
依据上述含义,我们可以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这一定义与前面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矛盾的。
一个是关于心理健康的、一般性的抽象定义,另一个是关于健康心理活动的具体的定义。
很显然,这种动态平衡过程,在常规条件下,是在主体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然而,人类及其个体不是静止的,无论他们的自身状态,还是他们的生存环境,都处在变化之中。
倘若主体自身,或内、外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那么,这种动态平衡过程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就可能远远偏离群体心理的健康常模。
这时,心理活动就可能变为另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和过程。
假如,在非常规条件下,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而且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负面作用,那么,这时的心理活动便称为“不健康心理”状态。
“不健康心理活动”函盖一切偏离常模而丧失常规功能的心理活动。
据此,我们给“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是:不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三、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状态可分为三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详见本章第六节。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心理健康一、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过程1.心理过程的定义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