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对付肩周炎中医的辩证施治法

对付肩周炎中医的辩证施治法

对付肩周炎中医的辩证施治法*导读: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故又称五十肩。

因患病以后,肩关节不能运动,仿佛被冻结或凝固,故称冻结肩,肩凝症。

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故又称五十肩。

因患病以后,肩关节不能运动,仿佛被冻结或凝固,故称冻结肩,肩凝症。

下面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几个方法:中医治疗肩周炎的方法1.初期中药治疗①中成药可选用木瓜丸、小活络丹、国公酒治疗。

②汤药可选用经验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白芥子10克,黑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

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饭后服用。

2.后期中药治疗①中成药治疗:可选用大活络丹、舒经活络丸、五加皮酒治疗。

②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黄30克,香附10克,草乌9克,忍冬藤40克,桑枝20克。

水煎服用,每日2次。

3.治疗肩周炎的食疗药膳:1.取追骨风30克,酒60克。

追骨风入酒内浸泡5日。

分数次内服。

2.用老生姜1000克,葱子500克,甜酒250克。

将二味药捣烂后,炒热,敷痛处。

3.取生姜500克,大葱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

先把生姜和葱根切碎,捣成泥浆,小茴香和花椒捣成面,然后将四味混在一起搅匀,置于铁锅中用文火炒热,加白酒搅和,再装入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温度以能耐受为度,上盖毛巾,再盖上棉被,使之发汗。

第二天药袋用锅炒热继续用,不必换药,此药袋可加酒。

每晚1次,坚持治疗,定有疗效。

连服1个月见效,一般需服81天。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的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如下:
中医诊断标准:
1. 呈慢性发病,大多无外伤史,少数可由轻微外伤诱发,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2. 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3. 肩关节造影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的表现,后期可出现严重骨质疏松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湿型:肩部串痛、沉重或肩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肩部疼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寒恶风,昼轻夜重。

2. 瘀滞型:肩部疼痛,局部肿胀,疼痛拒按,痛以夜间为甚。

3. 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肩部疼痛,伴肢体麻木、颤动。

头晕目眩,面色恍白,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4. 肝肾虚型:病程较长,肩部疼痛绵绵,遇劳加重;肩部疼痛僵硬,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

气短懒言,四肢乏力,舌咽干燥;头晕眼花,不胜劳倦,伴有眩晕耳鸣等。

请注意,以上诊断标准并非绝对,具体的诊断及治疗应结合专业医生意见进行。

如有任何持续的疼痛或不适,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肩周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周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周炎中医诊疗方案
简介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中医在其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对肩周炎的诊疗方案。

诊断方法
中医针对肩周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肩疼痛:患者常常表现为肩关节的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时。

运动受限:肩周炎患者在日常动作中常常感觉到肩关节的运动受限。

压痛:肩周炎患者肩部常常存在压痛的情况。

肩部肌肉萎缩:在肩周炎患者中,有时会观察到肩部肌肉的萎缩现象。

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针对肩周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疗法:中医常用的中药内服外用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等作用,促进炎症的吸收和疼痛的缓解。

2.针灸疗法: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的
循环,缓解肩疼痛和运动受限的症状。

3.推拿疗法: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肩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
肌肉的紧张和炎症,有助于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4.中外结合疗法: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
理疗法和中医疗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治疗肩周炎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于中医疗法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诊疗时间:治疗肩周炎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需要保持足够的
耐心,按医嘱坚持治疗。

生活惯:患者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如合理饮食、适当
运动,有助于康复和预防再次发作。

以上为肩周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请在使用中医疗法前咨询专业中医师,以获得更准确的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肩周炎经验

中医治疗肩周炎经验

中医治疗肩周炎经验介绍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和功能障碍。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肩周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经验,包括病因分析、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常用方剂等内容,希望对患者和医生们有所帮助。

病因分析肩周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伤:如肩部受到剧烈撞击或摔伤,引起肩关节周围组织损伤,导致肩周炎的发生。

