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作者:胡海铭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4年第03期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是初中化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实验。
人教版教材利用4朵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探究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实验过程如下图。
该实验设计很有说服力,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真正去做这个实验的并不多,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编织4朵漂亮纸花不容易,染色就更麻烦,耗时太长;二是4朵纸花的放置和固定等要多人参与方能较好完成实验。
为此我对人教版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
一、实验用品Y型三通管、锥形瓶、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稀醋酸、紫色石蕊染过的干燥滤纸(2片)、蒸馏水、喷壶。
二、实验装置及过程(如图2-1、2-2、2-3、2-4、2-5、2-6、2-7所示)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三、实验操作及现象1.将紫色石蕊染过的两片干燥滤纸分别放入三通管两支管中(如图2-1)。
2.向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观察到三通管两支管中染过紫色石蕊的干燥滤纸均无明显变化,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3.取下Y型三通管用食指堵住三通管一放有染过紫色石蕊的干燥滤纸的支管,再用喷壶向另一放有干燥染过紫色石蕊的干燥滤纸的支管喷水(如图2-2)。
观察两支管滤纸颜色无明显变化(如图2-3),说明水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4.再用连接Y型三通管的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如图2-4),湿润的染过紫色石蕊的滤纸很快就变红了。
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5.然后取下Y型三通管,用食指堵住三通管中已经变红的石蕊滤纸的支管,再用另一喷壶向另一支管喷稀醋酸(如图2-5)。
喷稀醋酸的滤纸立即显红色,说明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6.用电风机吹两支管(如图2-6)。
观察滤纸颜色变化,喷稀醋酸的滤纸仍显红色,而另一支管从红色又变回紫色。
2019年全国中考化学真题分类解析 考点6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

2019年全国中考化学真题分类解析考点6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一、选择题10.(2019·北京)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制CO2的药品B.发生装置C.收集装置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答案】A【解析】A.实验室中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硫酸来制取时会产生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了反应进行,故错误;B.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常使用固液常温型,使用长颈漏斗要伸到液面以下造成液封,故正确;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管要伸到液面以下,故正确;D.将二氧化碳倒入两种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时,蜡烛的火焰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正确;选A。
7.(2019·山东德州)下面是某同学在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A.发生装置B.收集C.干燥D.验满【答案】D【解析】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发生装置A错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错误;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C错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正确。
18.(2019•江苏苏州)下列有关CO2实验的图示正确的是()A.制取CO2B.收集CO2C.验证CO2已集满D.验证CO2能与水反应【答案】D【解析】实验室制到二氧化碳所用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如图A装置,长颈漏斗需要将下端插入液面以下才可以,否则装置漏气,收集不到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宜用排水法收集,即使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也应该采取“短进气,长出水”的原则进行;验满时应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伸入集气瓶内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采用如图装置,长进短出,二氧化碳从滴有石蕊溶液的水中通过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然后溶液会变红,现象比较明显,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总体设计本节课采取目标导向式教学设计,它是是一种从教学目标出发并以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最早由皮连生教授在其《智育心理学》中提出。
根据相关课题的研究,先制定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流程的编排、教学评价的实施围绕教学目标,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为终点。
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又是基于过程的,即通过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间建立起直接、必然的联系。
课标对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绩效评价策略设计流程编排即时评价达标测验二、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对接“身边的化学物质”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二氧化碳知识的学习做出如下要求: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从学科内容看,二氧化碳是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研究其他物质具有指导意义。
从社会价值看,二氧化碳与自然界生命活动、地球生态平衡有关。
目前,引起的温室效应、海洋酸化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节课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情分析1.思维特点(1)优势:初三学生的言语、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也产生了具体的变化,能够熟练将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等手段运用到化学学习中,并且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提高了问题解决的精确性和成功率。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 H2O → H2CO3在化学方程式中,CO2代表二氧化碳,H2O代表水,H2CO3代表碳酸。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的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
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这个反应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仅在化学行业中有应用,也在自然界中发生。
当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到水中时,发生以下反应:CO2 + H2O → H2CO3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碳酸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结合,形成了一个碳酸分子。
