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外泌体分离富集和检测的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应用场景
微流控芯片应用场景微流控芯片是一种基于微纳米技术和流体力学原理设计的芯片,常常用于实现微小流体控制和化学反应的自动化。
微流控芯片具有大量优秀的特性,如小体积、高精度、快速响应等,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疗与生物学领域微流控芯片在医疗与生物学领域可应用于细胞生长、细胞分析、肿瘤诊断、药物筛选等等。
其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微流控芯片的PCR技术。
芯片上的微通道结构可以实现小分子混合和分离,这使得成功扩增和分离DNA序列成为可能。
2、流式细胞术。
微流控芯片可用于细胞类型、数量、状态的检测,可以实现自动化、高通量筛选,而且不需要大量的样品。
3、朊病毒筛选。
微流控芯片可以筛选不同的病毒突变体,以筛选出最具致病性的病毒。
4、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药物筛选平台。
微流控芯片可以模拟复杂的微环境,例如肿瘤周围组织环境,帮助研究员筛选更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工业生产微流控芯片可用于各类生产中,该方面主要应用场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化学反应控制。
微流控芯片中的小管道和微反应器可以实现微水平的混合及反应,其优点包括大幅减少反应液体积和方便的高通量产出。
2、高通量筛选合成材料。
微流控芯片可以通过纳米粒子合成的参数进行微观控制,可以快速高效地分析新型材料的性质,可以挖掘出众多冷门原子组合,并快速生产出可工业化的新型材料。
3、重金属药剂回收。
微流控芯片中的纳米颗粒可以帮助去除水中有害物质,例如有害的化工废水或重金属药剂,将其隔离、收集和浓缩起来,以便后续利用或处置。
能源领域微流控芯片在能源领域可应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应用场景如下:1、新型电池材料的筛选。
微流控芯片可以快捷、高效地筛选新型电池材料,可以减少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为电池行业的研发提供有效的手段。
2、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液态固体燃料电池。
微流控芯片可以协调重金属离子流体、钠离子电解质、电解液等等复杂的化学反应,开发出新型的清洁能源。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摘要:微流控芯片最初起源于分析化学领域,是一种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在数平方厘米的基片,制作出微通道网络结构及其它功能单元,以实现集微量样品制备、进样、反应、分离及检测于一体的快速、高效、低耗的微型分析实验装置。
随着微电子及微机械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微流控芯片技术发展迅猛,并开始在化学、生命科学及医学器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相关技术,然后主要阐述了其在蛋白质研究、细胞研究、DNA分析和测序、仿生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微流控芯片,生命科学,应用Abstract: Microfluidic chip technology originated from analytical chemistry, adopts microfabrication technologies to make microchannels on a chip about several square centimeters. The technology can integrate the sample’s injection,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into a single chip. The advantage of microfluidics is rapid,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nsump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other microfabrication techniques, the technology of microfluidic chip developed rapidly recent years, and began to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chemistry, biology and medical instruments. This artical introduced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of microfluidic chip, and then mainly expounded its applications in protein research, cell research, DNA analysis and detection, and bionic research.Keywords: microfluidic chip; life science; application前言微流控芯片是一种以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微缩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因此又被成为芯片实验室。
微流控芯片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微流控芯片是一种利用微型流体系统进行流体控制和分析的微型化芯片。
它将传统的实验室分析设备缩小到微型芯片上,实现了微型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化。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环境监测领域、食品安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科学技术部设立的促进基础研究的重要资助项目,它旨在支持那些有潜力和创新性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对于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微流控芯片的技术原理微流控芯片主要利用微流控技术和微制造技术,实现微型流体系统的控制和分析。
它通常包括微流道、微阀、微泵、微反应室等组成部分,通过微小体积的导液系统实现对微流体的控制和操作。
微流控芯片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米级管道和微器件对微流体进行快速和精确的控制,实现微流体的混合、分离、检测和分析。
2. 微流控芯片的广泛应用微流控芯片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细胞分选、蛋白质分析、基因检测等方面,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细胞和分子的精确操控和分析。
在环境监测领域,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水质分析、大气污染监测等方面,可以实现对微量环境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在食品安全领域,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食品中毒物质的检测、食品成分分析等方面,可以实现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微流控芯片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微流控芯片的支持主要包括对微流控芯片基础研究的资助和对微流控芯片相关应用项目的资助。
在微流控芯片基础研究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一大批的微流控芯片材料、制备工艺、流体动力学、生物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项目。
这些研究项目在微流控芯片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微流控芯片相关应用项目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一系列的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项目。
