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a04ca4a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6.png)
学堂乐歌教学目标:1、聆听百年前的学堂乐歌(黄河、春游、勉女权歌等),认识沈心工、李叔同,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表现的内容。
2、赏析《送别》,在聆听、对比演唱、分析中,加深对歌曲《送别》的理解,感受词曲结合的魅力。
3、通过探究比较“学堂乐歌”与“校园歌曲”的关系,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在聆听、演唱、对比、分析、探究中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及创作内容,感受《送别》的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感受《送别》词曲结合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木中版《南山南》2.引导学生说出木中版本《南山南》的创作形式(借曲填词)二、《国民革命军军歌》1.带领学生根据节奏,边拍手边朗读歌词,让学生根据节奏歌词来猜是哪首乐曲的旋律?(两只老虎)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2.跟老师的钢琴演唱3.介绍作品,20年代的军阀时期,人们在这首儿歌旋律不改变的情况下,加上了富有时代感的歌词,顿时增添了革命和战斗的色彩,所以在当时也被人们戏称为“两只老虎除军阀”。
三、出示课题《学堂乐歌》1.播放视频《学堂乐歌》的起源。
(请同学们根据视频总结学堂乐歌概念)。
2.老师补充,课件出示《学堂乐歌》概念。
3.介绍中国学堂乐歌第一首作品《男儿第一志气高》(创作手法、)4、介绍沈心工四、学堂乐歌时期作品赏析1.提出问题(1)你听到了哪些学堂乐歌?曲名叫什么?(2)这些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有何不同?(3)这些学堂乐歌分别表现了哪些内容?(第一小组同学关注第一个问题、第二小组同学关注第二个问题、三、四小组同学关注第三个问题)2.播放视频《学堂乐歌》作品集3.第一小组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出示课件国民革命军军歌、体操-兵操、黄河、勉女权歌、夕歌、文明结婚、春游4.第二小组学生总结,老师补充课件出示课件(1)多数是根据国外曲调填词。
(2)少数为根据民间曲调填词。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a8bf448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d.png)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等作品赏析与创作历史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聆听、学唱感受体验学堂乐歌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进一步鼓励学生分小组协作创作,加深对学堂乐歌的理解,促使其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作品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
三、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随着音乐步入课堂。
【评】:通过学生熟悉的学堂乐歌开门见山进入我国早期时代的学堂乐歌,并出示课题《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
(二)新课:1、学堂乐歌的介绍,当时兴起一批有识之士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所创作的歌曲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的新风尚。
这些当时的校园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2、欣赏《体操――兵操》聆听回答问题跟唱感受、体验学堂乐歌,为创作埋下旋律的种子3、沈心工与其代表作介绍4、欣赏《黄河》聆听回答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写景、抒发人民为保卫祖国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之情)了解历史创作背景,再次聆听学堂乐歌曲调大多取自于欧美、日本,《黄河》这首歌曲是由中国人最早期有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由古曲曲调填词的歌曲。
4、欣赏《祖国歌》第一首四四拍的,第二首四二拍的。
5、李叔同简介、聆听作品(师):同学们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学生答)师带生唱《祖国歌》两个版本的曲调,感受体验对比回答问题?引出原曲调《老六班》对比异同点?(调号、旋律相同,节拍、节奏不同)出自同一首作品,两首不同的歌曲,他们稍微修改了中间的节拍、节奏、速度、填上不同的歌词,就成了一首新的歌曲。
待会我们请同学们一起来创作。
6、知识要点回顾、学堂乐歌的意义与影响7、拓展探究:(1)、播放歌曲《送别》,同学们跟唱(课前熟悉的旋律)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这首歌曲描写是什么样的情感?(2)、以《送别》的曲调填词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带学生一起唱。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63eba828b4daa58da0114ad5.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
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4.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
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
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9ffca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b.png)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介绍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4.音乐素养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及代表作品的欣赏。
2.教学难点: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初步了解。
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1)教师详细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包括创作风格、代表作品等。
(2)学生听赏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1)教师播放沈心工的《送别》和李叔同的《春游》等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音乐素养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谁能分享一下?(2)学生回答,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2.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1)教师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学生分享对作品背后历史背景的感悟。
3.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1)教师教授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如《送别》的演唱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演唱成果。
(2)学生自主拓展,了解其他音乐家的生平与作品。
五、作业2.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反思1.在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时,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339a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7.png)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问:(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8c21a47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4.png)
六、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学会带有目的性的静心聆听。
2、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
3.师生共同研讨尝试着比较分析学堂乐歌与现在的校园歌曲在风格、特点与创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备注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
(6)欣赏《黄河》
引导学生欣赏且思考下列问题:
教学过程
备注
对比欣赏《体操——兵操》和《黄河》 两首歌曲在音域和节奏上有何异同?这种不同有何艺术效果?