这个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也就是说,碳酸分子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碳酸是一种弱酸,它在水中会部分解离,生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H2CO3 ⇌ H+ + HCO3-在这个平衡反应中,碳酸分子分解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氢离子是酸性的,而碳酸根离子是碱性的。
这个反应的速率受到温度、压力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在高温下,二氧化碳溶解度较低,反应速率较慢。
而在低温下,二氧化碳溶解度较高,反应速率较快。
此外,增加压力和二氧化碳浓度也会加快反应速率。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的反应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会反应生成碳酸,这是大气中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
此外,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和大理石,这些矿物在地壳中广泛存在。
这个反应还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有关,人体内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溶解在血液中,形成碳酸。
总结起来,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 H2O → H2CO3。
这个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生成碳酸。
这个反应在化学工业中有应用,也在自然界中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1. 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原因和过程。
2. 掌握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3. 掌握测量反应产物物质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步骤:1. 准备试验用品: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蒸馏水、烧杯、实验管、实验管夹、Bunsen燃气灯等。
2.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然后将烧杯放在实验管架上。
3. 将实验管倒置,并在实验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4. 将实验管夹固定在实验管口处,然后将实验管放置在烧杯中的蒸馏水中。
5. 打开燃气灯,在火焰上方升起一定高度,用火焰预热实验管底部一段时间(约30秒至1分钟),然后将实验管竖直放置到烧杯中的蒸馏水中。
6.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
当二氧化碳和水混合时,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呈负离子态,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氧根离子。
因此,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 + H2O → HCO3- + H+。
实验结果:在实验管中加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后,观察到实验管底部气泡的产生。
将实验管放置在蒸馏水中,观察到气泡不断产生,并在实验器皿底部不断上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气泡逐渐停止产生,实验现象消失。
观察到实验管内产生了白色的沉淀,说明反应产物为碳酸。
实验结论:当二氧化碳和水混合时,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呈负离子态,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氧根离子,从而产生了碳酸。
实验结果证实了二氧化碳和水之间的化学反应,也表明了这种反应可以产生新的物质,并通过观察反应结束后的产物来确认反应已经完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解读电解水实验

解读电解水实验电解水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实验,该实验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宏观组成。
下面就对电解水实验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水实验来探索水的宏观组成。
实验装置:水电解器。
实验步骤:(1)水电解器里加满水(其中加有少量烧碱或硫酸),连接直流电源的电极。
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2)一段时间后,停止电解。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
实验现象:(1)通直流电后,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端玻璃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连接电源正、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2)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是氢气。
实验结论:(宏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实验分析:(1)由于纯水的导电能力很弱,所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烧碱或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2)电解水的电源必须用直流电源,不可用交流电源,因为只有直流电源才能使水中的带电微粒定向移动。
(3)实验前,必须把两个管内充满水,否则实验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并且还可能发生危险。
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水分子通电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实验拓展:由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结合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可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通过水的化学式(H2O)也可计算得出此结论]。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B.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则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C.H2O和H2O2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2.吸入汞蒸气或者食用被汞污染的食品等易引起汞中毒,因此,汞的生产、使用等环节应严格控制。
实验9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目的:
1.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2.学会对比、控制变量法等方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镊子、吹风机; 石蕊浸泡的干燥的纸花、稀醋酸。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取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 紫色纸花变 色。 2.取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3.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 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4.将第四朵纸花先喷上水, 然后放 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5.将第四朵纸花从集气瓶中取出, 纸花由 色变 色。 用吹风机小心烘干。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紫色石蕊试液与酸变 色。
结论 化学方程式: 说明碳酸 化学方程式:
。 。
问题与讨论:
1.本实验如果只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哪个实验步骤是多余 的?为什么?
2.碳酸能像盐酸和硫酸那样存放于实验室里吗?为什么?
