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

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当代价值(专题)也建过“聚和堂”,企图建立一个合族的共同体,族中的子弟共同教养,老人则共同抚养,青年婚嫁由族中经办,共同承担赋役。

“聚和”之名无疑来自颜山农之“萃和”。

何心隐为山农弟子,他把山农的萃和会进一步从教育推广到经济,以实现“齐家”的理想&何心隐所立聚和堂,不仅有合族的教化活动,更有合族的经济生活,以达到一种教养合一的理想共同体&可见,颜、何、韩的思想主张,并未逾越名教的藩篱,他们的活动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要求都是一致的&神秘主义体验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颜山农关于神秘主义体验的叙述中,他特别着重于心之用,而不是心之体&明儒如陈白沙之体验为“心体呈露”,聂双江体验亦为“闲之静极忽见此心真体”,王心斋梦中证悟而“汗溢如雨,心体洞彻”&明儒杨乔曾将当时神秘体验的路径大体归为“血气凝聚”“虚灵生慧”“洞彻本真”&聂双江曾描述为“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从山农的叙述来看,他的所得更多是在智慧的开发,而不是心体的境界,他强调的是“天机先见、灵聪焕发”“神智顿觉”“孔昭显明”;强调的是神智的不尽的根源可顿时获得开发,滚滚而来,用之于风俗,便能宜家宜国;用之于读书,便能登圣人之奥;用之于作文,即能流水成章;用之于科举,便能当下登第;用之于用世,便能治国平天下&因而,颜山农更强调由神秘经验入手,“执体以应用”,而不是停止于“归寂以通感”的心理境界的满足&所以,颜山农在悟道之后即孝侍寡母,兴办萃和会,自谓“三月底豫,家乡萃和,直若孔子入鲁大治也”(《颜钧集》卷五)&泰州学派的许多代表人物是未出仕任职而只在地方活动的阳明学运动的参与者,他们或只有较低的功名,或是平民,皆属纯粹地方精英,从而他们(比如说颜山农)的文字形式与内容所合成的话语,非常贴近民间,明显是非中心、非主流、非上层、非精英、非正统理学的话语,与士大夫王学的话语面貌有相当大的距离,形成了当时的民间儒学形态&由此可知,泰州学派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在于自觉地把社会主流价值和思想民间化、生活化、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在教化和传播主流价值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当前,我们面临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我们可以以泰州学派为借鉴,吸取其有益经验,用接近人民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及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鼓励民间儒学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文化价值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结合起来,不断把我们的工作开拓出新的局面&作者简介:陈来,1952年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杨国荣在中国思想史中,泰州学派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作为明中叶后形成的思想流派,泰州学派首先表现为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支脉,不过,它又趋向于使儒学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从而在儒学的演化中表现了其自身特点&儒学本来有注重日用常行、肯定日用即道的传统,在泰州学派中,这一传统得到了比较突出的发展&泰州学派的成员往往来自社会下层,包括农夫、樵夫、盐丁、陶匠等,构成主体主要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由此,泰州学派强调“穿衣吃饭、应人接物”这样一些与社会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泰州学派的奠基者王艮曾有如下名言:“满街都是圣人&”圣人是完美的人格,所谓“满街都是圣人”,当然并不是说街上遇到的所有人都已47刁匚進學干32020.1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而是肯定一般的普通民众,包括街上的路人,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并应当成为被尊重、关切的对象&在泰州学派之前,王阳明已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与人讲学,不能摆出圣人架子,“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

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

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

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张树俊【摘要】泰州学派是中国明代一个较有影响的平民哲学学派,其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从良知天然的理论出发,认为人性本自然,在人性问题上男女平等。

同时,男女的智力也是相当的,没有什么区别,有时或在某些方面,女人甚至超过男人。

此外,他们还认为,男人与女人发挥的社会作用是一样的,所以男女应有共同的社会地位,享有均等的社会权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倡导妇女婚姻自由,反对束缚妇女。

%Taizhou School was an influential civilian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Ming dynasty.Among thoughts of thisschool,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as of greatsignificance.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natural conscience,they claimed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follow nature,and that man and woman are equal by na-ture.At the same time,they argued that men and women were equal in intelligence,neither was superior to the other.In somecases,women were better than men.In addition,they also believed that since men and women played equal role in society,they should have equal social status and enjoy equal social rights.What merits special attention is that they advocated women’s freedom in marriage.【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作者】张树俊【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泰州学派是明代后期由王守仁的得意门生王艮创立的一个全国性的启蒙学派。