2. 劳损:长期重复的肩部运动或姿势不良,会引起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损伤,从而导致肩周炎。

3. 风寒湿邪侵袭:寒湿邪气侵袭肩部,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肩周炎。

4. 情绪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状态,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诱发肩周炎。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肩周炎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1. 主要症状:肩关节周围疼痛,疼痛可放射到颈部、上臂和手部,活动受限,尤其是上举和外展受限。

2. 舌诊:舌苔多为白腻或黄腻,舌质可能出现淡红或暗红色。

3. 脉诊:脉象多为弦细或沉细。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原则是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 1. 疏风散寒: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如艾灸、针灸和中药熏洗等,以温热的作用来疏通经络,驱散寒湿邪气。

2. 活血化瘀: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拔罐、刮痧和中药外敷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减轻疼痛。

3. 理气止痛:采用理气止痛的方法,如针灸和按摩等,以调理气机,缓解疼痛。

常用方剂中医治疗肩周炎常用的方剂有以下几种: 1. 桂枝加芍药汤:适用于肩周炎病情较重,肩关节周围疼痛明显,活动受限的患者。

2. 红花活血颗粒:适用于肩周炎病情较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3. 温通活血汤:适用于肩周炎病情较重,伴有寒湿症状的患者。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注意事项在中医治疗肩周炎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寒冷和潮湿环境,保持肩部的温暖和干燥。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肩周炎疾病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肩周炎疾病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肩周炎疾病作者:来源:《养生阅刊》2018年第08期[摘要]现如今患有肩周炎的朋友们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以及上班族。

因为长期的久坐不动导致颈肩出现多种不适,在中医看来,患上肩周炎的病因也是非常多,而且不同类型的肩周炎治疗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风寒侵袭】内服方:姜黄10克,羌活12克,当归12克,黄芪15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威灵仙10克。

外敷方:防风、细辛、威灵仙、羌活、独活各20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5克,桂枝30克。

该型多由风寒侵袭于患者的肌肤经络,导致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治法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原则,代表方为蠲(读音juan)痹汤加减。

【寒湿凝滞】内服方:独活12克,桑寄生10克,细辛2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肉桂6克,生地黄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芍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黄芪15克。

外敷方:防风、威灵仙、羌活、独活、乳香、没药、木瓜、吴茱萸各20克,川乌、草乌、细辛、紫苏叶各15克。

该型多由外界寒湿之邪侵及并滞留于肩部,日久寒湿内结,使肩部经脉闭阻而引起,治法以散寒除湿、化瘀通络为原则,代表方为独活寄生汤加减。

【瘀血阻络】内服方:当归12克,芍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黄柏10克,防风10克,木通12克,生地黄15克,甘草6克,乳香10克。

外敷方:归尾、川芎、桃仁、乌药、木通、苏木各20克,红花、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5克。

该型多由外伤内挫,导致肩部经络损伤而引起。

治法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原则,代表方为肢伤一方加减。

【气血亏虚】内服方:黄芪15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熟地黄12克,白芍10克。

外敷方:白芍、当归、秦艽、川芎、细辛、威灵仙各20克,赤芍、鸡血藤、葛根各30克。

该型多由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使肩部筋脉失于荣养而引起。

肩周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肩周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肩周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显示,肩周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有2%-5%,且肩周炎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群,通过对中老年人群发生肩周炎疾病的原因进行探究,可发现多是因为老年人群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下降、骨质等方面的问题所致。

而导致患者发生肩周炎的明确因素尚无定论,根据发病人群的表现来看,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三倍左右,而对肩周炎发病部位的调查发现,肩周炎多发于左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肩周炎患者群体也在持续扩大,这不仅仅增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为提升肩周炎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让肩周炎患者了解到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让其了解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以下将对肩周炎这一疾病做出一定的知识科普,介绍肩周炎的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同时为患者科普中医辨证治疗肩周炎的相关知识。