2020 年中考化学 《基础实验与实验探究》综合试题(解析版)(word版有答案)

2020 年中考化学《基础实验与实验探究》综合试题(解析版)基础实验部分1.(2019·河北)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
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__液体飞溅__;当观察到__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____时,停止加热。
(2)乙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__白烟__,放出大量热。
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__瓶塞弹出__;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__没有__(填“有”或“没有”)影响。
2..(2018·河北)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锥形瓶__;该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__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__。
(2)乙是探究影响铁锈蚀快慢因素的实验,为探究氯化钠是否可以加快铁的锈蚀,试管①中的物质X和试管②中的物质Y分别是__氧气和氯化钠溶液__。
(3)丙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
过滤时,最好先将上层液体倒入过滤器,然后再倒入混有沉淀的液体,以免__沉淀先进入过滤器堵塞滤纸__,使过滤速度过慢。
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若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其他操作均正确),则得到的精盐质量会__偏大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3..(2019·唐山古冶区一模)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图甲是丽丽同学设计的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实验,当观察到__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__时,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NaOH+H2SO4===Na2SO4+2H2O__。
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使反应更充分__。
(2)某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检验混在O2中的CO2并将其除去,A、B中盛放的试剂分别是__石灰水和NaOH溶液__,B中没有与A使用相同的试剂,是因为__Ca(OH)2微溶于水,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很小,不易除去(或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__。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说课稿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评委,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本节课是“奇妙的二氧化碳的第二课时”的一部分,重点是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难点是到底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
首先板书:二氧化碳与水。
不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而只写“二氧化碳与水”,是不希望让学生先入为主,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来得出二氧化碳与水能发生反应。
上课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体会CO2能溶于水:在一个充满CO2的小纯净水塑料瓶内倒入约1/4蒸馏水,旋紧瓶塞,确保不漏气,然后充分振荡,观察现象(边讲边实验),观察,请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变小而变瘪。
在板书“二氧化碳与水:”后,加上“溶解”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对比实验(以下边讲边实验)。
实验一:在一支试管内倒入约2mL蒸馏水,然后滴入10滴溶液——紫色的石蕊,观察溶液的颜色——紫色。
此时,我并不急于介绍石蕊的性质和用途,而是让学生继续做实验二:在另一支试管内倒入约2mL塑料瓶内的水,然后滴入10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颜色——红色,提问学生为什么石蕊滴到塑料瓶内的水后变红了?根据对比,学生很快得到答案:是二氧化碳使石蕊由紫变红。
(板书:结论一: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
这时,因为学生知识水平还不够完善,虽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但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给予表扬。
(以下是边讲边实验)紧接着,我设计了一组系列学生演示实验,以阐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这一系列实验是本部分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请后面的学生上来演示,或利用实物投影来展示,也可以用预先自己拍摄的实验视频来表现,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制取不让学生做而是由我来做,以免让学生分组实验时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喧宾夺主,淡化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实验验证,使重点不突出,我来做,可以很好地控制课堂节奏,也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思维。
《好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经典题(答案解析)(1)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2.5G时代,芯片运行速度提升,会带来散热问题。
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可以很好的解决芯这一问题。
关于石墨烯以下说法不正确是()A.构成:碳原子B.结构:微粒排列方式不同于金刚石C.性质: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同D.用途:用作导热性材料3.下列物质中性质与用建不相关联的是A.金刚石很硬—刻划玻璃B.石墨质软—作电极C.木炭可燃—作燃料D.氮气稳定—作食品填充气4.下列区分物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和氧气___________燃着的木条B.木炭粉和二氧化锰___________观察颜色C.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___________闻气味D.蒸馏水和过氧化氢溶液___________二氧化锰5.下列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A B.B C.C D.D6.右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CO2的含量差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 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 CO2D.滴入石灰水震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7.如图是老师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可能是H2 、O2与CO2 。
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①中,若复燃,则存放的是O2B.向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CO2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②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CO2D.根据瓶③倒置,可判断瓶③存放的是H28.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
二氧化碳的吸收与解吸实验思考题

二氧化碳的吸收与解吸实验思考题一、实验介绍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它在地球大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主要是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二氧化碳的吸收与解吸过程。