四、学堂乐歌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教学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方法
设问、举例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唱《童年》。
3、歌曲《送别》
点评:两个不同年代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二、学堂乐歌的历史、代表人物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并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
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五、课堂小结
在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中,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影响一生的第一层底色,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那个时候玩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做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唱什么?我们那个时候读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图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阅读,也可能没有玩具,但不可能没有歌声。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3f649de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7f.png)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1、请大家观看歌曲视频的片断,聆听音乐,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期的生活?
《学堂》
2、模唱一下这首歌曲片段,感受歌曲旋律、节奏、情感。
3、导入学堂乐歌并板书课题
认真聆听
思考
回答问题
模唱
认真听讲
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演唱熟悉歌曲并思考,导入课题
2、选曲填词:谢谢大家帮老师找到了这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老师用《送别》曲调填上了一首古诗词,想请同学们来唱一唱好吗?
3、课件展示借曲填词《山居秋暝》,师生共同演唱
思考、回顾古诗
(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堂乐歌
课题
高中音乐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授课人
课型
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
1课时
教
材
分
析
(一)作品分析:《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https://img.taocdn.com/s3/m/e2b5ec45fe4733687e21aab1.png)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何春芬一、设计思想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
如《两只老虎》和《国民革命军军歌》的对比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a28a93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2.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体操—兵操》又叫《男儿第一志气高》。
《黄河》此歌节奏自由奔放,不受节拍规律的束缚。
《祖国歌》这首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都曾产生过一定的教育鼓舞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首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结尾片段,结合欣赏《送别》歌曲,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学堂乐歌”自然而生。
(2)下面我来介绍学堂乐歌的来历:(①书上179页)(3)下面播放《体操—兵操》,之后提问学生: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思想?对比欣赏《体操—兵操》和《同桌的你》两首歌曲,提问学生:两个唱段风格上有何异同?更喜欢哪首歌曲?之后复听曲,引导学生学唱。
(4)接下来欣赏《黄河》,首先请学生大声朗读歌词,感受歌词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5434f4524de518964b7da1.png)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认识、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CD光盘、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送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1、学习音乐知识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聆听《体操—兵操》(1)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2)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3)旋律填空练习。
(歌曲的前两句)B、聆听《黄河》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C、聆听《祖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9fe53d6c85ec3a87c2c5da.png)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
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2.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黄河》,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有感情演唱《送别》
3.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和作曲家都不太熟悉,在欣赏上有一定排斥心理,
而《送别》是学生较为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歌曲,在欣赏时,把握好这一要点,可以提高学生在欣赏时的学习兴趣。
另外高中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欣赏时,把握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学堂乐歌《送别》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填词创作的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学堂乐歌》
一、导入
课前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3c529d3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8.png)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及生平介绍。
具体包括: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作品,以及李叔同的《送别》、《青春舞曲》等作品。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两位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感受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难点: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
2. 讲解(10分钟)详细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送别》为例,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作品(如《长城谣》、《青春舞曲》等)的音乐特点。
5. 课堂互动(10分钟)6. 情感教育(5分钟)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简介2. 音乐作品特点及艺术价值3.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与李叔同的《送别》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2. 答案要点:从旋律、节奏、民族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环节3. 课堂互动与情感教育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e98e4552ea551811a68746.png)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4、参考书籍(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65f0e926fff705cc170a7a.png)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一、设计思想
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优秀教学设计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db957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f.png)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内容:《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听唱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旋律,初步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通过聆听、欣赏、体验、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演唱歌曲。
3.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认识学堂乐歌和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和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同桌的你》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学生思考后回答)2.播放《黄河》让学生聆听,和《同桌的你》对比设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新课教授1.介绍什么是学堂乐歌2.介绍学堂乐歌里都唱了哪些内容3.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4.简介学堂乐歌的三个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智忞5.初听歌曲《送别》设问:歌曲表达的是什么情感?6.复听歌曲,小声哼唱7.句末加入二声部的演唱a.0 5 4 2b.0 1 2 3c.0 2 3 4d.0 5 3 1a 和b 用呜代替歌词唱c 和d 用阿代替歌词唱8. 学生先学唱歌谱,然后再用“呜”和“阿”来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和句末加入的音9.学生和老师合作,找一名指挥,学生唱第二声部,老师唱第一声部的歌词三、创编歌词通过歌曲旋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演唱,你么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配新的歌词。
四、课后作业课后让学生找一首自己喜爱的声乐作品,用“呜”和“阿”的演唱方式唱出旋律。
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并且用不同的方式演唱《送别》。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8cced8a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8.png)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特点在于:淡化政治、历史等学科在音乐课堂上的讲述,提倡和鼓励用音乐来了解音乐。
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
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实践——思考——总结的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既会欣赏也会鉴赏。