1.肩周炎症状表现肩周炎的具体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但已经有部分学者证实了肩周炎的发生与患者关节囊以及周围韧带组织的慢性炎症有着较大的联系,而患者自身活动受限,缺乏锻炼、或者经常性的提拉重物,也将会导致其患上肩周炎。

除此之外,患者自身患上免疫性疾病,免疫力低下、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也往往容易患上肩周炎。

具体症状表现为关节僵硬、无法有效活动以及抬高手臂,且在转动肩部时,还会出现一定的疼痛反应,视患者病情发展程度而定,若病症程度较为严重,那么疼痛程度也将加深。

肩周炎典型症状就是关节僵硬与疼痛,有学者研究表明,疼痛期可维持2-9个月,病情发展期较长,对于患者所造成的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在夜晚时,肩周炎的症状表现将更为明显,若患者未能及时就医,可能会使得疼痛症状由夜间的明显发作转变为全天性的持续发作。

病情发展至僵硬期,可持续4-12个月,具体时间依据患者自身状况而定,但发展至僵硬期后,疼痛感将会慢慢改善。

缓解期,有学者指出,缓解期的维持时间为5-26个月,但若患者积极就医,遵循医嘱,基本可在12个月-18个月的时间内完全康复。

一辨二治三运动,康复肩周炎

一辨二治三运动,康复肩周炎

一辨二治三运动,康复肩周炎作者:赵雄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1年第10期肩周炎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疾病。

从其临床特征和表现角度进行分析,最为明显的便是运动能力下降、运动时间减少、经常出现疼痛问题等。

总体病程相对较长,并且还时常伴随着其他疾病的共同发作,从而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肩周炎可以排除一切已知因素和器质性损伤。

但因其病因不够明确、发病机制较为模糊,医者在开展诊断工作时,便会出现许多问题。

另外,这种疾病还时常伴随着自限性问题的发生,平均病程多为2年,时间最短的也在15个月左右,部分患者患病时间相对较长,可达10年之久。

—辨通常情况下,肩周炎是一种相对容易发现和识别的疾病,但肩周炎还表现为活动空间局限性明显,疼痛却不明显的特征。

为此,在早期肩周炎识别工作中,还需要有效借助X光片、磁共振等影像医学完成病情确定工作。

肩周炎和其他疾病有表现相似性特点,在诊断过程中需要针对相似性疾病进行排查。

首先,需要进行颈椎病的排查和鉴别工作。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最为重要原因是脑部神经受到了刺激,导致其肩部局域以及周围出现疼痛。

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其发生单根神经损坏的情况相对较少,经常会出现前臂和手部疼痛问题,可以结合神经定位的方式,完成病情确诊。

头颈部、肩部肿瘤以及胸部肿瘤所出现的现象相对较少,只要借助X光片的方式便可以完成确诊工作。

同时,肿瘤还会伴随着病情的恶化出现相应变化,不管是肩关节哪个部位,都会出现疼痛问题。

二治1.针刺融合推拿。

针刺融合推拿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推拿手法。

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一指禅和按、压、揉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放松痉挛组织的目的。

融合针刺可以让肩颈部位彻底放松,达到缩短病程的目的。

肩周炎急性期可以利用针刺和推拿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处理。

2.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不断研究,并结合具体病人案例进行综合性分析,借助解剖学各种知识,从而达到恢复人体动态平衡、加速内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肩周炎处方

中医辨证治疗肩周炎处方

中医辨证治疗肩周炎处方
肩周炎,又称为五十肩或冻结肩,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表现为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气血瘀滞、经络不畅有关,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辨证治疗肩周炎的处方:
1. 气血瘀滞型
症状:肩部疼痛,夜间加重,活动受限,局部有压痛感,舌质紫暗,脉象涩滞。

处方: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川芎、赤芍、延胡索等。

2. 寒湿痹阻型
症状: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局部有冷感,舌苔白腻,脉象沉迟。