二、实验原理1.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二氧化碳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会发生以下反应:CO2 + H2O → H2CO3其中,H2CO3是碳酸。
2. 二氧化碳的吸收与解吸当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时,它会被水吸收。
相反地,当空气中含有较少的二氧化碳时,水会释放出已经溶解在其中的二氧化碳。
三、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并将其放置在平坦表面上。
2. 在玻璃杯里加入适量的自来水(约半杯)。
3. 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杯下方,并将玻璃杯移到白纸上。
4. 将一个小碗放在玻璃杯旁边,并将其里面装满了小颗粒的碳酸钠。
5. 将一根吸管插入碳酸钠中,并将其另一端放在玻璃杯内,但不要让吸管接触到水面。
6. 观察玻璃杯内的水,当吸管中的气体流入水中时,会产生气泡。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时会产生气泡。
7. 等待几分钟,观察气泡是否消失。
如果消失了,说明二氧化碳已经被完全溶解在水中。
四、实验思考题1. 为什么二氧化碳会被水吸收?答: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这个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当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时,它会被水吸收。
相反地,当空气中含有较少的二氧化碳时,水会释放出已经溶解在其中的二氧化碳。
2. 为什么加入小颗粒的碳酸钠?答:加入小颗粒的碳酸钠可以增加实验的效果,因为碳酸钠可以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当吸管中的气体流入水中时,会产生气泡。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时会产生气泡。
3. 为什么要等待几分钟?答:等待几分钟是为了让二氧化碳充分地溶解在水中。
如果没有等待足够的时间,实验结果可能不准确。
4. 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使用透明的玻璃杯;(2)将玻璃杯放在平坦表面上;(3)不要让吸管接触到水面;(4)使用小颗粒的碳酸钠;(5)等待足够的时间,让二氧化碳充分地溶解在水中。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专题复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1、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反应2、实验原理: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做四朵相同的纸花,用紫色石蕊试液染色,然后晾干纸花被染成紫色②在第一朵小花上喷上稀醋酸,观察现象纸花变成红色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在第二朵纸花上喷上水,观察现象纸花不变色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④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纸花不变色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⑤在第四朵纸花上喷上水,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纸花变成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⑥点燃酒精灯,即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在酒精灯上小心烘烤,观察现象纸花由红色变成紫色碳酸不稳定,可以分解【典例】1.请回忆你曾观察、学习过的一组实验。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并回答下表中的问题:(I)(II)(III)(IV)现象紫色纸花变红紫色纸花不变色分析①进行的(I)、(II)两项实验,说明;②实验(III)验证了;实验(Ⅳ)验证了;③进行4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④写出实验(I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通过实验(I)、(Ⅳ),可验证酸的一条化学性质是;⑥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II):紫色纸花不变色(Ⅳ):紫色纸花变红色。
①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②(Ⅲ):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Ⅳ):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石蕊变红(或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③证明水和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酸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溶于水可生成酸④H2O + CO2 == H2CO3⑤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⑥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 == CO2 + H2O↑2.(2012·赤峰)在学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明同学觉得按照课本实验(图①)不能完全说明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廊坊市第五中学苑文娥背景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可作适当的调整。
在第六单元第三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部分,第一节课主要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以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
学情分析:针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个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的问题,设计了用四朵紫色石蕊浸成的纸花来进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利于观察,但课本中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给出的,对于为什么这么做尤其是想要验证什么问题,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
而且如果按照教材中的顺序直接让学生去进行实验,并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在做这个实验之前补充一个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到底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又怎样证明该物质。
此时按探究活动的步骤,由学生提出假设再设计出可实施的方案,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指导进行有关内容的探究,克服探究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活动为载体”的意图。
教学流程:给出谜语抛砖引玉学生猜谜引出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循序渐进过程操作目标物理性质:1、色味态准备一瓶CO2气体让学生观察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2、密度准备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描述以形象的的动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3、溶解性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根据现象回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总结能力4、干冰展示一个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以加深记忆化学性质: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学生做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要领)让学生总结回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总结能力教师先做一个CO2使紫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石蕊变红的实验从而给下面的探究给学生分析物质的组成CO2实验指出方向H2O或发生反应2、与水反应学生动手做三朵紫色喷水让学生根据现象来回小花的实验干花放到CO2中答说明的问题湿花放到CO2中教师在学生结束实验后,向另两朵紫花上分别喷白醋和稀盐酸给学生介绍紫色石蕊的性质,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湿花在CO2气体中变红的原因。