这些项目在微流控芯片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装备设备、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推动了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微流控芯片发展历程
微流控芯片发展历程一、微流控芯片的起源微流控芯片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的多个研究小组开始着手研发微米尺度的流体操作技术。
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Fred R.Handy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Mark A.Burns教授等人是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先驱者,他们在早期对微流控芯片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的微流控芯片主要是利用光刻、微加工等技术,在芯片表面制作微米级的流道和微结构,以实现对微液滴、微粒子等微尺度流体的操控和分析。
随着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发展,微流控芯片的加工精度和成本逐渐得到改善,为其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微流控芯片的关键技术微流控芯片是一种集成了微流体控制和微流体分析功能的微型芯片,其关键技术包括微流体传输、微处理器晶圆加工、微流控芯片结构设计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流控芯片的不断进步,为其在医学诊断、实验室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微流体传输技术是微流控芯片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包括微流道设计、微流动操作、微管道连接等方面。
微流道设计是微流体传输技术中最基础的环节,通过光刻和湿法刻蚀等技术,在芯片表面制作微米级的流道和微结构,以实现对微液滴、微粒子等微尺度流体的操控和分析。
微流道设计的关键在于结构的精准和稳定性,需要兼顾通道的宽度和深度,以满足不同尺度和功能的需求。
微处理器晶圆加工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加工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MEMS技术、微加工技术、光刻技术等方面。
MEMS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加工的基础,通过在晶圆表面制作微米级的结构和元件,实现对微流道、微阀门等组件的制作和集成。
微加工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加工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湿法刻蚀、干法刻蚀等技术,在晶圆表面形成微流道、微泵等结构,实现对微尺度流体的控制和操作。
光刻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加工的基础,通过紫外光曝光、显影、蚀刻等过程,在晶圆表面形成微米级的结构和元件,实现对微流道、微阀门等组件的制作和集成。
血清外泌体提取方法
血清外泌体提取方法血清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细胞释放的一类小型膜囊泡,内含丰富的蛋白质、核酸和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为了从血清中提取血清外泌体,以下是十种常用的方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描述:1. 超速离心法:将血清进行低速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和大的膜囊泡,然后再将上清液进行高速离心,获得血清外泌体。
2. 密度梯度离心法:将血清样品与密度梯度溶液混合,进行离心,血清外泌体会分布在不同密度的梯度区域,然后可以分层收集血清外泌体。
3. 尺寸排除色谱法:使用尺寸排除色谱柱来分离血清外泌体,根据外泌体的大小,使得外泌体能够通过或滞留在柱上,然后收集滞留在柱上的外泌体。
4. 抗体磁珠法:使用特定外泌体表面标记的抗体磁珠,在血清中捕获外泌体,并通过磁力分离的方法将外泌体与其他成分分离。
5. 商业试剂盒法:市面上有很多专门用于提取血清外泌体的商业试剂盒,这些试剂盒通常包含了提取和富集外泌体的试剂和相关操作步骤。
6. 过滤法:使用不同孔径的滤膜,将血清进行过滤,外泌体会在滤膜上滞留,然后收集滞留的外泌体。
7. 微流控芯片法:使用微流控芯片,通过微流体的操控来分离和富集外泌体。
8. 电泳法:将血清样品进行电泳,根据外泌体的电荷和尺寸差异,使其在电泳过程中迁移,并在特定位置收集外泌体。
9. 裂解法:以裂解细胞膜的方法来释放细胞内外泌体,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来获得纯净的血清外泌体。
10. 光学方法:利用光学原理和技术,如光操控、光拉曼等,来分离和富集外泌体。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实验室的具体需求和仪器设备的可用性。
提取血清外泌体的方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进的领域,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提取方法和技术。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及产业化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及产业化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微纳技术的深入应用,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平台,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对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及产业化进行全面的概述和探讨。
我们将简要介绍微流控芯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优势,阐述其在生物医学、药物筛选、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我们将重点分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现状,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工艺、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提出促进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原理微流控芯片,又称微全分析系统(μ-TAS),是一种将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的技术。
其核心设计原理主要基于微型化、集成化和高通量的理念。
微型化是微流控芯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通过微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造出微米级的流通通道和结构,可以实现对微量样品的高效操控和处理。
这种微型化不仅降低了样品的消耗,还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集成化是微流控芯片设计的另一重要原则。
通过在芯片上集成多个单元操作,可以实现样品的连续、自动化处理,从而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过程,提高了分析效率。
集成化还使得微流控芯片成为了一种便携式的分析工具,便于在现场或实地进行实时分析。
高通量是微流控芯片设计的另一关键目标。
通过在芯片上并行处理多个样品或反应,可以显著提高分析的通量,从而满足大规模样品分析的需求。
在微流控芯片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流体的控制、热量的传递、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等因素。