处方: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常用药物有桂枝、羌活、独活、细辛、秦艽等。

3. 肝肾亏虚型
症状:肩部酸痛,活动无力,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脉象细弱。

处方: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牛膝等。

4. 气血两虚型
症状:肩部疼痛,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质淡,脉象细弱。

处方:补气养血,舒筋活络。

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白芍、川芎、桂枝等。

5. 湿热内蕴型
症状:肩部疼痛,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处方: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有黄柏、苍术、知母、泽泻、薏苡仁等。

治疗肩周炎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结合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

同时,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肩部受凉,适当进行肩部功能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预防病情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肩周炎症状中医治疗方案

肩周炎症状中医治疗方案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肩周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篇关于肩周炎症状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肝肾亏损、气血瘀滞、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具体如下:1. 肝肾亏损: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

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导致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2. 气血瘀滞: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滞血瘀,筋脉不通,肩部疼痛加剧。

3. 风寒湿邪侵袭:外邪侵袭,导致肩部肌肉、筋骨受寒,血脉凝滞,引起肩周炎。

二、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内服中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病机,可选用以下方剂:a. 活血化瘀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乳香、没药等。

适用于气血瘀滞型肩周炎。

b. 补肝肾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牛膝等。

适用于肝肾亏损型肩周炎。

c. 祛风湿方:羌活、独活、秦艽、防己、川牛膝、桑寄生等。

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型肩周炎。

(2)外敷中药:将中药煎煮后,用热毛巾敷于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肩髃、肩贞、曲池、合谷、阿是穴等穴位,每次选取3-5个穴位,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选取肩、肝、肾、交感等穴位,采用压丸法,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3天更换一次。

3. 推拿按摩(1)局部按摩:采用揉、按、摩、擦等手法,重点按摩肩关节周围肌肉,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关节松动术:在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内,采用轻柔的关节松动手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4. 食疗(1)活血化瘀:食用丹参、红花、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木耳、香菇、黑豆等。

(2)补肝肾:食用枸杞子、山药、黑芝麻等具有补肝肾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桑椹等。

(3)祛风湿:食用生姜、葱、蒜等具有祛风湿作用的食物,如鸡肉、羊肉、狗肉等。

三、注意事项1. 适当锻炼:在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的肩关节功能锻炼,以增强肩部肌肉力量,预防病情复发。

中医详解肩周炎的症状及四类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详解肩周炎的症状及四类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详解肩周炎的症状及四类中医辨证分型天气很热的时候,有的人晚上睡觉很容易就把肩膀露出来。

肩膀这个地方就容易受风,你用手摸摸,这儿就比身体的其他地方要稍微凉点儿。

肩周炎就是这么来的。

凡是骨伤或是筋骨上的毛病大多跟寒有关。

年轻时不太注意,到老了,这长年积累的汗就开始折腾自己了。

肩周炎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肩关节周围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是常见病、多发病。

原因复杂,既有肩部原因又有肩外因素,一般认为是肩关节退行性改变、外伤、慢性劳损、内分泌紊乱、环境等密切相关。

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

肩周炎的治疗原则要根据患者肩周炎的不同症状以及不同时期进行治疗。

相对来说,早期的肩周炎比较容易治愈。

通过了解肩周炎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就可以通过相关症状表现,及时发现肩周炎是否存在。

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治愈几率,以免肩周炎病情恶化,不仅难以治愈,还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折磨。

何为肩周炎?肩周炎,称为肩关节周围炎,俗称“五十肩”、“漏肩风”、“冰冻肩”等,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本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多发生在五十岁左右,故称为“五十肩”,本病急性期疼痛剧烈,后期则因炎性粘连而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

该病属于中医“痹证”范围。

何为痹症?痹,即痹阻不通。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痹症的病因病机痹症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6个中药验方治疗肩周炎有效

6个中药验方治疗肩周炎有效

6个中药验方治疗肩周炎有效本病起病缓慢,患者常感肩部酸痛,不能持重物,初发1~2周后,疼痛渐增,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开始受限。