“淮南三王”与独树一帜的泰州学派

“淮南三王”与独树一帜的泰州学派

“淮南三王”与独树一帜的泰州学派作者:张树俊来源:《唯实》2013年第11期泰州学派是王阳明去世后分化出来的一个规模较大、具有启蒙性质的平民哲学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

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是“淮南三王”,即王艮、王栋、王襞。

他们处于商品经济初步萌芽、社会比较紊乱的明代后期,但由于“淮南三王”有着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经历,所以他们的思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淮南三王”以讲学为主,不喜著述,但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其思想不仅在当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在明代以后的思想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王学一脉但自立成派泰州学派诞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消亡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持续77年。

其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又是由其学派性质所决定的。

泰州学派是一个遍布全国的大学派。

据记载,在泰州学派五传中,泰州学派弟子除江苏外,遍布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地,当然,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与赣水流域商品经济发达的区域为主。

泰州学派是一个极具启蒙性质的学派。

明嘉靖、万历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社会风尚的变迁,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此时,程朱理学已显陈腐僵化,逐渐失去笼络和控制思想界的力量。

生动活泼、不以圣贤经书和理学教条为是非善恶标准的王学,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

应当说,王学在客观上为某些进步的思想家反对圣贤偶像和封建礼教束缚的“异端”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料。

出自王学之门的王艮一方面继承了王守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改造、发展了王学的思想,创立了以他为首,后经颜均、何心隐发展,至李贽而至顶峰的独立的“异端”学派——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思想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和发展自由经济的要求,特别是他们以“身本”为核心内容,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学术思潮极具启蒙特色,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哲学学派。

王艮是如何创立泰州学派的?泰州学派有哪些观点?

王艮是如何创立泰州学派的?泰州学派有哪些观点?

王艮是如何创立泰州学派的?泰州学派有哪些观点?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

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泰州学派是明朝时期一个颇具特色和庞杂的思想学派,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产物。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为王艮,因他是山东泰州人,所以被称为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立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左右消亡,前后共延续了70多年。

泰州学派从王阳明学派中分化出来,其关注的重点是“内圣外王”,“内圣”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而“外王”便是由王艮独创,其宗旨是教育民众,改良社会。

泰州学派产生的背景与明中后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

随着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流动加快,许多人转而从事商业活动,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受到了挑战,同时在“六民”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庞杂的社会等级。

泰州学派将个人与政治的关系往前推了一大步,重视人的自由,提出人可以独立于政治之外来创造一片自由活泼的天地,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泰州学派从正统过渡到异端,具有反传统的思想趋向。

泰州学派的个体主义来表现为“大人造命”这一观点上,它提出人的尊严来源于自己的意志,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同时在个体主义中强调理性与平等的地位。

现如今流行的看法是泰州学派以劳动人民为主,主要依据便是泰州学派强调社会关系的平等,它指出个体应彼此平等、独立,大批了尊卑贵贱的束缚,实现个人的自由。

但其实从根本上而言,泰州学派属于儒家学派,即是以士大夫为主的学派,它的观点都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关注的是道德修养的提升,而非民众物质生活的改善。

不过泰州学派强调个体主义也使它在下层有较大的影响力。

泰州学派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的,明中后期开始,泰州学派的主体知识分子从代表儒家思潮一跃而为异端运动,从心学正统转为了心学异端,从经院之学转变成了大众之学。

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泰州学派的几位重要人物相继逝世,对泰州学派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泰州学派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消亡。

从自我教化方式看中晚明泰州学派士人的心态

从自我教化方式看中晚明泰州学派士人的心态

从自我教化方式看中晚明泰州学派士人的心态泰州学派是中晚明有着一定影响的学派,其思想继承王阳明的“良知说”,将“良知”作为独立于个体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不为个体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同时,此“良知”又是能够辨是非的,是超越于人肉身之上的纯精神的实体,因而,个体之人的生存与感知便是以“良知” 的感知为中心。

这种对良知的感性阐发,导致了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向传统名教的挑战,也充分体现了其自我教化思想的独特性。

“教化”之意是个体受到某种思想文化或价值理念的熏陶并受之引导而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自我教化是一种以自主和自愿为前提进行的教化活动。

泰州学派在自我教化的方式上与传统儒学人士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也说明了该学派成员的矛盾心理状态。

一、循其良知循其良知就是人的学习教化活动应该遵循自己的天然自由之本性。

在自我教化过程中,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任其自然,“自然”就是不要让心滞囿在一个念头、一个事物上[1] 。

