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解作者主张修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要内容。
2.水平目标:理解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把握文章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何将抽象事理形象具体化。
3.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大厦。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理解作者对精神大厦的追求。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格的语言。
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的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这个篇课文是新选进教材的说理性散文,思路清晰,学生能够自读理解其观点。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这个篇课文是新选进教材的说理性散文我认为这篇课文的亮点是作者的构思,作者想要阐述的是关于个人精神文明建设的观点,她通过比喻的方式以一种文学的感性的方式表现论题。
作者将抽象的精神世界和具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在阐述三件小屋时,不是单纯的讲道理而是形象化的描绘。
这样的方式,让这篇文章耳目一新,也能够吸引读者,更具说服力。
一、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最近在看房,看中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这屋子很特别,住的不是人,而是精神。
精神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能住进小屋呢?这样的小屋又是谁设计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这别具一格的三间小屋。
(板书课题)二、小屋设计者每一间小屋都凝聚着设计者的智慧,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三间小屋的设计者毕淑敏。
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17岁),中共党员,医生、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散文《我很重要》《素面朝天》《提醒幸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今世的五百次回眸》等,至今已发表400万字的作品,获奖无数。
她的散文平淡中寓存着绚烂之性灵,朴实中包含着奇思妙想,执着追求真善美。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词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构思。
品味本文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自读法、品悟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如何划分呢?《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将说理与情感融为一体,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XXX的这篇文章。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XXX,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文登,长大在北京。
17岁赴XXX地区当兵,服役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XXX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曾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本书收录了XXX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包括《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3.语基积累1)生难字XXXXXX即XXX销濡挟XXX秽恶攒2)重点词语游弋:在水中游动。
文章题目:我的三间小屋人类的情感和事业都是五彩缤纷的,对于自我认识也需要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寻找相宜的事业就像寻找雨后的菌子一样不容易。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哲理性,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精神内涵。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构建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文章的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授法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居所,那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精神世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什么?(三)精读课文,理解内涵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2)引导学生理解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都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和恨的感受。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让第二间小屋坚固优雅?(2)组织学生讨论事业对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1)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2)引导学生思考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品味语言,体会哲理1、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和表现力的语句,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让学生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表达了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主要主题和情节。
2. 掌握文学分析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技巧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对《精神的三间小屋》进行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复习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你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范登洛尔特的成长有何看法?他是如何从一个受人欺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独立的人?二、分析主题与情节(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析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或情节,并进行讨论。
例如,主题可以是“成长与自立”、“父爱与家庭”等,情节可以是主人公与父亲的关系等。
2. 每组学生展示并总结他们对主题或情节的分析。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补充。
3. 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小结与提问(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并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教师进行个别或整体提问,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第二课时四、文学鉴赏(3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进行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2. 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例如,你认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描写如何?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 学生互相讨论并进行文学鉴赏,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 襟.怀(jīn) 广袤.(mào)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金戈.铁马(gē) 窗棂.(líng) 矗.立(chù)惊骇.(hài) 濡.养(rú) 灰烬.(jìn)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tān)麾.下(huī) 驰骋.(chě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游弋:在水中游动。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得,相互配合,映衬。
彰,显著。
2.作者链接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三套)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三、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2.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毕淑敏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理智思考、温暖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被王蒙评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作品有《血玲珑》《婚姻鞋》《红处方》等。3.文体解读议论文,又叫说理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是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预设: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预设: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预设: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品评文章的语言特点。
3.学会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品评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品评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人有身体,还有精神。
身体需要栖居之地,那精神需要栖居的空间吗?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引起思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
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
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2.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跟随情境诵读视频听读课文(节选),感受精神意境。
mào zǎn yòu yìèrú广袤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濡养huīdūnɑnɡjìn huì麾下嘟囔灰烬自惭形秽jiān fàgēxiāo jiǎn间不容发金戈铁马形销骨立抽丝剥茧jiūjiāng zhānɡjí鸠占鹊巢李代桃僵相得益彰可望不可即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朗读障碍。
了解作者相关信息,有助理解课文和作者感情。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相信你现在肯定好奇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请你自主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各层大意。
2.探究方法(1)默读课文。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1.喻体构成物的关联:喻体特征的共同点或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来证明观点。
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
二、教学建议1.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通篇运用了隐喻。
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本文,重点在于如何解读这些寓意深刻的句子。