重症者肩臂肌肉萎缩,疼痛较重,常不能举臂梳头、穿衣和背手搽背,夜间尤甚。

001生山楂甘草治肩周炎【方剂】生山楂、桑葚各50克,桑枝、乌梅各25克,白芍、伸筋草、醋制元胡各20克,姜黄、桂枝威灵仙、醋制香附各15克,甘草10克【用法】水温服,3日2剂,1个月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除配合练功外停用其他药物或疗法。

【功效】舒筋通络,祛瘀行痹止痛,滑利关节。

【主治】肩周炎。

【验证】用此方治疗肩周炎患者3例,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002白芍炒地龙治肩周炎【方剂】白芍、炒地龙各400克,制马钱子、红花、桃仁、威灵仙各350克,乳香、没药、骨碎补、五加皮、防己、葛根、生甘草各150克【用法】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2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半个月为1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肩周炎【验证】用此方治疗肩周炎患者67例,其中治愈5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

003桂枝大枣治肩周炎【方剂】桂枝、大枣、姜黄、羌活各15克,生姜、甘草各10克,白芍、桑枝各3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助阳通脉,散寒止痛。

【主治】肩周炎。

加减:痛甚者,加蜈蚣2条,全蝎6克,疼痛向项背或前臂、上臂放散者,加海桐皮、威灵仙各15克。

【验证】用此方治疗肩周炎患者30例,痊愈20例,显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

004川乌细辛治肩周炎【方剂】川乌、草乌、细辛、樟脑各90克,冰片10克,老陈醋适量。

同活将上方前5味药分别研为极细末后,混合均匀备用。

用时,根据疼痛部位的大小,取药末适量,用老陈醋调成糊状,均匀敷在压痛点上,厚约0.5-0.7厘米,外裹纱布,然后用热水袋热敷20-30分钟每日1~2次。

【主治】肩周炎【验证】用本方治疗肩周炎患者48例,其中治愈42例,显效4例,无效者2例005桂枝生姜治肩周炎【方剂】桂枝、炙甘草各12克,白芍15克,生姜6克,大枣5枚。

肩周炎中医辨证分型

肩周炎中医辨证分型

肩周炎中医辨证分型
由于引起肩周炎的病因有外伤、受寒、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不同,其临床症状亦不尽相同。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来辨证分型,以确定相应的方药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1.风寒型:肩部疼痛,痛牵扯肩胛、背部、上臂、颈项,并有拘急感,天冷或受凉加重,得热减轻,肩部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或沉细。

多由汗出当风、贪凉着寒、久受风寒所致。

2.气血虚弱型:肩部疼痛,痛势不重,隐隐作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减轻,身倦乏力,面白头晕,手足发冷,四肢麻木,心慌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多由素体气血虚弱,或劳累过度、耗伤气血,或由于失血过多等致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3.气滞血瘀:肩部疼痛,呈胀痛或刺痛,痛势剧烈,入夜更甚,甚至夜间难眠,痛处不移,拒按,多牵扯上肢、颈背部,情一志刺激加重,肩部可有肿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多由于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或外伤、劳损致肩部血瘀气滞,经脉瘀阻所致。

4.肾虚型:肩部酸痛隐痛,举动无力,劳累加重,休息减轻,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面色咣白,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由肾气虚、精血亏损,不能濡养筋脉所致。

5.痰湿型:肩痛绵绵难愈,筋肉疼痛,有沉重感,痛处拒按,活动受限,阴雨天或遇冷疼痛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腻,脉细濡。

由素体湿盛或湿邪入侵、聚湿成痰,留滞肩部所致。

(责任编辑:admin)。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肩周炎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肩周炎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肩周炎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肩周炎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中医认为,肩周炎多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外感风寒湿邪、劳伤筋脉等因素引起。

肩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筋脉失养,不荣则痛。

此外,长期姿势不良、肩部劳损、外伤等也可能导致肩周炎的发生。

二、中医骨伤科学治疗肩周炎的方法1、中药治疗内服中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调理。