为此他反对朱子的“庄敬”“存养”功夫,认为朱子的教法是对良知自然之理的违背。

在王艮看来,既然良知是人人具足的,也是当下现成的,因而个体就不应该因外界的干扰而强免自己,此即循其良知。

王艮《语录》载:一友持功太严。

先生(王艮)觉之曰:“是学为子累矣。

” 因指旁斫木之匠示曰:“彼却不曾用功,然亦何尝费事。

” [2]“持功太严”是强免用功、故意做作,是朱子教法。

朱子教人“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要求学者居敬用功,内无妄思就是正心诚意,心中敬畏专一,精神高度集中,一丝不苟,外无妄动就是正衣肃容” [3] ,做到“坐如尸,立如齐,头容直,自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气容肃” [4] ,认为人只有做到内外结合、表里如一,才能正己之心、诚己之意。

王艮却反对这种繁琐的自我修养方式,他要求学生像匠人斫木那样简练而自然。

在自我教化方式上,不必“人力安排”只须率性自然即可。

因此,人们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保持“良知”自然自在的本来面目就是成圣,在功夫上也就不需要传统理学中的“庄敬持养”,因为庄敬持养的功夫就是“人为”。

泰州学派不同的道德良知说探析

泰州学派不同的道德良知说探析

泰州学派不同的道德良知说探析在良知问题上,泰州学派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承认人初生的道德完美性。

不过,泰州学派在王阳明的道德良知说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自然”的成分,并从自然的角度对人的初生良知的完美性以及良知不须人为进行了论证。

当然,由于“淮南三王”(王艮、王栋、王襞)对良知内涵的理解以及各自的不同,他们各自的良知说,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

①本文试从他们各自的具体论述加以初步的比较,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王艮自然完美不须人为的良知观良知思想是王艮继承王阳明思想的组成部分。

王艮对王阳明的“良知”学说非常崇拜,并多次对王阳明授他良知之学表示感激。

他说:“圣师专以良知教,贤友当为切己箴。

”(《和王寻乐韵》)[1]他甚至把良知看成是一切知识的根本,认为,良知之外就没有什么知识可言了,因而,人有了良知之后,也就不需要再探求什么知识了。

事实上,王艮一生在讲他的“身是本”“百姓日用是道”,同时一生也是在弘扬“良知”的。

当然,王艮的良知思想与王阳明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把“良知”与他的“身是本”“百姓日用是道”等思想一体化了,这是很有新意的。

什么是“良知”?王艮说:“良知者性也,即是非之心也。

”(《奉绪山先生书》)[1]也就是说,能够明辨是非的“天命之性”就是良知。

王艮的这一解释是就道德角度而言的。

王艮还从自然角度论述了良知的先天性。

他认为,良知具有自然属性,因而良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

王艮所要说明的是:“良知”是天然存在的,是不需要思考和学习的东西。

这里有一个人们需要关注的问题,王艮巧妙地将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两者统一起来了。

他讲的“良知”是“天理良知”,其他所说的“天命之性,即天德良知也”也是这个意思。

(《和万鹿园诗》)[1]王艮的“天理良知”或“天德良知”看重的是人的生理、知觉本能,强调的是良知的自然天性。

换句话说,王艮重视的是良知的自然性,而不是良知的先验性。

在王艮看来,“良知即性”,不需要去“求”。

为此,他得出下列结论:(1)天赋良知“往古来今人人具足。

论明代中叶泰州学派教化思想的形成及特色

论明代中叶泰州学派教化思想的形成及特色
息。
泰 州 学 派 产 生 并 影 响 于 明 代 中 晚 期 , 明代 中晚 期 又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时 代 , 杂 在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 局 的动 荡 不 安 , 想 而 复 时 思
知 识 界 的 混 乱 , 一 个 “ 杂 而 且 多 变 的 时代 ” 是 复 。泰 州 学 派 学 人 无 论 是 生 活 的 处 事 行 为 , 是 思 想 的 激 进 多 变 , 渗 透 着 时 代 或 都
明 代 泰 州 学 派是 中 晚 明 有 着 一定 影 响 的 派 别 , 组 成 上 虽 没 有 严 格 的 学 术 意 蕴 , 其 学 人 由 于 师 从 阳 明 或 者 其 弟 子 王 其 然 艮, 因而 在 行 为 准 则 与 处 事 原 则 上 有 着 特 立 独 行 的 特 点 。并 且其 成员 多数 来 自于 普 通 读 书 阶 层 , 深 层 的思 想 渊 源 上 不 能 脱 在 离 传 统 的 巢 穴 , 在 表 层 的行 为 上 却 深 深 地 打 着 阳 明心 学 思 想 的烙 印 , 是 这 一 思 想 与 行 为 的 相 悖 的 特 殊 性 , 定 了 泰 州 学 然 正 决 人 独 特 的 教 化 思 想 。事 物 的 发 展是 其本 身 的 内在 矛盾 发 展 的必 然 结 果 , 同 时 , 在 矛 盾 的 发 展 及 其 深 化 , 然 要 有 外 在 原 但 内 必 因的 诱 导 。泰 州 学 派 教 化 思 想 的 形 成 是 对 阳 明 心 学 的继 承 与传 播 , 是 当 时 社 会 现 实 的 发 展 的必 然 逻 辑 , 着 明 显 的 时代 气 又 有
第2 2卷
第 5期
Hale Waihona Puke 长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国学经典解读 泰州学派