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₂+ HO₂= H₂CO₃
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熔点为-78.5℃,沸点为-56.6℃,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溶于水。
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扩展资料:
高纯二氧化碳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二氧化碳激光器、检测仪器的校正气及配制其它特种混台气,在聚乙烯聚合反应中则用作调节剂。
固态二氧化碳广泛用于冷藏奶制品、肉类、冷冻食品和其它转运中易腐败的食品,在许多工业加工中作为冷冻剂,例如粉碎热敏材料、橡胶磨光、金属冷处理、机械零件的收缩装配、真空冷阱等。
工业制备
煅烧法: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白云石)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经水洗、除杂、压缩,制得气体二氧化碳:。
co2和水光合反应

co2和水光合反应
CO2和水的光合作用是指在光照条件下,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O2)。
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过程之一。
具体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6CO2 + 6H2O + 光能→C6H12O6 + 6O2
在这个方程中,CO2和H2O是反应物,光能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C6H12O6代表葡萄糖等有机物质,O2代表氧气。
光合作用通过这个反应将无机物(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质(葡萄糖等),同时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基础之一,它不仅为植物提供养分和能量,还产生了氧气,维持了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温度条件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温度条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温度条件:当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时,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才能促进反应的进行。
在常温下,二氧化碳和水之间的反应速率非常缓慢,需要提高温度来加速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CO2 + H2O → CO + H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温度条件取决于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和热力学特性。
首先,我们来讨论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动力学特性描述了反应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对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这种气体相之间的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有重要影响。
根据反应速率理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反应物的分子运动速率,同时也增加反应物的碰撞频率。
这样,更多的碰撞将足够的能量转化为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进行。
但是,温度增加也会导致反应物分子之间的激活能量增加,反应限制步骤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反应速率。
在反应过程中,活化能通常是温度的函数,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活化能减小,反应速率增大。
其次,我们来讨论反应的热力学特性。
热力学特性描述了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能量变化。
反应的热力学特性主要涉及反应的焓变和自由能变化。
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反应中,反应的焓变和自由能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出。
反应的焓变是指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能量变化。
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之间的键能被打破,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分子之间的新键。
反应的焓变可以通过验证反应的热效应来测量温度条件。
反应的自由能变化是指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能量变化和系统的熵变化之间的关系。
自由能变化可以用来判断反应是否可逆,以及反应方向与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热力学理论,反应的温度和反应物的浓度对反应的平衡常数有显著影响。
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反应中,通过控制温度,可以改变平衡状态,使得反应偏向产物的生成。
根据利珀金-皮尔斯原理,如果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则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方向进行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
灯、饮料管、火柴(放表面皿上)、试管刷、盛放废弃物
的大烧杯、抹布。
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溶液(盛于滴瓶
中)、稀盐酸(盛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再分别滴加几滴石蕊
溶液,振荡。
3.向一只试管加入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吹入呼出的二
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4.将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观察实
验现象。
5.向监考教师报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
灯、饮料管、火柴(放表面皿上)、试管刷、盛放废弃物
的大烧杯、抹布。
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溶液(盛于滴瓶
中)、稀盐酸(盛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分值得分
1.检查仪器、药品按实验用品清单清点、检查实验用
品(1分)
1分A.每次均正确启开试剂瓶,瓶塞倒
2.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约5 mL 蒸馏水,再分别滴加几滴石蕊溶液,振荡放于桌面上。
倾倒完毕马上盖好瓶
塞(0.5分)
B.手持试剂瓶、试管操作均正确
(1分)
C.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且适量(取
量超过试管容积1/3以上不得分)
(0.5分)
D.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操作正
确,且无明显超量(1分)
E.振荡动作正确(0.5分)
3.5分
3.向一只试管加入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吹入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启开试剂瓶,瓶塞倒放于桌面上。
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且适量,倾倒完毕,立即盖好瓶塞
(操作错误扣第二步相应分,未按要求吹入二氧化碳,后继4、5步骤最多得2分)
4.将吹入过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A.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
离试管口约1/3处(1分)
B.先预热,试管倾斜约45°(1分)
C.加热时用外焰。
试管口不向着
自己和别人。
加热到液体沸腾,且
有防止液体爆沸的移动动作。
加热
完毕,用灯帽盖灭酒精灯(1.5
分)
3.5分
5.向监考教师
报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能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得出正确
的实验结论(1分)
1分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洗净仪器、整理复位,擦净桌面
(1分)
1分合计10分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