常用的方剂有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以达到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

外用中药:如中药敷贴、熏洗等。

敷贴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熏洗则通过温热的药液熏蒸和浸泡肩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2、针灸治疗针刺:选取肩部的穴位,如肩髃、肩髎、肩贞、曲池等,通过针刺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疼痛和改善肩部功能。

艾灸: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可在肩部穴位上进行艾灸,如肩井、天宗等,以增强疗效。

3、推拿按摩手法松解:通过揉、按、拿、捏、拨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关节活动:在患者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肩部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如外展、内收、旋转等,以增加关节活动度,防止粘连。

4、拔罐治疗留罐:在肩部疼痛部位进行拔罐,可吸出局部的寒湿之气,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

走罐:在肩部涂上润滑剂,然后用罐在肩部来回移动,以增强治疗效果。

5、小针刀治疗松解粘连:对于肩部有明显粘连、硬结的患者,可采用小针刀进行松解,以恢复肩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6、练功疗法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站立,双手沿墙壁向上爬,尽量达到更高的高度,然后缓慢放下,重复多次。

甩手运动:站立位,双手自然下垂,前后甩动肩部,幅度由小到大。

画圈运动:站立位或坐位,以肩部为中心,缓慢画圈,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肩周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周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周炎中医诊疗方案引言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

中医在肩周炎的诊疗上具有独特优势,能够综合运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方法,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肩周炎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案。

诊断与辨证肩周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的症状包括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夜间疼痛、肌肉萎缩等。

在中医诊断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舌脉情况等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辨证包括寒湿痹阻、痰湿瘀阻、气滞血瘀等。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基本原则是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理气止痛。

具体原则如下:1.活血化瘀: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手段,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肩关节周围的淤血和瘀血状况,减轻疼痛和肿胀。

2.祛风除湿:排除体内的寒湿和痰湿,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

常用的中药包括防风、川芎、白芷等。

3.理气止痛:通过调理气机,舒缓肩关节周围的痉挛和紧张,缓解疼痛和肌肉疲劳。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香附、柴胡等。

中药内服方案中药内服是肩周炎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如下:1.活血化瘀方:桂枝舒筋散、通窍络疏散汤等。

–桂枝舒筋散:桂枝、红花、当归等。

–通窍络疏散汤:赤芍、桃仁、红花等。

2.祛风除湿方:温经汤、四逆散等。

–温经汤:羌活、细辛、防风等。

–四逆散:细辛、独活、桂枝等。

3.理气止痛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逍遥散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白术、法半夏等。

–逍遥散:柴胡、青皮、香附等。

针灸治疗方案针灸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穴位和操作如下:1.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三横突下方斜下方,用针刺激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2.肩井穴:位于肩胛骨上角与颈椎第七横突之间,用针刺激可舒肝理气、止痛消肿。

3.臂丛穴:位于前臂肱骨内侧上方,用针刺激可活血通络、舒筋止痛。

4.曲池穴:位于肱骨二头肌腱的前方突起处,用针刺激可舒肝理气、活血止痛。

推拿治疗方案推拿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常用的手法和操作如下:1.揉捏法:用拇指和食指捏揉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肌肉疼痛。

肩痛辨证论治

肩痛辨证论治

肩痛辨证论治引言肩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正确的辨证论治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并促进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肩痛的辨证论治原则和策略。

辨证辨证是中医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情、询问病史和望闻问切等手段,从整体上分析症状,确定病因和病理变化。

在肩痛的辨证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首先要观察病情表现,如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等,以及是否伴随其他症状。

2. 其次要询问病史,包括肩痛发生的时间、诱因和日常生活惯等。

3. 还需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舌苔、脉象和体温等指标。

论治在肩痛的论治中,应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1. 草药疗法: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作用,来缓解肩痛。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当归、桑寄生等。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循环,达到缓解肩痛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肩井穴、肩髃穴等。