国学经典解读 泰州学派

国学经典解读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明代中后期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儒家学派,因该派的创始人王艮为江苏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县)人,故得名。

王艮曾师从王阳明,接受其学说,但他注重“自得”之风,“往往驾师说之上,持论益高远”(明史·王艮传)。

王阳明病逝后,他在故乡安丰场讲学,开门授徒,创立了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人员比较复杂,有上层社会的官员,如徐樾曾任云南左布政使、何心隐是当时江西省试第一名的获得者,也有不少来自下层的百姓,如樵夫朱恕、陶匠韩贞、田夫夏廷美等,他们的思想对泰州学派的形成起过不小的作用。

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还有王栋(一庵)、王襞(东崖)、林春(子仁)、徐樾(波石)、颜钧(山农)、何心隐(梁汝元)和罗汝芳(近溪)等。

从哲学思想的核心来看,泰州学派属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但它并没有严格遵循王阳明的学说,而是有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特别是由王艮倡导的“百姓日用之道”和“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说,成为泰州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所谓“百姓日用之道”,就是把孟子之道与百姓日用等同起来。

王艮曾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凡有异者,皆是异端。

”又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

”(《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王艮强调只有合乎百姓日用的思想学说,才能算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否则便为异端。

王艮的“圣人之道”当然也包括孔孟提倡的伦理道德,但他把它与“百姓日用”等同,并将王阳明“人皆可为圣人”的命题代之以“满街都是圣人”、“晓得圣人即是自己”,这就表明泰州学派所提倡的“百姓日用之道有使王学进一步趋于平民化的倾向。

王艮还提出了“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

赵贞吉在《王艮墓铭》中提出:“越中良知,淮南格物,如车之两轮,实贯一毂。

”“越中”即指王阳明的大弟子王畿,“淮南”就指王艮。

王阳明死后,王畿的“现成良知”说和王艮的“格物”论,在当时的学术界颇具影响。

王艮将自己的格物论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提并论,认为“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

儒家书院学派:泰州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泰州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明代中后期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儒家学派,因该派的创始人王艮为江苏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县)人,故得名。

王艮曾师从王阳明,接受其学说,但他注重“自得”之风,“往往驾师说之上,持论益高远”(明史·王艮传)。

王阳明病逝后,他在故乡安丰场讲学,开门授徒,创立了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人员比较复杂,有上层社会的官员,如徐樾曾任云南左布政使、何心隐是当时江西省试第一名的获得者,也有不少来自下层的百姓,如樵夫朱恕、陶匠韩贞、田夫夏廷美等,他们的思想对泰州学派的形成起过不小的作用。

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还有王栋(一庵)、王襞(东崖)、林春(子仁)、徐樾(波石)、颜钧(山农)、何心隐(梁汝元)和罗汝芳(近溪)等。

从哲学思想的核心来看,泰州学派属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但它并没有严格遵循王阳明的学说,而是有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特别是由王艮倡导的“百姓日用之道”和“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说,成为泰州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所谓“百姓日用之道”,就是把孟子之道与百姓日用等同起来。

王艮曾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凡有异者,皆是异端。

”又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

”(《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王艮强调只有合乎百姓日用的思想学说,才能算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否则便为异端。

王艮的“圣人之道”当然也包括孔孟提倡的伦理道德,但他把它与“百姓日用”等同,并将王阳明“人皆可为圣人”的命题代之以“满街都是圣人”、“晓得圣人即是自己”,这就表明泰州学派所提倡的“百姓日用之道有使王学进一步趋于平民化的倾向。