解读这类文章先要把握喻体的特点、一组喻体构成物的特点以及构成物之间的关联。
例如:作者一开篇就将人的心比作一个空间,可以是大地、海洋、天空,自然也可以是小屋,做不到心灵的空间广阔无边,至少要有一个够活动的三居间。
作者用的是一种暗喻,一下子将一个无比巨大的话题从上天落地,拉到了生活的日常,议论的范围也一下子缩小,使下文的议论就集中了。
诸如此类的喻体、喻体群在本文中是比较多见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下,把握喻体特点,厘清相互的关系,对本文的解读到位是非常重要的。
2.明确三间小屋的关系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帮助学生梳理三间小屋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本文没有用明显的词语来区分三间精神小屋的关系,因此读者可能会有阅读上的疏忽,会将三者理解成并列关系。
但是将三间小屋的布置当作三组隐喻的构成物,就能够比较好地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间小屋,盛放爱和恨,作者强调的是容量,容量固定的情况下,要让小屋保有祥和,就要剔除掉一些恨来容纳更多的爱;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强调的是规划职业生涯,可以让自己的小屋坚固优雅;第三间小屋,盛放我们自己,作者强调的是归属感,小屋的主人是自己,只有如此才能使精神有停驻的地方。
从本体的角度看,三者(爱恨感情、自己的事业、自己)很难整理关系,但是从喻体构成物(小屋的容量、小屋的坚固优雅、小屋只有归属于自己才可永久)显然构成了层次的推进性,从而也告知读者三个分论点之间也是构成了递进的关系,由此得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要有爱,要规划事业,要有独立的自己。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作者用“三间小屋”比喻精神生活的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追求和心灵寄托。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精神的巢穴”、“灵魂的驿站”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讨论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实例来说明精神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突破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又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时。
举例解释:
-对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对“三间小屋”的具体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深层次的思想。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丰富精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个概念的含义和来源。
2. 探讨精神的三间小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概念介绍。
2. 精神的三间小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3. 学习如何建设自己的精神之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听说过"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个概念?它是什么意思呢?2. 概念介绍(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概念:- 第一间小屋:积极向上。
即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轻易放弃。
- 第二间小屋:善待他人。
即要善待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且与他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
- 第三间小屋:自我成长。
即要不断学习、进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能力。
3. 应用案例分享(2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分享一个精神的三间小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可以是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要求案例具体、生动、有启发性。
4. 建设自己的精神之家(30分钟)- 学生个人反思: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现在的精神之家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生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制定建设自己精神之家的计划。
包括每个小屋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 小组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制定的计划,并进行总结。
5. 活动延伸(10分钟)教师以"心情日记"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下今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感悟,并记录今天心情如何。
鼓励学生坚持写下心情日记,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概念和应用案例。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建设自己的精神之家。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善待他人,并不断成长进步。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 )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附板书)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三维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品读。
教学过程:一、配乐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浏览全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明确(板书):2.讨论(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3)小结: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4)配乐朗诵:学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老师背诵第17自然段。
3.理清逻辑:(1)学生讨论: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2)教师小结: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4.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品味文章独特的美学风范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精神追求的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作者毕淑敏及其作品,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含义和重要性。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议论文等,巩固所学知识和
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2.难点:学习本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引导,读:(出示课件1、2)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的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毕淑敏一起走进精神的三间小屋,看一看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0*精神的三间小屋(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了解这课的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5)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
从医20多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本课背景的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有改动。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构建精神家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化的思维导图绘制活动,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精神家园的构成。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概念、文章结构、生字词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通过对三个房间的比喻,表达作者对人生精神追求的理解。这种追求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精神追求具体化,帮助我们理解其重要性。
3.强化文化意识:理解作者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4.提升人文素养:将文章中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三个房间的比喻来表达的精神追求。重点讲解文章的开篇、发展、高潮和结尾,使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教材解读:
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作者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文章构思新颖独特,多种手法并用,文笔细腻,语言虽朴实,却意蕴深厚。
教学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思考,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独具美学风范的语言,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承载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教法与写法:
教法:1.要点〔提问〕归纳法:文章思路明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中圈画出要点〔问题〕,以此明确作者的主旨。
2.讨论法:文章对〝三间小屋〞承载的内涵表述生动,颇耐人寻味,教师可组织学生以讨论三间小屋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作者的论述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法:1.自主朗读法:文章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语言朴实而又典雅,表达新颖,宜多读多品味。
2.对比阅读法:把作者所说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与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对比起来阅读,思考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文字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了解作者概况,为明确课文主旨作铺垫。
课时安排:1课时
探究新课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探究〝精神的三间小屋〞,带领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小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取了目标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对话教学法。
学生带着目标,在课堂时间内体验自己学习上的喜悦和成就感,并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去接受感染,关注自身心灵,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授课时,通过问答、谈话、讨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参与,发动学生就课文内容,结合自身进行讨论,找到建立自己精神小屋的有效途径。
本文的思想性较强,有些同学因口语表达能力上的制约,没能充分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究其原因,还是讨论和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充分发挥效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充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