通过精确控制流体的流动和混合,以及优化反应条件,可以实现高效、快速、准确的生物化学反应分析。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原理涉及到微型化、集成化和高通量等多个方面。
通过不断优化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微流控芯片有望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微流控芯片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微流控芯片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在当今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芯片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微流控芯片是一种将生物、化学和医学分析过程集成到微小芯片上的技术,它通过对微尺度流体的精确控制和操纵,实现了高效、快速、准确的生物检测。
微流控芯片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米级的通道和反应室,控制流体的流动和混合,从而完成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分析过程。
这种技术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微流控芯片的尺寸非常小,通常只有几平方厘米甚至更小,因此可以大大减少样品和试剂的消耗,降低检测成本。
其次,微流控芯片内部的流体流动是层流状态,这使得反应和分离过程更加精确和可控。
此外,微流控芯片可以集成多种功能单元,如样品预处理、反应、分离和检测等,实现了分析过程的自动化和集成化。
在生物检测方面,微流控芯片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对核酸的准确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基因分析和遗传疾病的筛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核酸的提取、扩增和检测等一系列过程的集成化。
例如,通过在芯片上设计特定的微通道和反应室,可以实现细胞的裂解、核酸的提取和纯化。
然后,利用芯片上的微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可以进行核酸的扩增反应,如聚合酶链反应(PCR)。
最后,通过集成在芯片上的检测单元,如荧光检测或电化学检测等,可以对扩增后的核酸进行定量分析。
除了核酸检测,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质检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执行者,其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药物研发和生物过程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蛋白质的分离、富集和检测等过程的集成化。
例如,利用芯片上的电泳技术,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高效的分离。
通过在芯片上修饰特定的抗体或受体,可以实现蛋白质的特异性捕获和富集。
然后,利用芯片上的光学检测或质谱检测等技术,可以对捕获的蛋白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微流控芯片在细胞检测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刘娜;杜盼盼;杨扬;李小毛【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直径一般为30-150 nm的囊泡.外泌体携带有多种蛋白质、mRNA及miRNA等生物标记物,并直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抗原传递、蛋白转运以及RNA转录等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与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疾病的发生机制探索和相关疾病的检测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然而,外泌体通常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对外泌体的分离和纯化是实现基于外泌体的疾病发生机制及疾病检测应用研究的基础.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外泌体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性质研发了多种分离和纯化外泌体的方法技术,主要有超速离心法、聚合物沉淀法、免疫分离法以及基于微流控的分离法等.综述了近年来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简要论述了传统的外泌体分离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并比较了这些方法的分离机制、优缺点以及应用前景.通过对近年来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比较,旨为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外泌体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推进外泌体在疾病检测及其他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7页(P207-213)【关键词】外泌体;细胞外囊泡;分离纯化;微流控技术【作者】刘娜;杜盼盼;杨扬;李小毛【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内多泡小体与细胞膜融合后以外分泌的形式释放到细胞外的一种囊泡,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直径一般为30-150 nm,与其他微泡共同组成细胞外囊泡[1]。
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具有功能活性并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并且在抗原传递、蛋白及RNA转运、血管介导新生、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4]。
液体活检的检测方法
液体活检的检测方法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物标本采样技术,通过采集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的微量肿瘤标记物、细胞或核酸,进行分析和检测,用于癌症早期筛查、疾病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等。
相比传统的组织活检,液体活检具有操作简便、重复采样方便、能够反映肿瘤动态变化等优势,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液体活检的常见检测方法,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和外泌体检测。
首先,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是一种通过分离和富集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然后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的技术。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细胞表面标记物(如EpCAM)的免疫磁珠分选、微流控芯片分选等技术实现。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可以提供活体肿瘤细胞的信息,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循环肿瘤DNA检测是利用血液中游离的肿瘤细胞DNA进行检测,通常通过测序、PCR等技术进行分析。
ctDNA携带了肿瘤的遗传信息,可以反映肿瘤的遗传变异、药物敏感性等信息,因此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外泌体检测是一种通过分离和富集血液中的外泌体,然后进行核酸、蛋白质等成分的分析的技术。