王艮还提出了“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

赵贞吉在《王艮墓铭》中提出:“越中良知,淮南格物,如车之两轮,实贯一毂。

”“越中”即指王阳明的大弟子王畿,“淮南”就指王艮。

王阳明死后,王畿的“现成良知”说和王艮的“格物”论,在当时的学术界颇具影响。

泰州学派“乐”思想研究

泰州学派“乐”思想研究

泰州学派“乐”思想研究泰州学派“乐”思想研究导言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其中之一就是泰州学派的“乐”思想。

泰州学派的思想兴起于明清时期的江苏泰州地区,它以“乐”的概念作为核心,探索人类幸福和社会和谐的路径。

本文将从泰州学派思想的起源、主要观点、影响力和当代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一、起源和发展泰州学派最早起源于明代的泰州地区。

泰州地处长江和淮河交汇之地,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

这里汇聚了各类商人、文人、士人,他们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使得泰州学派的思想得以孕育和发展。

泰州学派在明代后期逐渐兴盛,并在清代达到巅峰。

在儒家和佛教的影响下,泰州学派吸取了道家思想的部分要素,并与自身的“乐”思想相结合。

以陈伯圭、艾宾海、李时中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思想家,对“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发,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二、核心观点泰州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乐”,即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

泰州学派认为,个人追求乐趣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个体的乐趣与社会和谐相统一,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1. 乐的本质泰州学派认为,乐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

它不仅包括身体的快乐与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愉悦与满足。

乐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状态,超越了世俗的欲望,是人们内心追求的最高境界。

2. 乐的实现泰州学派主张通过精神修养和艺术创造来实现乐。

泰州学派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如音乐、诗词、绘画等,使心灵得到满足与升华。

同时,艺术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3. 社会和谐泰州学派认为,社会和谐是实现个人乐的重要条件。

社会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个人才能够实现幸福和乐趣。

三、影响力泰州学派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泰州学派的乐思想引发了对儒家传统的反思和批判,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泰州儒学的心学底蕴及其心悟之学

泰州儒学的心学底蕴及其心悟之学
一 下 , 此圣人之常行也。” [ 3 ] 2 2 2
之者 , 必有 由也。” 他主张学 习“ 时乎修而修焉 , 时乎
游而游焉 ,不 以学为艰苦卓绝之事 而以学为 日用饮 食之常焉 。” [ 5 T 7  ̄另一方面 , 黄葆年认为 , 要获得心底
所 以他认为 ,圣 人和统治者们要 能与民同忧 同乐 , 做到“ 喜则与天下同喜 , 怒则与天下共怒” 。 【 保 辞 上 胡瑗 在 讲 学 中也 注重 让 学生 从 心里 感受 学 习之 乐 。 如他 常在各种考试 以后 , 与诸生会于肯善堂 , 歌诗 奏乐 ,
有基本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做支撑。比如 , 他认为 , “ 始
生万物 , 万物得其生 , 然后鼓舞而和乐。” 【 - 倦I 所以统 治者应 当“ 量时之丰约 , 酌民之厚 薄 , 使天下之人乐 从而易于输纳 , 可谓得节之道也。” 【 】 卷. o 意思是要使
天下人乐 于服从你 的统治 ,就要节取 民利 ,让 民众
泰州儒学是对泰州历史上儒家学者思想的整体 称谓。总体上看 , 泰州儒学属于心学一派。他们把人 心本体看作 自然与快乐 , 同时也提出了乐者乐天下 、 与天下同乐 、 尽心尽性之乐等观念 。他们还继承了传 统儒学修心的传 统 , 主张修身正 心 , 修心立本 , 发挥 “ 心” 的调控作用。在修心的问题上 , 要求正风俗人 心, 使人们保持身心平和。此外 , 泰州儒学主张心悟。 他们 十分重视思考的作用 , 强调“ 心悟” 、 自得 ” , 主张 “ 内求 ” , 要求学习者切 问近思。本文试 以泰州宋代理 学先驱胡瑗 、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 艮、 太谷学派集大成
至夜始散 。在他 的学堂里 , “ 弦诵之声 ,诸生乐然从
之 。” 【 3 I 孵

泰州学派名词解释

泰州学派名词解释

泰州学派名词解释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创始人王艮,明代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

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

泰州学派的影响超过了王守仁后学的各个学派,门人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成为晚明显学。

泰州学派,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泰州(王艮,号心斋),发端于阳明学派,被称为“左派王学”。

其学说的特点是简单易行,易于启发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极具平民色彩,故流传甚远。

属于前资本主义时代反映城市平民、农民大众思想情感的儒学流派,故称“平民儒学”。

另附赠阳明先生简单生平: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加侯爵。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