3. 理疗疗法:包括推拿、拔罐等手法,可以加速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4. 运动疗法: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肩部的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有利于肩痛的恢复。

常见的运动包括肩部伸展、臂部旋转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肩痛辨证论治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 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避免不当药物和治疗手段的使用,以免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肩痛的辨证论治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辨证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草药、针灸、理疗和运动等治疗方法。

同时,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希望本文能对肩痛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字数:837)。

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之欧阳引擎创编

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之欧阳引擎创编

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欧阳引擎(2021.01.01)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

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

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

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

《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

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

”又如明·朱《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中医针灸辨证治肩周炎

中医针灸辨证治肩周炎

中医针灸辨证治肩周炎肩周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这类病的出现通过是有很多原因的,因此当发现自己的身体被肩周炎所困扰时更是要采取较好的中医办法来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那么,中医针灸辨证治肩周炎?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风寒湿痹诊断要点:肩部窜痛,遇寒加重或日轻夜重,得温痛减,肩酸痛不举,动则痛剧,舌淡,苔薄白,脉弦滑或弦紧。

处方:曲池、外关经脉失养诊断要点:肩痛日久,肩臂肌肉挛缩,关节僵直,动作受限,酸痛乏力,局部得温症减,受凉加剧,舌淡或有瘀点,脉细(弱)。

处方: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内侧痛,加尺泽、阴陵泉;肩外侧痛,加合谷、阳陵泉;肩后痛,加后溪、条口透承山;针刺方法病人坐位,两腿屈成直角,用3-4寸长毫针针刺入条口或阳陵泉穴,徐徐进针,频频捻转,在得气的情况下,嘱病人活动患肢,动作应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

针灸的注意事项1、那些由于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并且饥饿者都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

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患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等部位都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对病人认真负责,严肃细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总结:通过上文所讲的也就是肩周炎出现后的治疗办法,我们大家对这也要有自己的了解,还有就是这类疾病一直困扰着很多的人群,因此当发现和确诊了之后也要选择好的方式来缓解疼痛,这样才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不被疾病所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欧阳光明(2021.03.07)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

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

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

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

《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

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

”又如明·朱《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一、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1、风寒侵袭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

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

舌苔白,脉浮或紧。

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

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

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桂枝10g,桑枝10g,海风藤15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

(正耀注:此蠲痹汤源自《医学心悟》,是程钟龄方)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

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

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甘草6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

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

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

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白芍 10g,川芎10g,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桑枝20g,鸡血藤15g。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

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

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

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生地12g;黄芪15g。

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二、治疗肩周炎的中成药1、伸筋丹伸筋丹的组成有:地龙(炒)500克,马钱子(制)、红花各350克,汉防已、乳香(醋炒)、没药(醋炒)、骨碎补(制)、五加皮各150克。

具体制法为:马钱子用砂烫至外表呈棕黄色并鼓起祛毛屑,骨碎补用砂烫祛毛。

将上述药物粉碎成末混匀,装入胶囊,每丸含0.15克。

用时,每日3次,每次5丸。

15日为1个疗程,停药5日,再服15日。

药效:该药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

药理分析结果表明其镇痛作用不属于中枢性镇痛,而是通过局部的消炎,消肿以达到消除疼痛症状的目的。

此外,该方对其它骨伤科疾病的疼痛也有较好疗效。

另外,肩周炎重在自我锻炼,如果配合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黄芪桂枝五物汤药方组成为: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细辛3克,制川乌、制草乌各5克,止痉散粉1.5克。

用时,除止痉散粉随饮片煎汤送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分2次服。

药效:由于中老年人肝肾渐衰,筋骨、筋膜等组织逐渐退行性改变,在风、寒、湿、邪浸袭的诱因下,造成肩关节局部的肌肉、筋膜、软骨等组织发生紧张、僵硬、变性、增生或萎缩等病理改变,因此,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

