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9-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不灭的理想和追求。“养生”一词在先秦早已有之,道家重要典籍《庄子・养生主》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顾名思义,“养生”就是为了生命的健康长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养生思想的内容纷繁复杂,结合现代健康理念所提倡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发现传统养生中的养形、养神、养德对当今健康主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静以养神
“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神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这句话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明了中国养生思想中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神为本,形为具。是故中国养生思想,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是以养神为主,养形为辅。只有“形与神惧”“形体不蔽,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神指的是人体的一切精神思维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养神的关键是清静,老子最先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静为躁君”的观点,《黄帝内经》则更全面地阐述了以静养神的观点,提倡“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庄子在《天道》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2];另外《淮南子》也提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3]”可见中国古代的养生是以“静”为核心的。
静以养神并不是让人无所事事,而是让人少私寡欲,老子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孟子谓“养心莫善于寡欲[4]”,因为多欲就会伤神,只有减少贪欲,这样才能积蓄更多的能量,从而发挥更大的智慧。但中国养生思想之中并不是单纯地以静养神,而是以辨证的动静观实现养神这一目的。这里所谓的“动”,并非肢体的运动,而是指适当的脑力活动。孟子所言“耳目之官不思则蔽”,即用进废退,如果错误的理解“静”就是什么也不想,不思考问题,只能使脑细胞退化,思维迟钝。
反观现实,在环境、交通、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下,据统计亚健康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探究
张立新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1450
摘 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主张无欲虚静,讲究“适劳其体”,反对“跳走喘乏”,同时认识到了道德修炼的重要性,其中的养形、养神和以德养生对现代的健康主题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历史相关文献的探究,呈现个中本貌,为当今的健康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关键词
传统;养生;探究;归总
者约占人口的60%,健康与非健康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话题。“静以养神”对于处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副清凉之药,如能在杂乱之中,且驻足追求片刻的清静,认真体悟这远古的智慧,对于健康定有莫大的益处。
2 动以养形
形指的是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等。“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必不可少。中国的养生思想历来提倡“动以养形”。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然而,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是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的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五禽戏”。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专门列了形体锻炼篇《导引按摩》,在该篇中收录了许多导引按摩的术式和方法,其中详细地介绍了华佗“五禽戏”的具体术式。孙思邈根据中医的原理,对形体锻炼的健身祛病功效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老人“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奎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5]。”
然而纵观中国的历史,“动以养形”这一养生思想却有着自身的指导原则。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老子说“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庄子认为“形劳不休则弊”,晋朝葛洪认为“跳走喘乏,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抱朴子・辩问》。”这里的“动”与当今的体育活动是不同的,它将诸如扫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烦琐小事当做一种养生活动,体现了流水不腐的养生思想。动以养形是以清静养神为前提的。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之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共养,以养神为重”的指导原则,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维持人这个有机整体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才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西方体育成为体育锻炼的主流之时,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关于“身体锻炼”思想的确有些另类,西方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中国的养生思想则是反对大强度的活动,要“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做到“形劳而不倦”“不妄劳作”“不当使极耳”“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耳”。但两者之间并非矛盾,正确认识两者,便能使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以德养生
中国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古人将本来属于道德范畴的伦理归纳到自己的养生体系之,赋予道德以养生的职能。
葛洪指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6]”而孙思邈则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反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成性,性自为善,……性既
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7]”。这正体现了保养生命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精神指向。这里“道”“德”“善”是生命修行的伦理目标,也是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由此可见,“养生”实际上不限于形体动作的“锻炼”,而且具备丰富的伦理道德意义。
“以德养生”在表面上是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来保养精神和形体,但从深层次方面看,却蕴涵着顺应天道以尽心知性的养生理念。姑且不论这一套理论是否成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至于是否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那便是“仁者见仁”的事了。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实践的解读,仅能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之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推行健康教育的今天,传统养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
4.1 提炼出适合中华民族心理和文化特性的锻炼形式
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 在健身方面,中国人主静不主动,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以达到“无为而治”。而西方的健身理念则是主动,注重强身,突出体格的健美。东西方文明之间是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的,东方的养生观和西方的强身理念的融合必将对当代的健康主体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本民族的健身体系。
4.2加强一些有价值锻炼形似的人文教化作用
我们应当重视一些锻炼形式的人文教化作用,不能将两者剥离开来。养生文化,除去一些糟粕外,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文教化的思想,如将道德纳入养生体系之内。我们应当去发掘其有价值的东西,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多时候人们是在追求心灵的完美。参考文献
[1]安继民,高秀昌.庄子[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32
[2]安继民,高秀昌.庄子[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79
[3]许匡一. 《淮南子》校注献疑[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3(50):92
[4]金良年.孟子译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12
[5]肖嵘等.武当道教武术养生方法略论[J]. 搏击・武术科学.2006;3(2):70
[6]郭雪.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7]周 宏.孙思邈养生方法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0(8):84
作者简介
张立新(1982-),男,河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2.0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