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学各派浅谈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学各派浅谈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学各派浅谈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

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因为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时,居于阳明洞,因而被世人尊称为阳明先生。

心学史开篇的“龙场悟道”便是发源于此,王阳明谪居龙场三年,悟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重要思想。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他的心学思想不仅在中国,甚至对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传播至日本后,以此为基,形成了日本的阳明学,由此造就了一批出色思想家和政治家,从而推动了日本了明治维新的实现,破除了封建体制完成通向现代化的转型。

梁启超曾评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曾国藩对王阳明极为尊崇:“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王阳明的思想泽披者众,生前立院讲学,弟子广遍,相对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王学提倡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理',独树一帜,成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王阳明死后,他的“王学”散分为几个流派,但是一宗同源,虽各有所长,却难出其左右。

泰州学派王艮,字汝止,号心斋。

作为一位布衣儒者,他是明中后期风靡一时的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王阳明的另外三位弟子邹守益、王玑、王畿,都称赞心斋有“超凡入圣之资”。

按照王艮弟子之说,其学问有三变(心学各派对“三”可谓情有独钟):开始时,天资凛然,自悟大道,以圣人自任;后来遇到了阳明,学说便更进一步,娴熟纯粹;到了晚年,则悟出良知万物一体之怀,巧使妙运,堪称半圣。

王艮最为人熟知的,一是他的“满街皆是圣人”说,一是他的“百姓日用即道”说。

而满街圣人”或“日用即道”都是建立在“现成良知”观念之基础上的。

在王艮看来,良知存在的当下,人人都是“现成”的圣人,现实当下的所有行为,本身便是自然地合乎规矩礼节的行为,而不必讲求社会伦理规范。

这种思想到了泰州后学,衍化成了轻视礼法、忽略工夫的思想倾向,甚至出现了“率性自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儒学所强调的从格致诚正到修齐治平的一切工夫主张都被消解于无形,流害无穷。

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研究

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研究

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研究泰州王学心性自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王学心性自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思想,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之际,发人深省,具有广泛的影响。

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核心王学心性自然思想的核心在于“性”。

在王学中,性被理解为人类的本性,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基础。

同时,性也与天地自然紧密相关。

王学认为,人类的本性与天地一样,是无为而治的,是适应天地自然规律的本质、精华。

因此,王学主张要发掘和保持人类的本性,以期达到与他人和天地自然的和谐。

五个例子证明王学心性自然思想1. 进行道德修养。

王学主张人应该保持心地纯净,摆脱诸如贪婪、憎恨、猜疑、怨恨等丑陋的心理。

只有这样,人才能具有高尚的品格,追求真理,尊重道德,并达到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例如,王阳明说:“吾之所学,三年而竭。

吾之所知,然后始会之。

吾之所能,然后始足用之。

”2. 培养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才能。

王学主张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他认为,人类的大脑是最伟大的天赋禀赋,可以用来思考和创新。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人生,发掘自己的才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良好的生活。

3. 培养美好的情感,建立和睦的社会。

王学认为,人类的情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让人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倡导人们要坦诚待人,宽容心态,培养感性的情感和精神,以激发人们无限的潜能。

因此,他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培养自然情怀。

王学主张人们要关注和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规律和美妙。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因此要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避免对自然的破坏。

同时,也要崇尚自然之道,学习自然之美,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5. 信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学认为,信仰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事物,培养超越自我的精神和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信仰,对于信仰的选择要尊重和支持。

泰州学派:理性思考的美学蕴含

泰州学派:理性思考的美学蕴含

泰州学派:理性思考的美学蕴含泰州学派是后王阳明心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支。

一直以来,泰州学派研究尚囿于该学派的哲学、思想、文化研究,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仍很薄弱,相关的专题性论文极少,著作更付阙如。

新近出版的《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姚文放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版)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

研究哲学家、思想家的美学思想需要真功夫、高智慧,绝非易事;更何况泰州学派诸家,尤其是辈分较高者几与美学无涉了。

全书在此问题上为我们标举了一种极富启迪性的研究理念,它选取了泰州学派发展演变过程中从开山始祖王艮到焦?f等八位最为卓荦者为纽结,分而论之。

在每一个历史点上,精心挑拣出的范畴为依凭,再通过两次提升,从而触及并导引出理性思考之间蕴含着的美学精义。

其中的一次提升是基本范畴在个人整体哲学思想背景下的内涵揭示,一次是由哲学内涵向社会人生理想的归趋。

而此种归趋本身凸显的彼岸性、异在性就深蕴着美学内涵。

著者在阐述王艮平民主义美学思想的内涵时,就拈出了包括“全美”、“中”、“位育”等在内的一系列范畴。

在论说“位育”一词时,著者首先明确了它的基本哲学内涵,即一种中庸而不失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生活信念,既非率然出仕,亦不超然出世,而是受尊身论影响,在不袭时位的情况下以修身讲学见用于世,造福万物,致力于营造中正和平、圆融和谐的氛围;接着著者直言,当这种“位育”跨越到人生观层次时,“致中和”便闪烁着强烈的美学光辉,从而这种‘中和位育’的人生理想既是一种道德理想,又是一种审美理想。