通过方中的桂枝,可辛温助心阳,通经络,改善肩关节周围筋骨、经络等的血运,驱除肌表之邪,以缓解疼痛。

生姜味辛,以佐桂枝、合芍药,调和阴阳,温养血脉;合大枣养胃气而发汗,以去肌肉,筋骨之邪。

黄芪调治营卫气血不足;细辛祛除里寒之邪;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止痛,治风痹等肢体麻木;止痉散粉解痉挛而且通络。

上述诸药加减应用,对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该方对颈椎病、腰腿痛也有较好疗效。

3、昆明山海棠片药物组成:昆明山海棠。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肩周炎之早期。

服法: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4、风湿寒痛片药物组成:见类风湿性关节炎章。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6片,每日2~3次。

5、风痛安胶囊药物组成:防己、木瓜、桂枝、生石膏、姜黄、海桐皮、忍冬藤、连翘、通草、黄柏。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主治:肩周炎早、中期有热象者。

服法:口服每次4~5粒,每日3次。

6、痹苦乃停片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7、痹隆清安片药物组成:萆薢、怀生地、制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薏苡仁等。

功效:除湿消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有热象者。

用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三、治疗肩周炎外用膏药(1)肩贴灵药物组成及制法:雄黄、樟脑、急性子、公丁香、生半夏、乌蛇、蜈蚣、凡士林。

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药膏。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肩周炎之风寒侵袭兼瘀阻者。

用法:取药膏适量摊于敷料上,贴患处。

(2)肩凝膏药物组成及制法:牛蒡子1500g,白凤仙120g,川芎120g,桂枝60g,大黄60g,当归60g,白蔹60g,肉桂60g,草乌60g,地龙60g,僵蚕60g,赤芍60g,白及60g,乳香60g,没药60g,川续断120g,防风120g,荆芥120g,木香120g,苏合香油120g,蜂醋3000g,香油5000g。

将以上诸药入油炸枯,过滤法渣,加入蜂蜡搅拌成膏状,夏季时蜂蜡酌增,冬季时蜂蜡酌减,制成后放一周后使用。

功效: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各型肩周炎。

用法:将药膏适量摊敷于棉布片上,敷匀,贴患部,3~5日更换1次。

(3)消散膏药物组成及制法:清明前鲜泽漆草2500g,生菜油7500g,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各 180g,白芥子、大戟、僵蚕各240g,黄藤90g,火硝30g,炒黄铅粉1500g。

先将泽漆草入油熬枯去渣,再入麻黄、南星、甘遂、白芥子、大戟、僵蚕,再熬枯去渣,呈滴水成珠状时加入黄藤,火硝熬枯后将油滤清,入黄铅粉收膏,将药膏摊牛皮纸上。

功效:温经散寒,豁痰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浊阻络型。

用法:洗净患处,将膏化开,贴于患处,5天换1次。

(4)五枝膏药物组成及制法:桑树枝、槐树枝、榆树枝、桃树枝、柳树枝各36cm(直径12mm,秋末、冬初采者为宜)。

将各树枝切成每段3cm长,放入香油500g中炸焦(呈黄色)捞出后,将乳香、没药各15g研细,加入油中,边加边搅拌(朝一个方向搅拌),拌匀再加入漳丹250g,继续搅拌,呈糊状放温后摊在25~30张牛皮纸上备用。

功效:通经活络,化瘀止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患处洗净,取膏贴患处,5天换1次。

同时,嘱患者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四、治疗肩周炎——药浴疗法(1)洗剂Ⅰ号药物组成:防己30g,威灵仙30g,五加皮30g,羌活30g,独活30g,川芎30g,赤芍30g,红花30g,木瓜30g,鸡血藤30g,千年健30g,海风藤30g,青风藤30g,桑枝30g,马钱子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功效:温经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肩周炎。

用法:将上药用冷水浸泡于铁瓷盆内,2小时后,文火煎熬20分钟,不去渣,待放置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直接用药液洗浴患处,再次用时加温即可,加温前可续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