在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的宗旨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唱主角。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送别》;2、《体操—兵操》;3、《黄河》;4、《祖国歌》;5、沈心工与李叔同;6、“歌曲串串烧”。
7、为《送别》创作歌词。
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五、难点教学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六、教学方法启发、参与、对比、陶冶。
七、学情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
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1db45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c.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结合历史学科让学生初步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黄河》、《祖国歌》,并学唱《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理解和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理解、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聆听《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理解和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理解、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或吉他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同桌的你》,当代校园歌曲朗朗上口,贴近校园文化生活,同学们想一下一百多年前的校园歌曲又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同桌的你》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通过歌唱培养学生的歌唱实践水平,使学生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教育。
二、新授课1、学习音乐知识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
2、聆听《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B、聆听《黄河》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C、聆听《祖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cb89286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a.png)
黄彩文优质课教案班级任课教师:指导老师:时间:教学内容新音乐的启蒙-----学堂乐歌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体操-兵操》,《革命革命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伴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创作的意义。
导入回顾检查上节课现代校园歌曲情景剧《同桌的你》引出本节课新课程学堂乐歌-------《送别》引入组织:要求:集合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
教学过程:一回顾历史1901年开设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12年(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壬子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1922年(民国十一年),教育部公布“壬戌学制将“乐歌”改称为“音乐”二简述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1840年)受到西方影响之后出现的一个新事物。
1898年(光绪24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畅言废科举,办新学;梁启超极力主张在新兴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以,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反思: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改革教育向西方学习-----缺乏课程(音乐、美术)三主要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的作品赏析1、沈心工生平简介,主要作品2、李叔同生平简介,主要作品3、《送别》赏析4、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四知识拓展选曲填词(《送别》曲,《山居秋暝》词五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学内容:1. 欣赏: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2. 知识:学堂乐歌
3.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
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
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
要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
二.导入新课:
1.导言: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2.名人名言:
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吕骥
3.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
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回国任教。
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
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唱。
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竹马》、《雁字》、《卖布》、《赛船》等。
2.《体操----兵操》
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
歌曲号召儿童们“来做兵队操”,“一操再操日日操,操的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
音乐为一段体曲式,由六个乐句组成,每乐句四小节,结构方整。
“5 5 6 6┃ 5 5 3 ┃”动机重复五次,发展自然。
因此,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当时,这首儿童歌曲虽在学校中流传,但其影响远不止此。
李叔同在它创办我国第一本音乐杂志所刊登的《昨非小录》中谈到:“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音,
即手弹‘5 5 6 6 5 5 3’之曲”。
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1=D 2/4
5 5
6 6 ┃5 5 3 ┃2 2 1 2┃3 0 ┃5 5 6 6┃5 5 3┃ 2 2 3 2┃1 - ┃
5 5
6 6┃ 5 5 3┃2 2 1 2┃3 0 ┃5 5 6 6┃ 5 3┃ 2 2 3 3 3 2┃1 0┃
6 5 6 5 ┃6 5 3 ┃2 2 1 2┃ 3 0┃5 5 6 6 ┃5 5 3┃ 2 2 3 2 ┃1 0 ┃
3.《黄河》
此歌也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年。
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
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其在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同时又企图将外蒙古纳入其版图,激起了我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该曲即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径而创作,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状伟扩然的景色,紧凑的节奏与附点音符的多次运用,使中低音区的旋律带有一种悲壮萧瑟的意境。
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先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对此歌作了高度评价。
4.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原名广侯,字息霜。
浙江平湖人。
生于天津,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起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所作乐歌文词秀美,富于意境和韵味。
曲词结合贴切。
代表作有《送别》、《西湖》、《春景》等。
5.《祖国歌》
《祖国歌》作于1905年。
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八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歌词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四.相关知识了解:
1.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作“学堂”。
以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开设“乐歌”课。
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
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其内容包括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
如《何日醒》、《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勉女权》、《自由》、《地球》等。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拓展与探究:
1.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请你们唱一唱,这肯定会使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送别》是英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
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
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旧唱不衰。
1=C 4/4
5 3 5 i –┃
6 i 5 –┃ 5 1 2 3 2 1┃ 2 - 0 0 ┃
5 3 5 i . 7 ┃
6 i 5 –┃ 5 2 3 4 . 7.┃ 1 – 0 0 ┃
6i i –┃ 7 6 7 i –┃ 6 7 i 6 6 5 3 1 ┃2 – 0 0┃
5 3 5 i . 7┃
6 i 5 –┃ 5 2 3 4 . 7.┃ 1 – 0 0 ┃
《竹马》具有强烈的儿童特点和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
这是沈心工由于从事多年的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十分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唱歌需求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其中《竹马》最受学生欢迎。
这首歌至今仍在各地幼儿园及小学教材中流传。
1=F 2/4
3 1 2 ┃3 1 2 ┃3 5┃ 3 –┃ 3 1 2┃ 3 5 ┃3 2 1┃ 2 –┃
2 6. 1┃ 2 6. 1┃ 2 2┃ 2 –┃ 5
3 2┃ 1 2 3 2 ┃1 1┃ 1 -┃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三首学堂乐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这些歌曲的社会价值。
3.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
你不妨也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曲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大家听。
或许它也成为一首校园歌曲。
4.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吗?
六.小结: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