整个立论过程,逻辑清晰,脉络分明,令人信服。

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作为一部哲学美学著作,颇具特色和示范性。

就美学史角度而言,该书彰显的一个特点则是严谨求实、辩证求真的学术风范。

全书以创始人王艮的平民主义美学特质为总纲,在贯穿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住了思想发展过程本身带来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且不论泰州学派发展前期,就是在学派后期师承关系泛化模糊的李贽、焦?f等人那里,著者也是恪守平民主义的总纲。

大人造命 泰州阳明学讲稿

大人造命 泰州阳明学讲稿

大人造命泰州阳明学讲稿泰州阳明学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强调以大人造命。

大人,即人的本性和良知,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与天地万物相通。

大人造命,意味着通过修养自身,发扬大人,实现自我完善和人生价值。

在泰州阳明学中,大人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是人类的本真和善良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大人,只需通过修身养性,发掘和实践大人的力量,就能造就自己的命运。

那么,如何以大人造命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泰州阳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视生命,与人为善,传承和弘扬正义和道德。

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要注重修养自身。

泰州阳明学认为,修养自身是实现大人造命的关键。

我们需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我们才能逐渐发掘和发扬内在的大人力量,实现自我超越和人生升华。

要注重实践和行动。

泰州阳明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将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付诸于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大人造命的目标。

要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

泰州阳明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更能够从他人身上获得智慧和启迪,实现大人造命的更高境界。

泰州阳明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大人造命,通过修养自身,实践和行动,与他人互动,实现自我完善和人生价值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大人力量,只需通过正确认识和发扬,我们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让生命发光发热。

让我们一起以大人造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体道之乐与出处之节_略论泰州学派诸圣贤的安身立命之道

体道之乐与出处之节_略论泰州学派诸圣贤的安身立命之道
& # ’ ( )#* +
“经世 ” 这就是说, 儒家是以 为务的, 其奋斗场所始 终是现实的社会,不像佛家那样以“出世 ”为根本目标, 只注重追求个人的解脱。王艮等人一直怀抱“欲尧舜其
& #! ’ 君, 欲尧舜其民 ” ( )/" +
“须见得自家一
个真乐, 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然后能宰万物而主经纶,
& # ’ ( )#* +
的恢宏志向, 并不屑于做像陶渊
王襞则以诗文表达自己的体
明那样的田园隐者。王艮的经世志向其实很强烈, 但是, 基于对历代封建政治的清醒认识,他制定了一个惊世骇 俗的理念原则—— — “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 “大丈夫存不 世师。” 关于这一出处之节, 王艮屡有论述: 忍人之心, 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 故出则必为帝者师, 处 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出不为帝者师, 失其本矣; 处不为天 下万世师, 遗其末矣。进不失本, 退不遗末, 止至善之道
“倡明家学, 之望, 后进悦服。 即先公群弟子无不事先生若 ” 先公。
* ! + , -!") /
“ 大成至圣之学 ” 王襞继王艮之志, 宣扬 , 一
“ 风动三 生不问科举, 只应邀前往南京、 苏州等地讲学, “ (南) 吴” , 都人士醉心焉, 一时诸同志闻其超诣自得之
* ’ + , -#%. 0 .)% / 学, 皆克然若有悟也 ” 父子二人均为布衣, 但对
* # + , -). / ” 吾何虑汝曹? 惟尔曹善事之。 后来, 王襞不负乃父
王艮出身民间,使得泰州学派形成一大特色:学成 有得者中,有很多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如樵 (#("1 —#(& “圣人 们学成之后,身份仍然低微,但正如王阳明所说, 之所以为圣, 只是其心纯乎天理, 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
儒学自汉代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正统思想,并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良发展。

发展至明代,王阳明秉承陆九渊的思想发展出阳明心学,二人合称“陆王学派”。

后继者王艮更是创立泰州学派,将心学发扬光大。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代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