外泌体携带了细胞释放的信息,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代谢状态,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液体活检的检测方法包括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循环肿瘤DNA检测和外泌体检测,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液体活检将在肿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提供更多可能。
希望本文对液体活检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液体活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微流控芯片应用
微流控芯片应用微流控芯片是一种能够实现微流体控制的芯片,利用微流体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微小液滴、微小颗粒等微尺度物质的操作和控制。
与传统的流控技术相比,微流控芯片具有尺寸小、成本低、灵活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以下将详细介绍微流控芯片在一些典型应用中的具体应用。
一、生物医学应用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对细胞的精确操控和分析。
通过操控微小液滴,可以实现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筛选等操作,为研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有效工具。
其次,微流控芯片可用于高通量的生物分析。
利用微流控芯片的高通量特性,可以同时检测大量样品,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可以利用微流控芯片进行基因测序、蛋白质分析等高通量的生物分析。
此外,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医疗诊断。
通过操控微小液滴进行血液分析、细胞计数、体液检测等,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医学诊断。
二、化学分析应用微流控芯片在化学分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微反应器的设计和构建。
通过操控微小液滴,可以实现微观尺度的反应器和混合器,提高反应速率和效率。
其次,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样品预处理和分离。
利用微流控芯片的流体控制能力,可以实现样品的预处理和分离,例如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此外,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流动注射分析、毛细管电泳等传统化学分析方法的小尺度集成,实现快速、高效的分析。
三、环境监测应用微流控芯片在环境监测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水质检测。
通过操控微小液滴,可以实现对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其次,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大气污染物的检测。
利用微流控芯片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可以实现对大气中微小颗粒、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快速监测。
此外,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土壤污染的检测。
通过操控微小液滴进行土壤的提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高效检测。
一种微流控芯片的aptes修饰方法及其捕获外泌体的应用与流程
一种微流控芯片的aptes修饰方法及其捕获外泌体的应用与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在微米尺度下控制流体的技术,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示了巨大的潜力。
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王飘飘;王会会;王雷;姚亮;彭代银;陈卫东【摘要】外泌体是一种活细胞产生的直径为40~150 nm微小囊泡,通过携带的蛋白质、脂类、RNA等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因不同生理状态下产生的外泌体作用不同,现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另外,外泌体作为内源性的天然纳米材料,在药物的递送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外泌体能更好地应用于各领域的前提是产量和纯度有所保证.因此,该文就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做一介绍.【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9(035)003【总页数】6页(P309-314)【关键词】外泌体;提取分离;药物递送系统;靶向给药;肿瘤;抗肿瘤药物【作者】王飘飘;王会会;王雷;姚亮;彭代银;陈卫东【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329.24;R341;R34-33;R730.5;R943;R979.1外泌体(exosomes,Exos)是细胞分泌的一种膜囊泡,因其可以将供体细胞的信息通过其携带的蛋白质、mRNA、miRNA等传递到受体细胞,实现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物质交换,并且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转运药物而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Fig 1)。
外泌体作为内源性的天然药物载体有着独特的优势,表面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使其可以穿透许多生物膜,提高药物的运输效率和靶向性,可以稳定存在于血液中,纳米级尺寸明显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渗透滞留效应(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EPR)[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用于外泌体分离富集和检测的微流控芯片
肿瘤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在肿瘤微环境的胞间通讯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它们在体液中含量稳定且能够灵敏地反映出肿瘤的实际状态,被认为是“液体活检”技术中一种极具潜力的肿瘤标志物。
外泌体研究中面临的首要困难是如何从复杂的生物样品中分离出这些微小囊泡,超速离心法是外泌体浓缩的经典方法,但步骤冗杂、仪器昂贵,且回收率较低。
对外泌体进行定量的标准方法,例如ELISA和western blot,在需要较大样品量的同时,其灵敏度较低。
此外,分步对外泌体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不仅耗时耗力,样品也极易受到外界的污染。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的叶邦策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集分离、富集和检测为一体的肝癌相关外泌体分析平台(ExoPCD-chip)。
该微流控芯片由一个Y型微柱阵列组成的捕获区域和级联的ITO电极组成。
预先修饰有Tim4蛋白的磁珠可以特异结合外泌体表面暴露出的磷酯酰丝氨酸,而芯片中的PDMS微柱则进一步增强磁珠对外泌体的捕获效率。
富集到的外泌体随后被磁力固定在ITO电极的表面,通过一条包含CD63识别序列和模拟DNA酶序列的核酸适配体来实现电化学信号转换的过程,在快速、高特异性外泌体识别的基础上实现了高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分析。
图1.(A)ExoPCD-chip示意图;(B)ITO表面电传感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