先后平定“宸濠之乱”等“八寇”,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王阳明为明朝屡建奇功,“事功”卓越,但是如果只是这样,那中国历史上的将才也数不胜数。

王阳明更为后人所推崇,乃至顶礼膜拜的是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他开创的心学思想体系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贫苦老百姓在深受皇帝压迫的间隙也能喘口气,不是总为皇帝做牛做马,而自己一无所获;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总结前人的精华,为后人指出一条认识问题的最佳途径,那就是既要从书本上去学知识,更要在行动中不断实践。

而他的社会思想可以总结精炼为“致良知”。

一些人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是忠于统治阶级的,但是实际上王守仁的思想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所描绘的社会之美好,可以说已
经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士林阶层所能达到的巅峰。

但他的社会思想不是空想,他的一生恰恰是为他的社会思想付诸实践的一生。

他所提出的社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暨谢遐龄教授所总结的“天下一家”,王守仁认为只要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人求“尽其力”,人与人之间就能达到共同的饱暖逸乐,实现不亚于先秦圣贤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特点鲜明。

首先这个社会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己任。

其次,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更换。

其三,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四,这个社会中所有才质不高的人,也都能分别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并都努力工作,相生相养,并没有羡慕他人,“希高慕外”向上爬的想法。

其五,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各尽所能,相互之间有机配合,人人心情愉快,毫无怨言。

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有理论指导,更有系统。

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现实与理想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

显然,这一社会思想模式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宗法血缘关系,王阳明也非穿越之人,又怎能超越历史情境的局限?况且二程,朱熹,乃至陆王,都自视上承圣学之端绪,下开治世之先河。

实在不必求全责备,反而应该看到他们的思想中的光辉璀璨之处。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认识。

在知与行的关
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

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王阳明思想的另的思想一光辉之处是其“致良知”。

心学的核心概念是“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良知就是知是知非之心。

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

归根结底,王守仁的这一思想仍是他的“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的应用。

既然良知是个思想意念问题,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他认为人们的思想、心理是行为的中枢和指导。

要想控制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控制人们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从思想与心理的层次入手,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

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重新诠释了“格物致知”之理念,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

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德”“言”“功”并立之人,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阳明心学,对明代及后世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阳明先生于嘉靖八年卒于江西南安,但是他死后,心学并未没落,在他的弟子王艮的推动下,心学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明中叶之后的显学,到清代才渐渐没落传承。

王艮,明代哲学家,泰州安丰场(今江苏泰州)人,人称王泰州。

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王艮的“格物说”,构成他讲学传道的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反抗封建压迫的积极意义。

王艮的“明哲保身”说,是他与封建统治者消极、不合作的体现,起到了反抗封建统治政治压迫的积极作用。

王艮对于社会政治类型作出“三种景象”的区分,即羲皇景象、三代景象、五伯(霸)景象。

王艮的“以孝弟为本”的“孝悌观”,既继承了中国
相传数千年优良传统,又突破了“五经传注”的伦理传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结下来,王艮的社会思想更加具体,更具可行性。

这也与他起于微末,是盐丁出身有关。

他终身布衣不仕,始终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是与下层劳动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他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利益,具有反封建专制、反封建道德传统、反正宗圣教的战斗精神和人民性;在王艮的学说中,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不完全成熟的社会平等、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

王艮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王艮与泰州学派的这种思想特征,对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改良运动,也不无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而王艮的传人中,不得不提的就属李贽了。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自称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本姓林,因三世祖被统治者杀害,族人改姓李。

李贽在考中举人后就不再赴考。

在南京,李拜来此讲学的王襞为师。

李在五十三岁时就弃云南姚安知府(四品)官职归隐。

他为官清正廉明,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他为官期间病饿而死。

李贽发展了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和“人即道”、“人必自私”的命题。

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到李贽,进入了更全面、更成熟、更系统、也更激进的阶段,亦即顶峰阶段。

李贽一生反对封建道学,他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观点相背离的思想和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颇
带传奇色彩的人物。

还有如徐樾,罗汝芳,何心隐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心学”是儒学发展到明代的代表思想,主流思想,但它又不同于之前的儒家思想,不仅仅是承上启下,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一丝人性和启蒙的曙光.当然,由于时代、阶级以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性,阳明先生与泰州学派也存在一些弱点和缺陷,如对封建专制认识和斗争的不彻底性、对传统圣学的妥协、对社会活动和斗争方式方法上的“怪异”等,但是,“瑕不掩瑜”,阳明先生与泰州学派的光彩是永照人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